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2.3.2 光学实验复习 课件 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分析比较4与7或5与8或6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_同__一__发_光__体__通__过__不_同__凸__透__镜__成_实__像__时__,__当_像__距__与__物__距_的__比__值__相__同__ _时__,__像_的__高__度__相__同_______。 (b)分析比较4与5与6或7与8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平面镜成像特点
【例题1】如图1所示,蜡烛在平面镜M中所成
像的位置应在图中的 (10中考)
( B)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A
图1
平面镜成像特点
【例题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2中画出
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09中
考)
M A
B N
图2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思考:
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计算了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后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4与7或5与8或6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4与5与6或7与8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题4】某小组同学做了“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想
继续探究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
关,于是他们把不同高度的发光物体A、B分别放在焦距为f1 和f2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
行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
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 2.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 3.光屏上的像不完整?
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题3】在下图中,凸透镜的焦矩为10厘米,实验时 应先调整光屏的 高度__ ,以保证烛焰的像能在光 屏的 中__央__ ,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 移至光具座的“20厘米”刻度处.则应在 6_0_~_7_0__ 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选填“60~70”或 “大于70”),直到光屏上的像最 清__晰__ 为止。 (11中考)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光的折射规律
•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根据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推测物体B的高度为_________米。
实验序
u
v
h
v
号
(厘米)
(厘米)
(厘米)
u
4
20 60
2.7
3
5
30 30
0.9
1
6
Leabharlann Baidu60 20
0.3 0.33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5
30
30
0.9
8
24
24
0.9
6
60
20
0.3
9
48
16
0.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_一__发__光__体_通__过__相__同__凸_透_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像__的___ _高__度__也__越__小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该小组同学综合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根据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推测物体B的高度为_________米。
实验序
u
v
h
v
号
(厘米)
(厘米)
(厘米)
u
4
20 60
2.7
3
5
30 30
0.9
1
6
60 20
0.3 0.33
二和表三所示。
实验序号
u
v
(厘米) (厘米)
h (厘米)
表一:发光物体A 凸透镜焦距为f1 1
2
20
60
1.8
30
30
0.6
3
60
20
0.2
表二:发光物体B
凸透镜焦距为f1
u
v
h
(厘米) (厘米) (厘米)
表三:发光物体B
凸透镜焦距为f2
u
v
h
(厘米) (厘米) (厘米)
4
20
60
2.7
7
16
48
2.7
7
16
48
2.7
3
8
24 24
0.9
1
9
48 16
0.3 0.3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一__发__光__体__通_过__相__同__凸__透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_像_的__高__ _度_也__越__小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该小组同学综合分析 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结论:
7
16
48
2.7
3
8
24 24
0.9
1
9
48 16
0.3 0.3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一__发__光__体__通_过__相__同__凸__透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_像_的__高__ _度_也__越__小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
平面镜成像特点
【例题1】如图1所示,蜡烛在平面镜M中所成
像的位置应在图中的 (10中考)
( B)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A
图1
平面镜成像特点
【例题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2中画出
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09中
考)
M A
B N
图2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思考:
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计算了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后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4与7或5与8或6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4与5与6或7与8与9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题4】某小组同学做了“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想
继续探究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
关,于是他们把不同高度的发光物体A、B分别放在焦距为f1 和f2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
行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
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 2.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 3.光屏上的像不完整?
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题3】在下图中,凸透镜的焦矩为10厘米,实验时 应先调整光屏的 高度__ ,以保证烛焰的像能在光 屏的 中__央__ ,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 移至光具座的“20厘米”刻度处.则应在 6_0_~_7_0__ 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选填“60~70”或 “大于70”),直到光屏上的像最 清__晰__ 为止。 (11中考)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光的折射规律
•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根据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推测物体B的高度为_________米。
实验序
u
v
h
v
号
(厘米)
(厘米)
(厘米)
u
4
20 60
2.7
3
5
30 30
0.9
1
6
Leabharlann Baidu60 20
0.3 0.33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5
30
30
0.9
8
24
24
0.9
6
60
20
0.3
9
48
16
0.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_一__发__光__体_通__过__相__同__凸_透_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像__的___ _高__度__也__越__小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该小组同学综合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根据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推测物体B的高度为_________米。
实验序
u
v
h
v
号
(厘米)
(厘米)
(厘米)
u
4
20 60
2.7
3
5
30 30
0.9
1
6
60 20
0.3 0.33
二和表三所示。
实验序号
u
v
(厘米) (厘米)
h (厘米)
表一:发光物体A 凸透镜焦距为f1 1
2
20
60
1.8
30
30
0.6
3
60
20
0.2
表二:发光物体B
凸透镜焦距为f1
u
v
h
(厘米) (厘米) (厘米)
表三:发光物体B
凸透镜焦距为f2
u
v
h
(厘米) (厘米) (厘米)
4
20
60
2.7
7
16
48
2.7
7
16
48
2.7
3
8
24 24
0.9
1
9
48 16
0.3 0.3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一__发__光__体__通_过__相__同__凸__透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_像_的__高__ _度_也__越__小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 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 与发光物体的高度____有_关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该小组同学综合分析 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结论:
7
16
48
2.7
3
8
24 24
0.9
1
9
48 16
0.3 0.33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h的变 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同_一__发__光__体__通_过__相__同__凸__透_镜__成__实__像__时_,_物__距__越__大__,像__距__越__小__,_像_的__高__ _度_也__越__小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1_与_4_、__2_与__5_、__3与__6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