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3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f4885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2.png)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1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出示投影: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f71e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9.png)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深化学生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认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2.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课文中一个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情感仿写练习,尝试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
此外,本次教学中,我对课文难点内容的解析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难点内容的剖析,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另外,课堂时间安排方面,我感到有些紧张。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尽量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少。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和实践,我将在下次教学中适当调整时间分配,确保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认识到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领悟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2febb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b.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
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
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607e53f121dd36a22d8234.png)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fd229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4.png)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5b4a5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a.png)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记承天寺夜游》全文阅读与理解;
2.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3.词语解释:着重讲解文中的难词、生僻词和古今异义词;
4.句子翻译:分析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提高古代汉语运用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提升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
4.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绘景色相关的自然景观。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用文言文描述身边的景色,体会古人的表达方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的翻译要求忠实原文,又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如何准确把握“但”、“少”、“如吾两人者耳”等词汇的翻译。
(3)文章深层情感与主旨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在夜游中所抒发的深层情感,以及文章所反映出的文化背景和哲理,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讨论、情景再现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散步时,是否注意过周围景色的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在夜游中所感受到的美景和哲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19b27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f.png)
-情感体验: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尤其是对古人情感的共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举例:课文中“夜游”的情境设置和作者情感的融入,如“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的“相与步于中庭”不仅仅是描述了一次夜游,还蕴含了作者与友人共享美景的愉悦心情,这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抒发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举例: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中,通过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透明,以及竹柏影子的交错,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学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学生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有较好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晚上散步时,是否注意过月光下的景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描绘夜晚的美景。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76134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7.png)
最后,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觉得这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们感受作者对友情、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课后我发现,这部分内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体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文言文句式,如“怀揣”、“夜游”、“步履匆匆”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这些词汇的用法和句式的特点,以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举例:课文中的“怀揣”一词,表示心中藏着某种情感。教师需解释其意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此类词汇进行表达。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朗读、分析、总结等方法,深入解读文言文;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心境,理解作者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了解传统文化背景,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解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其创造美好事物的愿望,提高审美素养。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友情、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塑造健康的人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c98f6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1.png)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借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13b53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0.png)
举例: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作者当时的心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举例: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如作者为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游览词赋》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领悟文章主题:通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承天寺夜景的描绘,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举例:文章开头以“元丰六年,余在京师”引出背景,接着详细描绘承天寺夜景,最后抒发感慨。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结构安排的用意。
2.教学难点
(1)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解释和举例。
举例:如“藻荇”一词,教师要解释其含义,并通过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6.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此外,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在理论上能够理解,但在实际写作中却往往不知如何运用。我认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课堂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修辞手法,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378f1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0.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说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说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说教学过程】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⑴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⑴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⑵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⑶月色入户:(门)⑷遂至承天寺:(于是、就)⑸怀民亦未寝:(睡)⑹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⑺盖竹柏影也:原来是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e10b6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6.png)
6.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古今异义词,如“怀古”、“夜游”、“闲情”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苏轼的写作手法,描绘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景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苏轼的写作特色及其在现代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描绘景色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现和欣赏自然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美,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
4.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的所见所感,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部编版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部编版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1edc2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0.png)
部编版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记承天寺夜游》,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究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作文:评估学生在作文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夜游的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72bdb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0.png)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
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b2226b195f312b3069a569.png)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3.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空明的意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
2.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空明的意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过程1.导入:林语堂曾这样形容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他也是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与和尚趣谈,曾为百姓求雨,他曾四处游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诗书画文俱绝、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2.检查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引导学生注意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3.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一起来朗读全文。
(2)读出韵味:题目就告诉我们——地点?时间?体裁?所以语速要慢,音调稍低,读出夜晚的宁静祥和,读出月下散步的悠闲,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齐读,配乐个人读,教师范读4.品读课文要想读出十足的、浓郁的文言文,还需要疏通文意,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不会的前后位讨论解决,还有不会的问号标出,注意标红的是重点实词,划线的是重点句式需要同学们解决。
3分钟,开始!通过同学们的译读,一幅古朴素雅的月色水墨画跃然纸上。
千百年来,月还是那个月,只是看月人的心境不同罢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话题。
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之人。
依据课文内容,填词或短语均可,注意咬文嚼字发表观点。
开始品读!已写完的同学可以把你们的发现读给身边的同学听,互相补充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我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师跟同学们一样,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也会产生这种心理。
有一个人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挫折比我们更多(多媒体展示:)
这个人就是——苏轼。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我们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探寻快乐的真谛。
(课件)(二)介绍作者苏轼(课件)
(三)写作背景(课件)介绍承天寺(课件)
(四)课文朗诵。
1、老师范读
2、同学自由读,提出要求。
3、指名读
4、检查朗读情况,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课件)
(多媒体展示:)
(五)再读课文,翻译课文
1、解释词语的含义(课件)
2、翻译课文(课件)
3、检查翻译情况(课件)
(六)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课件)
2、简述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