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分子动理论1(82张)
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子动理论是描述气体、液体和固体微观结构和性质的理论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分子模型:分子动理论假设物质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组成的。
这些微观粒子在空间中不断运动,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 分子运动:分子动理论认为,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压强、温度等)是由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决定的。
分子在空间中做各种随机运动,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
3. 碰撞: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它们会不断地发生碰撞。
碰撞导致分子的能量转移和动量变化,从而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
4. 理想气体模型:分子动理论假设理想气体中的分子是无限小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硬球,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
根据这些假设,可以推导出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热力学性质。
5. 宏观性质的解释:分子动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宏观性质,如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等,以及相变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吸放热等现象。
6. 热力学规律:分子动理论与热力学定律相一致,如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等。
总的来说,分子动理论是描述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重要理论框架,它通过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来解释物质的宏观性质和行为。
第1单元 分子动理论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1 第1单元 分子动理论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3)物体所含的分子数 n =V V m ·N A =m ρV m·N A 或n =m M ·N A =ρV M ·N A . (4)单位质量中所含的分子数 n ′=N A M .4.分子的大小: (1)球体模型直径d = 36V 0π(2)立方体模型边长为d = 3V 0. (3)熟记: ①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 m. ②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6 kg.说明:(1)固体和液体分子都可看成是紧密堆积在一起的.分子的体积V 0=V m N A,仅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对气体,V 0表示每个气体分子平均占有的空间体积. (2)对于气体分子,d =3V 0的值并非气体分子的大小,而是两个相邻的气体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二、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1.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的异同(1)它们都反映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它们都随温度的升高而表现得更明显.(3)布朗运动只能在液体、气体中发生,而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任何两种物质之间.2.对布朗运动的理解(1)研究对象:悬浮在液体、气体中的小颗粒.(2)特点:①永不停息 ②无规则 ③颗粒越小,现象越明显 ④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 ⑤肉眼看不到(3)成因: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小颗粒撞击力的不平衡引起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说明:(1)布朗运动不是固体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而是小颗粒的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2)布朗运动中的颗粒很小,肉眼看不见,需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三、分子力与分子势能1.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Array分子力是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如图甲所示.(1)r=r0时,F引=F斥,F=0;(2)当r<r0时,F引和F斥都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F引<F斥,F表现为斥力;(3)当r>r0时,F引和F斥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F引>F斥,F表现为引力;(4)当r>10r0(10-9 m)时,F引和F斥都已经十分微弱,可以认为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F=0).2.分子势能分子势能是由分子间相对位置而决定的势能,它随着物体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为:(1)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随着r的增大,分子引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2)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随着r的减小,分子斥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3)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为零,为负值,因为选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4)分子势能曲线如图乙所示.四、温度和温标1.温度温度在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在微观上表示分子的平均动能.2.两种温标(1)比较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两种温标温度的零点不同,同一温度两种温标表示的数值不同,但它们表示的温度间隔是相同的,即每一度的大小相同,Δt=ΔT.(2)关系:T=t+273.15 K.说明:(1)热力学温度的零值是低温极限,永远达不到,即热力学温度无负值.(2)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行为,对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没有意义.五、物体的内能1.定义: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2.决定内能的因素(1)微观上: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分子个数.(2)宏观上:温度、体积、物质的量(摩尔数).3.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1)做功:当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对外界做了多少功,物体内能就减少多少.(2)热传递:当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的时候,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物体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物体内能就减少多少.4.温度、内能、热量、功的比较:2说明:(1)温度、内能、热量和功是热学中相互关联的四个物理量.当物体的内能改变时,温度不一定改变.只有当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才会有热量传递,但能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2)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的特征物理量,离开过程谈热量毫无意义.就某一状态而言,只有“内能”,根本不存在“热量”和“功”,因此不能说一个系统中含有“多少热量”或“多少功”.(3)物体的内能大,并不意味着物体一定会对外做功或向外传递热量,或者做的功多,传递的热量多.只有物体内能的变化大时,过程中做的功或传递的热量才会多.六、热力学第一定律1.内容: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2.表达式:ΔU=Q+W.3.符号规定:4.几种特殊情况(1)若过程是绝热的,则Q=0,W=ΔU,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2)若过程中不做功,即W=0,则Q=ΔU,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3)若过程的始末状态物体的内能不变,即ΔU=0,则W+Q=0或W=-Q,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放出的热量.说明:(1)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时要明确研究的对象是哪个物体或者是哪个热力学系统.(2)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时,要依照符号法则代入数据.对结果的正、负也同样依照规则来解释其意义.七、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1.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中,“自发地”、“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涵义.(1)“自发地”指明了热传递等热力学宏观对象的方向性,不需要借助外界提供能量的帮助.(2)“不产生其他影响”的涵义是发生的热力学宏观过程只在本系统内完成,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力学方面的影响.如吸热、放热、做功等.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每一种表述,都揭示了大量分子参与宏观过程的方向性,进而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进行34 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3.热力学过程方向性实例: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但在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如电冰箱;在引起其他变化的条件下内能可以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如气体的等温膨胀过程.八、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物体运动具有动能、分子运动具有分子动能、电荷具有电能、原子核内部的运动具有原子能等,可见,在自然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与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且这一转化过程是通过做功来完成的.3.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4.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5.两类永动机的比较 :说明:(1)虽然功与能具有相同的单位,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中只存在能量,不存在功.(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是无条件的,而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有条件的.(1)一个汞原子的质量(用相应的字母表示即可);(2)一个汞原子的体积(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体积为1 cm3的汞中汞原子的个数(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2.一颗炮弹在空中以某一速度v 飞行,有人说:由于炮弹中所有分子都具有这一速度v ,所以分子[答案] (1)M N A (2)2×10-29 m 3 (3)4×1022个5 具有动能;又由于分子都处于高处,所以分子又具有势能,因此分子的上述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就是炮弹的内能,试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也有人说:炮弹飞行时,与空气摩擦造成炮弹温度升高,所以炮弹内每个分子的温度都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试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例3] (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为了将空气装入气瓶内,现将一定质量的空气等温压缩,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空气的压强p 和体积V 关系的是________.(2)在将空气压缩装入气瓶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外界做了24 kJ 的功.现潜水员背着该气瓶缓慢地潜入海底,若在此过程中,瓶中空气的质量保持不变,且放出了5 kJ 的热量.在上述两个过程中,空气的内能共减小________kJ ,空气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的总热量为________kJ.(3)已知潜水员在岸上和海底吸入空气的密度分别为1.3 kg/m3和2.1 kg/m3,空气的摩尔质量为0.029 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6.02×1023 mol -1.若潜水员呼吸一次吸入2 L 的空气,试估算潜水员在海底比在岸上每呼吸一次多吸入空气的分子数.(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答案] (1)B (2)5 kJ 放出 29 kJ (3)3×10226[例4]如图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压缩机工作时,强迫制冷剂在冰箱内外的管道中不断循 环.在蒸发器中制冷剂汽化吸收箱体内的热量,经过冷凝器时制冷剂液化,放出热量到箱体外.(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量可以自发地从冰箱内传到冰箱外B .电冰箱的制冷系统能够不断地把冰箱内的热量传到外界,是因为其消耗了电能C .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D .电冰箱的工作原理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2)电冰箱的制冷系统从冰箱内吸收的热量与释放到外界的热量相比,有怎样的关系?[答案] (1)BC (2)释放到外界的热量比冰箱内吸收的热量多【2014考纲解读】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均为Ⅰ级要求,在复习过程中,不再细分为几个单元。
高中物理:分子运动论内能(动图)

力.
3.当r>r0时, F引 >F斥,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为引 力.
4.可当认r>为1分0r子0时力,F为分零子(间如相气互体作分用子力间变可得认十为分作微用弱力,
为零).
分子的势能
地面上的物体,由于与地球相互作用
重力势能
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 分子动理论内能(动图)
教学目标
•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 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 教学重点: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 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 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分子 势能
物体 内能
•分子间因有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由它们相互
位置决定的能量
• r<r0时,r↓→EP↑;r>r0时,r↑→EP↑。 r=r0时,EP最低
•EP随物态的变化而变化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EK 和EP 总和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和体积有关
弹性势能
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子势能
分子势能:分子间所具有的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
说明(1)如果r>r0分子势能随r增大而增大,这与弹簧拉伸相似;如果 r<r0,分子势能随r减小而增大,这与弹簧压缩相似;r=r0势能最小.
(2)一个物体的体积改变,分子势能也随改变,因此分子 势能和它的体积有关。F 二、分ຫໍສະໝຸດ 势能• 教学难点:分子势能。
复习引入: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 级是10-10m 2.分子的运动是热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 动的间接反映。(经常考点 物理科学研究替代发)
大学物理第三章 分子动理论

乙
分子力的形成说明图
Epr
用分子力解释几个物理现象如物 质的三态等。
o
斥力 分子力
r0
r
引力
势能曲线
r
点评 相变与相变理论
物质的相态 固,液,气,等离子体
相变理论 相变温度 相变点 相变能 相变系数
第二节 理想气体的压强
气体对容器壁作用表现为气体的压强,此压强可以用气体动理 论加以微观解释。
本章研究内容:
1 宏观量 P,T与微观量间的统计关系.
2 微观量与微观量间的统计关系. 运用统计方法
名句赏析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内容提要
宏观量压强和温度的微观解释 物质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速率分布规律 几个微观量的统计平均值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 分子运动论 1 宏观物体是由大量不停息地运动着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称 为分子热运动。如在气体内部一分子一秒遭一百万次碰撞。1827年 被英国植物学家布朗证实:布朗运动,微粒受到周围分子的碰撞的 不平衡引起的。
第二编 热 学
返回
热学是研究热现象的规律。热现象是物质中大量分子热运 动的集体表现。本篇将介绍统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气体动理论的 基本内容以及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气体动理论或称分子物理学的系统研究源于十八世纪以后, 伯努利,罗蒙罗索夫,道耳顿等开辟了奠基性的工作。十九世纪 六十年代,麦克斯韦,克劳修斯,玻耳兹曼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 应用统计的方法,探索物质大量分子集体性质的一般统计规律, 从而阐明了热现象的本质。二十世纪初发展的量子理论,对上述 经典统计理论做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
十八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尤其是蒸气机的应用,促进了热 力学的发展,建立了系统的计温学和量热学。经焦耳,迈尔,卡 诺等人系统的总结,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克劳修斯和开尔文 又独立的发现了热二律。形成了今天的热力学理论。
热学第一讲分子动理论内能

第一讲分子动理论内能一、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的大小①分子的直径(视为球模型):数量级为10-10 m;②分子的质量:数量级为10-26 kg.(2)阿伏加德罗常数①1 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通常可取N A=6.02×1023 mol-1;②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物理量的桥梁.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②实质:扩散现象并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2)布朗运动①定义: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②实质: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③特点: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3)热运动①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②特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3.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1)物质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实际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2)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图1(3)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线由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线(如图1所示)可知:①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为零;②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表现为引力;③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表现为斥力;④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r0(约为10-9 m)时,分子力很弱,可以忽略不计.[深度思考]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只有引力,当小于r0时,分子间只有斥力,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二、温度和内能1.温度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2.两种温标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关系:T=t+273.15 K.3.分子的动能(1)分子动能是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2)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3)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4.分子的势能(1)意义: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2)分子势能的决定因素①微观上:决定于分子间距离和分子排列情况;②宏观上:决定于体积和状态.5.物体的内能(1)概念理解: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状态量;(2)决定因素:对于给定的物体,其内能大小由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决定,即由物体内部状态决定;(3)影响因素: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位置高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4)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深度思考]当两个分子从无穷远逐渐靠近时,分子力大小如何变化,分子力做功情况如何?分子势能如何变化?1.(人教版选修3-3P7第2题改编)以下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布朗运动证明,组成固体小颗粒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C.一锅水中撒一点胡椒粉,加热时发现水中的胡椒粉在翻滚.这说明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D.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煤油中小粒灰尘的布朗运动,这说明煤油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2.关于温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温度高,则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大B.物体温度高,则物体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大C.某物体内能增大时,其温度一定升高D.甲物体温度比乙物体温度高,则甲物体的分子平均速率比乙物体的大3.对内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系统的内能是由系统的状态决定的B.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但是单纯地对系统传热不能改变系统的内能C.不计分子之间的分子势能,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具有相同的内能D.1 g 100 ℃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水蒸气的内能4.根据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气体分子的体积等于气体的摩尔体积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比B.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墨水中的小炭粒所做的不停地无规则运动,就是分子的运动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一定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D.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5.(人教版选修3-3P9第4题)如图2所示,把一块洗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如果你想使玻璃板离开水面,向上拉橡皮筋的力必须大于玻璃板的重量.请解释为什么.图2.命题点一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基本概念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知道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B.悬浮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撞击它的液体分子数就越多,布朗运动越明显C.在使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很远(r>10-9m)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势能不断增大D.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并非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大E.物体内热运动速率大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比例与温度有关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C.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引力增大,分子间斥力减小D .当分子间距等于r 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为零 2.关于分子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碎玻璃不能拼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斥力起作用 B .将两块铅压紧以后能连在一块,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C .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原来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D .固体很难被拉伸,也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E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命题点二 微观量估算的两种建模方法1.求解分子直径时的两种模型(对于固体和液体) (1)把分子看成球形,d = 36V 0π.(2)把分子看成小立方体,d =3V 0.提醒:对于气体,利用d =3V 0算出的不是分子直径,而是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2.宏观量与微观量的相互关系(1)微观量:分子体积V 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0.(2)宏观量:物体的体积V 、摩尔体积V mol 、物体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物体的密度ρ. (3)相互关系①一个分子的质量:m 0=M N A =ρV molN A.②一个分子的体积:V 0=V mol N A =MρN A (注:对气体,V 0为分子所占空间体积);③物体所含的分子数:N =V V mol ·N A =m ρV mol ·N A 或N =m M ·N A =ρVM ·N A.例2 已知常温常压下CO 2气体的密度为ρ,CO 2的摩尔质量为M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在该状态下容器内体积为V 的CO 2气体含有的分子数为________.在3 km 的深海中,CO 2浓缩成近似固体的硬胶体,此时若将CO 2分子看做直径为d 的球,则该容器内CO 2气体全部变成硬胶体后体积约为________.3.(2015·海南单科·15(1))已知地球大气层的厚度h 远小于地球半径R ,空气平均摩尔质量为M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地面大气压强为p 0,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由此可估算得,地球大气层空气分子总数为________,空气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为________.4.空调在制冷过程中,室内水蒸气接触蒸发器(铜管)液化成水,经排水管排走,空气中水分越来越少,人会感觉干燥.某空调工作一段时间后,排出液化水的体积V=1.0×103 cm3.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 kg/m3、摩尔质量M=1.8×10-2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1023 mol-1.试求:(结果均保留一位有效数字)(1)该液化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总数N;(2)一个水分子的直径d.命题点三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1.布朗运动(1)研究对象: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2)运动特点:无规则、永不停息;(3)相关因素:颗粒大小,温度;(4)物理意义:说明液体或气体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的热运动.2.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产生原因: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扩散现象、布朗运动与热运动的比较现象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活动主体分子微小固体颗粒分子区别分子的运动,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任何两种物质之间比分子大得多的微粒的运动,只能在液体、气体中发生分子的运动,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共同点①都是无规则运动;②都随温度的升高而更加激烈联系扩散现象、布朗运动都反映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例3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就是热运动B.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悬浮颗粒的大小有关,说明分子的运动与悬浮颗粒的大小有关C.布朗运动虽不是分子运动,但它能反映分子的运动特征D.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这说明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5.(2015·课标Ⅱ·33(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B.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E.液体中的扩散现象是由于液体的对流形成的6.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热运动()A.把一块平滑的铅板叠放在平滑的铝板上,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再把它们分开,会看到与它们相接触的面都变得灰蒙蒙的B.把胡椒粉末放入菜汤中,最后胡椒粉末会沉在汤碗底,但我们喝汤时尝到了胡椒的味道C.含有泥沙的水经一定时间会变澄清D.用砂轮打磨而使零件温度升高命题点四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和内能1.分子力、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分子力F、分子势能E p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线如图3所示(取无穷远处分子势能E p=0).图3(1)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r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2)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r减小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3)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2.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能量定义决定量值测量转化内能物体内所有分由物体内部分子微观任何物体都无法测量.其变在一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运动状态决定,与物体整体运动情况无关具有内能,恒不为零化量可由做功和热传递来量度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机械能物体的动能及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与物体宏观运动状态、参考系和零势能面选取有关,和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情况无关可以为零可以测量例4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10r0距离范围内,分子间总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B.分子间作用力为零时,分子间的势能一定是零C.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小D.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间的斥力越小E.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变大的过程中,分子间引力变化总是比斥力变化慢例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C.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并非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大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判断分子动能变化的两种方法1.利用分子力做功判断仅受分子力作用时,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分子动能减小.图42.利用分子势能E p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线判断如图4所示,仅受分子力作用时,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不变,根据E p变化可判知E k变化.而E p变化根据图线判断.但要注意此图线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线形状虽然相似,但意义不同,不要混淆.7.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同时存在B.分子之间的斥力和引力大小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C.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力一定做正功D.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势能一定减小E.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可能存在分子势能相等的两个点8.两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的合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如图5中曲线所示,曲线与r轴交点的横坐标为r0.相距很远的两分子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相互接近.若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5A.在r>r0阶段,F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势能减小B.在r<r0阶段,F做负功,分子动能减小,势能也减小C.在r=r0时,分子势能最小,动能最大D.在r=r0时,分子势能为零E.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在整个过程中不变题组1分子动理论的理解1.(2015·山东·37(1))墨滴入水,扩而散之,徐徐混匀.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混合均匀主要是由于碳粒受重力作用B.混合均匀的过程中,水分子和碳粒都做无规则运动C.使用碳粒更小的墨汁,混合均匀的过程进行得更迅速D.墨汁的扩散运动是由于碳粒和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2.(2016·北京理综·20)雾霾天气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形状不规则,但可视为密度相同、直径不同的球体,并用PM10、PM2.5分别表示球体直径小于或等于10 μm、2.5 μm的颗粒物(PM是颗粒物的英文缩写).某科研机构对北京地区的检测结果表明,在静稳的雾霾天气中,近地面高度百米的范围内,PM10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略有减小,大于PM10的大悬浮颗粒物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明显减小,且两种浓度分布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据此材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PM10表示直径小于或等于1.0×10-6 m的悬浮颗粒物B.PM10受到的空气分子作用力的合力始终大于其受到的重力C.PM10和大悬浮颗粒物都在做布朗运动D.PM2.5的浓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3.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扩散现象说明物质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B.压缩气体时气体会表现出抗拒压缩的力是由于气体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缘故C.两个分子距离减小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在增大D.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用来表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热学性质”的物理量是内能E.已知某种气体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则该气体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可以表示为3MρN A题组2 分子力、分子势能和内能4.下列关于温度及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两个动能不同的分子相比,动能大的温度高B.两个不同的物体,只要温度和体积相同,内能就相同C.质量和温度相同的冰和水,内能是相同的D.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即使温度不变,内能也可能发生变化5.两个相距较远的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力先增大,后一直减小B.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C.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D.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E.分子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6.对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大B.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C.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D.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就一直减小E.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其内能越大B.分子的热运动是指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微粒的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内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D.若外界对物体做正功,同时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则物体的内能必增加E.温度低的物体,其内能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小8.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分子间作用力F和分子势能E p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关系的图线是()题组3 微观量的估算9.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已知1 g石墨烯展开后面积可以达到2 600 m2,试计算每1 m2的石墨烯所含碳原子的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1023 mol-1,碳的摩尔质量M=12 g/mol,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0.很多轿车为了改善夜间行驶时的照明问题,在车灯的设计上选择了氙气灯,因为氙气灯灯光的亮度是普通灯灯光亮度的3倍,但是耗电量仅是普通灯的一半,氙气灯使用寿命则是普通灯的5倍,很多车主会选择含有氙气灯的汽车.若氙气充入灯头后的容积V=1.6 L,氙气密度ρ=6.0 kg/m3,氙气摩尔质量M=0.131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1023 mol-1.试估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1)灯头中氙气分子的总个数N;(2)灯头中氙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物理篇-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4、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着分子间的距 离增大而减小
5.当 r=r0 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平衡, F引=F斥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其中 r0 为分 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6.当 r< r0 时, F引< F斥,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
为斥力.
7.当r>r0时, F引 >F斥,对外表现的分子 力F为引力.
2、什么叫数量级
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习惯上 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0的乘方数,如 3×1010m。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 1×10-10m和 9×10-10m,数量级都是 10-10m。
3、由于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0m,每一种物质都由大量分子组 成。
如:1立方厘米水中约有3.3×1022 个水分子。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 1)、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 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不仅在气体间可进行, 在液体和固体间也可进行。
3)、扩散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原因:分子运动所致 4)、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
运动,也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5)、气体容易被压缩就说明分子之间有 空隙,而且空隙还比较大。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问题:
课文所说的分子与化学中所说的分子有何不同?
[答] 化学中讲的分子是:具有物质的化 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理中所说的分子指的是:做热运动时遵 从相同规律的微粒,包括组成物质的原子、 离子或分子。
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很小的,不但用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它 们,就是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它们。 那怎么才能看到 分子呢?
热学-分子动理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解答题
1.如图所示,食盐(NaCl)的晶体是由钠离子(图中的白色圆点表示)和氯离子(图中的黑色圆点表示)组成的,离子键两两垂直且键长相等。已知食盐的摩尔质量为 ,密度为 ,阿伏伽德罗常数为 ,求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之间的距离。
其中 为比例系数。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水平面积进入水内的分子数便为
。
将 和 代入,便得
蒸汽与水处于平衡状态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水面蒸发成为水蒸气的水分子数也为上述n值。
100℃(373K)时的饱和水蒸气压强 ,14℃(287K)时的饱和水蒸气压强 ,故所求比值为
。
5. ,
【解析】
【详解】
由题意,显然在相同时间内从导管内进入空气分子总数同从导管流出的空气分子总数相等.达稳定状态后,选取图乙中ΑB与CD之间的气体为对象,经过时间△t,两边界分别运动至 与 ,由于导管光滑,金属丝网对气流的阻力可以忽略,考虑到稳定时,区域ABDC与区域 的公共区域 内气体的能量不变,我们只需考虑区域 与区域 之间的能量关系,设这一区域内空气的分子数为N,管道输出端的气体压强为 ,对所选取的气体应用功能原理可得
而不在 中的概率为
。
对于理想气体,每个分子处在 中,或不在 中是一个独立事件,与其他分子无关,按照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独立事件概率的乘积的概率乘积定理,得n个分子处在体积 中的概率为 ,而其余 个分子不在 中的概率为 ,因此,选定n个分子处在体积 中,而其余 个分子不在 中的概率为
4.在一个密闭容器内盛有水,未满,处于平衡状态。已知水在14℃时的饱和蒸汽压为12.0毫米汞高。设水蒸气分子碰到水面后,都能进入水内,设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与气体热力学温度Τ的平方根成正比( ),设饱和水蒸气可看作理想气体。试问:在100℃和14℃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水面蒸发成为水蒸气的分子数之比 为多大(取2位有效数字)?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高二物理课件(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NA
3.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模型
在计算固体和液体分子大小时,一般可把分子看成是一个小球,小球紧密排列在一起(忽略小球间的空隙)。则:
每个气体分子所占空间的体积
立方体模型:在计算气体分子大小时,把每个分子和其占有的空间当作一个小立方体,气体分子位于每个立方体的中心,这个小立方体的边长等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即:
D
课 堂 练 习
引入新课:
暮春时节,金黄的油菜花铺满了原野。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能够闻到这沁人心脾的香味呢?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第1节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引入新课:
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大小与一个苹果的大小相比,那就相当于将直径为1 cm的球与分子相比。可见,分子是极其微小的。我们曾经研究过物体的运动,那么,构成物体的微小分子会怎样运动呢?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
1827年,英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花粉微粒悬浮在静止水面上的形态时,却惊奇地发现这些花粉微粒都在不停地的运动中.
二、分子热运动
2.布朗运动
二、分子热运动
2.布朗运动
(1)定义: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颗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3)原因:大量液体(或气体)分子对悬浮微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造成的。
(4)意义:间接地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二、分子热运动
2.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直接证明;布朗运动间接证明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这种运动越剧烈。
3.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模型
(1)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反映宏观量T与微观量εt的平均值之间的联系
2. 物理意义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量度
20
3.分子运动的平均平动能
t
3 2
kT
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能只与温度有关,并与 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与分子种类无关
如在相同温度的平衡态下
氧气和氦气分子的平均平动能相同
T 0, 0, v 0,分子是否停止运动了呢?
3、气体分子在运动中遵守经典力学规律,假设碰撞 为弹性碰撞。
理想气体分子是自由地、无规则地运动 着的弹性质点。
11
平衡态气体的统计假设(分子的混沌假设):
1、平衡态气体分子数密度 n 分布均匀。 n N dN V dV
2、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物理量(速率等)概率均等。
vx2 vy2 vz2 v2
讨论:
1、上式表明了宏观量 p 与微观量 1 mv2 的平
均值 之间 t的联系
2
2、在推导过程中对单个分子使用力学规律处
理,对大量分子采用了统计平均的方法,n、 t
都是统计平均值。所以,p也是统计平均量, 而非简单的力学量。压强只有统计意义
3、不同时刻,观察到的n、p会有差别,即存 在有涨落(或起伏)现象。
第2章 分子动理论
§1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2 能量均分定理 §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4 玻耳兹曼分布律 §5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6 范德瓦耳斯方程 §7 输运过程
1
基本内容: 动理论给出结果 1.平衡状态下 宏观状态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 以压强与微观量关系的推导体会统计方法 思路: 建模型(理想气体、真实气体)
用统计方法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2.平衡态下 微观量的统计分布规律 介绍三个统计规律(宏观表现)
2
§1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一、 理想气体的微观图象 二、 平衡态下气体分子集体行为的几个结果 三、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压强公式 四、 温度的统计意义 五、 气体分子运动的方均根速率
3
一、 理想气体的微观图象
23
2) 氧气的方均根速率
2
3RT
38.31 273 32 103
461m/s
一般气体方均根速率 2 ~ 102 m / s
3) 标况下 分子数密度 n 1025 / m3
24
2. 压强 、温度与速率分布有关
速度为 i的分子数密度 ni=Ni/V
N= Ni n= ni
13
取器壁上小面元 dA >> 分子截面面积 器壁
第1步:一个分子碰壁 对dA的冲量
设该分子速度为 i 冲量是 2mix
dA i
x
第2步:dt时间内所有 i
ixdt
分子对dA的冲量
dIi (2mix )(niixdtdA) 2nimi2xdtdA
vx2
vy2
vz 2
1 v2 3
vx vy vz 0
N
v
2 x
v1x 2
v2x 2 vNx 2 N
vix 2
i 1
N
3、忽略重力的影响。
12
三、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压强公式
压强:大量分子碰撞单位面积器壁的平均作用力 系统:理想气体 平衡态 忽略重力
设 N 个 同种分子 每个分子质量 m 分子数密度 n = N/V 足够大
Nii
i
Ni
i
1
1
分子速率分布 各处等概率
7
2.分子速度分布的等概率假设
y
速度取向各方向等概率
i Ni
结果: 0
i Ni
z
x y z
x2
2 y
z2
x
ix Ni x i Ni
i
2 ix
Ni
2 x
i
Ni
i8
0
x y z
x2
2 y
2 z
i2
2 ix
i2y
i2z
2
2 x
2 y
2 z
m
V
i
N
2
i ix
N
2
i ix
2 x
i
N
P
nm
2 x
或
P 1 mn 2
3
16
P 1 mn 2
3
分子的平均 平动动能
t
1 m 2
2
还可表示成
P
2 3
n t
压强公式指出:有两个途径可以增加压强
1)增加分子数密度n 即增加碰壁的分子个数
2)增加分子运动的平均平动动能 t
即增加每次碰壁的强度 17
14
第3步:dt时间内所有分子对dA的冲量
dI dIi ix 0
1 2
i
dI i
nimi2xdtdA
i
dIi
2ni mi2xdtdA
第4步:由压强的定义得出结果
P
ni
m
2 ix
dA i
ixdt
15
P
dF dA
dI dtdA
i
ni
m
2 ix
i
Ni V
mi2x
18
思考 : 1. 推导过程中为什么不考虑小柱体内会有
速度为 i的分子被碰撞出来?
2. 如果考虑分子间有引力存在 压强的数值 与理想气体模型时的压强数值相比应该是大 些还是小些?
19
四、 温度的统计意义
P
2 3
n t
P nkT
t
3 2
kT
1. 温度 是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是统计的结果
数目少无意义)
所以用系统中 任何部分气体计算出的 微观量的平均值必须相同 •分子又是处于不断地无规则的运动中 所以必须假设平衡态时微观量分布等概率
6
如平衡态情况下 温度必须处处相同 温度是宏观量 一定与分子运动速率的平均值有关 即要求在各处计算的速率平均值必须相同
12
在1区和2区 计算的平均 值相同
计算平均值的公式
1. 质点 P nkT P 0
在 T 一定的情况下 n 值小 意味着分子间距大
2 .完全弹性碰撞
3. 除碰撞外 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f=0
范德瓦耳斯力(简称:范氏力)
4
f
斥力
合力
r0
O
s
10 -9m r
d
引力
分子力
气体之间的距离
r 8r0 引力可认为是零 可看做理想气体
范德瓦耳斯力
5
二、 平衡态下气体分子集体行为的几个结果 1.平衡态时 微观量分布的等概率假设的必要性 •因为宏观量是某些微观量的平均值 •平衡态时各处宏观量相同
21
五、气体分子运动的方均根速率
t
1 2
m 2
3 kT 2
2 3kT 3kNAT
m
mN A
3RT
2 3RT
22
讨论
1.应记住几个数量级 1) 标况下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t
3 kT 2
3 1.381023 273 2
5.61021J 3.5102eV
一般金属的逸出功是 几个 eV
2 x
2 y
2 z
12
3
9
3.分子在各处分布的等概率假设 无外场时 分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相同
结果:
n
dN dV
N V
y
分子数密度处处相同 注意:平衡态
i Ni
z
i Ni
x
10
总结: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1、分子线度与分子间距相比较可忽略,分子被看 作质点。 2、除了分子碰撞的瞬间外,忽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