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预习指导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懂得做事要顺应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 理解并实践“顺应规律,事半功倍”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南辕北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2)故事导入:讲述故事《南辕北辙》,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学习:(1)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理。
(2)回答问题: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顺应规律,事半功倍”的小故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道理的理解。
3. 知识点测试:进行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学习重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南辕北辙》原文。
2. 图片资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3.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2. 下一节课:检查课后作业,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进行知识点测试。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阅读指导教案
阅读链接《南辕北辙》阅读指导一、教材理解《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
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
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马、很多的路费和驾车技术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及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并读懂故事。
二、阅读目标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相一致的道理。
3.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三、阅读建议1.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导入课题解决如下问题:(1)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说说知道的寓言故事。
(2)明确学习寓言时,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初读寓言,弄清题目的含义,对故事有个大体的了解,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后,探究原因:(1)那人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2)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那人的致命错误在于“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4.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2)探究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的道理。
5.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
注意朗读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6.补充阅读:《掩耳盗铃》,课外拓展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小学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南辕北辙》讲述了⼀个⼈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向⼜不听别⼈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南辕北辙》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南辕北辙》知识点 原⽂: 从前有⼀个⼈,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盘缠带得越多,⾛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字:跑、楚、越 词:提醒、摇头、盘缠(chan) 重点句⼦: 1、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呀?” 2、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3、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盘缠带得越多,⾛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主要内容: 《南辕北辙》讲述了⼀个⼈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向⼜不听别⼈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告诉我们,⽆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向,才能充分发挥⾃⼰的有利条件;如果⽅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
【篇⼆】⼩学三年级语⽂《南辕北辙》教案 教学⽬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和⾃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学质疑 1、⾃由阅读,个⼈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进⾏阅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懂得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了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3. 提高朗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 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体验课文内容。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的故事素材或图片。
4. 录音机、磁带或音频文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趣味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南辕北辙》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并记录生字词。
3. 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口头造句,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2. 设计一个类似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应用课文中的道理。
八、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2. 拓展作业:让学生搜集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找出不足,为下次课做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寓意,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三年级)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常用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常用知识点南辕北辙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你会整理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知识点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知识点,欢送阅读!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知识点字:跑、楚、越词:提醒、摇头、盘缠(chan)重点句子:1、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2、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3、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的方式使学生能正确认读“辕〞“辙〞并理解其意思。
2、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撰写剧本,能感悟人物的说话语气,并能通过合理的想象给人物添加合理的动作及表情。
3、通过表演,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的根底上体会寓意。
难点:通过合理的想象完成剧本写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前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二、理解题目意思。
1、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请教请教字典这位老师查一查“辕〞和“辙〞,看看他们是怎么读的,是什么意思(解释: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的痕迹。
)2、通过你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
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2、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互相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构建剧本框架。
1、现在请你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我们需要哪几个人其中谁是这个故事的最主要的人物2、学生自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2. 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
(3)分组讨论,理解课文的寓意。
3. 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马车夫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6.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复述课文故事给家长听,并讨论故事中的道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注意观察学生的发音和表情,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分组讨论的积极性,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角色扮演的表现,注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肢体语言,了解学生的创造力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南辕北辙》。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思想,并能复述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耐心倾听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南辕北辙》。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析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故事情节:(1)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探讨寓意。
5. 小组讨论: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拓展作业: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准备几个类似的寓言故事,如《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等。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南辕北辙”及其含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学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上网搜索,了解课文背景及相关资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3)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成语“南辕北辙”。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方向”、“目标”等。
(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4. 巩固式教学法:通过课后作业、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或黑板。
4. 作业本、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
3. 讨论与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全班交流,总结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2. 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中的比喻和寓意。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比喻和寓意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卡片。
3. 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向学生介绍课文《南辕北辙》的背景和作者。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第一次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2. 第二次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
3. 第三次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三、生字词学习(10分钟)1. 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自读并组内交流。
2. 重点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你理解的“南辕北辙”的情景。
3. 思考一下,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教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要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课堂讨论与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和寓意进行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理解和看法。
3. 教师总结并讲解比喻和寓意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南辕北辙》导学案
重点指导“辕”“辙”。
A教师板书:“辕”“辙”字,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B课件出示:“辕”和“辙”的图片,看课件理解“辕”和“辙”的意思。(辕: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拓展延伸
展示搜集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买椟还珠、拔苗助长、愚公移山、打草蛇惊、纸上谈兵、惊弓之鸟
课堂检测:
1、理解下列词语。
南辕北辙:
好把式:
盘缠:
2、南辕北辙告诉我们
。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1.课前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准备。
课时
一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课中备课或
课后反思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并读一读
pánchányìngyào
()()
2、我会读:
南辕北辙提醒把式盘缠硬要源自初读感知1.借助拼音读生字、新词,并将课文读通顺。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忆生字。
3.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指导书写“辕”字。
课件出示:
马快、钱多、车夫好,他不知道这些条件越好,离开楚国就越远。
点拨:愚蠢、好笑、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小结: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1.3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2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要冷静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
3.2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才能达到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1.3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2.难点2.1理解成语“南辕北辙”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
2.2将成语“南辕北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介绍成语“南辕北辙”的故事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成语故事。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四、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课的理解。
二、深入学习课文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角色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角色特点。
三、成语运用1.学生举例说明成语“南辕北辙”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成语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用成语“南辕北辙”造句。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同时,学生能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知识点
南辕北辙是典故中的成语,源自《战国策·齐策一》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南辕的车夫,他要去北方驾驶车子。
可是,他把车尾当成车头,车头当作车尾,无论怎样调转方向,最终都无法朝北行走,反而朝南行去。
因此,人们就用“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形容方向完全相反或行动出错的情况。
这个成语主要用于比喻做事的方法或方针与目的相反,结果适得其反的情况。
在语文中,可以用它来表达一个人学习方法错误,反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
对于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南辕北辙的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义和来源。
2. 学习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用于比喻描述情况。
3. 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避免南辕北辙的情况发生,正确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些是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成语“南辕北辙”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遵循规律,树立正确的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南辕北辙”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运用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义。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讲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来源和意义。
5. 练习巩固:(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学生进行“南辕北辙”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成语运用。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南辕北辙》并背诵。
2. 运用“南辕北辙”成语造句,并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南辕北辙”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巩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和成语运用。
在作业布置中,注重学生的抄写和背诵,以及成语的实际运用。
在教学反思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南辕北辙》教案(精选20篇)
《南辕北辙》教案(精选20篇)《南辕北辙》教案篇1《南辕北辙》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
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
课堂上,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教学。
2、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
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
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
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
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
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
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
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
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
《南辕北辙》三年级语文教案
《南辕北辙》三年级语文教案
《南辕北辙》三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南辕北辙》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1、自读《南辕北辙》这那么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朋友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马跑得快
越远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
…………
(板书)
4、假设你是这个楚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
(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比照;“缠”字别忘一点。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课件,设计,教学反思,年级语文。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教案
小学语文《南辕北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掌握故事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态度,懂得听取他人意见,珍惜自己的目标。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
2. 学生能够领悟故事中的寓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理解。
2. 故事寓意的高度概括。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课文翻译及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故事《南辕北辙》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情节。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语言。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老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和思维,引导学生领悟故事寓意。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寓意。
教学反思:六、课堂实践(15分钟)活动设计:角色扮演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角色,包括主人公、旁白、评论员等。
2. 每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故事情节。
3. 其他小组观看后,进行评价,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案例分析(15分钟)1. 老师展示几个与《南辕北辙》类似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关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对待挫折和困难的。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小组竞赛(15分钟)活动设计:成语接龙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明白诚实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南辕北辙》。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播放《南辕北辙》的故事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3)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故事中的寓意。
4.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诚实看法。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故事情节图。
2. 拓展作业:(1)学生收集其他关于诚信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2)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共同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生字词掌握情况以及故事情节图的绘制。
3. 家庭参与评估: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以及在家中的学习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三年级寓言《南辕北辙》导学案
三年级寓言《南辕北辙》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认读“辕、辙”等生字,理解“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3、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明白行动与目标相反,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寓言中人物的行为和对话,体会寓言所表达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叫做《南辕北辙》。
(板书课题)2、大家看到这个题目,能猜猜这个故事大概讲了什么吗?(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卡片:辕、辙、梁、驶、楚、驰、恳、旅、该指名认读,正音。
开火车读,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三)精读课文1、再读课文,思考:故事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学生回答:故事中有两个人物,分别是去楚国的人和他的朋友。
2、默读课文,找出去楚国的人和他朋友的对话,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画出的对话。
3、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
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4、小组讨论:去楚国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说的?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引导学生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们看,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往北走,他能到达楚国吗?生:不能,因为方向错了。
师:对呀,这个人的行动和他要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反,这就叫“南辕北辙”。
(板书:行动与目标相反)(四)深入探究1、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会做出南辕北辙的举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个人太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劝告,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有没有南辕北辙的例子。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及其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面对困难时调整方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及其用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资料。
4. 角色扮演道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成语故事《南辕北辙》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
3. 理解成语:(1)解释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2)举例说明成语的用法。
(3)学生尝试用成语造句。
4. 拓展练习:(1)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用成语“南辕北辙”造句。
(3)预习下节课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有趣的成语故事,与同学分享。
(2)观察生活中运用成语的场景,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链接
《南辕北辙》阅读指导
一、教材理解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
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后来就流传了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
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快的马、很多的路费和驾车技术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之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及实际生活了解课文中的词句,并读懂故事。
二、阅读目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相一致的道理。
3.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三、阅读建议
1.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导入课题解决如下问题:
(1)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说说知道的寓言故事。
(2)明确学习寓言时,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初读寓言,弄清题目的含义,对故事有个大体的了解,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3.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后,探究原因:
(1)那人这样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2)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那人的致命错误在于“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
目标就越远了”。
4.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2)探究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的道理。
5.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
注意朗读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6.补充阅读:《掩耳盗铃》,课外拓展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四、课堂学习
(一)展示预习
1. 我会标小节序号,发现这则寓言共个小节。
2. 我能认认真真读两遍寓言。
自评:A、流利()B、有感情()
3.我给同桌读一遍寓言,请同桌签名。
4.我会用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1)南辕北辙:
(2)把式:
(3)盘缠:
5.我知道这些词的近义词。
盘缠—()把式—()本领—()
7.我收集的资料古文《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
(二)我能读懂寓言意思。
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2.楚国在,他硬要往走。
他的越好,赶车的越大,
盘缠带得,走得,就越楚国。
(三)像南辕北辙这样包含反义词的词语还有哪些?
东奔西走东拉西扯东倒西歪东张西望南腔北调南辕北辙南来北往
南征北讨南征北战前赴后继前因后果前呼后拥前俯后仰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左顾右盼左推右挡
(四)达标测评。
1.学了寓言,我会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南辕北辙:
把式:
盘缠:
2.学了寓言,我懂得的道理是
3.故事中的坐车人犯了什么错?
写景作文评语
1、笔下的春天丰富而又美丽:红的花,绿的草,青的山,蓝的天……
2、抓住了“”的特点,十分准确;“”,给人的感觉“”。
3、描绘景物时,写出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了内心的感受。
比如,发现第一棵小草萌芽时的惊喜,看见在自家屋檐下筑巢的燕子时的兴奋,闻到桃花吐蕊的清香时发出的赞叹,听到老师宣布春游活动时的快乐……这些都是内心的感受。
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乃至联想,都会使习作更生动,更真实,也会令他人感动。
4、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关于春天的美好的东西写到习作里去,使习作和春天一样生动而美好!
5、放风筝是孩子们最爱的活动,其中的乐趣不言而喻,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天上风筝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腾飞场面展现出来了。
6、读着你的习作,让我们看到一颗多么可爱多么晶莹无暇的童心呀。
7、抓住春天的草、树、花等不同的特点,按照“”的顺序,刻画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反映出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
8、传神地写出了“”快乐游玩的情景,语言生动,描写具体,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写出了“”的美。
9、“”;再加上微风、杨柳、花香,笔下的春天就像一首诗,好美!
10、对“”和“”的描写很有特色,颇带童趣,令人耳目一新,“”这句古诗引用也很恰当,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1、春天的“”真美,抓住了“”写,写出了“”的特点,也写出了“”的特点,虽然这些景物我们都见过,但透过你的细心观察,我们却有全新的感受。
12、观察细致,按先总后分的方法,写清楚“”的特点。
语言准确,形象具体,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13、这段话有概括地描转,有具体地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写出了“”的可爱之处。
习作前后照应,观察仔细,还把自己的喜爱之情也写了进去。
14、因为有了丰富的联想,所以笔下生辉,看吧,把“”比作“”,把“”比作“”,这些形象的比喻,多么生动地写出了“”。
15、写景捕捉景物的特点,描写情景交融,由远而近,由面到点,处理得有条不紊,写出的文章更是条理分明,景有各自不同的形态、颜
色,抓住了形状特点。
16、在你的笔下“”俨然像个小花园,那么富有生命的气息,对“”的描述,按顺序展开,读起来一目了然。
17、从外到内,介绍了“”的特点,观察有顺序,也很细致,写得准确生动,调动了多种感官,内容真切具体。
18、先写“”,再写“”,又写“”,最后写“”,写作思路多么清晰,描写多么细腻,你看,用恰当的比喻,把“”写得形象,逼真,突出春天的美景,另外“”场面也写得生动传神,突出了一个“乐”字,有景、有情,多么美妙。
19、写出了特点,写出了新意,景美―――自然美;人美―――可爱天真无瑕的美。
20、静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大自然的美景,有静,还有动态呢―――都是美,没有动态怎么办?于是你又联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