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早期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
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
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
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
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
神生活。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晚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
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
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
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
作用。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
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
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
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
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
的满足。
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
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
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
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
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
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
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
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
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
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二、心理性欲与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
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事实上,弗洛伊德相信成年人格实际上是在生命的第五年就已形成。
每一阶段的划分是以动欲区的转移为依据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
的发展,本能的根源在于身体的紧张状态,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动欲区
在发展的早期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口腔,其次是肛门,然后是生殖器,据此他将人格发展
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每个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
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停滞”与“退行”是紧密联系的。所谓“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焦虑时,他就会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如哭泣、抽烟、酗酒等。一个人一旦发生退行现象,他总是倒退到他曾停滞的那个发展阶段。
口唇期:口唇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一年,这个时期的动欲区是嘴。在口唇阶段的初期(0〜
8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唇与舌的吮吸活动,吮吸本身可产生快感,婴儿不饿时也有吮吸手指的现象就是例证。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被“停滞”在口唇阶段初期的人可能会从事大
量的口唇活动,诸如沉溺于吃、喝、抽烟与接吻等,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综合型人格。在口唇期的晚期(8个月〜1岁),体验的感受部位主要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来自撕咬
活动,一个被“停滞”在口唇阶段晚期的人会从事那些与撕咬行为相等同的活动,如挖苦、讽刺与仇视。这种人的人格被称为口欲施虐型人格。
肛门期:肛门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在这一时期,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形成卫生习惯。在肛门期,快感主要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距、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 或“肛门滞留型”人格。
性器期:这个时期发生在生命的第三至五年,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它是弗洛伊德发展
阶段理论中最复杂和争议最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最显著的两个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
和“认同作用”。恋亲情结因儿童性别的不同有“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之分。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开始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一种爱恋的心理和欲求,同时又有消除父亲以便独占母亲的心理倾向。在另一方面,男孩子因为上面所说的一些想法而产
生“阉割恐惧”,害怕自己的性器会被父亲割掉。为了应付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焦虑,男孩子终于抑制了自己对母亲的占有欲,同时与自己的父亲产生认同作用,学习男性的行为方式,这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极为重要。弗洛伊德认为,与此类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也在女
孩子身上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女孩子最后也与母亲发生认同作用,而开始习
得女性的行为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适当地处理性器期的矛盾冲突是影响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父母亲的认同不但是超我发展的启端,同时也是两性行为方式的基本学习历程。弗洛伊德认为此
一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