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配套练习题卷:区域发展差异详解

合集下载

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

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

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一、选择题(一)有关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中,符合发达国家特征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低B.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答案:C解析: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二)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1--3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解析: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

山东位于沿海地区,黑龙江距海也不远,故A错误;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

答案:B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解析: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

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 错。

答案:A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

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答案:D(三)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下图为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3题。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区域发展差异 湘教版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区域发展差异 湘教版

课时作业32 区域发展差异一、单项选择题根据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寒生态大区)。

读中国生态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①行政区划②经济发展水平③自然地理特征④生态系统特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2.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具有一定范围、形状②都非常脆弱③具有明确的区际边界④边界具有过渡性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C(2016·湘潭模拟)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4.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3~4.【解析】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所在经济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

【答案】 3.D 4.A(2016·湖北联考)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回答5~7题。

5.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B.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现象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解析】由图可知,该地以草地为主,水土流失不严重,但也会有水土流失现象;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易出现生态问题,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草甸草原区过度开垦也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必修Ⅲ专题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押题专练 含解析 精品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必修Ⅲ专题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押题专练 含解析 精品

读“甲、乙两地某类企业2013年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单位:元)”,产品市场价格均为102元。

读图回答1~2题。

1.该类企业从甲地迁往乙地的主导因素是( )A.技术 B.原料C.市场 D.劳动力价格【解析】图中显示两地成本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成本上,则企业由甲地迁往乙地的主导因素是技术。

【答案】 A2.该类企业转移到乙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①甲地产业结构升级②甲地大量失业③乙地产业结构调整④促进乙地城市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D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4.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答案】 3.D 4.A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回答5~7题。

5.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B.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现象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解析】由图可知,该地以草地为主,水土流失不严重,但也会有水土流失现象;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易出现生态问题,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草甸草原区过度开垦也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

【答案】 A6.有关该地自然环境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A.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B.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C.河流众多,含沙量小D.该地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解析】以草原景观为主的地区,一般降水较少,河流数量不会很多,故C项不可信。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 9.2 区域发展差异(含解析)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 9.2 区域发展差异(含解析)

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区域差异及其成因1.(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解析】(1)选D,(2)选B,(3)选A。

第(1)题,图中的箭头是2001~2016年城市等级的变化过程,2016年Ⅰ型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以及由Ⅱ型转变来的苏州、杭州、宁波,共6个城市。

其中上海是直辖市,杭州、南京、合肥均为省级行政中心,四个城市都能满足行政等级较高。

据图可知2016年的Ⅰ型城市中除上海和宁波临海,其中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并没有沿长江分布,除上海和南京距长江口较近外其他城市距离长江口较远。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到2016年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对比图2可以看出,这几个城市都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

第(3)题,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协调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舟山、扬州、嘉兴。

对比图2中城市的分布,可以看出这几个城市多在上海周边地区,所以多数与上海空间位置邻近;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就算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部门。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四个直辖市之一,城市性质与其他几个城市明显不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42 中国的区域差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42 中国的区域差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课时作业42 中国的区域差异一、选择题(2019年某某省高三模拟)圩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

某某省某某的圩田,可追溯到三国时代的曹魏江淮屯田时期,以后历代开垦不断,尤其在北宋年间发展较快。

《宋史·叶衡传》记载,某某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据此完成1-2题。

1.对某某圩田建设影响较弱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地质 C.土壤 D.水源解析:根据材料圩田是在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

大多位于气候湿热、水源充足的地区,且发展种植业的地区需要土壤较为肥沃,A、C、D项错误;地质条件对圩田建设没有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B2.某某圩田建设可( )A.改善土壤水分条件B.根除湖区水旱灾害C.提高某某的调蓄能力D.改变湖区作物熟制解析:根据材料,圩田的作用是挡水护田,防治过多的水进入农田,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故A项正确;圩田能够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但是无法根除水旱灾害,B项错误;圩田对湖泊的调蓄能力没有影响,C项错误;作物熟制由气温决定,圩田不会改变农田的气温条件,D项错误。

答案:A(2019年某某省枣庄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在我国南海分布着许多宛若翡翠的环礁,环礁由珊瑚虫营造而成,造礁珊瑚一般只生活在水温较高、光线充足、水质清洁、饵料和氧气充足的水域。

近年来,南海环礁区域开发活动日盛。

下图为我国南海某环礁礁顶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礁前斜坡珊瑚的生长速度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①海水较深②风浪拍抚③基底坚实④水体清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从材料中看造礁珊瑚一般只生活在水温较高、光线充足、水质清洁、饵料和氧气充足的水域。

海水较深水温较低、光线不足,不利于造礁珊瑚生长,①错;风浪拍抚氧气充足,②对;基底坚实利于造礁珊瑚稳定,③对;水体清澈,水质清洁,利于造礁珊瑚生长,④对,选择C。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2课 区域发展差异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2课 区域发展差异 新人教版必修3
我国东部地区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在多 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如下表所示: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形
自然 气候 特征
植被
平原和高原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高原均有 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社会 特征
土壤 水文 自然 资源
以棕壤和黄土为主 以红壤、砖红壤为主
第(3)题,以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考查区域的可持 续发展,实质是考查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生态可 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学生要将这三项内 容与具体的中药材加工业建立联系。生态方面促进中 药材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经济上,延长 产业链,带动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扩大就 业,增加收入,社会可持续发展。
规律技巧总结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分析和重要措施:
①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能力加大对西 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②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有利 ③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条件支持和 条件 帮助西部地区; ④西部地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一 些加快发展的经验; ⑤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资源利用和市场 开发潜力大; ⑥西部地区的人民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2)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 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 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 源资源,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 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 重要窗口。
答案:
(1)对中国:直接利用巴西铁矿石(避免受国际铁 矿石企业的控制);拓展国际市场。对巴西:有 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铁矿石的 附加值);减少钢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高钢 材的自给率;提高工业化水平。 (2)临近铁矿石产地(离煤炭产地较近);位于产 品的销售市场;社会协作条件良好,基础设施 较完善,工人素质较高;位于大城市的港口附 近,交通运输方便。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提升精题练习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阶段及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提升精题练习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阶段及答案

2020届人教高考地理(一轮)提升精题练习: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及答案展阶段**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一、选择题(一)在区域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B.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答案:C解析:在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并非最大。

(二)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

依据流域型城市定义划分“上中下游城市”。

据此完成1--2题。

1.位于流域型城市中上游的城市()A.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城市规模一般较小B.城市间相互联系差,交通通达度一般较低C.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生态环境保护较好D.水质比较清洁,较适宜发展食品加工工业2.在同一流域型城市中,上游城市往往为中下游城市提供()服务产品B. 高素质劳动力A.C.初级农矿产品D.广阔市场答案1.B2.C解析第1题,根据“流域型城市”的概念可知,上游城市并不等同于河流上游的城市,因此其海拔不一定高,水质不一定清洁;上游城市一般经济水平落后于下游城市,城市交通通达度低,往往大量开发初级农矿产品,可能存在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

第2题,上游城市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为中游城市和下游城市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而非高素质劳动力;中游城市和下游城市处在产业链的前端,生产工业制成品和提供服务,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城市汇入市场。

(三)[2019·湖北七校联盟模拟]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2017年5月16日,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正式开始输油。

据此回答1--3题。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综合测试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综合测试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差异及区域开展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每题4分 ,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东部季风区 ,但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原因是( )A.季风强弱不同B.湿润程度不同C.热量的南北差异D.海拔上下悬殊【答案】C【解析】长江三角洲根本上位于30°N附近 ,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N~48°N ,纬度位置的差异导致热量的南北差异。

2.长江三角洲平原与松嫩平原在开展农业上的共同区位优势是( )①热量充足②雨热同期③地形有利于机械化④土壤肥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长江三角洲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充足 ,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是高温期与多雨期都在夏季;长江三角洲是肥沃的水稻土 ,松嫩平原那么是肥沃的黑土 ,土壤肥沃。

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 ,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C.秦岭—淮河以北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D.秦岭—淮河以南主要是热带季雨林【答案】B【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其划分属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南北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于我国南方地区 ,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以北属于我国北方地区 ,气候表现为温带季风气候。

正因为两个区域地理位置存在差异导致气候不同 ,因此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各方面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地区的分界线 ,也是我国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和一月份0 ℃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该线以北的年降水量小于800 mm ,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 ,耕地以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既有冬小麦 ,也有春小麦 ,典型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草甸草原为主 ,华北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2 区域发展差异(含解析)湘教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2 区域发展差异(含解析)湘教版

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2 区域发展差异(含解析)湘教版一、选择题(11题,共44分)下图中的甲、乙两地为我国的两个区域。

读图,完成第1~2题。

1.结合两地的资源特点判断,目前两个区域开发的能源资源主要是( )A.甲地区主要开发塔里木河的水资源,乙地区主要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B.甲地区主要开发石油、天然气,乙地区主要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C.甲地区主要开发石油、天然气,乙地区主要开发核能D.甲地区主要开发煤炭资源,乙地区主要开发核能2.有关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乙地区到甲地区植被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甲地区的荒漠化非常严重,主要防治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大量植树造林C.乙地区有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该岛在未来可能与长江口北岸相连D.甲地区由于降水少而干旱,乙地区因为用水量大和水污染而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答案:1.C 2.B解析:第1题,甲为新疆,乙为长江三角洲。

新疆石油、天然气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水能少,主要开发核能。

第2题,新疆水源缺乏,不适合大量植树造林。

读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两图所示景观所在地区的特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②两地多为粉沙性土壤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④两地皆全年少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4.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乙图所示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3.A 4.B解析:第3题,甲为新疆特有的坎儿井,乙为黄土高原的窑洞,两地均为粉沙性土壤,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多发。

第4题,黄土高原为农牧过渡带,不是重要牧区,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谷子。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卷 第11章 区域发展与合作 考点分层练66 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卷 第11章 区域发展与合作 考点分层练66 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

区域工业结构的分工与协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并终将对该区域 经济长远发展产生影响。下表为2009年泛长三角地区四省级行政区工业 结构相似系数矩阵。据此完成13~14题。
省级行 政区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上海
1.000 0 0.903 1 0.700 5 0.647 1
江苏
0.903 1 1.000 0 0.842 4 0.751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3题,区域城市规模扩大,交通线密度增加,说明城镇化水平在不断 提高,C正确。第4题,在区域发展晚期,核心区域的发展速度显著低于外围 空间,A错误;在区域发展晚期,区域发展处于相对平衡的缓慢发展状态,B错 误;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C错误;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 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13题,相似系数越接近1,工业结构越相似;相似系数越小,工业结构 差异越大,互补性越强。上海与江苏相似系数为0.903 1,安徽与浙江相似系 数为0.799 9,浙江与江苏相似系数为0.842 4,上海与安徽相似系数为0.647 1。 故上海与安徽在四个组合中相似系数最小,工业结构差异最大,互补性强,D 正确。第14题,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发展资源 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优越,A正确。
浙江
0.700 5 0.842 4 1.000 0 0.799 9
安徽
0.647 1 0.751 1 0.799 9 1.0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精练:第十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精练:第十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含解析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2018·张家口月考)下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m,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

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

据此,完成1~2题。

1.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B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A.地形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D.距海远近第1题,死海主要由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

第2题,图中①地位于死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②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

(2018·淮北周考)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

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全球气候变化B.城市化地区差异C.人口分布变化D.土地生产力差异4.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人均耕地多B.高速铁路的建设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第3题,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南方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大量耕地种植经济作物,导致南方粮食产量下降;北方城市化程度较低,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出现了粮食供给与运输的变化。

第4题,地广人稀是形成商品谷物农业基地的基础。

人均耕地多是东北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2018·湖北联考)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部分线路及海河流域局部图。

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海河流域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 B )A.开发水能,提供电力B.保障城乡用水C.拦截泥沙,蓄水灌溉D.提高通航能力6.南水北调中线在京津段多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其主要目的是( C )A.减少占用耕地B.缩短输水路线C.减少渗漏和蒸发D.减轻土壤盐碱化7.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可能使海河( C )A.径流深度持续增加B.含沙量呈下降趋势C.春季下游水量增加D.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第5题,海河流域属半湿润地区,且下游地区人口多、城市面积大,缺水严重,故上游地区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城乡用水。

201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区域发展差异

201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区域发展差异

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和新三大经济带的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新三大经济带中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中的东部地带相比()①增加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②减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③增加了辽宁省④减少了福建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以下省区既属于西部地带,又属于远西部地带的是()①新疆②内蒙古③云南④青海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新三大经济地带中的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中的东部地带相比,增加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减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2题,西部地带有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陕西、重庆、云南、贵州等;远西部地带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

答案:1.A 2.A(2012·莆田模拟)读我国甲、乙两区域图,回答3~4题。

3.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解析:由图可知,甲为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该地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化量大,形成汛期;乙为海南岛,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河流的水量大,形成汛期。

答案:C4.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劳动力价格较低③农业科技发达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解析:甲、乙两地分别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都具有夏季热量充足的优势;此外,两地的经济水平都不太高,劳动力价格较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答案:B读我国东部部分省区农业结构变动表,完成5~6题。

变化幅度越大。

5.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具体表现为()A.北方农业结构的变化幅度小于南方B.种植业、林业几乎都呈现下降趋势C.牧业多为稳中有升D.渔业比例变化不大6.不是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化的原因的是()A.工业、交通等发展占用耕地B.城市化发展对农产品消费增加C.大量开发荒山、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D.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生产调整解析:第5题,由图表可知,北方农业结构的变化幅度大于南方,多数省区林业相对稳定,牧业稳中有升,渔业比例普遍上升。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单元练含解析鲁教版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单元练含解析鲁教版

第十单元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4山东潍坊高三二模)我国正在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把将来的长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千帆竞渡”的生态走廊。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多种功能并兼顾环境效益,一方面三峡水库实行“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三峡库区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下图为三峡库区月平均降水量和三峡水库月平均水位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三峡水库“蓄清”的时间可能是( )A.4—5月B.7—8月C.10—11月D.12月至次年1月2.三峡水库每年5—9月保持低水位不是因为( )A.伏旱天气,长江流域降水量小B.河流含沙量大,削减水库的淤积C.处于主汛期,腾出库容防洪D.增加下游泥沙来源,防止三角洲海岸线后退3.三峡水库“蓄清排浑”的影响有( )A.大坝下游泥沙淤积增加B.增大下游水量供应C.水库调蓄洪水实力增加D.流域内水土流失减轻读新疆“四纵四横”铁路骨架示意图,完成4~5题。

4.下列景观最能反映该区域风情特色的是( )A.麻辣菜肴、吊脚楼房B.喇嘛寺庙、石砌碉房C.雪山戈壁、坎儿井渠道D.马头琴声、那达慕节庆5.造成新疆南北铁路分布密度差异的主要缘由是( )A.地形态况B.气候差异C.资源状况D.经济因素青海省有“三面孔”之称,是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缩影,柴达木盆地有黄、白、黑三原色。

读青海三大自然区图(图1)和青海省某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图2),完成6~7题。

图1图26.关于青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青海“三面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山脉是唐古拉山B.青南高原有万山之宗、万水之源的称号,建有三江源自然爱护区C.柴达木盆地三原色中的白色是指盐和钾肥,黑色是指石油,黄色是指该地区的黄土地D.湟水谷地是该地区的重要农业区,主导因素是光照足够7.有关图2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持续增加是草场面积改变的主要缘由B.人均草场面积先增加后削减C.草甸草原区可持续发展方向是实施轮番打草、轮牧,提高草场载畜量D.荒漠草原区耕地面积最小水浇地是指除水田、菜地外,有水保证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浇灌的耕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差异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解析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差异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差异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一、选择题如图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1. 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 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C. 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D.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2. 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B. 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C. 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D. 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答案】1. D 2. A【解析】试题分析:【1题详解】从图中看,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但看不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A错.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中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受木桶原理的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资源最少的一种,而不是最多的,西部地区面积广阔,但水资源短缺,因此环境承载力不是最高的,B错.经济发展条件的因素除了受人口、面积影响外,还受交通、政策、位置、经济基础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从人口和面积就说其经济发展条件最优,C错.东部地区人均GDP最高,因此经济水平最高,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因此可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D正确.【2题详解】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方部地区,如果转移的产业中有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可能对中西部造成污染,不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A不正确,选 A.如果转移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B正确.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C、D正确. 考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下图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及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3. 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的变化原因可能有( )①开矿②人口增加③气候湿润④过度开垦A. ①③B. ②④C. ③④D. ①②④4. 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①提高土壤肥力②气候干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土壤酸化⑤沙尘暴增加A. ①②⑤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②③⑤【答案】3. B 4. D【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读图可以看出,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草原面积的缩小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且出现了沙漠,可推断出现了明显的过度开垦等问题,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剧增,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所致;而古代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量非常少,主要原因不是开矿;该区域西北地区出现了沙漠景观,推断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也不是因为降水增加.故选B.【4题详解】明清时期由于过度开垦,势必会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裸露,荒漠化加重,局部地区的气候更加干燥.故选D.考点: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地坑院也叫地窖,在我国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5. 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 土层深厚B. 冬暖夏凉C. 降水稀少D. 木材短缺6. 下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 挡风B. 防水C. 阻沙D. 遮阳7. 该地可能位于( )A. 河南B. 黑龙江C. 新疆D. 福建【答案】5. A 6. B 7. A【解析】【分析】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5题详解】地坑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A正确;这种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而不是当地环境冬暖夏凉,B错误.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坑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由于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故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防水,B正确,ACD错误.故选B.【7题详解】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结合选项可知,该地可能位于河南,A正确.故选A.【点睛】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8. 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A. 山麓和丘陵地带B. 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C. 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 沿海海运发达地带9. 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A. 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 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D. 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答案】8. A 9. D【解析】该题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8题详解】采集和狩猎阶段对应图中石器时代.读图可知,石器时代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山麓地带.所以选A.【9题详解】工业社会阶段对应图中工业中心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沿海航运便利的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配合好的地区.所以选D.下图示意某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没有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11. 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发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2. 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 植树B. 种草C. 栽灌木D. 自然演化【答案】10. C 11. B 12. D【解析】【分析】【10题详解】读图分析,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①正确,②错误;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③正确,④错误.综上分析,①③正确,故选C.【11题详解】读图可知,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根据材料“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可知,该地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土壤含水量低,②③正确;该地夏季降水较为集中,风力较小,①④错误.故选B.【12题详解】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荒漠化的特点及防治,突出考查学生解读地理信息和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卤虫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生活在高盐度水域中,卤虫卵是高档观赏鱼和名贵虾、蟹的良好活饵料.结合下面“两湖泊周边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13. 艾比湖与马拉开波湖相比,卤虫养殖条件更优越是( )A. 马拉开波湖,因为该湖与海洋连通,盐度高,周边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多B. 艾比湖,因为该湖属内陆咸水湖,且气候干旱,盐度高C. 马拉开波湖,因为该湖对外交通便利,离美国近,市场广阔D. 艾比湖,因为该湖水域广,离边界线近,且对外交通便利14. 艾比湖西畔铁路常因某种自然现象而中断运行,表现为( )A. 夏季融雪增大,导致湖水暴涨淹没铁路B. 西北山口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强,风沙会破坏路基、填埋铁路C. 冬半年常有寒潮侵袭,冻裂铁轨D. 西北山区滑坡、泥石流频发,冲毁铁路15. 艾比湖和马拉开波湖所在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 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B. 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C. 旱灾洪涝频发D. 大气污染水污染【答案】13. B 14. B 15. B【解析】【13题详解】艾比湖与马拉开波湖相比,卤虫养殖条件更优越的是艾比湖,因为该湖属内陆咸水湖,且气候干旱,盐度高,更适合卤虫的生长,B对.与艾比湖相比,马拉开波湖与大洋相通,盐度低,A错.马拉开波湖对外交通便利,不是卤虫养殖条件,C错.艾比湖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对外交通不便,D错.【14题详解】艾比湖西畔铁路常经过阿拉山口,交通中断的原因是西北山口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强,风沙会破坏路基、填埋铁路,B对.内陆干旱区,降水少,很少洪水灾害,A错.冬半年常有寒潮侵袭,但寒潮不能冻裂铁轨,C错.降水少,泥石流灾害少,D错.【15题详解】艾比湖位于干旱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没有水土流失问题,A错.马拉开波湖所在区域石油资源丰富,石油的开采运输过程中有泄漏,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海洋污染,B对.马拉开波湖与海洋相通,洪涝灾害少,C错.艾比湖区域工业少,大气污染问题少,D错.点睛:生活在高盐度水域中,湖泊水盐度高是主要的养殖条件,交通等不是主要养殖条件.阿拉山口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强,风沙会破坏路基、填埋铁路.干旱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石油产区主要环境问题是石油污染.二、综合题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陕西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素描,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注意:①只选择一个现象作答;②作答时先写你所选择的图幅代号,再写解释答案.)(2)在我国以云南之“怪”为最多,简析其原因.(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失.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的消失为例,简析这些现象消失的原因.【答案】(1)甲: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暖而湿的空气在窗户上遇冷易发生水汽凝结.乙:陕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多风沙,可用水少,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减少洗浴;夏季炎热多雨,戴帕可遮雨拭汗.丙:云南纬度较低,而地势高(云贵高原),四季气候如春,年温差变化不大;但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前后温差较大(或“一雨即成秋”).(2)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绚丽多姿.(3)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由于温室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民收入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活跃,时鲜蔬菜可得到大量供应,再加上人们食品卫生意识的提高,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传统民谣为地理背景,考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从区域的整体性进行分析.【详解】(1)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影响形成,故从自然条件进行分析,东北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暖而湿的空气在窗上遇冷易发生水汽凝结.陕西大部分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多风沙,水资源短缺,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减少洗浴,从而减少水资源使用量;夏季炎热多雨,戴帕可遮雨拭汗.丙:云南纬度较低,地势高(云贵高原),所以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四季如春,年温差变化小;但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前后温差较大,所以会出现四季衣服同穿戴的现象.(2)根据材料云南之“怪”主要从云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差异较大和民族风情差异大两个方面分析.云南位于云贵高原,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垂直分异显著,自然条件复杂多变,聚居多种少数民族,习俗各不相同.(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随着科技的发展,温室栽培技术、冷藏保鲜技术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冬季也有新鲜蔬菜的供应;同时腌制品对人体健康不利,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大量腌制蔬菜现象大幅度减少;所以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点睛】(1)准确理解谚语的含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窗户糊纸在外面是因为糊在里面容易受水蒸气的影响而被破坏,从而考虑到该地气候特征;戴帕主要从手帕的作用能够防寒、防风、擦汗、挡雨从而结合该地气候特征分析;四季衣服同穿戴说明该地气温日变化大.(2)根据材料“怪”是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描述,云南“怪”多说明其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多样.(3)根据材料原来冬季腌制蔬菜说明冬季蔬菜供应不足,现在没有这样的现象主要是一方面本地温室大棚提供大量新鲜蔬菜,另一方面南方的新鲜蔬菜能够运输到东北地区,所以该现象的消失主要取决于农业技术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差异
一、选择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其中,东部农业文化区(下图)包括:燕赵文化副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等。

据此完成1~3题。

1.对齐鲁文化副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儒家文化的发源地②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③沿海有渔业④朝鲜族主要聚居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据图可知,齐鲁文化副区位于华北地区,且包括山东省部分地区,①②③即对山东省的表述,④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在东北。

故A正确。

2.与其他文化副区相比,巴蜀文化副区形成独特地域文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曾经是古代巴国和蜀国的首都
B.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C.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
D.地形原因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
[解析]巴蜀文化副区分布于四川盆地附近,周边高山、高原环绕,历史上因地形原因与外界联系不便,故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D正确。

3.各文化副区与当地的地方戏曲对应正确的是( )
A.燕赵文化副区—山东大鼓
B.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秦腔
C.齐鲁文化副区—川剧
D.巴蜀文化副区—京剧
[解析]黄土高原文化副区包括陕西附近地区,所以地方戏曲包括秦腔,故B正确。

燕赵文化副区对应京剧;齐鲁文化副区对应山东大鼓;巴蜀文化副区对应川剧。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

下表示意四大经济区工业产值全国占比(%)统计数据。

据此完成4~5题。

2006—2012年四大经济区工业产值全国占比(%)
注:不包含港、澳、台数据。

4.表中代表东北经济区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对比表格信息和四个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可知,东部经济最发达,工业产值占比最高,故甲为东部地区。

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省区众多,工业产值比重高于东北地区,所以乙为东北地区。

5.据表可知,2006—2012年间,我国( )
A.工业发展地区差距有所缩小
B.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较大
C.工业重心点处于甲区域内部
D.乙区域工业发展潜力最大
[解析]据表可知,2006—2012年间,我国工业发展地区差距有所缩小,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较小,丁区域工业发展潜力最大。

虽工业产值全国占比甲区域最大,但工业重心点并不一定处于甲区域内部。

下图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功能定位图。

读图回答6~7题。

6.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 )
A.涉及我国西北、东北和西南的全部省区
B.核心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
C.面向南亚的省区有甘、青、宁、陕和滇
D.向北开放的窗口是黑、吉、辽、津和内蒙古
[解析]从图中看,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贵州没有涉及;核心区是新疆,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是云南;面向南亚的省区有甘、青、宁、陕和滇,C正确;向北开放的窗口是黑、吉、辽、京和内蒙古。

7.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了( )
A.四大高原和三大盆地
B.黄河、长江和闽江流域
C.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
D.常绿硬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解析]从图中看,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了四大高原和三大盆地,A正确;没有跨越闽江流域、北寒带和常绿硬叶林。

我国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据此回答8~9题。

8.西部地区最具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是( )
A.天然气B.水能C.风能D.地热
[解析]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A错。

我国西部地区多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区,在西部的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一般水能资源丰富,B对。

风能具有不稳定性,且开发利用的技术和资金条件较高,C错。

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板块交界处,且开发潜力不大,D错。

故选B。

9.“水”严重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发展,解决西北水资源紧缺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是( )
A.跨流域调水B.人工降雨
C.大力开采地下水D.建集雨节灌水窖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水资源特别不足。

题目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建集雨节灌水窖属于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故选D。

下图为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盆地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两区域的共同特点是( )
A.占有一定空间B.划分指标相同
C.有明确界线D.等级相同
[解析]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盆地两区域都占有一定空间,A符合题意。

西藏自治区以行政区划为指标,四川盆地
以地形类型为划分指标,B不符合题意。

西藏自治区为行政区,有明确的界线,而四川盆地为自然区,只有模糊的界线,C不符合题意。

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盆地,划分指标不同,无法比较等级,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A。

11.成都和拉萨纬度相近,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水源
C.地形D.土壤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海拔约500米,而拉萨海拔约3000米,虽然纬度相近,但因热量条件不同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选项C符合题意。

成都和拉萨两城市均居内陆,离海远近相差不大,排除A。

成都和拉萨两城市均临近河流,水源条件相差不大,排除B。

成都和拉萨两城市的土壤不同,这是地势引起的热量条件不同导致的,不是导致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D。

所以选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网络,北以内蒙古为核心,南以贵州为核心。

我国数据中心运营最大的支出项目是能源支出,主要为服务器用电和冷却用电。

自然制冷按冷凝器冷凝方式分为风冷和水冷。

风冷机组通过风冷冷凝器与外界空气换热,利用风(空气)换热带走热量;水冷机组通过水冷冷凝器与冷却塔提供的冷却水换热,利用冷却水带走热量。

机房温度过高和灰尘会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

水的三态变化会吸收和放出热量。

材料二内蒙古自治区简图(图甲)和贵州省简图(图乙)。

图甲
图乙
(1)简析内蒙古和贵州大型数据中心主要自然制冷方式的差异。

__内蒙古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的时间长,自然制冷以风冷方式为主;贵州位于南方湿润地区,水资源丰富,自然制冷以水冷方式为主。

__
(2)如果贵州数据中心为了节约水资源,采用下图方式制冷,推测其主要的工作季节,并简述下图的工作原理。

__冬季。

冷湿空气经过过滤器,除去部分灰尘和水汽,使空气变得洁净、干燥;干燥空气经过湿膜蒸发冷却器,水分蒸发吸热,使空气进一步降温;冷空气进入机房,起降温作用;暖空气从机房上方流出。

__
(3)与内蒙古比较,简述贵州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有利自然条件。

__水能资源丰富、廉价;海拔较高,夏季凉爽;空气湿度大,尘埃少,机房除尘成本低;多山的地形(和溶洞)在特殊(战争)时期可成为保护数据的天然屏障。

__
(4)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相比较,简述在贵州建设大数据中心对当地发展的突出意义。

__通过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为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避免东部产业转入带来的环境污染。

__
13.20世纪初巴库油田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油田之一。

读巴库附近区域略图和M、N两地气温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形态和流向角度简述虚线框内区域河流的水系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形态:河网密集,纵横交错。

主要原因:地势低洼。

流向:南北两侧向中间流。

主要原因:地势南北两边高,中间低。

(2)简述M、N两地气温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主要差异:M地冬季气温高于N地(或全年气温高于N地);M地气温年较差较小。

原因:冬季M地受暖湿西风影响;东北侧有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气温较高。

(或N地受大陆气团影响更加明显,气温较低。

)
(3)简述油田开发对巴库产业结构的影响。

__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促进石油等相关工业发展,导致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上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