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地特征中寻找生态与文化主题

合集下载

用文化地理学解释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原因

用文化地理学解释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原因

用文化地理学解释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原因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城市布局,从农田的分布到宗教场所的选址,每一处文化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而要深入理解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是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讨文化景观的形成原因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自然环境是塑造文化景观的重要基础。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景观。

例如,在气候湿润、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人们发展出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片片阡陌纵横的水田景观。

而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人们则更多地依赖畜牧业,广袤的草原上散布着游牧民族的营帐和畜群。

地形条件也对文化景观产生着显著影响。

在山区,由于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往往会形成相对分散的居住格局,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而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聚居和城市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规整的城市街区和密集的建筑群。

其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文化景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

例如,在工业发达的地区,工厂、烟囱、铁路和仓库等构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而在商业繁荣的地区,商业街、购物中心和贸易市场则成为主要的文化景观元素。

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农村文化景观。

在传统的农耕地区,精耕细作的农田、农家小院和灌溉系统构成了宁静的田园风光。

而在一些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地区,则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片农田和现代化的农业设施。

再者,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在文化景观的形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会影响人们对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的选择。

例如,中国传统的佛教寺庙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建筑风格庄重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分析随着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生态化建设手段之一。

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美化环境的手段,也是促进自然与文化和谐发展的载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生态文化价值的体现与体验,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激发文化情感,还可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本文将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入手,进行探讨。

一、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文化价值1.生态价值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增加自然界的绿色空间。

公园、广场等绿色空间的建设,对于城市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极大的意义,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可以缓解城市环境的压力,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来制定设计方案,尽可能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维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重生态平衡的体现,需要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合理设置各种植物和动物的栖息环境,以达到维护物种多样性的目的。

2.文化价值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历史文化建筑、雕塑、古树等手段,传承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加深文化认同感。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景区布局、线路规划、景区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布置花坛、草地、湖泊、树林等手段,营造出和谐宜人的环境氛围,增加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体现1.景观设计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生态和文化价值的体现。

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公园、广场、街道等的设计需要注重环境美化、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生境·人境——现代社会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要素与城市文化

生境·人境——现代社会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要素与城市文化

善 ;而城市复兴是综合的 ,在精神 和物质上 是双重 的,它不
仅 包 括 了保 护 与 整 治 的 全 部 内 容 ,还 包括 了经 济 、社 会 、 环 境 与 文 化 等 社 会 范 畴 的 一 种 全 面 的 建 设 。 旧城 保 护 更 多 的 是
作用下产生 的特殊物质形态 ,人化 的 自然环境就 是文化的一 大 载 体 。 人 化 的 自然 环 境 加 以正 确 的认 识 和 合 理 的利 用就 能
被法院强制拍卖 ,所得款项将优先用于偿还银行拖 欠贷款 及
工 程 欠 款 。 这 个 案 例 失 败 的原 因就 在 于 把 自然 环 境 和 特 定 文
化机械地割裂开来 ,导致景观徒有其表 ,缺 乏文化意 味,最 终落得个惨淡收场。 文化是城 市景 观的灵魂 ,是 一个城市 有
别 于 另 一 个 城 市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 即使 文化 是 抽 象 的 ,我 们 看 不 见 摸 不 着 ,却 能 时 刻 感 受得 到 。文 化 是 人类 和 自然 相 互

日不可忘却土地 恩惠 、万万不可浪费土地 的、悠久的农业 患意识和无限深情 ,表达 了反对追求华奢 与奇 异,倡导 “ 白
和 人 口大 国 来 说 , “ 田校 园” 传 达 了设计 师 关于 土 地 的忧 稻 话 景 观 ”与 寻 常城 市 的理 想 。这 是 运 用 生 态 要 素创 造 出 富于 文化 意 义 比较 成 功 的 一例 。 但 是 ,并 不是 利 用 生 态 要 素都 能 营造 出景 观 文 化 的 ,失
性 就 愈 复 杂 、 愈 有个 性 ,深 层 次 的文 化 差 异 就 愈 明 显 。 如 美
丽 温 馨 的 海 岛城 市厦 门 、 “ 风 吹 得 游 人 醉 ” 的杭 州 、 “ 暖 西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结合分析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结合分析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结合分析在现代乡村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乡村环境的美化与保护,还能增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分析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和地方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探索如何在乡村建设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以生态为核心理念,注重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

它的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恢复生态平衡,并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这种设计理念往往包括植被恢复、水体治理、土壤改良等多个层面,以确保乡村景观既美观又可持续。

地方文化则是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特征,包括民俗、传统建筑、饮食文化、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元素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地方文化可以使设计更加富有深度和情感,从而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的结合,首先可以从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

在许多地区,自然景观本身就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以山水相连的村落为例,当地的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川湖泊之中,形成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文化符号。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保留和突显这些自然要素,借助自然风光讲述乡愁故事,使游客和居民都能在空间中感受到地方特色。

植被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与配置必须考虑到地方文化的特征。

例如,在一些南方地区,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而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节庆活动也极为丰富。

在推进乡村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营造稻田景观,设置稻作展示区,甚至举办稻田文化节等活动,来展示地方文化魅力,这样既能吸引游客,也能增强当地居民对传统农业的认同感。

水体也是乡村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很多地方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发展湿地景观或小型湖泊。

在这些水体周边,不仅可以进行水质改善,还可以设置与水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传统的捕鱼方法展示、水上手工艺技能培训等。

这些活动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水文化,同时提升了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地域及人文景观特征在生态园设计中的体现

地域及人文景观特征在生态园设计中的体现

地域及人文景观特征,共同构建起城市独特的景观风貌。

显然,“景观风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历史痕迹叠加的结果,它的延续是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不间断演化与更新的结果,所以在生态景观中融入人文元素,是体现延续城市文脉的方式,是发扬历史文化的精华.讲求秩序,用几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文元素。

人的创造力的基础,是借助符号来实现的。

譬如,人们首先看到鸟飞翔的画面,受到启示,人们创造了“飞机”。

于是,“鸟”、“飞机”成为飞行的符号。

后来,人们又设计了飞行器、飞船等。

可以发现,人的一切联想,都是借助符号来实现的。

人的心灵审美意识的天性,来源于朴素的审美模仿和审美想像的创造欲望。

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讲求秩序,用几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文元素,既是人创造力基础的实现,也是人心灵审美的天性。

讲求秩序,用几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文元素对非生命共同体讲道德,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道德范围的扩大,我们人类对牛羊、小草、鲜花、树木等自然界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讲道德,把道德扩大到了整个生物圈,使我们人类道德的面波及到了很广的范围。

这是人类很大的进步,是道德的空前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也是生态伦理的一种表现。

生态伦理就是调节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的利益冲突,维护所有生命正常生活的生态秩序,保护所有生命正常生活的生态秩序。

而秩序的基础是几何,是直线、是直角。

艺术是“完美秩序”的追求,艺术是人创造的,它服从于自然规律。

正如加拿大学者梁鹤年先生所察见:感性是每一个行动的指引.在混乱中,采用几何、抽象的线条,出现洁净的形,能带来力量,安定人心,又能使美具体化。

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的文化价值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的文化价值在于: 凸显文脉,延续历史。

保护文化遗产,发扬中国文化。

以人为本,和谐化设计。

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及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多领域的趋同危机,文化多样性存在所承受的巨大威胁以致于本土文化的衰退与消亡等都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人类的核心追求,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如何协调好本土文化与后工业文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落实到景观设计领域,笔者认为需要将生态景观设计融入人文元素,使景观有一种文化的沉淀和体现,再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标题:探索与实践: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新领域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全面评估,以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深入理解。

一、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概念与内涵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是指以生态环境与文化传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幼儿可以增进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对环境的关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二、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深度探索与实践1.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在幼儿园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探索可以从简单的自然观察和小手工制作开始,逐渐深入到参观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以及户外生态环境的探索。

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对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2. 多次提及生态文化主题文字的重要性在生态文化主题活动中,多次提及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通过课堂教育、户外实地考察等形式多次提及“生态保护”“传统手工艺”等词汇,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从而对生态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3. 总结与回顾性内容的设置在活动结束后,应该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回顾性的内容设置,让幼儿在回顾中对所学到的内容有更灵活的理解和应用。

比如可以组织幼儿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或者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和总结。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和眼界,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这种活动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其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

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

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层面。

而地理环境则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文化景观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地理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气候、水域等自然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并通过自然环境的限制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例如,位于寒带的北极地区,极端寒冷的气候和冰川地貌塑造了特殊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独特生活方式,如渔猎和冰雪运动。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人类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定的地理位置通常会孕育出特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

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城市,由于位于干旱的沙漠地区,人们在保证生命所需水源的同时,还发展了独特的农耕和手工艺产业,这些文化传统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再如,水乡古镇以及沿海地区的渔村,都以其与水相关的独特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而闻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但是,文化景观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改造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进一步塑造了文化景观。

例如,在平原地区,人类通过开垦农田来满足粮食需求,形成了广袤的农田景观;在山地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梯田、搬石建屋等方式,适应了陡峭的地形,并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民居风格。

除此之外,文化景观还通过地理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维护了地理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例如,古代农业社会通常会根据气候和土地条件制定种植计划,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通过农田灌溉系统有效利用水资源。

而现代的生态旅游景区也通常会合理规划和利用地理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而文化景观也通过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促进了地理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与保护策略

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与保护策略

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与保护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文化景观是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创造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景观,它融合了人文和自然的元素,展现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和文化过程。

本文将从地理特征和保护策略两个方面,探讨文化景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

一、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地理特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这些因素决定了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

举例来说,中国的丹霞地貌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丹霞文化景观;草原地区的广袤草原与游牧文化相互依存,形成了具有草原特色的文化景观。

地理特征与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二、保护策略保护文化景观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文化景观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势在必行。

1. 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文化景观保护的基础。

各国应制定相关法律,明确文化景观的保护范围、保护责任和保护措施。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侵犯文化景观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2. 教育宣传加强文化景观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文化景观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讲座、展览、文化节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文化景观的价值和保护意义,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和参与度。

3. 科学研究加强对文化景观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其地理特征和历史演变。

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调查和研究,掌握其现状和问题,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4. 社区参与发挥社区的力量,加强社区居民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保护的合力。

5. 可持续发展将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在保护文化景观的同时,要注重其可持续利用价值,通过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使文化景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幼儿园生态文化活动实践 幼儿园生态文化

幼儿园生态文化活动实践 幼儿园生态文化

活动实践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文化活动,可以让幼儿在乐趣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幼儿园生态文化活动的实践。

一、活动目的生态文化活动的开展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并尊重自然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参与各种生态文化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内容1. 室外生态文化活动在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地,可以开展各种生态文化活动,比如栽培植物、观察昆虫、搜集自然材料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加深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2. 室内生态文化活动除了室外活动,幼儿园的活动室也可以开展各种生态文化活动。

比如植物种植、手工制作、绘画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室内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三、活动实施1. 活动计划在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之前,幼儿园需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内容、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

只有有序的计划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2. 资源准备为了开展生态文化活动,幼儿园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资源,比如种子、土壤、工具等。

只有有足够的资源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

3. 实施过程在实施生态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幼儿认真观察、仔细操作,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活动评估活动结束后,幼儿园需要对生态文化活动进行评估,包括活动的效果、幼儿的参与度、老师的指导等方面。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为下一次的活动做好准备。

五、活动效果通过生态文化活动的实践,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对自然的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这些活动也可以让幼儿在玩乐中学到知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六、总结生态文化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并尊重自然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园应该充分重视生态文化活动的实践,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引导幼儿认识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差异?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引导幼儿认识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差异?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引导幼儿认识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差异?活动背景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差异,我们开展了一次自然环境主题的教研活动。

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认识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差异,并尊重多元文化。

2.提高幼儿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3.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活动内容和步骤1. 准备工作•确定活动地点:选择一个自然环境丰富、有代表性的场所,如公园、山区等。

•准备材料:相机、笔记本、研究手册等。

•分组组织: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进行分组,每个小组2-3人。

2. 活动步骤步骤一:观察和记录•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场地中进行观察和记录。

鼓励幼儿观察自然环境中的细节,如植物、动物、地貌等,并记录下来。

步骤二:比较和总结•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比较各自观察和记录的结果。

引导幼儿思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人文特点和文化差异的。

步骤三: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记录成果。

帮助幼儿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差异,并展开讨论。

步骤四:总结和反思•导师带领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引导幼儿认识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活动评价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幼儿们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比较和总结,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和文化差异,并在分享和讨论中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这次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和研究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我们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素养,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综合素质发展的人才。

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生态分析(全文)

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生态分析(全文)

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生态分析XX:1672-9161(20XX)01-0143-02近些年来,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长,在文学艺术方面,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生态电影,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实生态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兴起了,当时它主要依附于科幻电影、恐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等,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题材。

徐兆寿在《生态电影的崛起》中认为,《20XX》和《阿凡达》等电影的出现,标志着生态电影已然崛起(18)。

同样,在20XX年前后上映的台湾史诗性大片《赛德克巴莱》不同于《侏罗纪公园》《20XX》等以一种想象的方式表现生态灾难,也不同于生态电影进展早期或现在仍然存在的带有纪录片性质的写实和再现性较强的生态电影。

电影《赛德克巴莱》是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的“雾社事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表现和再现事实的结合。

导演魏德圣在接受采访时说:“走一个自己的身形出来。

”(88-89)可以理解为,现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下,又能继续进展。

本文主要谈论的是电影《赛德克巴莱》所体现的生态意识。

由于人类无法处理好自己的内部关系,即人与自身的关系、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政治建构的GJ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等,从而导致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态问题,影响了族群的进展。

影片讲述了赛德克族群起源的神话。

真正的赛德克人的祖先是一棵在白石山上名叫波索康天尼的大树,这棵树的树身一半是木头,另一半是岩石。

赛德克族群是由自然中的木头和岩石而生的,带有自然的灵性与气息。

与起源也就是出生相对应的就是死亡,赛德克族群用以树自缢的死亡方式来呼应出生方式。

此外还有彩虹桥的族群信仰,也就是赛德克族群的祖训:出草取过敌人首级的男人,手上是怎么也揉擦不去的血痕,这是真正的男人;善于编织技艺的女人,手上是怎么也揉擦不去的茧,这是真正的女人。

这样的男人和女人才有资格在脸上纹上图腾,进入祖灵之家。

彩虹桥是族群的美好想象,无论生前有多大的深仇大恨,只要是“赛德克巴莱”即“真正的人”,都可以一起走过彩虹桥,最终进入祖灵之家,在那里有一大片猎场。

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原理

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原理

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原理
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原理是指景观设计中要同时考虑到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因素,以创造一个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

自然性原理:
1. 依据自然规律: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规律,将景观元素融入自然环境中,例如合理利用地形、水体等自然要素,并采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物种。

2. 强调生态平衡:景观设计应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3. 创造自然场景:景观设计应通过布局、材料选择、景观造型等手法,创造出具有自然美感的场景,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平静。

文化性原理:
1. 考虑地域特色:景观设计应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和形式,使景观与当地的文化风貌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2. 传承历史文化:景观设计应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如保护历史建筑、遗址等文化遗迹,并通过设计手法,展示出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3. 体现社区需求:景观设计应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文化背景,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们的活动、娱乐和交流的空间,并通过景观元素展现社区的文化特色。

自然性与文化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可以创造出既具有自然美又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与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研究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研究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研究一、引言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

这些环境因素对人类社区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研究观点。

二、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影响1. 地貌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等。

不同地貌条件下的社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

例如,山区社区通常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山歌、山舞等,而沿海地区的社区则以渔业文化为主导。

地貌的多样性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作灵感。

2. 气候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倾向于采取轻松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更加注重娱乐和休闲活动;而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更加注重团结和互助,文化传承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3. 水文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水文是指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水文条件对社区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河流是人类社区发展的重要依托,沿河而建的社区通常有着丰富的水文文化,如江南水乡的水上交通和水上建筑等。

水文环境的特点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1. 地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地貌的多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主题和背景。

不同地貌条件下的社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源和创作灵感。

例如,山区社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素材;而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和渔业文化则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2. 气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气候条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当代校园文化场所景观雕塑与场地和文脉

当代校园文化场所景观雕塑与场地和文脉

当代校园文化场所景观雕塑与场地和文脉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场所的建设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这些传统的教学场所,而是积极打造更丰富、更多样的学习与交流场所。

其中,景观雕塑作为校园文化场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仅是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手段,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放松心情、寻求灵感、展现个性的空间。

然而,景观雕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美学价值,还要与场地和文化背景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要考虑的是场地因素。

不同的场地类型与雕塑的造型、尺寸及材料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在草坪或者广场上,可以利用大尺寸的雕塑作为场地的主体,造型可以是前卫的、艰深的、具有启发性的,能够在青年人中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和创造的兴趣;而在走廊或者大厅中,雕塑的造型应该更加具有轻盈感,不要占据过多的空间,以便让过路的学生能够方便地行走。

此外,还要考虑到雕塑的功能性,例如在学生活动中心或者食堂,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座椅来增加雕塑的实用性。

其次是文脉因素。

雕塑的设计应该与校园的文脉和文化气息相吻合。

在设计中应该体现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包括校训、校歌、校园精神等元素。

比如,在一个强调创新的高科技学府中,雕塑的材料可以选择金属、玻璃等现代感强的材料,并利用光和影的变化营造令人惊艳的效果;而在人文气息浓厚的传统学府中,可以使用更多的石材和浅刻的雕刻方式,将雕塑的表现形式更加朴素、深邃,在雕塑与校园文化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最后,适当的雕塑数量和布局也需要考虑在内。

过多的雕塑会让校园变得杂乱无章,而过少的雕塑则会显得单调乏味。

因此,在校园文化场所中进行景观雕塑的设计时,需要根据场地的大小和形状、各类教学楼的分布、周边环境的氛围等因素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总体设计上,景观雕塑应该融入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遵循校园文化的规律和精神,创造出适宜的场所与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同时,景观雕塑也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意的发展,助力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和繁荣。

应用生态学的场地设计案例

应用生态学的场地设计案例

应用生态学的场地设计案例应用生态学是一门综合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设计和管理人类活动的场地,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场地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方案。

设计目标:场地位于城市郊区,面积为10公顷,原本是农田,现在计划建设为一个综合性公园。

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增强场地的生态功能,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园模式。

设计方法:1. 生态系统评估:首先进行场地的生态系统评估,了解场地的生态特征、植被类型、野生动植物种群等情况,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生态规划:根据场地的生态特征和评估结果,制定生态规划方案。

确定保护重点区域和敏感生境,划定休闲和活动区域,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植被恢复与保护:根据植被调查结果,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工作。

采用本土植物种植,增加植物多样性,恢复植被覆盖,提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4. 水资源管理: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和景观水体的补给,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

设置生态湿地和人工湖泊,提供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5. 可持续交通:鼓励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减少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6.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设计教育中心和展示区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监测和保护工作,形成共同管理的模式。

实施措施:1. 土地整理与复垦:对场地进行整理和复垦,修复受损的土壤,恢复土地的肥力和水保持功能。

2. 植物引种与保护:根据生态规划方案,进行本土植物的引种和保护工作。

对原有植被进行清理和修剪,增加新植物的种植密度,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3. 水资源管理设施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和处理设施。

同时,修建生态湿地和人工湖泊,增加水体的保持和净化功能。

人文气息公园设计中的文化活动场地布置

人文气息公园设计中的文化活动场地布置

人文气息公园设计中的文化活动场地布置人文气息公园是一个结合了人文艺术、自然景观和文化活动的综合性公园。

在公园的设计中,文化活动场地的布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文气息公园设计中的文化活动场地布置问题。

一、综合考虑场地功能人文气息公园的文化活动场地应该兼具多功能性。

它不仅可以作为举办表演、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的场所,还可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地。

因此,在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场地功能的需要,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域,并确保它们的互相衔接和协调。

二、注重环境融合在布置文化活动场地时,应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人文气息公园通常坐落在城市的繁华区域,周围可能有高楼大厦、道路和其他建筑物。

在布置中应该尽量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合理安排活动场地的位置和形态,使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

三、创造丰富的场地形式文化活动场地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室内的剧院、展览馆,也可以是室外的广场、花园等。

在人文气息公园设计中,可以创造丰富多样的场地形式,满足不同文化活动的需求。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露天剧场,用于举办演出和音乐会;在公园内设置展览馆,供艺术家展示作品;设立广场、草坪等场地,供市民进行集体活动和休闲娱乐。

四、营造舒适的休闲氛围在人文气息公园的文化活动场地布置中,舒适的休闲氛围至关重要。

应该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座椅、绿荫等设施,以便他们在观看文化活动时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同时,还要注意布置场地与周围景观的协调,避免过于拥挤或杂乱的场面。

五、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人文气息公园的设计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因素。

在文化活动场地布置中,可以增设一些绿色植被和雨水收集系统,以降低能耗和资源浪费。

此外,还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文化活动提供供电。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公园的运营更加环保可持续。

六、保障场地安全与便利在文化活动场地的布置中,安全与便利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公园应该安装适当的警示标识和安全设施,确保场地的安全性。

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

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

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传统文化旅游,指的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旨在通过旅游活动来增强游客的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以推动传统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繁荣。

一、景观构建的要素(一)主题鲜明,符合旅游需求传统文化旅游作为特殊形式的旅游,需要在景观场构建中与旅游需求相结合,以实现旅游最大化效益。

因此,传统文化旅游地需要具有清晰明确的主题定位,能够引导游客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二)地域特色鲜明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需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因此,在景观构建过程中,需要挖掘和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的构建,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引导游客了解和尝试传统文化。

活动形式可以包括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表演、手工艺品体验、文化讲座、文化体验游等,旨在提供深入且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体验。

(四)对旅游安全保障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需要对游客的安全进行保障。

在景观施工设计中需要考虑游客的旅游安全因素,提供安全性高的旅游设施,为游客创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在进行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重视文化历史的应用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需要将文化史与旅游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建设传统建筑、古董展示,以及文物保护等方式,展示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进行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时,需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如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环保文化、民俗文化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在价值,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三)推广旅游特产与美食传统文化旅游地景观场构建,应该结合当地的特色美食和特产文化,推广当地的特产和美食,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结论。

场地遗存,记忆再生——谈中关村森林公园的文化体验

场地遗存,记忆再生——谈中关村森林公园的文化体验

风景园林生态学课程论文场地遗存,记忆再生——谈中关村森林公园的文化体验目录前言 (2)1.相关概念理解 (3)1.1森林公园 (3)1.2森林文化 (3)1.3体验与体验设计 (3)1.4“近自然林业”理论 (4)2.场地背景及理解 (5)2.1场地区位 (5)2.2背景解读 (5)2.3公园目前建设情况 (6)2.4场地区位的优势与局限 (7)3.经验借鉴 (8)4.特色、问题与建议 (10)5.总结 (14)场地遗存,记忆再生————谈中关村森林公园的文化体验摘要:中关村森林公园是北京平原百万亩造林的一个缩影,也是旧村改造的一个典型案例,更曾因“蚁族”等字眼而一度成为媒体和百姓关注的焦点。

通过这次调研,笔者对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的认识有所加深,旧村的拆迁改造与新园森林文化的碰撞也激发了笔者的兴趣。

因此,本文将以中关村森林公园为例,围绕游人的文化体验这一主题,对公园区位、背景、现状及预期效果等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并从生态文化体验这一角度出发找出存在问题,对中关村森林公园提出较为具体、合理的建议,以期公园建成后游人能在体验中了解生态环境知识、感知唐家岭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验设计游憩绿道前言说来也巧,笔者在近期一系列的外业问卷调查中发现两种普遍现象:一是北京市民大都存在有一定的环境意识缺失,并且很多对环境知识以及森林的认识都有或多或少的误解,二是虽然人们在污染日益严重、生态不断破坏的环境下,渴望参与各种形式的环保知识学习和环保内容的亲身体验,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场所和途径。

因此,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中森林公园的建设便提供了一个契机,伴随着旅游业出现的一股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旅游热潮,森林文化体验作为最易被大众认同和接受的游憩形式,越来越受到居民游人的喜爱和青睐。

2012年开始建设的中关村森林公园,是在唐家岭旧村的拆迁地块上动工的,虽然用地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其服务对象依然是数千村民及数万租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场地特征中寻找生态与文化主题
——深圳宝安上合公园规划
俞孔坚,李健宏,张东,规划师,16(5):32-34
(注:本方案委托方:深圳市宝安区规划国土局。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首席设计师:俞孔坚;主要设计人员:李健宏、张东、胡丽娟、段铁武.特别感谢宝安规划国土局丁柯和金复良先生的支持和帮助)
引言
茫茫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神与灵,这种神与灵是自然与人文过程所赋予的,设计即使需求和显现地方灵魂的过程。

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我们深刻认识场地的自然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而设计师对场所的体验和对其精神的感悟是任何现代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设计得以体现地方灵魂。

本文所介绍的便是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

一、概况
宝安上合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北临广深高速公路,西为高速公路出口引线,东南侧分别为上合新村和宝安新村等居住区。

北可晃眺大井山、尖岗山和红岭仔众山,南则俯瞰宝安区都市景观。

二、场地特证
1. 场地的自然特征
场地为一山地,海拔10-125米,山上优势植被为荔枝林和马尾松--灌丛,主要用地类型包括:次生林山地(马尾松、杂灌),山地果林(荔枝、龙眼),山坡果林(荔枝),山脚平地(草地),池塘和沼泽,临时居民点,垃圾填埋场。

前期研究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分析了场地的地形、水文和植被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地理信息,为生态设计提供了依据
2.场地的人文特征
在对场地的体验过程中,发现本场地的一个最大人文特征是"三无人员"集居地。

"三无人员"在这里不是一个太恰当的词,更合适的名词可能是"城郊暂居新移民",泛指没有体面的工作,甚至没有当地居民身份,没有永久性住宅的外地来深圳的谋生者。

每个新移民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个别的故事共同铸成了一个反映特定时代和地方(特区)的、一群人的奋斗足迹,可歌可泣。

他们是这个物种、这个社会中最具变异性、最具进化意义的族群。

3.场地内外联系及景观体验分析
作为一个山地,上合公园既是一个登高了望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被看的对象。

根据观看者运动速度和观察点的不同,景观设计需有不同的设计方式,广深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引线是快速流动走廊,与此相临的公园界面也是快速流动的被看界面。

景观设计要求大尺度和粗线条。

公园近居民区两侧则都是慢速或持续性的被看界面或节点,要求有更为精细的质地和精心的设计。

作为公园本身的体验,设计考虑流动体验走廊,外向观景眺望节点和内敛性静思空间,其中山顶制高平台是一最佳的观景所在,北眺为延绵之自然山地和田园,南望则为现代都市繁景,西倚于自然与尘世之间。

场地之采石坑高差70余米,徒崖绝壁,成内敛型静思空间,丰富的地形使之成为本公园的一个关键节点。

正南之端角为城区两条主要街道之视线交汇处,并以此为起点,以山顶平台为终结点,构成一景观视线轴。

南端入口与采石坑相联,构成一慢速流动体验走廊。

其它一些节点和景观界面的体验特征也可作类似分析。

三、公园定位及性质
上合公园定位为城市公园,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与功能。

1.市民休闲场所:作为深圳市和宝山的区域性公园,主要为本市居民提供一个康体休闲和户外绿色空间。

2.自然生态景观:强调自然的生态群落和自然景观是最佳的休闲环境,恢复和再建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景观类型(包括山地、林地、沼泽、疏林等)。

3.体现地方精神与文化内涵:作为中国历代开放的前哨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宝安县(区)有悠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脉,而公园绿地则是体现这些历史及文脉的最佳场所,缅怀前人的奋斗历程,为后人留下现代人的足迹。

四、总体方案构思
相地合宜,林、原、泽、潭,尽显自然生态之美;
特区文化,酸、甜、苦、辣,揭示生活与人生真谛;
身心再生,动、静、行、止,满足康体休闲之所需;
总体构思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1.设计遵从自然
依据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生态景观设计,特别展示山脚沼泽,山前平原疏林等地及山地森林和果园的植被景观,而通过具有显著特征的南亚热带植被,构成宜人的生态景观,尽显自然之美。

2.体现特区文化精神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宝安(和深圳)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区文化,本设计将着重体现
特区的普通奋斗者的文化和精神――"三无人员"文化与通常对待"三无人员"观点不一样,本设计者在揭示"三无人员"追求美好生活艰苦创业,顽强生活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并通过一个"追求-成果-回味"三步曲,揭示人身之历程和意义,描绘五彩人生。

3.创造身心再生空间
作为一个市民康体休闲空间,公园提供一系列现代体育休闲和活动的设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爱好者的休闲活动需要。

五、总体布局与设计构思
在总体景观布局和功能分布上,强调在整体山地绿化背景基质上,重点设计四点一线和六面的景观设计。

1.四个结点
四个结点包括南端主入口,东侧入口,采石坑及山顶观景平台(塔)。

南入口作重点处理,作为公园的门面,以五色石柱与喷泉相结合,以荔枝林为背景,寓五彩人生和特区的开放与繁荣,并与公园的文化主题相呼应。

东侧入口由柱廊和竹林构成。

采石坑以涌泉-石阜,再现当地传统土围的井边生活场景,四周绝壁构成一个令人回味历史内省现实的围合空间,空间之入口处为一水帘,以增强闭合性并增加些凉意。

在采石坑之一侧,设计一户外舞台,可歌、可舞。

山顶眺望台作为点睛之处,以眺望远处之山峦和都市繁景。

2.一条文化线
集中再现"三无人员"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经历与场景,从主入口开始,沿溪流(从石坑涌泉引出)和步行道设计一系列闭合空间,以真人尺度布置"三无人员"从进入特区边界,餐风露宿,到进入都市,卖力卖笑,到成功之后又重新回到人身的十字路口,在物欲横流,精神迷茫中徘徊,探问人身之意义和价值。

而这条线的现状正是"三无人员"集中生活与活动的地段,因而是现实生活的再现。

3.六个面的重点处理
三个疏林草地区,分别以荔枝、棕榈、芭蕉和竹类作为主调构成独特的亚热带疏林草地景观,是理想的自由休闲放风筝及散步的场所,都分布在山坡及山脚平原。

两片沼泽池塘,公园中根据现有地形及水系分布特点,利用原有水塘、洼地,创造沼泽和自然水域景观,草泽繁茂,生物多样,令人有回归自然之感。

一个露天体育活动中心,包括足球场、网球场,设在西南侧之平原上。

六、道路系统及交通组织
公园内部道路系统分为两级,一级环路系统,沿山脚平地或缓坡分布,连接三个入口,并可
作为园内服务车行通道,次级道路系统分别沿山脊由四面从一级环路分支出多条上山步行道,汇聚于山巅观景台。

考虑到驱车来公园的可能性,故分别在东西两个入口设园内停车场,不允许机动车进入园内(除北部现有一过境车道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