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作业二
1.阐述中西饮食习俗观念的差异。
答: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西式餐饮:法国,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烹怔菱也很我,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
美国,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得当地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
俄罗斯,俄式菜受法式菜影响较大,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菜式的一些特点,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逐渐形成顾具特色的俄式菜。
德国,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2.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从根本上说,民俗文化的传播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纵向的传播,即按照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人类生活的改善规律依序地由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进行传播。民俗文化的纵向传播仅仅是一种传播的形式,在纵向传播的形式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叫做模式。根据传播方式和介体的不同,把它分为链式传播模式、相互传播模式、根式传播模式三种模式。
另一种是横向传播,即由一个族群向另一个族群,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由近向远(或有时也存在跳跃式)的传播。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是民俗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表达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民俗文化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不同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互碰撞和交往以及吸收和保存。
3.为什么在流传过程中,民俗分向本土偏移?
答:当两种文化相遇的时候,相撞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文化,或者说一种比较强的文化,向他自己靠拢。碰撞的时候不是偏向他往往就是偏向他。很少有一种平等的,大家平起平手,这种叫做文化的偏移。文化的偏移就是向外偏移或者向内偏移。站着本土立场上,我们所指的本们偏移其他的一种文化,比如说外国的文化,江苏的文化到上海来了。比如说外地人来到上海,当他溶入了上海这个文化圈以后,形成了和当地文化的一种偏移。我们本为天性的,光说是没用的,还要看实际中的―――。在上海本位偏移的事情很多。上海你什么菜肴都可以吃到,但是你要吃某一个地方的正宗菜肴,或者说这种菜肴在上海真的要生根,要落脚,要有生意,它不得不发生本们偏移,这是最典型的事情。有
的时候某个地方去的多了,我要尝一下这个地方的正宗口味,以前到四川去多了,以前我不能吃辣,这次去了以后感觉这个吃辣还不错。到上海你想吃到真正四川那个味道,那就很难。
4.中西建筑在风格方程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答: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3.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4. 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5.举例说明民俗的不成文的特征。
答: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民俗这种不成文的客观现实,越来越被一些有识之士重视。有的对此作了专门的描述记录,如我国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的在书中大量转录运用民俗材料,如汉刘安《淮南子》,唐段成式《酋阳杂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以及奇书《山海经》等。从形式上看,民俗在此都有文字的描述,但这并不改变它那种不成文规矩的特点。民俗的文字描述,在这里仅是对这一存在的客观记录,这种记录,不具有章程、法律的意义。简言之,它只是表明有这么回事罢了。至于它如何动作,这种文字记录不起任何规范作用,起作用的,还是民俗本身在现实中的展现。所以,民俗不论有无文字的记录,就它实施的实际效应的形态看,仍是一种没明文规定的不成文的规矩。
例子:在广州,每当主人为客人倒茶、斟酒时,客人马上会伸出手指叩桌,以示谢意。据说,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与随从微服私访时留下的。一次在饮茶时,乾隆不经意提起茶壶为随从斟茶。堂堂一朝天子,要为区区仆人倒,这是何等的折罪。随从惊恐不已,又不便公开叫嚷谢恩,情急生智,伸出手指叩桌,以代叩拜谢礼。后人效法,遂蔚然成风。我们不必去考证它的真伪,然而,作为一种感谢的俗规,这一流行的习俗在广东一带居民饮茶喝酒中,现实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