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学复习资料整理.doc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dcf77d52af90242a995e5bf.png)
二、1、教育技术:广义的理解,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 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指导有效使用这些物质手段的理论、方法与经验的总和”。
狭义理解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目的是促进学习。
分为有形教育技术和无形教育技术两个层面。
2、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20世纪初兴起的视听教学运动,而在我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20世纪初,由于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的出现,在教育中开始采用跟“电”相联系的教育媒体。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教育技术这一概念.我国是从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在教学中引入幻灯、电影,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把无线电广播引入函授教育中,到改革开放后又创办了电视大学教育。
由于“电化“媒体的参与和我国老一辈“电教”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电化教育”研究领域。
(PPT)(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①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照相、幻灯、无声电影;②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③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教育电视;④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计算机教育(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①起步阶段:20从初到解放前;②初步发展阶段:50到60年代中期;③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到90年代;④系统发展阶段:90年代至今3、教育(学习)目标分类:布鲁姆等人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认知领域: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4、图形图像文件类型:是指图形图像信息在磁盘上存储时的组织格式,用扩展名来表示。
当存储文件并命名时,应用程序会自动附加上相应的扩展名,并指定该文件的类型,扩展名通常为3个字符.常用的文件类型格式包括:PCD、CDR、AI、EPS、BMP、JPEG(JPG)、TIFF(TIF)、GIF、PNG5、教学(学习)目标编写方法:(1)三要素法—行为、条件、标准;(2)四要素法—在三要素基础上加入教学对象;(3)五要素法—情景、能力动词、对象、行为动词、限制性条件.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集体教学形式、小组协作学习形式、个别化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1)与认知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2)与动作技能学习结果有关的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与情感态度学习结果有关的教学方法-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角色扮演法.教学评价:作用—诊断、激励、调节、教学;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的评价方法(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功能—导向、鉴别和选择、反馈咨询决策、强化、竞争6、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反馈、有序、整体三、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关心的是如何分析、制定和评价;目的—帮助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方法—系统方法;实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理论依据-传播、学习心理、教学理论;学科性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应用性学科;学科内容—针对各种教学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6daba617fd5360cba1adb8e.png)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单选题:25*1’、(2)多选题:15*1’、(3)判断题:10*1’、(4)设计题:1*10’、(5)简答题(2*8’)、(6)论述题(2*12’)。
客观题:一.单选题1.1993年我国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
2.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初到30年代对应视觉教育阶段。
3.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4.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被作为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经验之塔理论5.我国教育技术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
6.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视听传播阶段对应的时间段是20世纪50-60年代7.程序教学理论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8.随机通达教学是指学习者分多次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
9.对于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没有优劣之分。
10.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加工信息的主要场所是:短时记忆区11.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是基于程序教学理论。
12.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
13.斯皮罗认为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随机通达教学14.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15.人耳判断声音的方位主要是依靠双耳效应。
16.在经验之塔中,塔的底部是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17.经验之塔中,塔的最高层是言语符号。
18.人对声音的响度感觉与声压和频率都有关。
19.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时,其中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另一个声音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20.在经验之塔中,参与演戏是属于做的经验。
21.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可以接受的信息内容的过程一般称之为译码。
22.同一首音乐用黑管和钢琴演奏时,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
23.教师教学时,以不同的媒体呈现同一个概念,以便学生能完整地理解该概念,是遵循的教育传播原理是重复作用原理。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 (1)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 (1)](https://img.taocdn.com/s3/m/7fe7c906763231126edb1132.png)
3、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第一,信息技术扩展了教师的概念。
第二,信息技术促使教师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现代化。
第三,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变为“导”师,学生的“听”变成了“学”。
第四,信息技术使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4、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第一,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使传统认知工具发生变化第三,学生学习角色发生转变教育技术(94)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05)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高等学校培养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有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一)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二)在学科教学论(法)课程中突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提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四)学校应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五)建立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教师知识管理。
多媒体计算机是多媒体教室的核心媒体。
多媒体教室有如下教学作用:(1)展示事实,获得直观经验。
(2)创设情境,建立共同经验。
(3)提供示范,便于模仿。
(4)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5)设置疑点,引发思考。
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应注意:(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当它引入课堂教学后,虽然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无法被替代的。
(2)应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
(3)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微格教室一般由一个主控室和若干个微型教室组成。
ABCD法ABCD编写方法基本上反映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强调用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 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b7df20bfad6195f312ba6a6.png)
现代教育技术一、选择题(10个/10’)1.教育传播媒体:是传递以教育教学为目的的,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媒体只有应用于教学活动才能发展成教育传播媒体。
P182.教育传播环境: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教育传播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天然物、人工物等,对教育传播行为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都是教育传播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良好的教育传播环境能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P193.学习者特征:(1)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①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从事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水平、认知成熟度、智能、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生活经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
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教学设计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②初始能力: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的学科内容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
包括:a.预备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从事新学习的基础。
b.目标技能分析,在从事新的学习之前,了解学生对目标技能掌握情况的调查工作就是目标技能分析。
c.学习态度分析,如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无兴趣、对这门学科是否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有没有畏难情绪等都是学习态度分析的内容。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强调学生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倾向在学习风格中的核心地位;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况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具有个别差异和独特性。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c53b92c5f0e7cd18425367b.png)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一、教育技术定义(一)AECT94定义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由“教学过程”改成了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
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
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
(二)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使得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1) 界定的概念名称是"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而不是"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2) 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3) 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4) 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造""使用""管理".与AECT94定义比较,相当于将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整合为05定义中的三大范畴.其对应关系是:将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两个范畴合为一个范畴"创造";将94定义中的"利用"范畴改成了一个较简单的词"使用";将94定义中的"管理"与"评价"两个范畴化为"管理"一个范畴;(5) 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 "过程"和"资源". 与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学习资源"有一定区别.(6)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术性。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7148b30bd64783e09122bca.png)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1.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5点)①作为学习检测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和教师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设计、追踪监察和评价反思。
②作为媒体,承载和传递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
③作为信息工具,帮助学习者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并设计成新的信息。
④作为社群工具,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社群成员的交流互动。
2.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和价值(角色和功能p4)信息工具(获取资源/探究知识,支持在建构中学习);情境工具(创设情境,支持在做中学);交流工具(支持协作学习);认知工具(支持高阶学习,发展高阶思维);评价工具(记录学习过程,展示学习作品,促进反思);效能工具(提高学习效率,支持知识的建构)3.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4.教育技术的AECT’05定义:教育技术室通过创设、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5.05定义与94定义的区别(4点)①05定义采用的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术),而在94定义采用的是b“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教学技术)。
②05定义主要包括3个范畴:创设、利用、管理,其中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职能在新定义中演化为一个职能:创设。
在新定义中,评价范畴也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已经将其融入创设、利用、管理中。
③05定义添加了有关改善绩效的新内容。
改善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
④05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
倾向于认为教育技术的技术性是教育技术区别于教育领域中其他过程或资源的根本所在。
6.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日益突出,其应用及研究将走向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教育技术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通信技术学等多种学科息息相关的交叉学科;②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开始从重视技术应用过渡为重视技术的设计与效果检验技术,尤其是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70eeb8890c69ec3d4bb7545.png)
现代教育技术一,名词解释1,信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从本质上看信息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本质以及规律的描述,其价值体现在差异中。
2,知识——信息接受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结论。
3,信息技术——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加工,应用和创新的手段与方法的总成。
4,信息素养——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以及能力与情意等方面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5,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态度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主要动力。
6,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7,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了促进学习,依据学习的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以达到优化过程改善效果而编制的教学实施方案。
8,学习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人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9,远程教育——学习者在时间与空间的教学者处于分离状态利用一定的教学工具,传播媒介进行系统学习的教育学习。
10,教学评价——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教学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11,课件——为了辅助教学或辅助学习,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开发和制作的用于表现教学或学习内容的应用软件。
12,多媒体课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一门课程的内容转换为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软件。
13,教学媒体——媒体又叫做媒介、介质,泛指各类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一种和信息传播有关的物质和手段。
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媒体既教育媒体。
常见的教育媒体有书本,图片、模型、标本、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
(它是在教或學的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f3fec749b6648d7c1c746fa.png)
1、教育技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两个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五个研究范畴是: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2、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加涅3、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4、超媒体:指在超文本结构的基础上又能用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媒体元素来呈现信息的技术方式。
5、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6、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
7、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类:A、独立性与依存性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整体策略与序列策略8、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9、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情境性(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10、(数字化)学习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依据学习者特征进行编辑的,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供学习者自主、合作学习的,且可实现共享的多媒体材料。
11、抛锚式教学策略:由这样几个步骤组成:创设情境,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12、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
13、教学目标ABCD陈述法:A——对象(学习者),B——行为,C——条件,D——标准。
14、选择最优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最少的代价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就是最优。
15、多媒体课件的控制结构:线性结构、树状结构、网状结构、复合结构16、多媒体课件的类型根据其使用对象可分哪些类型:助学型(学生自主学习型)、助教型、教学结合型17、贝罗传播模式的传播要素有哪些: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18、常用的视觉教学媒体:照相、幻灯、无声电影19、多媒体课件稿本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依据,分为哪两种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145320377232f60ddcca17a.png)
A
教学系统的结构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授课制
B
以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或传播手段来进行教学的视听传播方法
C
根据个人特点为每个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媒体和材料
D
强调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和视听信息的设计
参考答案: C 解析:无
18、 ( )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
B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C
以过程技术为基础的小组学习模式
D
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学模式
参考答案: A B C D 解析:无
37、 以下属于视听教学媒体的是( )。
A
幻灯
B
投影
C
视听设备
D
语言实验室
参考答案: A B C D 解析:无
38、 虚拟教育可分为( )。
A
校内模式
B
校外模式
A
保证学习内容
B
保证学习目标
C
保证学习方法
D
保证学习质量
参考答案: D 解析:无
16、 远程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增加学习机会和保证学习质量之间的矛盾,( )的发展使这个矛盾的解决成为可能。
A
电视技术
B
教育技术
C
信息技术
D
宽带高速网络
参考答案: D 解析:无
17、 以下不属于集体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的是( )。
解析:无
46、 在远程教学中,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保证信息的传送,保证对教学和学习的支持。
A) 正确 B) 错误
参考答案: 错误
解析:无
47、 数字化校园不是教育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56f4adb0717fd5360cdcb0.png)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1、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受到猛烈的冲击,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以至教育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育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传统民族性教育向现代国际化教育转变,由传统的课堂传授教育模式向网络化开放性教育模式转变。
而且对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大革新。
2、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因特网络技术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数字音像技术 3、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4、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对象 基本研究内容5、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技术发展年代 20世纪20年代 30-40年代 50-60年代 70-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初阶段 起步阶段 初级阶段 发展阶段 系统化阶段 数字化阶段 虚拟化阶段体现无声电影录音 电影电视 程序教学机录像 卫星 CAI多媒体 人工智能 因特网虚拟现实 虚拟社区6、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7、戴尔的“经验之塔”8、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①把它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 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到抽象;③教育教学不能至于具体经验,而要向首相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④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⑤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⑥过分看重直接经验方式的危险固然存在,但不会太大,如果教学太过于具体化,那就是没达到更普遍的充分的了解,但在今日这种危险只是理论的。
最新现代教育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现代教育技术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7e51b926fff705cc170ac1.png)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复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期末复习1.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视听教学法”中第一次提出“”理论,他把学习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观察经验和三大类。
答案:经验之塔;抽象经验2.视听教学运动和视听教育传播技术,它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和,它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成;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这三种教育实践既相互融又各自发展,为形成教育技术学这样一个独特领域奠了基础。
答案: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方法3.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
设计包括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分析。
答案:教学系统;学习者特征4.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体系包括:、传播理论、和系统论。
答案:学习理论;教学理论5.布鲁纳把概念分为3种类型:合取概念;和。
答案:析取概念;关系概念6.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的过程。
答案:有目的;行为规范7.在皮亚杰的学习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指对世界的、理解和的方式。
答案:知觉;思考8.维特罗克把人的记忆分为、和长时记忆3个系统。
答案:瞬时记忆;短时记忆9.学习动机主要指学生学习活动的。
动机对人的行为、成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答案:推动力;激发10.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因素来自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的作用最为直接和重要。
答案:家庭;学校环境11.视觉图像可以分为4种类型:真实的、、和结构的视觉图像。
答案:模拟的;类比的12.常用的传声器是和两种传声器。
答案:动圈式;电容式13.扩音机按输出方式分:有和两种。
答案:定阻输出;定压输出14.电视是根据人眼的特性和视觉心理,运用电子技术和,制作事物的图像信号的方法和技术。
14151教育技术复习
![14151教育技术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04f113c83c4bb4cf7ecd1f4.png)
第三章数字化媒体素材的获取和利用
1、获取文本格式文字的途径有:键盘输入、图形识别、语言识别, 截取复制,屏幕图片捕捉不能获取文本格式文字。 2、 计算机中,根据对图形的表达和生成方式,可将图形分为两种: 位图和矢量图。 3、 关于位图和矢量图的描述中:位图在放大缩小过程中会产生失 真、矢量图在色彩层次表现方面的性能不如位图、Photoshop是处理 位图的 常用软件之一是正确的,而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是以矢量图格式进 行存储是不正确的。 4、图形文件格式中,同一张图片最多只能支持256种颜色的是GIF 格式。 5、 GIF文件格式可以支持动画。 6、在Windows环境下,要将当前活动窗口内容以图形方式捕捉到 Windows的剪贴板中,需要按下“Print Screen”键的同时按下 “ALT”键。
第二章 教学媒体
听觉媒体 1、话筒是把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换能器件。按原理可以分为动 圈式和电容式、电磁式和电压式。 2、 衡量话筒性能的指标通常用:灵敏度、输出阻抗、频率范围、方 向性等参数描述,响度不作为描述参数。 3、 使用话筒过程中用吹气法、敲打法试验麦克风是否工作正常的做 法是不恰当的。 4的过 大、话筒距离扬声器太近、话筒正对扬声器。
第四章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1、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点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 学策略的用于教学的多媒体应用软件。 2、多媒体课件内容组织结构包括:线性结构、树状结构、网状结构、 复合结构。 3、多媒体课件设计三个阶段包括:教学需求分析、教学设计、结构 设计。 4、在目前常用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中,作为卡片或页面类型的创作工 具有PowerPoint、金山演示。 5、在PowerPoint中插入背景音乐,并在第五张播放完毕后结束的操 作方法。 6、Adobe公司的FLASHI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之一。 7、如何评价一个多媒体课件。 8、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386504c336c1eb91b375d06.png)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复习资料1.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视听教学法”中第一次提出“”理论,他把学习的经验分为直接(做的)经验、观察(替代)经验和三大类。
【答案】经验之塔;抽象经验2.视听教学运动和视听教育传播技术,它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和,它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成;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这三种教育实践既相互融又各自发展,为形成教育技术学这样一个独特领域奠了基础。
【答案】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方法3.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
设计包括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分析。
【答案】教学系统;学习者特征4.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体系包括:、传播理论(或视听教育传播论)、和系统论(或系统科学方法)。
【答案】学习理论;教学理论5.布鲁纳把概念分为3种类型:合取概念;和。
【答案】析取概念;关系概念6.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的过程。
【答案】有目的;行为规范7.在皮亚杰的学习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指对世界的、理解和的方式。
【答案】知觉;思考8.维特罗克把人的记忆分为、和长时记忆3个系统。
【答案】瞬时记忆;短时记忆9.学习动机主要指学生学习活动的。
动机对人的行为、成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答案】推动力;激发10.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因素来自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的作用最为直接和重要。
【答案】家庭;学校环境11.视觉图像可以分为4种类型:真实的、、和结构的视觉图像。
【答案】模拟的;类比的12.常用的传声器是和两种传声器。
【答案】动圈式;电容式13.扩音机按输出方式分:有和两种。
【答案】定阻输出;定压输出14.电视是根据人眼的特性和视觉心理,运用电子技术和,制作事物的图像信号的方法和技术。
现代教育复习资料(整理)
![现代教育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6ea1ef524de518964b7dc7.png)
现代教育技术学复习材料题型:一、名词解释题:4分×5=20分;二、简答题:5分×5=25分;三、分析题:25分;四、设计题:30分。
名词解释1、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方面的当前状况与被期望达到状况之间的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1)学习需要反映的仅仅是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
(2)学习需要分析作用仅仅是确定教学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方面的偏爱。
3、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学生4、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5、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
6、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7、教学媒体:指以储存和传递教育教学信息为目的,载有教育教学信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是连接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
(注:媒体成为教学媒体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用于储存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教与学活动)简答、问答1、AECT’94定义,04定义及其内涵。
(1)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两种研究形态(理论和实践)。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desigh,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cources for learning.(2)04定义: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7a0cd48cf84b9d528ea7abe.png)
第八章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填空):操作练习,个别辅导,咨询方式,模拟演示,问题求解。
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系统的组成(填空):CAI系统的硬件,CAI系统的软件,课件
3.常见的课件类型(填空):框面型,生成型,数据库型,智能型
4.多媒体的概念(名词解释):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显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的代表人物(填空):斯金纳、布鲁纳、乔纳森
4.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的基本观点(简答):
①.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的获得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合和联想,而强化则是促进这种联结的重要手段。注重外部环境的作用,强调在刺激-反应过程中的强化的必要性。
4.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填空):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分类填空:知识 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ABCD编写法(简答):
ABCD编写法基本反映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强调用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
①对象A(Audience):及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学对象。
一般过程:
①前期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
②教学目标的阐明:ABCD编写法;内外结合编写法;三维目标的编写法。
③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顺序;教学活动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④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⑤方案编写与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表格式和记叙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方法 观察、调查、作业分析、测验 经常性测验、作业分析、日常观察 考试或考查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情况和不利因素 确定学习效果 评定学业成绩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4cb765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2.png)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题纲一、题型说明: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技术实践题、设计题或论述题。
二、考点说明:1、AECT94年教育技术定义。
(P3)2、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P4)3、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变过程。
(P5)4、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P8)5、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P9)6、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包括。
(P11)7、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P15)8、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和特点。
(P17)9、网络教学定义及分类。
(P18)10、专递课堂特点。
(P20)1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P21)12、智慧教育的定义。
(P26)13、信息化教学资源分类。
(P31)14、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P34)15、常见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分类。
(P42)16、微课的特点。
(P55)17、微课的功能及类型。
(P56)18、常见的图形图像格式。
(P66)19、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及常用的视频文件制作工具(P69)20、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
(P71)21、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P81)22、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分类。
(P81)23、思维导图的作用。
(P83)24、希沃白板5的功能模块。
(P99)25、问卷星的功能特点。
(P124)26、智慧教室的的定义。
(P141)27、智慧教室的组成。
(P142)28、数字校园的本质及特点。
(P148)29、数学校园的五个核心组成。
(P149)30、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
(P154)31、教学设计的概念。
(P175)32、经典通用的教学设计模型ADDIE 模型。
(P178)33、修订后的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P179)34、教学评价的类型。
(P184)35、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点。
(P187)36、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P188)。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f318a1a52ea551810a68741.png)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每个4分,共20分)填空题(20个,每个1分,共20分)简答题(5个,每个分值不定,共42分)论述题(1个,共18分)第一章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是感测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整体。
2、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①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②开发——开发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③网络——建设国家、地区、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系统;④产业——发展教育信息产业;⑤人才——培养掌控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⑥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材多媒化。
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得多媒体化,它们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视频及模拟的三维动画图像等多种教学信息。
②资源全球化。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学习者共享。
③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④学习自主化。
由于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趋势。
⑤活动合作化。
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
⑥管理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它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内在功能⑦环境虚拟化。
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网络教育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⑧系统开放化。
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支持按需学习、弹性学习和终生学习。
4、教学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学复习资料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学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de396c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c.png)
现代教育技术学复习资料整理第⼀章概论第⼀节什么是教育技术⼀定义及内涵教育技术的定义1、AECT94:“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设计、开发、利⽤、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就是运⽤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设计、开发、利⽤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法,探求提⾼教学效果的技术⼿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法。
2、AECT2005’: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2、教育技术的⽬的是追求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设计领域(⼆)开发领域(三)利⽤领域(四)管理领域(五)评价领域第⼆节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概念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到教育领域,应⽤到教育的各个层⾯,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利⽤,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和管理⽅式的系列过程。
⼆、信息化教育概念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点1、教材多媒化2、资源全球化3、教学个性化4、学习⾃主化5、任务合作化6、环境虚拟化7、管理⾃动化第三节信息素养⼀、概念⼈们在解决问题时利⽤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保罗?车可斯基,1974)信息素养是⼈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的能⼒”。
(美国图书馆协会,1992)有能⼒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信息”(克⾥斯汀娜?杜尔,1992)桑新民教授认为:第⼀层次:驾驭信息的能⼒①⾼效获取信息的能⼒;②熟练、批判性的评价信息的能⼒;③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④运⽤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信息的能⼒;第⼆层次:运⽤信息技术的⾼效学习与交流能⼒⑤将以上⼀整套驾驭信息的能⼒转化为⾃主、⾼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第三层次:信息时代公民的⼈格教养⑥培养和提⾼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技术一定义及内涵教育技术的定义1、AECT94:“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用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
2、AECT2005’: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2、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一)设计领域(二)开发领域(三)利用领域(四)管理领域(五)评价领域第二节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一、教育信息化概念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应用到教育的各个层面,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系列过程。
二、信息化教育概念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点1、教材多媒化2、资源全球化3、教学个性化4、学习自主化5、任务合作化6、环境虚拟化7、管理自动化第三节信息素养一、概念“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保罗•车可斯基,1974)“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美国图书馆协会,1992)“有能力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克里斯汀娜•杜尔,1992)桑新民教授认为: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①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②熟练、批判性的评价信息的能力;③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④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与交流能力⑤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第三层次: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⑥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二、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1、从认识层面上理解:2、从技术层面上理解:3、从应用层面上理解(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1、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构建必要的信息环境和培训条件。
3、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元认知水平。
4、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实现二、大量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渗透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
三、全面的教育技术观将被接受四、多种模式的教育教学应用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从集体教学和单向化的信息传输转变为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从封闭式教学和“垄断式教学”的信息传输转向为开放式教学和跨时空的资源分享。
五、绩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说(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频因律与近因律(3)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5)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顿悟说(2)托尔曼认知学习论:刺激-目的-反应(3 )布鲁纳认知学习论:认知-发现(4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5 ) 加涅的学习论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理论学习目标分类理论: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化与顺应)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节系统科学基础一、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1、系统论方法的五项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二、新三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三、此外还有:超循环论、混沌理论、分行理论第三章听觉媒体二、人耳的听觉特性1、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觉。
2、音调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感觉。
3、音色人耳对声音中泛音的数量、相对强弱关系及其分布的感觉。
4、可听声范围20-20KHz3、使用扩音机的注意事项课室设备的开关机顺序(P62)(一)通用卡拉OK A V系统第五节数字音频及计算机处理一、数字音频的基本概念1、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2、数字化过程:采样、量化和编码3、影响数字声音质量的主要因素: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
常见的三种采样频率:电话效果:11 kHz FM电台效果:22 kHz CD效果:44.1 kHz三、数字音频的格式及转换(一)数字音频的常用格式●W AV ●MP3 ●RA、RAM ●WMA ●MIDI●VQF ●AIFF ●ASF、ASX、WAX等一、什么情况需要格式转换:文件太大或软件不兼容二、文件格式转换基本方法:1、使用编辑软件中的“另存为”转换文件格式;2、使用专用的格式转换软件。
超级解霸MP3格式转换器(可转换视频为MP3);Streambox Ripper 从RA到MP3;超级转换秀,全能格式转换大师Konvertor ,SOX(SOund eXchange),豪杰音频通。
(二)Sound Forge的使用二、刻录光盘的种类(一)CD-ROMCD-RCD-RW(二)DVD-ROMDVD - R/RWDVD+R/RWCD-R种类及特点绿盘(Cyanine):对光线敏感,有较低的写入功率和较宽的功率范围,兼容性强;蓝盘(AZO):抗紫外线能力好,有防刮伤涂层,保存期长,寿命可超过100年;金盘(Phthalocyanine):对光线不敏感,清晰度高,性能稳定,寿命可超过100年;其它:黑盘、黄盘、粉红盘等。
三、常见的光盘刻录方式1、整盘刻录(DAO模式)2、轨道刻录(TAO模式)3、飞速刻录(OTF模式)4、区段刻录(SAO模式)5、封装写入(PW模式)第四章视觉媒体第一节幻灯、投影媒体一、幻灯机(一)幻灯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2、幻灯机的构造(1)光学部分(2)机械传动部分(3)机身部分(4)电气控制部分(二)幻灯机的使用和保养1、幻灯片正确放置(正面倒立);2、幻灯片的保护(避免裂口、受潮而被卡);3、确认风扇正常工作;4、调焦;5、工作状态防震动;6、用完后先让风扇工作一段时间才断电;7、镜头保护;8、通电驱潮。
四视频投影机投影机的功能——可接入如下信号:1、视频信号2、VGA信号二照相机的基本构造及其功用(一)镜头摄影术的诞生,主要依靠镜头和感光片得到了解决1、镜头的焦距(对成像的影响)(1)影响被摄物体在成像画面中的比例;(2)影响成像视场角的大小(3)影响景深的大小。
2、种类及特点依镜头焦距值的大小,可分为标准镜:45mm、50mm、58mm;广角镜(含鱼眼镜):17-35mm;摄远镜:中焦:105-135mm;长焦镜:200-1000mm变焦镜:特殊功用镜头。
(二)光圈镜头的透镜组间控制进光量的装置。
光圈系数都是以2倍数递增的,即:1,1.4,2,2.8,……相邻两个光圈系数的通光量相差2倍。
(三)快门(1)概念:照相机从时间上控制通光量的装置。
(2)种类:镜间快门、帘幕式快门、B门、T门(3)自拍装置:为延长快门的启动时间而设的装置。
(四)取景装置1、概念:确定拍摄范围的装置。
2、种类:同轴取景与旁轴取景。
(五)调焦1、概念:使景像在胶片上成清晰影像。
2、调焦方法:重影式;磨砂玻璃屏式;环带棱镜式;裂像(截影)式;估距式(六)景深1、景深的概念:调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
2、景深环的使用3、影响景深的因素:光圈大小、焦距长短、物距远近。
七、摄影感光材料摄影感光材料:感光片;相纸成像过程:感光(卤化银的受光分解)→显影→停显→定影感光材料的构成:保护层;乳剂层;结合层;片基;防光晕层(冲洗时会自行褪去)彩色感光片中增加了成色剂,乳剂层分为感红层、感绿层和感蓝层。
(一)感光材料的种类1、黑白感光片:色盲片(只蓝紫),分(正)色片(非红),全色片;2、彩色感光片: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直接得正像),彩色正片(负片拷贝);日光型片,灯光型片;1、色温:当标准黑体在某绝对温度(K)时辐射出某种色光,我们就将这一温度称为该色光的色温。
(平均日光5000K,普通灯光3000K);2、色温与光的色成分——高色温光偏冷色,低色温光偏暖色;3、色温片原理:灯光型片感蓝乳剂层感光能力强,感红层迟钝;4、色温片的使用——灯光型片在日光下使用,相片偏冷色;日光型片在灯光下使用,相片偏暖色。
环境色温低,相片偏暖色;环境色温高,相片偏冷色。
色彩的画面表现1、色彩基调的形成色彩基调:在画面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色彩。
色彩基调的形成,通常分两种方法:一种是内部设色法,一种是外部罩色法。
内部设色:选择、配置色彩向基调色靠拢;外部罩色:白平衡偏色,色光照明,滤色镜;2、画面的色彩构图画面色彩构图:根据主题和表现内容的需要,对画面内的可视对象进行恰当的配置和布局,以使各种色彩形成一种既有对比变化,又是统一协调的整体关系。
(六)摄影的光线(1) 方向: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
1、顺光又叫平光、正面光。
光源从相机方向照明被摄对象,其影子直接投在背光面而被遮没。
2、侧光侧光又叫侧面光。
当光源照射方向与相机镜头光轴方向成左右900角时,被摄对象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于一侧3、逆光——逆光又叫背面光。
当光源照明方向与相机镜头方向相对,并处于被摄对象身后时,被摄对象处在逆光状态4、顺侧光与侧逆光5、顶光与脚光:丑化人物(2)光线造型: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主光:又称塑型光,是刻画人物和表现环境的主要光线,在各种光线中占统治地位。
辅助光:又称副光,是用以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辅助光一般多是无阴影的柔光,以减弱主光生硬粗糙的阴影,降低反差。
轮廓光:是使被摄对象产生明亮边沿的光线,具有逆光效果。
背景光:又叫环境光,是专用以照明背景和环境的光线,消除主体在背景上的投影,突出主体,烘托气氛。
三点布光——人物照明基本方法第四节图片数字化及处理基本过程:采样及量化一、图片处理基础知识(一)图像的分类:1、矢量图像;2、位图图像(二)图片处理的基本要素1、色彩2、色彩三要素—亮度、色调、饱和度3、三基色原理(1)相加混色法:红色+绿色=黄色;红色+蓝色=品红;绿色+蓝色=青色;红色+绿色+蓝色=白色(2)相减混色法:黄+品红=白-蓝-绿=红;品红+青=白-绿-红=蓝;青+黄=白-红-蓝=绿;黄+品红+青=白-蓝-绿-红=黑(三)图像文件格式TGA;BMP;GIF;TIF;JPG;PCX;PCD;PNG3、扫描仪的主要性能指标(1)光学分辨率(2)色彩位数(3)灰度等级(4)最大扫描尺寸(5)扫描速度(三)扫描仪的使用注意事项1、扫描仪应避免工作在灰尘较多的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