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
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
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
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论文编号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准考证号010*********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姓名张树新指导教师石海光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作者:张树新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
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
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
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
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
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
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
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
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
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
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研究
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研究作者:田九如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9期【摘要】李白诗歌中月亮意象独特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诗人现实的愤懑及当时社会的纷纷扰扰在其中丝毫未染。
该种新奇而深刻的精神意蕴是李白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高昂的社会心理、热爱月亮的民族文化等的综合表现。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李白诗歌描绘月亮的特征,对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展开探讨。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55-02引言意象是古诗词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刚接触古诗时最初认识的便是其的“意象”,之后再逐步形成鉴赏古诗中典型意象、思考诗人创作情感的古诗鉴赏模式。
意象不仅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一环,还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了解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1]。
由此可见,对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李白诗歌描绘月亮的特征李白赏月有其独特之处,他观赏的不单单是月亮的本身,而赋予了月亮多样丰富的形象,由此也使得月亮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意象。
因而,李白诗歌中有关“月亮”的描绘形态各异、千变万化,诸如“明月”、“秋月”、“满月”、“江月”等等。
李白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对月亮展开了多样的描绘,每一种描绘均有着丰富的内涵意蕴,由此也塑造了李白咏月诗歌的生动形象,并从另一面表现了李白诗歌描绘月亮的特征。
李白诗歌描绘月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将“月亮”比作亲人、友人等亲近之物。
例如,《哭晁卿衡》中“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人将“月亮”比作友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
其二,赋予“月亮”以人性化色彩。
例如,《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诗人看来,只有皎洁的“月亮”方可与自己展开了心灵层面的交流。
其三,将“月亮”用以传情、明志、讽今等。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
月之皎洁犹如我心89月之皎洁犹如我心以李白诗歌为例分析月亮的意象赵群(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30)摘要:在我国古代,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爱的托物言志之物,如菊,梅,莲等,而伟大的诗仙李白却一生 钟情于月亮。
在李白的诗中,月亮是故乡,寄托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思乡之情;月亮是征夫孤寂的身影,有着无 限的孤独与思念;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充满郁郁不得志的寡欢。
在诗人笔下,月之皎洁的意象不仅照亮了 诗人的心魂,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关键词:唐诗李白意象月中图分类号:1207.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03-0089-01一、表达自己高洁的理想李白一生都在追逐着月之皎洁之心,月亮神圣、孤独、浪漫、高洁,这些恰巧是诗人身上所具备的或是正在追求 的。
李白一生都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他的 一生漫长而坎坷,在昏庸衰败的唐玄宗时代,他的理想抱 负不仅不能够实现,反而由于他的才华和盛名,不断遭到 奸佞权贵的嫉妒和陷害。
因此,他痛恨人世间的黑暗和不 平,憧憬有一个如明月般皎洁无瑕的世界,所以他便把自 己的理想寄托给皎洁的月亮,例如他在《宣州谢腆楼鉴别 校书叔云》中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月。
”这是诗人酒兴大发时写下的豪言壮语,让我们分明感 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 候是极其苦闷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高洁理想的 追求,这便是我们的诗仙的可贵之处,能在抒写强烈苦闷 的同时表现出倔强豪迈的性格。
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 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 负。
再如《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用诗 歌安慰自己,不免有点自欺欺人的无奈。
诗人有远大的理 想抱负,可是必须面对现实的黑暗残酷,即使心有不甘,但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行我素,他不需要我们这些俗人 的同情,因为月亮懂他。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试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试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作者:田向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8期摘要:中国唐代用月亮意象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虽然不只李白一人,但李白的确是写月亮写得很用情的诗人。
他诗中的月亮已和诗人自己融为一体,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因而那样传神,那么多情。
关键词:李白;月亮;用情[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中国唐代用月亮意象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虽然不只李白一人,然而能像李白那样将月亮和诗人自己融为一体的诗人,却极为罕见,他诗歌中的月亮是他自己心中的月亮,因而那样传神,那么多情。
我们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厚实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一、抒发思乡之情陈定宏在《李白诗中独特的月意象》中表述说: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1]谈到李太白诗歌中月亮意象和家乡的关系,《静夜思》无疑是一首代表作。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儿修饰。
完全是唾手可得,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迹,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显现。
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再如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有这样的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此时李白初次离开蜀地以实现个人政治抱负,月照诗人离开蜀地,诗人一路上怀念蜀地的亲友。
二、挥洒怀人之感李白是一个重感情、重友情的诗人,他的许多送别友人、思念友人的诗歌见证了他和友人开诚布公、患难与共、同心同德的友谊。
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创作背景就是在王昌龄被贬谪,李白听闻好友的遭遇后,内心既有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又有内心愤慨之意。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李白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是其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诗人将月溶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因作者心境的不同,所以月亮这一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1 青天揽月——美好理想的寄托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李白的古体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青天揽月”一句正是其远大志向、抱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
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鼎盛转入衰败时期,他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志向,常以大鹏自喻,他把取得功名看作是轻而易举的事,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主张为了社稷和黎民的利益而奋斗。
即使是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也绝不因此而屈服。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向世人宣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因此“青天揽月”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2 夜郎伴月——纯洁友谊的象征把明月当成是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象征着纯洁的友谊。
李白在送给好友王昌龄的七绝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心中忧愤、寄以慰藉的诗。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夜郎伴月”寄情于景,对诗友由衷地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此诗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意象” 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 它 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 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 的筛选, 融入特定的 “情感和意味” 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 , 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 “文化” 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 这 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 使其意蕴深厚, 情感丰富, 表 现力极强。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 在其近千首诗作 中, 涉及咏月的达 300 多首,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 揽 月寄兴, 在他笔下, “月” 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别开生面。李 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 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 而 是一种审美意象, 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 情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月下怀人 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 阴晴圆缺的变幻如同世间欢聚离 别的无常。宋朝葛立方 《韵语阳秋》 卷十说: 月轮当空, “ 天下 之所共视。 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总能引起人念远怀人的情愫。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驿路天涯, 月光的清辉总能 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 吟唱千古。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
的物是人非。 “苍苍金陵月, 空悬帝王洲” ( 《月夜金陵怀古》 , 月初生时, ) 铸冶火精与水银。 《上月云》 在诗人眼中月亮是 ” ( )
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 “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 (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 ) 均借月
说 文 解 字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张 媛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从李白因其母梦长庚而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 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 作中就有月意象 300 多例, 月意象之丰富, 意蕴之深邃, 艺术之高超, 都非他人可比。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 上的共鸣, 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 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 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鉴赏试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周岳梅 池州学院 摘要:诗仙李白惯于寄情于明月,擅于用月意象抒发情感。
本文论述李白诗中的月意向,对其诗中月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月意向进行解析,从而研究诗仙笔下月亮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李白;月的特点;月的意象一、李白诗歌写“月”的特点诗仙李白对"月"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在他眼中,月有多种多样的形象,也因此赋予其多种多样的意象。
李白用其神来之笔对月进行生动的描述,他笔下的月有着各自的特点。
第一,李白喜欢将月当成亲近之物。
在“幕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他将月视作好朋友,在夜幕中陪伴着自己前行。
第二,他经常赋予"月"人性的色彩,使月具有人的意志,而不仅仅作为无意识的客体存在。
在“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中,诗人接受镜湖上月光的关照,在其伴随下到达剡溪,尽显月光体贴之意。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解析(一)对美好事物(爱情、友情、美人、高贵的品格)的叹咏李白有很多咏叹爱情的诗篇,他写道“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
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唐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一》)。
在离别之后,诗人衣带渐宽,将承载着思念之情的梦境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能将这份情感传给他的爱人。
关于友情,李白同样有着自身的领悟,他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时正值王昌龄被贬官之际,李白得知此消息十分担心好友境况,但自己并无力改变现状,于是作诗一首,希望明月能够承载其关切之情,并伴好友渡过伤悲。
李白也曾以明月象征友人高贵的品格,他曾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在此诗中,诗人在描绘怡人景色的同时,以纯洁的明月映射杨山人的隐士情怀,从而体现其高尚品格。
(二)抒发乡思、孤独、失落的清愁当人们背井离乡独自外出时,心中便会对家乡以亲人格外思念。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第一篇: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浅谈李白诗中“山月”意象摘要:李白诗中很喜欢描写月亮,尤其是对山月情有独钟。
在李白一生的游历中,作者最留恋的还是故乡山景中的那一轮明月。
在诗人远离故乡颠沛流离之时,伴随诗人的还是那一轮山月,山月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山月代表着蜀人精神,山月能疏解诗人内心的郁结。
关键词:山月特点情感当代诗人余光中说李白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李白众多的写月诗中,写的最多还是山月。
李白对人杰地灵的故乡感情深厚,他一生都在流浪,但对故乡的思念热情不减。
峨眉山月照耀着沧海,照耀着秦川,照耀着黄鹤楼,照耀着长安陌,照耀着吴越――总之,峨眉山月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一、李白笔下山月的描写特点1、或随或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下终南山》)有了山月的陪伴,作者再也不觉得孤独。
也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
似乎月亮也可以净化诗人的灵魂。
2、或圆或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在空中半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月亮的倒影,清幽而静谧,韵味醇厚。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3、或近或远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
《赠僧崖公》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
《赠秋浦柳少府》夜晚引来山月,伴着月亮的清晖纵酒醉酣。
山月离人很近,似乎伸手即可触及到。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九日》边畅饮边欣赏月色下的庐山美景。
站在月下观月景,近。
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一个“望”字道出山月离诗人很遥远。
二、李白山月意象的情感寄托1、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此诗中的月乃是秋月,此时的月并非圆月而是“半轮”。
诗人即将远行,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诗中,即使这半轮月对作者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近赏的了。
诗人的情绪因惜别而神伤。
在看这夜色中,高峻的峨眉山顶衔着天际的明月,月光又投射到水中,随江而流,一展千里。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
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
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目录一、引言----------------------------------------------------------------3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
意象与《静夜思》中“月亮”意象英译评析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外在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情感的融合。
“月亮”是诗人李白《静夜思》中思乡意象的化身,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做到既保留中国文化,又传达出古诗的意象美,是每位译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从意象视角来评析《静夜思》中月亮的英译。
标签:意象月亮思乡一、引言意象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是中国诗学、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
近些年来,意象论也是古诗英译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意象作为诗歌意境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其肌体的细胞,是古诗审美形象的外在物化。
近来,翻译界逐渐重视意象的翻译问题,此举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静夜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作,诗中的“月亮”寄托了诗人对故土无限的思念之情,如何传神地翻译“月亮”,做到既保留中国文化,又传达出古诗的意象美,是诗歌翻译者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文试从意象角度来评析《静夜思》中“月亮”的英译。
二、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换言之,“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是一种借物抒情。
当诗人有了一个想法,就会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
”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诗人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也就是“审美刺激”。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主观情感和外在物象的结合。
《周易》中可见意象作为哲学范畴的雏形而出现,到了汉代,意象则作为审美概念出现,而后,陆机在《文赋》篇中提出“隐”“曲”“喻巧”的用法,拓展了意象的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谈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论文编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号010*********论文题目论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树新指导教师石海光论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作者:树新单位:师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容摘要]: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
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
在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白诗歌月亮意象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
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
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
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白便是佼佼者。
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
在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
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
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
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
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
在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這是李白出蜀的一次壯遊。
荊門山,位於湖北宜都縣西北,自古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自蜀出三峽,一路上縱情觀賞崇山峻嶺,向著荊門山外而來,景色逐漸變化,直至楚國,曠野平原,頓時開闊,「山隨平野盡」,正是另一番的景色,這是景象流動變化之描述。
「江入大荒流」,又見滔滔江水,順著無際的原野奔流,顯出了空間的遼闊,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
渡過了荊門外,江水逐漸平緩,晚上,月影倒映水中,有如高空飛來的天鏡;白天,雲影變化無窮,出現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一方面以水中明月,襯托江水之平靜,另一方面又以雲彩變化,襯托江岸之遼闊,一動一靜之間,使李白真切感受到迥異於蜀中的楚國風光,也因此懷念起情感深摯的故鄉水。
這個生養他的故鄉水,在他遠遊之際,仍戀戀不捨送他千萬里,益見他身處異地,心懷故鄉的思鄉情懷,以濃厚的惜別之情結尾,餘韻無窮。
李白與月亮相關的詩作舉例:@〈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怨情〉:美人捲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詩仙李白死亡之謎唐代,一個中國歷史上輝煌隆盛的朝代,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繽紛閃耀的時期,降生了一位被貶入凡間的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轮明月照耀九
州,承载了多少戍边战士的思乡和征人之妻的眼泪。
唐代对外用兵频仍,造成千万家庭的离散。李白深感戍
边之苦,诗中多有塞外征人望月思亲,久戍盼归的描写。“明
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
月》)。思妇怀人是征戍诗表现的另一方面,月光下多少思妇
念远,闺中望怨。“那堪愁节苦,远忆边城儿。莺飞秋窗满,月
度霜闺迟”(《塞下曲》其四)。秋天为情人捣衣乃是六朝乐府
写闺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李白诗中亦有体现。“晓吹员管随
花落,夜捣戎衣向月明”《(捣衣篇》),“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
砧”(《赠崔侍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子夜吴歌》“长安一
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人生易老天难老,一月悬于天际间,始终照耀着如水流花
谢般不断兴亡盛衰的人世,不变的唯有那皎洁的月光,千百年
来,盈亏中写满了世事的艰辛,人生的愁苦。
命运的捉弄,李白一生不得其志。病态的社会,压抑着诗
人的思想和才情。岁月的蹉跎,年华的流逝,李白逐渐对功名
富贵产生了怀疑,发出了“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
上的共鸣,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
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
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
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
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月”这
情难以释怀,“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寄淮南友人》),“梦
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字缕行间,满是对故乡
的眷恋。一曲《静夜思》更是传唱千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洗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唤起了千古游子“月是故乡明”的共鸣。
三、忧患寄托孤苦象征
开元十四年,26 岁的李白怀着广交天下俊杰的志向,高
唱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秀丽
的峨眉山,吐露的半轮秋月,绰绰映入平羌江水,飘逸而去。
友人千里之隔,明月可亲却不可及。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
诗中的“君”,正是诗人对明月的称谓。峨眉山月就是故乡的
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古风》其二),这里
的月食象征了佞臣祸主,国事衰微。
卢梭曾经说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人只有回到
大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的到净化,情感才能获得自由。李
白眼中的月纯洁美丽,“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登梅岗
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中孚》),他求月若渴,如待佳人“皓歌待
罍。”(《襄阳歌》)的沉吟。面对恶劣的环境,使人只能仰望明
月,把郁闷诉诸于笔端。”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明
月。”沉闷低吟中,李白离开了长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
月空长叹”(《长相思》),道出了诗人被迫离京的没落,“迁客此
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控诉了黑暗社会的
不公。“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慨叹世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
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六朝风光不再,明月见证了世间
的物是人非。“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洲”(《月夜金陵怀古》),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金陵
三首》其二),在这些诗句中,将亘古不变的明月与变幻无常的
人事相对,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对历史的反思。最能体
诗作中常借月抒情,传达出别离的伤感及对真挚友谊的赞颂。
千里之外,月光遥寄惦念:“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张舍人之江东》)。两地之间,明月聊表寄托:“寒月摇清
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
类似的诗句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岂之武
昌》)、“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
良人罢远征。”声声月下捣衣,闺思尽诉,朗朗皓月当空,征人
思归。百姓的苦难和平的呼喊,从诗句中泻出,宛如月光流
转。李白渴望出入边关做一名儒将,所以对征戍有积极的看
法,他高度赞赏了汉代的霍去病,“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塞下曲》其二)同时并不否定征战生活的艰苦,“塞掳乘秋
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
明月,曲终已忘情。”他希望明月永远相随“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亮既
是李白的审美对象,又是激发其灵感的火镰,更是其生命的
象征。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上的共鸣,不仅体
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
辉。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情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月下怀人
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阴晴圆缺的变幻如同世间欢聚离
别的无常。宋朝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说:“月轮当空,天下
之所共视。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总能引起人念远怀人的情愫。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驿路天涯,月光的清辉总能
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吟唱千古。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
霜拂剑花”(《塞下曲》其六)。诗人在肯定征战的将军战士戍
边卫国的同时,对其妻子也做了安慰“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
嗟。”(《塞下曲》其五)
六、高洁品质的象征
千百年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是冰清玉洁的形象。中国传
统的自然观有君子比德之说,即君子应该享有高洁的品格。
因此常用明月之兴与君子做联想。汉初公孙乘《月赋》中把月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徐大贵.李白月亮世界探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说 文 解 字
321
2008 年第 期安徽文学
6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张 媛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从李白因其母梦长庚而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
作中就有月意象 300 多例,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
空,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在神秘而美丽的月色中,有着诗人对
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人生何其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
折、孤独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放白鹿青崖间,对酒当
歌,忘抛却尘世的纷扰,邀月相伴,人生才得畅达!在对诗人自
我生存状态的体察中,我们看到了一颗不安于有限的生命而
向往无限时空的永恒跳动的心。
四、对人生的思考
月亮东升西落的移动,阴晴圆缺的变幻,以及古往今来的
永恒普照,赋予了其不死及再生意义。屈原《天问》有云:“夜
光何德?死则又育。历代文人墨客以月为媒介,探索宇宙的
奥妙,表现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中同样渗透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
考。朗月当空照耀千古,几多辉煌几多功名却化作历史云烟。
间的知音难觅。时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一方面寻仙访道,希
望“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若教
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鲁门泛舟》)的超现实想象
说 文 解 字322
2008 年第 期安徽文学
6
中得以释怀。另一方面,在诗人看来,人生得以须尽欢,人生
失意也得畅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
中月,青莲出尘埃”(《陪叔族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道出了月似水中之莲,身出淤泥而不染。藉此来比喻升公的
清廉正直。“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事录》),
“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均借月
写出了人淡薄高远的情志和孤高出尘的心灵。“明月不归沉
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诗人用明月来比喻日本友
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等等,而最为人们激赏的是《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
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以寄情明月的
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皎洁的月光折射出友人高洁的品
质。
思友至切,无奈岁月如梭,诗人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慨
叹。“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
现李白对人生感悟的还是《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
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
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
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
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
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停杯一问,仰天长吁。穿越时
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
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分
明独酌,却偏出三人,愈形其独;但诗人并没有被孤独击倒,而
是以其特有的超脱高呼“行乐须及春”,并浪漫地与月结无情
之游。月亮正是形与影的连接媒介,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孤
独与充实、无情与有情、短暂与永恒,都化为一片银色的光辉。
人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赞扬了僧人晁衡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