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中的大唐_从月亮意象论唐诗中的青春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①《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汪曾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灵地的缅怀•汪曾祺论》,胡河清著,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③《汪曾祺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 1.汪曾祺:《悬空的人》,《汪曾祺全集•卷四》,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8年版,P265. 2.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汪曾祺全集•卷六》,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8年版,P495. 3.胡河清:《灵地的缅怀•汪曾祺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P61. 4.汪曾祺:《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汪曾祺全集 •卷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362. 5.汪曾祺:《我的家乡》,《汪曾祺全集•卷六》,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8年版,P191. 6.季红真:《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确立艺术的精神》,《汪曾祺精 选集•序》,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隋•杨广《春江花月夜(其一)》 夜雾含花气,春潭漾月辉。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隋•杨广《春江花月夜(其二)》 春情春思,于自然清新中流动着宇宙的旋律和怀古之幽思。 花非花,雾非雾,模糊不明之时,诗意哲想在无言之中流淌。 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则是孤篇压全唐,被闻一多先 生赞之曰:“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 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 伤”“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 宇宙意识”“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 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 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 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 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 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 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 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 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 摇情满江树。 四句换韵,旋律错落,灵动飞跃,感性的追问缀篇,而不是 理性的探求成文,构成一种独特的韵致。 李泽厚指出,“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 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 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晶莹” 现代 有句话说,“青春是糖,甜到哀伤”,在唐诗中又何尝不是呢? 面对着良辰美景,少年的展望,心上总是会生发出淡淡的哀伤, 却说不出是为什么。眼前是亘古的江水与月亮,心头是青春的易 逝与春景的难留。春去春来,潮起潮落,月圆月缺。月未央,心 未央。东山的月亮是永恒的,流水是无尽的,可是,“年年岁岁 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层叠的花影只在旦夕之间,欸乃 渔歌的调子去岁不同于今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 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 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天地宇 宙,其无穷之广大邈远,使得人生如寄,不免怅惘。然而,这一 切都是淡淡的,如远山画痕,似月光朦胧照春山。 唐诗中,春日里,牧童远笛是常出现的意象,雨后或是月明 中,诗境清丽自然。牧歌笛音,沐浴在春风月色里,是何等的怡 然与潇洒。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 音’的本质” “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 特征” 。
——林庚《唐诗综论》 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盛唐诗新鲜自然,洋溢着活泼的时代气息。开放多元的社 会,丰富多姿的生活,滋养了唐诗的风神。大唐的时代精神有着 宏大壮阔的包容性和乐观积极的进取心,就像莫高窟的飞天一 样,蓬勃饱满的盛唐诗,飞动着青春精神,洋溢着人的本真之 情。“举杯邀明月” 这是唐人的意态;“月下飞天镜” ,这是 唐人的想象。月亮在唐朝,也有了少年情怀 的味道。
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之月 边塞诗是唐代一个特色题材,前少古人,后少来着——中 国古代最优秀的边塞诗,大都集中在此。唐以前写到边塞战场, 或是述行旅艰辛,如曹操《苦寒行》;或是忧思国运,如王褒 《关山月》,像曹植《白马篇》那样充满着豪情壮志的诗篇是不 多见的。唐以后亦然,边塞被写得越来越沉重,失去了青春的意 蕴。而在唐代,尤是盛唐,边塞是一种情怀,“宁为百夫长,胜 作一书生” ,士子们愿意放下笔砚,去到那金戈铁马的大漠边 关成一番事业。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唐朝人在性 格上,很是侧重沙场功业,边塞诗也就写得浪漫昂扬,富有进取 精神。正如林庚《唐诗综论》所言,“边塞诗主要的并不在于写 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 歌”。
综上所述,汪曾祺作为一个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认同 感,性情有着中国“古风”的江南文人,他的文艺思想中表现出 他对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审美品格的坚定守望就不言而喻
了。这种“乡愁”是汪曾祺表现出来的一种永恒的情结。推己及 人,对侨居爱荷华二十多年的聂华苓,他就说:“我们是你的娘 家人。”正如人所言,“他经历着文化崩坏的历史过程,以思乡 之作记录着正在消亡的文化,以诗性的惆怅作了最后的回眸” 。汪曾祺的这种守望,这种“乡愁”有着人类普遍的价值。因为 他表达了远离自然的现代人共通的感受,对于精神家园的渴望。 他这种永恒的“乡愁”已经被不同文化的读者接受,并且是真正 地从乡土走向了世界。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及其文化,这也正是 汪曾祺的意义所在。
大众文艺
文史哲
月光中的大唐
——从月亮意象论唐诗中的青春精神
宋雪 (山东Biblioteka Baidu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50000)
摘要:月亮是中国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但永恒的主题中有着浓 重的时代色彩。唐诗中的月亮,和其他时代相比,富有青春的精神和 韵致。边塞之月、羽觞之月,有着不同的情思;月光里的春天、月色 中的豪情仙踪,有着超越时空之美。从月亮意象、青春精神看唐诗之 美,可见其空灵与充实的相益相成,亦可见出唐诗之大境界。
有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以及强大民族文化规范力量的区域。特别 是明清以来,经济发达,泽被中华文明,深植民族传统文化。汪 曾祺的童年、少年生活就在江南的一个乡间度过,年少时的他受 到了传统文化的种种教育和熏陶,其文化积淀在他的身上烙下来 了。在这种文化积淀的影响下,汪曾祺获得了最丰厚的传统精神 文化的滋养。他也始终以一个受到传统文化滋养长大的江南文人 自居,对传统文化精神、古典文艺审美品格有一种天然的自觉 性。汪曾祺坚持“高蹈古风”,经过江南文人多少个世纪磨洗的 民族传统文化、生命情趣、文艺审美品格在他身上自然而然地传 承了下来,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人。
关键字:月;唐诗;美;青春精神
夏历以月亮计时,重视农耕的华夏民族因而对月亮有着特殊 深厚的感情。元夕仲秋,是望月的节日;嫦娥玉兔,是月亮的传 说。加上月亮是一些西部民族的图腾,随着民族融合,月亮情结 渗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也凝进了千百年来人的精神。月亮成为 了中国诗歌的典型意象,从《诗经》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到楚辞的“被明月兮珮宝璐” ,那碧空的一轮,陪伴了多少寂 寞的旅程,见证了几多悠悠的思绪,甚至可以说是伴随了中华民 族的历史。到了唐代,科技艺术繁荣,多元化社会发展,月亮意 象更是有了多重的内涵与意蕴。这其中的美学精神与境界,也深 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三、“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里的春天 春是四季之繁华,少年是一生之芳华。唐诗中的少年情怀, 在春天的句子中尤为突出。月是亘古的,春是轮回的,月光里的 春天,是诗情洋溢的所在,是境界悠远的所成。 春江花月夜,是月光中春天之美的极致。乐府旧题《春江花 月夜》,在隋炀帝和张若虚笔下,演绎成了美的经典。 暮江平不动,青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另外,汪曾祺对自己气质、性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 仅把自己归为一个江南文人的范畴,更确信自己是一个只会写 “小桥流水”的小品作家、一个“调色盘里没有颜色,只有墨” 的画者、一个追随“疏朗清淡”的桐城古风的文人。他自认为有 着“曾点”式的艺术人生追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 者”,是一个平心静气、真诚可爱的人。汪曾祺鉴定和认同的这 种淡泊平和、自然随性的性情,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士大夫文人的 “风骨”。正如他自己所说“文如其人”,文也应该如其人,他 凭着自己的艺术感觉找到了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美学风格:含蓄 淡雅、朴素自然、和谐。这也是汪曾祺在人生艺术形式上、审美 理想追求中体现出中国“古风”的再一个原因。这也可以说是汪 曾祺对于审美价值、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个人选择和个性追求。 他的个性偏于传统古典的特征:仁爱潇洒、宁静自然、自适平 和、乐天旷达。作为个人气质的折射,汪曾祺自然认同这样的民 族文化形态,选择了这样的艺术情趣、审美品格。这其实可以说 是他的的生命本色与民族特色相辉映而已。汪曾祺不愿意做,并 也不是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
作者简介 肖连花,女,1982年8月18日,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160
文史哲
大众文艺
盛唐时代的边塞主要是西北和东北,长城、明月、关防、沙 漠,成为典型的诗歌意象。“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 万里,吹度玉门关” 。“天可汗”时代的英雄主义情怀,在长 风明月间化为了大唐诗篇。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意象是情趣之源,万象之姿入心,天地之意入魂,方有诗 情生。于是,陶渊明在菊之中见出劲节,周敦颐在莲之中见出 高标。而月亮,几乎是所有诗人心上的一部分。“今人不见古 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唐时的月亮,犹挂在天幕;唐人的 心,已是凝在了纸墨丹青间。读诗,读月,读心。月亮拉近了今 人和古人的距离,读诗亦是心与心的对话。永恒的主题中有着浓 重的时代色彩,唐诗之美,飞动在静照的灵悟里;唐之风骨气 象,溶浸在茫茫月色中。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在这岳阳楼的月光里,诗人甚至幻想在云间天上醉饮,畅快 的心情伴着山间好月,“一杯一杯复一杯” ,叫人疑心他能够 喝下浩渺的洞庭湖。湖上凉风袭人,诗人长袖当风,既歌且舞, 如月下飞仙。这月光下的喜悦中,饱含着生命青春的热情,当这
空灵的魂魄飞升,唐诗也由此千年不老,如同亘古的月光,长照 金樽里。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唐•岑参《碛中作》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思乡伤时的喟叹哀伤凝合,形成 了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情绪 。在“葡萄美酒夜光杯” 的边塞岁月,月亮挂在城上,溶在酒里,醉在琵琶声中,见证了 血染沙场,倾听了征人的忧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将士们,谈笑 间挥洒着青春的豪情;笛声响起时,也有着绵密的乡愁。唐代边 塞诗开朗壮阔,感而不伤,字里行间流淌着盛唐的胸襟和气象。 而边塞的月亮,这一清幽的意象,是对沙场血战的激烈情绪的一 种调节,也是将士思乡时的一种安慰——月光普照着大地,照着 战场也照着家乡。月亮是有脚的,我走月亮也会跟我走,月亮陪 我走到战场上;月亮是有情的,残酷的战争之下,“月色苦兮霜 白” ,人苦月亦苦。这样的情思之下,月光照进了诗歌,定格 在纸上,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美学境界。秦时明月汉时关,成为 唐代壮阔之音。 二、“飞羽觞而醉月” ——琼浆醉月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写出了唐人对月与酒的态度。 “月明星稀”之时“对酒当歌” ,本是魏晋风度,唐代承 袭了建安风骨,又有豪迈的浪漫气质,把酒问月,可谓将酒与月 的吟唱发展到了淋漓尽致。挚友相聚、临别饯行、久别重逢、沙 场临风,甚至是一个人兴起之时,都要邀月饮酒,一醉方休。这 是唐人的潇洒,酣畅淋漓,诗情才思如天马行空,错乱的时空与 宇宙空间,斑斓迷离的意象与情采组成,月亮荡漾在酒杯里,喝 下在肚里,融进了诗人的才情,“酒放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 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李白,是诗仙, 也是酒仙,《李白酒诗注》就选了他关于酒的诗251首。陶诗篇 篇有酒,李诗却是处处透着酒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空对月” ,青莲夜饮,举杯抬头,望见月亮,将一腔诗情和着 月光倾洒纸上。醺醺之时,甚至于“欲上青天揽明月”。月亮 是心灵的一部分,也是不离不弃的伴侣。如其《月下独酌(其 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苏轼有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以致苏州拙政园有 轩名“与谁同坐”。与东坡相比,李白的诗句更多了醉意,多了 浪漫迷离的想象。独酌而无友,本是寂寞事,诗人却突发奇想, 把明月和自己的影子邀来同饮,如桃园花间有三友。月既“不解 饮”,只好学陶渊明“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且歌且舞,一 醉方休。这人生态度真是堪与刘伶相比。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