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合集下载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

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

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

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

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

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目录一、引言----------------------------------------------------------------3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研究

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研究

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研究作者:田九如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9期【摘要】李白诗歌中月亮意象独特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诗人现实的愤懑及当时社会的纷纷扰扰在其中丝毫未染。

该种新奇而深刻的精神意蕴是李白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高昂的社会心理、热爱月亮的民族文化等的综合表现。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李白诗歌描绘月亮的特征,对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展开探讨。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55-02引言意象是古诗词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刚接触古诗时最初认识的便是其的“意象”,之后再逐步形成鉴赏古诗中典型意象、思考诗人创作情感的古诗鉴赏模式。

意象不仅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一环,还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了解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1]。

由此可见,对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李白诗歌描绘月亮的特征李白赏月有其独特之处,他观赏的不单单是月亮的本身,而赋予了月亮多样丰富的形象,由此也使得月亮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意象。

因而,李白诗歌中有关“月亮”的描绘形态各异、千变万化,诸如“明月”、“秋月”、“满月”、“江月”等等。

李白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对月亮展开了多样的描绘,每一种描绘均有着丰富的内涵意蕴,由此也塑造了李白咏月诗歌的生动形象,并从另一面表现了李白诗歌描绘月亮的特征。

李白诗歌描绘月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将“月亮”比作亲人、友人等亲近之物。

例如,《哭晁卿衡》中“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人将“月亮”比作友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

其二,赋予“月亮”以人性化色彩。

例如,《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诗人看来,只有皎洁的“月亮”方可与自己展开了心灵层面的交流。

其三,将“月亮”用以传情、明志、讽今等。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89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赵群(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30)摘要:在我国古代,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爱的托物言志之物,如菊,梅,莲等,而伟大的诗仙李白却一生 钟情于月亮。

在李白的诗中,月亮是故乡,寄托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思乡之情;月亮是征夫孤寂的身影,有着无 限的孤独与思念;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充满郁郁不得志的寡欢。

在诗人笔下,月之皎洁的意象不仅照亮了 诗人的心魂,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关键词:唐诗李白意象月中图分类号:1207.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03-0089-01一、表达自己高洁的理想李白一生都在追逐着月之皎洁之心,月亮神圣、孤独、浪漫、高洁,这些恰巧是诗人身上所具备的或是正在追求 的。

李白一生都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他的 一生漫长而坎坷,在昏庸衰败的唐玄宗时代,他的理想抱 负不仅不能够实现,反而由于他的才华和盛名,不断遭到 奸佞权贵的嫉妒和陷害。

因此,他痛恨人世间的黑暗和不 平,憧憬有一个如明月般皎洁无瑕的世界,所以他便把自 己的理想寄托给皎洁的月亮,例如他在《宣州谢腆楼鉴别 校书叔云》中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月。

”这是诗人酒兴大发时写下的豪言壮语,让我们分明感 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 候是极其苦闷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高洁理想的 追求,这便是我们的诗仙的可贵之处,能在抒写强烈苦闷 的同时表现出倔强豪迈的性格。

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 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 负。

再如《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用诗 歌安慰自己,不免有点自欺欺人的无奈。

诗人有远大的理 想抱负,可是必须面对现实的黑暗残酷,即使心有不甘,但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行我素,他不需要我们这些俗人 的同情,因为月亮懂他。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李白诗中的月

李白诗中的月

皎洁的爱恋——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容摘要:后人想起李白,便会想起月。

李白是诗中的仙人,千古独步;但若无明月与之相伴相生,仙气便会顿减。

李白爱月,如同爱美人,是一种由形入魂的爱。

什么样的人最幸福?毫未觉悟的人和大彻大悟的人最幸福。

前者是对痛苦一无所感,后者是对万缘看破万下。

李白,恰好有了文人最敏感的特质和最难解的情绪,所以,他对痛苦有着最纤细的感知,因而陷入了痛苦设下的无可逃避的困境,所以他最痛苦。

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而不能逃避之时,人的第二本能就是喊痛,所以李白想哭。

他的泪,无人懂。

他的爱,无从寄。

他唯有将一腔心事说给天边月。

对李白而言,明月是友人、爱人、故乡、理想的集中化身,月与他的生命同在。

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个性,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月亮这一自然物象与自己内心早已形成的认识相结合,达到“我心中有月,月中有我心”的境界。

李白爱月,是穿越时空之爱。

他的月亮,看透古今、转遍关山,有着沧海桑田的沉厚博大,给人以物我两忘的清凉与宁静。

李白在咏月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幽冷而静谧的月光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李白用他无与伦比的浪漫瑰丽的诗句,对明月倾诉着最为皎洁的爱恋。

关键词:李白明月知己爱物我两忘正文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明月知我心。

如果你找不到知音,就找月亮;如果你找不到理想,就找月亮;如果你找不到故乡,就找月亮;如果你找不到亲人,就找月亮……月亮,是一个万能的倾诉对象,是一个永远的梦中情人,是一面清透的心灵之镜,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永恒不变的情,高远深邃的愁。

月亮是无知无情的,月光是不可称量的,月色是不可久住的,但又是可以真实感知的。

李白作为盛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临风独立在诗歌艺术的巅峰,他的仙风侠骨、高洁志向、寂寞幽思,都需要一个听众来聆听、需要一个幻境来沉醉、也需要一个表征来展现;所以,他也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月亮,而且越爱越深。

月亮就是月亮,是人们赋予它情感的色彩;自然就是自然,是人们自顾地对之抒怀;所以,文人笔下的意象,都有作者独有的个性在。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非常丰富,通常表现为崇高、神秘和浪漫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在这句脍炙人口的诗中,月亮被描绘为清澈明亮的光芒,给人以美好的感觉,但同时也带有一些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气息。

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将进酒》):在这首豪放洒脱的诗中,月亮被用来形容城市的景象,强调了夜晚的宁静和温馨,但与此同时,也暗示了人们的辛勤劳动。

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异乡漂泊时的思乡之情,月亮被用来象征故乡的远方,强调了人对家园的眷恋和怀念。

总之,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丰富多彩的,既具有美好的形象,又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它在诗人笔下成为一种深邃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符号。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意象” 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 它 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 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 的筛选, 融入特定的 “情感和意味” 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 , 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 “文化” 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 这 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 使其意蕴深厚, 情感丰富, 表 现力极强。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 在其近千首诗作 中, 涉及咏月的达 300 多首,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 揽 月寄兴, 在他笔下, “月” 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别开生面。李 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 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 而 是一种审美意象, 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 情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月下怀人 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 阴晴圆缺的变幻如同世间欢聚离 别的无常。宋朝葛立方 《韵语阳秋》 卷十说: 月轮当空, “ 天下 之所共视。 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总能引起人念远怀人的情愫。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驿路天涯, 月光的清辉总能 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 吟唱千古。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
的物是人非。 “苍苍金陵月, 空悬帝王洲” ( 《月夜金陵怀古》 , 月初生时, ) 铸冶火精与水银。 《上月云》 在诗人眼中月亮是 ” ( )
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 “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 (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 ) 均借月
说 文 解 字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张 媛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从李白因其母梦长庚而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 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 作中就有月意象 300 多例, 月意象之丰富, 意蕴之深邃, 艺术之高超, 都非他人可比。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 上的共鸣, 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 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 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5)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鉴赏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周岳梅 池州学院 摘要:诗仙李白惯于寄情于明月,擅于用月意象抒发情感。

本文论述李白诗中的月意向,对其诗中月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月意向进行解析,从而研究诗仙笔下月亮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李白;月的特点;月的意象一、李白诗歌写“月”的特点诗仙李白对"月"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在他眼中,月有多种多样的形象,也因此赋予其多种多样的意象。

李白用其神来之笔对月进行生动的描述,他笔下的月有着各自的特点。

第一,李白喜欢将月当成亲近之物。

在“幕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他将月视作好朋友,在夜幕中陪伴着自己前行。

第二,他经常赋予"月"人性的色彩,使月具有人的意志,而不仅仅作为无意识的客体存在。

在“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中,诗人接受镜湖上月光的关照,在其伴随下到达剡溪,尽显月光体贴之意。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解析(一)对美好事物(爱情、友情、美人、高贵的品格)的叹咏李白有很多咏叹爱情的诗篇,他写道“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

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唐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一》)。

在离别之后,诗人衣带渐宽,将承载着思念之情的梦境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能将这份情感传给他的爱人。

关于友情,李白同样有着自身的领悟,他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时正值王昌龄被贬官之际,李白得知此消息十分担心好友境况,但自己并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作诗一首,希望明月能够承载其关切之情,并伴好友渡过伤悲。

李白也曾以明月象征友人高贵的品格,他曾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在此诗中,诗人在描绘怡人景色的同时,以纯洁的明月映射杨山人的隐士情怀,从而体现其高尚品格。

(二)抒发乡思、孤独、失落的清愁当人们背井离乡独自外出时,心中便会对家乡以亲人格外思念。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月,不只是月——论李白诗歌月意象

月,不只是月——论李白诗歌月意象

文艺理论探索Literarytheorytoexplore10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月,不只是月——论李白诗歌月意象文/公傲摘要:李白与月似乎密不可分,月成就了李白,而李白也成就了月。

文章从化月、醒月、醉月、弄月四个方面,感受李白与月的奇妙关联,分析月意象的逐步发展,探究月色下的独特心境。

关键词:李白;月;情思;宇宙意识据《全唐诗》统计,李白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

“月光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而李白将月亮作为宇宙的精灵融入人间”。

而笔者试从李白与月的关系——化月、醒月、醉月和弄月四个方面感受李白笔下的浪漫月色。

1 化月:“君如天上月”“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一个意象群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有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最有生命力。

以致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

”李白笔下的月意象多具清逸之美,充满凭凌天地、自由苍茫的仙气,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李白本人。

或是任情遨游,展现与物同在的自我;或是融于自然,感悟美逸自如的个体。

李白望月,也是在看自己。

仙风道骨,飘逸情思,“君如天上月”,大多只理解为其中感情一二,但笔者认为这是诗人的自我认同,高洁而不可及,李白始终“有一种对光辉明亮事物憧憬追求的本能”,和他的一生轨迹倒也吻合。

李白一生追求自由、豪迈天真,越是浪漫,越是皎洁。

光鲜亮丽,而后孤独落寞,“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喧哗过后,尽是无人可以理解的寂寥,月有自己的阴晴圆缺,太白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越是坎坷,越是深情。

2 醒月:“举头望明月”“诗人善醒,他能透澈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散布着智慧,那由身心体验所获得的晶莹的智慧。

”李白通过月将内敛的静思转变为外放的飞跃,犹如情绪催化剂,将情绪瞬间升华至最高点,给人以冲击,而后仔细咀嚼的感同身受。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嵋 山月歌》 ) 中 的这 两句诗把秋 月写活 了 : 皎洁
的秋 月只有 “ 半轮 ” , 大概是对 胸怀大 志的青 年 李 白就要 久别的依恋吧 ,为 了珍惜这难 忘的时 刻, “ 月” 还要 “ 影人” 清澈 的平羌江水之 中 , 随江 水而流 , 送李 白一程。明 明是 自己要乘 舟离蜀 , 舍不得 自己的家乡 ,却把 自己的依恋之情转移 给半轮秋月 , 岂不令人遐想?难怪诗人在结句中 写道 : “ 思君不 见下渝州。” 还有被誉为 “ 无 比精 粹而不失 为伟 大的东方的乡情 曲” 的《 静夜 思》 : “ 床前 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举 头望明月 , 低 头思 故 乡” , 诗人 开始看见 床前 的明月光 , 还怀疑是 地上 打的霜 , 再抬头 一望 , 明月在天 , 才知道 自 己身在外乡 , 因而触发起思念故乡的情怀。 外乡 的明月也 就是 故乡的明月 ,举头一望 ,低头一 思, 思念家 乡的情怀不 自禁地流露 出来 , 此诗真 挚地描摹 出了诗人辗转难眠之际的思乡清苦。

意象 源 泉 。
二、 抒情 之月 月有 阴晴圆缺 , 人有悲欢离合 , 当一轮 明月 升上天空 时, 人们会 由月 圆而想到人圆 。 当月圆 而人未 圆时 , 一种怀恋家乡 、 亲人 的感情便 油然 而生 。 如诗人就要离开 巴蜀远游 了, 难免产生对 故 乡的恋恋不舍之情 ,最后 当然是摄下此 时此 景: “ 峨嵋 山月半 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 《 峨
三、 理 想 之 月


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 白,高后海心 明。 为惜如 团扇 ,
长吟到五更。
雨后 , 半个月亮升 上来 , 银色 的月光如霜 一 样铺满大地 , 月下 的涪江如一条闪亮 的白练 , 它 是高山美丽的明眸 , 深蓝的大海闪亮的心。 诗 人 描绘 了一幅优美 的月光图 ,这图景 中的人物 就 是喜爱 明月 , 月夜 长吟的青年诗人 。还有如 “ 明 月 出天山 , 苍茫 云海 间” , “ 月下 飞天镜 , 云生结 海楼” 等诗句就只是客观地描写月亮 。 还 有的时 候它起 点明时 间的作用 , 如“ 长安一 片月 , 万户 捣衣声 ” , 点 明时间已到晚上 , 明月下 的长安 , 传 来千万捣衣之声 。而有时它是为 了渲染月夜 清 幽或凄 凉的环境 而存在 , 如“ 我 欲因之 梦吴越 , 夜飞渡镜湖月 ,湖 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 , “ 又闻子规啼夜月” 等。 总之 , 自然之月是李 白的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

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诠释“月”是中国人文中一个具有特殊含义意蕴丰富的文化意象。

作为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璧般的自然之物,因人主观的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生出不同的感想;面对亘古不变,清辉永存,自然勾起人们飞跃的神思,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妙。

再者由于传统美妙动人而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的叠加,更加辉映出意蕴丰富的内涵,比如中秋节,起于古人祭月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祟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赏月之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包含着一份深切的思念,是最具人情味,最有诗意的节日。

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中国人的某些文化特质。

在中国文学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但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而且也最善解人意,无论你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中国文人自然喜欢借月抒怀。

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大。

据统计,其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它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的气概、激昂的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物作细致的描绘,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特点,往往是喷发式,如狂飙如火山,想象是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意境开阔雄古,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月的形象也丰富多彩。

如溪月、天山月、溪江月、峨嵋月、关山月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诗中的月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其它景物一起组成新意象,成为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时的参照物。

诗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与之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因而意境显得生动形象、平中见奇,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所以古人有言,太白豪放,惊动千古,气盖一世,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

一、作为美的形象,象征美好,也代表爱《古风(其十)》:“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此处取出自海底“明月”意象作比,来形容鲁仲连的风采,表达对鲁为人排难中伤、功成不受爵、高风亮节的景仰;借此表达诗人的志趣与抱负。

《古风(二十七)》:“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皎月”比女子,极言秀美动人,倾城倾国。

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

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

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外在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情感的融合。

“月亮”是诗人李白《静夜思》中思乡意象的化身,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做到既保留中国文化,又传达出古诗的意象美,是每位译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从意象视角来评析《静夜思》中月亮的英译。

标签:意象月亮思乡一、引言意象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是中国诗学、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

近些年来,意象论也是古诗英译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意象作为诗歌意境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其肌体的细胞,是古诗审美形象的外在物化。

近来,翻译界逐渐重视意象的翻译问题,此举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静夜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作,诗中的“月亮”寄托了诗人对故土无限的思念之情,如何传神地翻译“月亮”,做到既保留中国文化,又传达出古诗的意象美,是诗歌翻译者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文试从意象角度来评析《静夜思》中“月亮”的英译。

二、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换言之,“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是一种借物抒情。

当诗人有了一个想法,就会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

”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诗人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也就是“审美刺激”。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主观情感和外在物象的结合。

《周易》中可见意象作为哲学范畴的雏形而出现,到了汉代,意象则作为审美概念出现,而后,陆机在《文赋》篇中提出“隐”“曲”“喻巧”的用法,拓展了意象的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谈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 - 11 - 01 [作者简介]欧萍( 1975 - ) ,女,武警警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现当代文学。
·87·
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是自己唯一的听众,桀骜而又天真 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月亮的朋友。诗人在月 影里孤芳自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 月亮意象,在诗人的心灵世界契合为一体。可以说,月亮 正是李白高洁品格的象征,诗人真挚感情、高尚情趣的艺 术外化,是诗人千古知己。
正因为月亮有如此高洁的品格,诗人从小就对月亮怀 有一种特殊而深厚的亲切感情。在诗人的心目中,月永远 是纯洁的、美好、光明的,是诗人最亲密的朋友,它知人性、 通人情,因此,他总是热情地去拥抱天上和心目中的那轮 明月,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充分表现了他对于光明和纯洁的向往,对社会黑暗污浊的 厌恶。诗人想象它是可以问讯、追攀和揽摘的。“青天有 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 人相随”( 《把酒问月》) ,“俱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可以伴他饮酒: “举杯 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 可以送他远行: “湖月照 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可以解他孤独: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独 漉 篇》) ; 可 以 寓 他 的 乡 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 甚至,当月色不 足时,他也能赊些来: “且就洞庭赊月 色,将 船 买 酒 白 云 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之二) 。 月是美的化身、美的象征,成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只有 在明净的月光下,李白才能远离尘世的喧嚣,超越平庸的 人生,丑恶的现实。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 清高 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人间。在李白的情感 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这轮皎月,才是
雪”,“观心同水月,解领 得 明 珠”( 《赠 宣 州 灵 源 寺 仲 浚 公》) ,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 高洁心灵。另 外,诗 人 还 以“屈 平 辞 赋 悬 日 月,楚 王 台 榭 空山丘”( 《江上吟》) 的诗句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屈原的爱 国主义诗作千古流传,可与日月争辉,而当年不可一世的 楚王只不过是留下荒冢古坟而已,褒贬分明。
二、月亮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和友人的思念 求官远游是古代大多数文人都要经历的生活,这样, 他们就不得不与所爱之人天各一方,而这轮美丽而神秘的 月亮,就常常诱动人的思乡之情,由此产生了许多抒发思 念亲人和友人 的 作 品。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是 最 真切的诗句,赢 得 了 普 遍 的 认 同,这“明 月 ”让 人 体 味 不 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 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情动于中的故乡 月,倾注着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眷念和热爱,寄托着 诗人深深的羁旅愁思;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 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忆山东》) 表现诗人不在山东,景 物虽美,内心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使诗人产生归隐之心。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送杨山人归嵩山》) 一轮晶 莹透亮的月亮 被 诗 人“留 ”在 苍 松 之 上,映 照 着 长 流 不 断 的溪水,更映照出对友人高洁情怀的 赞 赏。在《哭 晁 卿 衡》中,诗人 说“明 月 不 归 沉 碧 海,白 云 愁 色 满 苍 梧。”用 “明月”象征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并献出生命的 日本僧人也是 友 人 的 晁 衡 的 高 风 亮 节,“明 月 沉 碧 海 ”喻 指晁衡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 中,使诗人悲痛万分,境界幽婉,含意深远。在《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写道: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 情 化 作 奇 思 妙 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 诚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月亮抒发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孤愤 诗人作于二入长安供奉翰林期间的《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是借月亮写孤愤之情的名作。当诗人面对黑暗现实 又无力改变极其孤独痛苦的时候,便深情地邀请明月与自 己一起饮酒解闷: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亲睹了 诗人的孤独徘徊,深思冥想;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歌时月亮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诗人痛苦的歌哭; 舞 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转动零乱。月亮有情有意,对自 己一往情深,愿意陪伴孤独失意的诗人,共度美好的春花 月夜。“永结无 情 游,相 期 邈 云 汉。”天 上 地 下,月 亮 与 诗 人结一个忘我的永恒的默契; 重逢有日,纵情遨游在天宫 仙境,正是月 亮 无 声 地 接 受 了 诗 人 焦 渴 无 奈 的 倾 诉 和 眷 念。全诗 先 以“我”的 孤 独 来 写 月,再 从 月 的 孤 独 来 看 “我”的孤独,尽管李白表示“行乐须及春”,透露出对人生 应该及时行乐的看法,但在我歌我舞的欢乐中,总让人感 到一些淡淡的哀愁和难以言状的感伤。李白这种情绪在 其他诗里也流露过,如《古朗月行》中,诗人先借神话传说 写了“白玉盘”“瑶 台 镜 ”般“飞 在 青 云 端 ”的 皎 洁 可 爱 的 月亮形象,但此时诗人却倍感失落: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 已残。”月亮被蟾蜍所嗜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暗指当 时朝政黑暗。“阴精此沦惑,区区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 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不如趁早走开吧!
[关键词]李白诗歌; 月亮;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878(2012)01—0087—02
意象是古 诗 词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范 畴,从 艺 术 的 角 度 来 说,古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 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 “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 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 “独照之 匠,窥意象而远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文 心雕龙·神思》) 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纵观我国古 代文学发展史,月 亮 这 个 传 统 意 象 更 是 纷 繁 出 现,从《诗 经》起,历代诗 人 便 有 着 解 不 开 的 月 亮 情 结,吟 咏 明 月 几 乎是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 而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更具有无限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就其诗中这一 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加以解读,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 灵律动。
一、月亮象征诗人对高洁品质和美好人性的向往和追 求
古人写月亮,多表现其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因为月 亮给人以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感觉,所以,在中国传统文 化里它常常指人生团圆美满或光明磊落的心性,表达的依 然是亘古不变的内涵———对宇宙时空的敬畏,对永恒精神 家园的 追 求。李 白 也 经 常 用 月 来 象 征 人 的 高 洁 品 质。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 公清风亭》) ,写水中月若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 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正直形象; “含光混世贵无 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行路难》其三) ,劝人淡泊名利,要 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 再如“天 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赠汉阳辅录事》其一) ,“春华沧 江月,秋色 碧 海 云,”“卷 帘 见 月 清 兴 来,疑 是 山 阴 夜 中
2012 年 1 月 第 18 卷 第 1 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Jan,2 0 1 2 Vol. 18 N o. 1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欧萍
(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也是通脱淡泊的一个文化象征,负载着民 族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的审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伟大诗人李白诗歌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月亮意象,这些意 象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 而加深 了,竟 如 烈 火 般 腾 起: “忧 来 其 如 何? 凄 怆 摧 心 肝。”诗人不愿一 走 了 之,内 心 矛 盾 重 重,这 时 候,月 亮 成 了诗人抒发与宣泄内心孤愤之情的对象。
四、月亮启迪诗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把酒问月》是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绝唱”。自盘古 开天以来,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月亮无数次地升落盈亏,引起诗人无数次地困惑思索,于 是,在又一次月下痛饮时,诗人思绪难抑,感慨顿生: “青 天有月来几时,我今 停 杯 一 问 之。”淡 淡 醉 意,醇 厚 的 诗 味,看见一个谪仙,手持酒杯仰天问月。月亮高高挂在天 上,使诗人感叹“人 攀 明 月 不 可 得 ”,人 与 月 随,月 与 人 相 伴,亦远亦近,若离若即,无缘中却又有情,一种美妙的意 趣: “月行却与人相随”,仿佛又是一种审美意识,“攀不 得”又“相随”,人与自然相悖地和谐。在写出月亮既可亲 可爱又神秘的特点之后,诗人对着皎如明镜的月亮发出一 连串的提问: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 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明月一轮,晚上由东海而 出,天明时又从西方消逝,虽然每夜如此循环,可它的具体 踪迹又有谁能知晓? 月中的白兔,不辞辛苦,年复一年地 捣药,为的是什么? 美丽的嫦娥,碧海青天,在月宫中夜夜 独处,又该是何等地寂寞! 在这番孤苦困惑的遐想与询问 中,诗人不禁产生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 “今人不见 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 如此。”今人看 不 到 古 时 的 明 月,古 时 的 人 也 看 不 到 今 天 的月亮,这就给人带来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因为宇 宙永恒,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生命有限。 五、月亮触发诗人对历史的深沉反思 这方面的作品也很多。有对诗人崇仰的先贤谢眺的追 怀,《夜泊牛渚 怀 古》堪 称 代 表。“登 舟 望 秋 月,空 忆 谢 将 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在晴朗的秋夜,诗人“登舟望秋月”,青天朗月使诗人思绪 飘荡,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油然而生,于 是便有了“空忆谢将军”的叹惋。再看《金陵城西楼月下 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江波涌动,露珠 垂落,“秋月”下的景致更令人浮想联翩,于是,“月下沉吟 久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为人世浑浊知音难觅而感慨 万千,很自然 地 想 起 他 所 敬 仰 的 谢 眺: “解 道‘澄 江 静 如 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在抑郁惆怅之中,诗人思接千载, 倍感慰藉。还有对王朝更替的感叹。如《携妓登梁王栖霞 山孟氏桃园中》: “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苏 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 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名胜古 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六朝风光不再; 苏台荒废,当 年繁华已歇; 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诗人抒发的是对物 是人非、沧桑巨变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