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第十二章
2019年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大纲
民俗学部分
第一章概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方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一、民间科学知识
二、民间工艺技术
三、民间医学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
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
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民族学
民俗学概论陶立潘- 1987 -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民族学概论杨群- 1998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民族学概论王娟- 2002 - 北京大学出版社民族学通论金天明,陈克进- 1990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民族学纲要杨昌儒- 1997 - 贵州民族出版社民族学概论杨望- 1984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族学通论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作者:主编:林耀华出版日期:2004-12-01目录导言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人类的起源第一节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第二节人类的远祖第三节直立人——真人的出现第四节智人第二章人类的种族第一节种族的分类第二节种族的成因第三节种族和民族第三章语言与民族第一节语言的产生第二节语言和民族第三节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第四节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第一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第四节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第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第五章民族学的源流第一节民族的概念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第三节西方民族学流派第四节苏维埃民族学派第五节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第六章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第一节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第三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第四节民族学实用调查法第五节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第七章中国民族学的任务第一节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第二节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第三单元民族社会形态第八章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第一节人类社会形态学说第二节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九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第一节处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第二节原始社会形态第三节奴隶社会形态第四节封建社会形态第十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第二节农村公社与奴隶制、农奴制第十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残余形态第三节凉山彝族奴隶制第四节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第五节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第六节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第四单元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十二章婚姻家庭制度第一节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节群婚及其家庭形式第三节对偶制婚姻家庭第四节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第十三章亲属制度第一节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第二节亲属、亲系、亲等第三节亲属制度的分类第五单元文化第十四章文化的概念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第二节文化与文明第十五章文化的性质第一节文化的结构第二节文化的特征第十六章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节文化与民族第二节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第十七章物质文化第一节劳动工具第二节住所第三节饮食和炊事第四节服饰第五节交通工具第十八章精神文化第一节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第二节教育、道德和法律第三节风俗习惯第四节宗教与宗教信仰第五节口头文学与艺术第六单元民族学与我国现代化第十九章民族学的应用第一节西方应用人类学简介第二节民族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第三节民族学与现代化第二十章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生态问题第二节我国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类型及其状况第三节保护生态平衡,促进民族繁荣第二十一章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第一节经济是民族现代化的基础第二节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第二十二章少数民族的人口问题第一节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历史、现状与特点第三节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第四节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第二十三章民族地区的教育与科技问题第一节教育、科技对实现民族现代化的作用第二节全面认识我国民族教育、科技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促进民族繁荣发展民族学概论(平装)高永久等(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9年8月1日)内容简介《民族学概论》分为十三章。
高中音乐鉴赏多彩的民歌专题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多彩的民歌专题教案第一章:民歌概述1.1 民歌的定义与特点介绍民歌的定义:民间口头传承的音乐文化,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集体性等特点。
分析民歌的特点:旋律简洁、节奏自由、歌词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
1.2 民歌的分类与分布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介绍民歌分布的特点: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歌类型,如江南水乡的船歌、西北高原的信天游等。
第二章:民歌的区域特点2.1 北方民歌介绍北方民歌的特点:旋律高亢、节奏自由、歌词豪放。
举例讲解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小放牛》等。
2.2 南方民歌介绍南方民歌的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歌词细腻。
举例讲解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等。
第三章:民歌的演唱形式3.1 独唱讲解独唱的特点:表现力强、情感丰富。
举例讲解独唱的民歌:如《小河淌水》、《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3.2 对唱讲解对唱的特点:互动性强、和谐度要求高。
举例讲解对唱的民歌:如《两只蝴蝶》、《高山流水》等。
3.3 群唱讲解群唱的特点:气氛热烈、团结协作。
举例讲解群唱的民歌:如《茉莉花》、《赛马》等。
第四章:民歌的文化价值4.1 民歌的历史价值讲解民歌在历史中的作用:传承历史故事、反映时代背景。
举例讲解历史价值较高的民歌:如《孟姜女》、《梁祝》等。
4.2 民歌的社会价值讲解民歌在社会中的作用:表达民众情感、促进社会和谐。
举例讲解社会价值较高的民歌:如《康定情歌》、《凤阳花鼓》等。
4.3 民歌的艺术价值讲解民歌在艺术中的作用:丰富音乐文化、培养音乐人才。
举例讲解艺术价值较高的民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青藏高原》等。
第五章:民歌的传承与保护5.1 民歌传承的重要性强调民歌传承的重要性: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民族精神。
5.2 民歌保护的措施介绍民歌保护的措施:录音、出版、教育等。
5.3 民歌的未来发展探讨民歌的未来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新与传承的平衡。
《民俗学概论》读书报告
《民俗学概论》读书报告《民俗学概论》是1998年12月由钟敬文先生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高等院校民俗学教学参考书。
钟敬文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曾倡议创办中国民俗学派,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民俗学概论》是钟敬文先生与众多教授学者在中外民俗学交往地域广阔、交流情况频繁和交流内容深广的情形下致力完成的,钟敬文先生在本书前言中也写到:“在这样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的这部关于中国民俗知识的概论书出版了,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一种心愿。
”这本书不仅纵述民俗历史、民俗事象,而且对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海外民俗学发展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为我国民俗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范本。
《民俗学概论》多年来作为民俗学入门教材受到各大高校欢迎。
《民俗学概论》整本书所围绕的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与物,因此学习民俗学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
这本书对民俗进行分类分点叙述,条理清晰,对于初次接触学习了解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而且框架一目了然,这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好的地方。
其次,这本书并没有太过深入的叙述,而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种风俗习惯都描写清楚。
这本书除前言,分为十二章。
第一章绪论对民俗学进行了大方面的介绍,第二章至第十三章将民俗学分类展开描写,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分别写了中外民俗学的发展,最后一章写到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最先读到的是民俗的概念,这是读书的开始。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基于我的理解,民俗便是民间集体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不自觉遵守的并世代延续传承下来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050105)●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维国)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三)学制三年(四)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哲学Philosophy(2学分)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3)学位专业课中国小说史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iction红楼梦研究Research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s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Researc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ecial Subject of Fiction中国小说史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and Culture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ction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Research of th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Fictional Works明清文学史研究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明清诗文研究Research o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戏曲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Drama明清小说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Fiction名家治学方法Academic Methods of Prestigious Scholars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ie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i, Jin andthe South-North Dynasties中国诗词学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etry and "Ci" Poetry唐诗文献入门边塞诗研究Study of frontier Poetry隋唐五代诗学研究Study of Five-Dynasties Portry宋诗学研究Research on the Song Poetics旅游与中国文化民俗旅游学中国旅游史中国旅游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戏剧史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文艺民俗学Literary and Art Folklore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ical Arts东亚戏剧文化比较研究Compariso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Dramatic Culture明清诗歌史专题研究明清散文史专题研究明清女性文学研究明清时期东亚汉诗研究古代小说文献学古代戏曲史料学中国小说专题研究二十世纪学术名家经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美学小说文献学古代小说与社会《诗经》研读《左传》研读先秦两汉文学接受史先秦两汉诗学史2、选修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学分)现代文论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学分)中外文论Chinese and Foreign Aesthetics(学分)中国民俗学Chinese Folklore(学分)文化市场学Culture Marketing(学分)3、实习4、社会实践活动(五)教学和培养方式专题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6.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
第十二章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目的要求: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难点: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结合教学过程:古代繁琐的丧礼程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
现按后世较通行的初终、敛、殡、出殡、下葬的五步骤分述如下。
第一节初终古时,人临终称作属纩。
属,放置;纩,新丝絮。
置新丝絮于病危者的口鼻上,用以确定是否死亡,故后世以“属纩”作为临终的代称。
这相当于现在的死亡验定。
招魂仪式后,再次察看死者口鼻前的丝棉,并摸其心脏脉搏,如确已死亡,就着手正式办丧事。
易服,准备丧服。
然后向亲友、邻居报丧,称“讣告”。
讣告的文化含义深远。
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或布巾覆其脸上,俗称覆面纸。
其起源已不可考。
第二节殓古人死后,因为被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因而要为死者沐浴。
沐为洗头,浴为洗身。
合称之,即给死者搞卫生,包括修胡须、剪指甲等。
民间称为“抹尸”。
然后入殓。
殓通敛,为死者穿衣以及入棺。
殓分为小殓、大殓。
小殓是给死者穿裹衣衾。
大殓,将死者入棺椁,在小殓的次日。
入敛的衣服、鞋袜、帽均为特制,且冠以“寿”字,此外还有寿器、寿宫云。
殓,依官爵的高下尊卑或家庭财力各有差。
小殓时,有三、五、七套,最多九套,均取单数;质地麻、棉或绸缎,为官者则穿戴官服官帽等,以显富贵。
大殓时,民间多取石灰、木炭于棺中以防潮;并相应放置一些死者生前常用之物陪葬,供死者在“彼岸”使用。
富贵者还用椁(棺外之棺),并在棺中或棺、椁之间大量放置金银珠玉等财物陪葬。
殓时还有“饭含”礼仪。
它因尊卑贵贱而异。
饭含的具体规定各代有损益。
饭含表明,中国人历来是一个重吃喝的民族。
第三节殡一、殡的礼仪规定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柩待葬,称为殡。
首先亲属要换丧服。
旧俗,大殓之后,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穿戴不同的丧服,谓“成服”。
殡的时间因死者的社会地位各异。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说明:局部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教程复习整理笔记第一章结论〔〕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根本特征〔〕第三章神话〔〕第四章民间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第六章史诗〔〕第七章民间长诗〔〕第八章民间歌谣〔〕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第十五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十六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第十七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世界民间文学泛述〔〕第一章绪论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阔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阔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局部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开展 (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开展变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
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
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开展。
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如此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钟敬文傩文化学术思想研究
钟敬文傩文化学术思想研究作者:黄清喜谢奕昕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4年第01期收稿日期:2023-10-31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南丰傩舞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G2017144)。
作者简介:黄清喜,博士、博士后,赣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傩文化、民俗学、民间文化。
谢奕昕,赣南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傩文化。
摘要:钟敬文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一直报以拳拳之心。
他毕生都为民间艺术奋斗不止,对傩文化发展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贡献,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奠基性作用。
从钟敬文对傩舞傩戏的科学归类、傩文化思想精髓的阐述、包括傩戏傩面在内的民间艺术的定位、傩戏向戏剧演变的一般规律的概括等学术研究,能够勾勒出他的傩文化学术思想——民间艺术是人民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钟敬文;傩文化学术思想;民间艺术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4)01-0045-07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4.01.005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鱼街,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终生教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与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现代散文作家、诗人。
对钟敬文学术思想、教育成就、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学界已多,如周巍峙(2003)[1]、白庚胜(2003)[2]、张振犁(2003)[3]、连树声(2003)[4]、童庆炳(2013)[5]、王宁(2013)[6]、萧放(2002)[7]、李西尧(2010)[8]、朝戈金(2012)[9]、原源(2012)[10]、潘鲁生(2013)[11]、刘波(2014)[12]、董晓萍(2017)[13]、钟俊昆(2020)[14]、万建中(2023)[15]、向云驹(2023)[16]、施爱东(2023)[17]等人的研究。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汤姆斯的民俗定义:民俗(folklore):民众的知识,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叙事歌、谚语等。
高丙中的民俗定义: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括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
爱德文·西德尼·哈特兰德(Edwin Sidney Hartland):“民俗学是关于传统的科学,传统指未受欧洲学校教育的那些人的知识整体。
”多尔逊(Richard M. Dorson )的“民”指的是?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即乡下人和迁移到城里的乡下人及后代。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民”指的是?“folk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类群体,只要这个群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点。
”共同点可以是职业、语言、宗教等。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俗”指的是?“俗”的含义,从之前的传统文化飞跃到文化传统,从而彻底摆脱了遗留物说。
高丙中的民俗分类(三大类八小类)P9-10:1.物质生活。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的物质方面的初级生产资料)(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交易与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4)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5)岁时节日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6)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7)游艺民俗(游戏、经济、社火等娱乐方面)(8)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民俗从文化负担转变为文化资源的重大标志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
周代的饮食之礼有哪些?: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十二章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教案(第14次课 2学时)一、授课题目: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况,理解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民俗旅游开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俗旅游开发的原则与程序,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1)民俗旅游资源;(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2、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项目教学、小组研讨、讲授教学设计:第一节民俗旅游资源旅游业,是资源利用型行业,如果没有旅游资源,旅游的开展无从谈起,本章阐述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探讨民俗转化为民俗流资源的要件,民俗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的表现分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十大特点及其类型划分,并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如何认识和把握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一)旅游资源保继刚、楚义芳、彭华认为∶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工创造物。
它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握的文化因素。
杨振之认为∶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设施;对旅游地来,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
傅文伟做了如下归纳∶凡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景象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也就是说,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之总称。
上列诸家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旅游资源概念的一些基本点∶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既可以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也可以是潜在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旅游观念的更新,新的旅游资源将不断涌现,旅游资源将更加宏富。
旅游资源必须具有"有用性"。
一方面,对旅游者来讲,旅游资源应当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对旅游企业而言,旅游资源及其升级产品应是它们开展旅游经营的主要依据。
民俗学(百科全书条目
民俗学(大英百科全书条目)民俗,是普通民众始终保存的、未受当代知识和宗教影响的、以片段的、变动的或较为稳固的形式继续存在至今的传统信仰、迷信、生活方式、习惯及仪式的总称。
民间故事、传统歌谣、谚语及起初排斥在外的物质文化的某些方面也属其范围。
民俗研究的起源及发展“民俗学”(Folklore)这个词引进英语,源于汤姆斯(W·J·Thoms)发表在1846年8月《文学俱乐部》上署名为安布罗斯·默特尔(Ambrose Mertor)的一封信。
信中他顺便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撒克逊语复合词Folk-lore”可以更确切地用来表述“那些在英国我们称为民众的遗俗,或者大众文学的东西……。
”信的内容是建议在《文学俱乐部》上开辟有关迷信、风俗、民歌、谚语及其它至今存在于英国的“古时的”传统遗迹的栏目。
这个顺带创造出来的词汇很快就被采用,并被几乎所有认真研究民俗的欧洲和大西洋彼岸国家的语言所吸收运用(Folk-lore这个词中间的连字号现在通常省略了)。
自然,在民俗学这门学科获得现代名称以前,对它的兴趣早已存在很长时间了。
希罗多德(Herodotus)、李维(Livy)及普林尼(Pliny)的著作就已涉及了古希腊和罗马民众的信仰和习俗。
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书籍中,最初与其它事物联系着的关于家庭、公众传统仪式的生动描绘也屡见不鲜。
诸如菲利蒲·斯塔布斯(Philip Stubbes)的《陋习的解剖》(1583年),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的《令人伤感的分析》(1621年)及麦森(H·Misson)1698年于法国初版的《旅英回忆与观察》;最后这本书在1719年由奥泽尔(J·Ozell)译成了英文。
约翰·奥布里(John Aubrey)在他的著作《杂录》、《异教及犹太教的遗存》(此书是在1686——87年间辑成的评论手稿,直至1881年才出版)里,记录了他所处时代大量的迷信和民间习俗。
《山西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山西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山西民间文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专业课程,主要介绍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民间文学的类型和种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准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
要求学生掌握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各类内容的特征;理解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曲艺、戏剧的产生、发展和分类方法;识记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学会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以民间文学学科性质、主要范围、研究方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体裁研究、作品分析为基本结构,内容有:民间文学学科概要、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搜集整理、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叙事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讲清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学科系统性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新成就。
注意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关系。
2.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只直观具如图片、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3.在讲述民间文学过程中,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理论讲述与田野考察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民间活态的民间文学。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美学为先行课,同时它又是民俗学、文学欣赏、影视文学创作、文化产业基础等课程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重点要讲清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学科系统性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新成就。
2.梳理清晰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讲述民间文学过程中,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理论讲述与田野考察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民间活态的民间文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专题片欣赏和田野调查(视客观条件而定)为辅,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对民间文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06702课程名称:民间文学英文名称:Folklore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限选课学时:32学分: 2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分散开卷考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民间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限选课。
课程旨在全面系统的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介绍民间文学的基本原理、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为解析民间文学的概念、辨析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掌握田野作业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文学的性质,初步具备田野作业的能力。
Folk literature is a restricted cours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The course aims at systema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introduc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olk literature, the main genre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the field work of folk literature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content of folk literature concept, analysis of the folk literature, grasp the fieldwork methods and techniques, which can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 which can own to the initial ability of field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
三十年来贵州民间文学研究述评
三十年来贵州民间文学研究述评关键词:贵州民间文学,成果,方法一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1984年共同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普查工作,贵州取得显著成绩。
《中国谚语集成·贵州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已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
贵州编选的三套集成还于2022年12月获文化部表彰。
二贵州民间文学的研究,从成果形式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民族的“文学史”或“民间文学概况”。
上世纪出版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的文学史。
布依族文学史共有三部。
这些民族的文学史以民间文学为主体,所以这几部书也体现了贵州民间文学研究的总体水平。
与此同时,还有《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民间文学概况》(1987)一书出版,二是民间文学论文集(或包含民间文学的论文集)和一些相关专著。
主要有:苏晓星《民族民间文学散论》(1989)、《贵州神话史诗论文集》(1989)、《民族民间文学论文集》(1984)、《黔东南苗族侗族民间文学论文集》(1986)、《贵州古文化研究》(1989)、《贵州民俗论文集》(1989)等。
吴秋林在寓言研究方面有系列专著出版,如《寓言文学概论》、《世界寓言史》、《中国寓言史》。
一些相关的专著中列专章讨论贵州民间文学,如潘定智《民族文化学》(1994)、韦兴儒的《艺术的功能——民间工艺美术及传统文化研究》(1995)、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2022)》。
周国茂主编的《贵州民俗》第十二章“民间艺术及其民俗”中有专节概略介绍贵州民间文学及民间戏剧曲艺。
三是单篇研究文章。
这方面比较多,难以计数。
后文将从所涉及体裁及研究视角等方面详述。
四是科研项目。
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社科项目“东西文化背景下的贵州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贵州师范大学朱伟华主持,2002年立项)和“彝族古代文艺理论”(贵州民族学院王子尧主持,2022年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民间歌舞的产生
2、民间歌舞的形式
3、常见民间歌舞举例
三、民间器乐
1、什么是民间器乐?
2、常见民间器乐有哪些?
3、民间器乐有哪些表现形式?
四、民间说唱音乐(简单介绍)
——是一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
五、民间戏曲音乐(简单介绍)
第二节民间舞蹈1学时
一、民间舞蹈的产生背景
1、什么是民间舞蹈?(MSXGL P196-197)
民间舞蹈是指一种传统的,借助于身体的形体造型和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而表达的情感、观念,是保存和传播文化的艺术形式。
2、舞蹈的起源:
(1)、性爱说
(2)、唯美说
(3)、劳动说
(4)、巫术或宗教说
(5)、情感宣泄说
二、民间舞蹈的分布
南——花鼓、花灯、采茶
1、湖南地花鼓
2、云南花灯与四川秀山花灯
3、江苏花鼓
1、什么是民间工艺美术?
2、民间美术的起源(MSXGL P244-247)
(1)、审美说
(2)、巫术说
(3)、符号交流说
二、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众精神需求的产物
二、民间小戏的类型
1、宗教戏剧类
2、花鼓、采茶类(MSXGL P240)
3、秧歌类(MSXGL P240)
4、说唱类
5、傀儡、影戏类(MSXGL P215-225)(MSXGL P225-240)
三、民间戏曲与岁节礼俗
1、民间戏曲与岁节礼俗关系密切
2、民间戏曲与岁节礼俗举例
第四节民间工艺美术1学时
一、民间工艺美术源于民众的物质生活需要
授课章节名称
第十二章民间艺术4学时
第17、18次课(2学时
教学重点
艺术发生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民间艺术是怎么产生的?
思考题与作业
讲述一种家乡传统的民间艺术样式
教学内容、设计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民间音乐1学时
简介民间音乐:民间音乐(Folkmusic),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
4、安徽花鼓灯
5、采茶
北——四大秧歌为主的各路秧歌
1、山东三大秧歌
2、东北秧歌
3、陕北秧歌
4、河北秧歌
三、民间舞蹈的表演特征
四、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
五、民间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MSXGL P201-204)
第三节民间戏曲1学时
一、民间戏曲的发生与流变
1、什么是民间戏曲?
2、民间戏曲的发生与流变
先秦(蜡,巫)--春秋战国(巫风)--秦汉后(散乐、百戏)--东汉(佛道)--魏晋南北朝(游乐场,小戏)--隋唐(叙事文学)--宋(院本、杂剧)--清(花部)
一、民间歌曲
1、民间歌曲的主要形式:
(1)、号子:产生并使用于各种集体劳动场面。
(2)、山歌:山野之歌,他主要传播于山区、高原及草原,也在劳动中咏唱
(3)、田歌:流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的一种特殊民歌体裁。
(4)、小调:完全脱离了劳动,而主要在城镇市民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歌。
2、常见民间歌曲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