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4、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5、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6、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特点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口移动有一个特点,即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迁往相对较好的地区,这必然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不均衡的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呢?判断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不能简单根据人口数量来判断,合理不合理要看当地的人口是否超过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

1.3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一、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衡量人口分布主要参考两个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

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

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

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可利用课本图1-3-1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限时检测
安排任务
限时完成检测
交流评价
5分钟
约3分钟
人口的分布学情分析
人口的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就已涉及过的知识,学生已有初步的印象。高一学生已初步具备分析处理图文资料的能力。故人口的分布特点可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而分布的影响因素相对较难,故可通过实例探究的方法帮助理解。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如何利用图文资料归纳出有效的信息,并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处理相关问题,提高其全面性。
2、地理图表的使用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最丰富、最形象的地理教材和工具。在地理教学中,仅靠文字叙述和口头讲解而不借助于地图,要使学生形成地理现象的空间概念,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侧重让学生根据地图自己分析并归纳出规律。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注意引导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深入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板书。
分析学案表格
1、归纳写出:(规律)
纬度分布规律
海陆位置分布规律
垂直高度分布规律
总结:
2、做针对训练1
3、读图指出世界人口稠密区并简述原因
约3分钟
分析表格,总结规律
1分钟
约3分钟
三、中国的人口分布
引:掌握了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后,我们再来认识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布置任务:
读学案图(人口密度图,气候图,地形图,经济图,交通图),说明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结合相关材料试分析原因。
(选做)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陆东南部,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原上,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下图为该国地形示意图。
该国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上,试分析原因。
人口的分布教后反思
我认为此次课有以下几方面可取之处。

高中地理_第一节 人口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一节 人口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考纲定位】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核心素养】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

(区域认知)2.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考情分析】1.以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普查资料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及对策;近几年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差异;近几年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人口专题的第一节复习课,对应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和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资料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率的数值特征,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重点训练他们对各种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人口构成图或表格、曲线图、折线图的析图解图能力,让他们理解并学会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的表现、原因、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等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教授对象为高三政史地组合班级,对人口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很好的识记和掌握,但在读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略有不足,因此课堂上也应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应用,为高考大题打好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⒈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及转变原因⒉不同国家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解决措施难点:⒈中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⒉各种人口统计图的判读【教学方法】呈现习题和热点素材,提出问题,使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考点三:学生根据导学案相关内容自主探究,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区别及影响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在上《人口的合理容量》这节课时,我主要以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为主线,重点放在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难点注重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中,结合一些夸张的漫画,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第一:对于教材中提到的某些细节讲解没有到位,如人口合理容量中的意义中应该更多的讲解如何建立公平的秩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过多的是本人总结,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

第二:对高二学生来讲,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所以讲解过程中板书不详尽,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课程标准中的环境教育目标贯穿具有局限性,对于简单的概念或习题处理较为粗略。

第三: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影响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课程评价:自我感觉上课的效果和学生掌握得还可以。

但是在让学生展示的时候,不能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时间。

以致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

如果再重上这次课,我将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和练习时间,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更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1365字。

高中地理_人口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教材首先概括出世界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然后着重阐析了人口增长过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以及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人口增长减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最后分析说明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说明人口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辩证的认识人口问题。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学习难点】学会辩证的看待人口增长,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与发展观。

【学情分析】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部分知识,如世界人口的数量、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这对本节课的学习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了解了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口增长模式上的差异和原因。

具备了一定的根据不同的人口统计图分析人口增长特点的能力。

第一课时的学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因为招生原因,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走读生,家里网络等设备比较齐全,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热点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需要探究的活动主题并给以一定的提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活动主题和提示如下:◆课前探究活动活动主题:1、搜集各国的人口政策2、搜集乳山的人口资料及人口政策活动提示:观看世界人口大会相关视频及搜集资料;走访政府相关部门调查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图片,分享自己旅游的小经历教师:暑假去上海迪士尼玩,本来打算开启一场奇幻之旅,但是却是翻过人山看人海,在人群中挤到变形。

充分体验了一下中国世界第一人口打过的国际地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2.掌握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和协调关系。

3.能够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4.意识到人口问题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意义和影响。

2.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对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2.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必要性。

三、教学内容1. 任务一:了解人口的合理容量1.1 前置知识1.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

2.人口分布规律、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变化现象。

1.2 学习内容1.阅读《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材内容。

2.分析世界各国人口变化情况及其影响。

3.了解人口的合理容量及其影响。

4.讨论如何控制人口数量和增长率。

2. 任务二: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1 前置知识1.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人口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各国的人口政策和实践。

2.2 学习内容1.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2.分析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稳定的影响。

3.探讨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世界各国人口变化情况及其影响,让学生深入认识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人口问题的紧迫性。

2. 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思考政策措施和实践。

五、教学评价1. 考试1.理解人口的合理容量及其意义和影响。

2.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3.掌握相关人口政策和实践。

2. 课堂表现评价1.能否理解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和深度。

2.能否独立思考、沟通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能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相关话题的讲述。

六、教学反思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本次教学授课中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辟邪2“人口的合理容量〞优秀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要求:1.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说出〞,属于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分辩这两个概念。

其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要想可延续开展,就应该追求到达“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2. 能力要求⑴培养自我探究能力;⑴培养小组合作能力;⑴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⑴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⑴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可延续开展观。

教学重点: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难点: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与探究、商量法、归纳法等教学手段:学生活动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反思关于教学设计:第—:人口问题是我国较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与每个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简单理解。

于是首先以“人口的合理容量〞此主题让学生进行放开性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完成相关作业。

然后选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得较好的小组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自己小组的论点和论据。

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又能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量。

再者给学生在课堂上作展示的话,既表扬积极分子,又使同学之间有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学习的时机,同时也能防止教师满堂灌的呆板模式。

第二,在讲正课前让学生玩一个有助于理解课本知识的游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提供了一个深刻浅出理解课本知识的时机。

关于评价:自我感觉上课的效果和学生掌握得还可以。

但是在让学生展示的时候,没能把握好时间,以致在进行小结的时候,有点匆忙的感觉。

高中地理_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_地理_高中_汪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_地理_高中_汪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世界及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说明形成原因。

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判断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分布规律2、由归纳总结的知识推断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应用所学的影响因素解释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原因。

4、合作探究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难点: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三、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教学四、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反映了地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一组是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地球漫画,然后让学生思考:地球能否承受人口如此快速,持续的增长,如果不能的话,其承受能力是否有一个限度,那么这个限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的学习。

一、世界人口分布引导学生读图1-3-1分析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区别。

思路: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可以发现这两个图人口密度虽然相同,但人口的实际分布却不相同。

左图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不尽合理,而右图的人口分布则比较均匀,比较合理。

所以我们在研究人口分布时不但要研究人口的密度还要考虑人口的分布格局。

导入世界人口分布规律的探究。

让学生读活动中的表及图,思考讨论并完成动后的问题。

1、读表1-3-1,总结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纬度范围。

2、读表1-3-2,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距海远近的关系。

3、读表1-3-3,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4、结合表1-3-1、1-3-2、1-3-3读图1-3-2,找出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并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人口稠密的原因。

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可利用课本图1-3-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_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

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中有关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知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已经接触不少有关环境破坏、人地矛盾、“可持续”和协调理论等,学习的难度上不是很大,主要是零散缺乏系统性和串联的主导思想。

因此更要侧重于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分工、分析、总结的深度,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本节“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能够正确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对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总结。

教材通过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旨在让学生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铺垫。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解读“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且以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为落脚点,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说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的难点部代表),B组(东部代表)。

活动内容:各组介绍本区的资源、科技水平、文化和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的情况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的制约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3.该地区海拔400米 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4.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
板书:
人口的分布
齐读,明确任务目标




一、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
过渡:人口的数量不足以精确表达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地图)
如非洲人口8亿,欧洲人口7亿。故我们提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同样,人口密度仍然不足以全面表达人口分布状况。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分布 格局
第一章人口的分布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
播放世界人口分布视频。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地区间差异极大,但有明显的倾向性。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播放人口分布视频。
倾听,观看,思索
目标展示:
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并能分析某区域人口分布的成因。
(1)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地区。
(2)分析图2,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图3,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洲。

高中地理_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1课时)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可分解为: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学会运用图表信息,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是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世界上存在着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高低”型、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低高”型和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三低型”等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从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口增长总要经历由“高高低”型向“高低高”型、继而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已基本呈现出“三低型”的特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正处在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维持“高高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教材分析人口增长及人口增长模式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正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本先展示图片,然后讲了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年增长量、以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使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概念有个大概的认识,并对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产生震撼。

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可看作对课本前面情景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产业革命与二战是两个人口增长的分水岭,并让学生思考其深层次原因关于第二部分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我认为应该把各阶段对应的模式及特点统一起来讲,第一阶段对应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过渡型、第四阶段对应现代型,并把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人的寿命也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考虑各模式和阶段在什么地区和国家或什么时代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可利用课本图1-3-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如巧妙铺设从经验到新知转化的桥梁,开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思维通道;合理提供课堂交流和探索的时间,等待学生自主体会并领悟新知;耐心教会学生表达和描述的方法,启发学生对新知内涵作出科学的概括。

世界人口稠密区及原因。

首先给出世界人口分布图,结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个地区有哪些自己的优势?通过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掌握知识。

拓展思考:世界人口稀疏区及原因?有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基本都能分析出各地人口稀疏的原因。

其次,在总结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人口会这样分布?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导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首先学生通过预习已明确有哪些因素,所以在讲解时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然后填空的形式进行。

在讲解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时,为提高学生自学水平,可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高原、山地人口都不多呢?并举例。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得出结论。

教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讲述并不多,但并不是说明它比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弱,实质上,当今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第一位因素。

小结:人口分布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等共同影响的结果。

当今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①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②东北黑土分布区人口较为稠密③塔里木盆地人口分布在绿洲地区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地区在高原和山区⑤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⑥纽约城内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⑦上山下乡,西部大开发⑧犹太人移居以色列中国人口分布首先给出我国人口分布图,结合知识窗,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指图说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大致经过的地方,补充数据说明线两侧人口所占比例。

学以致用:在总结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格局会不会减轻呢?为什么?(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当堂达标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并有针对性地讲解易错题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质疑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预习任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22—24页内容,总结以下问题,并标注在课本上:1、什么是环境承载力,用什么来衡量它的大小?2、对比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什么?特点有哪些?4、我国如何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5、完成学案22--23页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相关知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人口问题等,学生对人口分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不过尚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

本节在教材安排上,侧重于分析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更多地强调“为什么”,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效果分析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要求教师追求高效课堂, 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要更加注意对生物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 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高效率的学习。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个人成才的条件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主动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不懂就问或者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另外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并且一起动的习惯, 这样才会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2. 复杂问题简单化地理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3.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分析教材版本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书·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节1课时。

教材分析基于新课标“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人口知识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城市的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都与人口有关。

因此,必修二以“人口与地理环境”作为开篇,本单元在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先讲人口增长,次讲人口移动,再讲人口分布,最后学习人口合理容量。

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水平逐步提升,科学人口观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在通过前面两节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从世界人口分布入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进而介绍我国的人口分布。

最后重点探讨人口合理容量,揭示人口发展的目标: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评测练习分析以下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①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②东北黑土分布区人口较为稠密③塔里木盆地人口分布在绿洲地区④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地区在高原和山区⑤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⑥纽约城内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⑦上山下乡,西部大开发⑧犹太人移居以色列1.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A.历史B.政策C.自然环境D.经济水平2.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还有()。

A.气候条件适宜B.政治中心的改变C.水资源丰富D.矿产资源的开发3.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4.下列社会经济因素中,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生产活动方式C.交通运输条件D.文化教育状况市编学案19页3--7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后反思知识只有通过自我体验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尝试着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去经历、去体验。

一是通过辩论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地理,丰富知识;二是引领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三是应用“微课”,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体验过、感悟过,它们获得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不错。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本节“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能够正确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