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能量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也是万物运动的根本动力。

在物理学中,能量的存在和变化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内能是物体因为分子振动、旋转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而具有的能量。

接下来,我们将对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一、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物体的内能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等因素有关,内能越大,物体所含有的能量就越多。

二、内能的计算内能的大小可以通过温度来间接计算。

温度是物质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因此温度升高意味着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则表示内能减小。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ΔQ = mcΔT,其中ΔQ代表内能的变化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ΔT 代表温度的变化量。

三、内能的转移内能的转移是物体间或物体内部能量转移的过程。

内能的转移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来实现。

其中,热传导是指热能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振动和碰撞传递的过程,热对流是指热能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传递的过程,热辐射是指热能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的过程。

四、内能与能源转化内能与能源转化的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当物体受到外界的作用力而做功时,内能发生变化;当物体进行燃烧或化学反应时,内能也会发生变化。

内能与能源转化还涉及到热机和热力循环的理论。

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功的装置,通过热力循环可以实现能量的转化。

五、内能的应用内能的概念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和利用内能的转移来实现生活用水的加热、建筑物的保温、食物的加热等。

内能还与热力学原理和制冷技术有关,在工业生产和载具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八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

-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 支持力:物体受到的垂直于接触面的力。

3. 力的三要素- 大小:力的作用强度。

- 方向:力的作用方向。

- 作用点:力的作用位置。

4.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5.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F=ma。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计算公式:P=F/A,其中P为压强,F为力,A为面积。

2. 液体压强- 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 计算公式:P=ρgh,其中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体深度。

3. 大气压强- 概念:大气对地面的压力。

- 标准大气压:1.013×10^5 Pa。

4. 浮力- 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 计算公式:F浮=ρVg,其中ρ为液体密度,V为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 能量守恒定律- 概念: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机械能- 动能:运动物体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能量转化- 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如摩擦生热。

- 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如水力发电。

四、电学基础1. 电荷与电场- 电荷:物质带电的量度。

- 电场: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物质。

2. 电路基础-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 电压:驱动电荷移动的力量。

内能知识点总结手写

内能知识点总结手写

内能知识点总结手写
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质的微观性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的热运动、振动以及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总和。

物质的内能取决于其温度、压力和物质的组成等因素。

2. 内能的计算:内能可以通过内能公式计算,即内能等于系统的热容乘以温度变化。

内能的表达式为ΔU = Q - W,其中ΔU表示内能的变化,Q表示系统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W 表示系统所对外界作功。

3. 内能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热量和功对于系统的内能变化是相等的,即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与对外界所做的功之和等于系统的内能变化。

这一定律反映了能量守恒的原理。

4. 内能与相变:在物质相变的过程中,内能也会发生变化。

在相变过程中,系统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会导致内能的变化,而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则不会发生变化。

5. 内能与热容:热容是物质单位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它与物质的内能密切相关。

内能和热容的关系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U = nCvΔT来描述,其中U表示内能,n表示物质的摩尔数,Cv表示定容摩尔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

6. 内能与能量转化:内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功、动能等。

这种能量转化是热力学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如热机和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基于内能转化为功的过程。

以上是内能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也可以继续与我交流。

初中物理内能及其应用知识点

初中物理内能及其应用知识点

内能及其应用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扩散现象证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是指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生活中扩散现象例子:闻到香味;墨水滆入水中;放盐炒菜,菜变咸等。

3、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任何时候不等于零)4、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

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②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改变(如: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相反,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改变;(如: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要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其中,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J 。

③冬天,人们用往手上呵气或两手互相摩擦的方法取暖,前者是利用热传递方法使手的内能增加的,后者是用做功方法,把机能能转化成内能。

④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如果它们之间发生了热传递,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温度。

⑤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可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

原因:向下压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空气,对筒内空气做功。

棉花燃烧是因为筒内的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了。

实验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⑥一杯沸水和一盘温水放在一起,会发生热传递,热量由沸水传递给温水。

原因:热量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多少无关。

5、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J/kg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公式:Q 放= qm ;或(Q 放= q v )6、同种物体的比热容、热值、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它们就相同。

初中物理内能知识点

初中物理内能知识点

初中物理内能知识点介绍初中物理学习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其中之一就是内能。

内能是物体分子或原子在宏观上不可观测的内部能量。

它是由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和振动引起的。

本文将从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性质和应用以及内能变化的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初中物理中的内能知识点。

概念解释内能是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和振动引起的能量。

物质的内能包括它的热能和化学能。

热能是由于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能量,而化学能是由于物质内部原子之间的结合和断裂而产生的能量。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

内能的性质首先,内能是宏观上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来测量。

其次,内能既可以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

例如,当物体受热时,内能会增加,而当物体进行某种化学反应时,内能会释放出来。

此外,内能也具有可定性和可测量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物理实验来测量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应用内能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冬天的寒冷天气中,我们使用电热毯或者暖气来加热我们的房间,这是因为加热会增加物体的内能,使它们变得温暖。

另外,在化学工业中,通过控制内能的转化,可以实现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这些应用都归结于我们对内能的理解和掌握。

内能变化的因素内能的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物体的质量和温度。

物体质量越大,内能就越大。

温度越高,内能也越大。

其次是物体的组成和结构。

不同物质的内能会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组成而有所不同。

最后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压力和介质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物体的内能产生影响。

结论初中物理学习中,对于内能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内能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热力学性质,并且运用它们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内能的概念、性质和应用以及内能变化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探索物质世界中不可见的能量。

希望本文对你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内能知识点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运动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单位是牛顿(N)。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力的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变化、使物体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或方向。

4.重力: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所有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5.力的合成:平行力合成、垂直力合成和斜向力合成。

二、机械能与机械运动1.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理想情况下,物体在机械能守恒过程中,机械能总量不变。

4.动力学定律:质量与加速度、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杠杆原理:要使杠杆平衡,需满足力矩相等条件。

三、导热与热能1.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之间热能传递的方式。

2.热传导: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振动和电子运动来传递。

3.热传导的速度:与物质的导热率和物体的温差有关。

4.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被冷却后体积收缩。

5.物态变化与物质内能: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潜热。

四、光的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与物体表面相交,在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满足反射定律。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现象。

4.光的颜色与频率: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不同的颜色。

5.光的透射:光从一种介质穿过另一种介质。

五、声与声音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空气产生压缩和稀薄的交替运动,从而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的,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声音的特点: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物体时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5.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物体吸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六、电与磁1.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压是电流的驱动力。

2.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内能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内能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内能知识点物理是一门具有实验性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八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一些有关内能的知识点。

内能是物体由于原子、分子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下面将从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传递方式以及内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内能的概念内能是指一个物体内部分子的全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一个物体的内能与其分子的种类、质量、状态、温度等因素有关。

例如,在相同的温度下,分子数更多的物体内能更大;温度更高的物体内能也更大。

二、内能的传递方式内能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递:传导、对流和辐射。

1.传导:是指物质中的分子通过相互碰撞传递能量的过程。

传导的速度取决于物体的热导率和温度差。

热导率越大,温度差越小,传导速度越快。

2.对流:是指通过物质流动传递热量的过程。

对流需要有流体,通常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中。

对流的速度取决于流动性质和热胀冷缩现象。

3.辐射:是指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

辐射无需介质传递,因此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辐射的强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三、内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内能可以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例如,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

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任何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由于内能是一种微观热量,其转化通常发生在整个物体内部或者物体和周围环境之间。

内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的转化过程并不完全高效,因此会产生一些无用的热医药学,从而导致内能的损失,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起物体的损坏。

总之,对内能的理解和应用是物理学习的重要一环。

通过上述讲解,相信同学们对内能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

在学习中,同学们还需要牢固掌握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演示,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纲精选全文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大纲第一篇:人教版初中物理大纲科学之旅有趣的声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我们怎么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光的色散六、看不见的光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二、生活中透镜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四、眼睛和眼镜五、显微镜和望远镜古老而现代的力学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二、质量三、密度四、测量物质的密度五、密度与社会生活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功勋卓著的电与磁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一、电荷二、电流和电路三、串联和并联四、电流的强弱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功勋卓著的电与磁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电压电阻一、电压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三、电阻四、变阻器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二、运动的快慢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五、牛顿第一定律六、二力平衡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一、弹力弹簧测力计二、重力第七章欧姆定律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第八章电功率一、电能二、电功率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四、电与热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六、生活用电常识第九章电与磁一、磁现象二、磁场三、电生磁四、电磁铁五、电磁继电器扬声器六、电动机七、磁生电第十章信息的传递一、现代顺风耳──电话二、电磁波的海洋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三、摩擦力五、其他简单机械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二、液体的压强三、大气压强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五、浮力六、浮力的利用无处不在的能量五、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能源家族二、核能三、太阳能四、能源革命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十六章热和能一、分子热运动二、内能三、比热容四、热机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一、功二、机械效率三、功率四、动能和势能第二篇:人教物理八下教学总结教学总结一个学期又过去了,这学期我上八年级的物理,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在继续推进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最全面)

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最全面)

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1、常用的科学探究工具: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时间?质量?温度?力?体积?电?2、科学探究有哪七个环节?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3、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4、长度的其它单位有哪些?符号是?(从大到小排列)5、什么叫分度值?6、什么叫量程?7、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有哪些环节,要注意什么)8、什么叫误差?9、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3个?10、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11、时间的其他单位有哪些?符号是?(从大到小排列)1.3活动:降落伞比赛12、什么叫控制变量法?13、如何选择合适的仪器?14、测量仪器使用前,要做什么?15、有哪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是停表,测量质量的是天平,测量温度的是温度计,测量力的是弹簧测力计,测量体积的是量筒,测量电的是电流表和电压表。

2、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实验、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收集证据,⑤分析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3、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 。

4、长度的其它单位有千米,分米,里米,毫米,微米,纳米。

符号是 km , dm , cm , mm , um , nm 。

5、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

6、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量程。

7、正确使用刻度尺:①选,要三看: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放,刻度线要紧贴物体,刻度尺要平放。

③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要估读。

④记,记录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9、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其中常用的主要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10、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是s 。

11、时间的其他单位有小时、分钟,符号是h, min。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2.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1.2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3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越快。

2.单位: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换算:1m/s=3.6km/h3.速度的计算公式:4.比较速度: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三、匀速直线运动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一般来说在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真空不可传声。

三、声速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2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的单位为赫兹,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复习提纲)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物质、新材料、粒子和宇宙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

如物质的磁性、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导热性、物质的硬度、弹性、质量等。

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物质按导电能力的不同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等材料。

物质按导热性能的不同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热的量导体: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等物质的硬度:硬度大的物体能够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表面二、新材料纳米材料:是指纳米尺度的材料,纳米是长度单位大小为超导材料:是指在低温环境下,导体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是指受热后又会恢复原来合金隐性材料:隐性材料能将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反射回去的却很少三、粒子和宇宙分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直径的尺度数量级为10-10=0.1n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9.4605×1015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质量千克g=pv温度t摄氏度°c速度v米/秒/sv=s/t密度p千克/米³g/³p=/v力F牛顿NG=g压强P帕斯卡PaP=F/S 功焦耳j=Fs功率P瓦特P=/t。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区别: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内能是物体内部所包含的总能量,即所有分
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和,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高低、体积大小都有关系。

热量指热传递过
程中内能的改变量。

因此与内能是一个状态量不同,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一个物体有内能,但不能说其具有热量或者含有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变化的多少只能用热量来表示;
联系:
物体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传递热量的多少可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的
多少。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将发生改变,但它的温度不一定改变。

,内能增加,但温度却保持在0℃不变;同样,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也不一定降低。

可以总结为一个
物体温度改变了,其内能就一定改变,但内能改变时,其温度不一定改变。

概念辨析法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
方法指南:
①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但它的内
能一定增加。

②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但它的内能一定增加(物体不对外做功),
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等。

③一个物体内能增加了,它的温度不一定升高,如0℃的冰变成0℃的水;也不一定
吸收了热量,有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④物体本身没有热量。

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有了内能的转移时,才能讨论热量问题。

⑤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或“具有”热量。

⑥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初中物理内能知识点

初中物理内能知识点

初中物理内能知识点内能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一个重要概念,理解内能对于我们深入学习热现象和能量转化有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要注意的是,内能是与物体内部的微观状态相关的能量,而不是宏观的机械能。

分子的动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动能也就越大。

比如说,在炎热的夏天,气温较高,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动能增大,内能也就相应增加。

而在寒冷的冬天,温度较低,分子运动相对缓慢,动能减小,内能也随之降低。

分子势能则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势能也会改变。

就像拉伸或压缩一根弹簧,弹簧的势能会发生变化一样。

一般来说,固体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势能较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势能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势能很小。

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和物质的种类都有关系。

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内能也就越大;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同一物质,状态不同,内能也不同,比如冰化成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不同物质,即使质量和温度相同,内能也可能不同,因为不同物质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不同。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比如,冬天我们搓手时,双手相互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又如,空气被压缩时,对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热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为止。

例如,将一杯热水放入冷水中,热水的内能会传递给冷水,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需要明确的是,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

但它们也有区别,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而热传递只是内能的转移。

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机械能与物体的宏观运动状态有关,包括动能和势能;而内能则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八年级上册科学章节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章节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章节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是重要的一年,学生将对各类科学知识和实验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探究世界的奥妙。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科学章节的重点知识点:第1章:物质和化学物质和化学是八年级物理课程的开头章节。

课程的重点是介绍物质,包括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 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温度,密度,颜色和形状等特征。

- 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氧化,还原,燃烧和分解等反应。

重要概念:- 原子:定义为比普通质点更小且无法进一步分解的物质。

- 元素:原子数一致的物质组成的一类单质。

- 分子: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联合体,具有化学性质。

- 化合物: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化合物。

第2章: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八年级化学课程的重点。

在本章中,学生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如何识别和描述化学反应。

- 酸和碱中和反应。

- 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 氧化和还原反应。

重要概念:- 反应物:参与反应的结构、物质或化学物质。

- 生成物:反应的结果,形成的物质。

- 化学方程式: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的短语表达式。

第3章:热力学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领域,与能量和热的转化相关。

在本章中,学生将学习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能量,功和内能。

- 热能传递:导热,对流和辐射。

- 热力学第一定律。

重要概念:- 热容量:物体从一个温度到另一个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 热机:将热转化为机械功的装置。

- 热泵:从低温介质中吸热并向高温介质中释放热的装置。

第4章:声学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领域,涉及声音的物理性质。

在本章中,学生将学习声波和声音如何传播。

- 声波的特性:频率,波长和振幅。

- 声音的音质、音量和音调的特征。

- 音响学,包括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影响。

重要概念:- 回声:声音在某个物体表面上反射回来的现象。

- 阻抗:声音在介质中流动的障碍。

- 共振:当两个不同物体处于共振状态时,一种物体振动的能量量会转移到另一种物体上。

八年级上册物理5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5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5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八年级上册物理5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

一、热量和温度热量和温度是物理学中最常见的两个概念,也是初学者最容易混淆的概念。

热量指物体内部分子间传递的能量,是一种量的概念,单位是焦耳(J)。

而温度则是衡量物体热度高低的指标,以开尔文温标(K)或摄氏度(℃)表示。

在物体相互接触或遵循热传递规律的情况下,热量会从高温度物体自动流向低温度物体,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利用这种传热规律,我们可以制作暖气、制冷设备、热力发电机等各种实用装置。

二、电路基础电路基础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并掌握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电路中的电流是由电子在导体中移动产生的,单位是安培(A)。

电压则是衡量电子运动能力的指标,单位是伏特(V)。

电阻则是指导体阻碍电子运动的程度,单位是欧姆(Ω)。

串联电路指多个元件依次连接的电路,其中串联元件两端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串联元件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则是多个元件并联连接的电路,其中并联元件两端电压相等,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

三、光学基础光学是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和作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线折射、反射,透镜成像等现象。

光线传播的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其速度在不同介质中不同,遵循光速不变原理。

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弹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则是光线穿过介质界面时的偏转现象,遵循斯涅尔定律。

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可以使光线聚焦或分散,成像原理类似于眼睛的调节过程。

其中凸透镜会使光线会聚于焦点处,而凹透镜则会使光线分散开来。

四、运动基础运动基础是初中物理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掌握好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等相关的问题。

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八年级内能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内能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内能知识点总结在初中八年级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今天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数学1. 代数方程在代数方程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解方程、解不等式、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还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如两个人走路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2. 平面几何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线段、角的概念及相关定理,并掌握了求线段和角度的方法。

还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周长,以及正方形、矩形等一些特殊图形的特性。

3. 函数函数这一部分的学习,使我们深入了解了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及其应用。

学习中我们还能够掌握函数的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函数组合的应用及函数方程的解法。

二、语文1. 现代文阅读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现代文,如小说、报告、新闻报道等,并通过分析其中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我们的文学审美观。

2. 作文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训练,我们能够学习到如何选材、如何铺陈、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提高文采等技巧。

我们还需要在平时多写多练,来提高作文水平。

3. 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加强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古诗词,我们需要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是格式、韵律、意境等,还要注重背诵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英语1. 语法语法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

通过学习英语语法,我们掌握了英语单词的基本形式、语法结构、语音性质,并学习了如何正确使用语法。

2. 英语词汇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单词,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英语学习。

我们需要掌握单词的拼写、读音、词性、用法等。

3.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掌握选读和泛读的技巧,并学习如何通过阅读来理解文章中的语言、文化、思想等内涵。

总结:初中八年级,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知识点,无论是数学、语文还是英语,每个科目都有其重要的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八年级上册内能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内能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内能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需要扎实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为日后的高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八年级上册内能的知识点。

数学:八年级上册数学主要涉及代数和几何两个方面。

在代数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变量的概念、四则运算、整式的加减乘除法、因式分解、同类项的化简、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等。

在几何方面,学生要熟悉各种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圆的知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

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主要涵盖古诗词、现代文阅读、写作和阅读能力提升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课文阅读和理解,掌握古诗词中文化,情感和书写技巧,提高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现代文阅读学习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积累合适的表达方法,加强文学创作。

英语:八年级上册英语主要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能够用正确的语法构建句子。

同时,学生还要培养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表达自己的能力。

再者,学生还需要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物理主要涉及动力学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概念与公式,懂得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基本概念;理解重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掌握斜抛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

化学:八年级上学期化学主要涉及分子与离子在物质中的结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等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化合物的名称与式子,能够求出化合物的分子量、摩尔质量,懂得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特征,能够进行基本的化学计算和分析。

生物:八年级上学期生物主要涉及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遗传与进化等方面。

学生需要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认识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结构;了解细胞的各项功能,包括分裂、呼吸、合成、运输等;掌握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DNA、RNA、基因、染色体等;了解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透镜及其应用5.1 透镜知识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透镜的概念:透镜使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

透镜能让光线透过去,在进入和离开透镜时,光经两次折射而改变光路,所以透镜是一种折射镜。

根据透镜的形状,可把透镜分为两大类:如图甲所示,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如图乙所示,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做薄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辨析例如放大镜、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有时一滴水也能形成一个凸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物理名称概念图示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简称主轴。

画主光轴应用“点画线”光心主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用字母“0”表示。

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注意:理解主光轴和光心应注意两点:①每个透镜都有且只有一条主光轴;②透镜光心在主光轴上。

知识点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实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让光通过一块薄薄的平行玻璃板,光几乎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带着由平行玻璃板制成的眼镜,对我们的视力毫无影响。

那么像近视眼镜(凹透镜)和老花眼镜(凸透镜)这样的透镜对光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呢。

探究①:如图所示取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纸面,可以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太阳离我们非常远,射到地面的阳光可以看成平行光,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汇聚成一个细小的点,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透镜种类定义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探究②:在凹透镜的四周加一屏障(屏障用硬纸板中间开一个圆孔制成)遮住从平行光源射向凹透镜周围的光,如图所示,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圆形光斑,光斑直径大于圆孔直径,将光屏向远离凹透镜方向移动,光斑变大。

这个实验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因此凸透镜又叫会聚作用,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

3、透镜原理①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原理如图所示,当光射到三棱镜的表面时,从空气进入三棱镜,光会发生折射,有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后的光会偏向底角,当光由三棱镜射出时,在与空气交界处又会发生第二次折射,继续偏向底角。

同理,经下面的的三棱镜折射的光也会偏向底角,这两个三棱镜就会组合成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起到了对光的会聚作用。

②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原理如图所示,把两个三棱镜尖对尖放置,就构成了一个凹透镜的模型,原理可参考对上图的反洗,此时我们就明白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了。

知识点三、焦点和焦距1、凸透镜的焦点与焦距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通常用字母F表示,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通常用字母f表示。

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如图所示由于光路可逆,若把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行光,因此利用凸透镜可产生平行光。

如图所示。

2、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变的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汇聚点,所以叫凹透镜的虚焦点,如图所示。

虚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通常用字母f表示。

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注意:①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它的两侧表面时发生折射造成的。

②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偏折程度大)。

③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④同种材料制成的凹透镜,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同一凹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知识点四、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图示及说明凸透镜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射向凹透镜的光线,如果其延长线通过虚焦点,则该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注意作图时过焦点的虚线一定要画出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注意作图时过焦点的虚线一定要画出2、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比较种类凸透镜凹透镜相同点都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有一定的厚度,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不同点概念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凡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实物图焦点有两个实焦点有两个虚焦点光学性质5.2 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一、照相机1、问题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制作一个模型照相机,纸筒A的一端嵌上一凸透镜,纸筒B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相当于照相胶片。

将A端朝向明亮的室外,眼睛观察半透明纸,适当调节B筒在A筒中的深度,将在半透明纸上得到室外景物的清晰、倒立的像。

探究归纳: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透镜后会聚在照相机暗箱内的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如图所示。

2、照相机的构造镜头:一般由几个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片: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片以透明塑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的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形成清晰地像。

光圈环: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光圈上标的数字越小光圈越大,进入镜头的光线就越多。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数字表示时间秒的倒数。

数码相机用一种电荷耦合器件代提胶片,这种电荷耦合器件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更方便地记录物体的像。

3、照相机的使用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地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拍摄近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4、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在使用照相机摄影(照相)时,具有以下特点:①物体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像距);②物体离镜头越远,物体在胶片上所成的像越小,像(底片或胶片)的位置到镜头的距离越近,暗箱越短。

③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

④像和物体在镜头(凸透镜)两侧。

⑤物体在胶片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注意:“缩小的像”与“像变小”两种情况含义不同,“缩小的像”是指物体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比较,像比物体小。

而“像变小”是指物体后一次成的像比前一次成的像小,是通过比较前后两次像的大小而得出的。

知识点二、投影仪1、问题探究: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投影仪能将较小的物体放大,让我们在屏幕上看到更清晰的像。

现在会议室、教师用的投影仪,通常与电脑相连,电脑上的字或图被放大的原理与老师投影仪类似。

投影仪是通过什么光学器具成像的,又是如何成像的。

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将投影片倒立放置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屏幕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地像;若将平面镜取下,则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地像。

对投影仪进行光路分析可知,来自投影片上图案的光先经镜头(凸透镜)折射,再经平面镜反射就能在竖直屏幕上形成清晰的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竖直屏幕上成像。

注意:像的倒立与正立的辨析正立与倒立是指像与物体的关系,以物体的状态为标准,若像的状态与物体的状态一致,则说像是正立的;若颠倒则说像是倒立的。

像的“倒立”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颠倒,还要注意凸透镜成倒立的像时,像与物体的左右也是颠倒的。

2、投影仪的构造,如前图所示。

镜头:凸透镜(1个),用来成像螺纹透镜(聚光镜):为一组(2块)较大的塑料螺纹透镜,相当于凸透镜,其作用是会聚光,用来增加投影片的亮度。

光源:碘钨灯(一种比白炽灯亮很多的灯泡),其作用是用来照亮投影片。

平面镜:反光镜,其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屏幕:相当于光屏,用来显示投影仪所成的像。

3、投影仪成像的特点①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物距)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像距);②投影片离镜头越近时,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③投影仪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比投影片上图案大;④投影片和它的像在镜头的两侧;⑤投影片在屏幕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知识点三、放大镜1、放大镜成像放大镜是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放大镜能将细小物体放大。

将放大镜镜片放在物体上方适当的位置,透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放大镜成像特点①所观察的物体被放大了;②物体和虚像在放大镜的同侧;③放大镜离物体越近(即物距越小),所成的虚像越小,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大;④如果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所成的虚像便消失了;⑤物体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知识点四、实像和虚像1、凸透镜既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其区别和相同点如下表所示2、举例①实像:如图所示②虚像:如图所示注意:正确区分面镜成像和透镜成像,要注意把握二者的实质:面镜由反射成像,透镜由折射成像。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注意: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u),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v)。

猜想与假设: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和像相对凸透镜的距离远近有关。

无论是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位于凸透镜两侧,而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和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看来像的倒正很可能跟像与物体是否在凸透镜的同侧有关。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利用太阳光聚焦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所选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将凸透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点燃蜡烛,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的中心三者大致在同一高度。

(3)把蜡烛放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即u>2f,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改变物距u,重做实验。

(4)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使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即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5)把蜡烛在移近凸透镜,让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f<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