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论文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有效性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有效性的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有效性的研究》的文献综述前言: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同时身为一名免费师范生,我今后要走向中小学教育岗位上。
在毕业之前,我想研究一下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而确定今后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主要主要阅读了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这方面的论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正文: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有效性概念的界定(一)现代教育技术AECT2005年的新界定:“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关于AECT2005定义在教学的层面可以理解为:以媒体技术作为技术支撑,通过教学设计进行过程整合,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设计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教学效果三者结合的一种教学观。
李涛(2000)主张:“课堂教学效率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应有的教学效果之比值。
”教学效益是指课堂教学所占用、消耗的资源与取得的有用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效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符合的部分,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二、各个学者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观点1、朱小兵《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他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问题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方方面面的研究。
教育技术要发展,必须时刻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进行研究,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2、苏瑾《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体系》她认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把一批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面前,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能和城里教师、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一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扩大农村学生的视野,为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文献综述范文
课堂教学评价文献综述一、引言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与意义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和质性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推动课程改革等方面。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
在理论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评价理论,如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等。
在实践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如美国的多元评价、英国的课程与评价体系等。
国外的研究注重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
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在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评价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在实践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大量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国内的研究注重实用主义,强调评价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同时注重评价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文献来源主要包括学术期刊、专著、会议论文等。
综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与技术、实践案例与效果等。
五、结论与展通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国内外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科学等;2.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 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4. 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学校管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该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全面探讨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教师角色,学生表现,学校管理,国内外研究,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中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
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提高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小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受到关注。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管理水平等。
而国内外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
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和问题,还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探讨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深入了解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校管理的支持与资源供给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供参考和建议。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们的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迫切与重要了。
一、关于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同仁的关注。
其中“教学是艺术”的教学观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20世纪后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有人提出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的观点。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
外部世界指客观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以及物化了的精神活动产品,如教科书、教学软件等。
内心世界指师生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状态的过程。
行为世界指课堂内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等具体可感知的师生活动方式与操作系统,它既离不开一定的教学设施、手段为载体,又集中反映出一定教学思想、内在素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比其它两个层面更直接。
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国外关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自20世纪初,国外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研究出了很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作者:邓红张莉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1期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念是任何课程改革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永恒话题。
本文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发展、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我国目前有关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从不同研究观点的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文献综述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渠道,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育观念的呈现、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都需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和实现。
因此,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始,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经历了八次改革,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会对教材等各个方面做出不同调整,其目的就是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
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念、领会偏失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有关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以便明确今后有效课堂研究的方向,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构建当代有效教学理论,为当前及下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稳定可靠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发展有效教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形成和丰富的过程。
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源起,大家比较公认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从而引发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重视。
20世纪在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大量研究者便开始关注如何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1]。
浅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优秀范文5篇)
浅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浅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浅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曾记得九十年代前人们读书是为了向就业、“跳出家门”、改善生活条件等目标奋斗,那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无效率学生都会认真的听、拼命地学。
而随着科技的发达,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提高,读书为了就业等等不在是学生追求的目标。
相反,“读书无用论”在人们的思想中越来越深,要想在这种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真是难上加难。
纵然有说教学是“三分教、七分管”,但今非昔比,现在的学生有哪个教师敢“管”,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得在教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可见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想就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化”来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深钻教材专业化熟为人知的《庖丁解牛》、《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把自己的专业达到达到巅峰的状态,那就是熟练,熟便能生巧,巧便成专业。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概述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然后探讨了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和家庭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最后分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趋势。
在总结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了解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现状,为未来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研究趋势、研究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系到他们的整体发展。
有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旨在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深入探讨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家庭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从而为提升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解答以下问题:一是探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况,了解目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不同教师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哪些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三是研究学生学习态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学生情绪、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四是探讨家庭教育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探讨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机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趋势进行探讨,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资料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一)关于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有效性教学: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心理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有效性教学理论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
无数外国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导致的“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与共识。
直至20世纪70年代,争论双方才摒弃偏执,达成一致:教学即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
两者再不是非此即彼对立双方。
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种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效教学主要以学习的情境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
有效的教学应该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来考虑其学习与发展,统筹考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各种要素。
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
而“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有效教学研究的始由单一地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主体、客体和媒体向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涉及的方面有: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有效教学技能的研究、有效教学风格的研究、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艺术研究等人们创建了有效教学标准评价体系,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而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大多是各个环节具体的教学行为的研究,如如何评价学生、备课、时间管理等方面。
针对有效性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研究仅有部分。
钟启泉、崔允激在《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最终的标准是学生的成长。
一是要求教师具有“对象”意识。
二是要求教师形成“全人”的概念。
三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需要教师具备“反思”的意识。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
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第一篇: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综述2010-12-15 13:31前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只是研究的焦点不同而已,从文献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到了70年代,便有了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提法,但研究谈不上深入。
到8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现在国已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轨迹及内容特点,现将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综述。
主体:国内课堂教学有效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及自己的思考1、倡导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阶段1978年11月10日,《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不《大家来研究提高教学效率》的评论。
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法慢慢多了起来。
原因分析:其一、对当时教学质量不满意10的整顿和重建,学校课程与教学秩序已经建立,人们有精力来关注教学的内部机制和效果。
其二、学校育人走向极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其三,就是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问题。
直到九十年代,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法才占据主流,发表不少的研究成果,这时的一个特征就是研究开始深化。
探索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途径,还对影响的效果的因素作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
这阶段研究以文献和经验分析为主,实验为辅,做实证研究的并不多。
2、翻介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阶段改革开放后,国家一直在努力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就是介绍和翻译西方理论。
最早介绍国外教学策略的是西南师大的王维诚、刘克兰教授等,他们翻译了美国学者保罗D埃金(Eggen1979)所著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堂信息处理模式》,该书对国内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二、提高上海某小学教研组活动 有效性的建议
二、提高上海某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为了提高上海某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丰富教研组活动的形式
1、丰富教研组活动的形式
除了传统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环节外,还可以引入网络教研、 微格教学、教师沙龙等新型教研方式,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比如, 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远程集体备课和在线教学研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到 活动中来。
内容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中小学教研组活动已成为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 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许多教研组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活动的效果。本次 演示旨在探讨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提出优化建议,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 提升提供参考。
内容摘要
中小学教研组活动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等方面。这些活 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然而, 目前许多教研组活动存在内容形式化、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 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3、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实践案例
另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支持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探 讨。
结论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研究综述分析可以发现,中小学教研组活 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中小学 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尤其是在目标设定、过程管理、师 生互动等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文献综述
1、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1、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 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在国内外研究中,中小学教研 组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定义、类型和开展情况。
课堂教学评价文献综述
课堂教学评价文献综述一、引言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领域之一,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改进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实践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旨在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与目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它既是教师获取反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和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育策略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与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和听课评价,而现代的课堂教学评价则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方法和主体。
例如,使用课堂观察、学生反馈、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法,同时强调学生、教师、家长、学校领导等多主体参与。
这种多元化的方法和主体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准确。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挑战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够科学、评价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不够准确、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不够有效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也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进一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二是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三是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四是推动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文献综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文献综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综述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文献,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各类研究表明,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充分准备,包括教材、教辅、多媒体等,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学习。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手段,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课堂管理与氛围良好的课堂管理和氛围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管理课堂秩序,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学习环境。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四、个性化教学与差异化教育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
研究表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五、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测验、作业评价、项目评估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潜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管理与氛围、个性化教学与差异化教育、评价与反馈等方面作出努力。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三类:(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
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
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一初衷的.(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比较片面。
(3)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
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
“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当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前言在当今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利用科学方法,协同学生进行学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过程。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效能往往是关键性因素。
本文综述了几篇与“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相关的文献,旨在让读者加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文献综述1. 顾利华, 王美君. (2020).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型构建研究. 机电工程技术. (2020年32期).该文献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型的构建。
首先,研究制定了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其次,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模型的构建中,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课程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有效地优化了教学效果。
2. 赵月坤. (2018).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理性教育,2018(10).该文献探讨了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发现,针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进行有效教学需要遵循一些策略,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等。
该文献为小学英语教育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同时也启示教师进行个性化教育和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王淑娜. (2017). 浅析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参考与教育, (25).该文献简要地分析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针对中国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文化背景,研究指出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习,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使用启发式提问、角色扮演等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论本文献综述对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介绍了一些应用于小学生科学、英语、语文等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当前社会变化越来越快,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doc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关键词:我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因此教学中追求有效性成为考察教学效果的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教师一直都被看作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教师在百姓中被尊为先生。
可是在新时代,由于社会各种资讯技术的发展,学生得到信息的途径已经很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现象正在被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就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教师的教学能否吸引学生,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挑战。
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接受一种更有效的一种治学方法,并能够将之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就需要打破长期已经习惯于重心都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教学模式,以一种学生更为接受的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情况中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状态。
让诸如语文等基础学科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能够学有所用的学科。
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生活中感受到真善美,能够增强文学修养,为自身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打破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痕迹。
以此使所教课摆脱孤立地为了“教而教”的教学尴尬氛围。
因此,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当务之急。
现将近期出现的关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中外文献,做一综述。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说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有效”一词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是指一件物品或活动具有预期所要达到的积极或肯定的结果的程度。
“效”有大有小,获得“效”所付出的代价也有大小。
当付出的代价大而获得的“效”小,或者获得的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效”时,我们就说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1)p9 。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不简单的指教师课堂上的行为或我们看到的教师课堂上的行为。
设计的是有效教学的管理、组织与教学的过程,指既有效教学的管理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
(2)p11。
国内专家尹祖琴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成长篇》中对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认为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也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中小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
近年来,我国各界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既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等。
从学生学习成绩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策略的运用等。
从学生学习态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目标的明确等。
从学生学习习惯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
从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等。
三、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发现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对对照组的设置和数据分析,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案例分析可以通过对教师个案的深入研究,挖掘出教师教学中的有效经验和教学策略。
四、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能力、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支持。
教师的能力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策略等。
学生的特点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等。
教学环境的支持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条件,包括教育资源的充足、教学设备的完善和家庭的支持等。
五、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二是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三是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推动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和提高。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摘要:有效教学一直都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定义,特点,方法策略,应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人们发现小学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有效教学再次掀起热潮。
本文综述了有效教学的多方面研究成果,重点论述了有效教学应用策略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现状XX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的不断深入,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堂上已经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然而,现实的课堂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情景化的表演法,有些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由于教学设备匮乏,师资水平较低等原因,有效教学难以在课堂高效率的实现,尤其是在小学课堂,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更需。
所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顺势研究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本研究也是根据现实情况对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应用进行研究,力图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而要想清晰的解释呈现研究的对象,必须了解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及相关研究。
XX为了使有效教学及其应用的现状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呈现与分析,笔者通过知网(CNKI)检索关键词有效教学 ,时间跨度是1979-2021年,选中数据库为优秀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全文库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是教育与科学 .总共检索结果是3071 条。
通过整理分析和筛选,共得到25篇,其中优秀博士6篇。
优秀硕士15篇。
另外参考了有效教学的专著等。
1、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及XX有效教学理论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
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有效教学理论的标志。
【推荐下载】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
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堂上已经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然而,现实的课堂教育实践仍然存在许多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情景化的表演法,有些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由于教学设备匮乏,师资水平较低等原因,有效教学难以在课堂高效率的实现,尤其是在小学课堂,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更需加强。
所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顺势研究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
本研究也是根据现实情况对有效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应用进行研究,力图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要想清晰的解释呈现研究的对象,必须了解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及相关研究。
为了使有效教学及其应用的现状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呈现与分析,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关键词有效教学,时间跨度是1979-2012年,选中数据库为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全文论文库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是教育与社会科学。
总共检索结果是3071 条。
通过整理分析和筛选,共得到论文25篇,其中优秀博士论文6篇。
优秀硕士论文15篇。
另外参考了关于有效教学的专著等。
1、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
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有效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2)
有效性教学⽂献综述(2)有效性教学⽂献综述范⽂ 由以上的教学策略可以看出,我国的“有效教学”策略还停留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并且都是根据⾃⾝的经验尝试⽽总结出来的,理论意义和科学⽔平并不⾼。
因此,⼴⼤教育⼯作者应拾回被丢失的教学评价,作出更全⾯、更科学、更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 “有效教学”的效果和评价效果 “有效教学”影响之所以如此⼤,且深受中国⼴⼤教育⼯作者青睐,是因为运⽤“有效教学”,普遍都会取得⼀定的效果。
如教师在专业⽔平和⾃⾝修养上有了很⼤的进步,⽽且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的情感,注重陶冶学⽣的性情。
⽽且,通过实施“有效教学”,学⽣的学习能⼒和创造能⼒都得到了进⼀步的提⾼。
孙亚玲认为对于我国来说,“有效教学”最⼤的意义有三:⼀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尝试;⼆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法的创新;三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的研制。
⽆疑,孙亚玲的概括是具体且科学的,⽽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
它具有⼀定的理论指导作⽤。
但也有学者认为,过分地注重“有效”,将会适得其反,甚⾄有些⽼师没有把“有效教学”⾏为理解透彻,只注重教学⾏为的形式,从⽽使学⽣⾛向机械式的学习。
其中成尚荣就指出,“有效教学”是技术化、⼯具化的教学⽅法,它带来的结果是教学模式的⾼度统⼀。
“有效教学”还会使⼴⼤教育⼯作者陷⼊以下⼏⼤误区:以“有效”代替价值、以“有⽤”代替“有效”、重视⼯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
因此绝不能以“有效教学”代替整个教学改⾰。
对于“有效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不同的⼈对其都有不同的看法。
现有的研究表明,在注重学⽣⾝⼼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实施“有效教学”,肯定会有好的效果。
只是“有效教学”不是“速效剂”,它的效果需要有⼀个过程来显⽰,⽽不是⽴竿见影。
⽽如果没有认清“有效教学”的内涵,盲⽬运⽤所谓“有效教学”⾏为,那么随之⽽来的,肯定也是负⾯的影响。
2.“有效教学”评价正确的“有效教学”评价,对“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它能够优化教学活动,保证⼀切教学活动内容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全文如下: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念是任何课程改革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我国中小学课
堂教学面临的永恒话题。
本文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发展、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发展
趋势三个方面对我国目前有关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从不同研究观
点的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文献综述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渠道,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
阵地。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育观念的呈现、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都需在课堂
教学中完成和实现。
因此,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我国从1949年新中
国建立开始,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经历了八次改革,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会对教材
等各个方面做出不同调整,其目的就是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
上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
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由
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念、领会偏失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也
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有关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文
献进行整理,以便明确今后有效课堂研究的方向,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构建当代有效教学
理论,为当前及下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稳定可靠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发展
有效教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形成和丰富的过程。
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源起,大家比
较公认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
半期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有效
教学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从而引发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重视。
20世纪在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大量研究者便开始关注如何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及如何
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1]。
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人民关注的是教师品质对有
效教学的影响,70年代则强调教学行为,80年代关注教学活动,90年代则更多强调教与
学的相互作用,而在21世纪各国开始普遍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
展[2]。
在国内,当代对有效教学的首次论述见于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效教学”成为我国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是从21世
纪初才开始的。
余文森对我国研究有效教学的文献进行统计过,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
我国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论文只有两篇,且全都是译文;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论文数量也不超过10篇,但从2001年的14篇开始,出现了逐年倍增的局面。
2021年开始超过
100篇,2021年已达450篇,至今总数仍在不断增长[3]。
二、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现状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
1.“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标准研究
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纵观我国学者的观点,对于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从教学投出和产出的关系界定。
这一类的观点主要有:刘立明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解释有效教学,他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4]。
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界定有效教学。
这一类定义主要有:高慎英认为凡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5]。
2.“有效教学”理论基础研究
从教学理论角度看,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或学者群体在主观上会倡导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理论,所有的教学理论都是为了使教学以向更加理想的状态发展而创立的。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经典教学思想,虽然不一定会使用“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但都会在广义上讨论到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这也成为许多研究者研究具体有效教学方法、模式而进行的实证或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
而事实上,从理论的具体内容看,我国的大部分研究还是依托外国的教育思想基础,在20世纪的教学效率研究中,思想最深刻、系统的当属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他面对苏联教育改革带来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学习负担与学习效率的矛盾,在1977年出版了专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该书中就提到了有效教学理念。
而当代我国的研究者使用比较多的有效教学理念则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有效教学思想及之后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布鲁姆、奥苏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中体现的有效教学理念。
这些不同的理念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研究视角,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内容。
二“有效教学”的实证研究
我国的研究者研究有效教学,大都侧重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即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并着重研究教师所拥有的某些特点特别是人格特征或品质,因而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也逐步发展成为研究教师的这些特征和品质。
这些研究结果也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质,如个人外表、善良和亲切、智力、机智、开放、热情、幽默等;一是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特征和品质,如体谅学生、高要求对学生、教学能力强、教学的适应性,等等。
然而,20世纪60年代,尽管一些研究虽然发现了有效教师应当具有的特征或品质,但这些特征或品质是否真正有助于有效教学,因此,又有一大批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只关注教师特征和品质研究的局限性,进而转向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
此外,还有研究者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比如教师观察能力、多媒体教学等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三、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评述
我国有关中小学有效教学研究的起步较晚,但总体而言,许多学者也都进行了大量有
益的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暴露出很多研究缺陷和不足。
第一,我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大多以引用借鉴外国论著较多,很多都是直接借鉴国外的
研究方法,比较浅显、零散,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深刻性。
由于我国与国外的国情在
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对已有的有效教学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有必要
加大对我国的有效教学本土化研究。
第二,对有效教学的本质性问题比如有效教学的概念特征存在不同意见且分歧较大,
研究侧重于理论思辨且重点在研究有效教学的涵义、标准及特征等,导致很多研究都过于
空泛和理论化,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四、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趋势
首先,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该属于实践性的研究,来源于实践,也应用于实践,因而有
必要转换研究视角,把有效教学的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与教学的适应性研究相结合,明确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
其次,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及当代系统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多视觉、多维度地分析探究教学的本质及规律,将教学的
认知性与非认知性,可控性与情境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综合性地整合统在教师和学生之
间的学习过程中。
再次,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有效教学研究大都比较零散,因此,有必要运用
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有效教学的实质及规律,进而构建包括有效教学原则、模式、方法与
技能、评价及有效教师等在内的有效教学理论体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