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月亮的浪漫情怀
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把酒问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
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酒问月》原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注释:1、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3、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mò):隐没。
4、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5、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把酒问月》全诗翻译: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把酒问月》赏析:“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自注显得滑稽,友人自己不问而叫别人问月,饶有趣味。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古朗月行的唐诗

古朗月行的唐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是一首唐代诗歌名篇,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月光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由与志向的执着追求。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解读《古朗月行》,探讨其主题、意境以及艺术特色。
诗歌的题目《古朗月行》传神地描绘了一个清秀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天空,神秘地投射出光芒。
古代人们常常将月亮视为神秘而又神圣的存在,它象征着美好、诗意和神奇。
这首诗歌中的月光就像是一个启示,带领着诗人展开了一次对自然的探索之旅。
《古朗月行》开头即写到“霜凋大地草,叶落秋风树”。
这里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表现出大地的肃杀萧瑟之气,同时也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诗人却将这种凄凉借助月光的温柔将其转化为一种美好的神秘感受。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继续描绘了月光下的山水景色,表现了自然的宏伟壮丽和浪漫神秘。
整首诗歌的氛围充满了虚幻和超现实感,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中。
他在月光下漫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瑰丽和奇幻,同时也融入了大自然的美妙气息。
这种超脱现实的感受让人产生了一种无限遐想和思索,读来仿佛能够感受到月光下的宁静与美妙。
李白的诗歌一向以豪放、奔放和直抒胸臆著称,而《古朗月行》却展现了他另一面的才情——温柔、柔情和细腻。
他用平淡而又精妙的语言,绘画所见所感,将自己的心灵呈现于世人面前。
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界的敬仰和对人生的追求。
他借用了古代传统的诗意和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古朗月行》的语言优美而又精湛,用词简练而又富有诗意。
诗歌中的意象细腻而又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整首诗歌的结构严谨而又通达,节奏轻快而又流畅。
诗人灵活运用对仗、押韵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不失柔情细腻的味道。
李白的《古朗月行》是一首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赞美之作。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通过月夜乘舟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通过月夜乘舟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作于李白年轻时期初离蜀地之时,大约在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这首诗以峨眉山月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月夜乘舟的情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不舍之情。
一、作品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三、创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以凝练的写景手法,使读者沉浸于峨眉山的月影清光、平羌江的淙淙江声,以及从清溪向三峡的轻舟迅驶之中。
全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与李白诗情有关的三个关键字酒﹑月﹑剑

与李白诗情有关的三个关键字:酒﹑月﹑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题记通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描写酒﹑月﹑剑等意象的可谓比比皆是;综观李白的人生,我们也可以看到,酒﹑月﹑剑及与之相关的诗几乎包含了他生命的全部。
因此,要读懂李白,就应该从这三个关键字入手。
月亮最富有诗意,最让他心旌摇动,才思不绝;饮酒能涤荡他胸中的块垒,消愁释怀;舞剑是他外部的摧发,个性得以张扬;所以,他写起诗来,往往落笔天外,纵横捭阖,清新俊逸,自然天成。
唐诗是诗歌的珠穆朗玛峰,而李白又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因此,可以说,李白就是巅峰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多首,相对许多多产诗人来说并不算多,但他的诗作却熠熠生辉, “光芒万古长”。
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李白一生怀有远大的抱负,且积极进取,他总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从《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诗篇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就是代表。
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之下被玄宗召入长安,短暂的长安生活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济苍生”的伟大抱负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于是,难以言状的痛苦与愤懑郁积其胸。
“愤怒出好诗,情乱出文学。
”他愤怒了,感情错乱了。
于是,便有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著名诗篇。
它们或仰怀古人雄,或逸兴壮思飞,或自悲身世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
此后,李白过着流浪漂泊的生活,他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表达出了他那种酷爱自由、放荡不羁的情怀。
回归大自然,热切拥抱大自然才是他的归宿。
那奇险的山川与他那不羁的性格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完成了他傲岸人格的升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
诗人以奇特的构思,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尽情地挥洒,摄人心魄。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欧阳学文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一】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用月亮表达爱意的诗句

月下浪漫:五首用月亮表达爱意的经典诗句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浪漫和爱情。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用月亮表达爱意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五首经典诗句,感受那用月亮描绘出的爱意与浪漫。
第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中,张继以月落为引子,描绘了一幅秋夜思乡的画面。
月落与乌啼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寂静而又深沉的氛围。
而江枫渔火则象征着孤独与思念,夜半钟声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
第二首: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思乡之情的经典表达。
明月光与地上霜相互对比,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描述,更是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月光成为诗人思念的载体,见证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第三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热闹与繁华。
玉壶光转则象征着月光的流转,与一夜鱼龙舞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华美而又热烈的氛围。
而这种氛围也为后面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情感转折提供了有力的铺垫。
第四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的这首词以月上柳梢头为引子,描绘了一个浪漫的夜晚。
月上柳梢头的描述既表现了月光的柔和,又表现了柳树的生机,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温馨的氛围。
而人约黄昏后的描述则将这种氛围推向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首: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这首词中,秦观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描绘了一个七夕之夜的浪漫故事。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赏析

古朗月行唐李白赏析摘要:一、全文概述二、诗歌背景及主题三、诗歌结构及意境解析四、诗人风格及艺术表现五、作品影响及后世评价正文:一、全文概述《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此诗以月亮为主题,通过童年的回忆、月亮的升腾、月亮的蚀损等画面,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热爱与感慨。
诗歌既有童真的稚趣,又有深沉的忧愤,体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诗歌背景及主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待考证,但可以推测的是,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朝政治动荡、社会黑暗的时期。
诗中的月亮意象,被解读为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主题围绕着对月亮的赞美与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感。
三、诗歌结构及意境解析诗歌的结构独特,分为五个部分。
首段以童年的视角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第二段描绘了月亮的升起,以及其中的仙人、桂树、白兔等神话元素。
第三段写月亮的蚀损,暗示了现实的黑暗。
第四段通过后羿射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渴望。
第五段则是诗人的感慨和无奈。
四、诗人风格及艺术表现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
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将月亮的美丽和现实的黑暗融为一体。
诗歌中的比喻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同时,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寓言现实,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关怀和家国情怀。
五、作品影响及后世评价《古朗月行》堪称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既能让人感受到童真的美好,又能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深思。
这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代文人墨客对这首诗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
综上,李白的《古朗月行》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诗歌,它以月亮为载体,表达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政治关怀。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鉴赏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周岳梅 池州学院 摘要:诗仙李白惯于寄情于明月,擅于用月意象抒发情感。
本文论述李白诗中的月意向,对其诗中月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月意向进行解析,从而研究诗仙笔下月亮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李白;月的特点;月的意象一、李白诗歌写“月”的特点诗仙李白对"月"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在他眼中,月有多种多样的形象,也因此赋予其多种多样的意象。
李白用其神来之笔对月进行生动的描述,他笔下的月有着各自的特点。
第一,李白喜欢将月当成亲近之物。
在“幕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他将月视作好朋友,在夜幕中陪伴着自己前行。
第二,他经常赋予"月"人性的色彩,使月具有人的意志,而不仅仅作为无意识的客体存在。
在“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中,诗人接受镜湖上月光的关照,在其伴随下到达剡溪,尽显月光体贴之意。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解析(一)对美好事物(爱情、友情、美人、高贵的品格)的叹咏李白有很多咏叹爱情的诗篇,他写道“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
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唐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一》)。
在离别之后,诗人衣带渐宽,将承载着思念之情的梦境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能将这份情感传给他的爱人。
关于友情,李白同样有着自身的领悟,他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时正值王昌龄被贬官之际,李白得知此消息十分担心好友境况,但自己并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作诗一首,希望明月能够承载其关切之情,并伴好友渡过伤悲。
李白也曾以明月象征友人高贵的品格,他曾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在此诗中,诗人在描绘怡人景色的同时,以纯洁的明月映射杨山人的隐士情怀,从而体现其高尚品格。
(二)抒发乡思、孤独、失落的清愁当人们背井离乡独自外出时,心中便会对家乡以亲人格外思念。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
组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全诗翻译:其一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其二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其三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从李白的抒情看情感表达——《把酒问月》教案探讨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其中《把酒问月》这篇诗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凝聚了李白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分析这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李白的抒情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深入探讨文学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一、《把酒问月》的主题和抒情《把酒问月》这篇诗歌主题突出,是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理。
诗歌中,李白将酒作为自己的知己,询问月亮有何感想,从对酒和月的问答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忧愁,同时也显露出对生命的感悟。
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抒情语言,展现了自己深刻的感情。
在诗歌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只在网上坐”,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借酒来消解忧愁。
接着,“美人如花隔云端,从此君王不早朝”描绘出了爱人的离别,以及自己与君王之间的关系。
在结束的部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心灵相通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二、《把酒问月》的情感表达《把酒问月》这篇诗歌是李白情感表达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抒情技巧和表达方式。
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借助酒和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的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只在网上坐”,李白将酒作为自己的知己,将自己的忧愁倾诉给它。
这种借助酒来抒发情感的手法,在李白的其他作品中也常常出现。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美人如花隔云端,从此君王不早朝”,李白借美人和君王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与爱人和权力之间的矛盾和离别。
这些形象化的比喻,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诗意的美。
除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还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的开头“举杯消愁愁更愁”,将愁绪消解的形象和更深的愁绪叠在了一起,强调了诗人的愁绪之深。
在诗歌结尾部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白用“身无”和“心有”来进行对比,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内心深处的寂寞感。
三、《把酒问月》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把酒问月》这篇诗歌通过对酒和月亮的吟唱,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理。
《古朗月行》

第二段
描述月光的明亮和照耀,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之情。
第三段
描述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 感慨,表达了对自由和超 脱的追求。
修辞手法
比喻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月明如昼 ”、“月光如水”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象征
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月亮象征着纯净、美好、 永恒等,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 热爱。
社会意义
传承文化
作为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古朗月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
普及科学
诗歌中描绘的月圆月缺等现象,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自然规律,对 科学知识普及起到一定作用。
精神寄托
在古代社会,诗歌是人们表达情感、追求理想的重要途径,《古朗 月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仗
诗人运用了对仗手法,如“明月在天,照我 归家”等,使诗歌更加工整、对称,增强了 诗歌的艺术美感。
03
作品风格
雄浑豪放
描述了诗人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向 往,展现出一种豪迈、不羁的精
神风貌。
诗人以雄奇丰富的想象力和豪放 不羁的笔调,塑造出一个充满力
量和激情的世界。
表现出诗人对现化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
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古朗月行》作为中国文学的 经典之作,被列为中国古代文 化遗产,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 产的一部分。
随着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古朗月行》也受到了世界各 地读者的喜爱和关注,成为中 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朗月行》在国外学术界也 备受关注,众多外国学者对其 进行研究,探讨李白的诗歌艺 术和《古朗月行》所蕴含的文 化内涵。
表达人生感慨
写月的李白的诗

写月的李白的诗
李白呀,那可是诗坛中一颗璀璨无比的明星!他写月的诗,就像夜
空中最亮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比如说里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
就把那清冷的月光描绘得如此生动。
你想想,当你在异乡的夜晚,突
然看到那洒在床前的月光,难道不会恍惚间觉得那是一层薄薄的霜吗?这不就跟我们在寒冬里,突然看到窗户上的冰花,以为是梦幻的装饰
一样嘛!
再看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小时候多天真可爱呀!
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咱们小时候不也有这种充满童趣的想象吗?就像
把云朵看成棉花糖一样。
还有那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得是多么孤独又豪放的
心境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啊!他一个人喝酒,却能把月亮和自己的影
子当作伙伴,这难道不比我们在孤单时只能默默发呆要有意思得多吗?
李白写月的诗,总是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让月亮不再只
是天上的一个天体,而是承载了无数思绪和情怀的载体。
这不就是诗
歌的魅力所在吗?
我觉得呀,李白写月的诗,就是他留给我们的珍贵宝藏,让我们在
每一个有月的夜晚,都能感受到那份诗意的浪漫和深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谁的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谁的诗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月夜下,独自一人饮酒,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这首诗中的名句,意思是李白举起酒杯向明月敬酒,只有他和月亮以及他的影子,共三人在一起。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出了李白孤独而自得其乐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超然物外和自由自在。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月亮和影子描绘成他的朋友和伴侣,以此排遣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他与月亮和影子共饮,仿佛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无言的交流和理解。
这种情感和意境,既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也展示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李白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他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他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诗是李白《月下独酌·其一》中的经典名句,它不仅表达了李白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也展示了他自由、浪漫和超然的人生哲学。
这句诗也成为了后人表达孤独、思考人生和寻找内心宁静的经典语句。
月行,月诉——李白《古朗月行》品读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3李白是天生的“月控”。
古人诗词,写月亮的极多。
然而,较之李白对月亮的钟爱,似乎都缺少了那么一份执着。
更多的人往往仅是“借”月抒怀。
而李白则不同,纵观其诗酒人生,“月亮”似乎融进了他的血液。
如果说,“酒”是李白肉体存在的支柱,那么“月”则可称为李白精神的食粮。
李白与月,正如王立群先生在品读《古朗月行》中所说的:“没有了月亮,李白很孤独;没有了李白,月亮很寂寞。
”此篇《古朗月行》,为乐府题材诗。
南北朝时诗人鲍照曾写过一首《朗月行》诗:“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
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
靓妆坐帷里,当户弄清弦。
鬓夺卫女迅,体绝飞燕先。
为君歌一曲,当作朗月篇。
酒至颜自解,声和心亦宣。
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气间。
”李白作此诗,为与前人区别,在前边加了一个“古”字,是为《古朗月行》。
这首诗准确的写作年代无从考证,但一般认为写于安史之乱前夕,是一首借月抒情的诗歌。
那么李白借此诗所抒何情呢?全诗一共十六句。
前八句所抒为对月的咏叹调,是从小就萦绕在李白心间的对月亮的真情,甚至是痴情。
后八句则借月抒发对时局的哀叹,既有看透朝堂危机的焦灼,亦有无能为力的凄怆之情,是为实感。
此诗开篇语言通俗,近乎白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这是真的、实实在在的在写月亮,是当时的人们对月亮的普遍认识。
我们说,李白与月亮,已经达到了“我中有月,月中有我”的“人月合一”的境界。
就连喝酒的时候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当成了可以交流情感的“人”,且赋予其生命的意象:“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而且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这种情感是自小就有的,从小就对月亮充满了好奇,所以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儿时的故事萦绕心间,民间的传说给了所有人无限的想象。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完整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完整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这句诗的完整内容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句诗的意思是: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而现在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人。
在这里,诗人将月亮视为永恒的存在,而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过客。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这句诗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和奔放,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和人类的渺小。
同时,这句诗也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让人对古代的月亮和古人的生活充满了遐想和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的浪漫情怀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
他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
中华民族习用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
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关键词:浪漫情结纯洁之情思念之情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
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
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
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
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一,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
在林庚的《唐诗综论》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原来中国民族由于习用阴历,对于“月”是具有特别深厚的友情的,农民的生产劳动要看着它,离乡背井的人们要看着它,元宵节时要看着它,中秋节时要看着它;吴刚伐桂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玉兔捣药的故事,它乃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
《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人民是多么熟悉于这个月,人民的苦乐都在她的照耀之下,它成为古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日历,一个活的月份牌,所谓“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一个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它是结合着中国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国民族传统所丰富的月,一般说来,比西洋中的“月”的接触面要显得宽阔得多,这就是广泛意义的民族形式。
①由于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文人对于月亮有着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月亮每每成了他们吟咏的对象。
翻开诗卷,写月的诗句浩如烟海,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空明清幽的画面尽收眼底;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赋予明月以超越时空的灵性。
一、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
”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
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
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上下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正由于他童心一样的天真,他才能够不受一般常识的限制,而保持着新鲜的想象力。
“③李白的诗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二、表现思念之情。
1、表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的这首诗几乎无人不晓,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到饱经风霜的老人,谁不喜欢它,吟诵它?虽然它是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简单,不加一点渲染,不作一句说明,然而,却能勾出多少人们的思乡之情。
在这里,诗人思乡的缘由是因为低头看见床前明亮透彻的月光,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亮亮的冰霜,当他惊觉,举头看见挂在空中的那轮明月时,却令他想起了故乡的那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就是李白梦中的家园,每每看见月亮,李白的游子思乡之情就尽溢胸中。
2、表现征夫思妇的眷念之情。
由于月亮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无定,所以月亮易于撩动人们的思念之弦。
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描写了远在塞外的征人,见月,不由得思念起万里之外的故乡的情怀。
而另一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一挂在长安城头的月亮,唤起了如千军万马的捣衣声,任那秋风怎样吹也吹不尽,妇女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3、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也是传递诗人感情的信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诗人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不觉愁肠寸断。
自此,李白与王昌龄分隔两地,幸好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李白要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
诗人通过他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由于作者感情的外化,使得他描写的客体形象中往往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实际上是诗人在借客体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描写超逸柔媚的月色。
自然界中的月亮,阴晴不定,忽圆忽缺,姿态万千,多少文人骚士为她而销魂,李白更是为她而疯狂。
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更是美丽非凡。
李白用他那举世之笔,描绘了一个个飘逸宁静的月亮形象,有圆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缺月:“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新月:“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
”晓月:“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
”夕月:“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些月的形象各具情态,令人向往,令人遐想。
在皎洁月光照耀之下的景色,飘逸迷人,李白笔下的月景更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写道:“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
”描写了诗人在沧江之上饱览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突出了秋月这一意象。
四、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济沧生”、“安社稷”、“览明月”的远大高洁的理想。
”⑥明月是李白高洁理想的化身,曾经写下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诗句。
“沈德潜《说诗晬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⑦正因为李白有“第一等襟抱”,所以才写出“第一等真诗”。
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一生,在政治上最欣赏的是鲁仲连,他在《古风》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辉。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其二、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其孤独的心境有密切的关系。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兼儒士、道人、游侠、酒徒、隐士于一身。
他的一生,乐善好施,结交很多,然而他的内心却常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孤寂之感。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理想,企图以自己的美好理想改变现实,其结果却是理想的幻灭。
于是,他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愿望,力求在文学中得到实现。
写下了一首《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飞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诗的开始就制造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氛围:在深秋的一个夜晚,庭院井畔的栏杆上虫声唧唧,月色如霜,洒在窗户旁床上的竹席上,发出寒冷的光。
这是一个凄清的夜晚。
孤灯一盏,灯光如豆。
在这盏孤灯的床前,正坐着一位苦苦相思的恋人。
在摇曳欲灭的灯前,这位相思者苦闷至极,便站起来,走到窗前,卷起了罗帷,推开窗子,只见一轮明月正悬在中天,他呆呆地望着月亮,心中一阵酸楚。
那天空中的美丽的明月,不就是心上人的脸庞吗?可惜那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就象这轮远隔云端的月亮一样,可望不可即,可亲不可近,徒令人望月空叹!这诗中的主人公就是李白自己,明月是他的理想王国。
李白才华横溢,高傲不羁,常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
只好与诗酒月会友,以排遣心灵的苦闷和内心的痛苦。
李白好诗好酒,天下皆知;李白好月,却要用心去体会。
他有名篇《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写下了《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名篇。
曾有人这样形容李白的孤独:自己独攀高峰,想找个伴,却发现人们还在山脚下“蠢蠢欲动”。
使他产生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
这样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也并非言语所能表达的,或许只有天上之月能理解。
所以说,李白诗中的月亮是诗人童年的伴侣,是朋友的信使,是故乡的亲人,又是知心的朋友。
月亮本是无情之物,可是由于移情作用,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都外射渗透到客体形象里了,以拟人化使无情之物具有天真、可爱、忠诚、纯洁等人类的高尚品质。
”⑨怪不得,李白为了救起这落水的心中之月,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
因为月亮没有了,他人生的寄托也就没有了。
诗人的恋月情结在这里可略见一斑。
综上所述,李白与月亮是天作之合。
月亮因为有了李白,显得更飘逸了;李白因为有了月亮,显得更传奇了。
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人月恋曲。
注释:①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②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③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④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⑤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⑥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