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

合集下载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吹拂着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老师们积极主动努力地适应新课题的挑战,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多级多类新课程培训,教师们眼界大开、心灵震动,正在努力摒弃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构建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新课改是一项具体的艰苦的系统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而以往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

但面对滚滚而来的新课改浪潮,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际上教师们难免会有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走过场、甚至加重负担等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碰撞,传统的理念因根深蒂固未能打破,新的理念又未牢固建立形成,虽有过许多学习培训,但那仅是一日之功。

可以说理念是一种文化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传统理念由于日积月累,长年熏陶、浸泡,可谓坚硬如铁。

二是传统教育思想战车习惯性力量强大,或许已刹车,但强有力的惯性仍在推动其向前进,这也是几十年传统教育的深厚积淀所致。

三是广大教师其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的教育,从小到大吸的是传统教育的空气,是在传统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现在他们呼出的也是传统教育的空气,这犹如一个怪圈。

四是思想解放不够,保守有余。

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脚,患得患失,课改步子放大了怕基础不牢,步子迈小了又显沉闷死气。

五是教师自身水平、专业化程度也影响着新课程的全面落实。

因为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性层递性的学科体系,采用了主题式模块教学。

学科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及文化底蕴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课改伴我成长作文

课改伴我成长作文

课改伴我成长作文课改伴我成长作文(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课改伴我成长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课改伴我成长作文1课改像一阵春风,吹醒了运城这块沉睡的教育大地,改变了这里教师们的教育理念,改变了自古以来师传生受的学习方式。

我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有理由,毫无顾忌的投入这股课改洪流之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课改中一路成长。

课改缩短了师生心灵的距离,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师道尊严,极大的压抑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他们只会唯唯诺诺的接受,缺少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这不仅使课堂气氛压抑,而且师生关系也很不和谐。

新课该理念的春风吹来,我开始改变自己以往的“严师出高徒”的想法和做法,开始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

师生关系融洽了,我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跟他们一同快乐成长、学习的大姐姐。

他们眼里的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随着师生心灵距离的拉近,学生们在课堂上敢说敢做了,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发言权,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的课“活”起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浓”了,教学氛围宽松教学氛围宽松、和谐、平等、充满活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向别人请教。

在课堂上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相互交流。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增强了责任心,提升了合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不仅塑造了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帮助了我的成长。

虽然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仍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我会满怀激情,满怀憧憬,与课改一路前行。

因为在课改中我受到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成了学生真正的朋友,我更深深感到家长和学生的心不断向我靠近。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让我们如沐春风,它带来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让我们如沐春风,它带来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栅堰小学
多功能教室
音乐
邢如飞

蜗牛与黄鹂鸟
秀城实验
二楼音乐厅
美术
蒋晓蕾

点线游戏
清河小学
美术教室
科学
韩祺

各种各样的花
清河小学
三楼实验室
信息
沈敏杰

编一本心爱的古诗集
秀城实验
电脑教室
体育
蒋舜

快乐篮球
行知小学
大操场
下午
13:30-15:30
学科交流研讨(把握学科本位,体现学科特色)
多功能教室
行知小学

My Family
行知小学
多功能教室
音乐
祁颜冰

幸福生活
行知小学
二楼音乐厅
美术
葛艳

旧报纸的新玩法
栅堰小学
美术教室
科学
徐嘉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秀城实验
三楼实验室
信息
朱亮

知识卡片的制作
清河小学
电脑教室
体育
姚圣斌

我帮长辈做件事
秀城实验
大操场
第三节
10:45-11:30
英语
房俊

At the zoo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让我们如沐春风,它带来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更好地实践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索新的教研活动形式,促进各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我校与秀城实验小学、清河小学、栅堰小学定于3月18日在秀城实验小学举办首届四校联合技能学科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届时恭请贵校领导和教师莅临指导。

在课改的阳光下

在课改的阳光下

在课改的阳光下内黄一中2009级曹晓晴辅导教师:温晨红我是一名高三学生,即将面临六月份的高考,学习任务非常繁重。

尽管这样,却没有过多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相反,对高考我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因为近年来,我们学校大力推广和实施了新课改,在课改的阳光下,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改的阳光下,老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课改的阳光下,我们的地理课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一名学生,我正体验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品味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分享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无限效益。

一、新课改使我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把自己定位成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课堂的权威。

为了维护课堂纪律,树立“师道尊严”,完成“传道授业”的历史使命,老师更多的要求我们学生在课堂上听从指挥,接受命令。

老师一味的只顾讲解,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一股脑都“转移”给我们,想把知识强行“塞进”我们的大脑。

我们学生听的头昏脑胀,一知半解,昏昏欲睡,接受知识的效率很低。

老师这样教,事倍功半,我们这样学,枉费了老师的一片苦心。

这是因为老师忽略了我们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证,师生之间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互动关系,这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也是传统教育的悲哀。

我认为课堂的效果、学习的成败不是看老师课堂上讲了多少,讲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在新课改的阳光下,我们的老师重新审视自我,转变了以往偏面的教育观念,对自己的角色和地位重新界定。

老师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创设互动环境,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课堂上,老师充分尊重我们的需求,对我们持肯定和接纳的态度,引导我们主动去探究、去发现,从而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

通过老师的“教”唤起了我们的“学”,唤醒了我们失落已久的主体意识,发挥了我们的主动性,体现了我们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如同春风

课程改革如同春风

自我变革,迎接教学的春天课程改革如同春风,带我们走进教学的春天。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重新规划了教师的教育生涯。

教育的转轨要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始。

一、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主体权利的鲜活生命,因此应该放置在被尊重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他们所出现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要注意保护其幼小的自尊心,用一颗博大的心去宽容,效果会更好。

对于他们的优点也不能吝惜表扬,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并使之放大。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只有得到教师的尊重与支持,学生才会树立起自信心。

以人为本,特别强调要树立全面的学生观。

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真正需要的不是统一制定的进程表,而是给每一位学生一份私人进程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得到发展。

随时留心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一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对差生和后进生,更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还是有潜力的,感到希望之光尚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转变课堂行为作为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能力的束缚。

课堂只是提供了学习的场合,教师组织的教学也只是为学生设立了一种学习场景。

只有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只有符合学生的意愿,他们才愿意走进去学习,才能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

当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在老师的点拨下,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就会学得最好;当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动力和能力就会猛增,从而达到快乐学习;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因此,教师平时应多给学生以关怀、温暖,营造良好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要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与学生自己的目标和现有的知识联结起来。

咱们眼中的新课程

咱们眼中的新课程

咱们眼中的新课程咱们眼中的新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再也不只停留在冰凉的书籍里,算了走进教育教学的现场。

作为走在课程改革的第一线的教师,咱们感受着新课程,实践着新课程,也感悟着新课程。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咱们眼中的新课程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吹进了咱们的心田,也吹绿了咱们的视野。

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这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起点与归宿点。

我个人以为,新课程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追求,在我眼里,它比其它的理念更重要,因为有了它,新的教学和思想、教学行为才会得以产生和生存,它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平台。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咱们都知道,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更没有一蹴而就的语文教育。

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按照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环境同教师、学生、教材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打造乐学课堂,就是创建课堂新环境:尽力做到一、有情趣的导课二、有未解的内容3、有互动的交流4、有感悟的环节五、有起伏的流程六、有余味的结课。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咱们不可否定,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迷惑带来的,有的则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带来的,这不能不引发咱们的思考。

二、剪不断,理还乱——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虽然新课程改革给咱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在实践中,反思咱们的教学行为,咱们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处置不好的关系:1.“生本”与“文本”“生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依照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动身来处置文本。

比如说教材,它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从教师的角度讲,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与书本中心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教师可以按照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这就需要教师深切透彻地了解、研究教材,具有必然的材料重组的能力,但咱们的教师尚未完全或全数由教学型转向科研型。

关于课改的唯美句子

关于课改的唯美句子

关于课改的唯美句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课改的唯美句子及例子:
1. 课改不就是那股吹开知识大门的温柔春风吗?就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新的教学方法不就像春风带来了勃勃生机嘛!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了,老师不再一味灌输,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发现,这难道不是课改的魅力所在吗?
例子:“哇,现在上历史课可不一样啦,老师让我们分组扮演历史人物来讲述那段故事,真的太有意思啦!”
2. 课改难道不是那艘带领我们驶向知识彼岸的大船?它承载着我们大家,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呀!从死板的课堂到有趣的互动,难道不是课改在推动着我们前进吗?
例子:“哎呀,现在的科学实验课,我们自己动手操作,简直像在进行伟大的冒险!”
3. 课改就是那盏照亮我们求知路的明灯啊!就好像以前我们在黑暗中摸索,课改一来,哇,前路光明啦!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多棒啊!
例子:“你们看,我因为课改发现了我对美术的热爱,现在每天都盼着上美术课呢!”
4. 课改不就是那支神奇的画笔吗?把我们的学习生活描绘得五彩斑斓的!从沉闷到活跃,这不就是课改的魔力么?
例子:“在课改后的音乐课上,大家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真的太欢乐了!”
5. 课改难道不是那道开启智慧之门的神秘钥匙吗?就像原本我们找不到入口,课改一来,门就打开啦!新的评价体系让我们不再惧怕考试,而是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这就是课改的意义啊!
例子:“现在考试不再是压力啦,我可以用我最擅长的方式来表现,真的好开心!”
6. 课改就是那阵温暖我们心灵的春风呀!让我们在知识的田野里欢快地奔跑!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发展的机会,这就是课改带来的美好呀!
例子:“参加了话剧社后,我感觉自己都变得更自信了呢,这都多亏了课改呀!”。

《沐浴课改春风 感受课改温暖》

《沐浴课改春风  感受课改温暖》

沐浴课改春风感受课改温暖宁都八中孔丽丽我是一名数学教师,自从使用小学数学教学新课标(修订)后,让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一、新课改非常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教材编写最基本的科学性要求之一。

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方面的规律,在学习素材、呈现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经历不同的阶段,体现出相应的特征。

因此教材修订后教材结构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为此教材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材系统调整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使所出现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数学学习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注重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打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

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提供机会。

如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有较大调整,层次性更加明确。

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一学段内容减少,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搜集与整理;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第三学段分为“抽样与数据分析”和“事件的概率两部分”。

课改如一缕春风伴随我成长

课改如一缕春风伴随我成长

课改如一缕春风伴随我成长随着课改的脚步,我们闫庄镇中心小学的课改工作在高校长的带领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两年来的坚持我校终于制定了”三课五环”的教学模式。

我当然也不例外,也走在课改的大潮之中,我们学校的老师埋头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使学生爱上这样的课堂,针对这些我们备课、备学生、备课件等等绞尽脑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为了使我们学校的老师快速地成长,校长和教研组的老师们不厌其烦的听课评课。

今天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轮到我讲公开课了,我是既紧张又兴奋,手心都捏出了汗,心也快跳到嗓子眼儿了。

虽然这样的公开课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上了,但还是忧心忡忡,紧张的不行,因为上次的公开课上的很不成功,出了一些状况,提前两天制作的课件在上公开课的前一节拿到教室试放竟然什么也没有了,只好慌慌张张的又制作了一次,因为时间紧促好多内容都没有设计好,导致塞翁失马,漏洞百出!所以从那以后开始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早早备好课,一定按照“三课五环”的模式上课。

坚持了这么久我期待自己在教学上是不是有进步,也想得到大家的肯定。

我不想说自己有多努力之类的话,但我会努力做到上好每一节课。

就在我想着上回的公开课时,听课的老师陆续的来到教室,随着学生的一声“老师好”,开始上课了,我时刻提醒自己镇定镇定,就像平常那样按照教学环节来就可以了,这样自己忐忑的心情也平静下来了。

我上课的环节是这样的:第一步,导入课文。

在电子白板上出示检测题,反馈一下学生上节课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小组一对一的批改,错误的抓紧时间再写三遍,由组长监督检查,。

第二步,讲授新课。

根据播放的内容提示分组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组读下组评价。

尽量把握让学困生多读一读,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多多的积极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第三步,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先学生先自学,通过再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交流统一答案,如有争议继续讨论。

接着是汇报结果。

看着他们大声的讨论着,争论着,汇报着,还有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得面红耳赤,我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

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

多年来,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复翻阅,领会其中的真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参加。

全国人大常委陶大镛说;“教师应有一种苦读,苦学的精神。

”苦读、苦学应该是教师的“天性”。

学习研究新课标新课程,让我有了方向。

从学习中我懂的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我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

研究考题中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在同行身上学到的好方法也及时去应用。

我和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想,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吧!。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吹拂着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老师们积极主动努力地适应新课题的挑战,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多级多类新课程培训,教师们眼界大开、心灵震动,正在努力摒弃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构建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新课改是一项具体的艰苦的系统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而以往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

但面对滚滚而来的新课改浪潮,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际上教师们难免会有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走过场、甚至加重负担等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碰撞,传统的理念因根深蒂固未能打破,新的理念又未牢固建立形成,虽有过许多学习培训,但那仅是一日之功。

可以说理念是一种文化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传统理念由于日积月累,长年熏陶、浸泡,可谓坚硬如铁。

二是传统教育思想战车习惯性力量强大,或许已刹车,但强有力的惯性仍在推动其向前进,这也是几十年传统教育的深厚积淀所致。

三是广大教师其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的教育,从小到大吸的是传统教育的空气,是在传统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现在他们呼出的也是传统教育的空气,这犹如一个怪圈。

四是思想解放不够,保守有余。

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脚,患得患失,课改步子放大了怕基础不牢,步子迈小了又显沉闷死气。

五是教师自身水平、专业化程度也影响着新课程的全面落实。

因为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性层递性的学科体系,采用了主题式模块教学。

学科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及文化底蕴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沐浴课改春风,学生一起快乐

沐浴课改春风,学生一起快乐

沐浴课改春风,与学生一起快乐小学课程改革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润泽了广大从事小学教育的一线的教师。

回顾八年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漫长的,成长的历程也是漫长。

虽如此,但我快乐着。

对于我来说,陈旧观念的转变不易,传统教学理念一直在困扰着自己,影响着自己。

参加了两次通识培训,应该说是对自己心灵的两次震撼与洗礼,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

在此过程中,观念在逐步改变,对课改的领悟更加深刻。

课改八年,我收获的是课改新理念和无限的快乐。

在此,仅就积累、阅读、写作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背诵很快乐”,学生经常这样说积累与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怎样做呢?记得在农村学校上三年级的语文时,对于积累部分,我认真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解读,翻阅了小学语文l一6年级的教材。

同时,结合农村学校小学生的特点及家长辅导能力的实际,制定出中长期计划。

一是提出背诵目标。

对全班学生,提出总的背诵目标;对于不同学生,提出较高或较低的背诵目标。

背诵不拘泥于班级课程的进度,不囿于课内与课外。

在背诵的过程中,鼓励、引导和及时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我还能清楚地记起,学生完成背诵,老师签“背”字时,学生专注的神情,拿到课本掩饰不住的喜悦的场面,这常常使我激动不已。

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给学生的动力是无穷的,也许是终生的。

到半期的时候,班级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课本上所有的背诵内容,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内容,其余学生大部分能跟上教学进度。

此时,及时的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对不同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就很有必要了,引导选择背诵新的内容必须及时。

一学期结束,有很多学生背诵了大量课外的诗词、散文等,在学生写话练习和日记中经常能见到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语句。

平时与学生闲谈,说到背诵的体会时,好多学生总是说:“背诵很快乐!”我想,背诵积累的目标任务应该算基本完成了吧。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形式。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

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

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

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透露了许多问题。

下面仅就我在实施课程改革中遇见的一点困惑谈谈我的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

如一些教师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20以内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看图片回答:左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右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一共有几个纸鹤?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后,再用同样方法教学。

最后教师指挥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过于统一、注重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又例如,一年级上册实验版教材第40页有一道分类题,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

沐浴课改春风激活学生想象

沐浴课改春风激活学生想象

沐浴课改春风激活学生想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体会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学校李平新课程改革犹如一阵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思维。

我们在新的课改精神的指引下,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做了许多尝试、探索。

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想象力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体会。

众所周知,想象是在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力是人们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是语文新课程必须要走的一步。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不错,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又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是如此。

一、阅读教学中,深入意境,挖掘想象力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通过想象在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努力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大致通过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激活学生的想象。

第一步是揣摩;第二步是各种形式的朗读;第三步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认识、评价课文。

从而使之深入意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体会作品的艺术技巧,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如:在学习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我们首先让学生通过标题,想象一下作者在本文中可能会描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哪些方面的趣事。

经过思考,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讨论便热烈起来,为后面更顺利的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作了极有价值的铺垫,学生的想象之翅也随之飞扬。

其次,结合范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来感知文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童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的想象与感受合理吗?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童年生活经历,你是如何处理的呢?这样,通过作者的文字步步展开,学生的思绪也随之神游,不自不觉地进入了那妙趣横生的童话般的世界,随作者一起“细察”、“昂首”、“称快”、“自得”、“呀然一惊”……充分想象作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及其情态等,再辅之以必要的“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学生就能真正进入作者的世界,更深刻地领会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以及作者艺术构思的匠心和作品创造的艺术美。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吹拂着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老师们积极主动努力地适应新课题的挑战,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多级多类新课程培训,教师们眼界大开、心灵震动,正在努力摒弃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构建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新课改是一项具体的艰苦的系统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而以往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

但面对滚滚而来的新课改浪潮,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际上教师们难免会有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走过场、甚至加重负担等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碰撞,传统的理念因根深蒂固未能打破,新的理念又未牢固建立形成,虽有过许多学习培训,但那仅是一日之功。

可以说理念是一种文化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传统理念由于日积月累,长年熏陶、浸泡,可谓坚硬如铁。

二是传统教育思想战车习惯性力量强大,或许已刹车,但强有力的惯性仍在推动其向前进,这也是几十年传统教育的深厚积淀所致。

三是广大教师其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的教育,从小到大吸的是传统教育的空气,是在传统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现在他们呼出的也是传统教育的空气,这犹如一个怪圈。

四是思想解放不够,保守有余。

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脚,患得患失,课改步子放大了怕基础不牢,步子迈小了又显沉闷死气。

五是教师自身水平、专业化程度也影响着新课程的全面落实。

因为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性层递性的学科体系,采用了主题式模块教学。

学科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及文化底蕴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1新课程实施以来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欣喜地发现,正是借着课改这场春风,我们语文教师抖掉了身上的僵硬外壳,开始以更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

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

在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敞开了心扉,对所学内容侃侃而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也因此而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

但是,我们在尽情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亦尝到了不该有的苦涩。

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也有减损苗头,此等现象不得不使我们从语文课改的狂喜中清醒起来,去反思教学中的这些失误。

语文课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学生书不会读,字不会写,文不通,字不顺,那可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剧。

语文就是语文,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学得基本的语文技能,懂得语言运用规律。

我们关注语文教学的精彩,但有时精彩的外衣却掩盖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的本质,所以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改中的基础知识训练。

经过几天的暑期教师培训,我对新课标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其主要任务是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

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和煦清新的春风,吹拂着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老师们积极主动努力地适应新课题的挑战,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多级多类新课程培训,教师们眼界大开、心灵震动,正在努力摒弃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构建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新课改是一项具体的艰苦的系统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课改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而以往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

但面对滚滚而来的新课改浪潮,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际上教师们难免会有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走过场、甚至加重负担等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的碰撞,传统的理念因根深蒂固未能打破,新的理念又未牢固建立形成,虽有过许多学习培训,但那仅是一日之功。

可以说理念是一种文化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传统理念由于日积月累,长年熏陶、浸泡,可谓坚硬如铁。

二是传统教育思想战车习惯性力量强大,或许已刹车,但强有力的惯性仍在推动其向前进,这也是几十年传统教育的深厚积淀所致。

三是广大教师其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的教育,从小到大吸的是传统教育的空气,是在传统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现在他们呼出的也是传统教育的空气,这犹如一个怪圈。

四是思想解放不够,保守有余。

前怕狼后怕虎,畏手畏脚,患得患失,课改步子放大了怕基础不牢,步子迈小了又显沉闷死气。

五是教师自身水平、专业化程度也影响着新课程的全面落实。

因为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性层递性的学科体系,采用了主题式模块教学。

学科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及文化底蕴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六是高考指挥棒的挥舞升学率的紧箍咒制约着新课程的全面彻底真正的实施。

尤其是对模块教学的开发和深广难度的火候分寸的把握带来挑战,由于新课程高考方案还未出台,教师们往往不敢按《学科指导纲要》中规定动作去教,反而凭借原有高考相关要求,凭老课程思维定势随意拓展,一堂课上得不仅面面俱到,而且常常是“不放心不教”“舍不得不教”“手持新课本”“口授老内容”,将一些内容“挖深、讲难、扩大、走偏”。

七是新课程的长远理想效益与教师短期现实利益的矛盾与碰撞。

虽然前方路漫漫,但新课程出发号角早已吹响,新课程战车早已出征,只有坚持课改不动摇,才能冲破传统教育之坚冰,杀出一条血路;只有破釜沉舟之豪气,壮士断腕之勇气,逼上梁山之胆气,置之于死地,新课程才能后生,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迎来明媚灿烂的课改春天。

新课改,责任大,担子沉,为了新课改责无旁货,理应引领全体教师真正彻底走进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目标,促进新课改健康发展。

一、实施新课改,引领教师彻底真正“洗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课程的灵魂。

新课改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成功是新课程理念实践的结果。

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1、观念的转变与提升(1)整齐划一到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

(2)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3)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践。

(4)从强调独立分科到重视全面综合。

(5)从评价重选拔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6)从封闭保障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植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2、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学生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3)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

(5)学习是学生从内容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

(6)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 转变,由重结论向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3、新课程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的天使。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

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

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4、新课程的教材观教材不是法典,材不是圣经,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

教材表面看来简单了,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超越教材。

(1)新教材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新教材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3)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新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新教材注重为教师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留下余地,利于师生互动。

(6)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教学主题和内容编排中,并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只有教师头脑有了对教育理念相对成熟的理解并形成为自己所占有的知识图景,他们才能完成理念的更新,明白自己在教育理念大坐标中的位置和自己应该依靠的教育理念,明白自己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的方向以及自己的责任、使命所在。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实施新课改,引领教师及时永久“充电”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

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

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自身专业水平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

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以目前教师的素质,每走好新课改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不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鼓励教师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应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其特点增删教材,调整教法。

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

城市学与农村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学生、内陆地区的学生与沿海地区的学生、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阅读功底。

只有不断及时“充电”,才能保证新课改阳关大道畅通无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到日程,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这使我们的教师不会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缺乏收集信息、检索、运用的技术能力。

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的能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用准确而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都成为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信息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有对各种资源的整体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阅读不仅限于书本,还应该不断地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处理信息。

课改,对于昨天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明天的教师都不失为一种挑战。

充电,将使教师走进一片新的领地。

三、引领教师冲破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重围和壁垒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教育还背负着过于功利的目的时候,教育者往往有些手足无措的恐慌。

教育行为自身并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延续自己,在教育行为背后必须有着支撑它的力量。

但显然,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己,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这种机械的劳动自然会让许多教育者丧失信心,丧失对教育本身以及自己的信心。

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己经完全职业化、现实化,也就是教育庸俗化,教育不再承担什么,而只是被动地传达时代的要求,向社会输送所谓的合格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