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生物学哲学(一)
一等奖-湖北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
成 果 名 称 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 究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政策法规及理论研究 加强大学生电类工程能力的培养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的整合研究与 实践 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野外地学实验室开放建设及辐射功 能研究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填图系统(教学版) 基于 INTERNET 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体系及其评估模型 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与素质特征 《现代晶体化学》 (教材) 基于 INTERNET 外语远程教育研究“4+2”“理学学士 —— 教育硕士 ”六年贯通制新型骨干师 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理论物理基础教程》与理论物理课程改革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和课程创新体系研究 高校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100 项) 主要完成单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冈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完成人常治斌、孙传琼、任柏林、毛高波、邹玉胡文宝、张光明、刘昌明、许成祥、周克厚何幼斌、罗顺社、李维锋、李建明、胡明毅 华北庄、徐金燕、刘纯朝、黄义武、马成松 罗炎林、林其伟、翁惠辉、孙启军、熊俊俏 库夭梅、温小波、黄辨非、杨晓林、许巧情 高振中、李建明、白光第、彭德堂、王正允 周思柱、徐小兵、杨雄、吴文秀、帅玉妹 张光明、刘绍平、刘纯朝、陈建明、徐秀廉 赵温霞、章泽军、曾广策、李方林、李昌年 杜远生、刘世勇、杨坤光、李昌年、欧阳建平 吴冲龙、刘刚、汪新庆、赵温霞、李伟忠 赵晶、王菁、张峰、于志平赵鹏大、吕新彪、欧阳建平、杜远生、李正元 吴信才、杨伦、郭际元、郑贵洲、黄晓萍 陈敬中、孟大维、吴秀玲、何涌、赵珊茸 肖惜、余健明、阮全友、陈奇敏、段少敏 祝心德、孙锡凤、万洪文、张文华、郭能 刘连寿、陈立华、汪德新、李家荣、郑小平 王道俊、王坤庆、但武刚、董英、卢子洲 周晓明、黄曼君、王又平、吴建波、张岩泉 王先霈、胡亚敏、徐敏、王耀辉、曹慧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面向 21 世纪的高校语言教材编写与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的研究 师范院校性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水电站仿真培训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校产学研模式构建 三峡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三峡大学、 湖北大学为 试点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与实践 基于评估、认证和督导一体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 究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探索 现代嵌入式实践教学平台在面向创新的信息类专业实践 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 基于网络的自动化专业远程实验教学 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与 实践面向 21 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 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与配套技 术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王玉德、赵国华、邢来顺、刘伟、廖林子 王学东、王战平、李玉海、段尧清、杨斌 邢福义、汪国胜、卢卓群 胡金柱、叶俊民、陈利、杨进才、杨青 彭晓辉、汪海燕、霍玉娜、刘荣才、谭邦和 张珩、杨艺虹、刘永琼、艾军、杨建设李咸善、吴成明、邓长虹、胡翔勇、刘淑军 蔡德所、王德广、刘秀珍、蔡顺德、罗先启 吴卫华、胡绍华、金林、王作新、赵琳 谭德福、汪鋆植、卢训丛、张长城、周平 桑大鹏、梁艳萍、金道行、刘月新、闵泽平 张联盟、谢峻林、伍洪标、冯小平、陈玲琍 严新平、康灿华、赵玉林、张安富、钟庆 傅正义、陈文、黄学辉、张荣国、顾少轩 罗帆、刘明菲、刘舒燕、吕浩、王超 刘泉、李方敏、徐成、吕锋、薛立功雷家珩、巫辉、郭丽萍、庞金兴、蔡宏伟 袁佑新、黎洪生、陈静、谭思云、雷升印 陈磊、张荣国、张安富、张开鹏、谢峻林 张昌、汤文华、程向东、郑万兵、汪秀清 马必学、李望云、刘晓欢、刘小芹、姜新桥 赵大兴、宋小春、陆载涵、尹杰、杨勇勤工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食品化学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辅助系统 材料冶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电子类课程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研究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全数字化电力拖动教学及实验系统研制开发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我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理工科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 究与实践以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平台,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培 养学生创新能力 材料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建立创新性的外 科学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文理交叉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结合专业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基地建设的研究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新体系及探究式教学 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材料学与新材料设计跨学科互动式虚拟基地建设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九江学院 上海市卫生局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熊健民、吴方艳、马丹、吴振彪、郑琼兵 黄泽元、齐玉堂、肖安红、王月慧、姚理 吴灵英、王春维、侯永清、房桂兵、丁斌鹰 盛建龙、沈巧珍、王周福、刘静、朱伯铨 陈奎生、高全杰、曾良才、傅连东、容芷君 丁卫东、刘明、麻友良、赵英勋、张炳焕 梁述明、程耕国、刘惠康、莫建民、杨永立 祁小梅、左相国、盛建龙、张四友、祝洪喜 杨叔子、李培根、吴昌林、戴同、张福润文历阳、厉岩、涂明华、方亚 陈传尧、何锃、李振环、王杏根、李国清朱光喜、严国萍、赵云娣、肖看、黄瑞光 李德群、陈立亮、张宜生、魏伯康、刘光葵 段献忠、尹仕、翁良科、冯爱明、马冬卉 陈孝平、杨为民、陈义发、梅斌、陈安民 熊永红、唐超群、任忠明、张炯、是度芳 曾金华、刘声远、邓耀祖、郭莲军、洪竟兰 刘伟、蔡兆麟、黄树红、舒水明、黄俭明 吴廷俊、石长顺、申凡、顾建明、刘洁 刘献君、余东升、雷小川、林林、张俊超 杨克敌、孙秀发、聂少发、陈国元、鲁文清 余龙江、吴元喜、刘凌、刘幸福、陈祖建 江建军、王耘波、冯则坤、聂进、黎步银非生物类本科生生物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研究欧阳星明、胡迎松、唐九飞、万琳、赵怡竹汪小燕、严国萍、王福昌、鲁昆生、王殊马勇、刘名俭、魏卫、黄其新、蔡靖方陈贻汉、顾豪爽、韦群、马为川、李梅潘纪平、宋克夫、陈敦源、童向飞、薛梅傅廷栋、曹凑贵、张献龙、关桓达、孙东发王绪朗、李崇光、孙彦泉、钟涨宝、余国瑞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杨仁海、吴虹李忠云、张端品、冯永平、程华东、江珩包满珠、高翅、陈龙清、裘鸿菲、胡惠蓉许绮川、易国顺、夏俊芳、张衍林、刘作清陈焕春、毕丁仁、彭克美、程国富、张金洲谢季坚、邓泽清、余家林、朱倩军、刘承平李文鑫、黄进、娄延常、吴平、黄明东熊贵光、于国萍、张观明、周殿清、胡承正汪存信、季振平、陈彰评、席美云、潘祖亭刘涤尘、李裕能、向铁元、张元芳、向农陈向东、方呈祥、唐晓峰、郑从义、沈萍李进才、白光义、徐乃庄、时向东、邹林大谢志雄、沈显生、刘曼西、杨艳燕、陈建秀、杨志荣张焕国、黄传河、王丽娜、刘玉珍、许卫平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互动型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电子通信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旅游管理专业 " 三段式 " 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创新研究物理学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适应 21 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培养方案研究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本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园林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农业工程大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农林类本科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材建设(教材)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物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理科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电气信息工程专业中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锐意改革 ,利用现代化理念和手段 ,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材更新机制的研究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结构、 主干课程及其主要教学内 容研究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 求实创新, 不断提高动物生物学教学水平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现代三维测量系列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性院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人体寄生虫学实践教学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手段研究 高师学生综合教学技能研究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光学课程系统改革 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 《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师中文专业课落实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 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研究 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拓展模式研究 饭店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特色模式研究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咸宁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二等奖( 115 项) 郧阳医学院 郧阳医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长江大学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杨小亭、赵明登、槐文信、詹才华、李大美 邓大松、李珍、张奇林、殷俊、向运华 马玉龙、黄驰、周新花、郑洁修、于萍 於可训、陈国恩、叶立文、赵小琪 黄诗笺、卢欣、刘思阳、谢志雄、郝广勤 刘耀林、詹长根、刘艳芳、唐祥云、唐旭 席美云、曹瑰华、蔡凌霜、王福来、邓立志 刘光临、谈广鸣、赵英林、程志毅、胡鹃 冯文灏、李欣、李建松王永棣、张国忠、余祥庭、陈建民、沈定文苏成雪、张昆、强月新、周茂君、刘建明 蒋明森、杨孟祥、何立、董惠芬阮绪芝、曾凡龙、严世荣、李文春、王燕 杨江林、况成云、李晓兰、柴云、庄红平 余新武、李江林、王元汉、张国勇、汪自云 陈春生、冯广艺、陈强 程庆华、徐大海、田永红、王一举、孙先松 黄清世、罗炎林、张强、周传喜、管锋 严赞开、蔡哲斌、李克华、李爱国、黄剑平 黎东升、许家林、朱忠贵、张华林、李炳莲 李嘉宝、黄忠顺 万由祥、孔新舟、张勇、黄新云 漆腊应、方洁、邓俊、何康民、卢鸿 曾翔云、王远坤、王金国、卢永良本科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性研 究 体育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环境生态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途径研 究 新型地质工科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编写面向 21 世纪《岩石学》教材构建现代化岩石学课程 教材新体系(教材) 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 概率统计面向 21 世纪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 1.5+1.0+0.5 ”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 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与实 践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电磁学及其计算机辅助教学( “立体化”教材)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的改革与实验研究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 21 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与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列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声乐教育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研究 21 世纪高师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计算机课件研究 高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原理》创新教育研究孝感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石理工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咸宁学院陈丁堂、高华、丁远坤、丁么明、邓银城 汤起宇、胡亦海、刘星亮、程序、吕万刚 赖旭龙、金振民、鲍征宇、曾广策、王华 王焰新、罗泽娇、张首丽、庞岚、王群英 吕新彪、王华、张吉军、兰廷泽、郭秀蓉 桑隆康、路凤香、邬金华、廖群安姚光庆、王华、兰廷泽、关振良、赵彦超 谢兴武、刘安平、李宏伟、沈远彤、赵晶 胡亨魁、徐超、郭建林、鄢达成、汪瀚李文联、李文群、童雷、丁世学、张建华 史惠风、刘光耀、陈洁、梁艳红、付光辉 李文联、刘伦钊、马永军、李文群、张建华 刘建清、沈振煜、程敏、尹梦、叶飞 陈义成、王建中、谢晓梅、王岚 王健、郭敏、黄爱峰、鲁长芬、王维 李家清 辛凌、张隆胜、杨虹、游巧荣、刘东虹 陈传忠、郑勤、曹东平、周红旗、鄢润国 刘贤龙、黄超、谢民育、左国新、赵慧 彭小玲、吴凡、郭永玉、田晓宝 胡静、谭传凤、徐东文、王长华、李星明 罗邦成、梅全雄、阎承梓 方卫兵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系列教材(教材) 传感器系统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 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宜化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 21 世纪工科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 无机非金属材料本科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用图形计算器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体育公共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研究 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财政学专业改造与学科创新研究 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农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高等数学习题课立体化教材(教材) 动画专业课程研究 工科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与实践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及教学规范化研究 面向二十一世纪 《机械设计》 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改革研 究船舶轮机设备及管理素材库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数学课程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孟立军、杨卫东、张文华、韦成良、李磊 李步海、李磊、孟立军、杨力行、杨金洲 喻汉平、舒位光、王礼平、王观凤、陈红 刘羽、吴高安、杨嘉谟、姚裕安、肖群枝 吴高安、夏先平、胡中功、杨先麟、欧阳琼 黄祝明、吴锋、胡亚联、余仕成、李端勇 鲍世聪、刘羽、石和彬、黄志良、张芳 江世宏、娄联堂、王志宏、沈明宇、熊小龙 周学君、钟阿林、韩芳、王斌、向学军 任丽萍、王志刚、杨宇飞、刘东、田颖华 夏成才、胡先锋、廖启新、吴茗、邹秉国 李大明、杨灿明、庞凤喜、艾华 袁天荣、彭岚、刘圻 陈池波、张开华、王益松 张小柔、吴传生、王卫华、王展青、彭斯俊 朱明健、粟丹倪、周艳、肖文、周锦琳 张荣国、郭丽萍、雷家珩、彭善堂、刘军 张安富、钟庆、万明芳、胡晓敏 谢峻林、陈文、文进、顾少轩、何峰侯玉英、李志明、杨光、陈晓岑、韩少军 陈辉、高海波、孙俊、尚前明 刘秋圃、王攀、万君康、王培根、毕小龙 王仲君、王卫华、唐湘晋、王展青、梅顺治 何方、方卫、任赛赛、丁山 刘同员、陈智勇、李勇、唐春芳、范克全 徐晓英、万明芳、胡又平、彭慰慈、韩庆奎高校经管专业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体系的研究 面向 21 世纪纺织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土家族棉花球运动的创新及在教学中的推 广应用高职动画教育中的“产品”实践教学模式 化工原理虚拟设备及仿真实验系统 大学生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教改研究与实践 哲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工单元操作 CAI 研究及网络化 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岗位聘任制的改革与实践 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建立 机械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 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护理服务为切入点早期接触临床教 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系列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 革研究与实践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学研产结合构建高水平测控课程创新实验室 自动化专业 PLC 实验教学研究 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新乡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夏火松、常亚平、刘嵩、王珍义、黄明山 潘鄂菁、武继松、陈益人、肖军、丁国强 杨洪林、徐红、王君姚正国、邓正源、倪东业、阎孝英、贺泽江段林杰、朱新兰、梁俊、杨珺、谢丽 陆载涵、鄢烈祥、宋小春、吴选军、龙毅 蔡光兴、李子强、邢廷卫、许松林、朱永松 李春梅、孙厚权、徐彬、林兴发、余莉 雷达、李云雁、韦一良、范国枝、方立中 黄万琪、张红菱、舒剑萍、程清洲、陈靖 吴克明、盛建龙、张惠灵、段宁、王光辉 冯向东、刘太林、范华汉、胡适耕、肖奕 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刘邦华、师洪吴昌林、杨家军、姜柳林、谭琼、张卫国陈先华、马建辉、厉岩、赵纯红、刘功明 周世权、胡建华、徐翔、童幸生、徐自立刘声远、王建枝、金肆、张业平、陈正跃 何岭松、朱文凯、武新军、王俊峰、康宜华 周纯杰、黄为、周永鹏、王明哲、刘正林 杨泽富、谭丹、李军、王彬、孙开放 顾纪鑫、雷小川、许明武 唐齐鸣、田映华、易江、王红、梁敏、。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本科,医药学
33.00
已出
7694
药物化学
仉文升
本科,医药学
35.00
已出
7746
药物设计学
仇缀百
本科,医药学
22.00
已出
7317
生物技术制药
熊宗贵
本科,医药学
22.00
已出
8371
医学神经生物学
吕国蔚
本科,医药学
30.00
9.15
7745
临床医学导论
孙宝志
本科,医药学
22.00
经络腧穴学
徐平
教材目录
书号
书名(版次)
作者
适用范围
估价
出版日
工科微积分(上册)
施光燕
本科,工科,各专业
28.00
已出
7722
数学分析(上)
陈纪修
本科,数学
25.60
已出
6959
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上)
邓东皋
本科,数学
21.40
已出
6960
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下)
邓东皋
本科,数学
27.40
已出
6982
数学实验
姜启源
本科,理工科各专业
广义函数与数学物理方程(第二版)
齐民友
本科,数学
12.10
9.15
7705
概率极限理论基础
林正炎
本科,数学
17.10
9.15
7605
线性统计模型
王松珪
本科,概率统计
16.40
9.15
流体力学(上)(第二版)
周光炯
本科,力学
16.40
大学专业详解:理学(生物科学类)
⼀专业详解 070401 ⽣物科学 培养⽬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作及管理⼯作的⽣物科学⾼级专门⼈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主要学习⽣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定的教学、科研能⼒。
毕业⽣应获得的知识与能⼒: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动物⽣物学、植物⽣物学、微⽣物学、⽣物化学、细胞⽣物学、遗传学、发育⽣物学、神经⽣物学、分⼦⽣物学、⽣态学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献检索及运⽤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法;具有⼀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参与学术交流的能⼒。
主要课程: 动物⽣物学、植物⽣物学、微⽣物学、⽣物化学、细胞⽣物学、遗传学、发育⽣物学、神经⽣物学、分⼦⽣物学、⽣态学等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理学学⼠ 070402 ⽣物技术 培养⽬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作,能在⼯业、医药、⾷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业的企业、事业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物技术有关的应⽤研究、技术开发、⽣产管理和⾏政管理等⼯作的⾼级专门⼈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主要学习⽣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
毕业⽣应获得的知识与能⼒: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基础⽣物学、⽣物化学、分⼦⽣物学、微⽣物学、基因⼯程、发酵⼯程及细胞⼯程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物⼯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献检索及运⽤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法;具有⼀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参与学术交流的能⼒。
生物教学论(1)
绪论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专业技能课程,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2.如何理解面向全体学生?答:(1)传统学生观(2)新课程学生观①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是发簪过程中的人,即是不成熟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其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是独立的人:是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存在的,是学习的主体,在责权主体。
(3)对“面向全体学生”再认识①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②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需要。
④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平等的。
⑤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和具有鼓励性。
第一章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答:(1)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2)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加强生物技术,是我国生物学课程进入21世纪之后的突出变化之一。
(3)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3)为学生涉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国家课程标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很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生物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的区别答:(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教学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2)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生命科学导论(生物学导论)全复习整理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应有生命科学基础,而不应该成为“生物盲”。
一.什么是生物学?1. 定义生物学(biology)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又称为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形态、构造、行为、机能、演变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等问题。
2.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正在日渐加深和扩大,不仅要研究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也要研究自然界的动物、植物。
生物学还要研究人类自己,因为人类也是一种生物。
生物学还要研究小至生物大分子的基团行为,广至地球表面的生物圈(bio-sphere)的将来动态,延伸至玄古生命的发生和宇宙中生命存在的问题。
3. 生物学的分科根据研究对象分为: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人类学。
根据研究角度分为: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根据研究范围分为: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生物学,器官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群体生物学等。
二.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从传统生物学到现代生命科学(1)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主要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描述、记载各种类型生物,寻找他们之间的异同和进化脉络。
代表人物: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2)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利用各种仪器工具,通过实验过程,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3)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创造”新的物种。
(4)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从微观到宏观分子→细胞→整体水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辨证统一现代生物学的高度分化,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新学科或边缘学科的产生。
三.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与描述方法外部观察和外部形态描述:分类学。
《尔雅》、《本草纲目》、亚里士多德对500种动物的描述分类、林奈的双名法等。
2. 比较方法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器官和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解剖,加以比较,为生物进化论提供证据。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生物学是从分子、细胞、机体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包含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形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
生物学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1.萌芽时期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前)之间的一段时期。
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还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原始人开始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成为生物学发展的启蒙。
2.古代生物学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
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进入搜集事实的阶段。
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被后人称为,古代生物学。
古代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整整统治了生物学领域1000年。
其中亚里士多德没有停留在搜集、观察和纯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进一步作出哲学概括。
在解释生命现象时,亚里士多德同先辈们一样,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基质里产生的,无机的质料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
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贾思勰(约480—550年)著有《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相关变异规律,首次提到根瘤菌的作用。
沈括(1031—1095年)著有《梦溪笔谈》,该书中有关生物学的条目近百条,记载了生物的形态、分布等相关资料。
3.近代生物学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生物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
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
生物学史与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对生物学的影响和启示
科学哲学帮助生物学家理解科学理 论和实验结果的本质和意义
科学哲学促使生物学家反思自己的 研究方法和结论,提高研究质量和 可靠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科学哲学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方法 论和认识论的指导
科学哲学激发了生物学家对生命现 象的哲学思考和探索,促进了生物 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发展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生物学的影响, 如物种起源、进化论等
文艺复兴时期:生物学家如伽利略、 哈维等对生物学的贡献
19世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标志着 现代生物学的诞生
20世纪: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 学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
21世纪: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如基 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
生物学重要事件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 特 ·虎 克 发 现 细 胞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 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 现DNA双螺旋结构
1970年,尼伦伯格和马太 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
1980年, restriction enzyme被发现,推动了 基因工程的发展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 完成,揭示了人类基因组 的完整序列
生物学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哲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哲学可以帮助生物学家更好地设计 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和解释结果,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
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逻辑性 和实证性
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是 科学进步的关键
历史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历史性和社 会文化背景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世 界的真实描述
Part Two
科学哲学
浅谈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讲课教案
浅谈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王亚楠 1521021181)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现代生物技术诞生以来,迄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此发展历程中已使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现代生物技术既带来了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潜藏着新的危险,全面把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辩证地审视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深入探索如何使现代生物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哲学;双刃剑现代生物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极其迅速。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各种尖端技术在生物领域上的应用,诞生了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即生物工程技术。
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生物技术的被动状态,使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生命。
但是,任何一种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往往衍生出超越技术设计者预想的自然和社会效应,甚至会危及人类自身。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同样面临这样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哲学反思十分重要。
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自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许多与生物无关的角落。
生物技术的发展至今已经揭示了许多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但生命现象极其复杂,目前仍有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目前在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组织工程等研究和实际应用等领域取得了成果。
(一)克隆技术克隆原意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克隆技术首先用于动物,动物克隆就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由动物细胞产生的遗传形状相同的动物个体。
克隆羊多莉是首例克隆成功的动物。
动物克隆为我们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妙及人类的自我认识展现了全新的视野。
湖南师范大学(2020年 复试笔试科目) 学硕 二级学科 发育生物学 考试科目名称:干细胞工程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题考试大纲复试笔试科目考试科目:干细胞工程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名词解释 10个(30%)填空题 20个(20%)简答题 5个(50%)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发育生物学基础考试内容细胞命运决定,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水平,翻译水平),表观遗传修饰语细胞分化发育生物学研究技术考试要求1、了解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2、了解发育生物学常用研究技术(二)生殖细胞发生及性腺发育与性别决定考试内容:原生殖细胞的发生与迁移、生殖质、原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精子的发生过程及特点;卵子的发生过程及特点;卵母细胞成熟分裂的调控机制;孕酮和受精调节减数分裂周期的机制。
考试要求:1、了解和掌握生殖质、原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等概念。
2、掌握精子的发生过程及特点和卵子的发生过程及特点。
(三)受精与卵裂考试内容:受精时雌、雄性生殖细胞发育状况;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精子与卵子的接触与识别、精子与卵子的融合、精卵遗传物质的融合、卵的激活)(基本概念:顶体反应、精子获能、多精受精、皮层反应、原核融合、阻止多精受精的机制)。
卵裂(cleavage)的特点;卵裂的方式;卵裂的机制(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调控机制)。
考试要求:1、了解和掌握顶体反应、精子获能、多精受精、皮层反应、原核融合、母体信息,阻止多精受精的机制等基本概念。
2、掌握卵裂的特点,了解卵裂的方式;(四)原肠作用及三胚层的早期分化考试内容:哺乳动物的原肠作用(原肠胚形成的细胞运动方式、背唇、胚盾、原条、亨氏结、哺乳动物胚胎本体和胚外构造形成)。
外胚层的分化----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初级神经胚(神经管闭合)、次级神经胚、神经管的分化;中胚层组织的分化;内胚层组织的分化。
考试要求:1、了解原肠作用的基本特点;2、了解三胚层分化的基本格局。
(五)干细胞考试内容:干细胞的定义,特性;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区别;iPS细胞的定义,干细胞的应用考试要求:1、了解干细胞的定义和分离2、了解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三、参考书目1.《发育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红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新时代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哲学建构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对象专项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哲学方法论的应用研究”(No.R-a/2018/05)的阶段性成果基于新时代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背景,阐述了高中生物学教学哲学建构的内涵,从教师、教学、学生层面分析了哲学建构的意义,提出了通过对教学基本问题的思考,积极开展教学实践进行哲学建构的途径。
哲学建构生物学教学课程改革摘要关键词2019年4月1日E-mail:jxyglcn@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认识及方法论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物学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个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哲学直接决定了他会在教育实践中持有什么样的主张、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偏好、作出什么样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1]。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加以培养[2]。
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师还需要基于对生物学课程理解的基础上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进行思考,建构教师个人的教学哲学。
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升华的结果,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实践持续反思的事理之学,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3]。
生物教师的哲学建构包含四层含义:第一,教师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的自我认识往往决定了从事生物学教学的态度、行为,是教学哲学建构的前提。
第二,对教学的认识。
每位教师都有对教学的独特认识,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学哲学建构的关键。
第三,对生物学的认识。
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教师需要系统梳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建构生物学科学史、事实性知识(包含理论或假说、学说等)、生物学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这是哲学建构的基础。
第四,对学生的认识。
了解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情感态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学习生物学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这是哲学建构的最终落脚点。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21世纪之初,我国开始了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生物课程标准为标志的新课程正在全国迅速推进。
本书是根据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而编写的,是一本旨在提高职前和在职生物学教师教学理论和技能的专业教科书。
本书主编是全国生物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刘恩山教授。
其他参编者也均是多年从事生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专家。
全书共分12章,论述了21世纪新形势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目的与任务,阐述了新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编写中力图体现学科的基础性、时代性和专业技能的实用性,注重为高师学生将来独立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指导在职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的挑战,进一步提高生物学教学的工作能力。
绪论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第一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第二节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第三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第四节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第二章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第一节关于自然科学第二节科学素养与生物学素养第三章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和科学教育改革第三节概念转变理论-第四章基本教学技能第一节导人技能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第三节提问技能第四节讲解技能第五节变化技能第六节强化技能第七节演示技能第八节板书技能第九节结束技能第十节课堂组织技能第五章教学策略第一节概念图策略第二节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第三节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第四节科学一技术一社会(sTs)教育第六章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第一节生物课的直观教学和常用直观教具第二节简易生物教具的制作第七章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第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育第二节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第八章中学生物学实验第一节中学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及类型第二节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第三节实验教学第四节演示实验教学第九章生物学教师的备课第一节备课的意义和依据第二节备课的内容及程序第三节教案的编写与范例第十章生物教育评价第一节生物教育评价概述第二节教师自编成就测验:命题第三节教师自编成就测验:阅卷和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第四节实作评价第十一章生物学校外活动与教学中的安全第一节生物学校外活动第二节生物学教学中的安全第十二章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第一节中学生物学教师怎样深入教育科研领域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第四节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附录1推荐生物学教育专业期刊附录2生物学科研、教学的有关网站后记。
哲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哲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摘要:每个学科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交叉渗透。
哲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某个角度和层面有着一致性,即对世界与人类终极问题的探索与思考,本文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视角,对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论述了哲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哲学生物学一、引言[1]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一门现代生物学,一门带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在生物化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学科。
“分子生物学”一词最早于1945年William Astbury首先在Harvey Lecture上应用的,由于它能从分子水平了解各种生命现象的根本原因,一开始就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生命体的重要大分子――核酸(DNA和RNA)的研究,并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
任何一门科学及其学科的诞生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分子生物学也不例外。
[2]分子生物学的出现归功于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看法以及研究技术方法的逐步深化和精密,即在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技术方法由粗放转向精细。
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哲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某个角度和层面有着一致性,即对世界与人类终极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尽管当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所涵盖的知识和技术,与客观存在的事实、规律,还有未来将有可能实现的种种创新还存在着差距,但在它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理论高度,有可能是最高点。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兴起的哲学理论[1]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兴起,之后在20世纪下半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研究者们几乎都毫无疑义地认为还原论方法构成了这些学科的基础。
浙江工业大学参考书目
831普通物理
《普通物理学》(第五版),程守洙、江之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33汉语与写作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2。
834传播实务(含公 《公关理论精要》,张雷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广告学概论》,陈培爱主编,
845财务管理学
《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指定教材第1-3,5-9章内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年新版。
846信号处理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A.V.Oppenheim编著,刘树棠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丁玉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材料力学(上、下)》(第四版),孙训芳等,高教出版社,2002。
器分析)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03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何潮洪等, 科学出版社,2001。
805农药制剂学
《农药化学》(第一版),唐除痴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06汽车理论
《汽车理论》(第3版),余志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07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53基础工业工程 《基础工业工程》,易树平、郭伏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854设施规划与物流 分析
《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程国全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09
855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A.V.Oppenheim编著,刘树棠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856通信原理(II) 《通信原理》(第五版),樊昌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求生命科学导论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论文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历史时期。
该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门直接关系人类自身、人类生活的新学科——生命科学开始发轫,到70年代已成为当代热门学科,使广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不密切关注、积极参与。
生命科学的崛起,豫于生物科学的突飞猛进,然而又不局限于生物科学范围。
例如,研究生命运动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揭开了生命的奥秘,特别是生物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成分研究的突破,首例无性繁殖“多利克隆羊的试验成功,以及安乐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争论,都和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生命科学不仅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大趋势,而且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现有生存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把握这种规律,认识这种影响,又势必成为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课题。
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生命法学、生命美学等新学科,就是由生命的发展所拓展的当代社会科学新视野。
一、生命哲学:对生命本身的哲理思考过去的哲学只关注人的社会或文化属性,而忽视人的自然生命属性,这就把人只看成是社会或文化的存在,投注意人因为有了自然生命存在而存在。
生命科学启示我们,投有自然生命就投有一切,对人来说,第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自然生命,因此人应该认真思考,人怎样括着才符合生命的本性,才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生命科学又启示我们,人的自然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自然生命的能量即生命力存在,因此人活着如果符合生命的本性,就活得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所以人应该激发、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这种从生命科学引发而成的生命哲学,促使现代人辩证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历程,既克服消极的悲观主义,又消除盲目的乐观主义;既怀有积极人世的人文主义精神,又不乏顺其自然的自然主义态度;既洋溢对生命限度的超越性,又充满对生命价值的创造性。
生命哲学之所以能够从生命科学获得启示,原因盖出于对现代人自然生命态度和质量的忧虑。
人们看到现实社会中,固然有不少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甚至为他人生命的存在而奉献自己的生命,体现了最为辉煌的生命价值取向,但也有不少人为了满足声色犬马的生理刺激,追求灯红酒绿的官能满足,不暗浪费生命,甚至为吸毒而摧残自己的生命,为贪财而毁灭他人的生命。
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2011-10-07 Google提供的广告Online MSc in PsychologyMSc Forensic Psychology &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pply Online Now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笔试科目考试范围考试科目参考书目211翻译硕士英语1.《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郑树棠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6册)2.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李荫华总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4—6册)213翻译硕士日语《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41二外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2册) 郑树棠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242二外俄语《大学俄语》(1-3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43二外日语1.《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2.《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44二外德语《新编大学德语》(1-3册)朱建华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245二外法语《新大学法语》李志清高等教育出版社1-3册357英语翻译基础《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郭著章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359日语翻译基础《新编日译汉教程》第3版陈岩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无参考书目601数学分析《数学分析》(上、下册)刘玉琏高教出版社第4版602高等数学《高等数学》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61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张康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612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王镜岩高等教育出版社613法理、民法、民事诉讼法1.《法理学》张文显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版;2.《民法学》彭万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7版;3.《民事诉讼法》谭兵李浩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物化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物化学随着良好的生物化学博士生计划开设,生物化学在21世纪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和分析细胞和体内物质的形成、运作、修饰、改变、衰变来研究有机性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影响。
生物化学不仅是医学和研究的基础学科,而且是一门经典的学科,被认为是有机生物学的前提。
21世纪,生物化学课程教材发展迅速,其研究已成为当今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化学课程教材主要介绍生物化学原理、研究方法、应用及有关分支学科的概念。
它具有时间敏感性,可以因业界的变化而实时更新,以跟上科学的发展步伐,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
生物化学课程教材应该包括一些经典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具体包括:一、生物物理化学的基础,其中包括生物碳酸酐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糖类代谢、核酸、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分子的合成及功能。
二、生物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包括DNA技术和蛋白质技术等技术。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如生命科学,分子遗传学,抗生素,药物开发等。
四、经典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如酶动力学,金属元素分析,脂质分析,基因组学,生物化学实验室课程等。
面向21世纪的生物化学课程教材既要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也要满足教学和实践的需求。
它应既适应师生的发展水平,又能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面向21世纪的生物化学课程教材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物物理化学原理的系统阐述;二是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实验基础以及实用技术和方法的介绍;三是由学科基本概念引出参与所涉及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来强调学科的实用价值;四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未来社会技术发展的认知。
在21世纪,随着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化学课程教材将会越来越重要,其重要性在不断发展,教材的更新也日益活跃,以满足学生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使其具有更深层次和更宽广的科学知识。
生物学的哲学意义研究
生物学的哲学意义研究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生命的起源、进化、发育、结构、功能、行为、环境适应等方面。
生物学不仅仅关注生命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探讨其中的规律和机制。
这些规律和机制中蕴含着一些哲学意义,这些哲学意义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1.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人类对自身来说最基础的问题之一。
生物学通过对化石化石、遗传信息、生理适应、生态位等多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答案。
生物学研究发现,单细胞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进化成高等生物的过程中,遵循着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的原则。
而且,生命从无到有的进化过程中,也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不仅仅是由物质组成,还有着更为神秘的力量在其中起作用。
科学家的一次次发现也提醒我们,我们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开拓,去发现更奇妙的生命。
2. 发育过程中的哲学问题生物学研究不仅包括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还包括生命的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哲学问题,如“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形态的塑造与自由意志”等等。
发育过程中,重要的是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分裂等等。
这都是运动规律,也是生命活动中一定的规律。
其中的规律性和机制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是存在很大的某种程度的“偶然”和“变异”的。
这种随意性和自主性建立了生命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同时也告诉我们,生命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
3. 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学研究还覆盖了生命的结构和功能形式,这也包括了许多哲学问题。
例如,我们如何知道细胞是单位生命体?我们怎样理解生命的复杂性呢?通过生物学研究,我们发现生命和自然界其它基本物理规律是有联系的。
因此,当我们探索生命的结构和功能时,我们要了解自身的角色,以及生命的发展顺序和方式。
4. 生态环境和生命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也是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行为的影响,对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提出了生物学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他认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可以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分类。
此外,他还提出了胚胎发育和遗传的一些基本观点。
然而,生物学的真正发展始于17世纪。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开始对生命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赫克特对昆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物质的连续性”的观点,认为生物体是由无数微小的小颗粒组成的。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18世纪,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瑞典卡尔·林奈通过对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建立了生物分类学的基础。
而在法国,拉玛克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认为生物体是由一个原始生物逐渐进化而来的。
此外,德国科学家冯·鲍姆在细胞学方面的研究,为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显微镜的发明,19世纪的生物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英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疾病与微生物的关联,并提出了杀菌的方法,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德国细胞学家雨果·冯·莫尔克开展了对细胞的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观点。
约瑟夫·拉斯科分离纯化了细胞核,并发现了遗传物质DNA,这一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20世纪是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美国生物学家沃尔特·斯塔尼提出了光合作用的概念,揭示了植物如何利用阳光进行能量转换。
奥地利生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对动物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动物行为模式的概念。
而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顿发现了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为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直接研究生物体内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解密了遗传密码的谜团,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生物学中目的论解释的语境分析
生物学中目的论解释的语境分析【摘要】:进入21世纪,生物学哲学在科学哲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许多学者开始将关注点投向生物学哲学的前沿问题,试图阐发其中的哲学内涵。
生物学中的目的论解释作为生物学哲学的重要论域,历来受到诸如迈尔、霍尔、莱文斯等众多学者的重点关注和深入讨论,共涉及到目的论解释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核、解释机制以及还原性等主要问题,这些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对目的论解释做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分析,使得目的论解释的内涵不断丰富,但同时学界对其也是莫衷一是、分歧不断。
本文试图从语境的视角去研究目的论解释的相关问题,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生物学中的目的论解释与传统目的论做划分,阐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阐述目的论解释的特征,最后提出当下目的论解释所需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涉及到目的论解释的语形、语义和语用。
第二部分主要针对上述三个问题依次从语形表征、语义解释和语用预设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此部分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涉及目的论解释模型的构建、目的论解释的语义转换、分子生物学中目的论解释的语义分析、不同学科形态下的目的论解释、目的论解释的实用性维度等内容,将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并给出作者自己的答案。
第三部分主要对目的论解释语境分析的特征及其意义进行论述,提出该分析方法的不可分割性、开放性和心理意向性的特征,进而从语境分析的必要性及整体限定性阐述其重要意义。
通过从语境的整体性视角对目的论解释的哲学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彰显出目的论解释的语境依赖性,揭示出语境分析对于求解目的论解释的相关难题颇具启发意义。
【关键词】:目的论解释语境语形语义语用【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Q-02【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3第一章生物学中的目的论解释13-191.1生物学中的目的论解释与传统目的论的联系与区别13-151.1.1目的论的语境演变13-151.1.2生物学中的目的论解释151.2目的论解释的特征15-171.3目的论解释待解决的问题17-19第二章目的论解释的语境分析19-372.1目的论解释的语形分析19-232.1.1目的论解释模型的构建19-222.1.2目的论解释模型的意义及局限22-232.2目的论解释的语义分析23-292.2.1目的论解释的语义转换24-272.2.2分子生物学中目的论解释的语义分析27-292.3目的论解释的语用分析29-372.3.1不同生物学学科形态下的目的论解释30-322.3.2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目的论解释的两种倾向322.3.3目的论解释的实用性维度32-37第三章目的论解释语境分析的特征及其意义37-413.1目的论解释语境分析的特征37-383.2目的论解释语境分析的意义38-41结语41-42参考文献42-4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4-45致谢45-4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6-4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21世纪的生物学哲学(一)
【正文】
1生物学哲学的再定位
费尔巴哈在谈到哲学的改造时说过:“哲学必须重新与自然科学结合,自然科学必须重新与哲学结合”。
这是一种“建立在相互需要和内在必然性上面的结合”。
〔1〕自然科学构成了哲学的基础,生物科学是这个基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同所有其他科学一样,生物科学也深深受到哲学的理论思维和方法的影响。
生物学哲学作为连结哲学与生物学的桥梁和中介,对二者的重新结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这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既须以实证科学知识特别是生物科学的知识材料为基础,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又要汲取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适应当代哲学变革的需要。
就学科性质而言,一般认为生物学哲学属于科学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所列《自然哲学》条目将关于自然的实际特征问题作为实在来进行考察,并分为物理学哲学和生物学哲学两个部门。
不过这里对“自然哲学”一词的使用,有别于以往的传统自然哲学,而是“作为对科学哲学的补充”。
如所周知,西方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维也纳学派的创立者M.石里克的自然哲学也是作为一种科学哲学,一种探讨哲理的科学方法。
他申明自然哲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自然科学命题的意义,自然哲学是一种旨在考察自然定律的意义的活动。
在其自然哲学讲稿中关于生物哲学的分析,便是从有机自然现象也一定要由定律来描述这一点出发,来讨论生物学中的机械论与活力论问题。
在科学哲学的发展进程中,除了一般科学哲学,还兴起了特定学科的科学哲学,自本世纪初以来主要是物理科学哲学。
传统的科学哲学带有片面的物理主义倾向,认为运用物理方法能够对这个世界作出绝对完全的描述,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事件均可用物理语言来描述。
物理主义最热烈的倡导者、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R.卡尔纳普声言:“如果根据物理语言的普遍性,把物理语言用作科学的系统语言,那么,所有的科学都会成为物理学。
……实际上只有一种客体,那就是物理事件。
在这物理事件范围内,规律是无所不包的”。
〔2〕石里克也同意物理主义的观点,他仅仅基于量的方面的考虑而得出结论:“对于自然哲学而言,有机体不过就是一些特殊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们被包含在物理世界图像的完美和谐的秩序之中”。
〔3〕
传统的科学哲学把研究重点放在物理学的定律和理论上,把它们看作科学的结构和逻辑的范例。
之所以这样是有其深远的科学背景的。
自牛顿实现了力学中第一次伟大综合,此后,经典物理学的各个分支日趋完善,牛顿的机械纲领左右了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本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是物理学发展中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哲学的有力推动。
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H.莱辛巴赫所著《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一书,就是通过对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的分析,阐释了他关于知识的性质、客观实在以及因果性等问题的见解。
多年来,科学哲学的研究植根于逻辑学、数学及物理学定律,重视对物理理论的分析而忽略了生物学。
正如在科学哲学家的视野内,有机生命及其进化只不过是世界科学图景中的一个次要因素;在科学哲学的殿堂中,生物学哲学也是处于比较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这种状况只是到本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改观。
随着分子生物学所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导致了生物学的革命,生命科学作为最激动人心的科学领域跃居到自然科学的前沿,对现代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由于引入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现代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得以向微观和宏观层次不断延伸扩大,并愈来愈趋向系统的复杂性,向揭开物质世界最复杂最高级的系统——大脑的奥秘进军。
生物学研究的课题愈来愈带有根本性,当今自然科学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向研究生命本身。
对生命现象的深入探索,增强了人们对生物学的哲学兴趣,并促使科学哲学向新的研究方向转变。
在这方面,现代综
合进化论的主要建筑师之一E.迈尔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致力于建立生物学的新哲学,强调这样一种新的科学哲学必须放弃对僵化的本质论和决定论的依附,必须将科学概念加以扩展、不仅包括物理科学的而且还包括生物科学的原理和概念。
传统科学哲学还带有专注于纯科学领域的局限。
国外学术界在讨论医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这一论题时,已有学者指出,从历史上看,科学哲学家往往不到自然科学领域外面去寻找对科学的定律、解释和理论的洞察力以确定理论演变的进程,而是将自己限制于纯科学形式中,一直忽视和轻视象工程学、农学和医学这样的应用科学领域。
同时由于传统科学哲学仅仅局限于从“内部”考察科学,忽视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狭窄的科学观不可能得出真正有洞察力的答案。
传统科学哲学在研究视野上的这些缺陷,对后来兴起的生物学哲学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
固然,科学哲学主要是把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对之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对科学的哲学反思也不能脱离它所固有的实践本性。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走向一体化的现时代,尤有必要拓宽科学哲学的领域,开展实用性的或应用性的研究,并将科学哲学研究同科技发展的社会研究结合起来。
作为实用科学的农学和医学与作为基础科学的生物学之间的联系极其密切,它们都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
在生命科学哲学领域内,理应包括对这些应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哲学研究。
以分子生物学为依托的生物技术,将成为医学和农业科学的主导技术,并将引起医学革命和第三次农业革命。
生物技术的“每一个创新,每一个技术妙举,每一个概念上的困难的解决,都使得需要一种确定的生物学哲学变得更加显著,并且目前正在朝向这个目标发展”。
〔4〕
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
可以预期,未来世纪生命科学的巨大进展及其革命性变化,必然要求生物学哲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无论从理论框架到研究内容到论题范围都要有所突破。
要尽力吸收、消化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作出新的哲学概括,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及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战略选择,这些可谓生物学哲学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拓展和深化生物学发展新形势下的生物学哲学研究
以下试从生物科学发展的规律性、生物学规律与物理规律的关系以及生物学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三方面谈点浅见。
(1)“自然科学现在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再也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
〔5〕恩格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作出的这一论断,揭示了辩证思维对于了解科学事实的辩证性质的必要性,这也为后来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所证实。
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是由经验分析进到辩证综合,这在生物学的发展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在生物学范围内开始出现一些学科的综合趋势。
早期的两大综合,一个是以胚胎学为中心,将之与细胞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综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发育观点;另一个是以进化论为中心,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群体遗传学相结合,发展为一个有巨大阐明力的学说,即现代综合进化论。
进化的综合范式取得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如迈尔所说,是在有关的学科之间找到了一种共同语言并澄清了许多进化问题和作为其基础的各种概念。
但是这一范式仍是不完善的,还有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
它不仅受到一些批评家的非难和质疑,就是在达尔文主义者之间也依然存在某些意见分歧。
更完全的综合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后期诞生的分子生物学,它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其主要目标之一是试图将大量的生物功能与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
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分子遗传学,在信息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来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按照生物学史家G.E.艾伦的说法,J.沃森和F.克里克的工作,把信息学派、结构学派和生化学派对遗传(甚至扩展到整个生物学)的问题的研究统一起来了。
作为一个新的遗传学范式,分子遗传学的范式补充和修正了(不是取代)进化综合范式,推动了关于
进化过程中基因的变化和调节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着眼于分子水平上的进化的中性学说同着眼于表型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也应看作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互相否定。
现代分子生物学在进化研究方面的认识成果向人们昭示,一种完整的进化理论的建立,期待着传统的进化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实现新的综合。
更进一步看,生物进化是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的辩证统一过程,对进化的深层认识,必须解开发育之谜这个世纪难题,以阐明个体发育中基因在多层次水平上的程序控制机理。
由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把发育生物学推向前台,将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主角。
据中科院未来生物学预测研究组预测,在分子水平上使遗传、发育和进化的统一成为可能,这将是未来生物学的主要理论任务之一。
由这三者统一所导致的理论大综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之进行理论概括,也应成为未来生物学哲学的主要理论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