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号脉大法

合集下载

号脉的正确手法

号脉的正确手法

号脉的正确手法
号脉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手法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

以下是正确的号脉手法:
1. 准备工作:
- 为确保环境安静,选择安静舒适的诊察室。

- 让被诊察者坐下,保持舒适的姿势。

2. 用手位置:
- 使用三指法,用中指、食指和无名指按下脉搏位。

- 当检查左臂脉搏时,用右手进行检查;当检查右臂脉搏时,用左手进行检查。

3. 轻压:
- 小心地将三指平行地、渐渐地按在相应的脉搏位上。

- 压力要适中,不宜过轻或过重,以避免影响脉搏的感知。

4. 持续观察:
- 进行持续观察,通常每个脉搏位观察至少30秒钟,以确保准确地感知脉搏的特征。

5. 评估脉搏:
- 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量和质地。

- 频率是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节律是指脉搏的规律性,力量是指脉搏的强度,质地是指脉搏的特征,如滑、细、涩等等。

6. 记录结果:
- 将所观察到的脉搏特征记录下来,以备后续诊断参考。

请记住,号脉是一个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技术。

如果您没有相关的医学背景,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进行准确的诊断。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倪海厦号脉方法

倪海厦号脉方法

倪海厦号脉方法
倪海厦是中医药界的一位知名人士,他在针灸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脉法,即“倪海厦号脉方法”。

这种方法在中医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下面我们分步骤来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

首先是脉诊。

脉诊是中医治疗中的基本环节,通过对脉象的观察与分析,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使用倪海厦号脉方法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使用指法有一定技巧性,需要通过分层、分部、分音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2. 在诊察脉搏时,需要准确把握脉的形态、力度以及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3.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对脉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尤其要注意对症下药。

其次是调理。

根据诊察出的脉象和病情,针对不同的病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多种方式。

同时,倪海厦号脉方法更强调平衡调理,要根据病人不同的体质和情况,灵活应用中医药以及各种辅助治疗方法,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是预防。

预防是医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科学的饮食、生活方式以及药疗等多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在使用倪海厦号脉方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病人的预防教育,指导他们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保健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倪海厦号脉方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以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运用到临床中去,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触摸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1. 准备工作:在把脉之前,中医师需要先向患者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判断疾病的原因和病情。

2. 坐姿端正:中医师和患者都应保持坐姿端正,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因姿势不正导致脉搏的变化。

3. 把脉手法:中医师通常使用三指把脉,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这三指代表了中医所说的“三焦”,能够更好地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

4. 抓脉部位:通常中医师会先抓患者的左手腕脉搏,因为中医认为左手腕脉搏更接近心脏,能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的状况。

同时,中医师也会观察其他部位的脉搏,如颈动脉、足脉等。

5. 把握节律:在把脉时,中医师需要把握脉搏的节律,即脉搏的快慢、有无规律等。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6. 评估强度:中医师还需要评估脉搏的强度,即脉搏的有无力、有无弦等。

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充盈情况。

7. 观察变化:在把脉过程中,中医师需要观察脉搏的变化,如有无缓慢、有无跳动等。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8. 综合分析:通过把脉,中医师会综合分析患者的脉象、病史等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是一门独特的诊断技术,需要中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同时,中医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把脉技术。

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把握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正确的把脉手法和细致的观察是把握脉搏信息的关键,中医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和特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把脉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把脉口诀:1.把脉要有前后左右、上下左右、浮沉寸关问这句口诀意味着把脉时需要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脉搏,同时还要触摸上下左右的脉搏,并且注意是否有浮脉、沉脉、寸脉和关脉等不同脉搏形态,最后还要向患者询问有关健康状况的情况。

2.寸脉为代表,其它肢脉逕观察这句口诀强调了寸脉的重要性,寸脉是指手腕尺泽穴处的脉搏,中医把脉时常常通过观察寸脉的形态和特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而其他肢体的脉搏也是需要仔细观察的。

3.細數形色,毛糸色馬,此即心脉这句口诀是指心脉的判断方法,中医通过细心观察形态和颜色来判断患者的心脉状况,有时还可以通过触摸毛细血管和皮肤的颜色来判断心脏疾病。

4.看舌便知心肾和三焦,色苍藏红恶灼黄这句口诀是指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来判断心肾和三焦的健康状况,舌头苍白或者藏红可能意味着心肾功能失调,舌头恶灼黄可能意味着三焦有炎症。

5.紧查明或浮或沉大病老人的髓脉这句口诀是指对于大病和老年人,需要着重观察髓脉,大病和老年人的髓脉有时会出现浮脉或者沉脉的现象,中医需要仔细观察这些现象来判断病情。

6.表里虚实,主要是琼脉这句口诀是指通过观察琼脉来判断体内的虚实情况,中医大脉中的琼脉反映了人体的虚实情况,有时琼脉会有紧绷、滑腻、弦实等不同的感觉,这些感觉可以帮助中医判断病情。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把脉口诀,通过这些口诀中医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把脉方法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观察才能熟练应用,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这门技术。

中医把脉方法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通过把脉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切脉方法、口诀以及图表切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十分钟学会中医简单号脉法

十分钟学会中医简单号脉法

十分钟学会中医简单号脉法在中医临床中,号脉是最基本上技术,病人来了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是最常见的动作,但辩脉是很复杂的。

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小编认为掌握以下10种脉象就足够了,而且也比较容易理解学会。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心):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肝):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肾):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肺):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脾):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且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命门右肾):偏弱的话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小编的一点心得,希望能为中医爱好者指点一下号脉的门径,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小编批得体完无肤。

小编说脉诊学中医就靠三个手指头,学会学精凭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从诊脉学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初步知识,写出来供大家交流学习,多了对初学者难以理解,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原创2021-05-23 12:49·无为中医李春盈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巧妙的方法之一指中医大夫用手搭在患者手腕部脉搏跳动处体察脉搏跳动,从而判断患者病情的一种方法。

基础的八纲脉
(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
最终要得出非阴则阳
表、里或(不表不里)
虚、实或(不虚不实)
寒、热或(不寒不热)
凡脉象不表不里,不虚不实,不寒不热,称为平脉(多见于正常人)
五脏对应脉位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三焦命门)
通过脉搏性质可分析出具体脏腑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具体病变性质。

浮脉主表
沉脉主里
迟脉主寒
数脉主热
无力为虚
有力为实
根据脉主病来定性,一般来说八九不离十。

更重要的是随着经验的丰富对脉诊会有自己的体悟。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下面介绍一些中医把脉的技巧:
1. 检查脉搏的位置:中医把脉时需要检查脉搏的位置,主要是手腕背侧,即手腕掌面向上时手腕关节上方的位置。

同时,还需要检查其他位置的脉搏,如颈动脉、股动脉等。

2. 把握脉搏的节律:在把握脉搏时,需要注意节律的规律性,包括脉搏的速度、强弱、有无跳跃等。

3. 观察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滑腻、涩紧、弦紧、细弱等,这些形态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况。

4. 检查脉搏的深浅:中医把脉时还需要检查脉搏的深浅,深浅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5. 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在把脉的过程中,中医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学问,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 1 -。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方法概述
中医把脉,即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以下是中医把脉的基本方法:
1. 选择合适体位:患者首先需要选取坐位或平躺,手臂平放,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手心向上,并把腕关节背面放在脉枕垫上。

2. 定位、布指: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在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弯曲三个手指,使指端平齐,指尖和指腹交界处去按触脉体。

3. 脉诊:将三个手指同时向下按压进行脉诊,了解总体情况。

然后,将其余两根手指抬起,只用一指单按其中的一部脉象,依次完成三个部位的单脉。

每次脉诊时间约3-5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同时,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在把脉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把握。

力度要适中,既
不过轻也不过重,以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脉象为宜。

时间要足够,以充分了解脉象的特点和变化。

此外,中医把脉还需要结合望、闻、问等其他诊断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进行中医把脉时,患者需要提供详细的病史和症状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诊断方法,患者应该选择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怎样号脉呢

中医怎样号脉呢

中医怎样号脉呢中医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感,只需要通过号脉就可以发现身体中的疾病,不过号脉是具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要对患者的气血在脉管中的流动状况进行观察和判断,然而再通过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了解,最后才会得出结论,很多人对中医号脉都非常的好奇,那么中医怎样号脉呢?第一,中医怎样号脉呢?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二,根据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还要根据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中医怎样号脉呢?中医把脉里,把手腕寸口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对应不同的脏器,我们手指按压的也就是这三个部分。

(关的位置就是掌下的那个骨头,寸尺分别在前后。

)另外不论左右手,食指按寸,中指按关,无名指按尺。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如果自己给自己把脉,可以从手背方向穿过,也就变成握腕的状态,这时手指的位置是刚刚好的。

然后我们要熟记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

有一说法是右手为肺脾命,这个命是指命门,也就是肾火。

相对应的这种情况下,左手的肾就是指肾阴。

老中医号脉大法

老中医号脉大法

老中医号脉大法老中医: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几种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花10分钟,入下门还是可以滴!平时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中医把脉的情景,在民间的语境中,人们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俨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样子。

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古代太医为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悬丝诊脉”,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

诊脉一直蒙着一层无比神秘而且威严的面纱,人们一方面特别对这个行为特别崇拜,一方面感到无比高深。

事实上,世间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们发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艾灸名媛课堂想说的是,诊脉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测”,如果有时间,可以花10分钟阅读这篇文章。

即使成为不了诊脉高人,了解一些诊脉大致的轮廓,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诊脉时应对向而坐,“左手右诊之,右手左诊之。

”也就是说医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脉,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脉。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代表脾、肺、肾。

如图。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脉搏呈现部位浅。

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

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常见脉相及其对应的疾病浮脉:脉搏呈现部位浅。

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

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又精准地锁定“寸关尺”的位置?这里有一个秘诀:高骨定关。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而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原因。

然而,中医把脉并非简单地摸一摸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严谨的手法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一、把握把脉的基本原则1. 患者姿势:患者应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腹部或腿上,以保持舒适的状态。

2. 医生姿势:医生应站立在患者旁边,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感染。

3. 把脉的手指:医生通常使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中指、无名指、食指)来把脉,手指应稍微弯曲,按握力度适中。

4. 把脉的部位:常用的把脉部位有腕部(手阴经)、足背(足阳明经)等,具体选择部位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所属经络。

二、把脉的具体步骤1. 洗手:医生在把脉前应先洗手,并且避免佩戴过多的饰品,以免影响把脉的准确性。

2. 观察:医生应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把脉提供参考。

3. 确定脉象:医生应轻柔地将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部位上,感受脉象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用心记下来。

4. 判断脉质:医生应根据脉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脉质是弦、滑、洪、细、涩等,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5. 分析综合:医生将脉象和脉质与患者的症状、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6. 给出建议:医生根据把脉的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等。

三、把握把脉的注意事项1. 注意卫生:医生在把脉前应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免交叉感染。

2. 注意环境:把脉时,医生应选择安静、干净、通风良好的诊室,避免噪音、异味等干扰。

3. 注意时间:把脉的时间应选择在患者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避免因饱食或饥饿而影响脉象。

4. 注意患者感受:医生在把脉时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脉象。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根据脉搏的形态和特点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脉搏位置:通常把脉的位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寸关和尺泽。

其中,寸关包括寸口、关元、曲池、尺泽包括尺位、泽尺、孔最。

寸关主要反映手部经络的情况,尺泽主要反映手臂经络的情况。

2. 把脉的操作方法:通常是用三指法把脉。

具体方法如下:
- 使用三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平行并且紧贴患者的手腕内侧,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寸关或尺泽。

- 轻轻按压手腕内侧的相应位置,感受脉搏的跳动和特征,有的时候还需用旁观法观察舌苔、面色等其他体征。

- 把脉的时候要注意用指尖而不是指腹进行触诊,力度要适中,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随意进行把脉诊断,以免误判病情。

如果需要进行脉搏诊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50多年的把脉技巧【转】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

50多年的把脉技巧【转】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

50多年的把脉技巧【转】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把脉技巧,各有千秋。

有的医生,虽然在把脉,但是手下感觉模糊,病情不清,影响诊治。

脉诊第一步:先察胃气。

我先讲一下胃气的的实质。

胃气的实质在于阴阳。

是水火之合气,水性柔软静,火气刚猛而动。

若水火合气,到了阴平阳秘的时候,则火动被水制则缓而不迫,水静被火推动而博动有致。

若能在指下察觉到胃气的感觉,是第一步。

接下去,就是要建立阴平阳秘的标准,每个人都要仔细摸脉,逐渐建立自己的一套标准。

胃气,是肾水之温升,谓之有火者,因其动有神也,谓之水者,因其有形而柔软也。

故脉形以动态为主者,火偏旺,为阳脉,以沉静柔软为主者,为阴脉。

故察脉之要,首分阴阳。

脉有胃气,则从容和缓,不徐不疾,所谓水中有火,火中有水,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四个字,要好好体会,要从脉速,脉形,脉寸关尺是否和谐种种,自己去体会。

在春天,阳所初动,谓之少阳,胃气中阳气生长,故脉形偏长,指下因阳气生而长,脉形有余,如游鱼在波。

有圆充之象,所谓规脉,这是胃气因四时不同而阳气的外在表现。

现在人称肝脉。

其实质是阳气生长,外出条达之脉象。

我老是罗索地说胃气,说明能在指下觉察胃气非常重要,是以后学好脉象的关键所在。

首先,告诉大家一条提高诊脉技术的方便法门。

就是不要让病人说病情,先诊脉,记住脉在你指下的感觉。

然后与病人所说的病情对照,这样,你虽然不知道你摸到的是什么脉,但是久而久之,你一摸到这种脉,就会知道这种脉可能是什么病。

比如类风湿病,风与湿相合,你一摸到这种如游鱼之轻柔,滑如丝样的脉,你就知道病人可能是类风湿。

脉学不太好讲,因为指下了了,要表达比较困难,所以我只能讲我能讲得出的。

四时中,脉是有变化的,这也就是人体阳气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

所以古人说什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什么春规,夏距,秋衡,冬权,都是在胃气的基础上,阳气变化而致脉形变化。

所以要懂得阴平阳秘,是相对的。

如果春天的脉本当弦,反而出现了毛脉,说明这个人的阳气生长状态不佳,是金克木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个人阳气萧杀的厉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几种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花10分钟,入下门还是可以滴!
平时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中医把脉的情景,在民间的语境中,人们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俨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样子。

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古代太医为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悬丝诊脉”,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

诊脉一直蒙着一层无比神秘而且威严的面纱,人们一方面特别对这个行为特别崇拜,一方面感到无比高深。

事实上,世间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们发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艾灸名媛课堂想说的是,诊脉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测”,如果有时间,可以花10分钟阅读这篇文章。

即使成为不了诊脉高人,了解一些诊脉大致的轮廓,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诊脉时应对向而坐,“左手右诊之,右手左诊之。

”也就是说医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脉,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脉。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代表脾、肺、肾。

如图。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脉搏呈现部位浅。

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

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常见脉相及其对应的疾病
浮脉:脉搏呈现部位浅。

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

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沉脉(附伏脉):脉搏显现部位深。

轻取不显,重按始得。

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迟脉: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数脉(附疾脉):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

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

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洪脉(附大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

主热证,阳热亢盛。

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

细脉(小脉):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

主虚证(气虚血少)。

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

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

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

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结脉: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

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代脉: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进阶篇】
脉诊学几招,中医能过招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夏【轻触即得浮脉:热则阳气升散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洪
——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热渐退秋季常脉】脉体稍小濡——春【再重可得气渐升散热渐盛春季常脉】脉体再小弦——冬【沉按始得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小细
夏见秋冬春脉为不及热病见秋冬春脉为渐愈
冬见春秋夏脉为太过寒病见春秋夏脉为渐愈
脉气运行简述————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

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

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

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

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
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
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

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
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
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