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合集下载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及其变迁规律;2. 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3. 能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学内容:1. 海陆的分布情况: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2. 海陆的变迁规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不息变化的,受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3.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导致海陆的变迁;4. 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海陆变迁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稳定。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是怎样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好奇和思考。

第二步:进修1. 讲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和变迁规律,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指挥学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第三步: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海陆变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2. 让学生设计海陆变迁主题的展板或海报,展示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步: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化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地球变迁的兴趣和热情。

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了解更多关于地球海陆变迁的知识,拓展对地球变迁的认识。

2. 组织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深化对地球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及其变迁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和举世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希望学生在进修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探索未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之星。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6大板块,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三、教学重点能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四、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自学“沧海桑田”1、读教材32页内容“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比喻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读图,接要求完成下列内容(1)读33页图2.10及文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2)读33页图2.11及文字,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3)读33页图2.12及文字,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修建了,这说明也能引起海陆变化。

3、归纳提高:上述材料可知,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自学“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阅读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2、读34页图2.15、、、有哪两种?地最终1、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每年的有感地震达到1500多次,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国”,“地震之国”,利用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观察图2.22,2.23和2.24,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科学测量表明,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升高,这说明什么问题?3、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域(3.9°N,95.9°E)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海啸,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一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一
学生展示
教师评价
使学生更
好的理解
掌握本节
知识点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预习新知,为下
一节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设计时,试讲时我采用先让学生默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的动画,尽管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但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
7.马来西亚是著名的“火山国”,因为()
A位于板块交界地带B位于板块内部
C位于板块较硬的部位D位于山区
8.假如地中海将在几千万年之后消失,那么将连在一起的大洲是()
A亚洲、非洲B欧洲、非洲
C北美洲、南美洲D大洋州、南极洲
预习下节课的知识
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的分析归纳内容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形成知识体系
2.世界上惟一拥有整个大陆的国家是()
A.美国B.澳大利亚C.俄罗斯D.印度
3.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
A大地构造学说B大陆漂移学说
C板块构造学说D板块漂移学说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喜马拉雅山曾经是,由于地壳,海平面形成的
通过自主
学习使学
生的自学
能力得到
大的提高
二、
合作
探究

《海陆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海陆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海陆变迁》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海陆变迁的定义和观点;2. 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3. 能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4. 能够提出珍爱海陆环境的建议。

二、导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定义和观点海陆变迁指的是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变化过程,包括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海岸线变化等现象。

2. 海陆变迁的原因a. 气候变化:举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 地质活动:地壳运动导致陆地沉降或隆起;c. 人类活动: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等导致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3. 海陆变迁的影响a. 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区淹没,影响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b. 海岸线变化导致海岸侵蚀或退缩,影响海洋生态系统;c. 地质活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危及人类安全。

4. 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a. 影响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b. 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c. 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水平。

5. 珍爱海陆环境的建议a. 加强环境珍爱认识,减少碳排放和污染;b.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避免在易受海陆变迁影响的区域建设;c. 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提高应对能力。

三、导学活动: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2. 分组讨论,探讨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 小组展示,提出珍爱海陆环境的建议;4. 撰写小结,总结进修收获和未来行动计划。

四、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海陆变迁的知识;2. 撰写一篇关于海陆变迁的小论文,包括定义、原因、影响和珍爱建议;3. 收集海陆变迁的案例,分析其成因和后果;4. 思考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如何珍爱海陆环境,写出个人行动计划。

《海陆的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海陆的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一、导入引言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两个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的变迁和互动干系密不可分。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深入探讨海陆的变迁,了解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演变过程。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观点和特点;2. 掌握海陆之间的互动干系和变迁规律;3. 能够分析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4. 提高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珍爱海洋和陆地生态环境的行动。

三、进修内容1. 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和特点;2. 海陆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动干系;3.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规律;4. 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进修步骤1. 进修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等;2. 分析海陆之间的互动干系,探讨海洋对陆地的影响和陆地对海洋的影响;3. 钻研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规律,比如举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海陆生态系统的变化;4. 讨论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岸线退缩、陆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问题;5. 总结进修内容,提出珍爱海洋和陆地生态环境的建议和行动计划。

五、进修评判1. 参与教室讨论和小组合作,积极表达观点和思考问题;2. 完成相关阅读和实践任务,深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状和挑战;3. 提出个人见解和建议,展示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性识。

六、延伸拓展1. 参观海洋馆或自然珍爱区,亲身感受海洋和陆地生态环境的美丽和脆弱;2. 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积极参与珍爱海洋和陆地生态环境的行动;3. 组织海洋和陆地珍爱主题的展览或演讲,传播环保理念和呼吁行动。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同砚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陆的变迁,增强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珍爱海洋和陆地生态环境的行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

愿我们的尽力能够为未来的地球环境留下一份更美好的遗产!。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海陆的变迁》,学生将能够了解海洋和陆地在地质变迁中所经历的演变过程,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培养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课先导入1. 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地球演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2. 提出问题: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地质变迁中经历了哪些变化?二、进修内容1. 了解海洋的形成:地球形成后,大量水蒸气凝结成水,形成海洋。

2. 探讨陆地的变迁:陆地在地质变迁中经历了板块运动、地壳变动等过程,形成了山脉、平原等地形。

3. 进修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变化和演变。

三、进修方法1. 观看地质变迁的模拟视频,了解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2. 阅读《海陆的变迁》相关章节,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形成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和陆地在地质变迁中所经历的变化,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室讨论1.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效果,分享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演化对人类有何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地球环境?五、课后作业1. 完成《海陆的变迁》相关练习题,稳固对地球演化的理解。

2. 撰写读后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撰写对《海陆的变迁》的读后感和思考。

六、拓展延伸1. 了解地球其他领域的变迁:学生可通过阅读地球科学、地质学等领域的书籍,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感受地球的奇异的地方。

通过以上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培养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未来的进修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海陆的变迁》知识梳理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知识梳理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知识梳理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海陆变迁,并且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能够利用证据说明大陆漂移的可信性能力目标:看图了解海陆变迁以及大陆漂移对现实海陆轮廓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重点难点】重点:板块运动难点:板块运动【学法指导】自学讨论图册大陆漂移示意图【预习导航】一、自主学习:(一)沧海桑田:看图—,了解世界海陆的演变。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1、___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___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是_____(国家)的科学家___________.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举出能证明大陆漂移的证据:(看40页活动内容)(三)板块的运动2.板块处于不断___之中,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___,多___和___。

3.日本所在的位置如图,日本每年的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利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___。

二、我的疑问:【达标检测】1.下列地理事物由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是()A.马里亚纳海沟B.安第斯山脉C.东非大裂谷D.亚洲东部呈弧形分布的岛屿2.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形成裂谷B.形成高山C.形成海洋D.形成低地3.下列地带中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的有()A.南美洲和大西洋沿岸地带B.北美洲和大西洋沿岸地带C.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带D.非洲和大西洋4.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A.是沧海桑田最不易发生的地带B.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地带C.是陆地和海洋交界地带D.是平原和山地过渡地带5.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的板块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学习小结】(记下自己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海陆的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学制》

《海陆的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学制》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2. 掌握地球演化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导学内容:1. 地球演化的基本观点;2. 海洋的形成和变迁;3. 陆地的形成和变迁;4. 海陆的互相作用。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演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球演化的好奇心。

2. 进修地球演化的基本观点:讲解地球演化的定义、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结构和地球演化的重要意义。

3. 进修海洋的形成和变迁:介绍海洋的形成过程、海洋的类型、海洋的变迁原因和海洋的重要性。

4. 进修陆地的形成和变迁:讲解陆地的形成过程、陆地的类型、陆地的变迁原因和陆地的重要性。

5. 进修海陆的互相作用:介绍海陆互相作用的影响、海陆互相作用的重要性和海陆互相作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6.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演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导学方式:1. 讲授:老师讲解地球演化的基本观点和海陆的变迁过程;2.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地球演化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3.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视听上感受地球演化的魅力;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导学评判:1. 教室练习:安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地球演化的掌握水平;2.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等;3. 课后作业:安置相关作业,稳固学生对地球演化知识的掌握。

六、导学反思:1. 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进修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地球演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进修和生活奠定基础。

七年级地理市级优质课《海陆的变迁》导学案1

七年级地理市级优质课《海陆的变迁》导学案1

七年级地理市级优质课《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习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难点: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请同学们将本课知识要点总结在下面空白自主学习(含合作探究、教师总结,约25分钟)学习任务一:沧海桑田讨论1.阅37,38页文字及图判断正误: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并举例。

2.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和,讨论还有人类的活动如和等。

学习任务二:大陆漂移假说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然后看大陆的漂移三幅不同年代的海陆分布图3.了解大陆漂移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及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讨论4. 思考大西洋的是如何形成的及太平洋是如何变化的?学习任务三:板块的运动1阅读进一步重点了解板块学说的要点:勾背①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②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看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讨论2 看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讨论观察。

3图中箭头有几种受力方向,试用书表现一下。

4两大火山地震带是?5在书世界地图用带状标明两大火山地震带。

阅最后一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并看图完成6的方向不同使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产生一是地壳板块发生,一是地壳板块发生。

讨论7 张裂运动使地表发生了断裂,如红海的形成,并且大西洋将会继续扩大。

阅(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举例此种情况还有。

讨论8 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如地中海将会、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不断。

阅(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举例此种情况还有9观察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并按A—D顺序,注意各幅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一下山脉的形成过程。

《海陆变迁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海陆变迁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海陆变迁》导学案一、导入引言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的变迁干系十分复杂而又密切。

《海陆变迁》是一部描绘海洋与陆地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纪录片,通过展示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变迁过程,指挥观众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2. 掌握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3. 理解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4. 培养珍爱环境、珍爱生态的认识。

三、进修内容1. 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 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互相联系;3. 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原理和意义。

四、进修过程1. 观看《海陆变迁》纪录片,关注其中展示的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变迁过程,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2. 小组讨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彼此的生态系统的?3. 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变迁过程,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关联。

4. 思考题:为什么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生态平衡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请结合实例进行诠释。

5. 环保行动:每位同砚思考并分享一种珍爱海洋和陆地生态环境的方法,鼓励大家从平时生活中做起,为环境珍爱出一份力。

五、拓展延伸1. 了解更多关于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2. 参与环保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环境珍爱行动;3.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深入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珍爱生态环境的意义。

六、总结反思通过进修《海陆变迁》,我们深刻认识到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认识到珍爱环境、珍爱生态的重要性。

希望每位同砚能够从中汲取启发,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珍爱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作业安置1. 撰写一篇关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互相作用的小论文;2. 完成一份关于环境珍爱的调研报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3. 参与班级环保活动,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变迁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重视环境珍爱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的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学制》

《海陆的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学制》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诠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导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定义和观点;2.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3. 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的变迁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海陆的变迁会发生?第二步:进修1. 学生通过阅读《海陆的变迁》相关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定义和观点,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总结出结论,并向全班汇报。

3.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确保学生对海陆变迁有深入的理解。

第三步:实践1.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搜索,选择一个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进行深入钻研,分析该案例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所选海陆变迁案例的钻研报告,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步:应用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诠释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五步: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化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延伸:1. 学生可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或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海陆变迁的更多知识。

2. 学生可开展海洋环境珍爱和陆地生态恢复的实践活动,关注并参与珍爱海洋和陆地的工作。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更加全面地认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认识,培养珍爱环境的认识和责任感。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构建美丽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两课时,有答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两课时,有答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导学】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问题探究】1、地表形态是不是不变的?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答案?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

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

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

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缘完美地拚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拚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

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

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

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

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

《海陆的变迁》 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 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地壳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难点(1)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的关系。

(2)运用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地球上的六大板块分别是什么?(二)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观察世界地图,你能发现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有什么特点?这一现象能否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三)课堂检测1、下列现象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A 地中海面积在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B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C 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D 人们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2、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A 麦哲伦B 哥白尼C 魏格纳D 哥伦布3、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A 印度洋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南极洲板块D 非洲板块4、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A_____板块;B_____板块;C_____板块;D_____板块;E_____板块;F_____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_____。

(3)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请举例说明两个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的国家:_____、_____。

(四)知识拓展1、了解一些由于海陆变迁而消失或新生的地理事物,如亚特兰蒂斯大陆。

《海陆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海陆变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海陆变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2. 掌握海陆变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 理解海陆变迁对生物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导学内容: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其表面不息发生着变化。

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现象之一,涉及地壳构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

本节课将深入探讨海陆变迁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对生物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回顾一下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对地表特征的影响,如大陆漂移、地震、火山喷发等。

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有何联系?二、探究海陆变迁的形成原因1. 请同砚们思考,地球的表面为何会发生海陆变迁?有哪些因素影响海陆变迁的形成?2. 通过讲解板块构造理论和地质运动的机制,引导同砚们理解海陆变迁的形成原因。

三、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1. 请同砚们描述海陆变迁的过程,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同砚们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演化过程。

四、探讨海陆变迁对生物的影响1. 请同砚们思考,海陆变迁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何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适应海陆变迁的变化的?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同砚们认识到海陆变迁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五、探讨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请同砚们思考,海陆变迁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2. 通过讲解海岸线变化、城市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案例,引导同砚们了解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对海陆变迁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对生物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同砚们能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珍惜自然资源,增进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 导学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 导学案
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学案
课题
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关系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5、读图2-55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6、一般来说,板块的_,地壳比较稳定,板块比较(即不稳定)。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43-45页和图2-56
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这与陆地上山脉主要分布的两大地带相似。全球现有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也都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2、关于“大陆漂移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1912年提出的
B、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泛大陆”和包围它的“泛大洋”
C、现在仍无法证明大陆的“漂移”状况
D、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可嵌合在一起
3、下列由于填海造陆引起的海陆变化的是()
A、台湾海峡的形成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形成D、埃及苏伊运河的形成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41-43页
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庞大陆地,被叫做""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2、读图课本图2-53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大板块,其中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又包括。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是的。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的变迁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学习重点
掌握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三、学习方法
实例法、观察法、读图法
四、导学过程
导学活动一:沧海桑田
1.阅读P37,P38页文字及图判断正误: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并举例。

2.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和,还有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3.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学活动二:地图上的启示
4.在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特别是和的轮廓十分相似。

5.读P35的图2.16和P36的图2.17及阅读材料回答: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可以拼合的证据有、、、等。

导学活动三: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然后看大陆的漂移三幅不同年代的海陆分布图6.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7.思考大西洋的是如何形成的及太平洋是如何变化的?
达标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
B.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C.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造成的结果
D.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可能触发地震
2.讨论试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南极为什么有煤?
3.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4.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魏格纳
C.哥白尼
D.哥伦布
5.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中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6.根据大陆漂移假说,下列大洋目前不断扩张的是()A.太平洋B.大西洋 C.北冰洋D.印度洋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学习方法
读图法、推测法
四、导学过程
导学活动一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大板块拼合而成,即:、
、、、、其中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交接的地带,有的,有的,地壳比较。

(课本图中红色梯状表示,图中晕线表示。


导学活动二:观察P37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讨论
3.图中箭头有几种受力方向,试用书表现一下。

4.在世界地图用带状标明两大火山地震带。

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
6.结合板块构造图说明为什么这两大地带多火山地震?
7、我国是否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为什么?
导学活动三: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洋的变化和山脉的形成过程
阅最后一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并看图完成
8.板块运动的方向不同使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产生:一是地壳板块发生,一是地壳板块发生。

9.张裂运动使地表发生了断裂,如红海的形成,并且大西洋将会继续扩大。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举例此种情况还有。

如地中海将会、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不断。

阅(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举例此种情况还有。

10.观察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并按A—D顺序,注意各幅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一下山脉的形成过程。

达标练习
1.地球表层由大板块组成。

2.将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与相应的成因用线连接起来
①东非大裂谷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②红海将成为海洋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③日本群岛及其火山 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④喜马拉雅山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拉伸
⑤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
3.板块与板块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地球上的两大地震火山带是:地震火山带和地震火山带。

5.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B.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
C.地球上有山脉分布的地带D.地球上有高原分布的地带
6.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国家有()
A.加拿大
B.美国
C.俄罗斯
D.日本
7.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
A.我国地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B.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
C.我国地形多山
D.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8.填六大板块名称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