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运用动量能量的观点解释碰撞现象教学设计教育
动量与冲量教案碰撞实验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与冲量教案碰撞实验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动量与冲量这两个概念。
本篇文章将通过教案的方式,介绍动量与冲量的实验和动量守恒定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实验一:简单碰撞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碰撞实验,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1. 平滑水平桌面2. 两个带有弹性碰撞器的小车3. 测量尺4.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桌面上放置两个小车,使它们相距一定的距离。
2. 将其中一个小车推动起来,让其撞向另一个小车。
3. 使用计时器测量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速度,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4. 使用测量尺测量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位移,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在碰撞前,一个小车的速度较高,而另一个小车的速度较低。
当它们发生碰撞后,速度发生了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可知,在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总动量始终保持不变,即动量守恒定律成立。
实验二:车辆碰撞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车辆碰撞实验,进一步探究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1. 具有弹性碰撞器的两辆小车2. 长直路段3. 测速仪器实验步骤:1. 将两辆小车放置在长直路段的起始位置,它们应该面对面相距一定的距离。
2. 先推动一辆小车,让其沿直线方向前进一段距离。
3. 等待第一辆小车停下后,再推动第二辆小车使其与第一辆小车发生碰撞。
4. 使用测速仪器测量碰撞前后两辆小车的速度,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碰撞前后两辆小车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根据观察结果可知,碰撞后两辆小车的总动量与碰撞前相比发生了改变,但总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系统所受的冲量。
这表明冲量与动量的变化量成正比,且具有相同的方向。
因此,动量与冲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来解释碰撞实验的观察结果。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和工程领域,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1. 飞机在打着陆时的减速过程,需要考虑动量守恒定律,以确保安全降落。
碰撞高中物理教案精选4篇

碰撞高中物理教案精选4篇碰撞高中物理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学大纲也要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碰撞高中物理教案(精选篇1)一、动量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动量的合成与分解,按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是状态量;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指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动量,计算物体此时的动量应取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是相对量;物体的动量亦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常情况下,指相对地面的动量。
单位是kg2、动量和动能的区别和联系①动量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大方成正比。
即动量相同而质量不同的物体,其动能不同;动能相同而质量不同的物体其动量不同。
②动量是矢量,而动能是标量。
因此,物体的动量变化时,其动能不一定变化;而物体的动能变化时,其动量一定变化。
③因动量是矢量,故引起动量变化的原因也是矢量,即物体受到外力的冲量;动能是标量,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亦是标量,即外力对物体做功。
④动量和动能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运动物体的特性,且二者大小间存在关系式:P2=2mEk3、动量的变化及其计算方法动量的变化是指物体末态的动量减去初态的动量,是矢量,对应于某一过程(或某一段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其计算方法:(1)P=Pt一P0,主要计算P0、Pt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2)利用动量定理P=Ft,通常用来解决P0、Pt;不在一条直线上或F 为恒力的情况。
二、冲量1、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是矢量,如果在力的作用时间内,力的方向不变,则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冲量的合成与分解,按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冲量不仅由力的决定,还由力的作用时间决定。
【教案】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案-1-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课题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第5节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了解碰撞的分类,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以及特点。
2.科学思维: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分析,能够选择碰撞模型解决问题。
3.科学探究: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4.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受不同碰撞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用守恒定律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教学重点 1.碰撞的分类;2.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区别;3.弹性碰撞的特点教学难点 使学生:1.理解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差别;2.理解弹性碰撞的特点; 教学手段 PPT 课件展示、趣味小实验。
教具 多媒体、演示实验:课本、硬币、牛顿摆。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核心素养引入以台球杆法中的定杆技巧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弹硬币”实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问题1】:在打台球时有一种叫定杆的技巧,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小实验中为什么第一枚硬币碰后会立即停住,不飞出桌面?1、思考台球两颗台球出现这种的现象的原因?2、参与演示小实验,并认真思考。
科学思维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正课正课1.碰撞的定义:1、通过生活中常见碰撞的动图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碰撞的特点:动量守恒 【问题2】:在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那么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不守恒?1. 认真分析并思考。
科学探究 物理观念2、碰撞的分类:1、碰撞中机械能的变化:①通过牛顿摆演示,让学生分析牛顿摆上的小钢球在碰撞前后机械能的变化,发现碰撞前后机械能变化有区别。
②再通过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中:滑块两种不同碰撞的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水平面,且碰撞时间极短,只需要比较碰撞前后动能的变化,就能得出碰撞前后机械能是否有损失。
动量守恒与碰撞高中二年级物理碰撞实验教学设计

动量守恒与碰撞高中二年级物理碰撞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高中二年级物理碰撞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理论,并掌握动量讨论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动量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碰撞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孤立系统中,总动量守恒。
三、实验器材1. 动态小车 × 22. 动态小车轨道3. 实验台4. 电子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将两个动态小车放在动态小车轨道上,使它们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处于静止状态。
2. 计时器准备就绪。
3. 将第一个小车推动,使其向第二个小车运动。
4. 记录下第一个小车与第二个小车碰撞前后的速度。
5. 根据速度数据计算两个小车的动量,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假设第一个小车的质量为m1,速度为v1,第二个小车的质量为m2,速度为v2。
碰撞前第一个小车和第二个小车的总动量为m1v1 + m2v2,碰撞后两个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碰撞后的总动量为(m1+m2)v'1 + (m1+m2)v'2。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m1v1 + m2v2 = (m1+m2)v'1 + (m1+m2)v'2六、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在实验中,通过记录和计算小车的质量和速度数据,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结果应该接近于零,若实验结果有一定误差,则可以通过精确仪器测量、数据处理等方法进行纠正。
七、教学设计与改进1.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的,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动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器材:选取适合的器材,确保实验过程稳定可靠。
3. 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步骤,并进行适当演示,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碰撞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碰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碰撞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碰撞的基本公式和定律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碰撞问题
教学内容:
1. 碰撞的定义和分类
2. 碰撞的基本定律
3. 碰撞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1. 碰撞的定义和特点
2. 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碰撞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小球、弹簧、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 课堂练习题和实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介绍碰撞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碰撞现象的实例,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碰撞的定义和分类
2. 碰撞的基本定律
3. 碰撞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定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碰撞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碰撞现象,加深他们对碰撞的理解。
四、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碰撞的特点和定律,并解答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课堂练习(15分钟)
布置一些与碰撞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继续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碰撞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碰撞的基本定律,并能够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碰撞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的引导,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碰撞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碰撞和动量守恒实验教案

碰撞和动量守恒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碰撞的基本概念,了解实际碰撞与理想碰撞的区别。
2. 让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碰撞的基本概念:碰撞的定义、碰撞的类型。
2.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 实际碰撞与理想碰撞:实际碰撞中的能量损失、实际碰撞与理想碰撞的差异。
4. 碰撞实验: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
5. 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误差分析、实验结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碰撞的基本概念、动量守恒定律、实际碰撞与理想碰撞。
2. 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碰撞问题中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碰撞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碰撞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碰撞现象和动量守恒过程。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碰撞的基本概念,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
2. 第二课时:分析实际碰撞与理想碰撞的差异,讲解碰撞实验的原理。
3. 第三课时:进行碰撞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4. 第四课时:分析实验结果,讨论误差来源,得出实验结论。
5. 第五课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碰撞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能力,通过解答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对实际碰撞与理想碰撞的认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分析进行评估。
4.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估。
高二物理选修第一册(2019版)_《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精品教案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会应用动量、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2.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能运用这两个定律解决碰撞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于碰撞问题中动量和机械能的守恒或不守恒的深层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教师: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两种碰撞过程,系统动量都守恒,那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呢?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分析左图:由动量守恒得:m1v+0=0+m2v′由于m1=m2=m;得:v′=v则E初=12mv2;E末=12mv2碰撞前后机械能守恒,无能量损失。
我们把这种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分析右图:由动量守恒得:mv+0=2mv′∴v′=12v则E初=12mv2;E末=122m(v2)2=14mv2碰撞前后机械能不守恒。
(一部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我们把这种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总结:1.弹性碰撞:如果系统在碰撞前后动能不变,这类碰撞叫作弹性碰撞。
2.非弹性碰撞:如果系统在碰撞后动能减少,这类碰撞叫作非弹性碰撞。
(二)弹性碰撞的实例分析1.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学生观察这两种碰撞的不同,总结:(1)对心碰撞:碰撞前后的速度都沿同一条直线,也称正碰。
(2)非对心碰撞:碰撞前后的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也称斜碰。
2.弹性碰撞已知:如图,地面光滑,物体m1以速度v1与原来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碰撞,碰后它们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求v1′和v2′。
分析:由动量守恒得:m1v1+0=m1v1′+m2v2′……①由机械能守恒得:12m1v12=12m1v1′2+12m2v2′2……②联立①②得:v1′=m1−m2 m1+m2v1v2′=2m1m1+m2v1请学生分析几下几种情况下的速度情况:(1)若m1=m2(2)若m1≫m2(3)若m1≪m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若m1=m2;得:v1′=0;v2′=v1;则:两小球交换速度。
《动量守恒定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高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单元教学课题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学科物理年级高二单元动量守恒定律授课人Xxx单元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本章共6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节,即“动量”“动量定理”,这部分内容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并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第二部分包括第3、4节,即“动量守恒定律”“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侧重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并要求学生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第三部分包括第5、6节,即“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反冲现象火箭”,这部分内容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学校实验室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活动、网络共享资源。
本单元教学重点:动量冲量概念,动量定理理解运用。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教学难点:动量定理处理流体问题。
综合运用动量守恒处理碰撞、反冲、火箭发射等综合性问题。
2020新课标要求1. 1.1理解冲量和动量。
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理解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
1.1.2通过实验,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1.1.3体会用守恒定律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单元学情高中物理必修课程中力学、电学的内容为学生初步形成物质观、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和能量观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为学生进一步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提供帮助.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等级一能用动量的视角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知道动量的变化量的描述和表达。
等级二能根据动量定理解释运动中的缓冲现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碰撞、打击和爆炸中的运动问题。
初步构建大动力观念。
等级三能对常见的生活生产、体育交通中的动量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过程中提出质疑,养成科学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探究意识。
高中物理碰撞动量守恒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碰撞动量守恒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教案设计,让各位教师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前导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碰撞动量守恒的基本概念。
可以通过课件、视频配合简单练习的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并且让学生掌握以下核心知识点:1.动量的定义:动量是质量和速度乘积的物理量,公式为p=mv。
2.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孤立系统中,物体在发生碰撞时,总动量守恒。
3.碰撞的类型: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
完全弹性碰撞时,碰撞前后动球的动量和能量都被保持;非完全弹性碰撞时,碰撞前后动球的动量和能量不再保持一致。
二、教学过程1.课堂引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出示一张两个小球相撞的图片,请学生分别解决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下小球的运动状态和速度变化等问题。
这个流程可以通过PPT或者别的方式展现。
2.正文部分我们给出完全弹性碰撞的实验图,并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补充质点碰撞前的速度和质点碰撞后小球的速度。
下面是实验数据:小球质量1:0.5kg小球质量2:1.0kg小球1碰撞前速度:2.0m/s小球2碰撞前速度:1.0m/s使用公式计算动量,将其代入完全弹性碰撞公式,可以得到如下结果:小球1碰撞后速度:1.0m/s小球2碰撞后速度:2.0m/s让学生根据公式和数据计算小球的碰撞后速度和动量,掌握碰撞动量守恒的基本规律。
接下来,我们给出非完全弹性碰撞的实验图,并要求学生补充碰撞后小球的速度和信息,这个实验流程与完全弹性碰撞完全一致,只是需要调整数据、让学生掌握非弹性碰撞的动量损失和能量损失:小球1碰撞后速度:1.5m/s小球2碰撞后速度:1.5m/s在实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小球在不同情况下的动量和速度变化,深入理解碰撞的物理现象,掌握动量守恒原理等重要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扩展实验的形式,延伸碰撞理论的应用,例如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和掌握。
碰撞和动量守恒实验教案

碰撞和动量守恒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碰撞的基本概念,掌握碰撞的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守恒定律,并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碰撞的基本概念:碰撞的定义、碰撞的分类(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2.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定义、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 碰撞和动量守恒实验: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碰撞的基本概念、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和动量守恒实验。
2. 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 采用实验法,进行碰撞和动量守恒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碰撞和动量守恒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测量并记录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
5.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六、实验原理与器材6.1 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动量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系统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通过测量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6.2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质量的小车光滑的水平轨道计时器测量长度的工具(如卷尺)推动小车的装置(如弹簧)七、实验步骤7.1 实验准备确保轨道水平光滑,没有摩擦力。
将两个小车放在轨道的两端,相距一定距离。
调整推动小车的装置,使其能够以恒定的速度推动小车。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教学设计 (表格式)

第5节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那么,在各种碰撞中能量又是如何变化的?【探究】研究小车碰撞前后的动能变化如图滑轨上有两辆安装了弹性碰撞架的小车,它们发生碰撞后改变了运动状态。
测量两辆小车的质量以及它们碰撞前后的速度,研究碰撞前后总动能的变化情况。
研究两辆小车碰撞前后总动能的变化情况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1、碰撞: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在极短时间内,通过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2、碰撞的特点:(1)作用时间极短(2)碰撞过程中内力远大于外力(3)碰撞过程两物体产生的位移可忽略,几乎在原位置进行(4)碰撞过程系统动量守恒3、碰撞的种类:(1)完全非弹性碰撞:V A=V BΔE K最大,两球相距最近,(2)非弹性碰撞: P=P΄,E K> E K΄,两球不能恢复原状(3)弹性碰撞:P=P ΄ ,E K = E K ΄ ,两球恢复原状。
【例题】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两个物体的质量都是m ,碰撞前一个物体静止,另一个以速度v 向它撞去。
碰撞后两个物体粘在一起,成为一个质量为2m 的物体,以一定速度继续前进。
碰撞后该系统的总动能是否会有损失?解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2mv mv =碰撞后的共同速度v v 21'= 碰撞前的总动能2021mv E k =碰撞后的总动能22'41221mv mv E k =⨯=能量不守恒【练习】冰球运动员甲的质量为80.0kg 。
当他以5.0 m/s 的速度向前运动时,与另一质量为100 kg 、速度为3.0 m/s 的迎面而来的运动员乙相撞。
碰撞后甲恰好静止。
假设碰撞时间极短,求:(1)碰撞后乙的速度的大小; (2)碰撞中总机械能的损失。
思考:如果碰撞后两球粘连在一起,则各球速度又是多少?动能的损失又是多少?一,两次分别属于什么碰撞?属于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二、弹性碰撞的实例分析: 一维弹性碰撞的碰后速度的确定221111v m v m v m '+'= 222211211212121v m v m v m '+'=v 1′= 12121V m m m m +- v 2′= 12112V m m m + 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一动一静模型”①若m 1=m 2,则1'2'1,0v v v == ,等质量物体弹性碰撞速度交换(如打台球)②若 m 1 >m 2 , 则0'1'2>>v v ,大撞小,同向跑(如运动钢球碰静止玻璃球)③若 m 1 >>m 2 , 则 1'21'12,v v v v == ④若 m 1 <m 2 , 则0,0'2'1><v v ,小撞大,被弹回(如运动玻璃球碰静止钢球)⑤若 m 1 <<m 2 , 则0,'21'1=-=v v v 【例题】两球A 、B 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m A =1 kg ,m B =2 kg ,v A =6 m/s ,v B =2 m/s ,当球A 追上B 并发生碰撞后,两球A 、B 速度的可能值是(取两球碰撞前的运动方向为正)( )A .v A ′=5 m/s ,vB ′=2.5 m/s B .v A ′=2 m/s ,v B ′=4 m/sC .v A ′=-4 m/s ,v B ′=7 m/sD .v A ′=7 m/s ,v B ′= 1.5 m/s【练习】(多选)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的是()A.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B.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C.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D.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练习】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等大异向的F1、F2分别同时作用于A、B两个静止的物体上,已知mA<mB,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同时撤去两力,以后两物体相碰并黏合为一体,则黏合体最终将()A.静止B.向右运动C.向左运动D.无法确定总结归纳:。
动量守恒与碰撞实验高中一年级物理动量教案

动量守恒与碰撞实验高中一年级物理动量教案一、引言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运动有关的问题。
而动量作为物体运动的基本性质之一,是我们理解和研究运动规律的重要概念。
本教案将以动量守恒与碰撞实验为主题,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在碰撞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问题分析与解答;2. 掌握碰撞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材料:弹性碰撞器材、较大质量的小球、测量尺、计时器等;2. 学生准备材料:笔、本、计算器等。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理论讲解a. 动量守恒的概念和公式动量守恒是指在一个孤立系统中,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动量的定义为质量乘以速度,即:动量 = 质量×速度。
b.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区别弹性碰撞是指碰撞后物体之间既没有能量损失,也没有形状变化;非弹性碰撞则是指碰撞后物体之间发生能量损失和形状变化。
c.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应用于各种碰撞实验中,通过计算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来解决问题。
2. 实验操作a. 实验设备的准备准备弹性碰撞器材,如两个小球,并将其固定在水平桌面的两端。
b. 实验操作步骤1) 将一个小球推向另一个小球,观察碰撞过程;2) 使用计时器记录碰撞前后的时间差;3) 使用测量尺测量碰撞前后小球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3. 数据处理与分析a. 计算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根据实验中记录的时间和距离,可以计算出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
b.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通过计算碰撞前后小球的动量,并比较两者是否保持不变,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4. 总结与归纳a. 动量守恒的实际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汽车碰撞安全设计、火箭发射等。
b. 实验中的问题与解决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误差的影响等,思考解决方案并总结经验。
利用动量定理求解碰撞问题的教案设计

利用动量定理求解碰撞问题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量定理的基本原理;2.掌握利用动量定理求解实际碰撞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动量定理的基本原理;2.碰撞问题的求解方法;3.实际问题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主要授课方式采取“讲解-演示-练习”结合的方法;2.课堂讲解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碰撞问题进行讲解;3.课堂演示要强调重点条理,结合优秀案例进行演示;4.教学手段主要采取教学PPT、视频等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
四、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1.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动量的基本概念;2.引入碰撞概念,让学生了解碰撞的基本形式。
二、讲解1.讲解动量定理的基本原理和公式;2.讲解碰撞问题的求解方法: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求解方法;3.讲解实际碰撞问题的求解过程,并利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三、演示1.展示若干碰撞案例,演示如何用动量定理解决碰撞问题;2.结合优秀案例进行演示,强调重点条理。
四、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实际碰撞问题;2.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五、总结1.对于重点知识点,老师进行讲解和总结;2.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3.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六、作业布置1.让学生在家完成一份碰撞问题的练习;2.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动量定理与碰撞问题的思考题。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掌握利用动量定理求解碰撞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应对各种物理问题的信心。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纪实与反思

生:方法与验证动量守恒类似,比较碰前 Ek1=
1 2
m1
(
d △t1
)2+
1 2
m2(
d △t2
)2 与碰后
Ek2=
1 2
m1
(
d △t'1
)2+
1 2
m2
( d )2 的大小即可。 (具体的实验数据处理过程略。 ) △t'2 师:通过求解碰撞前后的动能,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
论?
生:碰撞后的动能小于碰撞前的动能,有能量损失,但
热 点/观 察 荩 学科实践
REDIAN GUANCHA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019 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第 一章第 5 节。
教材分析: 通过实验,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定量 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 弹性碰撞现象。 教材中首先以自然界中的碰撞现象引入课 堂,基于学生对碰撞过程中动量变化已有初步了解,通过 问题形式引发学生思考: 碰撞过程中的能量是如何变化
程提升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碰撞的
特点,进而得出弹性碰撞的概念,提升学生获取和处理信
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利用弹性碰撞的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分析该类问题
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弹性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和动能不变
进行求解,并就碰撞后的速度进行几种情况的讨论,这既
有助于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弹性碰撞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能说出比较碰撞前后系统动量 和动能变化所需测量的物理量, 并写出具体的比较表达 式。 2.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测量,学生能计算得出碰撞前 后的动量变化和动能变化情况。 3.通过分析总结,学生能够指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 撞过程中动量变化和动能变化特点。 4.结合实例分析,学生能说出处理碰撞问题的基本思 路和方法,即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弹性碰撞动能不变,非弹 性碰撞动能减小。 5.通过真实情境分析,学生能求解一维弹性碰撞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片段: 本堂课注重让学生观察,让学生体验,让学生发现,让 学生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1.5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

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第5节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2主备人授课人学习目标1.掌握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2.会应用动量、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概念和特点,并能应用两个定律解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四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本节的设计以碰撞实例为载体,经历实验探究、理论推导,在真实情境中建立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相关概念。
教材创设了两个小球弹性碰撞的情境,先引导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去解决典型的碰撞问题,推导两个小球在弹性碰撞后的速度表达式。
随后,又引导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对三种特殊情况展开讨论,得出碰后两球末速度的表达式,便于快速判断与评估生活中实际现象对应的碰撞类型。
学生通过对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动量和动能的理解,提升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及能量观。
核心素养【物理观念】掌握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科学思维】会应用动量、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科学探究】观看演示视频、分组探究碰撞现象的特点,教师引导总结碰撞问题中的守恒量,能对常见的一维碰撞问题进行定量计算。
【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受不同碰撞的区别。
加深对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能运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核心知识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二次备课环节一:新课引入阅读课文“问题”部分,明确碰撞现象的动量守恒性,同时引出对碰撞现象中能量变化的思考。
教师:那么,碰撞过程中动能又是怎样变化的,动能守恒吗?本节课,我们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碰撞前后物体动能的变化情况,进而对碰撞进行分类。
教师:以下两种碰撞模型,动量是否都守恒?动能呢?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对模型一展开定量分析。
碰撞中动量与能量问的题目教案设计a

碰撞中动量与能量问题(一)教案———弹簧类与类弹簧问题湖北省荆门龙泉中学欧阳荣华(一)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0页第四节内容及P226-P228学生实验内容。
1.碰撞现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在相遇的极短时间内产生非常大的相互作用力的过程(思考:在碰撞过程中哪些次要因素可以忽略?)2. 碰撞的种类:①弹性碰撞: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②非弹性碰撞: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③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物体的形变完全不能恢复,以致两物体合为一体一起运动,即两物体在非弹性碰撞后以同一速度运动,系统有机械能损失.通过预习,请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碰撞过程有何特点?由此特点,可以忽略碰撞过程的那些次要因素?②碰撞可以怎样分类?依据是什么?【试一试】做一做练习1【想一想】碰撞过程中的三个制约因素:1.动量制约——系统动量守恒2.动能制约——系统动能不增加3.运动制约——运动变化合理【看一看】最简单的弹性碰撞模型:以光滑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1,速度为v1的小球与质量为m2的静止小球发生正面弹性碰撞为例,则有:两球发生弹性碰撞时满足动量守恒:m1v1 = m1v1′+m2v2′变形可得:m1(v1-v1′)= m2v2′①两球发生弹性碰撞时满足能量守恒:变形可得:m1(v1-v1′)(v1+v1′)= m2v2′2②②/①可得:v1+v1′= v2′③联立①、③讨论:①若m1 ﹥m2 ,当质量大的球碰质量小的球时,碰撞后两球都向前运动.②若m1﹤m2,当质量小的球碰质量大的球时,碰撞后质量小的球被反弹回来③若m1=m2,当两球质量相等时,两球碰撞后交换了速度此结论只适用于B球静止的情况。
此题中的消元法值得借鉴。
(二)课堂演练【例1】: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的左边固定有轻质弹簧,与A质量相222211211212121'+'=vmvmvm211122112112)(mmvmvmmvmmv+='+-='解得等的物体B以速度v向A运动并与弹簧发生碰撞.A、B始终沿同一直线运动,则A、B组成的系统动能损失最大的时刻是( D )A.A开始运动时B.A的速度等于v时C.B的速度等于零时D.A和B的速度相等时若物体A具有初速度呢?请看练习2。
碰撞动量教学设计

碰撞动量教学设计引言碰撞动量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涉及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问题。
在物理学中,碰撞被定义为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碰撞动量则是描述物体对外界施加力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碰撞动量的原理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碰撞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碰撞动量的计算方法;3. 理解碰撞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4. 能够应用碰撞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理论讲解本节课将以讲解的方式介绍碰撞动量的相关理论知识。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引导学生了解碰撞的分类以及碰撞动量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使用黑板和多媒体工具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公式。
2. 实验演示为了加深学生对碰撞动量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实验演示。
例如,可以使用两个小球进行弹性碰撞的实验,通过测量小球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出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碰撞动量的变化规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一些碰撞动量相关的问题。
例如,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情境,让他们讨论碰撞的类型、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涵盖碰撞的不同情境,例如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等。
通过解题,学生可以加深对碰撞动量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碰撞动量的理解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平时表现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讨论的质量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这些可以反映学生对碰撞动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后,可以让他们撰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通过评估实验报告,可以检查学生对碰撞动量实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动量、能量的观点解释碰撞现象
陈伟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对教学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种类的碰撞,会应用动量、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设计在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和视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碰撞特点、了解碰撞的分类,探究不同碰撞中的物理规律。
运用已经掌握的动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分析一维弹性碰撞后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探讨几种特殊情况的碰撞,加深学生对碰撞这一运动过程中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首先,要求学生能运用这两条定律解释一些日常现象,解决一些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次,加强学生的科学推理、模型构建等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的探究热情,拓宽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们已经基本了解碰撞中的不变量、动量和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水平上,设置更高要求的第二学习水平,能够对理论本质进行进一步的体会和应用,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现在思想认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进一步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内容分析
碰撞现象是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的应用,可以在典型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这些基本内容。
通过回顾前一节的实验,分析碰撞的性质,进而提出碰撞的概念。
通过科学推理、实验探究和科学论证,解释和深化了碰撞现象。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初步形成了碰撞的概念,同时已建立了动量的概念,具备了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有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节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利用演示实验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创造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一步通过提问、讨论、演示实验验证的方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从物理观念角度认识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探究,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 认识微观粒子的散射及碰撞知识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进一步了解动量、能量定律的普适性。
1 通过分析碰撞中是否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体会动量守恒定律、方法与过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领悟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研究物理问题的优越性和重要2
性。
熟悉运用动量和能量定律解决碰撞问题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不同碰撞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2 体会科学发现中思想碰撞的重大意义。
3 认识物理现象的科学本质,同时强化科学态度与责任。
页7共页1第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2 弹性碰撞的特点和应用。
3 对生活中碰撞问题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采取“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科学推理——实验探究——师生探讨——得出结论——应用举例——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教学环学生与教师的活设计意
、演示验激发学兴趣的方式,新课带着好奇心,引入新课。
过图1 篮球与网球的实验渡到对动量、能量的研究。
教师演示篮球与网球的碰撞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碰撞现象的探究。
教师: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这极短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现象。
引出教学内容“碰撞”。
紧接着,教师结合碰撞集锦的视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碰撞的特点。
分析碰撞过程中能量和动量,为什么动量守恒,存在外力如摩擦力情况下动量是否守恒等问题。
2、观看碰通过视频观看,撞视频,让学生感知碰撞撞引出碰的特点。
特点图2 观察各类碰撞相关的视频碰撞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师点拨,若按照碰撞前后能量的变化分类,可分为两类: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特、碰撞分3例:完全非弹性碰撞)。
类标准
页7共页2第
两小球碰撞图3
针对三种碰撞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各种碰撞典型情况:应用动量守若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经常最后共速,求解简单;针对完全恒和机械能弹性碰撞,进行重点分析求解。
守恒定律,求学生列出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根据完全弹性碰撞的特征,解一维完全恒方程:弹性碰撞后''v?v?mvmv?mm22112112的运动状态,1111222'2'v??mvmvmv?m并从物理角211122122222度理解碰撞由上述两式,可以得到:
前后的速度??运用动、4v??vvv?关系。
1212量能量和进一步求解,得出碰撞后
的末速度为:预测关系,v2m?)mv?m(m?)v2m(?mv''1222121112??vv碰和分析21mmm??m 2211运撞后的动状态(二)探讨几种特殊情况通过几种特(1) m时,根据上述求解,得出m=21殊情况下运'?vv??动状态的探21即速度互换。
?'vv?讨,培养学生??12分析、解决问结合牛顿摆增以气垫导轨上两弹性滑块演示验证猜想,题的能力,通加“速度交换”的印象。
过演示实验时,得到末速度解为:=0(2) v2验证,加深学m?m?'21v?v生对知识点?11mm??21对结果进行讨论。
的掌握。
?vm2?'11?v2?mm??21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末速度方向,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1而号球末速度方向与质量有关:号球末速度恒为正,2结:
以气垫导轨上质量不同的滑块撞击实验根据讨论结果,验证讨论结果,巩固认识。
页7共页3第
图4 滑块气垫导轨
进一步讨论两种临界情形:m<<m和m>>m。
学生根2211据上述求解,应能得出:
通过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与台球碰撞的演示实验,验证分析所得结果。
请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原因,对课堂刚开始时的实验进行了解释,前后呼应。
巩固知识和5、知识迁技能,通过典图5 网球与篮球碰撞移,应用型例题探究此时,可根据学情和学生的反馈,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掌握碰撞的拓展碰撞前后相对速度差的关系,进行定量物理解释,以篮球为发散概念。
????)vv???vvv?v??(参考系,得出结论:222111
解释牛顿摆现象图6
页7共页4第
完全弹性碰撞图解图7
)(2
8 非完全弹性碰撞图解图3)
(
完全非弹性碰撞图解图9
(二)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生活中的碰撞问题,自主探索,并做出解释。
图10 碰撞的延伸与比较
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掌握情况,可在课堂中加入碰撞概念的延伸,如运动木块和小车的情形: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右端带有1/4圆弧的光滑轨道小车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光滑小物块以速度v水平冲上小车,关于小物块此后的运动
情况,以下0说法正确的是()页7共页5第
11 运动木块与小车图
课后阅读:启发学生认识碰撞不仅包括宏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通促使学生在课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调研、阅读和了解。
结合课本知后能了解认识、中子的发现和减速剂识,阅读和搜索有关“卢瑟福散射”和掌握物理规等材料。
律对人类认识活动和生产活
6、散射动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为后续学习原子相关知识做了铺垫。
α粒子散射等阅读材料图12
促进学生学重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7、总结习目标的达成。
知识运用和α粒子散射、中子的发现和减速剂:课外阅读和思考。
、作业8 深度理解。
六学习效果评价
(1)课堂评估:通过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讨论与质疑、课堂实际参与和关注程度等多方面了解情况,诊断问题,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2)作业练习评估:课后常规作业和开放拓展性作业,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生成、常规知识的巩固落实和对微观体系碰撞现象的迁移理解。
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为物理探究。
从演示实验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引出教学内容;通过观看碰撞短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碰撞主体中总结碰撞的共性,得出碰撞特点,并从能量角度对碰撞进行分类和解释,探索讨论其中的物理规律。
进而让学生预测碰后速度,通过数学求解和实验验证。
第二部分为碰撞的物理建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形象本质理解。
课后作业为知识的迁移运用,主要通过阅读和搜索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微观世页7共页6第
界中的碰撞:散射、中子的发现和减速剂等,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思路,认识碰撞知识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设计注重物理学科素养为指导,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核心概念的落实,创设了多层次和弹性的物理探究情境,根据学情,课堂内容设计贯穿实验现象——分析——验证——应用——总结——拓展的主线,将教师提问引导和学
生交流讨论相结合,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照多种科学研究方法来认知、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同时注重课堂教学反馈,反馈情况是各教学环节是否有效的判据,判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针对反馈情况,需要教师做出即时的评价和教学调整。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水平,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弹性调整课堂的知识点容量和难度。
页7共页7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