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8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表达:弱酸性药物:弱碱性药物:式中C u,C 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 u占有较大比例;·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 i 所占比例15、评价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是油/水分配系数K o/w16、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描述:dC dt =DhS(C s−C)dCdt为药物的溶出速度,D未溶解药物的扩散系数,S为固体药物的表面积,h为扩散层厚度,C s为药物在液体介质中的溶解度,C为t时间药物在胃肠液或溶出介质中的浓度;17、漏槽效应:在胃肠道中,溶出的药物不断地透膜吸收入血,形成漏槽状态;18、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1药物的溶解度;2粒子大小;3多晶型;4溶剂化物19、崩解时限:用来描述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散成碎粒的过程;20、溶出速率: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药物溶出的速度和程度;21、溶出速率的测定方法:转篮法、桨法、小杯法;22、溶出介质有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蒸馏水;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1、透皮吸收促进剂:月桂氮卓酮2、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3、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机制:①惯性碰撞;②沉降;③扩散第四章药物的分布1、药物的分布: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浆后,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2、影响分布的因素:药物的化学结构、脂溶性、对组织的亲和性、相互作用,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不同组织的生理结构特征等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机体的生理特性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3、表观分布容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X表示体内药量,C表示相应的血药浓度;4、血浆中的三种蛋白质: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5、血脑屏障:由单层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连续性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存在紧密连接,几乎没有细胞间隙;6、弱碱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7、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①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②药物直接给药;③暂时破坏血脑屏障;④利用血脑屏障跨细胞途径⑤通过鼻腔途径给药第五章药物代谢1、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可发生改变的过程,又称生物转化;代谢主要在肝中进行,也发生在其他器官,如肠、肾、肺、血液和皮肤等;2、代谢的临床意义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2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3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4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5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3、药物代谢反应的I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4、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生理因素:种属、种族、年龄、性别、妊娠、疾病等;2剂型因素:给药途径、剂量、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第六章药物排泄1、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肾排泄是许多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2、药物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3、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答: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4、肾小管的主动分泌机制:阴离子分泌机制和阳离子分泌机制5、测量肾小球滤过: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通过肾单位的变化;6、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1排泄机制的影响;2水溶性的影响;3分子量的影响;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1、隔室模型:将整个机体按动力学特性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接起来构成的的一种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2、隔室模型的划分隔室的划分与器官、组织的血流量、膜通透性、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只要体内某些部位接受药物及消除药物的速率常数相似,而不管这些部位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如何;3、一级速率过程特点:①半衰期与剂量无关;②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③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4、零级速率过程:指药物的转运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临床上恒速静脉滴注的给药速率以及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即为零级速率过程;5、生物半衰期: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6、清除率:整个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的药物消除率,是指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消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用Cl表示,公式如下:Cl=−dX/dtC=kXC=kV-dX/dt代表机体或消除器官中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X为体内药物量,V为表观分布容积,C为血药浓度;第八章单室模型1、单室模型:某些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后迅速向全身各部位分布,并在血液、组织与体液之间达到分布动态平衡,即动力学上的“均一”状态,因而称为单室模型;2、静脉注射1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lg C=−k2.303t+lg C0k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C0初始浓度;2基本参数k与Co的求算以上述公式的lg C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k=C0=10ab为直线斜率,a为截距;3生物半衰期t1/2=0.693 k4表观分布容积V=X0 C0X0为静脉注射剂量;3、静脉滴注体内血药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1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C ssC ss=k0 kVk0为静脉滴注速率;4、血管外给药1达峰时间t max和峰浓度C maxt max=ln k a−ln k k a−kC max=FX0Ve−kt maxk a一级吸收速率常数,F为吸收率0≤F≤1,X0给药剂量; 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AUC=FX0 kV3残数法步骤①根据lg C-t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求得尾段直线方程ln C=−kt+ln A或lg C=−k2.303t+lg A,式中,根据斜率求得消除速率常数k、消除半衰期t1/2,根据截距求得A;②将吸收相中的时间代入尾端直线方程,求得尾端直线外推线上血药浓度值;③用外推线上血药浓度值减去吸收相中同一时间点的实测浓度,即得一系列参数浓度C.④根据根据lg C r-t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求得残数直线方程ln C r=−k a t+ln A或lg C r=−k a2.303t+lg A,从而根据斜率求得吸收速率常数k a、吸收半衰期;⑤若已知F、X0,根据A可求出V值;第九章多室模型1、α称为分布相混合一级速率常数或快配置速率常数;β称为消除相混合一级速率常数或慢配置速率常数;α和β又称为混杂参数;两者的关系有:α+β=k12+k21+k10αβ=k21k10第十章多剂量给药1、多剂量给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多数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多次给药方可达到有效治疗目的;2、多剂量函数:n为给药次数,k i为一级速率常数,τ为给药间隔时间;3、达坪分数:指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C n相当于坪浓度C ss的分数以f ssn表示4、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t=0→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间隔时间τ所得的商;用C ss̀表示:5、蓄积系数: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以R表示;6、波动百分数PF: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比值的百分数;PF=C maxss−CminssC maxss∗100%7、波动度DF: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比值;8、血药浓度变化率: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比值的百分数;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1、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的体内过程特点1药物的消除不遵循一级动力学,而遵从米氏Michaelis-Menten方程,消除动力学是非线性的;2血药浓度和SUC与剂量不成正比;3药物消除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4其他药物可能竞争酶或载体系统,其动力学过程可能受合并用药的影响;5药物代谢物的组成和或比例可能由于剂量变化而变化;2、米氏Michaelis-Menten方程−dC为药物在t时间的下降速率,表示消除速率的大小;V m为药物在体内消除过程中理dt论上的最大消除速率;K m为米曼常数,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为V m的一半时所对应的血药浓度,即当时,K m=C;十二章统计矩分析1、只要药物的体内过程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都可以用统计矩分析;2、MRT:代表给药剂量或药物浓度消除掉%所需的时间;3、MDT:药物的平均溶出时间;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1、静脉滴注给药方案的设计给药间隔第十四章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1、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有相对生物利用度F rel和绝对生物利用度F abst跟r分别代表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iv表示静脉注射给药,X给药剂量;2、生物等效性: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以上由C_D-m整理。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一、单选题1、药效学是研究 ( )A、药物临床疗效B、提高药物疗效的途径C、如何改善药物的质量D、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置E、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2、药动学是研究 ( )A、药物在机体影响下的变化及其规律B、药物如何影响机体C、药物发生的动力学变化及其规律D、合理用药的治疗方案E、药物效应动力学3、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 )A、10小时左右B、20小时左右C、1天左右D、2天左右E、5天左右4、有关生物利用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B、达到峰浓度时体内的总药量C、达到稳态浓度时体内的总药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和速度E、药物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静脉的量4、毛果芸香碱缩瞳是()A、激动瞳孔扩大肌的α受体,使其收缩B、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受体,使其收缩C、阻断瞳孔扩大肌的α受体,使其收缩D、阻断瞳孔括约肌的M受体,使其收缩E、阻断瞳孔括约肌的M受体,使其松弛5、 t1/2的长短取决于 ( )A、吸收速度B、消除速度C、转化速度D、转运速度E、表观分布容积6、阿托品抗休克的主要机制是()A、对抗迷走神经,使心跳加快B、兴奋中枢神经,改善呼吸C、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D、扩张支气管,增加肺通气量E、舒张冠状动脉及肾血管7、地西泮在很小剂量就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抗抑郁B、抗焦虑C、抗躁狂D、镇静催眠E、抗惊厥8、左旋多巴的作用机理是()A、兴奋中枢DA神经元B、中枢脱羧转化DA,作为递质补充C、激动中枢DA受体D、促进中枢DA神经递质释放E、抑制多巴脱羧酶9、吗啡没有下列哪一作用()A、镇痛B、镇静C、镇咳D、镇吐E、呼吸抑制10、吗啡对下列镇痛的适应症是()A、头痛B、癌痛C、牙痛D、关节痛E、肠痉挛痛11、ACEI类药物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无痰干咳B、头痛C、呼吸困难D、低血钾E、高血钠12、最易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的利尿药是()A、依他尼酸B、布美他尼C、呋塞米D、氢氯噻嗪E、氯酞酮13、治疗肾病性高血压首选()A、ACEIB、血管扩张药C、钙通道阻滞药D、利尿药E、受体阻滞药14、氯沙坦具有()A、选择性AT2受体拮抗作用B、ACE抑制作用C、减少缓激肽降解的作用D、选择性AT2受体拮抗作用E、直接扩张血管作用15、治疗脑水肿的首选药是()A、氢氯噻嗪B、呋塞米C、乙酰唑胺D、氨苯蝶啶E、甘露醇16、高血压伴有消化道溃疡者不宜选用的药物是()A、卡托普利B、美加明C、利舍平D、普萘洛尔E、胍乙啶17、选择性舒张冠脉、胃肠道及脑血管的药物是()A、吡那地尔B、氯沙坦C、维拉帕米D、卡托普利E、普萘洛尔18、西米替丁抑制胃酸分泌的机制是 ( )A、阻断M胆碱受体B、阻断H2受体C、阻断H1受体D、保护胃黏膜E、中和胃酸19、氨茶碱的平喘机制是 ( )A、促进儿茶酚胺释放、阻断腺苷受体及抑制磷酸二酯酶B、抑制腺苷酸环化酶C、激活腺苷受体D、激活磷酸二酯酶E、激活鸟苷酸环化酶20、糖皮质激素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是()A、刺激骨髓造血机能B、使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C、使中性粒细胞减少D、使血小板减少E、淋巴细胞增加21、关于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中毒性肺炎B、心包炎C、虹膜炎D、角膜溃疡E、感染性休克22、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A、糖皮质激素B、抗组胺药C、去甲肾上腺素D、肾上腺素E、阿托品23、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A、严重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必须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B、糖皮激素可中和内毒素,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性C、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早期毛细血管的扩张D、糖皮质激素可刺激骨髓,使红细胞、血小板增多E、糖皮质激素可使血淋巴细胞减少24、糖皮激素对急性炎症的作用是()A、防止粘连和疤痕形成B、增强机体防御机制C、刺激骨髓造血功能D、抑制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E、缓解炎症的全身及局部症状25、水钠潴留作用最弱的糖皮质激素是()A、可的松B、强的松 (泼尼松)C、氢化可的松D、地塞米松E、醛固酮26、不属于糖皮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A、诱发高血压B、耳毒性和肾毒性C、诱发或加重感染D、动脉粥样硬化E、中枢兴奋27、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可导致()A、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B、肾上腺皮质萎缩和机能不全C、诱发消化性溃疡D、骨质疏松E、诱发感染28、关于糖皮质激素诱发消化系统并发症的机制,下列论述哪一点是错误的()A、抑制胃粘液分泌B、刺激胃酸分泌C、刺激胃蛋白酶分泌D、降低胃肠粘膜抵抗力E、直接损伤胃肠粘膜组织29、甲状腺激素可用于治疗()A、甲状腺机能亢进B、呆小病、粘液性水肿C、甲亢危象D、甲亢术前准备E、以上都是30、急、慢性金葡菌性骨髓炎的首选用药是()A、林可霉素B、万古霉素C、四环素D、红霉素E、氯霉素31、有关第三代头孢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对肾脏基本无毒性B、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C、对G-菌的作用比一、二代强D、对G+菌的作用也比一、二代强E、对铜绿假单孢菌的作用很强32、四环素的抗菌机制为()A、影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B、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C、影响细菌细胞壁的生长D、抑制DNA回旋酶E、抑制DNA合成33、最早用于治疗全身性感染的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是()A、素啶嗪B、诺氟沙星C、磺胺类D、甲氧苄啶E、甲硝唑34、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A、阻止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B、抑制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C、阻止细菌核蛋白体的合成D、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E、破坏细菌的分裂增殖二、多选题1、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 ( )A、滤过B、简单扩散C、载体转运D、与受体结合E、由ATP酶介导2、关于药物代谢,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药物发生化学结构改变B、经代谢后,药物作用降低或消失C、经代谢后,药物作用也可以增加D、药物的脂溶性增加E、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催化3、当尿液碱性增高时 ( )A、酸性药物解离程度随之下降,药物重吸收增加B、酸性药物解离程度随之增高,药物重吸收减少C、碱性药物解离程度随之下降,药物重吸收增加D、碱性药物解离程度随之增高,药物重吸收减少E、酸性药物、碱性药物排泄不发生改变4、M胆碱受体阻断药有()A、筒箭毒碱B、阿托品C、哌仑西平D、山莨菪碱E、东莨菪碱5、氯丙嗪的主要临床用途是()A、Ⅰ型精神病B、Ⅱ型精神病C、镇吐D、顽固性呃逆E、抗抑郁症6、吗啡主要的不良反应是()A、成瘾B、呼吸抑制C、血压升高D、便秘E、诱发溃疡病7、度冷丁的临床用途是()A、晚期癌痛B、牙痛C、心源性哮喘D、人工冬眠E、麻醉前给药8、抗晕动呕吐可选用( )A东莨菪碱 B、甲氧氯普胺 C氯丙嗪 D、昂丹司琼 E、苯海拉明9、青霉素的特点有()A、高效,低毒B、对螺旋体感染也有效C、不耐酸、不能口服D、不耐酶E、耐酸、不易水解10、属于不良反应的是()A、久服四环素引起伪膜性肠炎B、服麻黄碱引起中枢兴奋症状C、肌注青霉素G钾盐引起局部疼痛D、眼科检查用后马托品后瞳孔扩大E、阿托品治疗胆绞痛时引起的面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资料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注射部位:静脉、肌肉、皮下、皮内、鞘内与关节腔等1.静脉注射(IV):不存在吸收,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分为静脉推注和静脉输注(当药物半衰期很短或需要大容量给药时)。

易产生药物性休克、过敏性反应等副作用,注射应缓慢进行。

制剂一般为水溶液、水醇溶液、混悬剂、乳剂等。

2.肌内注射(IM):简便安全,应用最广,有吸收过程。

肌肉组织内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多孔的类脂质膜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药物以扩散方式转运。

分子量太大的药物通过淋巴途径吸收药物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注射容量一般为2~5ml,溶媒为水、复合溶剂或油;药物状态有溶液、乳浊液、混悬液部位:臀大肌、臀中肌、上臂三角肌3.皮下与皮内注射:(1)皮下:注入皮下组织药物从皮下注射后通过结缔组织间隙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而吸收。

但皮下结缔组织血管少,血流较慢,药物发挥作用较肌肉组织慢。

需要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采用此给药途径(2) 皮内:药物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

皮内注射药物吸收差,吸收容量小,一般作皮肤诊断和过敏试验。

如青霉素皮试。

4.其他部位注射:●腹腔内注射以门静脉吸收入肝脏再向全身组织分布。

肝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受到影响。

具危险性。

●动脉注射药物直接靶向作用部位,但危险性大。

●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内,作为治疗脑脊髓膜炎或脊髓麻醉之用。

可克服血脑屏障,如异烟肼。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血流和淋巴液丰富的部位吸收快(促进血流速方法:按摩、热敷、运动)2.药物理化性质:(1)药物分子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子量小由血管转运,如氯化钠;分子量大的药物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如铁-多糖复合物。

(2)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为毛细血管的膜孔半径大,约3nm,一般药物均能通过。

(3)其他因素:对于混悬型和非水溶液注射剂,药物的溶解度可能成为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非线性动力学:有些药物的体内过程,不能用一级速度过程或线性过程表示,存在较明显的非线性过程,体内过程呈现与线性动力学不同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动力学,也称为剂量依赖药物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有相对生物利用度( )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相对量。
多剂量给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多剂量给药达稳态后,在每个间隔时间内的C-t曲线下面积为一恒定值。将这一面积与间隔时间τ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负荷剂量:一般临床上常采取首次给药剂量加大的方法,实现快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目的,以后药量仅给以维持剂量即可。这种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或首剂量。
5.药物代谢反应:Ⅰ相反应——引入官能团(氧化、还原、水解)大多脂溶性药物代谢后生成极性基团,极性增大,脂溶性降低,利于排泄。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的极性基团;Ⅰ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自身成分结合(Ⅰ相反应生成物可能直接排泄出去,或经结合反应以结合物形式排泄)。㈠葡萄糖醛酸结合。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UDPGA)㈡硫酸结合。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酯(PAPS)㈢氨基酸结合。㈣谷胱甘肽结合。㈤甲基结合。㈥乙酰化反应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一)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二)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胞饮与吞噬、胞吐)
2.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

特点: 特点: 1)纤毛运动
2)吸收途径 3)鼻粘膜

口腔粘膜给药
给药特点: 给药特点:
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好 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易于控制; ②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易于控制; 粘膜不易损伤,易于修复; ③粘膜不易损伤,易于修复; ④无首过效应 ⑤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剂型
①局部用药:溶液剂,混悬剂,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 局部用药:溶液剂,混悬剂,漱口剂,气雾剂,膜剂, ②全身用药:舌下片,粘附片,贴剂 全身用药:舌下片,粘附片,
酶的影响:首过效应 酶的影响: 胃排空
红霉素 多肽
胃肠运动 紧张性收缩、蠕动、分节运动 紧张性收缩、蠕动、 循环系统 流速 首过效应 药物性质 食物
胃排空 脂肪促进胆汁分泌
胃排空
1 概念 2 胃排空快慢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胃排空快慢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 • • 弱酸性药物 小肠上部以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 在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的影响
主要与药物结合的蛋白:白蛋白、 主要与药物结合的蛋白: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 、脂蛋白 特点:可逆性、饱和性、 特点: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结合


4 药物性质 透膜性能 组织亲和力
分布
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
㈥ ㈦
淋巴系统转运 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鼻粘膜…… 鼻粘膜……
代谢
1 代谢的部位:肝脏、血浆、胃肠道、肺、皮肤、 代谢的部位:肝脏、血浆、胃肠道、 皮肤、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重点内容
1、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2、生物膜结构和药物透膜机理 3、药物吸收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4、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的分布、 5、生物药动学的概念 6、单室模型药动学 7、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和有关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doc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doc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个表示?A、Noyes-Whitney 方程B、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C、Ficks 定律D、Higuchi 方程2.在溶媒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A、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B、无水物<水合物v有机溶媒化物C、有机溶媒化物v无水物v水合物D、水合物<无水物v有机溶媒化物3.在新生儿时间,许多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这是因为A、较高的蛋白结合率B、微粒体酶的诱发C、药物吸收很完全D、酶系统发育不全4•有A、B两种不同药物,给一位患者静脉注射,测得其剂量与半衰期数据如下:AC、药物B是以一•级过程消除D、都以零级过程消除5.药物在肺部的吸收属于机理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吞噬6.骨架制剂的药物溶出机理是A、零级B、一级C、HiguchiD、Weibull 分布7.Michaelis-Menten 方程系指A.DF=Cssmax-Cssmin/Css B、-dC/dt=V m• C/Km+CC、AIC=NlnRc+2PD、dX/dt=KaXa-KX&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III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9.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的是A、十二指肠B、盲肠C、结肠D、直肠10.消化道分泌液的pH 般能影响药物的吸收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11•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12.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的是A、肌肉注射B、皮内注射C、皮下注射D、动脉内注射13.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 1,则它的生物半衰期A、4hB、1.5hC、2.0hD、0.693h14.关于治疗药物监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治疗药物监测理论基础是临床药理学B、治疗药物监测重要组成部分是血药浓度分析技术和临床药理学C、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先决条件是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D、治疗药物监测的英文简称是TI15.关于生物等效性,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两种产品在吸收的速度上没有差别B、两种产品在吸收程度上没有差别C、两种产品在吸收速度与程度上没有差别D、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相同剂量的药剂等效产品,它们的吸收速度与程度没有显著差别16.下列成分不是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是A、脂肪B、蛋白质C、磷脂D、糖类17.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A、药物理化性质B、药物剂型及给药方法C、制剂处方与工艺D、生理与病理条件差异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胃B、小肠C、大肠D、均是19.各类食物中,胃排空最快A、糖B、蛋白质C、脂肪D、一样20.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的是A、离子大小B、多晶型C、溶剂化物D、均是21.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22.对于同一药物,吸收最快的剂型是A、片剂B、软膏剂C、溶液剂D、混悬剂23.下列属于剂型因素的是A、药物剂型及给药方法B、制剂处方与工艺C、A、B均是D、A、B均不是24.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A、种族差异B、性别差异C、遗传因素差异D、以上均是25.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膜孔转运26.不属于屮央室的是A、血液B、心C、肝D、肌肉27.消化道分泌液的pH —般能影响药物的吸收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28.下列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A、消耗能量B、有饱和状态C、不需载体进行转运D、逆浓度差转运29.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粒子大小B、多晶型C、解离常数D、胃排空速率30.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胃肠道蠕动C、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D、循坏系统31.对于同一药物,吸收最快的剂型是A、片剂B、软膏剂C、溶液剂D、混悬剂32.下列属于剂型因素的是A、药物剂型及给药方法B、制剂处方与工艺C、A、B均是D、A、B均不是33.血流量可以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A、胃B、小肠C、大肠D、以上均不是34.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 = 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A、25/1B、1/25C、1D、无法计算35.药物主动转运的特异性部位是A、小肠B、盲肠C、结肠D^直肠36.消化道分泌的PH 一般彤响药物的吸收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37.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状态A、漏槽B、动态平衡C、均是D、均不是3&消化液屮的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A、胆盐B、酶类C、粘蛋白D、糖39.1期临床药物动力学实验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A、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态变化过程B、受试者原则上应男性和女性兼有C、年龄以18〜45岁为宜D、一般应选择目标适应症患者进行40.膜孔转运有利于药物的吸收A、脂溶性大分子B、水溶性小分子C、带正电荷蛋白质D、带负电荷药物41.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脂溶性药物B、水溶性药物C、大分子药物D、小分子药物42.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减少而增加C、与pH无关D、视具体情况而定43.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A、该药物在肠道中的非解离型比例大B、药物的脂溶性增加C、小肠的有效面积大D、该药物在胃中不稳定44.用减少药物粒度方法来改善吸收,仅在情况下有意义A、吸收过程的机制为主动转运B、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C、药物在碱性介质中较难溶解D、药物对组织刺激性较大45.若药物溶液型剂型比固体剂型好,则A、固体剂型不崩解B、固体剂型没有配置好C、药物口服只受溶出速度的限制D、以上均不是46.以下关于氯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无味氯霉素有A、B、C三种品型及无定型,其中A晶型为有效晶型B、无味氯誓素混悬剂中,氯誓素为B晶型,故有治疗作用C、无定型为有效形式D、无味氯霉素有效晶型的血药浓度比其无效晶型的血药浓度高47.下列各种因素中除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分切除C、阿司匹林D、普蔡洛尔4&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列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A、缓释片B、薄膜包衣片C、肠溶片D、增加颗粒大小49.下列关于载体媒介转运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浓度梯度转运B、不需要载体参入C、需要消耗能量D、转运具有饱和现象50.下列关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A、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C、不需载体进行转运D、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转运51.下列关于经皮给药吸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脂溶性药物易穿透皮肤,但脂溶性过强容易在角质层聚集,反而不易穿透皮肤B、某碱性药物的透皮给药系统易调节pH值偏碱性,使其呈非解离型以利吸收C、脂溶性药物软膏剂,应以脂溶性材料为基质,才能更好地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D、药物主要通过细胞间隙或细胞膜扩散穿透皮肤,但皮肤附属器亦可能成为重要的透皮吸收途径52.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不正确的是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53.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0.2ml, —般用于过敏实验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5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增加滴眼液浓度,降低局部滞留吋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Z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液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5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性C、无饱和性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56.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A、人体总体积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C、游离药物与血浓之比D、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57.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58.药物与蛋白结合后A、能透过血管壁B、能由肾小球滤过C、能经肝代谢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5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淋巴循坏可使药物不经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吸收C、都对D、都不对60.5 -氟尿U密唳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A、W/O/W 型〉W/0 型>0/W 型B、W/0 型〉W/O/W 型>0/W 型C、0/W 型〉W/O/W 型〉W/0 型D、W/0 型>0/W 型〉W/O/W 型61.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儿种方式A、胞、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B、膜孔转运、吸附、融合、内吞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62.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过程,有饱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以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63.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64.以下关于药物代谢与剂型设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药酶有一定的数量,因此可以利用给予大剂量药物先使药酶饱和,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B、药物代谢的的目的使原型药物灭活,并从体内排出C、老人药物代谢减慢,故服用与正常人相同的剂量,易引起不良反应和毒性D、盐酸疑节丝月井为脱竣酶抑制剂,与左旋多巴组成复方,可以抑制外周的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入脑量6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光学异构体对药物代谢无影响B、瞅氨节青每素使氨节西林的前体药物,在肝脏转化为后者而发挥作用C、黄体酮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因此口服有效D、硝酸廿油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故通过皮肤、鼻腔、直肠、口腔黏膜吸收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66.药物在体内以原型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67.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A、肝B、肺C、脾D、肾6&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A、胆汁B、汗腺C、泪腺D、呼吸系统69.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A、胆汁B、汗腺C、泪腺D、呼吸系统70.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速度的物质是A、青霉素B、链霉素C、菊粉D、葡萄糖71.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A、肾小球过滤B、肾小管分泌C、肾小管重吸收D、尿量72.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屮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A、水杨酸B、葡萄糖C、四环素D、麻黄碱73 •—定吋间内肾能使多少容积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被称为A、肾排泄速度B、肾清除率C、肾小管分泌D、肾小球过滤速度74.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哪一项?A、肾排泄速度B、胆汁排泄C、重吸收D、尿排泄速度75.下列过程中的哪一种过程不存在竞争性抑制?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76.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冋肝门静脉的现象被称为A、肝首过作用B、肝代谢C、肠肝循环D、胆汁排泄77.下列中哪一种最有可能从肺排泄?A、乙醸B、青霉素C、磺胺嗪噪D、扑热息痛7&下列药物中哪一种最有可能从汗腺排泄?A、氯化钠B、青霉素C、链霉素D、格列苯腺79.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A、单室模型B、双室模型C、静脉注射给药D、血管内给药80.以下关于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算术平均值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稳态最小血药浓度D、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81.以下关于重复给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累积总是发生的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吋,一个给药问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脉维持剂量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吋,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82.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血管外重复给药时A、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的达峰时B、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的AUC不等于单剂量给药曲线下的总面积C、每一次给药周期的峰浓度在两次给药间隔内D、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仅与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吋间有关83.应用叠加原理预测重复给药的前提,除了均是A、一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B、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C、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D、符合线性动力学性质84.可以用来反应重复给药血药浓度波动度的指标,除了均是A、坪幅B、波动百分数C、波动度D、血药浓度变化率85.下列哪些参数可以用于评价缓控释制剂的质量?A、血药波动度B、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末端消除半衰期C、AUCD、给药剂量86.应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隔室的分析复方它主要用于体内过程符合的药物A、隔室B、非隔室C、线性D、非线性87.药时-曲线下的总面积AUC—称为A、一阶矩B、零阶矩C、三阶矩D、二阶矩8&静脉注射后,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单指数项方程特征情况下,MRT表示消除给药剂量的所需要的吋问A、50%B、25%C、63.2%D、73.2%89.对于静脉注射后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t l/2=XMRT ivA、1.693B、0.693C、.3465D、2.69390.对于肾功能衰退患者,用药时主要考虑A、药物经肾脏的转运B、药物在肝脏的代谢C、药物在胃肠的吸收D、个体差异91.新生儿的药物半衰期延长时因为A、酶系统发育不完全B、蛋白结合率较高C、微粒体酶的诱导作用D、药物吸收完全92.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A、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B、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C、药物排泄的速率D、药物在靶器官的浓度93.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A、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D、延缓耐药性的发生94.药物A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药物B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药物A单用时t“2 为4h,如药物A和B合用,则药物A的“2为A、小于4hB、不变C、大于4hD、大于8h95.当可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酶抑制剂合用吋比单独应用的效应A、无效B、减弱C、不变D、增强96.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时合用苯巴比妥,使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增加时缩短,这是因为A、苯巴比妥抑制凝血酶B、患者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C、苯巴比妥抗血小板聚集D、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9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有利于药物进一步吸收B、有利于药物从肾脏排泄C、加快药物发生作用D、血浆蛋白量低者易发生药物中毒9&在进行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不适于采用的动物为A、家兔B、犬C、大鼠D、小鼠99.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参数中HVD是指A、延迟商B、波动系数C、半峰浓度维持时间D、峰谷摆动率100.SFDA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A、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B、药效动力学评价方法C、体外研究法D、临床比较研究法二、多项选择题1.可减少或避免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皮肤给药B、直肠给药C、吸入给药D、腹腔注射E、口腔给药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A、食物理化性质B、食物的组成C、胃内容物的体积D、胃内容物的粘度E、药物因素3.直肠给药的吸收途径有A、直肠上静脉B、胃肠道C、淋巴循D、直肠屮下静脉E、直肠下静脉4•可提高药物鼻粘膜吸收的措施有A、药物的分子量大于1000B、选择合适的剂型,如膜剂.软膏剂C、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适当D、药物的分子量小于1000E、选择合适的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吸入剂等5.下述制剂屮属速效制剂的是A、异丙基肾上腺素气雾剂B、硝苯地平控释微丸C、肾上腺素注射剂D、硝酸甘油舌下片E、磺胺嚅陀混悬剂6•有关药物的体内分布,正确的是A、脂肪组织血流慢,药物蓄积速度快B、脂肪组织血流慢,药物蓄积速度慢C、同一药物的异构体体内分布相同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一种可逆过程E、表观分布容积可用于评价药物体内分布的程度7.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有A、氧化B、还原C、水解D、结合E、聚合&与药物吸收有关的生理因素是A、胃肠道的pH值B、药物的pKaC、食物中的脂肪量D、药物的分配系数E、药物在胃肠道的代谢9•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有关动力学参数的求法有等方法A、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即C-H作图B、当km>k时,药物代谢产物血浆浓度对数对吋间作图,即lgCm->t作图C、尿药排泄速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AXu/At->tc作图D、尿药排泄亏量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lg-Xu^t作图X:E、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B|J lgC->t作图“10.影响生物利用度试验的因素有A、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重B、食物C、饮水量和饮用水水温D、烟酒E、•运动11.药物通过被动扩散吸收的机理,有如下特征A、耗能B、不耗能C、需载体D、不需载体E、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12.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点有A、剂量增加,tl/2不变B、剂量增加,tl/2延长C、AUC和Css与剂量成正比D、AUC和Css与剂量不成正比E、药物代谢物的组成比例可由于剂量变化而变化13.哪些药物宜饭后服用?A、毒性大B、对胃有刺激C、弱碱性D、弱酸性E、主动转运吸收机理的药物14.尿药排泄数据法中速度法的特点有A、误差小B、误差大C、需求Xu®D、不需求Xu8E、只需3〜4个tl/2的集尿时间15.体外研究口服药物吸收作用的方法有A、组织流动室法B、外翻肠囊法C、外翻环法D、肠道灌流法E、Cacoo-2细胞模型16.下列哪些因素一般不利于药物的吸收?A、不流动水层B、P・gp药泵作用C、胃排空速率增加D、加适量表面活性剂E、溶媒牵引效应17.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有A、制成盐类B、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C、制成无定型药物D、加入表面活性剂E、增加脂溶性药物的粒径体内常见的结合剂主要包括A、葡萄糖醛酸B、乙酰辅酶AC、S —腺昔甲硫氨酸D、硫酸E、盐酸19.药物代谢第一相反应包括A、氧化B、还原C、S水解D、结合E、聚合20.生物利用度的实验设计包括哪些内容?A、受试者的选择B、标准参比制剂的选用C、受试制剂与给药剂量的确定D、生物样本中药物浓度分析方法选择E、实验方案的设计三、名词解释1•首过效应2.牛:物等效性3.表观分布容积4.药物动力学5.肝清除率6.单室模型7.pH ■分配假说&被动转运9.蓄积因子10.肾清除率11•生物利用度12.二室模型13住物药剂学14.时辰药动学15.PK-PD 模型16.群体方法17.延迟商18.抗菌药后效应19.坪幅20.双峰现象四、简答题1.为什么临床上推荐氨基糖昔类抗生素每天给药一次?2.试述残数法求k及ka的操作步骤。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继续教育复习材料1、I期临床药品动力学试验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D )A、目标是探讨药品在人体内吸收、分布、消除动态改变过程B、受试者标准上应男性和女性兼有C、年纪以18~45岁为宜D、通常应选择目标适应证患者进行2、以下关于多剂量给药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算数平均值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最小稳态血药浓度D、增加给药频率,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3、增加药物与角膜的接触时间可有效降低药物流失,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方式是(C )A、减小滴眼剂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泪液与滴眼剂的充分混合,增加接触时间;B、应用软膏、膜剂、在位凝胶等剂型;C、增加给药体积;D、增加制剂黏度;4、鼻部吸收药物粒子的大小应控制在(A )为宜A、20~50μm;B、小于2μm;C、2~20μm;D、大于50μm;5、在进行口服给药药品动力学研究时,不适于采取动物为:(A )A、家兔B、犬C、大鼠D、小鼠6、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B )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7、以下相关给药方案调整说法,正确是(B )A、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需要知道药品FB、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需要知道有药品t1/2C、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需要知道药品VD、设计口服给药方案时,必需要同时知道药品F、t1/2和V8、关于胃肠道黏膜上覆盖的黏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糖蛋白是其主要成分;B、具有保护黏膜的作用;C、有利于药物的吸收;D、具有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9、缓控释制剂药品动力学参数中HVD是指(B )A、延迟商B、波动系数C、半峰浓度维持时间D、峰谷摆动率10、对于肾功效衰退患者,用药时关键考虑(A )A、药品经肾脏转运B、药品在肝脏代谢C、药品在胃肠吸收D、药品和血浆蛋白结合率11、口服给药的负荷剂量与下列哪些参数有关(A )A、X0,τ,k,FB、X0,Ka,k,τC、V,CssD、X0,Ka,τ,F12、新生儿药品半衰期延长是因为(A )A、酶系统发育不完全B、蛋白结合率较高C、微粒体酶诱导作用D、药品吸收完全13、药品作用强度,关键取决于(D )A、药品在血液中浓度B、药品和血浆蛋白结合率C、药品排泄速率D、药品在靶器官浓度14、药品A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药品B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药品A单用时t1/2为4h,如药品A和药品B适用,则药品A的t1/2为(A )A小于4h B.不变C.大于4h D.大于8h15、药物代谢I相反应不包括(D )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水解反应D、结合反应16、当可被肝药酶代谢药品和酶抑制剂适用时比单独应用效果(D )A、无效B、减弱C、不变D、增强17、下列关于双室静注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参数B和β值可通过残数法求得;B、机体的消除速度常数为β;C、机体的消除速度常数为K21D、一般情况下,β>α;18、通常情况下与药理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C )A、给药剂量B、尿药浓度C、血药浓度D、唾液中药物浓度19、下列(D )不能表示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波动程度A、波动百分数B、血药浓度变化率C、波动度D、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0、关于清除率的叙述,错误的是(B )A、清除率没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B、清除率是指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位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血液中的药物C、清除率包括了速度与容积两种要素,在研究生理模型时是不可缺少的参数D、清除率的表达式是Cl=kv21、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问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22、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 )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23、反复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似推导前提是(D )A、单室模型B、双室模型C、静脉注射给药D、等计量等间隔24、下列那一项不是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识别方法(D )A、图形法B、拟合度法C、AC判断法D、亏量法25、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D )A、20LB、4m1C、30LD、4L26、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C )A、4hB、1.5hC、2.0hD、0.693h27、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A )A、35.88B、40.76C、66.52D、29.4128、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 l/2药物消除99.9%?(C )A、6t1/2B、4t1/2 C.8t1/2 D.10t1/229、单室模墨药物,生物半衰期为6h,静脉输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多长时间(C )A、12.5hB、25.9hC、30.5hD、50.2h30、关于药物动力学中用“速度法”从尿药数据求算药物动力学的有关参数的错误描述是(C )A、至少有一部分药物从肾排泄而消除B、须采用中间时间t中来计算C、必须收集全部尿量(7个半衰期,不得有损失)D、误差因素比较敏感,试验数据波动大31、药品在体内以原型不可逆消失过程,该过程是(D )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32、药品排泄关键器官是(D )A、肝B、肺C、脾D、肾33、SFDA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A )A、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B、药效动力学评价方法C、体外研究法D、临床比较试验34、关于隔室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单室模型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与各组织达到动态分布平衡,成为均一单元,血药浓度与组织浓度相等;B、一种药物符合哪种隔室模型,主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与给药途径及实验方法等无关;C、如果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为一直线,则为单室模型;D、双室模型中央室一般是由血液和血流丰富、能迅速达到分布平衡的组织和器官构成,周边室则由血液供应少、分布缓慢的组织和器官组成;35、能够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速度药品是(C )A、青霉素B、链霉素C、菊粉D、葡萄糖36、对于低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提高其吸收的方法错误的是(C )A、制成可溶性盐类B、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C、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D、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37、药品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最关键原因(B )A、肾小球过滤B、肾小管重吸收C、肾小管分泌D、尿液酸碱性38、一定时间内肾能使多少容积血浆中该药品清除能力被称为(B )A、肾排泄速度B、肾清除率C、肾清除力D、肾小管分泌39、某药静脉滴注经3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C )A、50%B、75%C、88%D、99%40、模型拟合的判断,下列正确的是(A )A、AIC值越小,拟合得越好;B、残差平方和RSS越大拟合越好;C、拟合度r2越小拟合越好;D、加权残差平方和WRSS越大拟合越好;41、下列关于药物转运的描述正确的是(C )A、浓度梯度是主动转运的动力B、易化扩散的速度一般比主动转运的快C、肽转运器只能转运多肽D、核苷转运器是外排转运器42、关于药物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D )A、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C、药物动力学是采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推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D、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43、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哪一项(B )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重吸收D、肾小管分泌44、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最主要的排泄途径是(A )A、胆汁B、汗腺C、唾液腺D、泪腺45、下列过程中哪一个过程通常不存在竞争抑制(A )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46、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消耗能量,不需要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不消耗能量,不書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47、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品中哪一个肾排泄不利(A )A、水杨酸B、葡萄糖C、四环素D、庆大霉素48、一定时间内能使多少各积血浆中该药品清除能上被称为(B )A、肾排泄速度B、肾清除率C、肾清除力D、肾小球过滤速度49、关于生物膜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C )A、流动性B、选择透过性C、结晶性D、不对称性50、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B )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D、可已经肝脏代谢51、某药物口服后肝脏首过作用大,改为肌内注射后(D )A、生物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均增加B、生物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均减少C、生物半衰期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D、生物半衰期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52、在胆汁中排泄药品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进肝门静脉现象被称为(A )A、肠肝循环B、胆汁排泄C、肠肝排泄D、肝脏代谢53、下列药品中哪一个最有可能从肺排泄(A )A、乙醚B、青霉素C、磺胺嘧啶D、二甲双胍54、给药路径和方法不一样而造成代谢过程差异,关键相关原因为(A )A、有没有首过现象B、有没有肠肝循环C、有没有个体差异D、有没有酶诱导和酶抑制现象55、药品在消化道代谢也是相当普遍,其中肠内细菌代谢是关键代谢过程,它代谢反应类型关键是(D )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结合反应D、水解反应56、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某些特点和程度的是(D )A、分布速度常数B、半衰期C、肝清除率D、表观分布容积57、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D )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B、药物药效随时间的变化C、药物毒性随时间的变化D、体内药量随时间的变化58、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D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联系,但侧重点不同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59、肺部给药时,下列影响因素错误的是(D )A、细而长的吸气使药物到达深部如肺泡等部;B、短而快的吸气使药物停留在咽喉部位;C、为了达到最大的肺部给药效果,可在吸入药物后屏气5~10秒;D、药物粒子进入肺的量与呼吸量成正比,与呼吸频率成反比;60、关于隔室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D )A、隔室的划分是随意的B、为了更接近于机体的真实情况,隔室划分的越多越好C、药物进入脑组织需要透过血脑屏障,所以对所有的药物来说,脑是周边室D、隔室是根据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多少和药物分布转运的快慢确定的61、某药物口服后肝脏首过作用大,改为肌内注射后(D )A、生物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均增加B、生物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均减少C、生物半衰期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D、生物半衰期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62、下列关于经皮给药吸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C )A、脂溶性药物易穿过皮肤,但脂溶性过强容易在角质层聚集,不易穿透皮肤B、某弱碱药物的透皮给药系统宜调节pH为偏碱性,使其呈非解离型,以利于药物吸收C、脂溶性药物的软膏剂,应以脂溶性材料为基质,才能更好的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D、药物主要通过细胞间隙或细胞膜扩散穿透皮肤,但皮肤附属器亦可能成为重要的透皮吸收途径63、SFDA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A )A、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B、药效动力学评价方法C、体外研究法D、临床比较试验法64、以下那条不属于主动转运的特点(B )A、需要能量B、无部位特异性C、逆浓度梯度D、需要载体参与65、以下错误的选项是(D )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吸收C、大分子药物易于向淋巴系统转运D、A、B、C均不对66、关于生物膜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C )A、流动性B、选择透过性C、结晶性D、不对称性67、下列描述错误的是(C )A、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膜动转运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D、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68、下列哪一种药物最有可能从肺排泄(A )A、乙醚B、青霉素C、磺胺嘧啶D、二甲双胍69、拟定给药方案时,主要可调节以下哪一项调整剂量(B )A、t1/2和kB、X0和τC、Css和VD、V和Cl70、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消耗能量,不需要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不消耗能量,不書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71、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 )A、随pH降低而增大;B、随pH降低而减小;C、不受pH影响;D、随pH增大而增大;72、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D )A、小肠单向灌流法B、肠襻法C、外翻环法D、小肠循环灌流法73、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C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D、促进扩散74、口服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B )A、大肠B、小肠C、结肠D、胃75、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抑制(A )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76、淋巴系统对(D )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脂溶性药物B、解离型的药物C、水溶性药物D、未解离型药物77、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种排泄中(B )A、肾排泄B、胆汁排泄C、乳汁排泄D、肺部排泄78、下列哪项不属于单室模型中血管外重复给药参数(B )A、稳态最大血药浓度;B、溶出速率;C、蓄积系数;D、稳态血药浓度;79、关于肠道灌流法描述正确的是(B )A、小肠有效渗透系数是决定药物在小肠吸收速度和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B、对受试动物的数量没有要求C、吸收研究过程中药物必须以真溶液状态存在D、能排除药物肠道代谢、肠壁吸附等因素所致的药物损失80、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用药时主要考虑(A )A、药物经肾脏的转运B、药物在肝脏的代谢C、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81、关于隔室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单室模型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与各组织达到动态分布平衡,成为均一单元,血药浓度与组织浓度相等;B、一种药物符合哪种隔室模型,主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与给药途径及实验方法等无关;C、如果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为一直线,则为单室模型;D、双室模型中央室一般是由血液和血流丰富、能迅速达到分布平衡的组织和器官构成,周边室则由血液供应少、分布缓慢的组织和器官组成;82、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D )A、20LB、4m1C、30LD、4L83、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C )A、4hB、1.5hC、2.0hD、0.693h84、下列哪一项是混杂参数(C )A、k10、k12、k21B、t1/2、Cl、V、A、BC、α、β、A、BD、k A、k、α、β85、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D )A、人体总体积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86、关于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有(D )A、表观分布容积最大不能超过总体液B、无生理学意义C、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的真是容积D、可用来评价药物的靶向分布87、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A )A、35.88B、40.76C、66.52D、29.41E、87.6788、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C )A、皮下注射给药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内注射吸收顺序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吸收过程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可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89、关于影响胃排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D )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精神因素C、食物的组成D、药物的理化性质90、以下叙述正确的是(B )A、脑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中央室;B、多室模型中,药物的消除一般发生在中央室;C、多室模型中,中央室和周边室药物会同时达到分布平衡;D、多室模型中,药物首先在中央室分布平衡,之后在周边室达到平衡;91、增加药物与角膜的接触时间可有效降低药物流失,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方式是(C )A、减小滴眼剂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泪液与滴眼剂的充分混合,增加接触时间;B、应用软膏、膜剂、在位凝胶等剂型;C、增加给药体积;D、增加制剂黏度;92、以下关于稳态血药浓度叙述正确的是(A )A、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时稳态血药浓度曲线是一条直线;B、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给药时的稳态血药浓度是一条直线;C、单室模型药物血管外多剂量给药的最大稳态血药浓度是一条直线;D、单室模型药物血管外多剂量给药的最小稳态血药浓度是一条直线;93、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94、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A )A、片重差异B、片剂的崩解度C、药物颗粒的大小D、压片的压力95、下列关于双室静注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参数B和β值可通过残数法求得;B、机体的消除速度常数为β;C、机体的消除速度常数为K21D、一般情况下,β>α;96、某药静脉注射经3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C )A、1/2B、1/4C、1/8D、1/1697、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D )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B、膜孔转运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98、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哪一项(B )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C、重吸收D、肾小管分泌99、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A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C、无饱和性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100、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101、关于药物经皮吸收,正确的叙述是(D )A、皮肤内代谢酶主要存在与活性表皮;B、皮肤水化作用对水溶性药物的促渗作用小于对脂溶性药物的促渗作用;C、皮肤内代谢酶主要存在于真皮;D、皮肤内含与肝脏类似的代谢酶,所以有明显的首过效应;102、药物在体内以原形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D )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103、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A )A、水杨酸B、葡萄糖C、四环素D、麻黄碱104、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 l/2药物消除99.9%?( C )A、4t1/2B、6t1/2C、8t1/2D、10t1/2E、12t1/2105、舌下给药的缺点是(D )A、给药方便;B、舌下渗透力能力强;C、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D、易受唾液冲走影响;106、关于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描述错误的是(C )A、药物引起胃肠道pH的改变会明显妨碍药物的吸收B、药物在制剂中与辅料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可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C、药物被包合后,使药物的吸收增大D、脂质类材料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不同程度的延缓药物释放107、下列关于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 )A、药物消除的半衰期越长,其达坪速度越快;B、在滴注的时间T内,体内除有消除过程外,同时存在一个恒速增加药量的过程;C、稳态血药浓度Css=k0/kVD、静脉滴注是以恒速向血管内给药的方式;108、直肠给药特点中,叙述不正确的是(D )A、药物直肠给药吸收后,大部分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发挥全身作用;B、避免胃肠pH和酶的影响和破坏,避免药物对胃肠功能的干扰;C、作用的时间一般比片剂长,每日给药1-2次;D、不可作为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吸收部位;109、静脉注射某药物100mg,立即测的血药浓度为1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D )A、5L B、10L C、50L D、100L110、新生儿的药物半衰期延长是因为(A )A、酶系统发育不完全B、蛋白结合率较高C、微粒体酶的诱导作用D、药物吸收完全111、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C )A、肾小球滤过率B、肾小管分泌C、肾小管重吸收D、尿量112、下列那一项不是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识别方法(D )A、图形法B、拟合度法C、AC判断法D、亏量法113、以下相关稳态血药浓度叙述中,正确是(D )A、达成稳态后,血药浓度式中维持一个恒定值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压浓度算术平均值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靠近稳态最小血药浓度D、增加给药频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压浓度差值小114、下列(D )不能表示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波动程度A、波动百分数B、血药浓度变化率C、波动度D、平均稳态血药浓度115、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算术平均值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问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116、对于肾功效衰退患者,用药时关键考虑(A )A、药品经肾脏转运B、药品在肝脏代谢C、药品在胃肠吸收D、药品和血浆蛋白结合率117、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C )A、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颗粒剂>片剂B、溶液剂>颗粒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C、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D、混悬剂>溶液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118、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A )状态A、漏槽B、动态平衡C、饱和D、均是119、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是(C )A、青霉素B、链霉素C、菊粉D、葡萄糖120、关于单室模型错误的描述是(B )A、单室模型是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单元B、单室模型中药物在各个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均相等C、在单室模型中药物进入机体后迅速成为动态平衡的均一体D、符合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成为单室模型药物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Caco-2细胞模型主要应用于(ABCDE )A、研究药物结构与吸收转运的关系B、快速评价前体药物的口服吸收C、研究口服药物的吸收转运机制D、确定药物在肠腔吸收的最适pHE、研究辅料以及剂型对吸收的影响作用2、下列论述正确的是(CD )A、光学异构体对药物代谢无影响B、体外法可完全替代体内法进行药物代谢的研究C、黄酮体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因此口服无效D、硝酸甘油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因此通过皮肤、鼻腔、直肠、口腔黏膜吸收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请先翻译成中文再解释)1.absorption:2.enzyme induction:3.enterohepatic cycle:4. mean residence time,MRT:5.first pass effect:6.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7.enzyme inhibition:8.bioequivalence:9.loading dose:10.PPK:11.AUC:12.passive transport:13.cytochrome P450:14.wash-out period:15.facilitated diffusion:16.distribution:17.membrane pore transport:18.accumulation:二、简答题:1.药物转运机制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2.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是什么?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某药按生物药剂学分类属于IV型,请问可以采用什么手段提高生物利用度?4.鼻粘膜给药有何特点?举例说明在新制剂研发中的应用。

5.简述缓控释制剂体内评价的主要内容。

6.从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分析,可以通过什么手段增加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7.注射药物过量后,为了加快药物从血液中的排除,可以采用什么手段?8.TDM有何意义,哪些药物需要TDM?9.从药物的经肾排泄机制分析药物过量后如何加快药物的排泄?10.创新药物研究时,药物代谢研究包括哪些主要内容?11.简述口腔黏膜给药的特点以及适用于该给药途径的制剂特点。

试举例说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2.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13.为什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延长仅由肾小球滤过药物的肾清除率,但不影响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药物的肾清除率?14.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15.何为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16.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提纲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个是血管外给药单室模型的药动学微分方程?E.dX/dt=k a X a-kX2.药物膜转运中需要载体而不需要机体提供能量的是:C.促进扩散3.以下哪个不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D.以药动学观点和方法进行指导药物市场开发4.以下关于体内药物分布影响因素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B.药物蛋白结合主要是通过不可逆的化学键来影响药物体内分布5.下列关于酶抑制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E.酶抑制作用就是通过与酶形成可逆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药物基质的代谢。

6.以下关于肾小管重吸收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A.肾小球滤过的总血液体积的一半被肾小管重吸收7.以下关于肾小球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E.肾小球血毛细血管内压力低于肾小囊内压力8.以下关于单室模型静脉滴注模型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C.达到稳态浓度前停止给药体内药量为零级消除过程9.下列有关代谢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E.所有的药物代谢产物极性都比原药物大,以利于从机体排出10.以下关于药物分布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C.药物在体内的理想分布状态是均匀分布13.以下关于药物分布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A.药物分布速度往往比药物消除速度快、B.不同药物体内分布特性不同、D.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E.连续用药时药物对一些组织的特异性亲和会导致药物积蓄14.以下关于药物排泄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排泄与药效:排泄是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一种形式,与药效、药效维持时间及毒副作用密切相关。

排泄速度增大,血中药量减少,药效降低以致失效;药物相互作用或疾病等导致排泄速度降低,血中药量增大,若不减少剂量则会产生副作用,甚至中毒。

16.以下关于肾清除率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肾清除率Cl r概念:Cl r是用来定量描述药物通过肾脏排泄效率的参数,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肾脏排泄血浆清除率”(简称肾清除率)。

其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种物质的血浆容积就是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常以ml/min表示)。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

复习题(答案在后面)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2.药物的处置3.药物代谢4.肠肝循环5.平均稳态血药浓度6.半衰期7.第一相反应8.表观分布容积9.尿药法10.肝首过作用11.主动转运12.药物动力学13. 洗净期14.定量下限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剂型因素的是( )A 、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B 、溶解度C 、药物的稳定性D 、年龄的差异2.以下哪一条是被动扩散特征( )A 、消耗能量B 、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3.下列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 、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B 、溶解度C 、药物的稳定性D 、遗传因素4.下列关于细胞膜经典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B 、细胞膜上脂质分子的亲水头朝内分布在膜的内侧C 、细胞膜上有带电小孔,水分能自由通过D 、细胞膜上有特殊载体和酶促系统,能进行物质转运5.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指( )。

A 、稳态时,给药间隔时间内曲线下面积与给药间隔时间的比值B 、max ssC 与min ss C 的几何平均值C 、max ss C 与min ss C 的算数平均值D 、相同剂量药物口服后的max ss C 与静注后的min ss C 平均值6.设人体血流量为5L,静脉注射某药物45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一室分配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多少( )。

A、0.45 LB、7.5 LC、10 LD、25 L7.有关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正确的是()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性C、无饱和性D、结合型可自由扩散8.下列给药途径中一般不用于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是()A、肌肉注射B、眼部给药C、直肠给药D、静脉注射9.下列哪条是被动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B、需要能量C、无部位特异性D、需要载体参与10.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 h-1, 则它的生物半衰期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

问 答 题1. 药物的分离与吸收的关系,简述影响药物体内分解的因素。

2. 引起非线性药动学的原因。

⑴、与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有关的可饱和酶代谢过程。

⑵、与药物吸收、排泄有关的可饱和载体转运过程。

⑶、与药物分布有关的可饱和血浆/组织蛋白结合过程。

⑷、酶诱导及代谢产物抑制等其他特殊过程。

3. 药动学的应用主要在那些内容?举例说明。

⑴、探讨药动参数与药效间的关系,PK -PD 模型⑵、探讨药物结构与药动学规律的关系,开发新药⑶、探讨剂型因素与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关系,开发新型给药系统⑷、以药物动力学观点和方法进行药物质量的评价⑸、应用药动方法与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1. TDM 的临床应用有那些?举例说明。

⑴、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如实行给药方案个体化,可预防和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更加安全、有效。

⑵、 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

⑶、 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如对乙酰胺基酚的氧化代谢物具有肝毒性,早起使用乙酰半胱氨酸可保护肝脏,但服用中毒剂量的对乙酰胺基酚的初期中毒症状不明显,所以只能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可达到早期诊断。

⑷、 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如某癫痫患者,连续服用苯妥英钠,仍不能控制癫痫发作,且还有诸多症状,此时继续服药还是已经发生药物中毒,而经过测定血药浓度,可迅速做出判断。

⑸、 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及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如通过血药浓度检测能及时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自动停药、减量或超量用农药。

2. 试比较药物转运的一级速率和零级速率特点。

一级速率过程 : 特点:⑴ 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AUC 与剂量成正比;⑵ 一次给药情况下,尿药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

多数药物在常用剂量时,体内的ADME 过程都表现为一级速率过程。

零级速率过程 : 特点:⑴ 药物转运速度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⑵ 消除速率为零级时,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

静滴、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 kX dt dX =kkX dX ==03. 药物代谢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提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个是血管外给药单室模型的药动学微分方程?E.dX/dt=k a X a-kX2.药物膜转运中需要载体而不需要机体提供能量的是:C.促进扩散3.以下哪个不是药动学的研究内容?D.以药动学观点和方法进行指导药物市场开发4.以下关于体内药物分布影响因素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B.药物蛋白结合主要是通过不可逆的化学键来影响药物体内分布5.下列关于酶抑制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E.酶抑制作用就是通过与酶形成可逆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药物基质的代谢。

6.以下关于肾小管重吸收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A.肾小球滤过的总血液体积的一半被肾小管重吸收7.以下关于肾小球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E.肾小球血毛细血管内压力低于肾小囊内压力8.以下关于单室模型静脉滴注模型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C.达到稳态浓度前停止给药体内药量为零级消除过程9.下列有关代谢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E.所有的药物代谢产物极性都比原药物大,以利于从机体排出10.以下关于药物分布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C.药物在体内的理想分布状态是均匀分布13.以下关于药物分布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A.药物分布速度往往比药物消除速度快、B.不同药物体内分布特性不同、D.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E.连续用药时药物对一些组织的特异性亲和会导致药物积蓄14.以下关于药物排泄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排泄与药效:排泄是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一种形式,与药效、药效维持时间及毒副作用密切相关。

排泄速度增大,血中药量减少,药效降低以致失效;药物相互作用或疾病等导致排泄速度降低,血中药量增大,若不减少剂量则会产生副作用,甚至中毒。

16.以下关于肾清除率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肾清除率Cl r概念:Cl r是用来定量描述药物通过肾脏排泄效率的参数,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肾脏排泄血浆清除率”(简称肾清除率)。

其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种物质的血浆容积就是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常以ml/min表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一、重要概念1.靶向给药系统TDDS(p7)2.首过效应(p7)3.膜转运(p20)4.溶出度(p42)5.表观分布容积6.肠肝循环7.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p189)8. 消除半衰期9. 生物利用度(p425)10.生物等效性(p431)二、知识点1.对生物药剂学的理解,有赖于对其定义中________等三个因素的理解。

2.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过程。

3. 根据药物是否容易被代谢而将药物分为硬药与软药,硬药代谢困难,药效持续时间长;软药代谢容易得多。

4.人体胃液的PH约为1,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液的pH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5. 注射剂的水溶液比混悬液、油溶液吸收更快,因而作用发生较快。

6.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顺序为:吸入>肌内>皮下>直肠黏膜>口服>皮肤。

7.口服硫酸镁产生导泻和利胆作用,而注射给药则产生镇静和降压作用。

8.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9.由于生物膜的半透性,亲脂性药物容易透过,亲水性药物难以透过10.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的机制主要分为_______________。

11. 膜动转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作用方式。

12. 淋巴管的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大,是乳糜小滴和大分子药物吸收的主要通道。

13. 胃蛋白酶、胰酶等可以消化食物,故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口服容易分解而失效,因此这些药物通常不口服给药。

14. 乳制品可以使喹诺酮类抗菌药吸收减少,所以这类药物不宜与乳制品同服。

15. 四环素类药物可与食物中的Ca2+、Mg2+、Fe2+和Al3+等阳离子形成难溶的络合物,从而使药物的消化道吸收减少16.胃酸分泌长期减少的贫血患者,用铁剂及西咪替丁治疗时,吸收缓慢,药物效果减弱。

17. 多晶型药物的亚稳定型熔点低,溶解度高,溶出速度大,有利于制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学考试复习资料第⼀章⽣物药剂学概述1.⽣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题,判断之类的)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药⽅法制剂处⽅中所⽤的辅料的性质及⽤量处⽅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3.⽣物因素(⼩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药部位进⼊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结构发⽣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设计?不好筛选合适的盐筛选不同的晶型改善化合物结构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影响增加脂溶性改善化合物结构胃中稳定性稳定代谢稳定性不稳定研究代谢药物6.⽚剂⼝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答:⽚剂⼝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章⼝服药物的吸收1、⽣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类③、蛋⽩质⽣物膜性质:①膜的流动性膜②结构的不对称性③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的载体作⽤,透过细胞⽽被吸收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部位:静脉、肌肉、皮下、皮内、鞘内与关节腔等1. 静脉注射(IV): 不存在吸收,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分为静脉推注和静脉输注(当药物半衰期很短或需要大容量给药时) 。

易产生药物性休克、过敏性反应等副作用,注射应缓慢进行。

制剂一般为水溶液、水醇溶液、混悬剂、乳剂等。

2. 肌内注射( IM ) : 简便安全,应用最广,有吸收过程。

肌肉组织内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多孔的类脂质膜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药物以扩散方式转运。

分子量太大的药物通过淋巴途径吸收药物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注射容量一般为2〜5ml,溶媒为水、复合溶剂或油;药物状态有溶液、乳浊液、混悬液部位:臀大肌、臀中肌、上臂三角肌3•皮下与皮内注射:(1) 皮下:注入皮下组织药物从皮下注射后通过结缔组织间隙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而吸收。

但皮下结缔组织血管少,血流较慢,药物发挥作用较肌肉组织慢。

需要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采用此给药途径(2) 皮内:药物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

皮内注射药物吸收差,吸收容量小,一般作皮肤诊断和过敏试验。

如青霉素皮试。

4.其他部位注射:腹腔内注射以门静脉吸收入肝脏再向全身组织分布。

肝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受到影响。

具危险性。

动脉注射药物直接靶向作用部位,但危险性大。

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内,作为治疗脑脊髓膜炎或脊髓麻醉之用。

可克服血脑屏障,如异烟肼。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血流和淋巴液丰富的部位吸收快(促进血流速方法:按摩、热敷、运动)2•药物理化性质:⑴药物分子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子量小由血管转运,如氯化钠;分子量大的药物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如铁-多糖复合物。

(2)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为毛细血管的膜孔半径大,约3nm , —般药物均能通过。

(3) 其他因素:对于混悬型和非水溶液注射剂,药物的溶解度可能成为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

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弱酸性药物:弱碱性药物: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浓度载体媒介被动转运·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占有较大比例。

·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所占比例15、评价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是油/水分配系数()16、溶出速度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描述:为药物的溶出速度,D未溶解药物的扩散系数,S为固体药物的表面积,h为扩散层厚度,为药物在液体介质中的溶解度,C为t时间药物在胃肠液或溶出介质中的浓度。

17、漏槽效应:在胃肠道中,溶出的药物不断地透膜吸收入血,形成漏槽状态。

18、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1)药物的溶解度;2)粒子大小;3)多晶型;4)溶剂化物19、崩解时限:用来描述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散成碎粒的过程。

20、溶出速率: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药物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21、溶出速率的测定方法:转篮法、桨法、小杯法。

22、溶出介质有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蒸馏水。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1、透皮吸收促进剂:月桂氮卓酮2、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

3、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机制:①惯性碰撞;②沉降;③扩散第四章药物的分布1、药物的分布: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浆后,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2、影响分布的因素:药物的化学结构、脂溶性、对组织的亲和性、相互作用,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不同组织的生理结构特征等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机体的生理特性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

3、表观分布容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X表示体内药量,C表示相应的血药浓度。

4、血浆中的三种蛋白质: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

5、血脑屏障:由单层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连续性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存在紧密连接,几乎没有细胞间隙。

6、弱碱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7、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①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②药物直接给药;③暂时破坏血脑屏障;④利用血脑屏障跨细胞途径⑤通过鼻腔途径给药第五章药物代谢1、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可发生改变的过程,又称生物转化。

代谢主要在肝中进行,也发生在其他器官,如肠、肾、肺、血液和皮肤等。

2、代谢的临床意义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2)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3)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4)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5)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

3、药物代谢反应的I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

4、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生理因素:种属、种族、年龄、性别、妊娠、疾病等。

2)剂型因素:给药途径、剂量、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

第六章药物排泄1、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是许多药物消除的主要途径。

2、药物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3、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答: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

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

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

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

4、肾小管的主动分泌机制:阴离子分泌机制和阳离子分泌机制5、测量肾小球滤过: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通过肾单位的变化。

6、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1)排泄机制的影响;2)水溶性的影响;3)分子量的影响。

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1、隔室模型:将整个机体按动力学特性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接起来构成的的一种足以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

2、隔室模型的划分隔室的划分与器官、组织的血流量、膜通透性、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只要体内某些部位接受药物及消除药物的速率常数相似,而不管这些部位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如何。

3、一级速率过程特点:①半衰期与剂量无关;②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③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

4、零级速率过程:指药物的转运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

临床上恒速静脉滴注的给药速率以及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即为零级速率过程。

5、生物半衰期: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6、清除率:整个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的药物消除率,是指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消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

即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用Cl 表示,公式如下:-dX/dt代表机体或消除器官中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X为体内药物量,V为表观分布容积,C为血药浓度。

第八章单室模型1、单室模型:某些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后迅速向全身各部位分布,并在血液、组织与体液之间达到分布动态平衡,即动力学上的“均一”状态,因而称为单室模型。

2、静脉注射1)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k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初始浓度。

2)基本参数k与Co的求算(以上述公式的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k=-2.303bb为直线斜率,a为截距。

3)生物半衰期4)表观分布容积为静脉注射剂量。

3、静脉滴注体内血药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1)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为静脉滴注速率。

4、血管外给药1)达峰时间(t max)和峰浓度(C max)一级吸收速率常数,F为吸收率(0≤F≤1),给药剂量。

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3)残数法步骤①根据-t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求得尾段直线方程(或,式中),根据斜率求得消除速率常数k、消除半衰期,根据截距求得A。

②将吸收相中的时间代入尾端直线方程,求得尾端直线外推线上血药浓度值。

③用外推线上血药浓度值减去吸收相中同一时间点的实测浓度,即得一系列参数浓度C.④根据根据-t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求得残数直线方程(或),从而根据斜率求得吸收速率常数、吸收半衰期。

⑤若已知F、,根据A可求出V值。

第九章多室模型1、α称为分布相混合一级速率常数或快配置速率常数;β称为消除相混合一级速率常数或慢配置速率常数。

α和β又称为混杂参数。

两者的关系有:α+β=k12+k21+k10α*β=k21*k10第十章多剂量给药1、多剂量给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

多数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多次给药方可达到有效治疗目的。

2、多剂量函数:n为给药次数,为一级速率常数,τ为给药间隔时间。

3、达坪分数:指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C n相当于坪浓度C ss的分数以f ss(n)表示4、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t=0→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间隔时间τ所得的商。

用表示:5、蓄积系数:指稳态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比值,以R表示。

6、波动百分数(PF):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7、波动度(DF):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比值。

8、血药浓度变化率: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1、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的体内过程特点1)药物的消除不遵循一级动力学,而遵从米氏(Michaelis-Menten)方程,消除动力学是非线性的;2)血药浓度和SUC与剂量不成正比;3)药物消除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4)其他药物可能竞争酶或载体系统,其动力学过程可能受合并用药的影响;5)药物代谢物的组成和(或)比例可能由于剂量变化而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