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农产品的重要来源国,自2000年起,中国的进口始终保持在10 亿美元以上,2004年更是达到25.4亿美元,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1%,创历史新高。澳大利亚还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其中,2004年的逆差额为23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总额(46.4亿美元)的49.6%。近年来,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目前已经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加大其出口产品营销力度的同时,为使其产品获得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还通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来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签署。从未来的发展看,这些措施可能会促使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作出客观判断。

一、澳大利亚农业及中澳农产品贸易

1.澳大利亚农业概况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耕地、草地资源,农牧业高度发达。其农业用地44600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77400万公顷)的57%。其中,种植业用地 4800万公顷,占农业用地的10%,以种植小麦、大麦、水稻、油料、棉花、甘蔗为主;畜牧业用地约39800万公顷,占农业用地的90%,以饲养肉牛、绵羊、奶牛为主,但猪禽养殖近年的发展也很迅速。澳大利亚农业以农场经营为主,农场的平均规模约1654公顷。其中,规模在500公顷以上的农场 67600个,占总数的46%,以绵羊、肉牛和奶牛的生产为主;100~499公顷的农场约48500个,占总数的33%,除部分生产肉牛、绵羊、奶牛,其他多以谷物生产为主;规模在49公顷以下的农场约31200个,占21%,主要用于园艺产品生产及作物育种。澳大利亚53.5%农场实行专业化经营,其中,32.5%专门经营畜牧业,约21%专门经营种植业。

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小麦、大麦、棉花、糖以及大部分畜牧产品的产出规模巨大、外贸依存度很高,每年75%左右的初级农产品以及25%的加工农产品都要依靠国际市场销售。其中,大米、牛肉和奶制品的出口量占产量的60%左右;小麦、大麦、芥子油、食糖均超过70%;棉花、羊毛更是达到95%以上。目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羊毛的第一大出口国,牛羊肉、大麦的第二大出口国,奶制品、棉花、食糖、油菜籽的第三大出口国,小麦的第四大出口国,其出口变化对这些大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有显著的影响。

澳大利亚是仅次于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和中国的世界第六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主要的农产品净出口国。主要出口市场依次是日本、美国、中国、欧盟、东盟、新西兰以及韩国等。

2.中澳农产品贸易

中澳互为对方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澳大利亚则位列美国、阿根廷、巴西之后,是中国的第四大进口农产品来源国。双方农产品贸易近年的发展态势良好,2004年,中国进口25.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06.5%,一举扭转2001年以来增长缓慢的局面;同时,中国对澳出口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增幅已经连续4年保持在25%以上。中国在中澳农产品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额还在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1998年的逆差仅6亿美元,2004年则达到23亿美元,增长近4倍。农产品领域的贸易逆差是中国在中澳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的主要原因,1998~2004年,农产品领域的逆差金额占全部商品贸易逆差的份额最高达171.9%,最低也有67.4%,2004年为 84.9%。

表1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增长及差额

农产品贸易额(亿美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经笔者计算。

来源澳大利亚的农产品,约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8%,主要以活动物、大麦、棉花、羊毛、生皮、水产品、动物油脂等产品为主。目前,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羊毛和动物油脂出口市场,第二大大麦、生皮出口市场,第三大奶制品出口市场,第四大活动物和水产品出口市场,第五大棉花出口市场。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制成品为主,例如水果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品、烟草制品、杂项食品等。中国农产品对澳出口金额,目前尚不足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

二、中国一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1.产业间贸易是中澳在农产品领域贸易分工的主要形式

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双方应交换密集使用各自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这种基于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产业内贸易,即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交换同一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产业内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特点。对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格鲁贝尔-劳埃德(G-L)指数,其计算公式为:Bi=1-(Xi-Mi)的绝对值/(Xi+Mi) ,其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Bi接近1,表明该产品的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Bi趋向0,表明该产品属于产业间贸易。

表2 2004年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经笔者计算。

表2列出了中澳双边贸易中各大类农产品的贸易额及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中可以发现:第一,贸易总额达到27.7亿美元,占中澳农产品贸易份额53.3%的“纺织原料”、“动植物油脂”、“革、毛皮及其制品”三大类产品的G-L 指数均为0,即这几类产品的贸易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第二,“活动物;动物产品”、“植物产品”两大类产品的贸易额占中澳农产品贸易总额38.4%,其G-L指数分别为0.2、0.1。双边贸易也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第三,大类产品中,仅“食品、饮料”与“化学工业相关产品”的G-L指数略高,即这两类产品的贸易表现出一定的产业内贸易特征,但是,其贸易额仅2.3亿美元,占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的份额只有8-3%。因此,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是中澳农产品贸易的根本特征。

此外,观察表2还可以发现:两国产业间贸易特征最明显的产品,例如活动物、植物产品、羊毛以及生皮等,均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且以澳大利亚向中国大量出口为主;两国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的产品主要是食品、饮料等加工农产品,属于资本密集或者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一特征说明,中澳农产品贸易反映了两国的资源禀赋特点。

2.贸易的产品集中度高是中澳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特征

反映一国对别国贸易集中于某些产品的程度,称之为产品的贸易集中度。在各种衡量集中度的方法中,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CR)是最简单易行,使用最广泛的指标,它指贸易规模最大的前几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占整个国家进(出)口额的份额。

由于集中率只考虑贸易额居前列的几类产品的集中状况,没有考虑全部产品的集中态势,所以常采用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来对集中率指标进行补充。赫芬达尔指数实际就是所有产品所占份额的平方和。CRm为集中率,其中,产品所占份额一般采用百分比值计算方法,所以H值范围从0到10000。H 指数越大,说明市场集中度越高,反之,说明市场集中度越低。

表3列出的是中澳农产品贸易的产品集中度指数。观察CR指标值,可以发现中国进口的产品集中度远高于出口。2001~2004年,中国进口的CR5值均在70%以上,CRl0更是超过90%;与此同时,出口的CR5值不足40%,CRl0也仅50%左右,而HHI测算值也反映了这一特征。这说明澳大利亚优势农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规模巨大,而中国对澳出口的重点产品不突出。观察HHI指数值还发现,中国进口的HHI值在2004年只有1725.2,与前几年相比有明显的下滑,究其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