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1
2008 年第 期安徽文学
6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张 媛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从李白因其母梦长庚而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
作中就有月意象 300 多例,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
上的共鸣,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
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
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
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
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月”这
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
现力极强。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
中,涉及咏月的达 300 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
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李
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
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
情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月下怀人
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阴晴圆缺的变幻如同世间欢聚离
别的无常。宋朝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说:“月轮当空,天下
之所共视。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总能引起人念远怀人的情愫。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驿路天涯,月光的清辉总能
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吟唱千古。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
诗作中常借月抒情,传达出别离的伤感及对真挚友谊的赞颂。
千里之外,月光遥寄惦念:“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张舍人之江东》)。两地之间,明月聊表寄托:“寒月摇清
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
类似的诗句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岂之武
昌》)、“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
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等等,而最为人们激赏的是《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
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以寄情明月的
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皎洁的月光折射出友人高洁的品
质。
思友至切,无奈岁月如梭,诗人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慨
叹。“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
槁。 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拟古》之八)。“琴弹松
里风,

杯劝天上月。风月长相知,世人何倏忽”《(拟古》之十)。
二、乡情投射
家是萦绕在华夏儿女心头的结,人们追求家庭的团圆,追
求对乡土的固守。俯仰间朔望轮回,总能唤起离乡背井的游
子对故土的怀念,也萌动了诗人切实的乡情。“共看明月应垂
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白居易)。
开元十四年,26 岁的李白怀着广交天下俊杰的志向,高
唱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秀丽
的峨眉山,吐露的半轮秋月,绰绰映入平羌江水,飘逸而去。
友人千里之隔,明月可亲却不可及。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
诗中的“君”,正是诗人对明月的称谓。峨眉山月就是故乡的
象征,也是李白感情寄托。思乡之情如滚滚江水,伸手可掬。
从此,峨眉山月高悬于游子的心头,时至暮年,李白还满怀深
情的吟唱“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
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中》),此时
的山月折射出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故乡的刻骨思念,此可谓故
土难归忆峨眉,惆怅不已人随月。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乡
情难以释怀,“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寄淮南友人》),“梦
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字缕行间,满是对故乡
的眷恋。一曲《静夜思》更是传唱千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洗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唤起了千古游子“月是故乡明”的共鸣。
三、忧患寄托孤苦象征
人生易老天难老,一月悬于天际间,始终照耀着如水流花
谢般不断兴亡盛衰的人世,不变的唯有那皎洁的月光,千百年
来,盈亏中写满了世事的艰辛,人生的愁苦。
命运的捉弄,李白一生不得其志。病态的社会,压抑着诗
人的思想和才情。岁月的蹉跎,年华的流逝,李白逐渐对功名
富贵产生了怀疑,发出了“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
罍。”(《襄阳歌》)的沉吟。面对恶劣的环境,使人只能仰望明
月,把郁闷诉诸于笔端。”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明
月。”沉闷低吟中,李白离开了长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
月空长叹”(《长相思》),道出了诗人被迫离京的没落,“迁客此
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控诉了黑暗社会的
不公。“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慨叹世
间的知音难觅。时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一方面寻仙访道,希
望“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在

“若教
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鲁门泛舟》)的超现实想象
说 文 解 字322
2008 年第 期安徽文学
6
中得以释怀。另一方面,在诗人看来,人生得以须尽欢,人生
失意也得畅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
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
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分
明独酌,却偏出三人,愈形其独;但诗人并没有被孤独击倒,而
是以其特有的超脱高呼“行乐须及春”,并浪漫地与月结无情
之游。月亮正是形与影的连接媒介,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孤
独与充实、无情与有情、短暂与永恒,都化为一片银色的光辉。
四、对人生的思考
月亮东升西落的移动,阴晴圆缺的变幻,以及古往今来的
永恒普照,赋予了其不死及再生意义。屈原《天问》有云:“夜
光何德?死则又育。历代文人墨客以月为媒介,探索宇宙的
奥妙,表现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中同样渗透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
考。朗月当空照耀千古,几多辉煌几多功名却化作历史云烟。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
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六朝风光不再,明月见证了世间
的物是人非。“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洲”(《月夜金陵怀古》),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金陵
三首》其二),在这些诗句中,将亘古不变的明月与变幻无常的
人事相对,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对历史的反思。最能体
现李白对人生感悟的还是《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
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
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
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
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
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停杯一问,仰天长吁。穿越时
空,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在神秘而美丽的月色中,有着诗人对
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人生何其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
折、孤独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放白鹿青崖间,对酒当
歌,忘抛却尘世的纷扰,邀月相伴,人生才得畅达!在对诗人自
我生存状态的体察中,我们看到了一颗不安于有限的生命而
向往无限时空的永恒跳动的心。
五、征戍观念的表达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轮明月照耀九
州,承载了多少戍边战士的思乡和征人之妻的眼泪。
唐代对外用兵频仍,造成千万家庭的离散。李白

深感戍
边之苦,诗中多有塞外征人望月思亲,久戍盼归的描写。“明
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
月》)。思妇怀人是征戍诗表现的另一方面,月光下多少思妇
念远,闺中望怨。“那堪愁节苦,远忆边城儿。莺飞秋窗满,月
度霜闺迟”(《塞下曲》其四)。秋天为情人捣衣乃是六朝乐府
写闺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李白诗中亦有体现。“晓吹员管随
花落,夜捣戎衣向月明”《(捣衣篇》),“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
砧”(《赠崔侍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子夜吴歌》“长安一
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声声月下捣衣,闺思尽诉,朗朗皓月当空,征人
思归。百姓的苦难和平的呼喊,从诗句中泻出,宛如月光流
转。李白渴望出入边关做一名儒将,所以对征戍有积极的看
法,他高度赞赏了汉代的霍去病,“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塞下曲》其二)同时并不否定征战生活的艰苦,“塞掳乘秋
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
霜拂剑花”(《塞下曲》其六)。诗人在肯定征战的将军战士戍
边卫国的同时,对其妻子也做了安慰“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
嗟。”(《塞下曲》其五)
六、高洁品质的象征
千百年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是冰清玉洁的形象。中国传
统的自然观有君子比德之说,即君子应该享有高洁的品格。
因此常用明月之兴与君子做联想。汉初公孙乘《月赋》中把月
光比作“君子之光”。而且“当心而出”,太阳光比不上它的明
亮,白壁比不上他的洁净,由此来说明君子品性的高洁。阮籍
《咏怀》“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用清风、明月来象征美好
的品格。
在李白诗中也多用月亮来来象征品质的高洁。“云见日
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月云》)在诗人眼中月亮是
由水银铸就成的,所以才显得纯洁无暇,不染尘滓。“了见水
中月,青莲出尘埃”(《陪叔族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道出了月似水中之莲,身出淤泥而不染。藉此来比喻升公的
清廉正直。“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事录》),
“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均借月
写出了人淡薄高远的情志和孤高出尘的心灵。“明月不归沉
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诗人用明月来比喻日本友
人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赞扬了僧人晁衡为中
日友谊献出生命的高风亮洁。
月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人往往将其视作灾祸的象征。
诗人在其诗作

中常以月食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蟾
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古朗月行》),用月食现象来比喻唐
王朝繁荣表面所遮盖下的腐朽及动乱的危机。“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古风》其二),这里
的月食象征了佞臣祸主,国事衰微。
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人只有回到
大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的到净化,情感才能获得自由。李
白眼中的月纯洁美丽,“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登梅岗
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中孚》),他求月若渴,如待佳人“皓歌待
明月,曲终已忘情。”他希望明月永远相随“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亮既
是李白的审美对象,又是激发其灵感的火镰,更是其生命的
象征。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上的共鸣,不仅体
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
辉。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徐大贵.李白月亮世界探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说 文 解 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