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地特征中寻找生态与文化主题

合集下载

用文化地理学解释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原因

用文化地理学解释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原因

用文化地理学解释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原因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城市布局,从农田的分布到宗教场所的选址,每一处文化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而要深入理解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是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讨文化景观的形成原因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自然环境是塑造文化景观的重要基础。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景观。

例如,在气候湿润、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人们发展出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片片阡陌纵横的水田景观。

而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人们则更多地依赖畜牧业,广袤的草原上散布着游牧民族的营帐和畜群。

地形条件也对文化景观产生着显著影响。

在山区,由于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往往会形成相对分散的居住格局,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而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聚居和城市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规整的城市街区和密集的建筑群。

其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文化景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

例如,在工业发达的地区,工厂、烟囱、铁路和仓库等构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而在商业繁荣的地区,商业街、购物中心和贸易市场则成为主要的文化景观元素。

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农村文化景观。

在传统的农耕地区,精耕细作的农田、农家小院和灌溉系统构成了宁静的田园风光。

而在一些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地区,则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片农田和现代化的农业设施。

再者,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在文化景观的形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会影响人们对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的选择。

例如,中国传统的佛教寺庙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建筑风格庄重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分析随着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生态化建设手段之一。

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美化环境的手段,也是促进自然与文化和谐发展的载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生态文化价值的体现与体验,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激发文化情感,还可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本文将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入手,进行探讨。

一、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文化价值1.生态价值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增加自然界的绿色空间。

公园、广场等绿色空间的建设,对于城市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极大的意义,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可以缓解城市环境的压力,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来制定设计方案,尽可能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维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重生态平衡的体现,需要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合理设置各种植物和动物的栖息环境,以达到维护物种多样性的目的。

2.文化价值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历史文化建筑、雕塑、古树等手段,传承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加深文化认同感。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景区布局、线路规划、景区环境等方面,全面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布置花坛、草地、湖泊、树林等手段,营造出和谐宜人的环境氛围,增加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文化价值体现1.景观设计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生态和文化价值的体现。

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公园、广场、街道等的设计需要注重环境美化、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生境·人境——现代社会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要素与城市文化

生境·人境——现代社会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要素与城市文化

善 ;而城市复兴是综合的 ,在精神 和物质上 是双重 的,它不
仅 包 括 了保 护 与 整 治 的 全 部 内 容 ,还 包括 了经 济 、社 会 、 环 境 与 文 化 等 社 会 范 畴 的 一 种 全 面 的 建 设 。 旧城 保 护 更 多 的 是
作用下产生 的特殊物质形态 ,人化 的 自然环境就 是文化的一 大 载 体 。 人 化 的 自然 环 境 加 以正 确 的认 识 和 合 理 的利 用就 能
被法院强制拍卖 ,所得款项将优先用于偿还银行拖 欠贷款 及
工 程 欠 款 。 这 个 案 例 失 败 的原 因就 在 于 把 自然 环 境 和 特 定 文
化机械地割裂开来 ,导致景观徒有其表 ,缺 乏文化意 味,最 终落得个惨淡收场。 文化是城 市景 观的灵魂 ,是 一个城市 有
别 于 另 一 个 城 市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 即使 文化 是 抽 象 的 ,我 们 看 不 见 摸 不 着 ,却 能 时 刻 感 受得 到 。文 化 是 人类 和 自然 相 互

日不可忘却土地 恩惠 、万万不可浪费土地 的、悠久的农业 患意识和无限深情 ,表达 了反对追求华奢 与奇 异,倡导 “ 白
和 人 口大 国 来 说 , “ 田校 园” 传 达 了设计 师 关于 土 地 的忧 稻 话 景 观 ”与 寻 常城 市 的理 想 。这 是 运 用 生 态 要 素创 造 出 富于 文化 意 义 比较 成 功 的 一例 。 但 是 ,并 不是 利 用 生 态 要 素都 能 营造 出景 观 文 化 的 ,失
性 就 愈 复 杂 、 愈 有个 性 ,深 层 次 的文 化 差 异 就 愈 明 显 。 如 美
丽 温 馨 的 海 岛城 市厦 门 、 “ 风 吹 得 游 人 醉 ” 的杭 州 、 “ 暖 西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结合分析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结合分析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结合分析在现代乡村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乡村环境的美化与保护,还能增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分析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和地方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探索如何在乡村建设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以生态为核心理念,注重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

它的目标是保护自然资源,恢复生态平衡,并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这种设计理念往往包括植被恢复、水体治理、土壤改良等多个层面,以确保乡村景观既美观又可持续。

地方文化则是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特征,包括民俗、传统建筑、饮食文化、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元素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地方文化可以使设计更加富有深度和情感,从而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的结合,首先可以从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

在许多地区,自然景观本身就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以山水相连的村落为例,当地的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川湖泊之中,形成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文化符号。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保留和突显这些自然要素,借助自然风光讲述乡愁故事,使游客和居民都能在空间中感受到地方特色。

植被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择与配置必须考虑到地方文化的特征。

例如,在一些南方地区,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而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节庆活动也极为丰富。

在推进乡村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营造稻田景观,设置稻作展示区,甚至举办稻田文化节等活动,来展示地方文化魅力,这样既能吸引游客,也能增强当地居民对传统农业的认同感。

水体也是乡村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很多地方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发展湿地景观或小型湖泊。

在这些水体周边,不仅可以进行水质改善,还可以设置与水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传统的捕鱼方法展示、水上手工艺技能培训等。

这些活动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水文化,同时提升了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地域及人文景观特征在生态园设计中的体现

地域及人文景观特征在生态园设计中的体现

地域及人文景观特征,共同构建起城市独特的景观风貌。

显然,“景观风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历史痕迹叠加的结果,它的延续是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不间断演化与更新的结果,所以在生态景观中融入人文元素,是体现延续城市文脉的方式,是发扬历史文化的精华.讲求秩序,用几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文元素。

人的创造力的基础,是借助符号来实现的。

譬如,人们首先看到鸟飞翔的画面,受到启示,人们创造了“飞机”。

于是,“鸟”、“飞机”成为飞行的符号。

后来,人们又设计了飞行器、飞船等。

可以发现,人的一切联想,都是借助符号来实现的。

人的心灵审美意识的天性,来源于朴素的审美模仿和审美想像的创造欲望。

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讲求秩序,用几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文元素,既是人创造力基础的实现,也是人心灵审美的天性。

讲求秩序,用几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文元素对非生命共同体讲道德,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道德范围的扩大,我们人类对牛羊、小草、鲜花、树木等自然界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讲道德,把道德扩大到了整个生物圈,使我们人类道德的面波及到了很广的范围。

这是人类很大的进步,是道德的空前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也是生态伦理的一种表现。

生态伦理就是调节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的利益冲突,维护所有生命正常生活的生态秩序,保护所有生命正常生活的生态秩序。

而秩序的基础是几何,是直线、是直角。

艺术是“完美秩序”的追求,艺术是人创造的,它服从于自然规律。

正如加拿大学者梁鹤年先生所察见:感性是每一个行动的指引.在混乱中,采用几何、抽象的线条,出现洁净的形,能带来力量,安定人心,又能使美具体化。

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的文化价值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的文化价值在于: 凸显文脉,延续历史。

保护文化遗产,发扬中国文化。

以人为本,和谐化设计。

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及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多领域的趋同危机,文化多样性存在所承受的巨大威胁以致于本土文化的衰退与消亡等都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人类的核心追求,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如何协调好本土文化与后工业文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落实到景观设计领域,笔者认为需要将生态景观设计融入人文元素,使景观有一种文化的沉淀和体现,再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标题:探索与实践: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新领域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全面评估,以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深入理解。

一、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概念与内涵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是指以生态环境与文化传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幼儿可以增进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对环境的关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二、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深度探索与实践1.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在幼儿园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的探索可以从简单的自然观察和小手工制作开始,逐渐深入到参观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以及户外生态环境的探索。

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对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2. 多次提及生态文化主题文字的重要性在生态文化主题活动中,多次提及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通过课堂教育、户外实地考察等形式多次提及“生态保护”“传统手工艺”等词汇,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从而对生态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3. 总结与回顾性内容的设置在活动结束后,应该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回顾性的内容设置,让幼儿在回顾中对所学到的内容有更灵活的理解和应用。

比如可以组织幼儿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或者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和总结。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幼儿园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和眼界,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这种活动还可以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其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

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

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层面。

而地理环境则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文化景观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地理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气候、水域等自然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并通过自然环境的限制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例如,位于寒带的北极地区,极端寒冷的气候和冰川地貌塑造了特殊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独特生活方式,如渔猎和冰雪运动。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人类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定的地理位置通常会孕育出特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

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绿洲城市,由于位于干旱的沙漠地区,人们在保证生命所需水源的同时,还发展了独特的农耕和手工艺产业,这些文化传统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再如,水乡古镇以及沿海地区的渔村,都以其与水相关的独特生活方式和建筑风格而闻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但是,文化景观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改造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进一步塑造了文化景观。

例如,在平原地区,人类通过开垦农田来满足粮食需求,形成了广袤的农田景观;在山地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梯田、搬石建屋等方式,适应了陡峭的地形,并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民居风格。

除此之外,文化景观还通过地理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维护了地理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例如,古代农业社会通常会根据气候和土地条件制定种植计划,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通过农田灌溉系统有效利用水资源。

而现代的生态旅游景区也通常会合理规划和利用地理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而文化景观也通过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促进了地理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与保护策略

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与保护策略

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与保护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文化景观是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创造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景观,它融合了人文和自然的元素,展现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和文化过程。

本文将从地理特征和保护策略两个方面,探讨文化景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

一、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价值所在。

地理特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这些因素决定了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

举例来说,中国的丹霞地貌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丹霞文化景观;草原地区的广袤草原与游牧文化相互依存,形成了具有草原特色的文化景观。

地理特征与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二、保护策略保护文化景观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文化景观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势在必行。

1. 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文化景观保护的基础。

各国应制定相关法律,明确文化景观的保护范围、保护责任和保护措施。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侵犯文化景观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2. 教育宣传加强文化景观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文化景观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讲座、展览、文化节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文化景观的价值和保护意义,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和参与度。

3. 科学研究加强对文化景观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其地理特征和历史演变。

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调查和研究,掌握其现状和问题,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4. 社区参与发挥社区的力量,加强社区居民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保护的合力。

5. 可持续发展将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在保护文化景观的同时,要注重其可持续利用价值,通过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使文化景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场地特征中寻找生态与文化主题
——深圳宝安上合公园规划
俞孔坚,李健宏,张东,规划师,16(5):32-34
(注:本方案委托方:深圳市宝安区规划国土局。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首席设计师:俞孔坚;主要设计人员:李健宏、张东、胡丽娟、段铁武.特别感谢宝安规划国土局丁柯和金复良先生的支持和帮助)
引言
茫茫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神与灵,这种神与灵是自然与人文过程所赋予的,设计即使需求和显现地方灵魂的过程。

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我们深刻认识场地的自然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而设计师对场所的体验和对其精神的感悟是任何现代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设计得以体现地方灵魂。

本文所介绍的便是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

一、概况
宝安上合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北临广深高速公路,西为高速公路出口引线,东南侧分别为上合新村和宝安新村等居住区。

北可晃眺大井山、尖岗山和红岭仔众山,南则俯瞰宝安区都市景观。

二、场地特证
1. 场地的自然特征
场地为一山地,海拔10-125米,山上优势植被为荔枝林和马尾松--灌丛,主要用地类型包括:次生林山地(马尾松、杂灌),山地果林(荔枝、龙眼),山坡果林(荔枝),山脚平地(草地),池塘和沼泽,临时居民点,垃圾填埋场。

前期研究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分析了场地的地形、水文和植被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地理信息,为生态设计提供了依据
2.场地的人文特征
在对场地的体验过程中,发现本场地的一个最大人文特征是"三无人员"集居地。

"三无人员"在这里不是一个太恰当的词,更合适的名词可能是"城郊暂居新移民",泛指没有体面的工作,甚至没有当地居民身份,没有永久性住宅的外地来深圳的谋生者。

每个新移民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个别的故事共同铸成了一个反映特定时代和地方(特区)的、一群人的奋斗足迹,可歌可泣。

他们是这个物种、这个社会中最具变异性、最具进化意义的族群。

3.场地内外联系及景观体验分析
作为一个山地,上合公园既是一个登高了望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被看的对象。

根据观看者运动速度和观察点的不同,景观设计需有不同的设计方式,广深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引线是快速流动走廊,与此相临的公园界面也是快速流动的被看界面。

景观设计要求大尺度和粗线条。

公园近居民区两侧则都是慢速或持续性的被看界面或节点,要求有更为精细的质地和精心的设计。

作为公园本身的体验,设计考虑流动体验走廊,外向观景眺望节点和内敛性静思空间,其中山顶制高平台是一最佳的观景所在,北眺为延绵之自然山地和田园,南望则为现代都市繁景,西倚于自然与尘世之间。

场地之采石坑高差70余米,徒崖绝壁,成内敛型静思空间,丰富的地形使之成为本公园的一个关键节点。

正南之端角为城区两条主要街道之视线交汇处,并以此为起点,以山顶平台为终结点,构成一景观视线轴。

南端入口与采石坑相联,构成一慢速流动体验走廊。

其它一些节点和景观界面的体验特征也可作类似分析。

三、公园定位及性质
上合公园定位为城市公园,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与功能。

1.市民休闲场所:作为深圳市和宝山的区域性公园,主要为本市居民提供一个康体休闲和户外绿色空间。

2.自然生态景观:强调自然的生态群落和自然景观是最佳的休闲环境,恢复和再建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景观类型(包括山地、林地、沼泽、疏林等)。

3.体现地方精神与文化内涵:作为中国历代开放的前哨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宝安县(区)有悠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脉,而公园绿地则是体现这些历史及文脉的最佳场所,缅怀前人的奋斗历程,为后人留下现代人的足迹。

四、总体方案构思
相地合宜,林、原、泽、潭,尽显自然生态之美;
特区文化,酸、甜、苦、辣,揭示生活与人生真谛;
身心再生,动、静、行、止,满足康体休闲之所需;
总体构思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1.设计遵从自然
依据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生态景观设计,特别展示山脚沼泽,山前平原疏林等地及山地森林和果园的植被景观,而通过具有显著特征的南亚热带植被,构成宜人的生态景观,尽显自然之美。

2.体现特区文化精神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宝安(和深圳)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区文化,本设计将着重体现
特区的普通奋斗者的文化和精神――"三无人员"文化与通常对待"三无人员"观点不一样,本设计者在揭示"三无人员"追求美好生活艰苦创业,顽强生活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并通过一个"追求-成果-回味"三步曲,揭示人身之历程和意义,描绘五彩人生。

3.创造身心再生空间
作为一个市民康体休闲空间,公园提供一系列现代体育休闲和活动的设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爱好者的休闲活动需要。

五、总体布局与设计构思
在总体景观布局和功能分布上,强调在整体山地绿化背景基质上,重点设计四点一线和六面的景观设计。

1.四个结点
四个结点包括南端主入口,东侧入口,采石坑及山顶观景平台(塔)。

南入口作重点处理,作为公园的门面,以五色石柱与喷泉相结合,以荔枝林为背景,寓五彩人生和特区的开放与繁荣,并与公园的文化主题相呼应。

东侧入口由柱廊和竹林构成。

采石坑以涌泉-石阜,再现当地传统土围的井边生活场景,四周绝壁构成一个令人回味历史内省现实的围合空间,空间之入口处为一水帘,以增强闭合性并增加些凉意。

在采石坑之一侧,设计一户外舞台,可歌、可舞。

山顶眺望台作为点睛之处,以眺望远处之山峦和都市繁景。

2.一条文化线
集中再现"三无人员"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经历与场景,从主入口开始,沿溪流(从石坑涌泉引出)和步行道设计一系列闭合空间,以真人尺度布置"三无人员"从进入特区边界,餐风露宿,到进入都市,卖力卖笑,到成功之后又重新回到人身的十字路口,在物欲横流,精神迷茫中徘徊,探问人身之意义和价值。

而这条线的现状正是"三无人员"集中生活与活动的地段,因而是现实生活的再现。

3.六个面的重点处理
三个疏林草地区,分别以荔枝、棕榈、芭蕉和竹类作为主调构成独特的亚热带疏林草地景观,是理想的自由休闲放风筝及散步的场所,都分布在山坡及山脚平原。

两片沼泽池塘,公园中根据现有地形及水系分布特点,利用原有水塘、洼地,创造沼泽和自然水域景观,草泽繁茂,生物多样,令人有回归自然之感。

一个露天体育活动中心,包括足球场、网球场,设在西南侧之平原上。

六、道路系统及交通组织
公园内部道路系统分为两级,一级环路系统,沿山脚平地或缓坡分布,连接三个入口,并可
作为园内服务车行通道,次级道路系统分别沿山脊由四面从一级环路分支出多条上山步行道,汇聚于山巅观景台。

考虑到驱车来公园的可能性,故分别在东西两个入口设园内停车场,不允许机动车进入园内(除北部现有一过境车道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