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清众教育 国考教师资格证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模板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共13篇)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共13篇)第1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周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
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
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课题:小学数学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口算和书写计算。
2.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
计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和口算能力。
2.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教材《小学数学教科书》。
2. 教学用具:计算器、白板、粉笔、钟表模型、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1. 热身(5分钟):通过口算练习与游戏活动引起学生兴趣。
2. 导入新知识(10分钟):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示范加法和减法计算的方法。
3. 巩固训练(15分钟):带领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和书写练习,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15分钟):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和计算能力。
5. 总结归纳(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
掌握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际问题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加法和减法运算
2. 能够灵活运用口算和列竖式进行加减法运算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
教学重点:
1. 两位数加法的计算
2. 两位数减法的计算
3. 口算和列竖式的运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
2. 教具:数字卡片、计算纸、圆珠笔
教学步骤:
一、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加减法知识,通过口算的方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新知:讲解两位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步骤。
三、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加减法知识。
学生可以选择口算或者列竖式的方式进行计算。
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加减法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点。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加减法知识,例如在购物、做饭等场景中进行计算实践。
2.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保持耐心和耐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一、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评价教师是否具备胜任教师岗位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档提供了一个面试教案模板,旨在帮助求职者在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中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专业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和掌握XXX概念;2.能够运用XXX方法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XXX。
在课堂上,将介绍XXX的概念和解题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示例等方式导入新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实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将针对本节课的概念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图表等辅助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将提供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并逐步解析解题方法。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并相互交流解题策略。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
5. 练习与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提供解题思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题过程。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课件;2.小组讨论材料;3.素材案例;4.练习题。
六、评价与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
以上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的进位借位运算。
教学准备:1. 教具:小数加减运算示意图、小数加减运算练习题。
2. 材料:小数表格、小数加减运算练习册。
3. 教师:熟练掌握小数加减运算的口诀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基本概念,例如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的读法等。
然后通过小数表格展示几个小数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小数的大小和位置。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讲解小数的加减运算规则,强调小数点对齐和进位借位的重要性。
2. 教师演示几个小数加减运算的例题,让学生熟悉运算过程和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行练习小数的加减运算,教师可以在黑板或屏幕上展示练习题,学生逐个完成。
2. 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四、巩固(10分钟)1. 完成练习册中的小数加减运算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随堂测试小数加减运算的基础知识,检查学生对小数运算的掌握情况。
五、拓展(10分钟)1. 提出一些小数加减运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运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小数加减运算。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和难点,并讨论学习小数加减运算的经验和感悟。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意见,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引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小数的加减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和技巧。
同时,学生对小数运算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资考试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以及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
2. 教学难点:分数加减运算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实例,如蛋糕、分数饼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分数的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教师讲解分数加减运算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分数加减运算题目进行合作解答。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 每组派代表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效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等。
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面试教案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数学面试教案XXX教师资格证数学面试教案设计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明白/培养学生。
观点/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能够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练法或(计算、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小故事、道具、上节相关知识点)
环节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小组讨论、抽问、鼓励)环节三: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抽问)环节四:作业设计(课后联系作业、课后观察或实验)
面试时抽问要具体,例如:坐在窗边穿红衣服的女生或中间第三排穿白色衣服的男生,抽问多人时可以从多个区域抽取)
五、板书设计
总分总格式
例:《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读写简答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就是目标或者价值目标)
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难点:认识分数单位以及单位1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学法、练法、小组会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2分钟)
师: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昨天买了一个苹果,但是家里来了两个小朋友我要怎么分呢?(对,平均分)那什么样的才是平均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几分之一,(写板书几分之一)
2.课件演示(3~5分钟)
课堂练:(1~2分钟)
组织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独立折纸、涂色,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作业:。
小学教学资格证考试数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2. 教学难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教师通过实例、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六)布置作业1. 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
四、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学习收获。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等。
2. 实物教具、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资源。
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真题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模板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部分中,通常会考查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有时只要求考生设计导入环节、新授环节并说明理由。
下列是常考内容的作答模板,供考生参考。
题型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认识()的含义,理解()的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运用()的方法进行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思维以及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题型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频/动画)实物模像直观让学生对情境产生思考。
学生活动:在刚才展示的情境里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活动:在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第二步:讲授新课。
环节一:初步感知教师活动:教师提出目标问题,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或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学生活动:根据目标问题经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环节二:自主探究教师活动:教师再次抛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并组织学生思考或自主探究后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环节三:总结应用教师活动:教师简单梳理本节课得出的主要结论,将问题进行变式,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的思维活动,得出(),加深对()的理解。
第三步: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板书、口述等形式展示有关本课知识点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作答,可以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进行板演,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多层次的练习,巩固()的知识/运算方法。
第四步:课堂小结。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小学数学教案设计高分模板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案设计大题之小学数学通用版课程目标:1.掌握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概念、原理和技能;2.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掌握数学原理和技能;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资源:1.教材:《小学数学学科》(人民教育出版社);2.教辅:PPT、视频、练习题等;3.实验器材:计算机、计算器等。
教学步骤:一、引入(5分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呢?学生分享:分享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总结: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的是数与形的关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基础。
学好数学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吗?你们会用计算器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吗?学生回答:学生分享各自的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进位、借位等技巧。
三、练习(10分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以下问题吗?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四、应用(10分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例如计算购物账单、计算面积等。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各自的应用实例。
教师总结:提醒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精度、单位等问题。
小学教资数学考试教案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具、相关资料等。
2. 学生准备:准备好学习用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合作能力。
(四)巩固练习1. 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1. 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下为教案模板的具体示例: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案示例——认识分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3篇篇一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教师资格证教案模板小学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一年级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字5,并能用数字5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数字5,会用数字5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数字5的含义,灵活运用数字5进行计算。
教学资源与手段:1. 教学课件2. 数字卡片3. 彩色粉笔4. 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数字5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字5的特点,教师总结:数字5是一个数字,它的形状像一条线,一端向上翘起。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数字5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数字5代表的是数量。
2. 教师展示数字5的加减运算,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运算规律。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数字5的加减运算练习。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进行抢答游戏,巩固数字5的加减运算。
2. 学生分组进行数字5的加减运算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字5的含义和加减运算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数字5的加减运算。
2.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确保学生掌握数字5的加减运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5,并能用数字5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
2.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认识数字5数字5的含义:表示数量数字5的加减运算:5 + 1 = 65 - 1 = 4。
教师资格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二年级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分数的概念,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彩色卡片3. 操作材料(如: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引导学生观察纸片,并提出问题:“你们能告诉我这个圆形纸片有多少部分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圆形纸片有1个部分,我们用分数来表示就是1/1。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量。
”2. 教师演示分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彩色卡片将圆形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用分数表示。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解释分子表示被分的部分,分母表示总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多个图形,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形的各个部分。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今天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分的部分,分母表示总的份数。
”2. 学生复述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分数的加减运算:“分数的加减运算就是将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 教师演示分数加减运算的步骤,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练习。
小学教师资格证数学面试教案设计
小学教师资格证数学面试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教材及教情分析:本单元教学基于学生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加减几相应的计算。
贯穿本单元的基本主线为凑十法,凑十法也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等。
进位、凑十,较学生之前学得计算内容是一个较大的飞跃,也是一下退位减法的基础。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首次接确20以内的进位加法,熟练掌握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是基础和起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凑十法”正确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
3、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算法多样化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生活情境导入①复习10的组成,为“凑十法”做铺垫复习之前学习的数的组成:“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10”预设1:10可以分成1和9,1和9组成10.预设2: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组成10.预设3:10可以分成3和7,2和7组成10.........②生活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前些天我们刚开完运动会瞧,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准备了饮料。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为了给运动员解渴,服务组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
送走了一些后,现在还有多少盒没有送?提问: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追问:要求“一共还有多少盒”怎么计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9+几”的计算方法。
师:9+4得多少呢?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借助学具,想一想,怎样移动学具,就能很快算出得数?预设:①数数法;②接着数;③凑十法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提问: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4.实践操作,强化“凑十法”师:刚才有的同学通过数数、接着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老师尤其喜欢其中的一种方法,我们再去瞧瞧这种方法好不好?课件演示“凑十法”的全过程师:9加4用这种方法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用小棒摆一摆。
2015年-清众教育-国考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想要写好教学设计,我们先要给他下个定义。
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呢?一、课前精心设计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
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
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
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
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我们的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我想要理清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3)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认识小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处理“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会认、读、写小数。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表示长度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收集信息,引入小数。
1整理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信息。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逛超市或采用别的方法收集一些物品的价格,下面请同学们汇报收集到的商品的价格。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一块橡皮0.2元一本笔记本3元一袋三全汤圆7.60元一个书包45元一管佳洁土牙膏10.55元一卷彩笛卷6元2对比整数和小数的特点。
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组织学生把这些商品的价格进行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像3、45、6这样的数都是以前学过的整数。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另一类数的特点。
3揭示课题。
教师告诉学生:像0.2、7.60、10.5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其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擦掉整数价格)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二、引导探究,认识小数。
1.读、写小数。
(1)学生尝试读小数。
教师出示一组小数让学生试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前面的数按照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后面的数要一位一位的读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
(尤其注意小数部分的读法,不要受整数部分读法的影响。
)(2)教学写小数。
学生练习写小数。
(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谈话:这几种商品的价格都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知道它具体表示多少钱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交流后,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直接板书在整理的小数后面。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教案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教案设计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生三、授课时间120分钟四、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能够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进行数学教学;- 熟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 掌握教案编写的基本格式和技巧,能独立完成教案编写;- 学会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热爱数学教育事业的情感,具有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 强调团队协作,培养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教案编写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调整。
2、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与实际应用结合;-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数学故事、生活实例或数学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 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有趣的数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
2、新知讲授(20分钟)- 采用直观演示、讲解与示例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
- 强调关键概念和原理,通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 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讲解教学方法和技巧。
3、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数学问题或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究。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共同设计教学活动或解决实际问题。
- 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1、导入环节教师活动: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播放(生活图片、音频、视频等),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与知识相关的问题)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出胡问题展开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再次提出启发式问题(),从而引出新课题()。
设计意图:一个精彩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提高对课题的兴趣和好奇,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让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新课教授:环节一:初步感知,以旧引新教师活动:教师提出(教材中问号或句号变疑问句)等目标问题,教师根据目标问题分组讨论或同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交流结束后,找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或自评。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探究得出结论或预设(一般直接抄题本的内容。
)环节二:自主探索,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教师再次抛出问题(教材中有问号或肯定句变问句的句子)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组织学生思考并抢答或自主探究再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结果作出相应的评价。
环节三:总结归纳,知识应用教师活动:教师梳理和总结本节新课的重难点(直接抄知识与技能目标即可)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层层提问,利用提问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提问的思考并进一步讨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和信息共享意识,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
3巩固练习: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本节知识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或者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进行板演,完成后教师根据结果给与相应的评价和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要求进行相关的练习。
设计意图: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不仅能使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使其更好的学会致用。
找学生代表进行演练也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教案模板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3 年级)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__________,理解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__________过程,借助__________环节,初步培养__________。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__________有好奇心,感受__________。
(4~6 年级)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__________,理解_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__________过程,借助__________环节,培养__________。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__________乐趣,初步养成__________。
(7~9 年级)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__________;掌握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__________等过程,借助__________环节,进一步培养/提高__________。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科学态度。
(高中)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__________,能熟练运用______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__________等过程,借助__________环节,提高/发展__________。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价值养成__________学习习惯,树立__________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
教学难点:理解__________过程。
/能熟练地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
教学准备:投影仪(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具(__________)。
教学过程: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提出悬疑问题“__________”,引出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想要写好教学设计,我们先要给他下个定义。
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呢?一、课前精心设计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
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
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
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
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
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我们的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我想要理清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3)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客观分析教学内容,领悟并用活教材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做到真正的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是要细致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把握知识的贯通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它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处理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材的编排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整体把握教学重、难点,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稍作点拨即可。
【案例】《分数低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的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总之,只有在教师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排意图全面把握,了如指掌后,才有可能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
3、正确处理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的关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充分理解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一直把“顺利地上完一节课,学生表现出色”作为一节公开课的目标,往往忽视了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即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收获?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也往往满足于最基本的要求,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
像《有余数除法》一课,不少老师将教学目标仅着眼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包括有余数除法)横竖式的读写法、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些知识技能目标,忽视“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
这样教学设计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获得的仅仅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仅仅是知道而没有感悟。
4.设计版块式的教学流程,延展探究空间课堂流程设计一般有两种:线型流程与块状结构。
线型流程是过去一种非常流行的设计,因为它是十分紧凑、严密,往往是一环紧扣一环,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
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我们认识到这样的课堂中缺乏应有的自主探究,缺乏必须的个性体验,因而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感悟。
于是,版块式结构顺应而生。
显然,版块式的结构比线型流程显得更为粗旷。
正因为这种粗旷,使得师生有了更为宽裕的时空来充分突破各版块的预期目标,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内在有效性。
【案例】《分数基本性质》版块式教学设计: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学生独立完成,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发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事相等的)2. 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小组合作观察讨论3/4、6/8、12/16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探索出规律并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联系旧知,加深理解(小组合作沟通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发展的。
)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闯关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及竞争意识。
)二、课中有效实施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预案,也不一定等于课堂有效。
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如果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等使用不当,即便是教师教得再辛苦,可学生没有收获,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一)有效互动1、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
(1)合作过程的随意性。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个别学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只是当听众。
另一种情况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
合作学习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是,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
(2)选择问题的随意性。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
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
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可以说、可以聊的话题而已。
如,有些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班级中举手的学生有很多,但是,老师完全无视一双双高举的小手,坚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像这样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费时间,还能收到什么成效呢?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是用“新”与“旧”的方法来评价,即一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否贯穿于整节课中。
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误导,结果有的教师就把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也非要学生合作不可。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什么问题都合作学习,也不能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让教师简单传授了。
(3)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没有经过个体思考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 小组讨论” 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对照,更为恰当的作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解题,(动笔的越来越少了,主张群体参与增加,改动笔的要动笔:乘法结合律字母表示,动手)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时才依据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并以此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和辩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正确对待预设与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教学只会变成信马由缰的活动。
教师课前应有应付课堂上可能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
但高明的预设总是在课堂中结合学生表现,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
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总能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一堂好数学课应该是一节不完全预设的课,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多方互动,给人以启发。
(二)有效管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开始离开讲台走近学生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再也不是俯首贴耳的小绵羊了,他们的头抬起来了,手动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挺起来了……这说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观念,已经开始影响、引导教学实践的改革。
与些同时,许多教师普遍感到: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了,特别当学生真的“动”起来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课堂气氛固然活跃,自己却难以控制,常常使课堂陷入“天下大乱”,使自己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组织教学:(1)运用教学常规组织课堂教学。
(2)运用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3)运用语言艺术组织课堂教学(4)运用各种活动组织课堂教学。
(5)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
(三)有效评价科学、恰当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评价首先来自倾听,教师与学生共同认真而有耐心地倾听完同学的回答,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理解,从他的视角去思考,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亮点。
要把握激励性原则,但切忌模棱两可,要给学生清晰明了的指向。
(切忌在学生回答遇到困难时代替学生回答或重复学生的发言)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针对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设计,相信经过不断的反思、积累、改进、升华,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能够成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