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2ab175ff46527d3240ce07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69d7180b4c2e3f572763a1.png)
(2)不能忽视外因
视 频 : 孟 母 三 迁
为什么孟母要三次搬家?并结
合当前实际谈一谈:家长为什么要 想方设法送孩子到名牌学校就读。
聊一聊: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3)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我校汽修学子
小结:
矛盾
事物的内部矛盾
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 外因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
• 探究实践
• 1、运用内外因相互结合的原理对青少年犯罪 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 2、运用内外因相互结合的原理为晋江的经济 发展“谏言献策”。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重视学 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真正发挥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从上课的过程来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 极性是很高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办法让每 个学生的想法都表达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在课 后通过班级微信群与学生探讨,让学生可以尽情表 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说明:事物是内外因
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个人成长中,培养理论联
系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
因素以及如何对待这些因素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 重点的依据:这一问题的教学既是这一节课中所 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对学 生的影响极大,所以作为重点来处理。 教学难点: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难点的依据:从学生的现实表现看,许多问题都 发生在不能正确理解内外因的不同地位作用,不能正 确对待外部环境,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难度较大。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11cc99750e2524de5187e4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
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0f811d23b3567ec112d8a44.png)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
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知识教学点1、识记(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
具体表述如下:(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即达到“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最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86e4087f1922791788e86a.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唯物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
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deecebb67ec102de3bd8944.png)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学目的: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教学重点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含义: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事物的发展是在种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因是必要条件。
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也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外因是条件: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B、外因不可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C、尽管外因的作用有时很大,但仍然是第二位的。
3、方法论: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反对割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简述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e1e09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4.png)
简述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阐述了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属性、特点和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内因主要包括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事物的本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征,内在规律则是由事物本身内部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对事物自身合理运动的要求和制约。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是事物发展的触发器和媒介。
外因主要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物质条件主要指自然界的要素,如空气、水、光照等,它们对事物发展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社会条件主要指社会环境、社会意识、社会制度等,它们通过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影响和决定作用。
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中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和触发器,通过与内因的相互作用,使事物发展产生新的变化和发展。
具体来说,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内因包括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对立,它们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源泉。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也是事物能够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根本依据。
而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和媒介,通过与内因的相互作用,对事物的发展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外因主要通过创造和改变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影响事物的发展。
物质条件通过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来影响事物的发展;社会条件通过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演进来影响事物的发展。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产生新的变化和发展。
内因和外因互为条件,内因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外因则提供了事物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内因通过作用于外界,改变和利用外部条件,实现自身的发展。
外因通过创造和改变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为事物的内在规律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媒介。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32b5d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3.png)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教学设计联系自我突出重点(20分钟)1、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漫画展示师生情景对话,让学生了解人生发展除了外部环境外还要有个人努力。
展示学生学习的图片。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班的同学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下受教育,有的同学在德智体各方面进步很快,有的进步很慢?引导学生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1)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播放孟母三迁的动画。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孟母要三次搬家?并让学生结合当前实际谈一谈:家长为什么要想方设法送孩子到名牌学校就读。
(2)不能忽视外因说一说:当前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自主得出结论:外因不可忽视,对外因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讲一讲: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图片展示汽修学子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良好的竞赛成绩,引导学生明白:个人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但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思考问题,反思自我思考问题,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反思自己,思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把个人努力和外部条件相结合。
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人生发展也必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通过观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努力是个人人生发展的内因,是关键。
通过孟母三迁的动画让学生明白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必须做一分为二的分析,积极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
让所学知识渗透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寻找自身差距,确定今后努力方向。
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点。
板书设计(3分钟)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1、人生发展不能只靠外部环境2、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3、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1)要重视内因的作用(2)不能忽视外因回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加深学生对内外因辩证关系的理解。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3分钟)1.“严师出高徒”,说明()A.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B.外因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D.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外因有时起着决定作用2.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谈谈对“师傅领进门,修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辩证法知识点
![辩证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11cbb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e.png)
辩证法知识点辩证法在最抽象的意义上是指包括精神活动在内的一切事物运动、联系、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今天店铺就与大家分享:辩证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辩证法知识点一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教学案--辩证法6:内因和外因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教学案--辩证法6:内因和外因](https://img.taocdn.com/s3/m/d9a1b43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7.png)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事物发展的原因江苏省滨海中学一.考点1.内因和外因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二.知识梳理1、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是指事物的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3)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和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③外因通过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点拨](1)要明确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而内因是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
(2)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2、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相结合的观点。
(1)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因为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2)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地分析。
因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3)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点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三.重难点解读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区别。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矛盾,即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即事物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如果将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成是源泉,就会混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2.全面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地位和作用。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即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是发展的基础、源泉。
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条件是指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影响、制约作用的各种外部因素。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辩证)唯物论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辩证)唯物论](https://img.taocdn.com/s3/m/c257cdc47c1cfad6195fa7f7.png)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辩证)唯物论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哲学基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哲学基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58b1bfb90d6c85ec3ac6dd.png)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了解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理解:列举事例,说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能力方面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框题的内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原理和方法论要求,分析在个人成长中的问题,初步理解党的关于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和政策,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
对外部条件要做“一分二”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客观辩证的,以此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正确对待机遇。
使学生认识到机遇是一种幸运,但它毕竟是外因,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觉悟方面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分析和坚持我国把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统一起来的方针和政策。
教学重点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⑵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正确认识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对外部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议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
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为配合教材第l22页第2自然段介绍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事例。
可在此时用幻灯投影或录音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补充下面的材料。
可补充出示一些图片材料。
目的是激发同学们兴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方法论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方法论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58dc83efad6195f312ba69b.png)
基本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
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课基本原理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高一政治下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练习与解析
![高一政治下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练习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4b5266af45b307e871976f.png)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印尼华人林绍良,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富豪”,其资产超过美国超级资本家杜邦、洛克菲勒等人。
谈到成功之道,林绍良说:一个人的创业,一半靠机遇,一半靠个人的奋斗。
据此回答1~2题。
1.这句话说明()A.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二者缺一不可B.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C.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D.没有个人的艰苦奋斗也有50%的成功的希望2.对材料中机遇应该这样认识()①机遇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突如其来的、可遇不可求的幸运②人们要想抓住机遇,就必须首先具备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的能力③机遇是外因,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④机遇可望而不可及,人们无法抓住机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解析】本材料所涉及的两道题考查的是内外因的关系及对“机遇”的理解。
材料中说一个人的创业,一半靠机遇,一半靠个人的奋斗,是说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但不是说内外因的作用相同,故第1题A不选,选C;按客观规律办事与题中所给材料无关,故B不选;第2题,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没有个人的艰苦奋斗,几乎没有成功的希望,故D不选;机遇虽然可遇不可求,但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当然也是瞬间即逝、很容易错过的,所以要努力做好准备,当机遇来临时,抓住时机。
故④不选。
【答案】 1.C 2.A3.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求我们做到()①个人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②无论是顺逆还是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③正确认识外因的性质,对周围的环境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④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利用一切外部条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如何做到内外因相结合。
一方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外因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利用其有利条件排除其不利条件,不能说利用一切外部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ad7a5f7f78a6529657d532c.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动性原理)(2)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运用: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②青少年要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现实,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③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我国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⑤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形式的邪教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1)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2)方法论:我们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3)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1)内容: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②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③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8315154e518964bcf847ce9.png)
高三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基础知识归纳1、事物发展原因——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1)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2)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基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一,要懂得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而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提示:这里要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特别是第二种性形)——一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变化、发展的。
(4)方法论意义:第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注意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26a56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49.png)
《生活与哲学》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唯物论部分1、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人类社会社会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即: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Ⅰ、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Ⅱ、方法论要求: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夸大意识功能的唯意志论。
主观主义表现为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Ⅲ、运用:①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各地发展经济也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企业生产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以市场为导向)。
②为什么要“以德治国”(诚信);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Ⅰ、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了解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理解:列举事例,说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能力方面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框题的内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原理和方法论要求,分析在个人成长中的问题,初步理解党的关于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和政策,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
对外部条件要做“一分二”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客观辩证的,以此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正确对待机遇。
使学生认识到机遇是一种幸运,但它毕竟是外因,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觉悟方面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分析和坚持我国把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统一起来的方针和政策。
教学重点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⑵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正确认识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对外部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议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
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为配合教材第l22页第2自然段介绍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事例。
可在此时用幻灯投影或录音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补充下面的材料。
可补充出示一些图片材料。
目的是激发同学们兴趣。
)弗莱明与青霉素弗莱明(1881一1955),英国细菌学家,曾任伦敦大学细菌学教授和瑞特·弗莱明研究所所长。
1922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
l945年获诺贝尔奖。
弗莱明19O6年开始做细菌学研究工作。
1928年发现青霉素。
但由于难于提取和生产,一直未能用于医学。
直到1935年,他的助手钱恩和佛罗理也参加了研制,最后终于在美国姑娘玛丽找到的烂甜瓜上采到了青霉素。
自从发现和提取出青霉素之后,人类掌握了杀死葡萄球菌、链状球菌等多种病菌的有力武器。
据统计,那时每年有近2000万人患肺炎,而给他们注射食霉素之后,很快就可以康复。
另外,用青霉素治疗转染性脑膜炎、白喉、腥红热等也非常有效。
往常战场上的伤员伤口化脓发烧之后,护士们总是赶紧拿来纸笔,叫他们给亲人留下遗言。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青霉素的出现,不知挽救了多少伤兵的性命。
弗莱明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
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
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 。
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
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
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
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直沉默不语。
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弗莱,你有甚么看法?”“做。
”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
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小弗莱,你现在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茶。
”原来,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
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他进行了一番研究,证明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
他给这种物质起个名字:青霉素。
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青霉素的发现是不是纯属“偶然”?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因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所以:(l)要重视内因的作用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提问:一个人的进步过程中如何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大家先说说一个人进步的内因有哪些?(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一个人进步过程中的内因主要是指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战胜困难。
挫折、逆境的勇气等。
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
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内在动力,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
即使是孪生兄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习,外因虽相同,但进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成绩有好有差。
其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基础、动力、进取精神、努力程度等内因不同。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内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著名的古训。
在历史上,它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为个人的成长而努力。
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各种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一定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②正确看待机遇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一些强者,他们把握住了某一稍纵即逝的机会,或者说是“机遇”,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一个农村姑娘,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田径教练看中,可能她就将在农村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绝不会成为世界田径场上的名将;一个射击选手,如果不是紧紧把握住了一次进入省射击队的机会,也绝不会在奥运会上实现我国奥运史上的零的突破,取得冠军。
因此,能否把握机遇,往往成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
但是,机遇毕竟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在事物发展中不起支配和主导作用。
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只有通过长期的主观努力,才能培养和具备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的能力。
机遇的出现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公正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握住。
在牛顿之前不知有多少人看见苹果落地,却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之前不知有多少人被草割破了手指却没有发明锯子。
正如教材所分析的那样。
牛顿牛顿的成就在数学方面:莱布尼茨曾说过:“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时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了一半”,他从二项式定理到微积分,从代数和数论到古典几何和解析几何,甚至在概率论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牛顿在数学上最卓越的成就是创建微积分。
他不但清楚地看到,而且大胆地运用了代数的方法论,完成了积分的代数化。
从此,数学逐渐从感觉的学科转向思维的学科。
牛顿是极坐标的创始人。
牛顿在代数方面也作了经典的贡献,他大大推动了方程论。
他发现实多项式的虚根必定成双出现。
牛顿还设计了“牛顿方法”。
在天文学方面:在牛顿之前,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等人曾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牛顿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牛顿年轻的时候,就相信开普勒提出的行星按照一定轨道运动的理论。
但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他感到一定有种隐藏着的力量在牵着这些行星,使它们不至于脱离轨道,在天空中乱飞。
月亮绕着地球运转,一定是有种力在牵着它;一件东西向地面落下,也是因为被这种力吸向地面。
经过深入地思考和研究,牛顿发现任何物体都具有吸引力。
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就是:宇宙中的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各个物体间吸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牛顿还把这个定律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后来它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对天体运动的研究。
同时,它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都有普遍意义。
哈雷彗星本来也应带上牛顿的名字。
因为没有牛顿,哈雷是永远也不会有这一重要发现的。
17世纪初,牛顿开始把他的万有引力理论应用于天体研究,以确定行星、卫星以及彗星的运动。
牛顿的挚友和同事埃德蒙·哈雷,对他的计算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在1684年拜访了牛顿。
哈雷与牛顿的讨论使得哈雷得出结论,1682年出现的那颗明亮的彗星同分别于1531年和1607年两次出现的彗星是同一颗彗星,并将于1758年再次出现。
16年后,哈雷还未能证实他的预测便去世了,但是这颗彗星的确再次出现了。
从此,人们便把这颗彗星叫做哈雷彗星。
在光学方面:牛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实验,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
他通过倒置棱镜,又把七色光带综合为白光。
这样,就正确解释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组成的,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另外,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能够放大40倍,通过它,可以看到木星上的卫星。
反射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力学上:牛顿在伽利略力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深入研究,解释了众多的力学现象,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中国最早的创造发明家——鲁班距今2400多年前,当时处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奴隶制正在瓦解,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上出现独立的手工业者,鲁班就是这个历史时期中能工巧匠的代表人物。
鲁班的史迹,在先秦的《墨子》、《孟子》、《战国策》以及后来的《汉书》注、《文选》注、《史记集解》等历史典籍上有众多的文字记载,两千前来历代相衍。
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建筑行业有广泛的历史传说,宋元时期营建业开始奉鲁班为祖师,明清之后各地以鲁班命名的庙、祠、殿、馆等,即成为木工、瓦工、水作、石作行业公所的所在地。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称“鲁班为我国最早的能工巧匠和创造发明家之一”是有科学依据的,鲁班确实是中国古代建筑各专业能工巧匠的智慧化身。
试想,弗莱明如果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他对葡萄球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或者他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伟大发现者吗?假如诺贝尔不是一个不怕炸死的人,为了驯服裂性炸药曾数十次和死神擦身而过,他能获得成功并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吗?在现实生活中,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有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而有的人却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这难道能仅仅归结于英雄的外部机遇吗?因此,正像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的,“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