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 格丽克:我为一种使命而生

合集下载

2020年10月最新作文素材——2020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

2020年10月最新作文素材——2020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

2020年10月最新作文素材——2020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作文原题2020诺贝尔文学奖刚刚公布!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正式揭晓,来自美国的诗人Louise Glück 获奖。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揭晓获奖者时说,格吕克用她“带有朴素美的、清晰的诗意声音,令个人的存在普世化”。

路易丝·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多本诗集和诗歌随笔集,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曾有15位女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路易丝·格吕克是第16位。

“诗意之声”打动评委美国女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已于北京时间10月8日揭晓,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此殊荣。

露易丝·格丽克小档案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介绍,格丽克于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居住在马塞诸塞州剑桥市,除了诗人身份外,她还是耶鲁大学的一名英语教授。

介绍称,格丽克出版了12本诗集和一些诗歌散文集,曾于1993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对于格丽克的获奖,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算上本次的获奖者,自1901年以来,已有110余位作家摘得诺奖桂冠,既有大众熟知的“文艺偶像”,如马尔克斯、海明威、泰戈尔,也有比较小众的“低调实力派”。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在揭晓奖项得主时说:我刚和露易丝·格丽克通了话。

这消息让人大吃一惊。

我今天一早就知道,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有一些特殊问题需要讨论。

向死而生,向爱而生——2020 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相关作品素材精析

向死而生,向爱而生——2020 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相关作品素材精析

向死而生,向爱而生——2020 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相关作品素材精析作者:谭海伦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第36期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谭海伦关键词一:生与死露易丝·格丽克是一位以生死为核心母题来创作的诗人,在她的诗歌中,关于死亡的讨论蔓延纸间。

“宁静面对宁静,淡漠面对淡漠,活下来,活在地下。

死去的,不做挣扎地死去。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犹如小刀,在沉默的黑暗中,闪烁出银色光亮。

她不回避沉重的主题,对她来说,死亡并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缓慢、反复的过程,诗人如是说:“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

而这只是个开头。

”她的诗歌常常聚焦于生与死等既具体又抽象的主题上,体现出一种距离和穿透力。

素材点拨:无论是开始的重获新生还是结尾的被死亡所笼罩,抑或是中间美好事物的描绘,露易丝·格丽克都只是想以正视死亡的不可避免来体现对生命美好的珍视,以命运的不可遁逃来体现主体选择的自由,从而最终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

这足见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和无畏,以及对待生命的豁达。

正如黑格尔所说:“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担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

”适用主题:悲剧美;生存与毁灭;人性的光辉……关键词二:爱与美露易丝·格丽克是美国诗坛耀眼群星中最夺目的一颗,也是继狄金森、摩尔、毕肖普之后,当下最杰出的美国女诗人。

她的诗致力于重建爱与美的关系,探寻女性丰富的声音,开拓出深邃、神秘、雍容的美的境界。

诗歌《新生》整体氛围非常美。

苹果花绚烂地开着。

在苹果花下面是些比苹果花还灿烂的笑脸,这种美尽在不言中。

同时苹果花开了,也意味着收获的季节不远了。

这些不仅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而且处处闪耀着耀眼的生命力。

新生的美好不仅仅表现在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上,更多地是极其平淡的笔调下所渲染出的爱的魔力。

“湖边上,一个年轻人把他的帽子扔到水里去,多半是他的心上人接受了他的爱情吧。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历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1.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她就像一位无情的时光记录者,用文字把生活最真实的模样摊开在我们眼前。

”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位老奶奶,她静静地坐在长椅上,目光有些呆滞。

我好奇地凑过去,旁边的阿姨说:“这奶奶呀,以前的事儿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的事儿却老是忘。

”就像安妮·埃尔诺写的那些回忆,那些过往的琐事,哪怕是难堪的,她都诚实记录。

她让我们明白,生活就是这样,有美好也有不完美。

这就好比一幅画,不能只画鲜艳的花朵,那些斑驳的痕迹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让我懂得,要接受生活的全部,真实才最有力量。

2.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 - 拉扎克·古尔纳:“他像是一座桥梁,把不同的文化和那些被遗忘的故事连接起来。

”那天在学校,来了个新同学,他说话口音很怪,穿着也和我们不太一样。

有些同学就躲着他,我却很好奇。

我走过去问他从哪儿来的。

他讲了好多他家乡的事儿,那些古老的传说,独特的风俗。

这就像古尔纳的书一样,把那些我们不了解的文化呈现出来。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星星都在同一片天空下,每个文化都有它的闪光点。

我们不应该因为陌生就排斥,而应该像探险家一样去发现,去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3.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她宛如一位心灵的雕刻师,把那些隐藏在心底深处的情感,用精致的文字雕琢出来。

”我和好朋友吵架了,我很生气,也很委屈。

我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心里乱乱的。

我翻开一本格丽克的诗集,她写的那些关于孤独、失落、和解的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此刻的心情。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这些情绪并不丢人,每个人都会有。

就像一朵花,有时候被风雨吹打会低头,但也会在阳光出来的时候再次绽放。

格丽克教会我正视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都是生命的色彩。

4.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他像一个思想的探险家,敢于踏入那些被常人忽视或者不敢触及的精神领地。

作文鲜素材 :“2020诺贝尔奖成为高考作文热门考点”(附:适用范围及素材导写)

作文鲜素材 :“2020诺贝尔奖成为高考作文热门考点”(附:适用范围及素材导写)

作文鲜素材:“当2020诺贝尔奖成为高考作文热门考点”(附:适用范围及素材导写)随着10月9日,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诺贝尔奖又成为了时事热点,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素材。

今天就手把手教你最新的诺贝尔奖人物素材怎么写,希望大家的时事热点话题都写得开心、写得出色!「1」诺贝尔文学奖[美] 露易丝·格丽克“毋庸置疑的诗意声音具备朴素的美,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

”1968年,露易丝·格丽克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随笔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

她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

她曾说,作家的根本体验是无助,创作不是一路高歌、得心应手,更不是单纯的个性倾泻,大多数作家的时间消耗于种种折磨之中,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被一个念头召唤。

对于格丽克而言,这个最初的念头可能是通过控制饮食来建设一个可信的自我。

而这种念头,最终让她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幸运的是,她后来参加了莎拉·劳伦斯学院的诗歌课和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诗歌研讨班。

而心理分析同时促进了她的诗歌写作,二者一起,帮助她最终战胜了心理障碍。

适用范围:伟大与痛苦,自我审视与自我治愈素材导写:“每个伟大的诗人必定有过极其痛苦而残酷的人生”,曾患神经性厌食症的格丽克,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而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爱、死亡、生命、毁灭”这样的根本问题。

在格丽克的经历和作品中,我们看到她在自我审视中进行诗歌创作,又在诗歌创作中得以自我治愈。

「2」诺贝尔化学奖[法] 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美] 詹妮弗·杜德纳“这个基因编辑工具拥有巨大能量,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它不仅引发了基础科学领域的变革,也产生了很多创新性的成果,并将带来具有独创性的新治疗方法。

露易丝·格丽克诗歌中的死亡书写

露易丝·格丽克诗歌中的死亡书写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露易丝·格丽克诗歌中的死亡书写周湘(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摘要:露易丝·格吕克是美国当代优秀的女诗人之一。

形式简洁,善用典故是其诗歌最大的两个特点,她善于洞悉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

通过寥寥数行文字,将作品导向生存与死亡的哲学命题,引人深思。

在她的笔下,描绘了死亡的平凡与美丽。

本文将以格吕克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还原格吕克细腻的笔触下死亡的朴素与神圣之美。

从而揭示格丽克对于生命的深层思考,即将生死淡然视之,以平常之心,敬畏死亡,敬畏生命。

关键词:露易丝·格吕克;死亡;朴素;神圣中图分类号:I7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1-006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1.033一、前言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是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2003-2004年摘下了美国“桂冠诗人”的称号。

她曾获得美国图书评界奖、普利策奖等多个奖项,更是在2020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格丽克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头生子》(Firstborn, 1968)、《沼泽上的房屋》(The House on Marshland,1975)等十二本诗集。

格里克表面上是在咏叹“新生”,实际上是在庆祝“将死”。

她以敏锐的目光,用诗歌的形式,使用大量意象,记录下了对死亡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以格丽克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一探格丽克笔下的死亡的朴素美与神圣美。

二、朴素美:无惧死亡在2020年颁布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给出如下评价:“她(露易丝·格丽克)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格丽克的诗作篇幅不长,多数诗歌不超过一页。

无论是在《沼泽地上的房屋》中的《池塘》、《群岛》,还是《村居生活》(Village Life,2009)中的《蝙蝠》、《四月》等。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诗歌40首柳向阳译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诗歌40首柳向阳译

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诗歌40首柳向阳译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诗人,2003-2004年美国桂冠诗人。

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证据与理论》(1994)。

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国际笔会∕玛莎·阿布朗德非虚构文学奖、波林根奖。

诗集《新生》获《纽约客》第一届年度读者奖。

现居住在麻省剑桥,任教于耶鲁大学。

2012年11月出版诗合集《诗1962-2012》。

主要诗(文)集包括:《头生子》(Firstborn),1968;《沼泽地上的房子》(The House on Marshland),1975;《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1980;《阿基里斯的胜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1985;《阿勒山》(Ararat),1990;《野鸢尾花》(The Wild Iris),1992,(获普利策诗歌奖)。

露易丝·格丽克诗合集二册《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已由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为柳向阳。

卡斯提尔橙子花在卡斯提尔上空随风起舞孩子们在乞讨硬币我曾经遇到我爱的人,在橙子树下难道那是金合欢树难道他不是我爱的人?我曾经读着这些,也曾经梦见这些:现在醒着,就能唤回曾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吗?圣米格尔岛的钟声在远方回响他的头发在暗影中金黄略白我曾经梦见这些,就意味着它不曾发生过吗?必须在这世界上发生过,才成为真实吗?我曾经梦见一切,这个故事就成了我的故事:那时他躺在我身边,我的手轻抚他肩膀的肌肤中午,然后是傍晚:远方,火车的声音但这些并非就是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一件事最终地、绝对地发生,心灵也不能将它扭转。

卡斯提尔:修女们两两走过黑暗的花园。

5.2《珍惜师生情谊》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5.2《珍惜师生情谊》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珍惜师生情谊》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教师的职业。

2.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认同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师生关系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健康的心理。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风格的老师,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发展。

责任意识:1.明确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交流,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的教育之恩。

2.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做到言行得体,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学会与老师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难点:1.掌握正确与老师交往的方法,尊重并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

2.学会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进师生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讲述程门立雪的故事。

北宋杨时,在 40 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2.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故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珍惜师生情谊。

(二)讲授新课1.教学相长的内涵(1)展示问题:从小到大,你的老师有哪些共同语录?(展示 PPT 中的相关内容)整个年级就你们班说话声音最大。

我在上面说你在下面说,要不然你上来说。

你们讲吧,讲完了我再讲。

讲啊,怎么不讲了?不是挺会讲的吗!明天叫你妈来一趟学校。

没人举手是吧?那我点名了!我再讲最后一题,最多三分钟。

2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100个经典名句,值得收藏细读!

2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100个经典名句,值得收藏细读!

2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100个经典名句,值得收藏细读!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因为她那毋庸置疑的诗意声音具备朴素的美,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 ),美国诗人,生于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以往得奖者的经典语录:萧伯纳(1856—1950)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

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1. 人生有两出悲剧。

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2.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3.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5. 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

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泰戈尔(1861—1941)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6.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7.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8.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9.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10.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罗素 (1872—1970)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露易丝·格丽克

露易丝·格丽克

Journals 外刊精粹朴实的美感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Louise Gluck山东李全忠V若! " # $题材体裁文章词数难度建议用时文学人物传记324★ ★★★6分钟1. chapbook /'t/^pbuk/ n.小册子;廉价书2. critic /'krltlk/ n .批评家;评论家Louise Gluck was born in New York City on April 22, 1943, and grew up on Long Island. She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of poetry,including 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 (2014), which won the 2014 NationalBook Award in Poetry; Averno (2006),a finalist for the 2006 National Book Award in Poetry; and Vita Nova (1999), winner of Boston Book Review#s Bingham Poetry Prize and The New Yorker"s Book Award in Poetry. In 2004, Sarabande Books released her six-part poemOctober as a chapbook .Her other award-winning books include TheWild Iris (1992), which received the PulitzerPrize and the Poetry Society of America#s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ward;Ararat (1990), for which she received the Library of Congress#s RebekahJohnson Bobbitt National Prize forPoetry; and The Triumph of Achilles(1985), which received the National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theBoston Globe Literary Press Award, and the Po­etry Society of America#s Melville Kane Award.William Logan, in a 2009 Times review ofA Village Life, called Gluck "perhaps the mostpopular literary poet in America #. "Her audi ­ence may not be as large as others :” hewrote, “but part of her fame is that her poems are like secret messages for the initiated. ”As the winner of the 2020 Nobel Prize in34 Crazy English2021.2Literature,Gluck was elected a Chancellor of the°f67/五+&3卩。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诗选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诗选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诗选[美国]露易丝·格丽克柳向阳译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在长岛长大。

先后就读于莎拉·劳伦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后在多所大学讲授诗歌写作等课程。

格丽克被公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以其诗歌的技术精确性、敏感性和对孤独、家庭关系、离婚及死亡的洞察而闻名。

她曾出版过十多本诗集,从《阿勒山》和《野鸢尾》开始,格丽克成了“必读的诗人”。

曾获普利策奖、美国书评界奖等各种诗歌奖项,被选为2003—2004年美国桂冠诗人。

202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她无可挑剔的诗意之声,以朴素的美感使个体的生存普遍化”。

【译者简介】柳向阳,河南上蔡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

写诗,译诗,翻译美国诗人杰克·吉尔伯特诗集《拒绝天堂》(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露易丝·格丽克诗合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加里·斯奈德诗集《砌石与寒山诗》《山巅之险》(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2019年版)。

爱洛斯我已经把椅子拉到旅馆窗前,看雨。

宛如在梦中或恍惚中——在爱中,但仍然我一无所求。

似乎没必要再接触你,见到你。

我只想要这些:房间,椅子,雨飘落的声音,许多个小时,在春夜的温暖中。

我不再需要别的;我是全然地满足。

我的心已变小;它只要一丁点儿填充自己。

我看着雨水瓢泼而下,在变得黑暗的城市之上——你不再被牵挂;我能放你过你需要过的生活。

黎明,雨渐渐稀疏。

我做些人们在晨光里做的事,我宣判自己无罪,但我走动像一个梦游人。

这已足够,这不再与你有关。

一座陌生城市里的一些日子。

一次谈话,一只手的触摸。

再后来,我摘下了结婚戒指。

露易丝·格丽克诗集《阿弗尔诺》中的死亡美学

露易丝·格丽克诗集《阿弗尔诺》中的死亡美学

092一、引言2020年10月8日,美国当代著名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Glück,1943—)凭借“无可辩驳的诗意声音,以朴素无华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具有了普遍性” 成为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露易丝·格丽克于1943年出生于纽约,在她青少年时期曾因患有厌食症而多次辍学,为了治疗,她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疗经历。

恰巧这段非同寻常的治疗经历为她之后作品中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63年她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旁听并开始尝试写作。

1968年出版了处女作诗集《生头子》,之后又出版了《阿勒山》《野鸢尾》《新生》《阿弗尔诺》等诗集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诗歌奖等一系列奖项,还于2003年当选为美国桂冠诗人。

格丽克的诗歌大多是有关生、死、爱、性、存在等主题,她的文字敏感细腻,她的诗歌不乏美感,对我们探索人生意义有着重大的启示。

多数人认为格丽克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是《阿弗尔诺》,整本诗集中都不乏对死亡的描写,我们可以从中领悟格丽克对死亡的独特见解。

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本诗集中所体现的死亡美学。

二、死亡之美因死亡的神秘性与令人胆颤的特性,人们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对死亡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古今中外,人们有关死亡的讨论也一直争论不断,有人把死亡看作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有人积极面对死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死亡是一件非常常见的自然事件。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见证他人的死亡,自己也会面临死亡。

一提到死亡二字,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会产生恐惧之情,然而一旦将死亡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对死亡就会产生出一种审美的意蕴。

格丽克的《阿弗尔诺》中不乏对死亡的描写,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格丽克的生死观,欣赏格丽克的死亡美学。

格丽克总是喜欢将希腊神话素材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阿弗尔诺》就是一部融入希腊神话的诗集。

阿弗尔诺(Averno),古称阿弗纳斯,是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城西十英里处的一个火山湖。

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诗选(柳向阳译)

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诗选(柳向阳译)

诺贝尔文学奖:露易丝•格丽克诗选(柳向阳译)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北京时间10月8日晚上7点,瑞典当地时间13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路易斯·格丽克。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美国当代女诗人,2003-2004年美国桂冠诗人。

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

17岁因厌食症辍学,开始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疗,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诗歌小组学习。

1975年开始在多所大学讲授诗歌创作。

至今著有十余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

曾获普利策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各种诗歌奖项。

现居麻省剑桥,任教于耶鲁大学。

2012年11月出版诗合集《诗1962-2012》棱镜1.谁能说出世界是什么?世界动荡不定,因此无法读懂,风向转换,那巨盘无形地转动,变化——2.泥土。

起疱的岩石碎片。

在它上面裸露的心脏构建起一座房屋,记忆:许多花园小尺寸,易于管理,许多花圃在海边发潮——3.正如一个人接受一个敌人,通过这些窗户一个人接受这个世界:这是厨房,这是黑暗中的书房。

意思:我是这里的主人。

4.如果你坠入爱情,妹妹说,那就像被闪电击中。

她正满怀希望地说着,要去吸引闪电的注意。

[gluck notes: rephrase.] 我提醒她说,她完全是在重复妈妈的老套子,这些,她和我在孩童时就讨论过,因为我们两个都觉得我们在大人们那儿看到的那种效果不是闪电而是电椅。

5.谜语:为什么我妈妈快乐?谜底:她嫁给了我爸爸。

6.“你们女孩子,”妈妈说,“应该嫁给像你们爸爸这样的人。

”这是一句。

另一句是,“没有一个人像你们爸爸这样。

”7.从刺透的云层里,银色线条纹丝不动。

不大可能的金缕梅的黄,水银的纹路是河流的路径——然后又是下雨,擦去潮湿的大地上的脚印。

一条暗藏的小路,像一幅没有十字路口的地图。

8.含义是,有必要放弃童年。

“结婚”这个词是个信号。

露易丝·格丽克:灵魂是随时起飞的鸟

露易丝·格丽克:灵魂是随时起飞的鸟

2020年10月8日,77岁的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得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称:“因为她朴实无华的诗意之声,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格丽克的诗致力于重建与生活的关系,探寻女性丰富的声音:“我受惑于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辩与从容的沉默。

”成长的快意与疼痛格丽克小时候,奶奶经常随身携带一本诗集,随时随地教她读诗。

在良好的家教环境下,格丽克不到3岁就已经熟悉希腊神话了。

4岁起,格丽克开始尝试写诗,她偏爱简单的词汇,对诗中上下文的微妙联系感到着迷。

露易丝•格丽克:灵魂是随时起飞的鸟文/宝娣“哪怕时间短暂。

短暂与一生/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在这些时刻。

/它们都一样,都是永恒。

”——《迦太基女王》22格丽克幼年时,父母就鼓励她写作,会把她写的诗打印出来进行点评。

正当格丽克在学业和诗歌创作上崭露头角时,命运和她开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玩笑。

16岁时,正值叛逆期的她开始彷徨。

她称母亲就像一个法官,总在背后盯着她,压迫得她喘不过气来。

和父母日益紧张的关系让她急于摆脱束缚。

抚育她长大、引领她走向诗歌创作的父母,再也不能走进她的心里抚慰她。

格丽克忧郁的内心整日都是湿漉漉的阴雨天。

她紧闭心房,不让一丝阳光进入,不和任何人交流心声。

格丽克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她效仿圣女贞德的苦行,进行长期严格的节食,最终发展成了神经性厌食症,体重一度下降至40公斤,变得面黄肌瘦,身心饱受煎熬。

格丽克意识到“不是灵魂优越于肉体,而是灵魂依赖于肉体”。

最后,她终于向父母提议,自己应该咨询心理分析师。

高中还没毕业,格丽克就辍学了,她开始接受心理治疗,这成了她生活的主要部分。

她每天都和心理分析师在一起,寻找自己最佳的心路历程。

心理分析师引导她回归本心,一点一点地清除她心中的阴霾,领着她走进大自然,接受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洗礼;和她一起读她喜爱的书,做她喜欢做的事情。

这时,读诗、写诗成了格丽克最好的特效药。

爱情和诗歌难以兼得在心理分析师的帮助下,格丽克慢慢地打开心门。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登场歌 幻想 劳动节 寡妇 自白 失去的爱 阿勒山 不可信的说话者 一则故事
作者介绍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1943-),出生于纽约,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2020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她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 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
读书笔记
罪?恐怖?对爱的恐惧?这些事情他无法想象;爱着的人从来不想这些。 感谢译者带来一些共鸣的时刻,原谅大部分时候只能以一个旁观者来注视作者的生活。 我读诗就是看个热闹,囫囵吞枣,但是作者很多诗真的很有灵性,很动人,是我这种外行也会被触动的动人。 有人说诗歌是哲学的形象表达,生存、生活和生命,这是人的三种存在层次。我看过她几部作品,主题都是 生、死亡、爱、性,死亡居于核心,这些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很多人写,同时也许自己的深度和见解,她做到了。 读到后面有点怪怪的,翻译翻得太直白。 很美的诗。 现代诗歌不太懂得欣赏,可能是早期作品,有点稚嫩,看看就好。 那时我还年轻。 我居然听完一本诗集。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露易丝·格丽克 63个想法 ◆十月 >>又是冬天吗,又冷了吗,弗兰克不 是刚刚在冰上摔跤了吗,他不是伤愈了吗,春天的种子不是播下了吗 >>夜不是结束了吗,大地当它被种植,不 是
0 6
村居生活
沼泽地上的房屋
头生子
下降的形象
阿基里斯的 胜利
阿勒山
芝加哥列车 棉口蛇之国
万圣节 池塘 黑暗中的格莱特 写给妈妈 信使 繁花盛开的李树 致秋天——给基思·奥尔索斯 静物 上学的孩子们
溺死的孩子 花园 美术馆 圣母怜子像 下降的形象 画像 幸福 晨曲 哀歌

诗的见证——凝望“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句

诗的见证——凝望“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句

师道二○二○年第十二期往事今说每年的秋天,上帝都会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就是诺贝尔文学奖。

喜欢诗歌的人,他们并没有结束自己的童年,而是终身保留了童年的某些气质。

故而,我们这些形形色色的孩子们可以认真凝望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也不会有太多的负担。

一、诗歌的碎片化阅读我们认为,现代诗歌是可以碎片化阅读的。

一个词语、一个意象、一处留白等,只要它们打动你,我们就可以认为自己开始“走进诗歌”了。

请允许我断章取义,先罗列我喜欢的诗句,《冬天结束》“寂静世界之上,一只鸟的鸣叫,唤醒了黑枝条间的荒凉”。

鸟鸣唤醒了荒凉,这种词语组合背后是作者对世界的独特感知,这种独特感知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寂静的世界没有因为鸟叫而显得有生气,或者更幽静,而是显得越发荒凉了。

“荒凉”不仅写自然环境,还可能在表现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月光》“薄雾升起,带着一点声音。

像砰的一声,那是心跳。

”“心跳”由“薄雾升起”渐渐引出来,正是这悄然的一跳,新的一天的律动开始了,薄雾的律动、爱情的律动、生命隐秘力量的律动。

《幸福的缪斯》“一只松鼠正沿着电话线奔跑,一片面包皮在嘴里”,我一直无法拒绝这样的描写,多么微末,多么细腻,多么美好。

《卡斯提尔》“我曾经遇到我的爱人,在橙子树下。

”可惜,这场爱情没有开花结果。

再选这首诗里的一句“圣米格尔岛的钟声,在远方回响,他的头发在暗影中金黄略白。

”声音、光影和色彩,你看,这里有一个钟声暮色下的剪影。

《时间》“而时间继续———就像那场雨,那么多,那么多,仿佛一种无法移走的重负。

”这是一场下在诗人生命里的雨,淅淅沥沥,无止无息。

这里的雨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具象化。

此外,在《时间》这首诗歌里,我们会看到许多颠来倒去的句子,比如“事物成了梦,梦成了事物。

”“那感受的成了记忆,那记忆,成了感受。

”现实和梦,自我感受和记忆或梦,互相交织缠绕,轮转,怪不得米沃什说:“诗人的内心和梦情同手足”。

二、诗歌的整体性阅读诗歌本来是文学家族中的长子,但它似乎又永远年轻。

诗人路易斯·格里克摘诺贝尔文学奖,热爱诗的人,一定热爱生活

诗人路易斯·格里克摘诺贝尔文学奖,热爱诗的人,一定热爱生活

诗人路易斯·格里克摘诺贝尔文学奖,热爱诗的人,一定热爱生活展开全文昨日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77岁的美国诗人路易斯·格里克。

说实话,很惊讶。

因为她的诗集不多,十二本诗集和两本诗论集。

小众,诗作少而凝练。

她1943年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2003-2004年美国桂冠诗人,曾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波林根奖……总之,头衔有了。

她获奖的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目前国内只有世纪文景出版了两本她的合集,世纪文景赚大了。

看到消息我就“嘚瑟”了,因为我读过啊,虽然当时一眼看中的先是封面……而且是世纪文景出的,值得信赖。

书不厚,翻着看很有意思。

以下译文出自世纪文景出版的《月光的合金》读路易斯·格里克的诗最直接的感受是死亡、生命、以及在这两者之间所产生的激情,爱。

比如代表作《野鸢尾》首句:在我苦难的尽头有一扇门听我说完:那被称为死亡的我还记得中间是一连串生命的压抑,接着是缓慢地复苏。

结尾句是:从我生命的核心,涌起巨大的喷泉,湛蓝色投影在蔚蓝色的海水上生命中的不得已、压抑终究在岁月的禁言与叛逆中,在爱的涌流中,一泻千里。

这是生命的泉水在奔腾,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大我而合一。

诺贝尔文学奖其实十几年都没有颁给诗人了,上一次还是1996年颁给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特别是在我国,诗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白衣飘飘,一直降到如今的无人问津。

当代自由诗的无拘束又给我们分辨好坏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写诗人虽然众多,但却泥沙俱下。

而在当代信息社会,快速化的节奏似乎使得人们很少静下心来读诗。

诗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剧照朱光潜先生在《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过: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底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气质。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做一首诗看。

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2020诺奖得主格丽克新诗二首

2020诺奖得主格丽克新诗二首

2020诺奖得主格丽克新诗二首陆道夫在线主编:李建丽编辑:张亦怡朗诵:高海燕刘晓妹新诗二首原著 | 露易丝·格丽克(美国)翻译 |陆道夫(中国)(点击绿标即可收听双语诵读)致秋天——给基思·奥尔索斯清晨颤栗在荆棘中;含苞待放的雪花莲上面凝聚成块的露珠宛若娇小可爱的天真少女,杜鹃灌木丛吐出了嫩叶第一株。

又是一年一度花开春意浓。

垂柳依依,静候良机,海岸边覆盖着淡绿色的绒毛一层层,期盼着被浇铸塑形。

只有我冷眼旁观在一边,因为花开花落数十载。

我早就告别了青春。

但这却无关紧要何必为此而计较?夏天慢慢来临,待到秋日绵绵枯枝败叶萧杀时,我将重新打开笔尖铸就我中年人生的伟大诗篇。

(原文)TO AUTUMN—for Keith AlthausMorning quivers in the thorns; above the budded snowdrops caked with dew like little virgins, the azalea bushejects its first leaves, and it is spring again.The willow waits its turn, the coastis coated with a faint green fuzz, anticipatingmold. Only Ido not collaborate, havingflowered earlier. I am no longer young. Whatof it? Summer approaches, and the longdecaying days of autumn when I shall beginthe great poems of my middle period.告别冬天寂静的宇宙一只鸟儿啁啁啾啾在黑色的枝丫中唤醒了孤独。

你想要被重塑;我就让你顺心遂愿。

但我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你的快乐反倒受阻于我的忧愁?你昂首挺胸大步朝前踩到光明踏进黑暗与此同时你又迫切想要去感知你俨然就是某种新事物渴望表达你自己光彩夺目生机勃勃但是你却从未思考过这将会让你付出代价有几何而且你却从未想象过我的这种声音可否小小驻扎在你的内心---你将听不到它的呼喊远隔在另外一个云端它不再清脆它不再似鸟鸣,不再如诉似怨它再也不是那种声音脆亮它只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回响所有的声音预示着彼此的告别再见了—那根缠来绕去的线曾让咱俩悱恻缠绵爱恨无限(原文)End of Winter—By Louise GlückOver the still world,a bird callswaking solitaryamong black boughs.You wanted to be born;I let you be born.When has my grief ever gottenin the way of your pleasure?Plunging aheadinto the dark and lightat the same timeeager for sensationas though you were some new thing,wanting to express yourselvesall brilliance, all vivacitynever thinkingthis would cost you anything,never imaginingthe sound of my voiceas anything but part of you—you won't hear itin the other world,not clearly again,not in bird call or human cry,not the clear sound, onlypersistent echoingin all sound that means good-bye,good-bye—the one continuous linethat binds us to each other.特别推荐(点击标题阅读)1、为什么说“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科学解答!2、马云: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3、为什么一代代母亲都没有进化?4、请保持一种原始的正义感5、香港廉政公署招聘最后一道题太绝了!6、今天,美国带着所有人的向往沉入黑暗作者简介翻译/ 陆道夫文学博士,英语语言文学教授、汉语语言文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写作的本质,是体验无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路易丝 格里克演讲全文

写作的本质,是体验无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路易丝 格里克演讲全文

"写作的本质,是体验无助":2020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路易丝格里克演讲全文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诗人路易丝·格里克。

作为在美国久负盛名的诗人,她亦有许多公开场合的演讲。

今天选择了较为普适的一篇,文章里,路易丝讲到了她如何看待作家,如何看待诗人,如何看待语言,如何看待诗,以及她如何开始诗歌,如何结束诗歌。

原标题:《诗人之教育》露易丝·格丽克01 "诗人”这个词,必须谨慎使用写作的本质,是体验无助。

这并不是说要将写作与活着相区分,而是说要纠正那种幻想,即认为创作就是一路高歌,得心应手,认为作家是一些运气好、能够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的人:信心十足,定期将他写在一张纸上的玩意拿去打印。

但写作并不是个性的倾泻。

而大多数作家则将许多时间消耗于种种折磨之中:想写,却不能写;想写得不同,却无法写得不同。

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被一个念头召唤,而岁月消耗殆尽。

唯一真实的意志练习也是否定的:我们对于自己所写的东西只有否定的权力。

我认为,这是一种因为充满向往而变得高贵的生活,而不是一种因为成就感而变得宁静的生活。

在实际劳作中,则是一种训练,一种服役。

或者,就用生孩子这个永远不会过时的比喻来说:作家是参与者,让事情更顺利:是医生,是助产士,而不是那个母亲。

我有意使用了“作家”这个词。

“诗人”这个词必须谨慎使用;它命名的是一种渴望,而不是一种职业。

换句话说:不是一个可以写在护照上的名词。

非常奇怪的是,对生活中不能获得的东西要渴求如此之多。

跳高运动员完成动作之后,马上就知道他刚才跳了多高;他的成绩立刻就能精确地量出来。

但对于我们之中试图与伟大的死者进行对话的那些人来说,并不是等待的问题:我们等待的是由尚未出生的人做出的评判;我们终生都不知道结果。

如何评价我们所做的?我们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这种深刻性创造了绝望;但也点燃了希望。

同时,当代的观点也急于表达自己,作为对这种一无所知状况的智力替代:我们的任务,是设法将我们自己与最终形式的观点、裁决和指令隔离开来,而同时仍然对有益的批评保持着警醒的接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关注: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我为一种使命而生导言2020诺贝尔文学奖刚刚公布!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正式揭晓,来自美国的诗人Louise Glück获奖。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揭晓获奖者时说,格吕克用她“带有朴素美的、清晰的诗意声音,令个人的存在普世化”。

路易丝·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多本诗集和诗歌随笔集,获得过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曾有15位女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路易丝·格吕克是第16位。

中新网10月8日电(陈爽张奥林)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开奖季仍在进行。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已于北京时间10月8日揭晓,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此殊荣。

露易丝·格丽克小档案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介绍,格丽克于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居住在马塞诸塞州剑桥市,除了诗人身份外,她还是耶鲁大学的一名英语教授。

介绍称,格丽克出版了12本诗集和一些诗歌散文集,曾于1993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对于格丽克的获奖,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算上本次的获奖者,自1901年以来,已有110余位作家摘得诺奖桂冠,既有大众熟知的“文艺偶像”,如马尔克斯、海明威、泰戈尔,也有比较小众的“低调实力派”。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格丽克在宇宙和神话中找寻灵感2020-10-08 20:42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露易丝·格丽克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在揭晓奖项得主时说:我刚和露易丝·格丽克通了话。

这消息让人大吃一惊。

我今天一早就知道,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有一些特殊问题需要讨论。

诺贝尔奖的公布不会受到影响,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将不能于12月在斯德哥尔摩聚在一起领奖,今年的颁奖仪式将进行线上直播。

获奖者将被邀请参加明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典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于1968年凭借《头生子》(First Born)登上文坛,并早早地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她出版了12本诗集和几本关于抒情写作的文集。

她所有的作品都以追求清晰、孩子和家庭生活为特征。

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一直是她的核心主题,即使她的个人背景很重要,格丽克也不能被看作是一个纯粹关注自己的诗人。

她在宇宙、神话和古典动机中找寻灵感。

格丽克的有关家庭生活的作品,既简朴,又展现了充分的智慧、雅致的构图感。

格丽克还指出,在这些作品中,她意识到了如何在诗歌中使用普通的措辞。

从她的诗中,我们看到的是痛苦家庭关系的直白画面,没有任何雕饰。

路易斯的声音是不容置疑的。

这是坦率和毫不妥协的。

这表明诗人想要被理解。

但同时,她的声音也充满了幽默和辛辣的智慧。

格丽克的作品涉及到了一个宏大的话题,即社会的激进变化是否来自于深刻的失落感。

在这个充满了各种不同声音的世界,这层思考尤其珍贵。

“在她的诗歌中,自我倾听着自己剩下的梦想和幻想,在面对自我的幻想时,没有人比她更坚强。

”奥尔森说。

“但即使格鲁克永远不会否认自传背景的重要性,她也不能被视为一个自白的诗人。

”“格里克以非凡的优雅和轻盈接近死亡的主题,再一次震动了她的读者。

“他说。

她写叙事诗,唤起回忆和旅行,只是为了犹豫和停顿,寻求新的见解。

世界被解放了,却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她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成就是2014年的最新作品《忠实与美德之夜》(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

在这部作品中,格丽克以非凡的优雅和轻盈接近死亡的主题,再一次震动了她的读者。

她的叙事诗里充满了对于往事的回忆,但这趟旅行是为了停下来寻找新的见解。

在她的笔下,这个世界被解放了,却奇迹般地再度呈现在眼前。

露易丝·格丽克诗作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美国桂冠诗人,1943年4月22日生于纽约长岛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

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已出版十二本诗集和两本诗论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

她出生在一个文艺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

她在一次采访时回忆,小时候她的奶奶经常随身携带一本诗集,她还能记得自己在四五岁的时候读过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黑人小男孩》(The Little Black Boy),还有莎士比亚戏剧《辛白林》(Cymbeline)里的选段;从幼年时起,她的父母就鼓励她写作,他们甚至会把她写的诗打印出来进行点评。

在随笔《诗歌教育》(Education of the Poet)中,她说童年时代的她,自认为是威廉·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的传人。

在这样一个崇尚智力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家庭里成长,露易丝·格丽克本该度过一个自由发展天赋的快乐童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正如那句老掉牙的话印证:“每个伟大的诗人必定有过极其痛苦而残酷的人生”。

格丽克一生几乎同样伴随着死亡、失望以及丧失。

以下诗歌均由柳向阳翻译露易丝·格丽克诗选柳向阳译致秋天——给基思·奥尔索斯清晨在荆棘中颤动;含苞的雪花莲上露珠凝聚如娇小的处女,杜鹃灌丛吐出最初的新叶。

又是春天了。

柳树等待它的时机,海岸粘着薄薄一层淡绿的绒毛,期待着塑形。

只有我没有参与,因为早已盛开过。

我已不再年轻。

这有什么关系?夏天临近,等到漫长的腐烂的秋日,我将开始写作我中期的伟大诗篇。

上学的孩子们孩子们背着小书包,一直向前去。

整个上午,母亲们都在辛苦地采摘晚苹果,红的,黄的,像另一种语言里的词语。

在另一边是那些等在大课桌后面的人准备接收这些奉献。

多么整齐啊——那些钉子孩子们在上面挂着他们蓝色或黄色的羊毛外套。

老师们将在沉默中教导他们,母亲们将走遍果园,找一条出来的路,被它们自身吸引,果树灰暗的枝条结出如此少的弹药。

登场歌从前,我受到伤害。

我学会了生存,作为应对,不接触这个世界:我要告诉你我想成为什么——一个倾听的装置。

安静:不是迟钝。

一片木。

一块石。

我为什么要疲于辩解,争论?那些正在别的床上呼吸的人几乎无法明白,因为像任何一个梦无法控制——透过百叶窗,我观察月亮在夜空里,阴晴圆缺——我为一种使命而生:去见证那些伟大的秘密。

如今我已看过生与死,我知道对于黑暗的本性这些是证据,不是秘密——不可信的说话者不要听我说;我的心已碎。

我看什么都不客观。

我了解自己;我已经学会像精神科医生那样倾听。

当我说得激情四溢,那是我最不可信的时候。

真的很伤心:我一生都因为我的智慧,我的语言能力,洞察力而受赞扬。

最终,它们都被浪费——我从来看不到自己,站在前面台阶上,牵着妹妹的手。

这就是为什么我无法解释她手臂上、靠袖口处的伤痕。

在我自己头脑中,我是无形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是危险的。

人们喜欢我这样看起来无私的人,我们是跛子,说谎者;我们属于,为了真实,应该被剔除的人。

当我安静,那才是真实显现之时。

一片晴空,云朵像白色织物。

下面,一座灰色房屋,杜鹃花红色,亮粉色。

如果你想知道真实,你必须禁止自己接近大女儿,把她挡住:当一个生命被如此伤害在它最深的运转中,所有功能都被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可信。

因为心的创伤也是头脑的创伤。

月光中的爱有时一个男人或女人把自己的绝望强加给另一个,这被称作裸露心,或称作,裸露灵魂——意思是此刻他们获得了灵魂——外面,夏夜,一个完整的世界被抛在月亮上:团团银色的轮廓也许是建筑或树木,或狭小的公园有猫藏在里面,在尘土里仰身翻滚,玫瑰,金鸡菊,还有,黑暗中,金色的国会大厦圆顶变成了月光的合金,外形没有细节,神话,原型,灵魂充满了火,那实际上是月光,取自另一个来源,短暂地像月光一样闪亮:石头与否,月亮仍称得上是一个生命之物。

译者评论柳向阳是露易丝·格吕克由世纪文景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的翻译者。

柳向阳这样评价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最初读到格丽克,是震惊!仅仅两行,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我要告诉你些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

而这只是个开头。

“她的诗歌写作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也有许多让人颇费思量的地方。

”早在2016年,柳向阳就曾这么撰文介绍露易丝·格吕克的诗歌给他的感受。

柳向阳以她2006年的诗集《阿弗尔诺》为例,认为该诗集“对每首诗细细勘察,即会遇到一些难解之处”。

柳向阳认为她的诗随笔是理解她的诗歌的一把钥匙。

柳向阳认为露易丝·格吕克“是一位值得多角度阅读的诗人”,“格吕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

”柳向阳的朋友、长沙诗人韦白也对格吕克的获奖感到意外,“她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但不是一名伟大的诗人。

”韦白认为格吕克的知识储备、写作技巧以及诗歌创作的成就离伟大诗人还是有些距离,“她的每一首诗歌都很精美,但不大气”。

童年自认为是济慈的传人“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

而这只是个开头。

”这是柳向阳最初读到的格吕克的两行诗。

这两行诗让他对诗人的疼痛很震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

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

”柳向阳觉得这些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

”根据格吕克的诗集中译本《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的出版方介绍,格吕克降生的时候,迎接她的并不是家人的喜悦和期待。

在她出生前七天,她的姐姐——她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了,这个悲剧沉重地打击了整个家庭。

尽管格吕克之后又有了一个妹妹,但这一创伤在此后多年,犹如一片无法驱散的阴云笼罩着她的生活。

庆幸的是,这是个文艺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

格吕克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她奶奶经常随时携带一本诗集。

她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读过威廉·布莱克的诗《黑人小男孩》,还有莎士比亚戏剧《辛白林》里的选段;从幼年时起,她的父母就鼓励她写作,他们甚至会把她写的诗打印出来进行点评。

在她的随笔《诗歌教育》中,她说童年时代的她,自认为是威廉·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的传人。

业内观点:露易丝·格丽克因何获奖?她的作品有怎样的特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赵白生表示,专业人士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格丽克的作品有口皆碑,且一直保持稳定的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