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
2
唾液/清水
牙齿的咀嚼与舌头的搅拌
三、制定计划:完善计划:
试管
1
2
3
初订计划, 设计单一 变量对照 实验
唾液/清水
清水
唾液
唾液
牙齿的咀嚼与 搅拌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舌头的搅拌 学习活动
搅拌
不搅拌
二
三、制定计划:实验准备
认真阅读教材,弄清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报告 C 部分
三、制定计划:完善创新方案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课件,班班通, 图片
教学环节
教学素材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馒头图片。 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尝一尝
第一块快速吃完馒头块。
导入
提问:你吃出了什么味道?
认 真 思 考 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
在口 腔
趣。
中的变
活动一:自学课本
化
(一)带领学生自学课本“馒 P27-28,注意课本的提
培养学生自
头 在口 腔 中 的 变 化”的实 示,理清课本实验设计 学 能 力 和 表 达 能
验,分析设计思路。
思路。
力。
活动二:课前小组
(二)让学生小组合作课前 讨论完成活动二的改
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让学生展示 进实验的问题,课堂派
总结学生
示
发言
小结:
1、根据探究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
独立思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展示图片 考 , 回 答 小结
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探究精神逐步提升。在生物学科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分类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基本能力。然而,消化和吸收这一章节内容较为抽象,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消化过程:以食物的消化为例,详细讲解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系统中的分解过程,以及消化酶的作用。
3.吸收过程:重点讲解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阐述营养物质如何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4.消化系统疾病:分析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便秘等,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同时,强调良好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如查找资料、观看科普视频等,进一步拓展知识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消化和吸收的知识,还能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案例导入,如“小明的饮食困惑”,引发学生对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考。
-设立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合作解决问题。
3.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消化酶活性实验,观察消化过程。
-组织学生个与消化和吸收有关的真实案例,如“小明因为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让学生意识到正确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更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消化系统组成的挂图,标有各个消化道名称的帽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导入,引出人每天需要获取食物里的营养物质,那么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化与吸收。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1. 消化系统的组成(1)ppt展示消化道各个组织的名称及其联系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逐一将各个组织介绍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各个组织的联系(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连接食道,食道连接胃,胃连接小肠,小肠连接大肠,最后由肛门排除食物残渣。
)(2)活动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说出各个器官在人体的位置由多媒体课件学习了消化吸收的各个组织之后,师生互动,分别找学生上台在自己身上大致指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位置(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方,肝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右上方,胰腺位于胃的后方,小肠在胃的下方。
)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ppt展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从口腔进入,经过胃的消化作用,再到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最后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2)活动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1. 消化系统的组成有哪些器官?2.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怎样的?3.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是什么?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完整版)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参赛组别理科初中组课程名称消化与吸收指导教师王素英参赛队成员李月谢慜袁旭保莎孙贤兰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制2011年5月18 日目录1。
教案................................................... 3-13 2。
学案.................................................. 14-17 3。
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18-19贵州师范大学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课前分析(一)教材分析1、对教材的认识“消化与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第一章相比,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程序。
从全章或全节来看食物的消化过程都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会有亲身体验,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
同时注意总结比较实验的结果,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
还可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下一节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②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③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④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2.2技能目标:①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②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消化与吸收的概念和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术语。
2.技能目标:能够描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能说明食物在不同部位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消化与吸收的兴趣,强化对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标有消化系统结构的模型,食物的示意图。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笔记和问答卡。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介绍阐述消化与吸收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展示食物的图像,让学生思考食物进入口腔后,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
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教师使用幻灯片介绍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2.通过示意图,讲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强调不同部位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步骤三: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提供不同食物的案例,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例如,一块面包在消化系统中是如何被分解和吸收的?步骤四:实验探究(4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食物在模拟消化液中的变化。
比较不同食物在模拟消化液中的消化速度和程度。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食物的消化特点,并进行讨论和学习。
步骤五:小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消化与吸收的关系和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成相关习题。
2.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并提交。
3.学生自我总结并写下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消化与吸收的兴趣和认识。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小结和课后作业,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这种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十分有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知识点丰富,有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一节课授课任务量多,学生难以快速理解全面知识,掌握困难,所以本节主要突破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实验课,模拟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本节课深入人体器官,从直观到具体化,学生不能看见或触摸到具体结构,常规教学只能停留在图片展示,知识建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可视化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基本概念,培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通过微课学习,基于教材构建消化系统概念。
2.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情景化,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应用问题。
3.尝试运用大单元教学思路,运用问题串串联人体各器官功能,培养物质能量观。
4.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5.培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解读曲线的能力6.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7.通过了解消化吸收过程,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1.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特别是小肠的结构与食物吸收之间的联系。
3.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同课异构1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实验课,问题串导入新课,什么是消化?什么器官可以分泌消化液?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胃腺、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有消化食物的酶。
二、消化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三、消化腺外腺(有专门导管):唾液腺、肝脏、胰腺。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评练习成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设计一份符合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健康食谱,要求包含早餐、午餐和晚餐,并在食谱中注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选择一种食物,了解其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解答一个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疑问,并将解答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阅读一篇关于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要求: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初中生物教案消化与吸收
初中生物教案消化与吸收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3. 理解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
4. 能够描述消化过程的主要步骤。
教学重点:1. 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2. 掌握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课件。
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
3. 实验材料(可选择食物模拟消化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模型或图片,介绍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功能。
2. 讲解每个器官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
三、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实验展示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
2. 引导学生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是如何被分解和吸收的。
四、消化过程的主要步骤(10分钟)1. 讲解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
2. 说明食物在胃里被胃液消化的过程。
3. 强调食物在小肠中被胰液和胆汁分解并被吸收的步骤。
五、小结与复习(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消化与吸收的理解和认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整理消化与吸收过程的知识点或完成相关习题。
以上是初中生物教案消化与吸收范本,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4.2.2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3.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4.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特别是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消化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身能力: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团队合作的能力。
2.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3.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学生对淀粉消化过程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原理。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问题驱动,引导探究:
设计一系列问题串,如“馒头在口腔中为什么会变甜?”“唾液淀粉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践活动,培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指导:
4.组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内化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相适应的特点;。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曲线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教学分析】首先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神奇过程,进而了解到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然后再通过剪贴图、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正确的结论,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教具准备】实验用具:馒头、刀、消毒棉絮、镊子、烧杯、试管、碘液等。
挂图:消化系统模式图。
剪贴图:消化系统模式图。
多媒体课件:《食物在消化系统里前进的路程》。
投影片:小肠和大肠的内壁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如单独做探究实验,也可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小活动:寻找班级里偏胖和偏瘦的同学,访问他们对吃的感觉。
2.课前热身教师针对前面开始的活动引导学生回忆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过程,并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被消化吸收。
(2)四边互动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都必须先通过口腔。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它的结构怎样?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明确: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牙齿有咀嚼食物的作用,舌主要是起搅拌的作用,而唾液腺则分泌唾液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在学生体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描绘馒头在口腔中的遭遇。
在进行完探究实验后,要求学生思考: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与同学一起分析原因。
明确: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消化与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要掌握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和消化液分泌过程;了解吸收的机制和各种物质的吸收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兴趣,增强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和消化液分泌过程,吸收的机制和各种物质的吸收方式。
2.难点: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液分泌过程,各种物质的吸收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一个小游戏“消化旅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一下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和消化液分泌过程。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果冻,让学生扮演消化道的各个部分,通过轮流传递果冻,模拟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和消化液分泌的过程。
2.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PPT等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和消化液分泌过程。
3.实验展示(2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材料,了解各种消化液的分泌过程。
教师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盐酸、胃蛋白酶等,模拟消化液的分泌过程,并向学生演示各种消化液对于不同食物的作用。
4.合作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食物,通过调查和研究,探究该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和吸收方式,并记录下来。
最后,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并进行讨论。
5.总结归纳(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液分泌过程和吸收方式进行梳理和复习,并进行解惑。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有关消化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成果,如医学诊断与治疗、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相关应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定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展示和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分析和解答问题。
2.定量评价:设计一份问题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并给予评分。
《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难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教材分析作变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不断地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围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进行了阐述,并对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
XXX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突破方法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法及学法指导首先复上节课知识,由营养物质逐步过渡到如何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导入新课时,通过XXX引入,这样导入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望.由消化体系的构成入手,渐进式相识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理功能,同时建立结构与功能重逢适应的的生物学观点.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考虑、主动介入;然后充分利用课本,让学生先自立研究,自立实验及探讨的基础上,举行讨论和归纳构成统一认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书中所触及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学生准备:收集动物的小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复XXX固导入XXX导入体会诗句:“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新知:总述结合课本进入概括读课本XXX感受引发求知欲知消化和吸收的物质知是什么,引出消化系统.过渡:能将食物消化和吸收靠的是消化体系,下面我们就来学多媒体出示复问题考虑复常识过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消化系统构成消化体系.出示模型和消化系统构成图,明晰几个问题:1.依次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的称号.2.指出自己的胃、小肠、肝脏的位置.3.找出最膨大和最长的消化器官各是谁?归纳:食物进入消化体系的过程识别并记忆,明晰问题,区别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归纳让学生明确消化系统的构成及各自功能.识记:消化腺及功能识记并归纳消化道与消化腺的联系识图并讨论得出探究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行表达与交流:⑴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为试管保温?⑵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按要求实验积极思考、主动介入.结合实验,读课本,归纳小结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食物的消化归纳浏览总结自学研读的生物学观点提升归纳整理能力重点分析讨论:胃阅读书中材料观察、观看总结得出自学研读小肠归纳小肠的特点及作用自立研究,让学生多归纳整理方位体会主动研究归纳能力造就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播放胆汁乳化视频讨论:胆汁对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读书总结出三在营养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什么?构建知识网络消化体系小总结营养物质的吸收过渡:食物举行消化,那么是在什么场合吸收的呢?观察书中或多媒体图片知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总结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举行实验并读书知小肠结构与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结构?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窥察得出并找出最主要的吸收场所小归纳能力收集与动动手、考虑手能力培养小总结: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构建知识网络练一练1.淀粉初步消化的部位在()2.糖类物质尝起来是否都是甜的?()3.蛋白质初步消化的部位在()4.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在()5.下列结构与小肠吸收功能无关的是()A.小肠内壁上的皱襞和小肠绒毛B.小肠内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C.有大量的小肠绒毛且壁薄D.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课堂反馈1.细嚼馒头,口腔内感觉有甜味,这是由于()A.牙齿咀嚼的缘故B.舌搅拌的缘故C.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D.与以上三条都有关2.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肠液3.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顺序是()①蛋白质②淀粉③脂肪④无机盐⑤纤维素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②①D.②①③4.肝炎患者怕吃油腻食物的原因是()A.唾液分泌过少B.胃液分泌过少C.胆汁分泌过少D.肠液分泌过少5.消化系统中,能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液,含消化酶最考虑解题反馈情况小试牛刀多的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6.消化系统由()和()组成.7.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它们消化的肇端部位分别是____、____、____.8.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是____、____、____;分布于消化道壁上的消化腺是____和____.作业1.设计探究方案,研究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还有哪些?2.在家庭中可以观察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课外实践将求知带入生活板书设想: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2.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二.食物的消化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查阅资料、分享生活经验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点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关于消化酶的作用机理和分泌部位;
2.选择题:关于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填空题:关于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简答题:分析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化和吸收知识。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点,如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消化酶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实物标本及图片,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通过实验、动画和案例,让学生掌握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分泌部位,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
-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关注身体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讲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消化系统的各器官,讲解其功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3.探究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通过动画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掌握消化酶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消化吸收过程的机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实物、模型、动画等,直观地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消化吸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我们之前学习了人体的哪个系统?这个系统有什么作用?”从而自然引入消化和吸收的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消化酶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2.难点: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协调作用、消化吸收过程的机理、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途径。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消化和吸收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7.课后作业与实践
布置与消化和吸收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消化和吸收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人体的哪个系统?这个系统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人体的消化系统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人体的消化系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理解消化过程。
3.记住消化的概念,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3.学会信息资料、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讨论食物的消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3.关注“三鹿奶粉”等新闻时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参与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消化的概念•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合作教具•试管、碘酒、馒头、消毒棉絮、温度计、清水、热水等教学内容与方法一、课程引入•教师活动:o通过提问引入课题:“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这些成分是如何转化成人体内的成分的?”o引导学生思考食物的消化过程。
•学生活动:o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他们对食物消化的理解。
o学生讨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
二、明确目标•教师活动:o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强调消化的概念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
•学生活动:o学生记录学习目标,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三、授课•教师活动:o引入新课:“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o引导学生回顾进食时口腔各结构的作用。
•学生活动:o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他们对口腔结构及其作用的理解。
o学生讨论牙齿、舌头和唾液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四、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师活动:o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请一位同学吃馒头,但不能白吃,要求慢慢地嚼咀,细细地体味。
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
”o提出问题:“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活动:o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体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o学生思考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消化和吸收》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消化和吸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化和吸收》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
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
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
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一课时?? 消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后反思:
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对课本上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不仅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还增加了用尿糖试纸检测麦芽糖的有无及多少。
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
又通过用尿糖试纸分别检测“经过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和“未经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在人工口腔内产生的麦芽糖的多少,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
在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淀粉经过淀粉酶的作用变成了麦芽糖之后,我又利用制作的动画课件示意了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葡萄糖的整个过程,使这一看不见的、难以理解的化学性变化形象化、明朗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最后,还利用计算机课件示意了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虽然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改进,如课后练习题的处理、“淀粉变成了甜甜的糖”的说法等。
本节课的背景资料
1.? 检测淀粉的存在:可使用碘液——淀粉遇碘变蓝。
2.? 检测麦芽糖的存在和含量的多少:可使用尿糖试纸。
麦芽糖可使尿糖试纸变色,且麦芽糖的浓度不同,试纸改变的颜色也不同。
尿糖试纸使用方法
(1)将试纸浸入液体中,湿透约1秒钟后取出。
(2)在30至60秒后观察试纸颜色并与标准色板对照,测得结果。
详见下表说明:
尿糖试纸颜色液体中麦芽糖含量
(mg/dl)
符号(“-”表示“阴性”;
“+”表示“阳性”)
蓝色“无”或“微量”-
绿色100 ±
浅黄绿250 +
深黄绿500 ++
浅棕色1000 +++深棕色2000 ++++
3.尿糖试纸说明(见下图)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