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集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集合(区别于自然地理学)
A
岸礁(fringing reef)
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
B
半岛(peninsula)
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饱和带(saturation zone)
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堡礁(barrier reef)
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暴雨径流(storm flow)
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雹灾(hail damage)
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
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
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北极(North Pole)
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辫状河(braided stream)
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滨(shore)
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
冰擦痕(glacial stria)
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冰川(glacier)
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冰川学(glaciology)
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冰斗(cirque)
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
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
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冰盖(ice sheet)
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冰后期(post-glacial)
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冰期(ice age)
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冰期时,极地及高山高原的冰川范围扩大,雪线下降,动植物及自然地理带退至低纬度或海拔较低处,海平面大幅度降低。[15]
冰楔(ice wedge)
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冻土区长期冻结的产物。其出现是气候寒冷程度的标志。[15]
冰原(ice field)
一块近于水平的冰区,其面积从大约5Km2到接近大陆的规模,是在高而均匀的陆地表面上满足冰体积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与冰帽不同,因为它没有冰穹而且其流动受下伏地形支配。[23]
剥蚀面(denudation)
若夷平面规模较小,发育的又不很充分,随后又在地壳差异运动抬升过程中,被河流分割的支离破碎,呈现不于同高处,这类缓平地面称为“剥蚀面”。[10]
剥蚀作用(denudation)
简称“剥蚀”。风、流水、冰川、波浪、海流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同时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按照外力性质分为风蚀、水蚀、浪蚀、冰蚀、潜蚀等[10]
C
残积物(eluvium)
基岩经物理化学风化后,逐渐形成与母岩不同的碎屑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其成分主要为基岩碎屑、黄褐色铁质斑点、红土质(铁铝质)、高岭土和粘土等,无分选,亦无层理,只因风化程度不同,使上下层在特性上和成分上有所差异,构成复杂的风化壳剖面[10]
草原(steppe)
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群落类型。[9]
草原气候(steppe climate)
半干旱性质的气候,分布在沙漠外围毗邻地区。年降水量较少(<500毫米)且降水变率较大,集中在夏季,以阵性雨为主,蒸发较盛。土壤水分仅供给草类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则因所处纬度而不同。[17]
草原土壤(steppe soil)
是指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它们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㈠气候条件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㈡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较少;㈢土壤反应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8]
侧向侵蚀(lateral erosion)
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侧向侵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由于主流线迫近凹岸和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蚀,凸岸堆积,这就使弯道曲率半径不断减小,离心力不断增大,横向环流随之增强,侧向侵蚀也就相应增强。[7]
产流(runoff generation)
降水或冰雪融水在流域中产生径流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流现象和产流过程受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十分复杂。[14]
产沙量(sediment yield)
一定流域岩石在风力水力热力和重力等作用下往往要被侵蚀和输移,被侵蚀的岩石经过输移过程中的冲淤变化,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流域的产沙量。[12]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森林外貌四季常绿,呈深绿色,上层林冠呈半圆球形,林冠整齐一致。有明显的建群种,分层明显,乔木1-2层,其下有显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以草质为主,木质甚少,附生植物以苔藓、地衣为主,很少被子植物种类。[24]
潮汐通道(tidal 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