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要求:

1、掌握教育目的的理论(选择题);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半部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要求;(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3、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出材料分析题、辨析题)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教育目的概念与结构:

(A)概念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1、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或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

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一般讲的指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

规格和标准要求。

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状况而确定。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

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各级各类无

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的

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学校都具有(指导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

用)。

(B)结构

教育目的有层次结构与内容结构之分。

层次结构(重要):宏观到微观:(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各育);(3)教师的教学目标(各育教学结果的总设想/在各门

学科的具体化/分课时);

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为两部分:教育对所要培养的人

的身心素质的要求;教育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A)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区别:

教育目的(部分):是对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标准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

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社会);

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人)。

教育方针(总体):(教育宗旨)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

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原则和行动指南。

它包括三个内容:(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

径;(3)规定教育目的,即总的培养目标。

2、联系:

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种属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方

针除规定教育目的外,还规定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的问题,更具有政治性。【教

育方针】具有政策指令性、行政命令性;【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

一性。

(B)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学目标【老

师】)

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甚至各专业、学科及各门课程的培

养目标或教学目标,并以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作同

规定。相对来说,【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教育目标】具有具体

多样性、实践操作性。

辨析: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答案:错误。两者内涵不同。教育目的是对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标准要求的预期设想和

规定。包括两大内容。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

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原则和行动指南。两者又具有联系。它们是包

含与被包含的种属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方针除规定教育目的

外,还规定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 问题,更具有政治性。教育方针具有政策指令性、行政命令

性;教育目的具有核心指导性、概括统一性。

二、教育目的相关理论(选择)

(一)个体本位目的观【个体】(重要)

1、观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决定,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决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具有发展其身心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要使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发展。

“凡是在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手里就变坏了。”——卢梭

2、源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3、代表: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福禄倍尔(学前教育创始人)、人本主义、永恒主义

(赫钦斯)、存在主义。

4、评价:从反封建制,反宗教神学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完全脱离社会来谈人

的培养是片面的,不现实的。

(二)社会本位目的观【社会】(重要)

1、观点:教育目的应由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全部教育都是为了建设和完善社会这一目的的实

行和实现。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人。

2、源头:(1)荀子:以“礼”约束,“化性起伪”(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2)《学

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3)柏拉

图:《理想国》——培养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

3、代表:(1)孔德:(2)纳托尔普:(3)迪尔凯姆:(4)凯兴斯泰纳:“国家的教育只

有一个目的,就是造就公民。”(5)白尔格门:(6)涂尔干:“塑造社会我,就是教育的目的。”

4、发展:进步主义、要素主义

5、评价: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发展的社会性时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无论从什么角度

看,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今天应该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但完全抹杀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正确的。

(三)科学主义目的观(社会科学)

1、观点: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是

一种功利主义主张。它重视对现实人才的培养,强调教育对现实社会的适应。

2、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培根)催生;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

命时迅速发展;19世纪60年代对科学极端迷信的泛科学主义。

3、评价:崇尚科学与科学教育是值得肯定的。人类的幸福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科学,科学教育

具有永恒价值。但不能无限夸大,无限夸大的结果是把科学放在第一位,把人的素质放在第二位,将把人变成科学的奴隶。

(四)人文主义目的观(个体)

1、观点: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强

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2、发展历程:古希腊“文科教育”: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