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结合心理分析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学者,他主要从事非正式咨询工作,以结合案例研究、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心理。
他曾经提出了人格理论,作为解释人类性格和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2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内在力量的影响,人格由这些力量产生并影响,即三大欲望:性欲、自我欲望和安全欲望。
这里的欲望有基本的价值认同,即性欲是人们满足性欲望的基本动机,自我欲望是人们追求独立和自我尊严的基本动机,而安全欲望是人们追求安全和安定的基本动机。
3 欲望和安全防线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社会生物,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则,人需要维持欲望的平衡,即以牺牲部分欲望为代价来获得报酬。
然而,这些欲望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施压,于是人们会形成一种安全防线,以此来维持内部的欲望平衡。
4 人格三部分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一种定义复杂的人格三部分理论,他将人格划
分为:超我、意志和意识。
意志在压抑部分欲望活动时起着核心作用,负责维持和表达抑制欲望的机制;而超我则负责抑制和维持欲望的平衡。
5 结论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基于欲望的平衡
和超我的意识控制上的。
通过控制试图实现过去和现在的斗争,它给
人们带来了一种象征活动的理解,促使个体成为独立的、可控的和自
我意识的个体。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潜伏期(6~12岁)
表现:性活动在这一阶段受到压抑, 对性缺乏兴趣。 快乐来自外界, 如学习、体育以及与同辈人的集体本能是潜 伏的,但是前面各阶段被压抑的记 忆是完好无缺的,会影响日后的个
人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生殖期(12~20岁)
表现: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 得满足,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
偶
处理不当的危害:孩子可能出 现早恋,叛逆的情况。由于此 时心理上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状
态,极易走极端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 展理论
-
目录
一、弗洛伊德的 人格发展理论
1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的 五个时期:口唇期(0~1 岁)、肛门期(1~3岁)、性 器期(3~6岁)、潜伏期 (6~12岁)、生殖器(12~20 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
表现:口腔周围是快乐的中心,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 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
处理不当的危害:若宝宝在此期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如乐观开朗,即
口口腔性快乐。
如果家长前期阻止宝宝,宝宝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到2岁。
甚至3岁说不定都还要吃手等,导致"口欲期结固"。长大后也有不良影响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性器期(3~6岁)
表现: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满足 的主要来源,表现为喜欢抚摸或 显示生殖器官以及性幻想。此期 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俄狄浦斯 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
一、本我:1.1 本我的概念:本我是个体内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点:本我是无意识的,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快感的原始冲动。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寻求满足,通过原始欲望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自我:2.1 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个体内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点:自我是有意识的,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理性思考来满足冲突的需求。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
三、超我:3.1 超我的概念:超我是个体内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形象和社会规范。
3.2 超我的特点:超我是有意识的,受到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和指导。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我和本我,使个体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四、性格发展:4.1 口腔期:个体通过口腔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口腔型人格。
4.2 肛门期:个体通过控制排泄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肛门型人格。
4.3 生殖期:个体通过生殖器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生殖器型人格。
五、心理防御机制:5.1 投射:个体将自己的欲望和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
5.2 退行:个体在面临压力和焦虑时回到较早的心理发展阶段,寻求安全感。
5.3 否认:个体拒绝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欲望和冲突,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以及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帮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提供了深入的解释和理解。
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儿童时期的经验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并强调了无意识心理过程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1. 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1 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由三个部份组成。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即时满足;自我则是个体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外部现实的要求;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对自我施加限制。
1.2 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任务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蒂期等。
1.3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个体需要通过解决这些冲突来实现心理发展。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2.1 口腔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个体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获得满足。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满足和爱的不足,可能会导致后续的人格问题,如吸烟、咬指甲等。
2.2 肛门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3岁之间,个体开始学习控制排泄。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和惩罚,可能会导致人格中的强迫症倾向。
2.3 阴蒂期:这个阶段发生在3-6岁之间,个体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更多的认识。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的压抑或者过度的放纵,可能会导致性格上的问题,如性别认同障碍。
2.4 谨防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
常见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等。
2.5 个体差异: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也强调了个体差异的存在。
每一个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的经历和环境的影响,因此个体的人格发展也会有所不同。
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应用3.1 临床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临床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知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人格是由五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人期。
婴儿期(出生至2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发展感觉器官和身体技能。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满足和保护,以帮助他们感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幼儿期(2-6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发展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童年期(6-12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发展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这个阶段,童年期儿童开始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并且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青春期(12-18岁)是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主要发展自我意识和性身份。
在这个阶段,青春期青少年会经历许多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变化,并且开始寻求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成人期(18岁以上)是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构。
在这个阶段,成年人会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家庭和社会关系,并且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
认为人格是通过不断发展和成熟而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人的人格发展是由个体内在的驱动力和外在的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其人格特征和心理结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理论背景、理论假设、关键概念以及各个阶段的描述和特征。
1. 理论背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基于他对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和观察而建立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驱动力的影响,而这些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冲突。
2. 理论假设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以下几个核心假设:- 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但也会受到后续经验的影响。
- 人格的发展是由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所驱动的。
- 人格结构由三个部份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 人格发展的过程是渐进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任务。
3. 关键概念- 本我(Id):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无意识冲动和欲望,追求即时满足。
- 自我(Ego):人格结构的中介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适应现实世界的要求。
- 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4. 阶段描述和特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口腔期(出生至约1岁):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过度满足或者不足的经验,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人格特征,如吸烟或者咬指甲等习惯。
- 肛门期(约1岁至3岁):幼儿学会控制排泄,通过学会控制排泄物来满足自我和超我的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过度严厉或者过度宽容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肛门相关的人格特征,如强迫症或者反叛。
- 阴茎期(约3岁至6岁):幼儿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并经历童年性欲望的发展。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困惑、压抑或者过度宠爱的经验,可能会导致性格相关的问题,如性别认同障碍或者性心理问题。
- 潜伏期(约6岁至青春期):这个阶段相对较平静,个体主要关注于学业和社交发展,潜意识的冲突被压抑。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人格。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
它是无意识的,追求快乐和满足,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理性和适应来满足本我的需求。
-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内化了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
超我对自我施加道德约束,使个体能够区分对错。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
- 口唇期(出生至1岁):个体通过口唇活动来满足生理需求,如吃奶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导致口唇迷恋或口唇依赖。
- 肛门期(1岁至3岁):个体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和释放。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控制或宽松的管教,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强迫症或放纵症。
- 阴茎期(3岁至6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别身份问题或性心理障碍。
-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个体的性冲动相对平静,主要关注学习和社交。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超我,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 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个体的性冲动再次活跃,开始寻求恋爱和性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放纵,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心理问题或人际关系问题。
3. 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运用各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 投射:将自己的不满和冲突归咎于他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人格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内心深处的思维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结构模型中。
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本我。
本我是一个人最原始和基本的部分。
它存在于人的无意识中,是个人的冲动、欲望和本能的来源。
本我主要由两个驱动力组成: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主要与生存和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有关,如食物、水和性欲。
死亡本能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驱动力,使人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置于危险的环境中。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自我。
自我是个人内心的意识,是个体与外界进行交互和适应的部分。
自我被视为哲学上的“我”或称之为“我”。
自我主要是通过对于本我和超我冲突的中介处理而存在。
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的需求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最后,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超我。
超我是个人内心的道德意识,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代表。
超我包括个体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所学到的各种道德价值观念。
超我的作用是引导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并限制本我冲动的表达。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
当一个人的本我需求与超我的道德规范相冲突时,自我会出现以平衡冲突和达到内部稳定为目的的防御机制。
这些防御机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否认、投射、位移和幻想等。
除了结构模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还包括他对个人发展的理解。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道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在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不同的生理需求和社会化要求。
这些经历将对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和潜意识层面。
他的理论强调了无意识冲动和欲望对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影响,并试图解释个体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病态行为。
然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一、人格结构早期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
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
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晚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加以支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基本结构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外界的要求;超我则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阶段出现心理障碍。
3. 口唇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满足源是口唇,例如吮吸乳头。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口唇相关的问题,如嘴巴过度进食或咬指甲等。
4. 肛门期(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使用厕所。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过分强调控制和纪律,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等问题。
5. 阴茎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父母亲模仿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宠爱,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格偏执或性别认同问题。
6. 潜伏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学习,但性冲动被抑制。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严厉的约束,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或抑郁等问题。
7. 生殖期(12岁之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压抑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或性心理问题。
8. 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病例研究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核心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基于他对于心理动力学的研究和思量而建立的。
他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冲突和竞争的影响,这些冲突和竞争源自于个体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核心概念2.1 本我本我是人格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它主要受到生物性驱力的影响,追求即时满足和快乐。
本我没有道德观念和现实感,只关注个体的个人欲望。
2.2 自我自我是人格发展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个体的现实感和理性思维。
自我通过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来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
它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具有道德观念和现实感。
2.3 超我超我是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最后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个体内部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超我主要受到个体内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和约束。
3. 理论框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了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繁殖器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个体的特定冲突和发展任务相关。
3.1 口腔期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到约1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主要满足源是口腔,主要冲突是离乳和断奶。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口腔焦虑或者口腔依赖。
3.2 肛门期肛门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1岁到3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主要满足源是排泄,主要冲突是控制排泄。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可能会导致肛门焦虑或者肛门爱好。
3.3 繁殖器期繁殖器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3岁到6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繁殖器感到兴趣,主要冲突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可能会导致性别焦虑或者性别身份问题。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理论16: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一、理论提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品《梦的解析》。
二、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中,人格主要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定义1.1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它是人类的本能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心,它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主要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内化了个体所接受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主要负责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二、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2.1 口腔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主要关注口腔区域的满足。
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口腔区域的焦虑。
2.2 肛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3岁之间,主要关注排泄功能的控制。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受到严格的管教,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等问题。
2.3 阴茎期:这个阶段发生在3-6岁之间,主要关注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受到压抑或批评,可能会导致性格问题。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3.1 本我: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主要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3.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心,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3.3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内化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负责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四、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4.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
4.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对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学校、同龄人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4.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人格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个体的遗传基因会影响其个性和行为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理论的基本假设、人格结构模型以及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本假设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人的个体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直至成年。
- 人的个体发展受到内在的生物驱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 人的心理发展受到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影响。
2. 人格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组成人格的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分,包含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它主要受到生物驱力的影响,追求即时满足。
- 自我(ego)是人格结构的中介者,主要通过实际现实和道德准则来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决策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的道德部分,内化了个体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并产生内疚和罪恶感。
3. 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弗洛伊德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发展任务相关。
- 口腔期(出生至一岁):个体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困难或过度满足,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口腔相关的问题,如吸烟和过度进食。
- 肛门期(一岁至三岁):个体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欲望。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严格的管教或过度宽松的管教,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控制和权力相关的问题,如顽固和强迫症。
- 阴茎期(三岁至六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发展出与父母的性别角色认同。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困难或冲突,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性别认同相关的问题,如性别焦虑和性别身份混乱。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弗洛伊德的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发展与儿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五个性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
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经历了难点或者冲突,可能会导致性格特征的发展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投射、退行、反抗、理性化等。
这些机制可以匡助个体解决冲突和焦虑,但也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4. 弗洛伊德的性格类型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类型是由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的性格类型:冲动型和压抑型。
冲动型个体更倾向于满足本我冲动的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压抑型个体更倾向于受到超我的控制,追求社会认可和道德准则。
5.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估方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方法来应用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动力学评估,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心理分析等。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匡助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潜意识和冲突,从而提供个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
其中,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他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核心概念、发展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来源,它追求满足和快感,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适应现实世界。
超我是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它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
2. 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2.1 口腔期口腔期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内。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口腔与外界进行感知和满足需求。
满足婴儿的主要需求是喂养和吮吸,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婴儿可能会发展出口腔焦虑或口腔依赖的人格特征。
2.2 肛门期肛门期发生在2岁至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学会控制排泄物,养成了如厕习惯。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如厕行为过于严厉或宽松,儿童可能会发展出强迫症或反叛的人格特征。
2.3 阴茎期阴茎期发生在3岁至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分严厉或宽松的性别角色教育,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别认同障碍或性别焦虑的人格特征。
2.4 潜伏期潜伏期发生在6岁至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他们开始与同性朋友建立紧密的关系。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无法建立良好的同性关系,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孤独或社交障碍的人格特征。
2.5 生殖器期生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后。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出成人的性特征和性行为。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无法解决性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心理障碍或恋爱关系问题的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本我1.1 本我的定义: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征:本我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即时的欲望和快乐。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食物、性欲和安全感。
二、自我2.1 自我的定义: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征:自我具有理性和现实感,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和社会规范来调节本我的冲动。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防御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过度焦虑和冲突的影响,同时满足本我的需求。
三、超我3.1 超我的定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包含了个体内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3.2 超我的特征: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和约束,产生内疚和焦虑感。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促使其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四、性格发展4.1 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等不同阶段。
4.2 阶段特征: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焦虑和冲突,个体需要通过满足特定需求和解决冲突来发展健康的人格。
4.3 阶段影响:每个阶段的不满足和冲突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心理问题。
五、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5.1 家庭环境:个体在家庭中的经历和亲密关系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5.2 社会文化: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5.3 个体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遭遇也会对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框架。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格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并为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一、人格结构早期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
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
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晚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
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
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
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
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二、心理性欲与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
事实上,弗洛伊德相信成年人格实际上是在生命的第五年就已形成。
每一阶段的划分是以动欲区的转移为依据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根源在于身体的紧张状态,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
动欲区在发展的早期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口腔,其次是肛门,然后是生殖器,据此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
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
“停滞”与“退行”是紧密联系的。
所谓“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焦虑时,他就会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如哭泣、抽烟、酗酒等。
一个人一旦发生退行现象,他总是倒退到他曾停滞的那个发展阶段。
口唇期:口唇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一年,这个时期的动欲区是嘴。
在口唇阶段的初期(0〜8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唇与舌的吮吸活动,吮吸本身可产生快感,婴儿不饿时也有吮吸手指的现象就是例证。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被“停滞”在口唇阶段初期的人可能会从事大量的口唇活动,诸如沉溺于吃、喝、抽烟与接吻等,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综合型人格。
在口唇期的晚期(8个月〜1岁),体验的感受部位主要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撕咬活动,一个被“停滞”在口唇阶段晚期的人会从事那些与撕咬行为相等同的活动,如挖苦、讽刺与仇视。
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施虐型人格。
肛门期: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
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
在肛门期,快感主要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距、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 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性器期:这个时期发生在生命的第三至五年,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它是弗洛伊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最复杂和争议最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最显著的两个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
恋亲情结因儿童性别的不同有“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之分。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开始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一种爱恋的心理和欲求,同时又有消除父亲以便独占母亲的心理倾向。
在另一方面,男孩子因为上面所说的一些想法而产生“阉割恐惧”,害怕自己的性器会被父亲割掉。
为了应付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焦虑,男孩子终于抑制了自己对母亲的占有欲,同时与自己的父亲产生认同作用,学习男性的行为方式,这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极为重要。
弗洛伊德认为,与此类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也在女孩子身上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
女孩子最后也与母亲发生认同作用,而开始习得女性的行为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适当地处理性器期的矛盾冲突是影响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父母亲的认同不但是超我发展的启端,同时也是两性行为方式的基本学习历程。
弗洛伊德认为此一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导因。
潜伏期:这里所谓“潜伏”,指的是儿童对性器兴趣的消失。
这种情形的发生可能与儿童因年龄增大而其生活圈也随之扩大有关。
儿童到了这个年龄,他们的兴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身体,对于外界环境,也逐渐有了探索的倾向。
由于这个时期的行为少有与身体某一部位快感的满足有直接关系,于是乃有“潜伏”的说法。
生殖期: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于是进入人格发展的最后时期一一生殖期。
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两性期。
儿童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儿童就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
由于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所以他对潜伏期和生殖期没有较多论述。
三、人格发展的动力基础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
一个人有坚强的自我,其本我和超我就势必虚弱。
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
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
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要干什么,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毫无例外地取决于能量在其人格结构系统中的分布情况。
弗洛伊德认为,一切作用于人格的能都来自本能。
本能作为一定量的心理能,是整个人格结构系统的动力基础。
那么,人到底有多少种本能呢?人体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所有与生命保存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力比多”等同于性本能的能量,由于阿德勒、荣格等人的反对,弗洛伊德后期理论发生了变化,把“力比多”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不仅包括性,而且包括饥饿、渴等所有与生命延续有关的本能能量。
死的本能是促使人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最后的稳定状态,因为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头争,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的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当它转向内部时,导致个人的自责,甚至自杀;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总之,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无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四、人格适应: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的危险,在正常情况下,自我以合理方式未能消除焦虑时,就必须以非理性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1.压抑机制:这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从清醒的意识中把一切引起焦虑的欲望、冲动排挤到潜意识中去,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
2•投射作用:这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转嫁于他人。
如有人作风不好,大谈别人作风不正派;恨媳妇的婆婆常说媳妇恨自己等,就是投射作用的表现。
3•反向作用:这是用过分夸大的相反举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
如一个性欲很强的女人却故意装作很正经的样子,因为她认为性的冲动是一种罪恶,结果欲盖弥彰。
4. 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
这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引起焦虑的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