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合集下载

脉诊自学方法

脉诊自学方法

脉诊自学方法自学把脉(脉诊),先从有力无力辨虚实开始,先从快慢辨寒热入手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上气不足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

脉诊可以很简单,认准几点即够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辨别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虽然自学中医脉诊疗法是可能的,但是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

以下是一些自学中医脉诊疗法的建议:
1. 学习基础理论,首先,建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脏腑理论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对于理解脉诊疗法至关重要。

2. 寻找权威资料,在自学过程中,需要寻找权威的中医脉诊疗法教材或者资料,以确保学习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脉学著作,如《素问》、《灵枢》等,或者现代权威的脉诊学教材。

3. 实践与反复,脉诊疗法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技能,因此建议在学习的同时,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学习实践脉诊技术,通过不断的反复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4. 慎重诊断与治疗,自学脉诊疗法后,切记慎重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没有临床经验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给自己或他人下诊断或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总的来说,自学中医脉诊疗法需要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寻找权威资料,多实践反复,同时要慎重诊断和治疗。

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以获得更系统、更准确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自学中医怎样学习和训练脉诊?

自学中医怎样学习和训练脉诊?

自学中医怎样学习和训练脉诊?
先背《濒湖脉学》做到“心中了了”
古人常说,脉诊学习“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意思就是说,自己心中对所有的脉象和主病都非常清楚了,可是手指下还是摸不准。

可见学习脉诊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能做到“心中了了”,才是为在以后分清各种脉象打好基础。

如果自己心中都不清楚这是什么脉象的话,那更谈不上手指下的感觉了。

背诵《濒湖脉学》27种脉象的“体壮诗”“相类诗”“主病诗”,如浮脉:“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背诵之后再到临床去实践,体会浮脉是怎么个“肉
上行”,怎么个“似毛轻”。

再练习手指的灵敏度
手指以“指目”最为灵敏,即手指头最高点到指甲边缘的这一块区域。

练习时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目按在硬桌面上,体会手指下的跳动。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不明白,你叫我手指按在硬桌面上,桌子会有脉搏的跳动脉?其实你仔细体会体会,我们手指头是有动脉通过的,你感受到的是自己手指指头动脉的搏动。

慢慢练习,你就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时间久了,再把手指指目,按在比较软的海绵上,再去感受指下的搏动。

这样坚持练习,久而久之,手指会很灵敏,指下的感觉会清晰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自学诊脉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且强度应该是适中的。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律或者强度过弱或过强,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速度。

正常的脉搏速度应该是每分钟60-100次。

如果脉搏速度过快或过慢,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三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深浅。

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力的,而且深浅适中。

如果脉搏深浅不一或者过浅或过深,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四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位置。

不同的脉搏位置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手腕上的脉搏反映心脏和肺部的状况,而脚踝上的脉搏反映肾脏和膀胱的状况。

第五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形态。

不同的脉搏形态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弦细脉可能反映贫血或心脏病,而滑脉可能反映肝脾疾病。

以上就是几种自学诊脉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判断身体状况的方法,如果发现身体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如何能够自学中医中的把脉?

如何能够自学中医中的把脉?

如何能够自学中医中的把脉?
掌握中医把脉这个技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想学习中医如何把脉,首先你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把脉是用来做什么,也即把脉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把脉就是中医望、闻、问、切四种用来诊断疾病方法中的“切”,即切脉,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辨证论治的重要且使用方法之一。

把脉的目的就是通过切察病人的脉象,再结合病人其他三诊所表现的症状来确定病人得了何种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辩证”。

只有把脉精准,才能正确的确定病人的症候,否则就容易错判病症,起到相反的结果。

因此把脉对疾病的诊察十分重要,精确到把脉对正确辩证更为重要。

2.什么是“脉”?
想学会把脉,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脉”,即脉象是什么,脉象有哪些?所谓脉象,简单来说就是脉搏的形象与动态。

脉象总共有二十多种,常见的有浮、沉、玄、迟、数等几种。

要详细的了解脉象建议买一本专论脉学的书或者参考中医基础教材《中医诊断学》和医籍《濒湖脉诀》来学习。

3.如何去学会把脉
想学会把脉,这就涉及到了临床。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注重的就是临床,想学好把脉,必须要亲身实践感受,多接触病人,深入了解和熟悉各种脉象,才有可能掌握好把脉的技能。

临床不好找,可以从跟身边生病的亲人朋友接触中了解和熟悉。

总结来说,想要自学把脉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强大的恒心和毅力,更需要的是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加油吧。

自学中医如何学习把脉

自学中医如何学习把脉

自学中医如何学习把脉
跟师学习可以有把脉实践的机会,给师傅抄方,分析脉跟方的对应关系,这样手把手实践学习,学会把脉也得3-10年的时间,把脉跟悟性没关系,跟手指敏感度和师傅的指导关系密切,中医学不会,更多的原因是师傅手指下的感觉徒弟感受不到,而不是把出脉不会分析。

同一个脉,师傅说弦脉,徒弟说实脉。

手指敏感度师傅给不了你。

只能靠自己慢慢磨练。

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终生找不到感觉。

自学中医把脉如何学习?先练手感。

有时间就给自己把脉。

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主动制造特征脉。

跑步前感受脉搏特点,跑十分钟再感受一下,跑半小时再把脉。

喝酒前感受一下,酒后把脉感受一下。

平时自己受凉或感染流感时把脉感受一下。

女的可以感受月经前、中、后期的脉搏变化,怀孕周期到产前的脉搏变化。

总之,学脉先实践,感觉到位是基础。

平时注意不要磨损指尖,保持指端神经敏感。

要是磨了一手老茧子,什么也感觉不到了。

等到指感出来了,就找病脉把,体会病脉特点。

内经四时脉:弦钩毛石特点。

六淫脉特点。

痰饮淤血脉特点,气血阴阳四大虚脉什么特点?积食脉、受惊脉、甚至附体脉。

找典型病例感受脉象特点。

等到这些典型脉熟练了,就自我模拟复合脉。

比如表有风寒,里有郁热是什么脉象?阴虚有湿什么脉象?血虚夹瘀什么脉象?未完待续……。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老中医告诉你,自学脉诊习练脉诊五部曲,值得收藏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

老中医告诉你,自学脉诊习练脉诊五部曲,值得收藏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

老中医告诉你,自学脉诊习练脉诊五部曲,值得收藏脉诊是中
医诊断的重
老中医告诉你,自学脉诊习练脉诊五部曲,值得收藏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一环,切不可装样子,那么,怎样学习锤炼脉诊技术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第一步弄明白脉的几大要素,以便于理解揣摩,明白了脉的构成要素(脉位、脉力、脉率、脉律、脉体、脉形、脉幅、脉势)才便于分析识别;
第二步掌握平脉,也就是说正常脉象,正所谓“知常达变”,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第三步熟读成诵《濒湖脉学》,28脉了然于胸,正所谓: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
第四步勤于实践,所谓:多诊识脉,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第五步脉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辩证,所以,要四诊合参,勤于反思,印证脉诊与其余三诊所得。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外行人总觉得把脉很神奇,学习者又总觉得脉诊难学。

难度的的确确是有,因为指下感觉要敏感与精准,才能结合脉诊理论做出相应诊断。

首先,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并拢,在被号脉者手掌大鱼际下方寻找脉搏。

三指并拢、依次对应寸(无名指)、关(中指)、尺。

注意,虚弱者以及女性尺脉一般较弱或者没有。

掌握上面这个号脉基本知识后、便可以进行号脉了。

1.浮脉,如水中浮木。

所谓浮脉,就是指尖在皮肤一层就能摸到患者脉搏跳动。

一般见于感冒期间、亢奋疾病、以及身体偏瘦人群。

2.沉脉(水中沉石)在皮这一层按不到脉,按到肉也感受不到什么跳动,而用力按,按到底部,才能按到脉博。

这在中医来看属于里实证或者里虚证,病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

3.迟脉(跳的慢)医生自己呼吸一下,能感受到病人脉博跳三到四次。

古人云此为一息三至。

可见于里虚寒、阳气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神经官能症、疼痛等。

一般心率在每分钟60以下。

4.数(shuò)脉(跳的快)医生呼吸一次,能摸到患者6次以上的跳动。

一般见于热性、亢奋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虚弱性疾病。

结合兼见脉,可有“越快越热”、“越快越虚”、“越快越寒”等。

5.虚脉脉跳的没劲儿,应指无力,稍一重按似乎能给按没了。

一般主虚弱疾病、恶性疾病。

6.实脉脉博跳动有力,可见于病邪强但正气亦足,正气能与病邪斗争的情形。

7.长脉脉博过长,三个手指覆盖寸关尺后,仍然不能覆盖整个脉博。

说明脉道过于臃实,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癫痫、疝气、肝病等。

8.短脉脉博太短。

如长不及寸、尺只有关部略微充盈,可见气郁、气伤。

若脉博可见寸、尺,不见关部,乃阴阳诀离,多见于死证,有人将此脉与短脉相区别。

有“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

故关不诊短”短脉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9.简化歌诀: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新手如何学习中医把脉

新手如何学习中医把脉

新⼿如何学习中医把脉想当初,道长开始正式学中医,也是缘于⼀个中医师教了我把脉的基础办法,之后经过⼗多年的总结,才对脉象和疾病的原理有了个⼤概的认识。

不过⼤家学习的时候,就尽量简单⼀些,先不⽤去看古⽂那么复杂晦涩的脉象⽂字,⽽⽤⼀种形象的思维去学,则更能接近中医的本质。

进⼊正题,把脉第⼀步咋办?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说起来复杂,其实很容易,⼀看图就懂了。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我给⼈把脉的时候,为了专⼼体察某个脉,经常是⽤⼀指禅,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也是怎么⽅便怎么来,我经常也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

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把脉捷径号脉入门知识(详细图解,简单易学)教您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脉诊学几招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口诀一:一脉之理要记清,手腕寸关尺有名。

就像小路有三段,寸在最上近鱼际。

关在中间不偏离,尺部靠着手腕底。

左手心肝肾来应,右手肺脾命相依。

轻按为浮重按沉,浮取就像树叶轻。

风吹叶动飘又停,沉取好比石沉井。

仔细体会指下情,脉象不同病相异。

口诀二:把脉入门不犯难,首先知晓寸关尺。

寸关尺部像阶梯,一步一步往下递。

一寻浮脉如毛羽,轻轻搭手就觉起。

好似风吹浮柳絮,表证常常能触及。

二看沉脉力深沉,重按才把脉象寻。

仿佛水底石沉稳,里证可能把身侵。

缓脉四至平和态,不急不躁很自在。

若见数脉跳得快,一息六至病邪来。

口诀三:中医把脉有诀窍,一二三四要记牢。

一是脉象有部位,寸关尺部定位准。

好像地图标地点,找对地方才能诊。

二说脉象之形状,滑脉就像珠滚盘。

溜溜滚动很圆滑,痰饮食滞可能患。

涩脉恰与滑相反,往来艰涩不顺畅。

如同轻刀刮竹般,瘀血气滞要考量。

三看脉象之力度,有力无力意义长。

口诀四:把脉开始莫慌张,先找寸关尺地方。

寸关尺部似桥梁,连通气血之征象。

一观洪脉气势强,来盛去衰像波浪。

洪水滔滔奔流淌,热盛之证可推想。

二察细脉细如丝,丝线一般真纤细。

精血不足或湿痹,细脉出现要注意。

微脉更加微弱极,若有若无似游丝。

阳气衰微身体虚,看到微脉心忧思。

口诀五:学把脉呀趣味多,听我来讲小口诀。

寸关尺部先明确,如同家里三间屋。

一间住着心和肺,这是右手寸与关。

另一间里脾和胃,就在右手关尺间。

左手屋子肝肾连,寸关尺部各有专。

再看脉象怎分辨,一瞧弦脉像琴弦。

端直而长绷紧感,肝病常常现此弦。

二看紧脉如牵绳,左右弹手紧绷绷。

寒证疼痛它先行。

口诀六:中医把脉要入门,简单口诀心中存。

寸关尺部定好根,就像种树先挖坑。

坑挖好了苗才稳,部位找准脉才真。

一讲濡脉极细软,浮细无力水上绵。

好似棉花漂水面,虚证湿困会出现。

二谈弱脉沉而细,重按无力软兮兮。

像是小草被风欺,气血不足是根基。

散脉散漫无规律,浮散无根不整齐。

元气离散多危机。

口诀七:把脉入门有妙法,数字口诀来帮咱。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把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有着千百年的历史。

对于初学者来说,把脉入门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一些把脉入门的必背口诀,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艺。

一、1.1 了解脏腑功能,掌握经络走向在学习把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医的脏腑功能和经络走向。

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器官。

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脏腑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为把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1.2 掌握脉象特征,辨别虚实寒热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关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学习把脉时,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以便辨别虚实寒热。

例如:弦脉:紧绷而有力,多见于肝胆气郁。

滑脉:脉象流畅,多见于脾胃湿热。

涩脉:脉象滞涩,多见于血瘀证候。

濡脉:脉象湿润,多见于阳虚湿盛。

散脉:脉象散乱无根,多见于气虚血弱。

三、2.1 三指按脉,轻触重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压患者的寸口、关口、尺口,以获取准确的脉象信息。

按压时要轻触重压,避免用力过大或过小。

要注意手指的温度和力度,保持手部温暖,使患者感到舒适。

四、2.2 循经取穴,观察反应在把脉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经络走向和穴位位置,进行循经取穴。

通过触摸相应的穴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太冲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多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状。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下方凹陷处,多用于治疗颈肩痛、感冒等症状。

神阙穴:位于胸骨下端凹陷处,多用于治疗心悸、气短等症状。

五、2.3 结合病史,综合判断把脉不仅要依靠脉象特征,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把脉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伴随症状。

要全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表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又精准地锁定“寸关尺”的位置?这里有一个秘诀:高骨定关。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把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医生将手指按在病人的动脉上,感受动脉搏动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想学习把脉,需要掌握好最基本的指法,调整好呼吸,注意切脉时间。

>>>一、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二、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具体指法见医生指法常用具体指法(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自学把脉入门教程

自学把脉入门教程

自学把脉入门教程
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其身体状况。

想要学习把脉,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自学入门:
1.了解基础知识
首先需要了解人体脉搏的基本知识,包括脉象的位置、节律和形态,以及与各种脉象相关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2.练习手法
正确的手法是把脉的关键,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指位置、力度和频率,练习时可以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进行。

3.多练习
把脉是一门技艺,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可以多在家庭中练习把脉,或者寻找机会向中医师请教或观摩。

4.积累经验
通过不断地练习,逐渐积累把脉的经验,熟悉各种脉象和其病症,并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以上是自学把脉的入门教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相信能够逐渐掌握好这门技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把脉时一定要细心、耐心和谨慎,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 1 -。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揲,荣气弱,名曰卑,揲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
寸口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紧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者,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阳
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脉不足?师曰:假令迟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缓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痛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痛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愠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别之?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_€镃3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之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平脉法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
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切脉
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太过与不及。太过为实,不及为虚。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八卦由三个爻组成,上要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寸为“天”,关为“人”,尺为“地”。浮取为“天”,中取为“人”,沉取为“地”。按照全息理论,“天”应“上”为心与肺、头。“人”应中焦脾胃。“地”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三:舌底脉络细暗,属气虚血瘀。
四:舌底脉络紫暗怒张属气滞血瘀。
五:舌底脉络红紫夹杂,属于脾虚血瘀。
总之心开窍与舌,通过舌质根据分经可很直观地看出何脏何腑病变。但是如果这时看出的病变往往很重,而舌底脉络所反映疾病的征象常常早于舌质的变化。正常的舌底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三支几种形态,分支又有若干小分支成树枝样分布。主干脉以暗红为佳,分支脉以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多不显露于外并且没有瘀点。舌底脉络的异常能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虚者舌底脉络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怒张)。寒者脉络淡紫紧束,热者紫红而怒张。正常的舌伸缩抬举自如。舌僵不语、偏斜,是中风。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梗,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荣。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人本声宫变角者,为木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疗,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_____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
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拂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