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吴冠中先生(陈丹青)
知识拓展—吴冠中先生人物轶事
吴冠中先生人物轶事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不久,笔者便亲身领略了吴冠中的认真劲儿。
1993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与香港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评委会主任。
评奖的当天上午,七十多岁的吴先生准时来到人民日报社,穿一身休闲的西服,脚着运动鞋。
第一轮,淘汰不佳的作品。
礼堂四壁挂满画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
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错的也会有同样的命运。
每每见到模仿评委画风的作品,评委们都会会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选。
模仿妨碍艺术家的真情流露。
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吴冠中给大赛的题词是:“自家真情,勿效东施。
”第二轮,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吴先生认真地审视每一幅作品,远看近观,有时屈膝下蹲审视作品,不时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1993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同时赔偿经济损失。
最终,吴冠中胜诉。
“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冠中告诫人们说。
吴先生曾经形象地概括了处理出入关系的诀窍。
他曾这样为青年画家指点迷津:“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
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吴冠中曾在文章中写道:“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
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
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
”自评新作道:“反刍之草,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
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处眉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人生之曲,不凭音色悦耳,当亦有未老、将老或老之知音。
”吴先生曾说过“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
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
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202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
他既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也是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吴冠中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习西洋画和中国画,是林风眠、潘天寿的高徒。
早年醉心于创作风景油画。
直到70年代,开始博彩中国画之长,探求如何使用我国传统的工具和材料,来革新中国画,做出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
结束后,吴冠中先生当选为常务理事,任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
得到过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勋位,也曾任全国政协常委。
他曾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作品展以及回顾展。
其油画代表作《小鸟天堂》曾于大英博物馆展出并成为馆藏珍品,《北国风光》更是以2700万元的高价拍出。
除此之外,吴冠中的油画的代表作还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他的中国画的代表作有《长城》、《春雪》等。
此外,吴冠中先生笔耕不辍,著有散文集《美丑缘》等等,可谓著作等身。
从吴冠中先生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位专注而淡泊的书画大家。
其实他还是一个耿介而较真儿的人。
曾经因为对旧作的不满,将几百幅画作全部毁掉!还曾屡出狂言,引发热议。
难怪陈丹青先生在回忆吴冠中时,崇敬追思之余,不忘加了一个注脚:说到底,他只是一名文艺青年罢了!近代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等。
但今天要说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名叫吴冠中的画家,他虽然不向之前举例的那些耳熟能详,但也同样是我国近代以来的画作大家,下面就来谈谈吴冠中作品。
他最擅长的是风景油画,一生都在追求油画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他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扑在美术绘画创作上,希望能够创新中国画,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望。
《北国风光》是他最出名的创作之一,曾经被李瑞环珍藏30年之久。
他自己也评价自己的这幅画画稿是用尽全力所作,这幅画画的是我国的北方的辽阔景象,既有中式画法,也有西式风格,可谓中西合璧,而拍卖所得全部金额也都捐给了贫困大学生。
《周庄》是吴老的又一幅作品,描绘的是江南景色,不仅是创造了吴老本人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而且刷新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画作在世界的拍卖纪录。
丹青韵原文
丹青韵原文《一片赤心在丹青》实用文本阅读原文①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是一支射向靶心的箭——“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一辈子不偏不移地、就奔着这一个目标的箭。
②他和绘画的关系,可说是生命里的基因,前生投缘的关系——绘画不是他的专业、职业、事业,而是他的呼吸、他的身家性命、他的存世意义。
有三个细节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是抗战时期在昆明,敌机来轰炸,全校师生都上山去躲避,只有吴冠中苦苦恳求图书馆管理员,让他将自己反锁在馆内,临摹古人画册。
那独自对话经典的自在滋味,一辈子都在他心头畅快地荡漾着。
二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南下广东写生回京,吴冠中将他画的一包画立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旁边以手相扶。
站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腿、脚都肿了,可是他心里高兴,庆幸作品们终于平安到家了。
三是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的岳母在贵阳病危,他好不容易请下假来,携妻前往探视。
途经阳朔时,他太想画桂林了,遂中途下车,盘桓一天。
谁知天雨不停,他叫夫人打伞遮住画板,俩人则淋在雨中,任雨丝打湿衣衫。
后来刮起大风,画架实在支不住了,怎么努力也画不成了,极度失望之下,吴冠中竞哭了起来!我理解,当时他浑身的血液已被艺术的激情点燃,陷入了“不能画,毋宁死”的冲动中,这种欲罢不能,连他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了。
④2022年2月26日是一个卓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知凡几,专题的吴冠中个展也有过数次。
但意义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180多幅作品,全部是吴先生的无偿捐赠之作,囊括了这位为艺术辛勤了一生的绘画大师所有的重要作品。
换句话说,吴冠中把他一辈子的耕耘成果,悉数奉献给了社会。
吴冠中说:“作品是艺术品,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不属于个人。
”“艺术是珍贵的,了不起的,一定要把艺术留下,留给将来人们再认识。
”在他的晚年,吴冠中开始捐出自己的画作,大批量捐献给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中国十大著名画家名录
中国十大著名画家名录2009年国际艺术界选出中国当代十大画家。
入选资格是对艺术有重大创新, 为国际尊重及欣赏。
选出的十大画家分别是吴冠中,赵无极,丁绍光,范曾,欧豪年,黄永玉,范光陵,陈丹青,高占祥,刘国松十位(排列不分名次)。
1. 吴冠中(已去世)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
回想吴冠中先生
牛 辞 世 的 消 息 , 起 来 , 是 民 国 时 期 抱 拳— — 对 仝 场 每 一 角 落 频 频 致 意 , 算 他 好
刻 不 记 得 了 , 像 也 是 官 费吧 。 14 好 9 9年 清 , 声 历 数 十 大 美 学 问 题 , 刻 我 只 ;然 念 来 — — 又譬 如 新 世 纪 初 全 国 美 高 此
来 , 们 位 为 了 回不 回祖 国而 在 巴 黎 记 得 一 条 : 美 ” 是 “ 亮 ” “ 亮 ” 他 三 “ 不 漂 ,漂 不 协 主 席 职 位 f 空 ,他 是 无 可 置 疑 的 前 } J
迅 即恢 复各学科 专业 官派 留学 , 全国 4 岁 ,如许 多靠边 复 f 的老I 2 { I 家一样 , 到 番捧场 , 待吴先生 f去 , 说 : = 却 我们这样
个 名 额 , 中绘 画 一 名 , 刻 一 名 , 与 处 被 请 去 给 宾 馆 大 画 有 一 天 晚上 中 ,的 大 国 ,这 样 的 美 术 馆 ,我 感 到 可 悲 ! 其 雕 他
望望他 。“ 文革 ” , 前 吴先生初露锋芒 , 我
及后 渐渐看 到过去 的资料和影像 ,
小 时候 存美 术杂 志 看见 他去 西藏 的 风 f才知道 吴 先生上 台全 是 民 国左翼 青年
七世 纪 赴 欧 学 艺 的 著 名 官 费 生 , 先 景写 生 , 不 太听人 说起 他 , 但 更不 知他 的讲演 遗风 , 慷慨激 昂 , 不容分 说 , 仿佛
年代 , l 极 、 秉 明 、 冠 中三 位 先 革 ” 吴先 生声 名 大噪 , 赵无 熊 吴 后 因为 人人期 待 然 神 色刚正 , 词肯 定 , 信 自己的每 用 确
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
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关于《陈丹青:爱说真话的“傻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陈丹青再次广受关注:先是破天荒地出现在一档闯关类的电视综艺节目里,和郭敬明、崔永元同台,也赶了一次当“导师”的时髦。
尽管面对选手时仍是对待晚辈般一贯的和蔼,也努力配合节目需要,但还是多少显出拘谨和不适应,甚至已经亲身参与其中,却还是不忘大批这类节目的种种不是。
下载论文网然后是高仓健去世,作为有过私交的朋友,陈丹青撰文怀念。
文辞优雅之外随即招来批评,说他文字间貌似冷静,但暗含着一丝不恭敬,暴露出自我的散漫与张狂。
对于经常能够引爆新闻点的陈丹青而言,上述事件中的任何一件都实在微不足道。
然而当两件事拼接起来,则似乎足够勾勒出陈丹青的所有特征:“***”中长大,掩不住天生的才华横溢;谦虚和善却又桀骜不驯;喜欢好玩的人和事,也爱玩;深谙一切微妙的游戏规则,但总是不那么尽然配合;个性强烈、不忿浊世,却从不躲进小楼莫闻窗外‘有些一厢情愿地怀揣着理想的浪漫主义游历天下,只不过常常换得一种失落,然后愤怒归来。
矛盾的人往往因其可堪玩味而吸引人,也因为捉摸不定难免隔人千里。
陈丹青的矛盾却从来都不复杂,而是单纯到一目了然,于是魅力不减,又平添了一份可爱。
我所认识的这位陈丹青,虽然年过六旬,还如少年一般,就像他自己所说――从没忘记,自己一直就是个老知青。
祖籍广东台山的陈丹青,1953年出生在上海,因为父亲陈兆炽喜欢文天祥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取名“丹青”。
那是一个红色江山初定的年代,按理说陈丹青属于真正的共和国新人。
但也许是天生反骨,“从小右翼,不知为什么”,又或许是民国洋场的十里外滩残存下太多的旧日气息,让这个石库门弄堂里长大的孩子,沾染上了“资产阶级情调”。
“我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
”陈丹青4岁时,父亲就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可他依旧引导着年少的丹青热爱文学、热爱艺术。
14岁起,陈丹青开始正式学习油画,白天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爬脚手架,画巨幅的毛主席像,夜里便偷偷地临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吴冠中齐白石陈丹青文档
吴冠中生平
吴冠中说,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 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 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 想办法将他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 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 国画选辑》《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 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 冠中文集》等。
齐白石生平
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受徐悲鸿的聘请任北京艺专教授。受 同时书、画家陈师曾影响 ,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 1955年,他获得国际和平奖金,1962年,被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齐 白 石 的 绘 画 、 书 法 艺 术
陈丹青
陈丹青生平
陈丹青(1953年-),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祖籍广东台山,1953年出生 于上海,1978年恢复高考时,以同等学历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 取。1980年陈丹青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他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 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
齐白石
齐白石生平
齐白石 即齐璜。(1863-1957)小名阿芝,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
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阳老民、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 翁,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家本贫农,父世政,母周氏,幼喜书、画,虽 参加劳动,不忘学习。十二岁学木工,善雕花,人称芝木匠。
陈丹青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坚持做自己的陈丹青一、人物简介1.人物经历陈丹青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
16岁的孩子远离亲人,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插队落户,勾销上海户口几乎是晴天霹雳。
陈丹青茫然离开曾经打架、画画、斗蟋蟀、爬屋顶的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
陈丹青说,“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
我上海大都市长大的然后就那么一个油灯,我们三个男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我记得一晚上几乎醒着的。
几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们被子上窜来窜去。
第二天早晨下雨,那种雨打在瓦片上的声音,非常茫然。
然后出来叼根烟,看着那个秧田,那个四月份下雨的山,就是绝望,脑子里是空的。
”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
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
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
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
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
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2.艺术经历(1)艺术启蒙1953年,陈丹青出生时,他的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为他取名“丹青”;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
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
纪念吴冠中
代随吴先生在云南写生. 说他画完收工回住地 . 天天亲手 洗画笔。
洗笔 多烦啊 . 他却喜滋滋。袁运生先生与吴先生相熟 , ” 说 文革 后去他 家看画 ,每~幅竟 用报 纸小心包好 了 ,藏在柜子里 .一 幅幅取 出 .拆开 .看过 了.又仔 细包拢放回去 。这 样地小心翼 翼而善 自珍 重 ,也是一种过 时的美德吧 .此外 的代 价 .是吴先 生不 为人知的另一面 :大约是 七十年代末 的某 次夜谈吧 .老人
晚上 中央美院请他来给 师生做讲演 .那 时没话 筒,他 几乎句句
叫喊 .苏南 口音 .词语简洁 .高 声历数十大美学 问题 ,此刻我 只记得一条: 美 不是 “ ” 漂亮 , 漂亮 ” “ 不是 美 !此前 文革”.
林风眠 ,继之 有三 十年代 的吴作 人与吕斯百 .到 了四十年代 ,
全国美协 主席职位 出空 ,他是无可 置疑 的前辈 候选大佬之一 .
结 果 又说 煞 风 景 的话 ,弄 得 四座 哑 然 。他 说 我 要 是 出任 主 席 .
头一件事 , 美协解散 j这 解散 ”一词的宜兴腔 . 同 “ 音 加塞 倘若狠狠地念 .便十足吴冠中风神了。
他 的画风不被 宣传的。 文革”后吴先 生声名大噪 ,因为人 人 期待新权威 ,美术界忽 然发现我们还有一位正 当盛年 的留法画 家 而他有见解 .敢说话 ,“ 文革 甫歇 .美术评论 尚在 口齿不
清 批 教 条 .他 就 一 反 唯 物论 者 “ 内容 决 定 形 式 的 官 式 教 条 ,
我 当 场 昕 他 一 回说 话 . 隔 着 桌 子 ,绝 对 真 实 的 。还 是 初 到
清 华美院那年 .张仃先生 、吴冠 中先生 、袁运甫先生 ,还有我 , 算是 开始招收博 士生。待吴先生 由人扶进 来 请他给墙上十几
缅怀吴冠中先生
家和拍卖公司的老总进行了采访, 他们对吴冠 中 先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摘要发表部 分内容, 以飨读者。
范迪安 ( 中国美术馆馆长): 0 从2 世纪中叶
以来, 吴冠中先生—直呕心沥血于油画民族化和
性在于用非 传统的方式 表现中国特有的情调和
韵味 。 他是属于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 二 关于
舫 斋的什么会议 上 , 场时 我走 去对他说 , 散 他
的 文章很 痛快。 只一声 “ 他 哦?” 脚步停了停 ,
他 的艺 术思想, 他所发表 的文字和 言论 引起一 轮 又_ 的艺海波澜。 一轮 他总是 一针见血地触及
宁圜訇 胃 ・ 专题
fHI 鞋 P N T iG CAl f AP y N£ AI l ' 4 l GR H
缅怀 中先生 吴冠
小 学 时 代 的 吴 冠 中 吴 冠 中与 夫 人朱 碧 琴 在 重 庆 合影 吴冠 中携三子 (O 吴 冠 中 在 巴黎 协 和 吴 冠中在 巴黎 塞纽齐博 物馆个展 时受勋 2世
那代老人的长期恐 惧和抑郁 , 令年轻艺术 家不能 想象 , 也不必 亲历 了 今时我们 但知 吴 先生的胆气 和敢言, 不知他 还有多少不能说出 的话, 现在想来, 即便 “ 外传” 谁 又会 当真。 , 我
从 未见吴先生笑过, 仅一次 , 9 1 是18年在北海画
近 日 我刊与雅昌艺术网配合, , 对美术界的专
吴冠 中全家福 (0 1 2 0年)
( 3年) 1 1 9
( 4 年) 1 6 9
纪5 年代 ) 0
广场写生 ( 8 年) ( 9 年) 1 9 1 3 9 9
吴冠中先生于21年6 5 2点5分在北京 0O 月2 日 3 7 逝世, 享年9岁。 1
吴冠中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现代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吴冠中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现代文阅读原文附答案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晚11点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突然的噩耗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叩击着普通民众的心灵。
回顾吴老的一生经历,他一直是孤独的另类,因为他的真实和硬气。
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鲁迅,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态,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
2021年,吴老在自传《我负丹青》中对他燃烧一生激情付诸的丹青事业做出如上让人不解之说。
这不解的答案,印在他坦荡执著的一生中。
1946年以绘画第一名成绩考取教育部公费,次年留学巴黎,1950年返国并开启创作生涯,及至近年厚积薄发,荣誉等身他的艺途轨迹由命运的偶然和无奈铸就。
原先吴冠中迫于生计就读浙江大学工科,一年后与朱德群的偶然结识,重燃他对文艺的炙热,从此不管不顾痴魔献身丹青。
塞纳河畔,拳拳学子内心激烈的挣扎权衡,留在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还是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投身建设?朱德群、熊秉明、赵无极诸多好友选择留下。
吴冠中,义无反顾地成为第一批归国的学子。
这两个貌似偶然的转折,底里潜伏着必然。
鲁迅弃医从文,忧民归国。
以鲁迅为精神父亲的吴冠中,在心中的使命感驱使下也选择了相似的道路。
50年代末,无奈的吴冠中走上风景创作的道路。
他把浓郁的情感映射在一张张风景中塞翁失马,不曾想就此孕育出他浓柳成荫的独特艺术世界。
进入春风吹拂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的画作开始被业界接受。
然而,吴冠中总是显得不合时宜,甚至身影孤单。
《笔墨等于零》、《绘画形式美》、《油画的抽象美》几篇言辞激烈的艺术文笔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引发强烈的纷议甚至责难。
90年代后,当他的艺术成就被国内外权威美术界重视,艺术市场也热捧之时,耄耋之年的吴老仍是犀利得近乎苛求。
他的画作不断创新,严苛甄选后,又大量地焚毁不中意之作,以至于一个新加坡记者目睹后感慨,吴老烧的是豪华房子。
渐次,老人的逆耳言论,更是放眼到教育、文化,美院无用论、以奖代养、文化虚假繁荣硬骨的人不畏揭丑,吴老就是要效仿鲁迅先生挑开陋习弊病的脓疮。
吴冠中简介-吴冠中详细信息 -
吴冠中简介|吴冠中详细信息-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吴冠中先生于2010年6月25日23点52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到2011.11.19日,他的《长江万里图》以1.3亿人民币成交。
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春雪》,《长城》。
江苏当代画家10强_简述当代江苏画家(最新)
国际艺术界2009年选出了中国目前最厉害的十个画家。
资格是会对艺术有很大的创新,对国际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仍然在世的画家。
十位画家依次是吴冠中、赵无极、丁绍光、范曾、欧豪年、黄永玉、范光陵、陈丹青、高占祥、刘国松十位。
实力也是不分上下。
吴冠中,别名茶,1946年考取了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50年留学回来,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师一职,1953年在清华大学当了建筑系的副教授,1956年在北京的艺术学院担任教师,1970年在文革时期时被下放到了河北农村去做劳动,1973被调回到了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在1978年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了吴冠中的作品展,1979年被选中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1987年在香港艺术中心主办了吴冠中回顾展览,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以往的规矩,特意为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画家”的画展,并且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画作。
赵无极,1921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赵无极自小就对文学,中外历史很感兴趣。
他的家人对绘画艺术也是很忠重视的,他很小的时候就在杭州美专就读,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偏向于西方化,也就是所谓的具象时期。
最后他又去了巴黎,在那里他的绘画才就此展开,他在巴黎摆脱了具象画风,从分解主观的外表,使客观的形体以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1958年云的作品之后,他的画开始没有标题,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开始摆脱一切束缚,肆意挥洒他的画风,以各种创新组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需求和感受。
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注入了更多的温情和安逸,当年的激情和对立逐渐融入到了云彩或水气中。
人们也发现了他的改变,如果说文字是他们创作的里程碑,那么色彩的运用就是扩大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
他曾说“我不怕死亡,也不怕老去,只要我能拿起画笔我就无所畏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一幅作品,要比上一张更出色,更自由。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诸位院领导大鉴: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3年-2006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
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
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
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2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3届与2004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6年、2007年毕业。
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07年毕业。
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
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
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
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
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
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
吴冠中先生的散文
吴冠中先生的散文关于吴冠中先生的散文夏甸清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我画画不善在人前表演,画画是很专注的事,有人在身旁,就容易分散精力,分心了,就画不好。
我不是怕人学去了什么,画完了,你只管看,围着一大群人,像耍把戏一样,我做不到”。
是的,画家的习惯都不一样,有的画家擅长表演,不在乎旁边有没有人,有人观看他可能更兴奋,画得更好。
有的画家习惯静心创作,闭门谢客,如:林风眠、吴冠中先生。
一个师傅一个法,要尊重每个画家的个性和习惯,习惯没有高低之分,不论画家的性格和习惯如何不同,甚至有某种特殊的嗜好,都是要受到尊重的。
报载傅抱石先生没有酒是很难作画的,他和关山月先生一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 这幅巨型山水画时,就是周总理特批的一箱茅台酒,可见周恩来总理对画家的尊重与关怀。
1972年,在河北获鹿李村“劳动锻炼”时,是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多产期,很多好作品诞生在那一年。
有一天,我去村外速写,找到一处塘堰,岸边长满芦苇,很美。
发现吴先生也在塘堰边,他已经坐下来,展开工具作画了。
我没有惊动他,在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坐下来也开始画画。
待到我画完了,吴先生还在聚精会神的工作,我很想过去看看,又怕打扰他。
我收起速写本,蹑手蹑脚的蹭到他的背后,他居然没有发现。
我静静的站在他身后看先生画画。
先生画画神情专注,观察一会儿,不时低头奋力工作,他紧握住画笔的下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都沾染上了油彩,他很费力的将一笔点按在画布上。
天哪!这么用力呀,他的手使劲的捏着画笔,颤颤巍巍的,完全是千钧之力!用得着使这么大的劲吗?我突然觉得这费劲的动作很可笑。
若干年后,我明白了,他的作画姿态完全是他情感的自然宣泄,随意画上的笔触和充满激情的笔触传递的信息就是不一样啊!先生专心画画,完全感觉不到我的存在,快画完了,他在做最后的调整,这时的先生显得很平静,仔细观察着,好长时间才动一笔,直到他完全满意了,便起身站起来。
“嗯,你在这里”?“是的,先生。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诸位院领导大鉴: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3年-2006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
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
经过谨慎思考,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咨询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别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方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牵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别习惯,及别愿习惯。
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能够在某一事物上抱持别同的立场。
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白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2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3届与2004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6年、20xx年毕业。
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xx年毕业。
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怎么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别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
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
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
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对于遗留咨询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并且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
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
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谢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
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羞愧。
五年教学是我弥脚宝贵的人一辈子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估计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赏吴冠中大熊猫作品感言
赏吴冠中大熊猫作品感言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他的大熊猫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赏览吴冠中先生的大熊猫作品,我感觉到他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大熊猫的可爱和神秘之处。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笔墨技法,刻画出大熊猫毛发的丰富层次和动态,使得作品仿佛活灵活现,让人感受到了大熊猫的与众不同之处。
此外,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与竹子、山水的结合,使得作品更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的韵味。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他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呼吁。
吴冠中先生的大熊猫作品让人们更加了解和亲近这一珍贵的生物。
通过观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大熊猫的可爱和无害,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大熊猫所面临的保护挑战。
这也激发了人们对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责任感,让大家共同为保护和维护这一国宝级动物而努力。
总之,吴冠中先生的大熊猫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大熊猫这一宝贵的物种。
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对自然的热爱,让我们更加热衷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doc
陈丹青辞职报告全文诸位院领导大鉴: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
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
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
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毕业。
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毕业。
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
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
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
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
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
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
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
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预先感谢院校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敬礼!陈丹青10月15日附一:呈本院外办及北京外办述职与感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研究室缘起各种日常写作指导,教您怎样写范文1999年岁阑,袁运甫老师、刘巨德老师给我越洋电话,告知工艺美院与清华大学合并,并代表院领导热诚邀请我回国加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时转致老前辈张仃先生与吴冠中先生的欢迎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吴冠中先生(陈丹青)记吴冠中先生(陈丹青) 2010年06月30日09:22 中国青年报陈丹青终其一生,吴先生是个文艺青年,学不会老成与世故,而他这一辈的文艺青年大抵热烈而刻苦——上世纪赴欧学艺的著名官费生,先有二十年代的徐悲鸿与林风眠,继之有三十年代的吴作人与吕斯百,到了四十年代,赵无极、熊秉明、吴冠中三位先生,成为二战之后到1949年之前,民国政府派赴欧洲的最后几位艺术官费生。
2000年我初到清华美院,被领去拜访吴先生,问及此事。
他说,抗战期间他考取杭州艺专,一路流亡,途中苦学法语,预备将来去巴黎。
胜利后,国民政府迅即恢复各学科专业官派留学,全国42个名额,其中绘画一名,雕刻一名,他与熊秉明考取了,1946年动身。
赵无极哪年去的,怎样去的,吴先生也说及,我此刻不记得了,好像也是官费吧。
1949年末,他们三位为了回不回祖国而在巴黎彻夜长谈,早已是著名的故事:赵熊二位留下,吴先生回来了。
九十年代末,熊先生去世了,赵先生至今仍在巴黎。
他与吴先生均享高寿,不知哪位年龄更大。
今晨得到吴先生辞世的消息,算起来,他是民国时期赴法画家而留在大陆的最后一位老人了。
我没有受教于吴先生的荣幸,仅得一次拜访,此外是在三四次众人的场合望望他。
“文革”前,吴先生初露锋芒,我小时候在美术杂志看见他去西藏的风景写生,但不太听人说起他,更不知他的留法的资历:六十年代情势,一切文艺讲革命,他的画风不被宣传的。
“文革”后吴先生声名大噪,因为人人期待新权威,美术界忽然发现我们还有一位正当盛年的留法画家,而他有见解,敢说话,“文革”甫歇,美术评论尚在口齿不清批教条,他就一反唯物论者“内容决定形式”的官式教条,坚称“形式决定内容”,影响至今。
其时吴先生五十多岁,如许多靠边复出的老画家一样,到处请去给宾馆画大画。
有一天晚上中央美院请他来给师生做讲演,那时没话筒,他几乎句句叫喊,苏南口音,词语简洁,高声历数十大美学问题,此刻我只记得一条:“美”不是“漂亮”,“漂亮”不是“美”!此前“文革”,哪有人这样子说话呢,我当即神旺,心想,这么明白的真理我怎么不知道啊!底下掌声雷动。
讲完后,吴先生目光炯炯扣紧自己的左右手,向前平伸——不是武林打手的那种抱拳——对全场每一角落频频致意,好像预备捉牢台下所有人的臂膀,颤动着,摇撼着:我又看得神旺,心想,留法前辈到底不同,我怎么不知道这等漂亮激昂的手势呢!及后渐渐看到过去的资料和影像,才知道吴先生上台全是民国左翼青年的讲演遗风,慷慨激昂,不容分说,仿佛正在民族危亡抗战动员之际。
新世纪初那次访他,他已八十出头,家居清谈,仍然神色刚正,用词肯定,确信自己的每一句话,迹近论辩的模样。
他的面相本来清癯而决然,说到快意处,总有斩钉截铁之势,像是生了气似的。
所以圈子里传他语惊四座的段子,我猜都是真的。
譬如九十年代为纪念中国美术馆成立多少周年,老少贤集,轮番捧场,待吴先生上去,却说:我们这样的大国,这样的美术馆,我感到可悲!——这“可悲”一词,必要以他的宜兴口音说,音同“苦拜”,且要狠狠的口齿,断然念出来——又譬如新世纪初全国美协主席职位出空,他是无可置疑的前辈,候选大佬之一,结果又说煞风景的话,弄得四座哑然。
他说:我要是出任主席,头一件事,美协解散!这“解散”一词的宜兴腔,音同“加塞”,倘若狠狠地念,便十足吴冠中风神了。
我当场听他一回说话,隔着桌子,绝对真实的。
还是初到清华美院那年,张仃先生、吴冠中先生、袁运甫先生,还有我,算是开始招收博士生。
待吴先生由人扶进来,请他给墙上十几位考生作业评几句,他颤巍巍巡看一过,毅然说道:我一个都不招!“那么,吴先生您看是不是给打个分呀?”他应声叫道:“最高60分!”现在美术界这样子说话的老人,大概不会有了。
我曾有幸见识过几位吴先生的同代人,杭州艺专,北平艺专,多有类似的耿介而强硬,可见民国出道的艺术家大致性情毕露,不看人脸色的,即便后来给整得不像人样子,熬过浩劫,一朝出头,脾性还是在,只是如吴先生这般不改其初,到老一贯,委实少见的。
如今吴先生一去,言动周正的角色们总算松口气:这样地不留情面,给人难堪,实在是时代面前太不识相了:譬如中国的美术还不如非洲,譬如画院应该统统关闭,譬如一百个齐白石不抵一个鲁迅……每出一说,总有若干评家长篇大论结结巴巴反驳他,但他的资格摆在那里,芸芸众家究竟拿他没办法。
现在好,诸位可以耳根清净了。
但别的热闹也就跟上来,因吴先生毕竟是可资对外吹嘘的大门面,前些年与他“商榷”的论家们或许笔锋一转,又来称颂他老人家。
终其一生,吴先生是个文艺青年,学不会老成与世故,而他这一辈的文艺青年大抵热烈而刻苦的。
老同学孙景波七十年代随吴先生在云南写生,说他画完收工回住地,天天亲手洗画笔。
洗笔多烦啊,他却喜滋滋。
袁运生先生与吴先生相熟,说“文革”后去他家看画,每一幅竟用报纸小心包好了,藏在柜子里,一幅幅取出,拆开,看过了,又仔细包拢放回去。
这样地小心翼翼而善自珍重,也是一种过时的美德吧,此外的代价,是吴先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大约是七十年代末的某次夜谈吧,老人对运生几位说了些归来之后的大不平,翌日清早,竟来敲运生老师的门,神色俨然,再四叮嘱,大意是:昨夜谈话没有录音吧?千万不可外传啊!那代老人的长期恐惧和抑郁,当令年轻艺术家不能想象,也不必亲历了。
今时我们但知吴先生的胆气和敢言,不知他还有许多不能说出的话,现在想来,即便“外传”,谁又会当真。
我从未见吴先生笑过,仅一次,是1981年在北海画舫斋的什么会议上,散场时我走去对他说,他的文章很痛快。
他只一声“哦?”脚步停了停,但在很长很宽的人中一带,略微见笑意,随即十二分严肃起来,询问是哪一篇,又问我同意不同意,意态极是恳切,其时他并不认识我。
很多年后,袁运甫先生邀我去美院,曾问及张仃先生与吴先生的意见,据说他也首肯的。
2004年春,美院照例请来医生给全院老师作例行年度体检,吴先生刚抽完血,右手摁着左臂的肘弯,腰板笔挺,神色凛然。
那是我末一次见到吴先生,看他排在长长的教师队列中安静等候着,我有点吃惊,忽然明白他是这单位几十年的老职工。
我又无端想象他1949年怎样在巴黎咖啡馆与两位同学争论到底回来不回来——当初赵熊二位毅然留下,其实狠对,吴先生毅然回来,我以为也狠对。
那次家访我对吴先生说了这意思,他一愣,沉吟半晌,人中很长,但我忘了他是怎样回应的——原中央工艺美院,今清华美术学院,张仃先生,吴冠中先生,是最可骄傲的两位老前辈,一位来自延安,一位去过巴黎,今年一年,他们先后停笔休息了。
以上是我对吴先生的零碎的感念。
他的晚生与研究者很多很多,想来会有珍贵的纪念和评说吧。
2010年6月27日写在纽约古典音乐的新空间——《陈丹青音乐笔记》杂感 2008年04月08日09:56 解放日报晓璆陈丹青是位画家,就像他自述的一样,作为一个外行者来谈论音乐,且是笔记,有点不伦不类。
但这个外行,却向我开放了一个古典音乐的新空间。
古典音乐对我来说,真的是完全的真空,充其量也就知道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几个名字,但也仅仅是几个名字而已,名字下面是完全的空白。
因此,我只能找一些散落其间的自认为还能看得明白的东西,记下来,不求与人分享,只愿重新回顾一下阅读时的感悟。
《泰坦尼克号》过去了很久,在乱成一片甲板上的那几位临难奏乐的乐手,他们的赴死演奏的场景却总是不能忘怀。
记得当时是莫名地震惊了,感动了。
这次见了陈丹青的分析,说使乐手们免于失态的正是音乐,但不全是由于音乐的艺术性,而是奏乐的习惯与纪律性。
正是西方音乐在西方生活中至上至深的渊薮,使得乐手们比其他丧生者幸运———在赴死的途中,奏乐使他们幸免于失态。
书中无数次的回闪文革浩劫带给他们的对于音乐的意外收获。
在“阶级与钢琴”中,说资产阶级因为抄家,只剩下了“阶级”,没有“资产”了,但无产阶级,有了“资产”,但依然没有“阶级”,真是入木三分的描写。
无论是懂不懂音乐,有没有听过音乐,“人心,是这样地被音乐‘掏’出来”。
“音乐在‘听’我们,‘诊断’我们的心灵”。
也正是基于这点,完全没有音乐背景的我,仍然看着这本书,就是因为作者说:不是人去读音乐,而是音乐在读人。
没有古典音乐的生活,也没觉得生活中缺了什么,但读完了这本笔记,却希望生活中从此多些什么。
陈丹青归来及其文化本位观 2007年03月19日01:34 胡粲然北京日报2005年08月2日陈丹青曾这样描述他1992年回国探亲的感受:“……阳春面端上桌来,诚哉上海人所谓'清汤光水',我举筷端详,惚兮恍兮,给蒸腾热气团团缭绕着,眼眶竟有点湿润。
就着热汤呼噜下去,口舌间滋味似是而非,嗓子眼先已感动了。
顷刻碗底朝天,我又叫一客生煎包子,斟字酌句似的嚼着咽着,同时眼睛也不闲;打量昏暗店铺里的同胞吃早餐也是回国的眼福呀,瞧眼前这两位进城打工的乡下少年,脸上脏兮兮红扑扑,'十里洋场'相依为命一声不响挨紧了坐坐好,吃完了,双双出店,分明不是同性恋,却是施施然手挽着手慢慢走,行得几步,就紧握俩手扬起膀子在空中抡圆了缓缓划圈子,我瞧着,莫名其妙又感动了。
”(《多余的素材·归国的确认》)前半部分是自我感受,后半部分则分明出于画家的艺术本能,将朴素的生活细节文艺化为艺术的真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