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总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经》又有所阐发,强调了 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 后世影响颇大。
刺法的发展
唐宋时期,在针刺手法方面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又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窦汉卿
的《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
明初陈会的《神应经》提出了“催气手法”。徐凤的《金针赋》 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对“烧山火”和“透天凉” 也做了系统的论述。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 记载的针刺手法,都是在《金针赋》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撰成。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又汇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刺手法的精华, 提出“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 “下针十二法”和针刺“八法”。
铍针治疗有相同之处,但可以深刺。
7.毫针:属不同尺寸的毫针,又名小针、微针。现代最常用
的针具。 用途:主治寒热痛痹,扶长正气,补益阴精,治疗
范围较之其他针具为广,可补可泻。
8.长针:属细而长的一种针。近代发展为芒针,芒针粗细与
毫针同(28-32),长度从5寸至2尺不等。 用途:主治某些顽固性、慢性疾患。
灸法方式的发展: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灸治病。 隋唐时代,盛行隔物灸(如隔姜、蒜、盐、豆豉饼、附子饼等)。 明代盛行艾条灸(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等)、温灸器灸、 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
常用针灸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9.大针:属针尖微圆,形如擀面杖的泻水针具。近代与长针
结合,演变为巨针,因它有取穴少,透穴多,刺激 强,感应大等特点,故多用于瘫痪和痹症的治疗。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针刺方法: 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
十二刺和五刺等;
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 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阉补 泻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了 基础。
刺灸法 的宜忌
施术部位 患者状态 病情性质
避开重 要脏器
避开重要 器官组织
避开某些 特殊部位
体质 状态
机能 状态
病情程度 疾病性质
常规针灸治疗量
针灸治疗量 ——概指治疗过
程中针灸作用量 的综合。
现代针灸研究表
明,针灸量效之
间存在一定的相 关性。
针刺治疗量的形成要素 艾灸治疗量的形成要素 常规针灸治疗量的确定
1.鑱针:属一种浅刺针具,近代演变为皮肤针和滚刺筒。 用途:泻阳气以治热病及浅表痛症。
2.员针:属体表揩摩按压的一种针具,近代以指压或用 针柄按压的的方法代替。 用途:治肌表分肉气滞,不易损伤组织。
3.鍉针:属古代用于经气虚弱之症而制的体表揩摩按压 的针具,类似员针,但员针多已不用,鍉针仍 用于临床,治疗某些疼痛性虚证,尤其是体虚 惧针者,古人认为可以补气,近代结合电刺激 而产生电鍉针。 用途:气分的病症。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砭石---最初的“针具”。
《说文解字》说:“砭, 以石刺病也。”
“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 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 排脓、放血的工具。
砭石-----骨针----竹针
针具的发展
九针 (灵枢 九针十二原)
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 形成。
青铜针----金、银 针----铁针---普通钢针-----不锈钢针-----电针、 光针、磁针等
煨火取暖 ----草木灸----艾灸
用“艾” 为主要灸料, 标志着灸法的形成。
灸法的发展
灸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 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
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 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
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 代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盲俞穴法》《备急灸法》, 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清代有《太乙神针》《神灸经 纶》等。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 部穴位和四肢部分 (前侧面)穴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 穴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 腰、臀部及下肢后 面穴位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面、颈前、 胸部及四肢的穴位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项和背部的 腧穴
针灸施术的注意 消毒 事项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汽灭菌法 药液浸泡消毒法
医者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的消毒
留针时间长短
留针时间越长,刺激量相对越大,反之刺激量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针刺手法 的研究也步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文献考证到临床观察, 从实验研究到规律性的探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 科研成果,这对于规范操作手法,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都具有重 要的意义。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
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 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
针灸治疗量的形成要素
取穴多少
取穴越多,针刺刺激越大百度文库针刺作用量越大,反之亦然。
针具粗细
粗针刺激量大,泻邪作用较强,细针刺激量小,补虚较为适宜。
针刺深浅
深刺刺激度强,适用于筋骨深部病证,浅刺刺激强度小,适用于皮脉 浅表病证。
手法轻重
以捻转、提插的频率与幅度、角度来调节刺激量大小,以此确定手法 轻重。 以提插幅度小、频率慢、运针时间短则刺激量小,为轻手法,反之刺 激量大,为重手法。
4.锋针:属带有锋刃的针具。近代三棱针以此发展而 来,用以刺血泻络,作为某些急性炎症、高热、 昏迷、扭挫伤、头痛、疖肿等的治疗。 用途:(古代)以发痼疾。
5.铍针:属仿照宝剑的样式制成的古代外科刀具。近代已改
为小眉针,用于刀扎放血排脓,刺络拔罐,其适应 症与锋针类似。 用途:切开排脓。
6.员利针:圆而锐利之义。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或暴痹,与
针灸技术总论
刺法与灸法的概念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 而来, 后来又称“针法”,现在含义已非常广泛,系指使用 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 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古称“灸炳”, 又称“艾灸”,指用艾火 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 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 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 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 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