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探索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时代的冲击下,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逐渐陷入没落,传统手工艺人生存状况举步维艰,从事传统技艺制作的人大量锐减,手工艺者在机器化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手工制作技艺,是手艺人们智慧的结晶,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代代相传。
标签:传统工艺;发展;文化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本源泉,经济与文化、科学技术与艺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社会生活以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手工艺艺术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传统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把这种不断通过纯手工一步一步雕琢出来的工艺精神称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对传统工艺追求完美和极致。
一、水族马尾绣文化发展现状
水族是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的少数民族,自称“睢”,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
水族先辈创造了许多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以水书为主要载体的独特的水族文字;独具特色的水族端节、卯节、敬霞节等节日;以丰收时节农历九月为岁首的水历;以马尾绣为代表的水族民间传统技艺;能反映水族民俗、信仰和社会生活的铜鼓文化。
在水族人們的生活习俗中,认为穿戴马尾绣的服饰,外出会一切平安、吉祥,会给自已带来祥瑞之气,用马尾绣的背扇背了小孩,孩子会避免外界一切伤害。
马尾绣因工序繁琐复杂,在水族人们心目中属极为贵重的物品。
水族的女孩从小就跟着长辈学刺绣和剪纸,一般是十岁左右开始。
但一大部分都像汉族年轻人一样因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太学习接触马尾绣了。
马尾绣在女性服饰中的运用是最为广泛的,几乎所有的水族女性服饰上都或多或少地有马尾绣装饰图案。
三都水族服饰同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一样,分为盛装和便装,马尾绣比较常用在盛装上,男性服饰一般不用。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水族人民不追求过度华美,仅注重点缀美化作用。
由于马尾这种材料较难获取,工艺繁复,费工费时,通篇绣制成本十高昂,所以马尾绣纹样一般运用在衣物的边缘。
在色彩上大胆运用红、绿、黄等鲜亮的颜色,注重色彩的协调搭配,使得图案整体呈现出融洽的视觉效果。
按水族传统的习俗,姑娘出嫁时母亲通常要将马尾绣制作的绣花鞋、背带和围腰等刺绣衣物作为女儿嫁妆。
尤其是马尾绣背带在此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母亲对女儿婚姻最好的祝福和愿望,预祝女儿婚姻美满、早生贵子。
现今在水族的婚礼中,也有部分年青人受汉文化影响,不穿马尾绣盛装而穿现代流行的礼服举行婚礼的,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流变,也是人们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转变。
二、苗族蜡染文化发展现状
蜡染作为我国古代独特的纺织印染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有着“蜡染艺术之乡”之称的丹寨县,是属于黔东南地区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丹寨苗族有很多支系,其中只有“白领苗”这一支系懂得蜡染。
别的支系不懂得使用蜡刀,但会使用猪血、牛血等进行蓝靛染。
虽然同是苗族,可是不同支系所说的苗语都不一样,无法交流,使得蜡染这门手艺的传承有了局限性。
以前的苗族人先辈在寨子里过着封闭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用图案来代替文字记录生活与传情达意。
蜡染作为他们美化生活,托物言志,表达情感的形象化载体。
如今苗族蜡染的制作者多为妇女,大多数是没有多少文化甚至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乡村妇女,纹样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像天地日月、花鸟鱼虫,这些也成了苗族文化形态和历史载体之一。
用蜡刀沾蜡在布上作画,画好后把布浸入植物发酵的蓝靛中,反复浸染漂洗,然后高温脱蜡,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作。
三、侗族刺绣文化发展现状
侗族刺绣是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如今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榕江县,有着悠久的侗绣文化。
侗族靛染以亮布为特色,即经多次染色,染成紫红色。
涂上牛皮胶和蛋清,使其硬挺,在青石上多次以木锤捶打,直至发亮。
侗族人民信仰“万物有灵”,他们认为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水井、龙凤、动植物等都能够驱邪除害,服饰上的纹样就是这些内涵的外显,使其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理。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侗族服饰的实用功能有御寒保暖、利于活动和避免蚊虫叮咬与猛兽袭击三种;还具有再现农耕文化、标识族群认同、体现财富与社会地位、巩固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
除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外,侗族服饰的整体形态还符合美学原则。
精益求精的侗族刺绣的底布是侗族人自己织出来的侗布,用线也是自己纺出来的线,因此,侗家姑娘学织布要从种植棉花开始,然后纺织棉纱,直至织成侗家粗布。
受当代流行服饰的影响,侗绣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手工制作的侗绣是很耗时间和精力的,侗族刺绣传统工艺目前也在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许多传承人艰难度日,一些掌握绝活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甚至“人死艺亡”。
由于工艺复杂,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物力,工期长而产量少,限制了供应市场的数量,能静下心来学习传承侗绣的当地年轻人几乎没有,许多传统针法的刺绣绝活面临就此失传。
现如今,侗族刺绣打破了“母传女、婆传媳”的家传局限,刺绣艺人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技能通过“心口相传”的方式,传授给周边的妇女,让更多当地妇女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一门谋生技能,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在家中制作侗族服饰当作宣传销售。
可以说,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侗绣面临的后继无人的困境。
结语
中国设计需要内涵,需要文化的温度,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发扬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思想,从中国传统出发,对设计理念进行创新,挖掘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在传统的手工艺中注入新的思想和元素,在设计和生产方面进行创新,以包
容的心态融入现代新型材料和工艺,体现现代审美情趣,使传统艺术更容易融入大众生活。
陈梦怡,籍贯湖南,广西艺术学院硕士在读,流行服饰设计专业;
林燕宁,籍贯广西,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流行服饰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