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德德山“善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常德德山“善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梁颂成佘丹清

一、常德市民对德山“善德”文化现实价值的认同

在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的今天,善卷善德文化究竟能够发挥哪些积极作用?对这个问题,除了市、区两级“人大”和“政协”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正式提案、建议案之外,不少干部群众也积极主动地进行过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系统的建议。这里两个比较突出的实例,可以看出市民在这一方面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是中共常德市委副秘书长、市农村办主任贺丽君,和常德市农村办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志刚发表在2007年第7期《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杂志的《弘扬善卷美德古文化,建设现代和谐新农村——把德山和鼎城善卷垸建成集农业生态旅游和德育及防洪为一体的“中华道德园”》。文章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一个基本追求。善卷美德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道德的始祖,且植根于常德这片沃土,是常德历史文化的灵魂和骄傲,其精神实质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农村社会。文章探讨了弘扬善卷美德古文化对于建设常德现代和谐新农村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认为弘扬善卷美德文化是常德发展的历史必然,既是常德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具体建议:弘扬善卷美德文化,要实施三个结合,即把德山和鼎城善卷垸建成集农业生态旅游和德育及防洪为一体的“中华道德园”。

再一是在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12月中旬至2008年4月中旬开展的“我为常德城市发展献一策”的主题活动中,常德博物馆职员毛雅琴奉献出自己的“我为文化名城建设献一策”的专题文章:《以善德文化为主题打造常德文化名城》。文章认为,历史是城之根基,文化是城之灵魂。一个城市的魅力不是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要把常德建设成文化名城,首先要找到自已的特色,确定自己的主题。常德处于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交汇处,既兼有二者的特点,更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常德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就是发祥于常德德山的善德文化。只有将善德文化确定为常德文化名城建设的主题,才能最有效地发掘出本地独有的文化遗产,使其发扬光大,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相映衬。文化意味愈发浓厚,地域特色更加鲜明,才能使常德具备独有的文化魅力。文章建议,首先把弘扬善德文化作为常德文化名城建设的主题,然后突出主题,明确重点,把弘扬善德文化的主题蕴含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贯彻到文化名城建设的每一个局部。这样经过全体市民的努力,常德市一定能够建设成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风尚优良、文化生活丰富、文化设施先进的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总的来看,这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有很强的操作性。实际上,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市民,他们陆续提出的一些好的想法,都已经或者正在逐步融汇到我们正在进行的城市文化建设之中去。

二、我们对德山“善德”文化的基本观点

综合上述各位专家和各位市民的论述和看法,结合自己的研究,我们对于善德文化本身,以及在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的今天如何弘扬善卷的善德精神方面,有下面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善德文化是一种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是常德地方文化的源头。

善德文化,因为善卷而产生。善卷是与上古尧、舜同时代的人,因此善卷和尧、舜一样,同样属于人类文明萌芽时期的精神创造者和探索者。文化本身是动态的,是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的。善德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常德德山地方密切相关,其发展过程中,也融汇了当地

楚文化的因素并成为其主要内容。一般认为,楚文化的发展壮大,经历了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的滥觞期、春秋时代的勃兴期、战国时代的鼎盛期和秦汉之际的转变期。在这个过程中,善德文化既是当地楚人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寄托,也是其地方文化发展的思想胚芽。考察善卷文化的发展情况,不考虑楚文化因素的影响,就看不出整体的源流。善德文化为当地楚文化所继承并发展,因此,善德文化是一种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是今天常德地方文化的不二源头。

二是发展中的善德文化,既融汇了楚文化的精华,也融汇了儒学、道家、道教、佛教等各家的精华,其本身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类的思想史上,对“善”如何形成为一种“德”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我们从中国文字的演变,便可窥见人们认识的升华过程。

善,是个会意字。《说文》:“譱,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善,篆文善从言。”(善,是吉祥的言辞。由“誩(競)”和“羊”会意而成。这和“義(义)”字、“美”都从“羊”的意思是相同的。善,篆文中的“善”字就从“言”。)

这里是说,古文“譱”字,上面是“羊”,下面从“競”,是競言,即争着说话、用言语竞争的意思。后来通用的“善”字,上面是“羊”,下面是“言”。以“羊”作为构造“善”字的主体,是因为“羊”在早期文明中象征吉祥。“言”是言语、讲话。因此,《说文》称“譱,吉也。”“善”字的本义,就是吉祥。文字本身的发展规律,是由结构上的独体到合体、由表意的具象到抽象的概括。根据这一规律可见,“羊”与“言”会意而成“善”,已经不属于最原始的象形字了,而是进步到了抽象的道德评价,和提出共同的社会公德要求的高级阶段。

“善”作为一种肯定性的价值观念,同“義(义)”字、“美”字等一样,在先秦早期的典籍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例如,在《周易》思想中,就形成了“观物取象、格物穷理以求真;凝道、行道,以心循理来守真;观感化物而求善,至诚得天而至善;合天人以求美,天人合而尽美”的思想体系。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著作《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它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功;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因而最接近自然之道;留居在便于选择的地方,心胸保持沉静。待人一片真诚,说话恪守信用,从政顺情顺理,办事发挥所长,行动把握时机。可见,老子心目中的“善”之德,就是一种谦逊不争的美德。《论语》中,则向我们展示了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的“善”之德的形象,他一生正直不阿、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都自觉以孔子为榜样,他品格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轻财好义,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宁折不弯;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因素,无不体现着“善德”的精神实质。

由于善德文化萌芽于德山,生长在德山,随着唐代佛教文化、明代以后伊斯兰教文化逐步进入德山,不同文化之间也必然发生交融并相互激发。唐代高僧德山宣鉴在宗教方面的改革,就是受到善卷开拓精神的启发。佛教认为“善”作为个人的思想行为,对自己是有益的,对他人也是有益的;在今世是好的,在来世也是好的。其具体表现为“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十善和善心所法》甘肃兰州书局,2001年)德山佛教文化奉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培养“善根”,广结“善缘”,积德行善,以求“善果”。伊斯兰教认为“与人为善”才是“大善”,并将善分为七大板块:即孝敬乃万善之首,慈爱子辈乃长者本分,亲族相顾乃人性之长,善待仆人和下级,照顾鳏寡孤独,对邻居和同胞的责任,泛爱人与众生。(唐小蓉、陈昌文《〈古兰经〉:伊斯兰教的精神世界与行为导向》,见《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这些朴素的“善德”思想和行为,无论对社会还是人生,其启示都不可否认是有益的。

由此可见,善卷“善德”文化,作为中国思想史早期的一种“源”文化因素,同炎、黄、尧、舜的“创新”文化、“和谐”文化一样,已经融汇到后来的诸子百家和地方楚文化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