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目录分析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是一本由周作人编写的儿童文学评论集。 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的结构、内容以及周作人对儿童文学 的独特见解。
从目录的整体结构来看,《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儿童文学的一般论述,包括儿童文学的定义、起源、分类等方面的 内容。第二部分是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包括对一些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 的评价和解读。第三部分则是探讨儿童文学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儿 童文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儿童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人们重新找回失去的纯真和善良,激发人们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形式, 它能够通过寓言、故事等方式,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 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应该是基于真实、自然、简单、生动等特点。”周作 人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应该符合 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同时,他也强调了真实性和自然性的重要性,认为 只有真实和自然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编集
周作人
引导Βιβλιοθήκη 创作文学作品阅读
孩子们
周作人
儿童文学
儿童 内容
需求
儿童文学
认为
具有
指出
关注
能够
寓言
内容摘要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是周作人的一部重要著作,收录了他关于儿童文学的论述和批 评。这本书的内容摘要如下:
最新 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意义-精品

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当代意义最为一个忠诚的儿童崇拜者,儿童自然是丰子恺和漫画创作的重要元素,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丰子恺与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20世纪初五四新运动所催生出的中国现代和现代文学,是一对最先引人注目的现代文艺双胞胎。
这对中西文化交融孕育而生的小姊妹,从她们诞生之日起,就重新建构起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坐标。
在这个坐标系上,丰子恺和周作人无疑分别是各自坐标轴上一个无法绕过的重要坐标点。
作为中国“漫画之父”的丰子恺,虽然一生痴迷,崇拜童心,但在时代政局的变动下,这位一心向佛的“居士”,后来在日趋窒息的“车厢社会”里,竟然也显示出“战士”精神的另一面。
而与此相反,周作人则由五四时期发现“儿童”和“妇女”,高举“人的文学”大旗的“叛徒”,在风云的逼仄下转身为一个专心耕耘“自己的园地”的“隐士”。
两人的生命历程和思想逆转,令人不胜感慨。
由于都留学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关注儿童命运,丰子恺和周作人在关于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许多颇为相似而又有区别的观点,认真梳理、比较和考察这些观点,对于儿童文学教育诸方面凸显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于“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与重构问题,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儿童观:“儿童崇拜”与“儿童本位”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的自我发现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西方社会在16世纪发现了人,18世纪发现了妇女,19世纪发现了儿童,此为西方近代的三大重要发现。
瑞典的爱伦凯则认为,18世纪是人的世纪,19世纪是妇女的世纪,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她对儿童地位将得到提升的预言,表明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儿童,被解放得最晚。
虽然儿童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是关于儿童的自觉观念,却沉睡了两千余年。
“儿童”是在社会历史不断迁移的过程中,被成人文化所构建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历史的概念,每一种形态的“童年”,都是某个历史时代的制式在具体的儿童生命和生活上的映现,是成人社会对“童年”的普遍假设。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 儿童文学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 儿童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c5fc8de581b6bd97e19ea88.png)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儿童文学》摘要:中国人对儿童的重视要追溯到20世纪初叶的“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1913年12月发表的《儿童研究导言》是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最早的文字阐述,周作人提倡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人生,他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观忽视儿童在精神上的独特需求,希望能打破旧有的儿童文学传统,把儿童从非儿童的生活中拯救出来,成为真正的儿童摘要:周作人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是中国最早“儿童发现”的人。
《世界儿童文学事典》曾评价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童话理论家”。
他的儿童文学观倡导“以儿童为本位”,强调儿童独立个性的地位。
当代的儿童文学观经历了从“教育”到“艺术”再到“本位”的发展变革,站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走向的角度来看,这与周作人为之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观儿童本位中国人对儿童的重视要追溯到20世纪初叶的“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
在“五四”时期,大批的新文学创作者从探寻“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沿着构建新的价值观和人生秩序的思路,他们把笔触伸向了最纯真的儿童世界,冰心的饱含对童心讴歌和自然赞美的散文、丰子恺对儿童世界理想模式的赞颂,都体现出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所蕴含的现代性品质。
1920年,周作人发表了《儿童的文学》,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宣言书。
文中,周作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文学观,提出成人社会必须承认作为完全的个人的儿童的权利,对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文学的必要性以及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文学形式等做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这大概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承认儿童是“完全”的“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儿童观,是对传统的彻底反拨,甚至“儿童文学”这一概念都是从文中演变而来的,这对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创建现代性的与世界接轨的儿童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
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
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
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xx年。
他在《儿童研究导言》中提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1](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
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
”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童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
“儿童”的发现与“发现”的悲哀——论周作人《过去的生命》中四首关于儿童的新诗

对于以散文创作见长的周作人而言这些诗歌的呈现看似偶然却无疑隐藏着一个聚焦即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但这个聚焦的呈现所依托的载体既不是明晰的散文也不是有理有据的专论与其他对儿童问题的严肃论述显然不同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 3 5 ( 1 / 2 ) : 2 1~ 2 4
CN 5 3 —1 2 1 1 /G4 I S S N 1 6 7 4—5 6 3 9
一
诗 的一切 。 ” 在这三十多篇新 诗里 , 《两 个 扫 雪 的 人 》、 《背 枪 的 人 》、 《画 家 》、 《梦 想 者 的 悲 哀 》、 《她
个 中心概 念 。 ‘ 人 的 真理 的发 现 ” 开 始 被反 复 的人》 等 都 选 择 了某 一 类
摘要: 周作人作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关 注“ 人 的文学 ” 的作家 , 也是最 早关注儿 童文学 的作家 。他 的创作虽 然 以散 文见长 , 但也有 少量新诗存世 , 其 中《 过去 的生命 》 为周作 人创作 中唯一 的一本 白话诗 集 。这些诗 篇大多 与儿童相关 , 并从更为诗性 的层面将周作人对儿 童问题 的发现 和情感思 考结合起来 , 是 他 的人 的文 学思想 在具 体对象里 的延 伸。 关键词 : 周作人 ; 过 去的生命 ; J L 童诗歌 ; J L 童 问题 ; 诗歌创作
《 过去的生命》 作 为 周 作 人 的 第 一 本 自选 白 话 诗集 , 几 乎 汇 集 了周 作 人 一 生 所 有 的 白话 诗 创 作 , 先
生 自表 : “ 这里 所搜 集 的三 十 多篇 东 西 , 是 我 所 写 的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原创版)
目录
1.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2.儿童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3.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
4.周作人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5.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文学并非只是为孩子们讲述的故事,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需要具备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首先,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
这种文学形式要求作者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创作。
它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习惯,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因此,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成人文学常常涉及到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挣扎,而儿童文学则更注重对儿童心灵世界的描绘,以及对儿童成长过程的展现。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爱的教育》、《稻草人》等,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儿童文学观。
这些作品不仅内容健康,形式活泼,而且语言简练,易于理解,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们认识到,儿童文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教育,一种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引导。
同时,他的作品也启示我们,儿童文学的创作需要有专门的技巧和方法,不能简单地将成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搬到儿童文学中来。
总的来说,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是深刻的,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优秀
的。
新史料视野中的周作人儿童文学教育思想研究

[ 关键 词 ] 周作人 ; 儿童文学 ;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 1 2 8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5 3 ( 2 0 1 4 J 0 1 — 0 0 3 3 — 0 3
西方 1 9 世纪发现 了“ 儿 童” , 从儿童理论到儿童 文学 , 西方 从容地经历 了这么一个 过程。中国儿 童受 到瞩 目是 由谭嗣同 、 梁启 超 、 黄 遵 宪等维新 派“ 废 旧学 ” 、 “ 兴新 学” 、 造 就新 国 民开 始, 秉 承欲强国从儿童抓起理念 , 一开始便有 “ 教训” 的意味 , 他 们或着力创作儿童诗 、 “ 学堂乐歌 ” , 或提 出新 的儿童观 。 周作人
中写儿童 的向来不大有” , 周作人结合 自 身 幼时的遭际 , 称“ 留
下 的印象 只是猫狗要 比圣贤更有趣味” 嗍 , 生发出对于儿童文学
理论 与作 品 , 并 首先提 出儿童本 位的观点 , 这些扎 实的工作使 得其成为中国儿童教育 的代表人物 。
周作人早先与鲁迅用文 言译介 了部分儿童文学作 品 , 辛亥
应 以丰富儿童 的精神 生活为 宗旨, 并有 美育功能和认知功能 , 且 能够培 育儿童语 言表达能 力。 这些观 念对于当代 的儿童教育也有 巨 大的借鉴 意义。但是 , 新发掘 的史料也表 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 , 在4 O年代后 期他的思想也 出现 了不 少
错误 的走 向。 这 些思想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辩。
关注儿 童在他们 之后 , 并受 到他 们 的影 响 , “ 盖 儿童者 , 未来之
国民, 是所 以承继先业, 即所 以开发新化。 如其善遂斯, 旧邦可新, 绝 国可续, 不然, 虽 当盛时而赫赫文明难为之继。” 【 】 这些虽 与维 新派 主张相通 , 但 又有所超越 , 他大量 翻译 了西方及 日本儿童
李贽童心说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

童心说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生活在晚明嘉靖、万历时期的李贽,面对道德秩序的解体,传统束缚的消失,极力倡导个性解放,反对道学。
“童心说”是李贽反叛传统的宣言,这一宣言并未因李贽的自杀而消亡,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蓬勃放射出了类似的光辉。
一借鉴《我对鲁迅、周作人儿童观的几点看法》开头鸦片战争后,西方进步资产阶级文化涌向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积极从中寻求救亡图存的真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也逐渐被译介进来。
1840年,教会出版了《意拾蒙引》(《伊索寓言》)。
19世纪末,林纾重新选译了《伊索寓言》,梁启超翻译了《十五小豪杰》。
1903年,鲁迅译了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这些作品多用文言译就,读者也仅为成人,并未形成太大的影响。
中国儿童文学真正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学革命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文学事业,新文学社团普遍关心儿童文学,其中尤以“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最为热心,它曾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倡“儿童文学运动”(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见《交艺论丛》第14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
)早在发起文学研究会之前,周作人就已竭力倡导儿童文学,并对儿童文学的建设提出了不少的见解。
首先,在猛烈批驳封建文化的大环境下,周作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应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妇女与儿童。
对于儿童文学,周作人最早为恢复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振臂呐喊,最早肯定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最早强调儿童文学应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点,其核心儿童文学观为“以儿童为本位”。
1914年,在《绍兴教育月刊》第9号的《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中,周作人提出,“故今对于征集成绩品之希望,在于保存本真,以儿童为本位。
”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倡新文学,是“人的文学”。
欧洲“人”的真理发现历经了三次大的动荡,女人与小儿的发现迟至十九世纪,而中国尚且停留于发现“人”的阶段。
这是五四文学革命中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
浅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

2021年第03期60文学研究浅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程嘉慧周作人先生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奠基人”,这是很有依据的。
在《周作人论儿童文学》的序言中,可以看到周作人先生对儿童学与儿童文学的趣味研究,同时全书以年代先后为顺序收录了从1912年到1958年期间的关于周作人先生的儿童学与儿童文学理论。
初读一遍本书后,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是周作人先生学术探讨中充满着的童心的驱动,他说过:“我有时想读一篇牧歌,有时想知道蜘蛛的结婚”这样有童心的话语。
周作人先生的儿童观是早年于日本东京留学时候启蒙于西方儿童学以及留学回国后专注于教育实验时已初具雏形,同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检验而发展逐渐成熟,而且同当时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积极面较为突出。
周作人先生同时是一位特殊的理论家,他没有理论专著,其创见都在散文随笔中,不受论著形式限制,“作者之全人自由出入其间,所以内容特别丰富,……遂有诸多心领神会之效”。
首先,谈谈周作人先生书中的“儿童性”批判。
“一首歌谣也还不让好好的唱,一定要撒上什么应爱国保种的胡椒末”,这是周作人先生于当时时代提出的针对儿歌后面都给加上了政治性训诫性的“注云”而言的。
先生同时悲愤地说“大抵'教育家'的头脑容易填满格式,成为呆板的,对于一切事物不能自然的看去,必定要牵强地加上一层做作,这种情形在中国议论或著作儿童文学的教育家里很明白的可以看出来。
”--这话虽然是针对当时的评论和创作界而言,但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也未必不是一段谨言。
其次,周作人先生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儿童本位论”在书中收录的《学校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中,被明确提出 :“故今对于征集成绩品之希望,在于保存本真,以儿童为本位,而本会审查之标准,即依此而行之。
”相较于杜威来中国后迅速传开的“儿童中心说”,周作人先生的“儿童本位论”更强调懂得并适应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
这从侧面反映出周作人先生自身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人道主义精神。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在周作人手中开始,也基本在周作人手中成熟。
他的的儿童学研究理论至今仍是后世研究借鉴的素材,他的儿童本位的文学观至今还仍是很有魅力,对现代的儿童文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其个人简介: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
浙江绍兴人。
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后来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民国后改海军军官学校),在管轮班(轮机专业;轮机科)读了6年、后来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
曾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另外周作人在日本还短暂学习俄文、梵文等。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
“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其创作背景。
1、“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学革命,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绚烂的春天。
许多作家在这里实践西方的创作理论,弱小的、被压迫民族的创作经验;把边缘化的小说、散文等非主流文学体式推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辉煌。
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周作人以顶立浪尖的姿态创造着他的文学贡献。
论周作人现代儿童观与凌叔华儿童题材创作-精品文档

论周作人现代儿童观与凌叔华儿童题材创作一、“以儿童为本位”现代儿童观的生成在古代,儿童被作为成人的附庸而存在,尊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人的主体性淹没在伦理纲常的窠臼,儿童更是受父权的长期压抑。
而到了晚清,民族危机引发的社会启蒙运动让儿童开始进入有识之士的启蒙关注视野,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浮出地表,但这种出于社会责任和民族危亡考虑而给予儿童的关注,实质上也只不过把儿童作为“成人生活的预备”,把儿童视作未来中国的希冀,而缺少对儿童独立精神个体、自身趣味和生命特质的认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儿童观。
这种情况持续到五四运动,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五四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打出“打倒孔家店”的旗号,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人”的解放和个性精神成了时代的兴奋点。
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就有一篇名为《青年论》的译文,提出“儿童者成人之根基也”的观点,已经流露出些许儿童崇拜的思想,到周作人《人的文学》在第五卷第六号发表,现代儿童观才真正从启蒙者的潜意识中浮现。
周作人在文中阐述了西方发现人、妇女和儿童的历史,并提出了“祖先为子孙而生存”、“子孙崇拜”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孩子本位”的儿童观。
而鲁迅随后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将“子孙崇拜”生发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从进化论的角度肯定新生命。
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做了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这在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上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这篇演讲后来也发表于《新青年》第八卷第四号。
周作人肯定了儿童的人生权利,并强调儿童的“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年龄分期观念的提出,更是前无古人。
至此,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算是比较系统的确立了。
“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确立使得现代文学有了新的描写对象和题材,而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和理论倡导作为一个体现儿童本位的活动也得到大力发展,像郭沫若、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等一些文学巨匠都纷纷撰文,此外当时的先进报刊如《晨报副刊》、《创造周刊》、《新潮》、《每周评论》等也都发表了大量关于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的作品,文学创作出现了一大批以儿童视角叙述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具有独立特质的鲜活儿童形象,并能借鉴儿童文学的文体形式和精神内核以及儿童的思维模式进行创作。
从《儿童文学小论》浅析周作人的儿童观

从《儿童文学小论》浅析周作人的儿童观摘要: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文学理论家。
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在经过西方自由主义与人本主狡的影响E力图通过解放儿童来解放人们的思想,他将西方理论引进中国,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适应于当时中国发展的儿童观。
文章从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进行分析,与杜威儿童中心主艾相结合,探究周作人儿童观产生原因及其内容。
关键词周作人人类学儿童本位论本文从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入手,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在启蒙国人思想,力图解放思想,破除封建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其儿童观产生原因以及L1的诉求。
本文整理并分析了他儿童文学理论中“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在《儿童文学小论》这部作品中周作人将儿童性与文学性结合在一起,从文学分类上对儿童观进行分析。
同时在儿童研究方面周作人也在从不同方向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儿童观。
首先在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上,他从自身的行动,言论以及文本创作上来遵循并体现着自己的儿童理论;其次在儿童文学的推广和译介实践上,周作人集中体现在对于童话,歌谣,神话,寓言,儿童剧这五种类型儿童文学的挖掘与推广;最后在儿童理论上他通过学习日本和英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论著来进行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
周作人儿童文学的实践对当时的儿童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周作人儿童文学观也随之体现了出来。
一、西方儿童观视野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儿童观的建立周作人儿童观的产生离不开西方先进文论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在往中国传播的过程当中杜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研究周作人儿童观的同时西方文论观点与杜威的思想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文章重点从西方文化的产生与传播进行表述来探究周作人儿童观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与传播世界儿童的发展从原始生活开始进行探究,发展至今经历了儿千年的历程。
周作人研究儿童文学根本动力是“国民性”批判

周作人研究儿童文学根本动力是“国民性”批判周作人研究儿童文学根本动力是“国民性”批判刘绪源对儿童文学,周作人怎么说(上)1934年,虚岁50的周作人写过一篇短短的《自述》,其中强调:“如不懂茀洛伊特派的儿童心理,批评他的思想态度,无论怎么说法,全无是处,全是徒劳。
”他所指的,主要是从弗洛伊德心理学中衍化出来的蔼理斯的儿童本位学说,周作人受其影响甚大,而在这里,他几乎将此看成自己一生事业的重心了。
在写于此前的《〈发须爪〉序》中,他说了自己对神话几近天然的爱好,又说:“我有时想读一篇牧歌,有时想知道蜘蛛的结婚,实在就只是在圈子里乱走……”看得出他的学术探讨中充满了童心的驱动。
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反复抄写的也是一部关于儿童生活的未刊诗稿:《儿童杂事诗》。
周作人对儿童学与儿童文学的研究发萌于1906年,当时他到日本留学,“得到高岛平三郎编的《歌咏儿童的文学》及所著《儿童研究》……其时儿童学在日本也刚开始发展”(见《知堂回想录》)。
他在这方面的大量写作始于1912年,他的轰动“五四”新文坛的代表作《人的文学》,也突出了妇女问题与儿童问题。
1920年,应邀在孔德学校作题为《儿童的文学》的讲演时,他正式探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命名。
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引进安徒生作品的人,是最早在中国全面系统倡导儿童文学的人,也是最早投身于儿童文学研究及批评(包括儿童文学翻译的批评)的实践者。
“五四”以后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与他的理论批评大有关系。
然而他又是个特殊的理论家,他没有理论专著(《儿童文学小论》也只是一本批评与论文的合集),他的所有创见都在散文随笔中(其论文严格说也还是“美文”),这一点与鲁迅十分相像。
所以要找出他的理论构架,必须在大量文章中寻觅,这不同于读那些框架谨严的论著,但因文章好,读来另有一番乐趣。
“国民性”批判周作人作儿童文学研究,其最初的根本动力还是“国民性”批判。
在写于1912年的《儿童问题之初解》中,他说到,成人对儿童的感情可有三个层次:“初主实际,次为审美,终于研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探析

题为《 儿童 的文学 》谈到如 何将 童 话应用 到“ , 儿童教 育 ” 中的问题 。3 12 当 、95年 , 正值 安徒 生诞 辰 1 0 2 周 年, 中国 当时最 有 分量 的 文学 期 刊 《 小说 月报 》 连续
做 了两期 的安徒 生专 号 。 作 人积 极参 与 , 翻译介 周 并
后 没有 地方 发 表 ” 即使 说 明是 奉 送 的 , 稿 还是 被 , 原
、
周作 人与儿 童文学 的 历史 渊源
退了回来,恰好北京教育部编纂处办一种月刊 , “ 便 白送给他刊登 了事”另外两篇因“ ; 县教育会要出刊
物” 才得 以发表 。一 个 启蒙 者 的孤独 寂直 可 以想象 。
13 3 , 出版 了《 92年 月 他 儿童文 学 小议 》上海 儿童书 (
局印) 一书 , 这应该 是 中国在儿 童 文学研 究方 面较 早
收 稿 日期 :o 5 1 —0 20— 1 2 作者 简 介 : 雪 梅 (9 8 )女 , 西 米 脂 人 . 师 闰 16 一 . 陕 讲
道 :孩子的世界 , “ 与成人截然不同, 倘不先行理解 ,
为 一 致 的认 同 , 学批 评 家 温 儒 敏 在其 专 著 《 国 文 中
的论文专著 , 这本书是他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 究 的开拓 者 的一个 里程碑 。
在《 儿童文 学 小 议 > 》 , 作 人 简 明地 记 述 ( 序 中 周
现代文学批评史》 中这样评价周作人, 他说 ;五四时 “
史上同样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年 。“ 五四” 文学 革命开启了 中国现代文学的同时 , 也孕育 了中国儿
童文 学 。 实上 , 四新文 化运 动 的先 驱者 们都 在 思 事 五 考 如 何从 封建道 德 的病 患中救 出孩子 。中 国儿 童文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

收稿日期:2012-11-02作者简介:章景风(1978 ),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2013年1月第32卷第1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3Vol.32No.1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章景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者,周作人先生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倡导、域外儿童文学的翻译、儿童文学的本土创作上,周作人先生都做了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
周作人先生和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周作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儿童本位;域外翻译;本土创作中图分类号:I20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2x (2013)01-0079-04周作人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很早就接触到儿童文学。
1906年,周作人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就得到高岛平三郎编的《歌咏儿童的文学》以及其所著的《儿童研究》,从此他就与儿童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他到老不减,晚年的时候还在编选绍兴儿歌。
如果说鲁迅的“救救孩子”是诗人的呐喊,那么周作人则更乐于做儿童文学的研究者和实践的倡导者。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建设、儿童文学的翻译以及儿童文学的创作上,他所做的工作都是对“救救孩子”的呐喊的呼应。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周作人曾经做过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儿童问题上,周作人是最早发现儿童的人。
正因为发现了儿童,儿童的独立性得到了承认,才会有专门提供给他们的文学,因而才产生了真正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周作人和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一、理论呼吁:周作人与现代儿童观的构建“儿童本位”观是在“五四”时期产生的。
它首先指的是以“儿童为本”的儿童观,在封建社会里,传统的“长者为本”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而“儿童本位”则是与这种传统的“长者本位”的思想相对立的。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doc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家的周作人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及“无意思之意思”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周作人及其儿童文学理论体系,无论在理论或是译介方面,都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考察“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理论批评,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它是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那些最辉煌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巨人和文坛精英人士的参与,写下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时代光彩和文化底蕴的一页,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大人文奇观。
本文就中国儿童文学先驱者之一——周作人,论述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周作人自从在日本留学时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儿童文学的研究。
早在1902年2月,周作人就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集子的首篇便是周作人译英国维尔特的(今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也是中国最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
1911年秋,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作人,在1913-1914年间,陆续撰写和发表了《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古童话释义》等文章,这些文章或转述人类学派有关神话、传说、童话的解释,或直接引用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人类学派学术思想的巨大投影。
这是他在日本接受西方人类学派等理论后从事儿童文学批评研究的起步时期,也是以近代西方文化学术思潮为背景的现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建设开始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早期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热情地推捧儿童文学,发表过数十篇有关的理论文章。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读安徒生童话<十九>》(1918.6.发表时题为《安德森的十之九》);《人的文学》:从重视人的问题出发,进而十分关注儿童文学;《儿童的文学》(1912.12)提出“中国向来对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作缩小的成人,拿‘圣贤经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孩子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摘要:
一、引言
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1.儿童文学的定义
2.儿童文学的价值
三、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1.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
2.儿童文学应具有的特点
四、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周作人,作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对儿童文学有着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探讨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什么。
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1.儿童文学的定义
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文学。
这种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旨在启发儿童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美感。
2.儿童文学的价值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对于培养下一代的品质和智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
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们可以得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人。
三、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1.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
周作人强调,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儿童文学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为依据进行创作。
与之相反,成人文学主要面向成年人,其内容、形式和价值观都不同于儿童文学。
2.儿童文学应具有的特点
周作人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具备以下特点:简单明了、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这样的作品既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能启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
四、结论
总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儿童的文学需求,才能创作出真正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2.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特点
3.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影响
4.结论:总结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正文
周作人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感受力和价值观与成人截然不同。
因此,儿童文学应当尊重儿童的独特性,以儿童的视角来描绘世界,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周作人认为,只有这样,儿童文学才能真正为儿童所接受和喜爱。
其次,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他主张,儿童文学应当寓教于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人物塑造,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周作人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积极采纳了他的这一观点。
然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也受到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强调儿童的独特性,忽视了儿童成长为成人的必然性。
但这并不影响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在儿童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2021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体现范文

2021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体现范文 一、“现代性”概念的界定 “现代性”被学界引入文学领域后,即被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范畴,发挥着对文本进行讨论和批判的作用。
关于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定义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要对文学理论“现代性”下一个明确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笔者在对有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含义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之后,决定引用得到国内学界普遍认同的钱中文的论述“:在文学理论中,探讨现代性问题,自然不能把它与科学、人道、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及其历史精神、整体指向等同起来,但是又不能与之分离开来。
文学理论要求的现代性,只能根据现代性的普遍精神,与文学理论自身呈现的现实状态,从合乎发展趋势的要求出发,给以确定”[1]288. 也就是说,现代性隐含着一个时间意识的概念,这种时间意识的概念使其本质上具有一种反传统性。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可以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同时期促使社会走向科学、进步的诸如理性意识精神、启蒙意识精神、人文意识精神的现代意识,而这些现代意识可以表现为诸如社会中各种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科学民主的追求和个性的展示等形式。
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形成的时代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变革的时代。
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大变革使当时众多知识分子意识到社会认知转型的重要性。
由此,这种理念也就使得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主要侧重于在现代意识下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比所展现出的新的审美价值判断系统。
二、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体现 周作人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他提出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用儿童本位取代成人本位的理论,立足点是思维层面上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置换,营造出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评价系统。
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现代性追求进行梳理和解读。
(一)对儿童自身生命的关注 纵观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我们会发现“儿童”问题是周作人在对“人”这一生命本初形式的研究中突出关注的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家的周作人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及“无意思之意思”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周作人及其儿童文学理论体系,无论在理论或是译介方面,都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
考察“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理论批评,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它是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那些最辉煌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巨人和文坛精英人士的参与,写下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时代光彩和文化底蕴的一页,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大人文奇观。
本文就中国儿童文学先驱者之一——周作人,论述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周作人自从在日本留学时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儿童文学的研究。
早在1902年2月,周作人就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集子的首篇便是周作人译英国维尔特的(今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也是中国最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
1911年秋,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作人,在1913-1914年间,陆续撰写和发表了《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古童话释义》等文章,这些文章或转述人类学派有关神话、传说、童话的解释,或直接引用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人类学派学术思想的巨大投影。
这是他在日本接受西方人类学派等理论后从事儿童文学批评研究的起步时期,也是以近代西方文化学术思潮为背景的现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建设开始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早期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热情地推捧儿童文学,发表过数十篇有关的理论文章。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读安徒生童话<十九>》(1918.6.发表时题为《安德森的十之九》);《人的文学》:从重视人的问题出发,进而十分关注儿童文学;《儿童的文学》(1912.12)提出“中国向来对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作缩小的成人,拿‘圣贤经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孩子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他强调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人格,认为“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并指出“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的生活满足丰富。
”
1923年他发表了《关于儿童的书》,批评那种“把儿童故事当作法句譬喻看待”的做法,反对有的翻译者“抱定老本领旧思想”不放,把外国童话“都变作班马文章,孔孟道德”,提出“我们对于教育的希望是把儿童养成一个正当的‘人’”。
同时受杜威“儿童本位论”的影响,提出“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
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
”对《伊索寓言》曾做过这样的批评:“……寓言中的教训反是累赘,所说的多时奴隶的道德,更是不足为训。
”(《关于<伊索寓言>》)他把“儿童本位”作为一个口号,对于提高儿童文学的地位,加速儿童文学的发展,在当时中国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其《儿童的书》中提出“无意思之意思”并解释为“其实艺术里未尝不可寓意……我说的无意思之意思,因为这无意思原就有它的作用,儿童空想正旺盛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愉快地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意……”这里的无“作用”、无价值,对于儿童来说,它们也许更有价值,因为它们“更与儿童的世界接近”。
具体地说,它们就是以“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满足“空想正旺盛的时候”的儿童们的需要。
——这种满足,是一种审美的满足。
对于传统儿歌的开发研究,早在1914年,周作人就发表了《儿歌之研究》,认为“盖中国视童谣,不以为孺子之歌,而以为鬼神凭托,出乱卜之言,其来远矣。
”指出好的童谣作品理应“味覃隽永,有若醇诗。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人组织设立了一个歌谣征集处,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民间歌谣。
在1920年冬,成立了歌谣研究会。
在1923年发表了《歌谣》《读<童谣大观>》《读<各省童谣集>》《谜语》《吕坤<演小儿语>》《<绍兴儿歌述略>序》等儿歌理论文章。
吕坤的《演小儿语》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儿歌专集,周作人的文章《吕坤<演小儿语>》是第一篇对中国古代传统儿歌专集进行评价的文章。
他一方面认为吕氏父子“虽然标语也在‘蒙以养正’,但是知道利用儿歌的歌词,能够趣味与教训并重,确是不可多得的,而且在于现代的歌谣研究也不无用处。
”另一方面他认为也有不足之处“在我们看来,把好好的歌谣改成箴言,觉得很是可惜。
”
在创作儿童文学方面,周作人在《童话略论》中提出“非熟通儿童心理者不能试,非自具儿童心理者不能善也。
”主张“迎合儿童心理供给给他们文艺作品。
”(《儿童剧》,载《自己的园地》,北新书局1923年版)他对儿童的热爱与关心,还体现在他自己的创作当中,如在散文诗集《过去的生命》(1930年)中的30多篇作品中,几乎有一半是吟咏儿童的。
此外,周作人在童话领域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古童话释义》一文中,他对中国古籍中所载的童话作品与欧洲、日本童话作了比较研究。
借助人类学的观点,通过比较指出“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
”这显然是极有价值的正确的见解。
许多后起的童话研究者都深受他的启发和影响。
于是,历史借助周作人之手为晚清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独立形成过程中的酝酿准备期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进程揭开了最初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