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器件可靠性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基础教案

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基础教案

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基础教案一、引言电子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确保电子系统的可靠性成为了工程师们的重要任务。

本教案将介绍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可靠性的定义与评估1. 可靠性定义可靠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电子系统正常工作的概率。

可靠性通常用失效率来衡量,失效率越低表示可靠性越高。

2. 可靠性评估方法a. 应力-应变模型:通过对电子系统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性能进行测试,从而预测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可靠性。

b. 加速寿命试验:在一定的时间内,将电子系统置于高应力环境下,以加速其失效过程,从而评估其可靠性。

c. 可靠性增长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可靠性增长模型,用于预测电子系统在未来工作中的可靠性。

三、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1. 多元化设计采用冗余设计、备份设计等多元化手段,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从而提高可靠性。

2. 合理的失效处理策略在设计中考虑失效处理的方法,如采用恢复性设计、故障诊断与定位等手段,能够及时处理故障,提高系统可靠性。

3. 合理的材料选择与工艺流程选择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的材料,并采用合理的工艺流程,能够降低系统失效的概率。

四、可靠性设计的方法与工具1. 可靠性分析通过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方法,识别出潜在故障及其影响,为设计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2. 可靠性预测通过可靠性预测方法,对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定量评估,为设计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3. 可靠性测试通过可靠性测试,验证电子系统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可靠性,为设计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五、案例分析以某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为案例,对以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可靠性设计的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可靠性设计的分析和评估。

这对于日后工程师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6《电子产品组装及可靠性综合实验》实验大纲2016-刘辉-check

16《电子产品组装及可靠性综合实验》实验大纲2016-刘辉-check

《电子产品组装与可靠性综合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电子产品组装与可靠性综合实验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n Electronic Assembly Technology and Reliability二、课程编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827533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程,限定选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16学分:0.5四、先修课程微连接原理,电子组装技术,电子制造可靠性与失效分析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是本专业的方向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通过相应的可靠性实验,让学生系统了解电子封装组装与可靠性的联系。

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动手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2、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工程综合可靠性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掌握相应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学会正确处理数据和实验结果,为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相应的电子产品组装及可靠性实验,让学生系统了解电子产品组装与可靠性的联系。

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动手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工程综合可靠性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电子产品组装及可靠性实验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之一,本课程将密切结合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设置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电子产品组装与可靠性的认识及,提高授课质量与效果。

2)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工程综合可靠性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含PPT演示,设备照片,影像资料等),讲授各类电子封装成型装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应用特点以及可靠性实验的原理、设备及实际工业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及效率;(2)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PPT汇报、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可靠性分析教学大纲

可靠性分析教学大纲

可靠性分析教学大纲可靠性分析教学大纲一、引言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可靠度水平,保持所需功能的能力。

在现代工程领域中,可靠性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和改进系统的可靠性。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可靠性分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基本概念1. 可靠性的定义和重要性2. 可靠性与其他工程指标的关系3. 可靠度函数和失效率的概念三、可靠性评估方法1. 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方法a) 失效率的计算b) 可靠度函数的计算c) 平均失效率和平均失效时间的计算2.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a) 可靠性数据的来源和类型b)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c) 数据的可靠性评估和验证四、可靠性设计方法1.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a) 冗余设计原则b) 多样性设计原则c) 可维修性设计原则2. 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和工具a) 可靠性块图和故障树分析b) 可靠性增长分析和可靠性优化五、可靠性改进方法1. 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a) 故障模式的识别和分类b) 故障效应的评估和分析2. 可靠性改进的策略和技术a) 设计改进和参数优化b) 维修策略和预防性维护c) 可靠性测试和验证六、案例分析与实践1. 实际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案例2. 可靠性分析软件工具的使用3. 实验和实践项目七、总结与展望本教学大纲通过系统地介绍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概念、评估方法、设计方法和改进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可靠性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可靠性分析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希望本教学大纲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可靠性分析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靠性大纲通用模板

可靠性大纲通用模板

仅供个人参考XXXX有限责任公司可靠性大纲项目名称:项目型号:项目代号:项目负责人:编制:时间:审核:时间:标准化:时间:批准:时间:XXXX可靠性大纲1、概述本报告规定了XXXX电源变换器模块(以下简称电源模块)在研制及使用过程中开展安全性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其达到预期的可靠性指标。

本报告为电源模块研制及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工作提供了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2、引用文件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GJB 451-1990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ZD/SC 422-03-2011《质量手册》3、编制依据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XXXX技术协议、合同或设计任务书4、一般要求4.1可靠性工作的目标和基本原则4.1.1目标确保系统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满足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降低对保障资源的要求、减少寿命周期费用。

4.1.2基本原则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把预防、发现和纠正设计、制造、元器件和原材料等方面的缺陷和消除单点故障作为可靠性工作的重点;可靠性工作与研制工作统一规划,协调进行;遵循采用成熟设计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控制新技术在电源模块中所占的比例,并分析类似产品在使用可靠性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可靠性;加强对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可靠性工作的监督与控制。

4.2可靠性指标4.2.1电源模块设计定型的可靠性的指标:在环境温度85℃±3℃环境下,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大于106h。

4.2.2监督与控制质量部门在总经理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根据XXXX《质量手册》的有关标准对本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

4.2.3可靠性工作计划电源模块的项目组长负责模块的可靠性设计和管理工作,工作包括指标论证、可靠性建模、分配、预计、设计、元器件选用控制、可靠性试验等项目。

《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64410《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适用于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总学时:16学时总学分:1学分开课单位:物理系课程负责人:郑洁执笔人:郑洁审核人:白心爱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黑体小四号,下同)《电子材料与器件》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任选课,是电子类技术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有一定的动手练习机会。

组织相应的元器件识别、以提高学生的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能力、应用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讲授常用电子材料以及各种常用电子元器件:电阻器、电容器、电感、接插件、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外形,命名和标识,检测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电子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解决有关材料和元器件问题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1、讲授与实验相结合,围绕基本概念、元器件工作原理、结构和应用为主进行教学。

2、本课程应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验时间,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电子元器件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与学时分配第1章电子材料教学内容:1.1 绝缘材料1.2 导电材料1.3 磁性材料教学目标要求:熟悉各种电子材料的特性,掌握它们的应用。

教学重点:电子材料的特性教学难点:电子材料的特性学时分配:2学时第2章电阻器教学内容:2.1 固定电阻器2.2 电位器2.3 半可调电阻器2.4 敏感电阻器2.5 熔断电阻器教学目标要求:熟悉电阻器的电路符号和主要参数、型号命名和标识,掌握常用电阻器及特点、检测与选用教学重点:常用电阻器及特点、检测与选用教学难点:常用电阻器及特点、检测与选用学时分配:2学时第3章电容器教学内容:3.1 固定电容器3.2 电解电容器3.3 可变电容器和微调电容器教学目标要求:熟悉电容器的电路符号和主要参数、电容器的型号命名和标识,掌握常用电容器的应用、检测与选用教学重点:常用电容器的应用、检测与选用教学难点:常用电容器的应用、检测与选用学时分配:1学时第4章电感元件教学内容:4.1 电感线圈4.2 变压器教学目标要求:了解电感线圈、变压器的结构及主要参数,掌握常见的电感线圈、变压器及使用常识教学重点:电感线圈、变压器的结构及主要参数及使用常识教学难点:常见的电感线圈、变压器及使用常识学时分配:1学时第5章电接触件5.1 开关5.2 接插件5.3 继电器教学目标要求:了解常用电接触件的种类及特点,掌握主要参数及使用常识教学重点:电接触件的主要参数及使用常识教学难点:电接触件的主要参数及使用常识学时分配:1学时第6章半导体晶体管教学内容:6.1 半导体二极管6.2 晶体三极管6.3 场效应晶体管6.4 晶闸管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特性、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掌握半导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晶体管、晶闸管的结构、分类、特性及主要参数、检测、典型应用。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 教学大纲 新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 教学大纲 新

课程编号:《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measurement总学时:40 学分:2.5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专业方向类必修课2、开课学期:第三学期3、适用专业:电子科学技术4、课程修读条件: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电子技术类基础课程,并已初步掌握电路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电路实验技巧和动手能力。

5、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分类、识别、检测等基本技能,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为今后从事的实际操作打下必要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本课程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来实现教学总体要求。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理论学习、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手段开展教学,加强平时的辅导和答疑。

积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发挥它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一)基本内容和要求第1章电阻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电阻的分类,识别与检测。

[教学重点与难点]:特殊电阻的识别与检测1.1 电阻的分类1.1.1 普通电阻的外形及特点1.1.2 可变电阻的外形及特点1.1.3 敏感电阻的外形及特点1.2 电阻的识别1.2.1 电阻和电位器的型号命名方法1.2.2 电阻的主要技术指标1.2.3 电阻的阻值表示方法1.2.4 电位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2.5 电位器的阻值表示方法1.2.6 特殊电阻的识别1.3 电阻的检测1.3.1 普通电阻的检测1.3.2 可变电阻的检测1.3.3 特殊电阻的检测第2章电容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电容的分类,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电容的识别与检测2.1 电容的分类2.1.1 固定电容的外形及特点2.1.2 可调电容的外形及特点2.1.3 微调电容的外形及特点2.2 电容的识别2.2.1 电容的型号命名法2.2.2 电容的主要技术指标2.2.3 电容的表示方法2.2.4 极性电容识别2.3 电容的检测2.3.1 指针式万用表检测电容2.3.2 数字式万用表检测电容2.3.3 万用表电压法检测电容第3章电感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电感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电感的检测3.1 电感的分类3.1.1 电感线圈的外形及特点3.1.2 变压器的外形及特点3.1.3 贴片式电感的外形及特点3.2 电感的识别3.2.1 电感的主要技术指标3.2.2 电感的表示方法3.2.3 变压器的主要技术指标3.2.4 变压器的识别3.3 电感的检测3.3.1 电感的检测3.3.2 变压器的检测第4章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二极管的分类,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常用二极管的特点以及二极管的检测4.1 二极管的分类4.1.1 整流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2 检波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3 稳压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4 开关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5 发光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6 变容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7 光敏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8 双向触发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9 快恢复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4.1.1 0整流桥的外形及特点4.1.1 1二极管排的外形及特点4.2 二极管的识别4.2.1 国产二极管的型号命名法4.2.2 日本产晶体管型号命名法4.2.3 美国产晶体管型号命名法4.2.4 国际电子联合会半导体器件命名法4.2.5 二极管的主要技术指标4.2.6 二极管的极性识别4.3 二极管的检测4.3.1 普通二极管的检测4.3.2 发光二极管的检测4.3.3 稳压二极管的检测4.3.4 光电二极管的检测4.3.5 整流桥的检测4.3.6 双向触发二极管的检测4.3.7 红外光敏二极管的检测第5章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三极管的分类,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用三极管的检测5.1 三极管的分类5.1.1 几种常见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5.1.2 贴片式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5.1.3 几种特殊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5.2 三极管的识别5.2.1 国产三极管型号的命名方法5.2.2 国外三极管型号的命名方法5.2.3 三极管封装形式及引脚识别5.2.4 三极管的主要技术指标5.3 三极管的检测5.3.1 指针式万用表检测三极管5.3.2 数字式万用表检测三极管5.3.3 三极管几个参数的检测第6章场效应管、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场效应管、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场效应管的检测,晶闸管的检测,单结晶体管的检测6.1 场效应管的识别与检测6.1.1 场效应管的分类6.1.2 场效应管的命名法6.1.3 场效应管的识别6.1.4 场效应管的检测6.1.5 场效应管使用注意事项6.2 晶闸管的识别与检测6.2.1 晶闸管的分类6.2.2 晶闸管的命名法6.2.3 晶闸管的识别6.2.4 晶闸管的检测6.3 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6.3.1 单结晶体管的结构、外形及特点6.3.2 单结晶体管的型号命名法6.3.3 单结晶体管的主要参数6.3.4 单结晶体管的检测第7章常用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常用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用集成电路的检测7.1 集成电路的分类7.2 集成稳压器7.2.1 集成稳压器的分类7.2.2 集成稳压器的主要技术指标7.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类、特点及外形7.4 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分类、特点及外形7.5 集成电路的识别7.5.1 国产集成电路的命名方法7.5.2 国外集成电路的命名方法7.5.3 集成电路的封装形式7.5.4 集成电路的引脚识别7.6 集成电路的检测7.6.1 直流电阻检测法7.6.2 总电流测量法7.6.3 对地交、直流电压测量法第8章机电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开关与连接器的分类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8.1 开关的识别与检测8.1.1 开关的分类8.1.2 开关的主要技术指标8.1.3 开关的电路符号8.1.4 开关的检测8.2 连接器8.2.1 连接器的分类8.2.2 连接器的检测第9章电声换能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常用电声换能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扬声器、压电蜂鸣片、蜂鸣器、话筒的检测9.1 扬声器9.1.1 扬声器的分类9.1.2 扬声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特征9.1.3 扬声器的命名法9.1.4 扬声器的检测9.1.5 扬声器极性、相位的判断9.2 耳机9.2.1 耳机的分类9.2.2 耳机的命名法和参数9.2.3 耳机的检测9.3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9.3.1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的分类9.3.2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的检测9.4 话筒9.4.1 话筒的分类、特点及外形9.4.2 话筒的命名法9.4.3 话筒的主要技术指标9.4.4 话筒的检测第10章LED显示器件[教学目的]:掌握常用LED显示器件的主要参数及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数码管的内部连接方式以及点阵的检测10.1 数码管10.1.1 数码管的分类10.1.2 数码管的型号命名10.1.3 数码管的内部连接方式10.1.4 数码管的驱动方式10.1.5 数码管的主要参数10.1.6 数码管的检测10.2 点阵10.2.1 点阵的外形结构及特点10.2.2 点阵的命名10.2.3 点阵的检测第11章石英晶体振荡器及陶瓷谐振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目的]:掌握石英晶体振荡器及陶瓷谐振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11.1 石英晶体振荡器11.1.1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分类11.1.2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等效电路与识别11.1.3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命名法11.1.4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主要参数11.1.5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检测11.2 陶瓷谐振元件11.2.1 陶瓷谐振元件的分类、特点及外形11.2.2 陶瓷谐振元件的命名法11.2.3 陶瓷滤波器的检测第12章控制及自动控制元件[教学目的]:掌握常用控制及自动控制元件的分类,特点,技术指标及检测[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继电器12.1.1 继电器的分类12.1.2 继电器的命名法12.1.3 电磁继电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2.1.4 继电器的检测12.2 熔断器12.2.1 普通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12.2.2 热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12.2.3 自恢复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12.2.4 熔断器的检测12.3 温控器12.3.1 温控器的分类及特点12.3.2 温控器的检测四、课程学时分配:五、分专业、层次的不同要求的有关说明:六、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课程作业以教材每章的思考题和习题为主,次数为6—8次,要求学生查阅参考书并写读书笔记;总成绩=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考试采取闭卷形式,题型可为选择题、填空题、是非判断题、分析题和计算题等。

《电子元件》教学大纲.

《电子元件》教学大纲.

《电子元件》教学大纲Electronic Components课程编号:17133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时数:48 学分数:3执笔者:王仁清编写日期:2006年1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电子元件》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基本概念、表征电子元件性能的参数及测试方法,熟悉各种电子元件的制造工艺,了解各种电子元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为今后从事电子元件的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阻容元件的性能(10学时)1、阻容元件的分类与命名2、阻容元件的标称值与允差3、阻容元件参数的稳定性4、电容器的绝缘电阻和电容器的杂散电容5、阻容元件的荷电性,阻流性及其高频性状6、阻容元件的损耗7、阻容元件的电感8、阻容元件的等效电路和频率特性9、阻容元件的参数非线性10、阻容元件的噪声11、阻容元件的热性能和耐电特性12、阻容元件的比特性13、电解电容器的性能14、敏感电阻器及性能第二章阻容元件的测量和可靠性(8学时)1、电阻器、电容器绝缘电阻的测量2、电容量的测量3、电阻值和电容量的直读式测量和误差分选4、阻容元件电感的测量原理5、电容器的损耗角正切值的测量原理6、电容器容量温度系数的测量原理7、电容器吸收系数的测量原理8、耐压试验9、电阻器电流的噪声的测量原理报第三章阻容元件的设计方法(8学时)1、阻容元件设计的依据和内容2、电阻体的结构和尺寸设计3、电容器的结构和尺寸设计4、电阻器电感的估算5、电容器电感的估算6、阻容元件引出线(片)的电感7、降低阻容元件电感的措施8、阻容元件参数的温度系数9、电容器损耗与极板有效电阻10、电容器的热设计11、阻容元件外部结构的选用第四章阻容元件工艺基础(6学时)1、元件瓷坯的成型原理2、丝网漏印技术基础3、液相与固相间的润湿4、极板的烧渗5、真空蒸发原理6、阴极溅射原理7、化学沉积原理8、金属氧化物电阻膜的形成9、热分解碳电阻膜的成膜原理10、电容器的浸渍11、阳极铝箔的退火与腐蚀12、电解电容器的阳极氧化13、电阻器生产的通用工艺14、电容器生产的通用工艺第五章阻容元件的结构和工艺特点(8学时)1、合成型电阻器及其工艺要点2、薄膜型电阻器及其工艺要点3、合金型电阻器及其工艺要点4、精密型电阻器和新型电阻器5、瓷介电容器及其工艺特征6、独石型瓷介电容器和半导瓷电容器7、云母电位器结构特征与工艺特点8、有机薄膜电容器的结构与工艺特点9、电解电容器的工艺特点第六章片式阻容元件(8学时)1、片式阻容元件的设计思路2、片式阻容元件的性能和外形特征3、片式阻容元件的结构4、片式阻容元件的的性能和工艺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到以下目的:1要求掌握阻容元件的性能与测试原理。

《可靠性工程》教学大纲

《可靠性工程》教学大纲

可靠性工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642020 课程英文名称:Reliability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安全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致使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从与时间无关的性能参数发展到与时间有关的可靠性指标,即要求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具有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可靠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尤其是我国加入WTC以后,机电产品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推行可靠性技术迫在眉睫。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内容:(1)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等知识;(2)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可靠性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3)可靠性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可靠性工程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基本知识:了解可靠性概念等基本知识。

2. 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维修系统与不可维修系统等基本原理,熟悉计算维修系统与不可维修系统可靠度等基本方法。

3. 基本技能: 可靠性试验的类型、试验方案设计等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

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

如:启发式、发现式、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

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

例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靠性大纲通用模板讲解

可靠性大纲通用模板讲解

XXXX有限责任公司可靠性大纲项目名称:项目型号:项目代号:项目负责人:编审标准批XXXX可靠性大纲1、概述本报告规定了XXXX电源变换器模块(以下简称电源模块)在研制及使用过程中开展安全性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其达到预期的可靠性指标。

本报告为电源模块研制及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工作提供了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2、引用文件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GJB 451-1990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ZD/SC 422-03-2011 《质量手册》3、编制依据XXXX技术协议、合同或设计任务书4、一般要求4.1 可靠性工作的目标和基本原则4.1.1 目标确保系统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满足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降低对保障资源的要求、减少寿命周期费用。

4.1.2 基本原则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把预防、发现和纠正设计、制造、元器件和原材料等方面的缺陷和消除单点故障作为可靠性工作的重点;可靠性工作与研制工作统一规划,协调进行;遵循采用成熟设计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控制新技术在电源模块中所占的比例,并分析类似产品在使用可靠性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可靠性;加强对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可靠性工作的监督与控制。

4.2 可靠性指标421 电源模块设计定型的可靠性的指标:在环境温度85C±3C环境下,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大于106h。

4.2.2 监督与控制质量部门在总经理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根据XXXX《质量手册》的有关标准对本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

4.2.3 可靠性工作计划电源模块的项目组长负责模块的可靠性设计和管理工作,工作包括指标论证、可靠性建模、分配、预计、设计、元器件选用控制、可靠性试验等项目。

各阶段的工作计划见表1表1可靠性工作计划5详细要求5.1项目确定阶段5.1.1确定MTBFI勺任务值忑由公司根据产品的装机要求或上级主管单位签订匕o5.1.2可靠性调研项目组、质量部共同收集国外的机载防撞系统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的相关资料。

《电子信息器件》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器件》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器件》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编号:1000952072.课程名称:电子信息器件3.高等教育层次:本科4.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对应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Bz专业课程基本模块本课程的思政工作要点是奉献精神教育5.开课学年及学期:非强制6.先修课程:a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电子与信息材料7.课程总学时:32(其中实验8),学分:28.课程教学形式:0普通课程9.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评价10.课程教学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对应关系11.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与进度安排12.考核与成绩评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的记录方法。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其中包括书面作业、提问与研讨、课堂纪律与出勤情况等。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采用统一命题,统一阅卷模式,2小时闭卷考试。

13.教材,参考书:选用教材:王巍,冯世娟,罗元. 现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参考书:[1] 王秀峰,伍媛婷. 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制备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 侯宏录等.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3] 包兴,胡明. 电子器件导论[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刘诺,任敏等.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5.14.大纲说明本课程是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类选修课,重点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努力培育工程科技领域的创新人才。

培养学生工程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电子元器件是组成电子产品的基础,了解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结构、性能并能正确选用是学习、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

本课程重点介绍微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等电子元器件的构成、制备和特性。

《电子电器产品可靠性工程》培训大纲

《电子电器产品可靠性工程》培训大纲

《电子电器产品可靠性工程》培训大纲《电子电器产品可靠性工程》培训大纲【定制服务】1、培训前,学员可将遇到的各种可靠性技术难题反馈给我们,我们将在培训现场给予认真解答;2、企业若需系统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我们可接受内训或咨询服务,服务流程包括:现场诊断+课题方案+产品试验+指导改善+专家授课+案例分析+结项后期跟进与交流等。

【课程背景】随着电子电器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扩大,智能化程度成倍提高,对电子电器产品可靠性的要求已成为衡量其质量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

可靠性不仅在国防、航天、航空等尖端技术领域倍受关注,在工业、民用电子电器等领域也同样得到重视。

国际领先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可靠性,并将产品的可靠性贯穿于整个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全过程,以确保产品质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电子电器产品的可靠性亟待提高。

授课内容包括了系统可靠性设计、电路可靠性设计规范、可靠性测试、元器件选型与失效分析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授课为模板演示讲解、案例讨论和反串教学方式。

注重应用背景,案例教学,看图说话,避免空洞理论和复杂公式。

【课程收益】完整的电子电器产品可靠性理论体系结合100个工程案例保证您达到以下境界:1.掌握电子电器产品可靠性设计流程。

2.帮助您的企业实现以下目标:(1)将提高系统设计的可靠性,进而提高设计的质量。

(2)更快的创建您的设计缩短开发调试时间,进而降低开发成本。

【课程特色】授课专家具有多年军工技术+电子制造行业技术双重经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着重于企业实践技术和学员的消化吸收效果。

课程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所检验”的思想,面向设计生产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充分结合同类公司现状,提炼出经过验证的军工和民用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实用方法,帮助客户低成本实现产品可靠性提升。

【大纲】第一部分:可靠性设计与评审:1、可靠性模型的建立1.1、软件、机械、硬件的失效率曲线及对可靠性工作的指导意义1.2、建立一致性的可靠性工作体系(实例说明设计可靠性、制造可靠性、应用可靠性三者之间的联动工作来保证设备的综合可靠性)1.3、机械、电子、嵌入式软件的常见失效应力(过渡过程应力、边缘极限组合应力、应力变化率、操作者影响要素、常用器件失效机理)1.4、可靠性设计的系统分析法(系统的组成、接口的分类、单一故障分析、单一故障错误处理方法、危害和发生概率评估方法)1.5、以公司实际产品或模块为例,进行分析研讨2、机械、电子、嵌入式软件的失效机理及可靠性设计准则2.1、基于用户需求的设计输入调查环境因素、人的因素、关联设备的因素以公司整机产品为例来研讨2.2、基于失效机理的可靠性设计措施2.3、系统设计准则及机械电气嵌入式软件的协调性设计热设计规范、系统电磁兼容设计、接口设计准则等规范讲解以公司实际产品为例来研讨说明工程计算方法以公司实际产品为例来研讨电磁兼容设计方法以公司实际产品为例来说明热设计方法2.4、机械可靠性设计准则设计规范讲解针对具体产品的规范应用和研讨2.5、电气电路可靠性设计准则降额:分立元件、半导体器件、开关器件、功率器件、散热器、接插件、保护及隔离器件的结温、负荷特性曲线、功率、电压电流、安全区降额等参数的降额因子选择方法电子工艺:布板、板材、布线布局、标识、防护处理等电路板电磁兼容:接地方法、结构屏蔽、滤波器件特性器件选型方法:针对不同器件,结合实例电路分析2.6、嵌入式软件可靠性设计准则接口设计、代码设计、软件架构、变量定义3、设计评审与中试接口设计评审控制内容(含中试评审)第二部分:可靠性工艺控制:1、中试接口输入清单2、工艺可靠性控制文件的写法与关键控制点datasheet、设计图纸、工装、外购件规格书、生产作业指导书、检验作业指导书等3、设计转产的关键控制点器件选型与认证的内容、质量文件、关键岗位人员资质、工装工具4、基于应力计数法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可靠性串并联模型、失效率曲线及MTBF计算实例操作演习5、基于寿命鉴定试验的可靠性试验验证6、基于SPC统计过程控制的可靠性提升方法管制图的类型、统计指标、判据选择7、FMEA与风险管理FMEA表格、流程注意事项FMEA实际操作研讨第三部分:可靠性测试:1、测试分类2、测试输入内容(可靠性设计问答表Doc版、软件系统测试用例设计表excel版)3、可靠性测试用例设计方法3.1、标准符合性测试3.2、用户模拟测试3.3、基于失效机理的应力测试3.4、边缘极限条件组合应力测试3.5、过渡过程应力测试3.6、应力变化率测试3.7、HALT综合试验3.8、基于单一故障的测试用例设计3.9、寿命鉴定试验3.10、以产品实物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研讨4、失效分析方法4.1、失效分析技术4.2、FRACS流程讲师介绍:武晔卿:工学硕士,专注于系统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技术及管理方法的研究。

电子可靠性培训课程设计

电子可靠性培训课程设计

电子可靠性培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概念,掌握影响电子元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元件失效分析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电子元件失效模式;3. 帮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可靠性测试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的策略。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电子元件进行失效分析的能力;2. 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电子产品可靠性测试方案,并能够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3. 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可靠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电子产品可靠性的意识,认识到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在团队中积极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电子工程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投身于科技事业的理想。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工程领域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电子技术相关课程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电子元件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设的课程目标,为后续深入学习电子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可靠性基本概念:介绍可靠性定义、电子元件失效类型及失效原因;2. 影响电子元件可靠性的因素:分析温度、湿度、电压等环境因素对电子元件可靠性的影响;3. 电子元件失效分析方法:讲解外观检查、电学性能测试、材料分析等失效分析方法;4. 电子产品可靠性测试方法:介绍测试标准、测试流程及常用测试设备;5. 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的策略:探讨设计优化、工艺改进、质量保证等方面;6.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电子产品失效案例,总结经验教训;7. 实践操作:设计简单的电子产品可靠性测试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器件可靠性教学大纲
电子器件可靠性教学大纲
引言:
电子器件可靠性是电子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人们对电子器件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讨论电子器件可靠性教
学大纲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电子器件可靠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课程背景
1.1 电子器件可靠性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器件无处不在,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通信、医疗、交通等。

因此,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对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生活安全至关重要。

1.2 当前电子器件可靠性的挑战
随着电子器件尺寸的不断缩小和工作环境的复杂化,电子器件面临着更多的可
靠性挑战。

例如,温度变化、湿度、电磁辐射等因素都可能对电子器件的可靠
性产生影响。

二、课程目标
2.1 理论知识的掌握
学生将学习电子器件可靠性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可靠性分析方法、故障模式
与机理、可靠性测试等。

2.2 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实验和项目实践,学生将学会使用可靠性测试设备和工具,掌握电子器件
可靠性测试的方法和技巧。

三、课程内容
3.1 可靠性基础知识
介绍电子器件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包括可靠性度量指标、故障率、平均寿命等。

学生将了解可靠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2 可靠性分析方法
介绍可靠性分析的常用方法,如故障树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可靠性块
图等。

学生将学会使用这些方法来评估和改进电子器件的可靠性。

3.3 故障模式与机理
深入探讨电子器件的故障模式与机理,包括热失效、电压应力、机械应力等。

学生将了解电子器件故障的原因和机制,为后续的可靠性测试和改进提供基础。

3.4 可靠性测试与验证
介绍可靠性测试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加速寿命测试、可靠性试验等。

学生将学
会设计和执行可靠性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

四、教学方法
4.1 理论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电子器件可靠性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相关概念和方法。

4.2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可靠性测试设备和工具,培养他们的实际操
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项目实践
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锻炼他们的综合
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
5.1 课堂测试
通过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于电子器件可靠性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5.2 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等,以检验他们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5.3 项目成果评估
评估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包括项目报告、演示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六、课程资源
6.1 教材和参考书籍
推荐使用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电子器件可靠性的知识。

6.2 实验设备和工具
提供实验室所需的可靠性测试设备和工具,以支持学生的实践教学。

结语:
电子器件可靠性教学大纲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电子器件可靠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和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电子器件可靠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