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你学会把脉
手把手教你把脉,把脉基本知识大全都在这里了!!
手把手教你把脉,把脉基本知识大全都在这里了!!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1.浮沉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2.力度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
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可是一门神奇又有趣的学问,就像侦探在寻找案件的线索一样,通过脉搏的跳动来了解身体内部的情况。
对于想要入门中医把脉的朋友来说,记住一些必背的口诀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先来说说这个“浮脉”,口诀就是“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虚散濡芤革”。
想象一下,就好像一个气球轻轻飘在水面上,你轻轻一触就能感觉到。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看起来没什么精神,我一搭脉,脉象浮而无力。
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发现他最近劳累过度,又受了点风邪,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这就是通过浮脉发现问题的一个小例子。
“沉脉”的口诀是“沉脉重按始得之,沉细伏弱牢弦迟”。
就像是一个东西掉到了水底,你得用力往下探才能碰到。
记得有一回,一位大叔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还怕冷。
我一摸脉,沉而有力。
结合他的其他症状,判断他是体内有寒湿,气血运行不畅。
“迟脉”呢,口诀是“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积”。
就好像是钟表的指针走得慢了些。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年轻人,总是手脚冰凉,还经常拉肚子。
给他把脉,脉迟而细。
原来是他长期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损伤了脾胃阳气。
“数脉”的口诀是“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这就像是心跳加快了节奏。
有次遇到一个小朋友,发烧咳嗽,脉象数而有力。
原来是外感风热,邪气在体内“捣乱”,导致身体奋起抵抗,脉象就快了起来。
“滑脉”的口诀是“滑脉往来前却顺,妊娠痰饮食滞存”。
就像一颗珠子在光滑的管道里顺畅地滚动。
我记得有位女士来调理身体,准备备孕。
给她把脉的时候,脉象滑而有力,再加上其他的症状,推测她可能已经有孕在身,一检查,还真准了!“涩脉”的口诀是“涩脉细迟往来艰,虚证气滞血瘀寒”。
就好像是走路遇到了很多阻碍,不顺畅。
曾经有位老人,总是觉得胸口闷痛,脉象涩而无力。
经过诊断,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脉瘀阻。
“洪脉”的口诀是“洪脉满指波涛涌,来盛去衰热盛凶”。
就像是洪水汹涌澎湃。
有一次在夏天,一个小伙子中暑了来看病,脉象洪大有力,明显是体内热气太盛。
把脉的基本方法
把脉的基本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把脉这神奇的事儿。
你说这把脉啊,就像是中医和咱身体的一场悄悄对话。
咱先想象一下,医生的三根手指往咱手腕上一搭,嘿,就好像能听到身体里的各种小秘密在诉说呢!那感觉,就好比是一个侦探在寻找线索破案呀!把脉可不能随随便便的,那得有讲究呢!医生的手指要轻轻地放上去,就像抚摸小猫咪一样温柔。
要是太用力了,那身体里的秘密可能就被吓跑咯!然后呢,要仔细感受脉搏跳动的节奏和力度。
这脉搏啊,有时候跳得快,有时候跳得慢,有时候强,有时候弱,这里面可藏着好多信息呢!比如说,脉搏跳得特别快,就像小鼓在急促地敲打,那可能就表示咱身体里有啥着急的事儿啦。
也许是刚刚跑了步,也许是心情太激动,当然啦,也可能是身体出了点小状况呢。
要是脉搏跳得慢悠悠的,就像老爷爷散步一样,那也得注意哦,是不是身体有点懒洋洋啦?再说说这力度,要是脉搏跳得很有力,就好像在跟医生说“嘿,我可有劲儿啦!”,那可能身体还不错哟。
可要是软绵绵的,就像没吃饱饭似的,那可能就得找找原因啦。
哎呀,你说这把脉多有意思啊!医生就靠这三根手指,就能知道咱身体里面的情况。
这可比那些复杂的仪器来得亲切多啦,就像老中医是咱身体的老朋友一样。
而且啊,把脉还能看出咱的身体是不是平衡呢。
就像一个天平,这边重了那边轻了可不行。
要是脉搏这边强那边弱,那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咯。
有时候我就想啊,这中医的智慧可真是了不起。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那肯定有它的道理呀。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看似简单的把脉,它背后藏着的可是中医的博大精深呢!所以啊,朋友们,咱要是有机会去看中医,可别小看了这把脉的过程。
好好感受一下医生那神奇的手指,听听咱身体在说啥。
说不定啊,通过这小小的把脉,就能早早发现身体的小毛病,及时给它治好呢!咱得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宝贵财富,让它继续为咱的健康服务呀!总之,把脉这事儿,真的很神奇,很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体验呢!。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切脉方法、口诀以及图表切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把脉的技巧
把脉的技巧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把脉这神奇的技巧。
你说把脉像不像听身体给咱讲故事呀?咱的手腕就像是个小舞台,脉搏在上面“蹦跶”,给咱传递着身体内部的各种消息呢。
想象一下,脉搏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通过它跳动的节奏、力度和形态,向我们诉说着身体的状况。
有时候它跳得欢快有力,那可能表示身体棒棒哒;要是它跳得有气无力,或者乱七八糟的,那可能就是身体在向我们喊“救命”啦!把脉的时候可得静下心来,仔细感受。
就像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得认真听他说话呀。
手指轻轻搭在手腕上,感受那一下下的跳动。
哎呀,可别像蜻蜓点水似的,得稳稳地放着,才能听清楚脉搏的“话语”呢。
你知道吗,不同的脉象可代表着不同的情况哟!比如说浮脉,就好像脉搏浮在水面上似的,这可能表示身体受到了外邪的侵袭;沉脉呢,则像是藏在水底的宝贝,可能是身体里有什么问题潜伏着呢。
还有数脉、迟脉、弦脉等等,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含义。
这把脉的技巧可不好学呀!就跟学骑自行车似的,一开始摇摇晃晃,总是掌握不好平衡。
但只要多练习,慢慢地就能找到感觉啦。
而且呀,这还得有经验才行。
就像老中医,人家那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心里就大概有数了,厉害吧!咱普通人虽然达不到老中医的水平,但了解一些基本的脉象知识还是很有用的呀。
比如说,自己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先给自己把把脉,心里也能有个底不是?要是发现脉象有点不正常,那赶紧去看医生,总比啥都不知道强吧。
把脉也是咱中医的一大瑰宝呢!它传承了几千年,经过了无数代人的实践和总结。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是有真功夫在里面的。
你想想,没有先进的仪器的时候,咱老祖宗不就是靠着这把脉来诊断病情的吗?咱可得好好把这门技巧传承下去呀,不能让它失传了。
就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学习它,感受咱中医的魅力。
所以呀,朋友们,不要小看了这小小的把脉哟!它里面蕴含的学问可大着呢。
没事的时候,自己也可以试着摸摸脉,感受一下身体的“声音”。
说不定,你还能发现一些自己身体的小秘密呢!。
中医把脉口诀,记住你也能号脉了
中医把脉口诀,记住你也能号脉了中医把脉口诀,记住你也能号脉了左手的寸(食指)、关(中指)、尺(无名指)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脾胃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了;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沉困 .1、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2、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3、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4、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5、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6、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7、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8、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9、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10、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11、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外行人总觉得把脉很神奇,学习者又总觉得脉诊难学。
难度的的确确是有,因为指下感觉要敏感与精准,才能结合脉诊理论做出相应诊断。
首先,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并拢,在被号脉者手掌大鱼际下方寻找脉搏。
三指并拢、依次对应寸(无名指)、关(中指)、尺。
注意,虚弱者以及女性尺脉一般较弱或者没有。
掌握上面这个号脉基本知识后、便可以进行号脉了。
1.浮脉,如水中浮木。
所谓浮脉,就是指尖在皮肤一层就能摸到患者脉搏跳动。
一般见于感冒期间、亢奋疾病、以及身体偏瘦人群。
2.沉脉(水中沉石)在皮这一层按不到脉,按到肉也感受不到什么跳动,而用力按,按到底部,才能按到脉博。
这在中医来看属于里实证或者里虚证,病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
3.迟脉(跳的慢)医生自己呼吸一下,能感受到病人脉博跳三到四次。
古人云此为一息三至。
可见于里虚寒、阳气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神经官能症、疼痛等。
一般心率在每分钟60以下。
4.数(shuò)脉(跳的快)医生呼吸一次,能摸到患者6次以上的跳动。
一般见于热性、亢奋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虚弱性疾病。
结合兼见脉,可有“越快越热”、“越快越虚”、“越快越寒”等。
5.虚脉脉跳的没劲儿,应指无力,稍一重按似乎能给按没了。
一般主虚弱疾病、恶性疾病。
6.实脉脉博跳动有力,可见于病邪强但正气亦足,正气能与病邪斗争的情形。
7.长脉脉博过长,三个手指覆盖寸关尺后,仍然不能覆盖整个脉博。
说明脉道过于臃实,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癫痫、疝气、肝病等。
8.短脉脉博太短。
如长不及寸、尺只有关部略微充盈,可见气郁、气伤。
若脉博可见寸、尺,不见关部,乃阴阳诀离,多见于死证,有人将此脉与短脉相区别。
有“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
故关不诊短”短脉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9.简化歌诀: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把脉技巧必背口诀
把脉技巧必背口诀
把脉技巧必背口诀如下:
1. 学准脉象:有力、无力、浮、沉、迟、数、代表病情。
2. 温室试验:先暖手,再试脉,对比正常,判断异常。
3. 整体观察:握拳松脉,手冷松动,指下水肿。
4. 了解年龄:留意年岁,判断脉象。
5. 分析脉量:速则阳亢,缓则阴废,时时掌握,指诊脉象。
6. 病情脉则变:实变脉象皆重,虚证则反松。
7. 尺脉贵快慢:浮象急急,谈得是跳;沉象迟迟,嗫得是点。
8. 照顾左右手:左脉迟而小,右脉数而洪,左手代表内,右手代表外。
9. 脉底刻脉理:沉码实状,浮哈虚证,分段刺,广刷细码。
10. 叩问学脉证:伴随副相问;腹腔总查;颈面细查;按摩观自知;交叉证去疑。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把脉捷径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教您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脉诊学几招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入门知识详解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把脉的入门知识的详解:
1. 把脉的基本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脏腑功能的变化和气血运行
的状态。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以及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2. 把脉的位置:常用的脉搏位置有手腕部的尺泽脉、关冲脉、尺骨外侧脉等。
医生通常会在患者的手腕部位寻找脉搏,并通过按压、摸索等方式来感知脉搏的节律、强弱、速度等变化。
3. 把脉的方法:医生在把脉时,通常会使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
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位置,并观察脉搏的变化。
医生可以观察脉搏的弦紧、滑数、虚实、浮沉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4. 把脉的诊断内容:通过把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气血状
况等。
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寒热、虚实、湿燥等病理情况,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技术,准确的把脉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
作为患者,如果有需要,应该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把脉诊断。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又精准地锁定“寸关尺”的位置?这里有一个秘诀:高骨定关。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
把脉入门的基本知识把脉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和特征,从而获得患者的身体状况的一种方法。
在中医中,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把脉可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状况、阴阳平衡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为您介绍把脉的基本知识,包括把脉的方法、把脉的内容和解读,以及把脉的应用范围等。
把脉的方法把脉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判断脉搏的变化和特征。
把脉的位置一般在患者手腕上,即手腕部的脉搏位置,具体有中脉、尺脉、关脉等。
把脉时,医生用中、食指和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手腕上相应的脉搏位置,感觉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把脉的内容和解读把脉时,医生可以观察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搏的频率脉搏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一般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
如果脉搏频率高于10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发热、心脏病、贫血等情况;如果脉搏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能表示患者有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情况。
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是指脉搏的有规律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脉搏有规律地跳动,间隔时间相等。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律,可能表示患者有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情况。
脉搏的力度脉搏的力度是指脉搏跳动时的力量大小。
正常情况下,脉搏的力度适中,不过强也不过弱。
如果脉搏力度过弱,可能表示患者有虚寒、气血不足等情况;如果脉搏力度过强,可能表示患者有实热、血压偏高等情况。
脉搏的形态脉搏的形态是指脉搏跳动的形状。
根据脉搏形态,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浮脉、沉脉、弦脉、细脉等形态的不同,可以反映患者的阳虚、阴虚、气血不足等情况。
把脉的应用范围把脉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诊断。
把脉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根据把脉结果,中医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教你把脉脉象脉理脉象分类和辨脉纲领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方法不一,常使人无法适从。
清张石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一般仍沿用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一般常用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使用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疾病,立法用药,即能得心应手。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大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大小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力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的不同,故取八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
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而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八纲四言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入门之用: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按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浮而无力虚脉阴伤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脉湿伤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二至三至数目可揣迟而不衍缓脉病解迟不流利濇脉血痞迟而时止结脉郁实迟止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五至以上七八病凶数而流利滑脉痰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数而时止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长而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气郁多见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明显微脉气殃细而小沉弱脉失养细有三脉辨须明详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大而坚硬实脉邪肆大兼二脉病盛邪炽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中医看病,肯定会跟你说,来伸一只胳膊给我,然后给你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人身体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病态状况,除了看脸色等变化,诊脉是中医上最常见也是效果最好的诊疗方法,同时也是中医看病的首要环节。
把脉具体操作:【把脉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序放在病人腕部动脉上,按审脉搏跳动情况,正常人的脉博一呼一吸四次《每分钟约跳60至80次》。
【浮脉】手指轻按,就感到脉在表面这种多是〔表证毛病〕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肩酸全身不舒,鼻塞,流涕,四肢关节酸痛【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感觉,这种脉多是〔里症毛病〕症见烦躁,发热口渴,胸闷,呕吐胁痛,腹痛,便秘或泻泄,舌苔腻。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迟脉】脉博慢,一呼一吸之间跳2至3次,这种脉多见〔寒症毛病〕症见面色苍白,恶寒,吃凉性食物肠鸣响,脘腹痛与到热食物会减轻,大便溏簿,小便清长四肢冰凉,舌苔白润。
【数脉】脉搏快的意思,一呼一吸6至7次,这种脉多见〔热证毛病〕症见口干渴,身热皮或面红五心烦躁,眼赤眼皮活性不舒,吐黄稠痰,腹胞胀大便秘结,小便黄,唇焦齿燥,舌苔黄。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轻压按脉博硬而有力,象拉紧的弓弦上,这种脉多见〔肝脏毛病〕症见(1)肝气郁结在胸闷,胁痛,嗳气,胃脘胀痛,腹痛后测泄泻,(2)肝火头晕痛,急躁易怒多吵,面红眼赤,口苦口渴,舌苔红带黄。
【滑脉】脉博流利,象珠子滑滚过去一样,症见这种脉〔有痰毛病〕怀孕时也常见到这种脉博。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这种脉多见〔虚证毛病〕症见神疲乏力话少懒言,语言低微小声,头晕眼花,自汗,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等。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最详尽的中医把脉入门方法,包你一学就会!
最详尽的中医把脉入门方法,包你一学就会!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
健康人的脉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中医把脉要领你学会了吗每个细节要做到位
中医把脉要领你学会了吗每个细节要做到位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掌握好中医把脉的要领对于中医师来说尤为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把脉的要领。
首先,中医把脉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环境。
一般来说,把脉要在患者身体放松、心情平静的状态下进行。
最好在早晨或饭后半小时内进行,避免饮食、运动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同时,在进行把脉时要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和噪音。
其次,中医把脉需要正确操作手法。
首先,医师需要用中指的三个关节放在患者的脉搏处,用适度的力量向患者的动脉推压,感知脉与指的交感。
操作时手法要轻柔、稳定,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
同时,需要注意指尖不应尽量覆盖在患者的脉搏处,要尽量使指尖与患者的脉搏平行。
再次,中医把脉需要准确判断脉象。
医师需要注意观察脉搏的三个要素:脉质、脉势和脉数。
脉质是指脉搏的特点和性质,包括浮、沉、迟、数、洪等。
脉势是指脉搏的力量和强度,包括细、弱、滑、滚等。
脉数是指脉搏的频率,一般以每分钟的次数表示。
此外,中医把脉还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症状和体质。
医师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口唇颜色等,以及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对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评估和判断,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最后,中医把脉还需要运用常用的诊断技巧和判断规律。
比如,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寒热程度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寒热症状;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程度来判断患者的气血充盈情况等。
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史,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中医把脉的要领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过程,需要医师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只有将每个细节做到位,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于中医师来说,学会把脉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
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
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
“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
以此辩证,论治。
下面分别论述“脉因证治”首先论“脉”,脉包括,切脉、望脉络。
脉络分体表脉络及舌底脉络。
体表脉络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小络脉,青紫为寒,红赤为热为出血。
枯燥为津亏,白为寒。
舌底脉络是家传秘法:一: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属于气血不足。
二:舌下络脉粗状,或色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络脉曲张者属血瘀。
三:舌底脉络细暗,属气虚血瘀。
四:舌底脉络紫暗怒张属气滞血瘀。
五:舌底脉络红紫夹杂,属于脾虚血瘀。
总之心开窍与舌,通过舌质根据分经可很直观地看出何脏何腑病变。
但是如果这时看出的病变往往很重,而舌底脉络所反映疾病的征象常常早于舌质的变化。
正常的舌底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三支几种形态,分支又有若干小分支成树枝样分布。
主干脉以暗红为佳,分支脉以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多不显露于外并且没有瘀点。
舌底脉络的异常能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虚者舌底脉络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怒张)。
寒者脉络淡紫紧束,热者紫红而怒张。
正常的舌伸缩抬举自如。
舌僵不语、偏斜,是中风。
切脉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
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
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为实,不及为虚。
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
八卦由三个爻组成,上要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寸为“天”,关为“人”,尺为“地”。
浮取为“天”,中取为“人”,沉取为“地”。
按照全息理论,“天”应“上”为心与肺、头。
“人”应中焦脾胃。
“地”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
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
平脉法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
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
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荣。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
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
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
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
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
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
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之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