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史 1-3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新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
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2.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很可能是唐代
开元年间流布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3.邸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
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4.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
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
“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5.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
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
6.《万历邸钞》: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
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7.《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原件
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的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8.《急选报》: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
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众多“报儿”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
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
9.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多数是衙门中的低级胥吏,以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
他们所刻发的的报纸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也被混称为邸报,但有一定的私营性质。它的出现和盛行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
10. 京报:内容基本上来自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同官报内部相似。京报的全
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的评论。各家报房的内容稍有不同。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赢利,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读者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
识分子,市井小民中订阅京报的只是少数。
11.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
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2.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
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主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21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1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
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其中一篇关于祭祀痘娘娘的报道出现了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14. 《遐迩贯珍》: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麦都思于1853
年8月1日创办的《遐迩贯珍》,麦都思同时担任主编。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对国人开拓视野,了解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5.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
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1857年11月3日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要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6. 《六合丛谈》:1857年1月26日创刊,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
报刊。内容有新闻、宗教、科学、文学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期刊。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
仅出版一年多就停刊。
17. 《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
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
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尤其详加记载与宗教有关的事情。自1875年起,《万》由中国人所写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多。
1883年因经费困难和林乐知忙于创建中西书院而停刊,1889年复刊,复刊后成为英美传教士控制舆论的重要工具,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拓展为社会各界人士,该刊也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传教士报刊。1907年林乐知病逝,《万》终刊。
18.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19日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上海最早的商
业性报纸。最早是周刊,后改为周三刊。主笔先后是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来华的英美传教士。
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大多译载或转载沪、港等地出版的中外文报纸,有时也刊载一些《京报》上的内容。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
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1868年傅兰雅主持改革,1872年改为日刊。
19.《申报》:1872年4月创刊,英国商人美查创办。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
量。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
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最早发布号外。
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