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性

合集下载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摘要:综述了前人对《红楼梦》的研究,这篇论文认为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这座古代艺术的高峰创造的女性悲剧、家庭悲剧、人的毁灭之悲剧,在今天还有他不朽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永远闪烁不息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道德分析它所创造的女性悲剧、封建婚姻悲剧在妇女得以解放的今天,同样常常上演,那是因为人们总拿婚姻作砝码去追逐金钱、名利、地位。

接着分析它所创造的家庭悲剧的历史、美学哲理意蕴。

再分析家庭悲剧彻底性在后四十回大打折扣及女儿悲剧最深刻之处在于身在悲剧中的人却不能感受自己的悲剧,最后分析人的觉醒才刚开始就见了人的毁灭。

关键词:悲歌、吞噬、才见觉醒、就见毁灭、不朽的价值。

一别林斯基说:“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

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一切因素。

”可见,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以其浑然一体的整体悲剧艺术屹立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可见,只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它们的毁灭顶多能搏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美。

请看《红楼梦曲子》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

”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艳,却不知太高人愈炉,过洁世同嫌”。

这难道不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女性颂歌的大联唱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全书无处不在的悲与愁,压抑着所有拜读《红楼梦》的人。

红楼梦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然而,尽管其中充满了幽默、浪漫和温情,但整个故事却被普遍认为是一场悲剧。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一、故事情节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悲剧元素渗透于始终。

首先,整个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述了荣府的兴衰沉浮。

尤其是贾府的命运起伏,从繁华到衰落,再到最终的毁灭,表现了一种无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而荣府所代表的豪门家族的衰败,也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味。

其次,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悲剧性。

例如林黛玉,作为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天真烂漫、聪明伶俐,却命运多舛,最终以病逝的悲剧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贾宝玉,作为林黛玉的表亲兼情人,也饱受悲剧命运的煎熬。

他身陷情爱纠葛,并最终被逼远离家园,丧失了原本的纯真和快乐。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如贾母、贾政、王熙凤等,也都有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们或为了家族利益牺牲自己的幸福,或在争斗中失去了爱人的守护,或被权谋之争所吞噬。

无论是贾府内部的人物,还是外部的其他角色,他们的命运都投射出悲剧的阴影,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沉重的氛围。

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红楼梦的人物命运彰显了悲剧性。

首先,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红楼梦悲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既是他们主动追求幸福的动力,又是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

其次,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例如林黛玉的敏感多疑、贾母的顽固传统以及贾宝玉的放纵自我,这些性格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悲剧发生埋下了伏笔。

这些人物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无法逆转的悲剧命运的感觉。

三、文化背景的悲剧性红楼梦在描述家族兴衰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悲剧性。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浅议《红楼梦》的悲剧性

浅议《红楼梦》的悲剧性

浅议《红楼梦》的悲剧性岳阳楼区教育局黎纯《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

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

同时,《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却又是女性的悲剧。

中国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悲剧,早已上演了千年,直到曹雪芹才把这个悲剧写出来。

《红楼梦》不仅写出了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必然没落的悲剧命运,写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而且写出了在时代悲剧笼罩下一大批青年女性的悲剧。

造成悲剧的原因或由于思想性格与世不合,或由于追求她们当时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或者仅仅由于年轻貌美而成为嫉妒或猎取的对象。

但总的原因乃是她们不幸生活在“末世”,“生于末世运偏消”。

不单是贾府,整个封建社会都进入了末世。

正是时代的悲剧、家族的悲剧,决定了这些女性的悲剧;而这些女性的悲剧,又作为整个家族大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汇合到家族命运的主旋律之中。

《红楼梦》通过这些悲剧的集中描写,目的就在于写出一个包括爱情悲剧、婚姻悲剧、青春悲剧在内的人生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与传统悲剧不同,它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王国维语)。

《红楼梦》的悲剧具有多重含义:表层含义是通过描写的一大批女性形象来体现的,通过青春、爱情和生命之美以及这种美的被毁灭,写出了一幕幕深沉的人生悲剧。

深层含义是通过贾府这一典型的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命运感。

这种命运感实质上乃是作者所无法理解、无法把握的历史必然性。

由于曹雪芹先生独特的生活感受,使得他将自己在人世之中所体验到的一切痛苦和忧患,提升到形而上的、人类痛苦的高度,当作一种命运感来思考。

《红楼梦》的悲剧,不是由于个人恶行或小丑播弄造成的,它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理喻的命运感,无论是好人坏人、叛逆者还是卫道者,全都逃不脱毁灭的命运。

这样使得《红楼梦》在悲剧的探索上,排除了任何表面的偶然性,一直追寻到社会的最深层。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作者:张子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摘要:人们在谈及《红楼梦》的时候,往往很难规避《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这就需要我们对《红楼梦》的作者及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心理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红楼梦》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悲剧性作品,它描绘了封建时期个人、家族以及社会的悲惨命运,整部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凄婉哀怨的感傷。

本文从作者曹雪芹本人、宝黛爱情故事和整个家族的衰败等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这本书的悲剧意识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解读1、了解曹雪芹的一生,折射无常的生命悲剧《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户之家。

他的家族与当时的皇族有关,家族也曾经有过鼎盛的繁华着锦时期。

但在康熙和雍正政权交替之时,曹雪芹的家族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而当时贵为世家公子的曹雪芹也从钟鸣鼎食的皇亲国戚沦为阶下囚,在北京西郊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

曹雪芹的一生可谓是尝尽了世间冷暖,曹雪芹经历了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

经历了这一切世态炎凉和沧桑巨变的曹雪芹好像坠入无底的命运深渊,他深深地感到了命运的无定无情和人生的变幻莫测,并产生了“色”“空”“梦幻”等一些厌世消极的念头。

然而,正是他的曲折人生和传奇经历为他创作《红楼梦》这部巨作提供了重要的生活源泉和创作契机。

《红楼梦》之所以称为“梦”,就是因为曹雪芹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写照都凝聚在“梦”这个虚无缥缈而又恍惚无定的字眼中,同时“梦”字也反映了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和人的一生的深刻思考。

关于生命的悲剧意识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就体现了出来,整部小说从一种生命的荒谬和虚无中开始的。

曹雪芹还在书中说“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次数立意本旨”。

2、分析宝黛爱情故事,解读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宝黛”的爱情悲剧是书中金陵十二钗的悲剧代表,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我们将从宝玉和黛玉的生活、身世方面来解读宝黛爱情悲剧的真实原因。

对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理解

对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理解

对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理解1. 引言《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提起这部书,大家最常谈论的就是里面那些让人心碎的悲剧。

尤其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一句,真是让人感触颇深。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句话的意义,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深意,让人那么感动。

2. “千红一哭”的含义1.1 各色美人的悲剧这句“千红一哭”,指的就是那些美丽的女子,虽然外表光鲜亮丽,但最终却都在同一个悲伤的命运中。

哎,古代那些大家闺秀,美人如云,但最终的结局却是一样的。

就像那些华丽的花儿,虽然各有各的风韵,但到头来都只能在同一片悲哀的土地上凋零。

你看,那贾宝玉身边的那些红颜知己,无论是林黛玉、薛宝钗,还是王熙凤,她们的命运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逃不过一场泪水。

1.2 世间的无奈与哀伤大家常说,人生如梦,一场空。

其实,这句话也深刻地反映了《红楼梦》中那些女子的命运。

即使她们再怎么努力追求幸福,最终都逃不过那无常的命运。

你瞧,林黛玉那颗如花似玉的心,最终也被命运的风霜摧残得体无完肤。

所有的花儿虽美丽,但它们的悲剧却让人心碎。

这就是那句“千红一哭”的真实写照。

3. “万艳同悲”的意义2.1 群芳争艳,结果却相同而“万艳同悲”则强调了,即使有再多的美丽,也无法改变最终的悲剧命运。

无论你是花中之王,还是草地上的小花,大家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这些美丽的女子们,各有各的风采,却在命运的安排下,共同经历了那一场悲剧。

正如一场盛大的花会,尽管万朵花儿争奇斗艳,但最后它们都只能在秋风中凋落。

2.2 悲剧的普遍性《红楼梦》通过这些美丽的女子,传达了一种普遍的悲剧感。

这种悲剧不仅仅是个体的,更是时代的。

它告诉我们,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贱,最终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人生的无奈。

就像是大自然中的花儿,虽然各有风采,但最终都逃不过时光的洗礼。

这种“万艳同悲”的感受,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悲剧图景。

4. 总结《红楼梦》中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真的是一语道破了人世间的悲剧。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F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Y是分不开的,贾府的Y乱无耻已经到了乱L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Y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作者:祁冰【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且“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这使《红楼梦》成了“ 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因此, 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 着力刻画“群芳”的“美”与“悲”, 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 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 。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 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证成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上, 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 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

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 与宝玉之终于出家, 同一小器。

”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 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在《红楼梦》的悲剧中, 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 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 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

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 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 也难得善终, 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 却更是“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 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 终是远嫁海隅, 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 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最后还是两手空空;至于史湘云, 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 但“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 青春守寡, 美景不长;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 身“陷淖泥中”⋯⋯2.2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 曹家是突然衰败, 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 一下子一落千丈, 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由曹雪芹写作,其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有关领域。

小说中通过精心刻画的各个角色之间的故事关系,展示出贵族家庭的社会地位、文化形态以及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家族观念。

整部小说是以悲剧的精神形式进行构筑,故事情节披露出家庭人物站在变革车轮之下所承受的沉重压力,在最终撤废贵族制度的过程中充满悲剧色彩。

这种悲剧精神不仅体现在家庭的政治变化上,也体现在全书的主题上,即传统中国家庭理念的解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映射了清末的贵族家庭的家族垂危的景象,突显出家庭传统伦理观念的地位的脆弱性。

它也暗示了清朝贵族制度日薄西山的悲剧命运,揭露了贵族家庭中矛盾之深渊。

《红楼梦》用传统的家庭情节讲述了朝代更迭带来的沉重打击,令人悲伤地想象在文明变迁的大潮中,两代及以上家庭的共同传承被迫终止,从而引出更橹深远的哲学思考。

聚焦清末大变局,贵族家庭败落若梦的际遇,利用家庭情节贴切地勾勒出悲剧精神,阐释了历史演变的无奈和大势所趋的重要性。

《红楼梦》把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失衡和更大的社会历史重压融合在一起,运用家庭纷争与内部秘密交织起的宫廷戏剧的形式,使悲剧气运更深刻地体现出来。

作者把情节层层叠叠,用命运悲剧的郁积有机融合,将整个故事放在内心纠结无尽情感犹如庞大家族抗争史的最终运动中,让人们感受到深深的哀伤和悲剧精神。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内容提要:宝黛钗三个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

本文试图从命运、性格及社会的客观因素三个方面来探究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

透过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罪恶的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命运性格社会《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它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主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

一、命运的悲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把这悲剧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贾宝玉本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有补天之才却不得实现补天之志,偏偏又通了性灵,有了感觉,有了灵魂。

曹雪芹以石头的来历暗示顽石的幻象——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

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也是冥冥中注定的。

绛珠草“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

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

《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

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

因此,《红楼梦》描写宝黛钗三个的爱情婚姻悲剧时,也着重突出了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性格的悲剧关于宝黛钗三人的形象问题,历来争论颇多。

但勿庸置疑的是,他们三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背景,而正是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
另一方面也与林黛玉 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却 遭人嫉恨 的 扬才露己的个性 以及几近病态 的多愁善感、狭隘 自尊 不无关
收稿 日期 :2009一l1—25 作者简介 :赵 红军 (1957~),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高级教师 ;李冬轩(1985一),男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l1O 一
系。贾宝玉对薛宝钗是 “宝 姐姐 长、宝姐姐 短的 ”,加 之又有 一 个“金锁”的说 法 ,因 而林 黛玉 常 和他怄 气。正 是她 的这 种单 纯、执拗和 自尊 ,使 她决不 会轻 易 向当时 的社会规 范屈 就。当然她也会 不计 代价 、不虑 后 果地 表 达真 实 的 自我意 愿。她断不会像薛宝钗那样为迎合家长 的意愿 ,压抑 控制 自 己的感情 ,这也恰是林黛 玉与薛 宝钗的区别所在 。林 黛玉没 有母亲为她 的终身大 事做 主 和运 作 ,只 得顺 天应 命 抱残 守 缺。她决不会像凤姐那样 为实 现私 欲而去 挖空心 思不择 手 段 。林黛玉是红楼女儿 中最珍视 自身价值 ,并完全可 以为之 实现而不惜献 出生命的人 。“我为 的是我 的心”是她 自主意 识 的坦率告 白。在 旧时代 ,一切个人 的言行举 止都要符合 所 谓正统 的清规戒律 ,至于个体 的意愿 、个 人 的感情往 往会 被 视作异端邪念。她似乎 把“女 子无才便 是德 ”的训诫 完全抛
进行 的斗争中 ,建立起真挚的感情 ,萌生出爱 情的。可最终 , 他们 的这种美好 的爱情竟然被 毁灭 ,落得悲惨 的结 局 :黛玉 被逼而死 ,宝玉被迫出家 。总 体上说 ,这是 因为宝黛的爱情 不符合封建 家族利益 。从 礼教上看 ,黛玉是跟封建规 范“大 相悖谬 ”的叛逆 ,而作 为其情敌 的薛宝钗则 是品格端正的淑 女 。如果说 薛宝钗 的“金”是草 “木 ”之人林 黛玉 的克星,而 贾宝玉的“石”却 具 有两重 性。它既 可化为土 而生木 ,又可 经采炼而成金 ,所以有“木石前 盟”和“金 玉因缘 ”两种潜在 的可能性。在林黛玉代表的“木”字 和薛宝钗代表 的“金 ”字 上 ,可 以检索出中国文化 一连 串相关的意象及概念 :木近水, 金近火 ,阴柔与阳刚,寂寥 与活溢 ,虚无与 实有 ,悲观 精神与 乐观精神等等 。正是 中国人 自古 以来 对宇宙人生两 种不同 的本质认识 的外化体现。薛 、林二人是以两种对立 的审美规 范 、人格理 想和宇宙精神 的化身而存现的。贾宝玉这个人物 的意义便是在二者间去完 成取舍 ,从而也带来 了莫测的可能 性。面对非此即彼的相互矛盾 冲突的择取 ,贾宝玉的禀赋虽 倾 向于林黛玉 ,但实 际上他 是别 无选择 的。在封建 的“礼 ” 教面前 ,他是渺小 的,以他个人 的能力是无 法与整个封建 社 会抗衡 ,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 的。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描绘了贾宝玉等人在清朝时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是西方文学中的一种理论,适用于分析《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起承转合、必然性、复杂性、伟大的英雄和悲惨的结局。

这些特点都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

首先是起承转合。

小说以贾宝玉的梦境为开端,随后从贾宝玉等人的生活和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展开叙述,经过种种磨难和挫折,结局悲惨。

这种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的要求。

其次是必然性。

《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都是由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所导致的。

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之所以走向悲剧,是因为贾宝玉虽然喜欢林黛玉,但是却对他周围的社会环境毫不关心,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林黛玉。

这种必然性的安排也是悲剧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次是复杂性。

小说中有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复杂的心路历程都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复杂性为小说带来了更多的情感冲突和故事情节。

再者是伟大的英雄和悲惨的结局。

贾宝玉是小说中的主要英雄形象,他有着出色的天赋和高贵的家世,但是却生活在一个虚伪、堕落的社会环境中,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这种伟大的英雄形象和悲惨的结局也符合悲剧论的要求。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对于分析《红楼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符合悲剧论的要求,展现出了复杂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此外,小说中还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作者:吴惠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第8期吴惠璇[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笔者通过研读《红楼梦》原著,结合其他名家对《红楼梦》的解析,从四个方面入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简而言之,《红楼梦》是一场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理想悲剧和自我生存悲剧。

曹雪芹先生通过青春、生命、理想的一系列毁灭,表达了人生在世的终极体验必然是悲剧,但是当人体验并超越了悲剧时,就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悲剧超越人生价值《红楼梦》与一般小说不同,开篇第一回没有直接切入正文,而是采用了三个虚幻的故事作为开篇。

首先是石头补天神话,石头本无情,本无生命,天本无须再补,曹雪芹却偏偏赋予石头情感,由一僧一道讲述故事,故这部长篇小说又名《情僧录》。

这个名称的背后蕴含着浓厚的释家和道家思想,不仅是一僧一道,更体现了一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即空——色——情——色——空。

两个“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曹雪芹想要的“空”是有“情”的空。

其次,他还用了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

这可以算作还泪神话的故事,仙草下凡只为还泪,好像慢慢有了生命的感觉,这里面预示了人生就是一个还泪的过程。

眼泪是情感的外在宣泄,这就奠定了《红楼梦》婚恋悲剧的基调。

最后,小说写了甄士隐及《好了歌》的故事。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那么“了”指什么呢?笔者认为,“了”就是一种对现实深沉的体验,体验情感的虚幻以及超越这种情感带来的感受,从而体验人生真正的价值。

笔者认为《红楼梦》从三个向度进行了人生阐释:现实社会的由盛到衰,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人性价值的由生到死(性恶论,正邪两赋之人);情感价值的有情到无情,如第五回展示的“太虚幻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性?
1.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由“金玉良缘”取代“木石前盟”
①木石前盟——宝、黛爱情悲剧
《红楼梦》开篇就有“还泪”之说,事实上已明白地揭示书中宝黛的爱情注定要以悲剧作结。

宝黛恋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这样的思想基础上。

这种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这就导致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必然受到摧毁,必然以悲剧告终。

②金玉良缘——宝、钗婚姻悲剧
宝玉被迫与薛宝钗结婚,但“到底意难平”,宝玉最终“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2.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时代悲剧
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

描绘了上至皇室,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富贵家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3.“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悲剧
①元妃:才选凤藻宫,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闷死在深宫。

②迎春:误嫁“中山狼”,被折磨致死,“一载赴黄粱”
③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远嫁他乡,"掩面泣涕"
④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⑤史湘云:“英豪阔达”,爽朗乐观,“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湘江”,命运坎坷。

5.人生悲剧(以宝玉为例)
始:不惧怕生活,正视生活,对生活以及自身在生活中具体的存在价值、存在目的还抱有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

末:在现世中,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

于是,陷于失望之深渊,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终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

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写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依然抉择。

4.正统文化造成的性格悲剧
(1)迎春:善良,但也很懦弱,从而导致自已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受别人控制,摆布和欺负的敏感度降低。

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

结果,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贾赦还债务的替罪羊。

(2)黛玉:缺乏传统文化个性意识,在传统文学中往往表现为人的依附性。

在灵魂深处,她已被这种依附性折磨得筋疲力尽。

她时刻感到失去依附的痛苦,离家的凄凉甚至生存的绝望。

于是,她的病日益加重,以致心力交瘁,在爱情尚未毁灭之前,她的生命却已经走到了尽头。

所以说,黛玉爱情的毁灭,即使无情世道的他毁,也是悲剧性格的自毁。

(3)男子:
①荒淫奢侈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被视为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有荒淫所引起的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②一代不如一代
贾赦淫乐:贾政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