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中的大唐_从月亮意象论唐诗中的青春精神
唐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与时代精神(1)
2005年6月第8卷第3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X ia 'n Un 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 ial Sciences Editi o n)Jun .2005V o.l 8N o .3 收稿日期:2005-02-10作者简介:胡 娟(1963-),女,山西洪洞人,西安市职工大学讲师,西北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唐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与时代精神胡 娟(西安市职工大学,陕西西安 710068)摘 要: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
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不同,在月亮中所寄托的情思不同,月亮意象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唐诗;月亮意象;情思;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I2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 (2005)03-0013-04中国创造了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如嫦娥奔月、望舒御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同时,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风、花、雪、月 历来又是诗人笔下的常客,在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史中,先哲们一直在探索月亮的奥秘,如 夜光(月亮)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顾菟在腹?[1](P52)这就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咏月诗。
直到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人类已登上月球并揭开了月球之谜的今天,这些神话和诗句,仍然是那么的迷人,富有永恒的魅力。
就诗歌而言,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歌中的意象,不单是抒情的媒介,它蕴含着深邃的某个意念和思想。
具体到月亮来说,它本来只是一个抽象的思考的结果,但在思索中,诗人却不把它具体化,而是在冥想中把幻景熔铸进去,最后以形象的想象图景把原来的观念取代或掩盖起来,化抽象的东西为具体的东西,在瞬息间呈现出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即诗人眼中之月之形神与诗人胸中之人之情志,不即不离地在诗人笔下形之为月亮意象。
诗国的高峰、诗苑的奇观在唐代。
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唐诗中月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唐诗中月的意象,供大家参考。
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唐诗中月的意象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高一作文】大唐月色 优秀随笔800字
【高一作文】大唐月色优秀随笔800字大唐月色大唐盛世时期,人们对月亮的崇拜不仅表现在文化上,还表现在艺术上。
唐代的诗词熟知于世,其原因就在于那时的文化氛围极其浓厚,而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乏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之句,写出了怀揣得意的豪迈;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神女生涯原是梦,小郎今夜又东风”之句,写出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当然,大唐月色的美丽并不止在文化和艺术上的体现,更在于它那美丽的画面。
在大唐盛世中,月亮的壮丽与美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人们喜欢在月色下游览,吟诗作画,把一切都留在月下。
我想,对于大唐时期的人们来说,月亮是他们心中的宁静。
而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大唐月色则是我们心灵的依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繁忙,很多人开始追逐名利,忙于事务。
他们忙碌而又无助,有时候感到孤独无助。
而大唐月色,可以为这些现代人的生活注入灵气和温暖。
看着明亮的月光,人们的心情会变得从容,很多问题也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大唐月色,像一份美丽的礼物,让我们心灵安定,并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方向。
在这个崇尚实用的社会里,大唐月色是一份令人难忘的礼物。
我们应该珍惜,将它传承下去。
在大唐高峰的时期里,知音难觅,但他们在月光下相逢了;在现代社会里,压力巨大,心灵彷徨,但我们仍有大唐月色可以陪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唐月色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他们的文化氛围、艺术创造、生活方式与现代人几乎没有区别。
因为,在最根本的层面上,人的思想与感情是不变的。
无论是大唐时期,还是现代社会,人都需要情感寄托和文化滋养。
只要有心,就会把大唐月色的精神永远的保留下来。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
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
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
最新唐朝的月光 读后感随笔
唐朝的月光一代人,一轮月,一生希冀。
――题记大唐盛世,天高地远,似乎月光也变得格外美丽,皎皎玉盘,明媚如霜。
它在天上,更在人们心上,成为无可替代的精神与信仰。
溶溶光影中,人们找寻着属于自己的时代。
中国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中“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正如老子所云:“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私以为,此种人与自然之关系在不同时代皆有着共同的普世价值,唐朝更不例外。
这个繁荣昌盛,万国来朝的时代,其辉煌亦映衬得月光熠熠芬芳。
盛世下的人们以月光寻觅其心,将个人之于吾心,之于家国甚至天下的执念,都温婉地融入月华之中,如此天朗,人和,“物”与“我”便可跨越时空的阻隔汇为一体,达至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静夜思》,凭借短短二十字,占据了华夏诗史至今两千余年的历史,其不可承受之重由此可以窥知。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明月高悬,霜染窗前,一俯一仰,便是情忆吾乡,一往而深,彼时时光凝,物我一。
未眠者跨越黑夜与时光的距离,进行人与月,人与自然无比深沉的对话。
当个体情感流淌于笔端,月我之境将以另种方式升华为月我与他的相融与统一。
此时个体之情便引起群体的共鸣,进而引发整个民族拳拳故土情的共鸣。
此情壮哉!此景美哉!太白曾叹息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光阴荏苒,岁月流转,历史的车轮辘辘碾过,今人成为古人,古人不见今人。
唯有一叶鹅黄,连接着朝代更迭的始末,成为亘古不变的永恒。
在遥远的古代,它被劳动人民赋予神秘而蒙昧的色彩,似乎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某种不可言说的信仰。
即使大唐盛世最终无法扭转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悲剧命运,然而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希冀却依旧长存在人们的心中,虽是烽火狼烟,刀光剑影,却兼有小桥流水,几许人家。
仿佛乱世之中,亦有至世之美。
天有明月,地有明心,所谓月光,所谓信仰,不过是心有所向。
即使面对风霜,却依旧心怀希望,无所悲伤。
正如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丰富而深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有清新飘逸之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有沉郁顿挫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有情致缠绵之美。
天涯同一月,笔下万千情。
因此,作为象征,月亮有时就反映着古代墨客骚人各种各样的感情。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明了作者躬耕田园怡然自得之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之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相思的情怀;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抒发了忘情山水之情;还有借月反映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了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比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并不是月光有冷暖之分,而是用月光反映孤独与失意者的凄苦心象。
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回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
李白有诗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契合。
《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正是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才牵系着诗人蹉时伤悲的情怀。
同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借以表现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意象。
历代诗人喜欢选择月亮这个意象来融寄感情。
王维《竹里馆》中把明月当成知音。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沉浸在清幽澄静的快乐中。
《鸟鸣涧》以月出惊山鸟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
春夜的山涧里,人闲、夜静、山静,只有开败的桂花悄悄落下,是那么的静、幽、淡、雅,散发出一种清气,似乎诗人的灵魂已离开了肉体,离开了尘世,与静谧的自然融为一体,升上了浩渺的天空,又好像自然摄取了诗人心灵的澹泊之气,变得那么和谐、宁静,叫人分不清哪是物,哪是人,哪是自然,哪是诗人。
浅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亮意象兼其他
浅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亮意象兼其他翻开古典诗词,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春江花月夜》一诗围绕月亮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构成了月亮不尽的审美世界。
明月升起,皓月当空,万物澄碧,引起青春初醒的诗人对天发问之豪情,比照古今,视接千载;月夜光华,弥漫着难以言传的相思离愁,也激起有情人之间浪漫的想象,乘着月亮到达彼此,聊慰相思之苦;月落西斜,江树摇曳,无尽的孤独落寞尽在今夜不语的月光中。
种种月亮意象,分别联结着主体审美心理中的许多层面。
由此看来,“月亮”这一个语码,在规定性的具体语境中,展示出多重的象征系统。
《春江花月夜》一诗高度综合了中国诗人有关月亮的思考和诗意创造,因此备受世人喜爱。
月光下的世界绰约迷离,别有光辉,呈现出格外幽静恬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老子说:“致静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静观是中国哲学追求进入自由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哲学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与此对应的审美追求即刘勰所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这种艺术境界恰似晶莹澄静的月色。
月亮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阴柔的美学风范。
月照乾坤,辉映苍穹。
月光如水,将尘世一切烦恼和躁动洗涤得干干净净,一切都转入安静澄澈。
审美主体经月光清洗后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静静荡漾,人心也随之晶莹剔透。
这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讲的“异质同构”所产生的效应。
以此心静观明月,心静与月静相契合,创造出晶澄静幽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宗白华先生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论述:“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是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唐诗中月的意象分析
唐诗中的“月”的意象分析摘要:月以朦胧,感伤,皎洁等独特的内涵,在诗歌的传情达意时频受诗人们的喜爱,月作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自古有之,尤其是唐朝,月的内涵更加丰富。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
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不同,在月亮中所寄托的情思不同,月亮意象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月亮;意象;唐诗;时代精神The "month" tang image analysisChenLiLi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Abstract:Month by dim, sentimental, clear, and other unique connotation in poetry, the time-frequency (SMS) by the poetry of people love, on one of the image as poetry have since ancient times, especially the connotation of tang dynasty, months more rich. The moon tang imagery is linked to the spirit of times. In early,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four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to the moon, the poet feelings and respond differently, in the moon and their different, the moon imagery reflects different times spirit.Keywords:the moon; Image; Tang poetry; Times spirit意象,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的审美范畴,是通过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同时它又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唐诗中的月亮题材研究
唐诗中的月亮题材研究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众多伟大的诗人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其中,以其优美而深邃的描写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唐诗中关于月亮的题材。
本文将对唐诗中与月亮相关的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
月亮在唐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唐代社会对于月亮有着特殊情感和重要地位。
•月亮在唐代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浪漫、寂寞、崇高等。
•通过体验月亮所代表的情感,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人们内心世界。
月亮题材在唐诗中的常见形式1.描绘明朗清澈的夜空:•此类作品主要突出了夜晚明朗,星光闪耀,在这种背景下描写月光更为鲜明。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描绘明亮的明月:•这类作品通过描绘明亮的圆月,展现出静谧与安宁的氛围。
•如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牵牛織女星。
”3.借助月亮抒发个人情感:•通过月亮这一象征物,诗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伤感或者希望等情感。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将月亮与自然景观结合:•有些唐诗将月亮与其他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意境。
•如白居易《长恨歌》:“旦那尚思眠玉树?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诗中的经典作品分析与赏析1.杜牧《秋夕》:•描绘了明亮圆满的月亮,烛光和流动的螢火虫。
•展现了秋天夜晚宁静愉悦的氛围。
2.白居易《长恨歌》:•将月亮与河流、门关等景观结合,塑造出宏大的史诗气息。
•表达了对离别和时间流逝的感慨。
3.李商隐《夜雨寄北》:•通过月亮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情感,并以雨水增添了凄凉感。
唐诗中月亮题材的影响与传承•唐代诗人对于描绘月亮树立了很高的标杆,后来的诗人无不在借鉴和吸取唐代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月亮形象,进行创作和发展。
•唐诗中描绘月亮的手法和意境也影响到后世文学和文化创作,成为一种常见而深入人心的表达方式。
又是明月时——赏析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
又是明月时——赏析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唐代的浪漫诗人李白,还是宋代的豪放词人苏轼,他们都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探索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一、明月的美丽明月的美丽是唐诗宋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以各种绚丽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明月的光辉和晶莹。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词以明月为背景,通过对明月光辉和夜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许多唐诗宋词中还通过对月亮的比喻来描绘女性的美丽。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明月的光辉来比喻女性的美貌,表达了对思乡之情的思念之情。
二、月亮的神秘除了美丽,月亮在唐诗宋词中还被赋予了神秘的意象。
在一些作品中,诗人们将月亮与仙境、神话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以月亮为引子,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此外,一些唐诗宋词中还将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赋予了月亮更深层次的含义。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以明月为背景,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无奈。
三、月亮的象征意义在唐诗宋词中,月亮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诗人们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词以明月为背景,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唐诗中对于月亮的描写丰富多彩,有些是描写月亮的形态和色彩,有些则是探讨月亮背后的意蕴。
月亮在唐诗中以其神秘优雅的形象,涵盖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唐诗中的经典描写,探讨月亮在唐诗文化中所涵盖的内涵。
月亮形态和色彩的描写唐诗中的月亮经常被形容为圆的、皎洁的,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这里,明月被形容为晶莹剔透的圆形,照耀在床前的夜空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另外,有些唐诗还把月亮比做寒玉,如《池上》中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在这里,月亮被形容为寒冷的玉石,沉静而独立。
此外,月亮的色彩也被唐诗家们赋予了丰富的想象。
有的唐诗描绘了月亮的银色和白色,如《雪梅·其二》中“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被描绘成了银白色的光芒,照亮着故乡的山河;有的唐诗描绘了月亮的金色,如《春夜喜雨》中“宿鸟归飞急,池鱼跃不同。
月出掉光来,半壁见海明。
”在这里,月亮被描绘成了金黄色的光芒,在夜空中熠熠生辉。
月亮背后的文化意蕴除了月亮的形态和色彩,唐诗中也探讨了月亮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方面,月亮在唐诗中被赋予了离愁别绪,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在这里,月亮成为了离愁别绪的象征,凉意和暗香更是使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愁绪。
另一方面,月亮也是唐诗中的美德的象征。
如《登飞来峰》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在这里,月亮被描绘出了浪漫的氛围,是人们追求自由、远行的伙伴。
此外,月亮在唐诗文化中也成为了追求美好的象征。
在《静夜思》中,主人公在夜晚独坐,思索人生,纵然思绪万千,对生命的追求却始终没有停止。
月亮被赋予了希望的象征意义,如每逢月圆之夜,为了庆祝月圆人和、团圆美满而展开的中秋节。
总结在唐诗文化中,月亮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唐诗中的月光(兼探索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与社会变迁)
唐诗中的月光(兼探索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与社会变迁)作为一个自幼便喜爱诗词的人,时至今日,我肯定地说,这一生绝对不会与诗词绝缘。
而作为诗中的巅峰,唐诗更是手不释卷,时阅时新。
诗词是个性的艺术,有个性必然有偏好,狂士会更喜欢诗中的情,雅士会偏于诗中的花竹,少年会钟于诗中的愁,中年多半会归隐于诗中的田园。
中年的我,对于唐诗中的群体意像中,更执着于唐诗中的月。
中国的一首好诗,尤其是唐诗,与后世侧重于用典,说理不同,唐诗的灵魂,更胜在意象上,唐诗以意象胜,绝不是一句空话,用花鸟风雪,酒水剑舞是唐诗中普遍的意象,诗人们从各个角度,赋予了这些意象强大的灵魂和美学属性。
而我,更偏好于唐诗中的月。
“酒入愁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这是当代诗人余光中的名句。
月亮的意象在唐诗中数不胜数,以月寄情,以月抒怀。
有人大致将月亮意象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望月怀远,寄托思念之情,这里面有友情,爱情,故乡。
还有借月抒怀,表达隐逸情怀,以月入禅,或者对月冥思,引发对时空永恒的思索和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伤感。
而我今天另辟蹊径,从时间轴的角度来观察月亮在唐诗中的意象,以及当时社会形态的变化。
首先入选的应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一共15个月字,4个春字,12个江字,2个花字,2个夜,可见全诗在江与月这两个意象被反复拓展,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更是诗中名句,揉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又回到现实,展现了离人怨妇的相思之情,离人那儿去了,诗中并没有明说,但从张若虚生活在初唐年代,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烔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绪中,离人或许戍边去了。
再接合诗中前文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大唐,路在何方,可以看到,一个方兴未艾的大唐正在路上。
关于月在唐诗中的第二个名篇要推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了,全诗如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诗人在这个时代诞生并繁荣。
而在唐诗中,最为常见且深具意境的意象之一就是月亮。
在唐诗中,月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元素,更是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唐诗中的月亮意象。
首先,唐诗中的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在唐朝,文人士大夫经常要离开家乡奔赴京城或远方,一方面是为了事业,另一方面却也难免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故土。
因此,月亮成为了他们思念家乡的载体。
例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楼之巅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月亮则成为了诗人思乡之情的象征,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其次,唐诗中的月亮也常常被赋予了浪漫的爱情意义。
在唐朝,诗词约会成为了一种文人士大夫间流行的社交活动,很多诗人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
月亮作为浪漫与美丽的象征,被诗人们用来描绘爱情的甜蜜和忧伤。
例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明月光的美景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在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诗意更加动人。
此外,唐诗中的月亮还常常与诗人的孤独与寂寞联系在一起。
在唐朝,很多诗人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权谋之争格格不入,因此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
他们通过把自己比作漂泊的月亮,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只有馀莺啼后庭,恨无归日又黄昏。
”这首诗以相思之苦为主题,将诗人比作寂寞的月亮,传达出内心的忧愁之情。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月亮意象丰富多样,承载了思乡之情、浪漫的爱情以及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月亮在其中既是一种自然元素,又是一种象征,使得唐诗中的诗意更加深邃和含蓄。
正是由于这种丰富的象征意义,唐诗的月亮意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最盛的时期,其发展的文学创作造就了当时历史上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他们把风景、声音等转化成了文字,把很多典型的意象和寓言的技巧运用在诗歌中,其中月亮这一最主要的天象使用最为频繁,它也成为了唐诗的一个重要的意象。
月亮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的象征,表现在它的光辉、变现、充满着神秘感和神秘色彩,反映出一种宏大的道德精神。
在唐代,月亮被当作是特殊的意象,既表现出它对人们情感表达的真挚,又引发出铺天盖地的联想。
它极大地拓展了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月亮丰富诗歌意象,以"月"字表达所思所想。
唐诗中多使用"月",以它所蕴含的宽广的意念加以描述,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气息,制造出既有哀愁又有喜悦的调调。
月亮意象常用来表现孤寂、遥远、思念,但也可以表现的恋爱的情绪和宽广的想象力。
月亮还可以表现出思念的深邃、景象的宏大,反映一种宏大的道德精神,有强大的纪念感,可以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不满,对政治不满等。
唐朝诗歌渴求表达,其中月亮意象被广泛运用,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和叙事。
这些意象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唐朝文化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带来了沉浸其中的愉悦。
在诗歌的翻译中,要恰当地表达月亮的意象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诗歌中对月亮的意象表达,在诗歌翻译中可以引用同样的宏大精神,借助另一种语言,表达同样的思想和情感,以此来实现翻译的最大效果。
当诗歌翻译采用月亮意象时,译者可以使用更广泛的调和表达手段,如叙事、画面等等,以达到表达效果的最佳。
总之,月亮在唐诗中的使用数量较多,对它的解读可以体现出唐代文化的独特气质,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也很大,由此可见月亮在古代文本中的重要性。
浅析唐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唐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作者:刘曙彤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07期[摘要]月亮给了唐诗丰富的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深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唐代诗词中月亮表达的意象。
[关键词]唐代诗词月亮意象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
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深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月亮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已经扎根在心田,那么唐代诗词中的月亮具体代表什么呢?一、月的边塞意象“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明月蕴涵边塞人的悲愁,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有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娴雅;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二、月的思乡意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抒发思乡怀远之情是常用的笔法。
唐诗里的月光
唐诗中的那一轮明月——浅论唐诗中的月光意象
二 月 亮 意 象 中 的人 生 月升 月落 .月 圆 月缺 。 月光 是 永 恒 的 ,人 生 是短 暂 的 .在茫 茫 的 历史 舞 台上 人 始 终 只 是 匆匆 过客 。所 以 古 人 常 以 月 的意 象伤 感 生命 的 流逝 。如 《春 江 花 月 夜 》的 “不 知 江 月待 何 人 .但 见长 江送 流水 。今 人 不见 古时 月 , 今 月 曾经 照 古人 ”或 是 借 历 史 遗 址 ,抒 发 对 物 是 人 非 之 感 .“淮 水 东 边 旧 时 月 ,夜 深 还 过女 墙来 。只 今 惟 有 西 江 月 .曾 照 吴 王 宫 里 人 。”刘 禹锡 的这 首 《石 头 城 》借 金 陵 城 的 沧 桑 巨 变 .抒 发 历 史 兴 亡 的深 沉感 慨 。
—
—
浅论 唐 诗 中的 月光 意 象
的 圆 满 与 欠 缺 .所 以 中 国 古 代 诗 人 对 人 生 际 遇 的敏 感 ,
常 常 因 为 月明 月阴 .月 圆 月 缺 而 倍 增 ,因 而 诗 人 笔 下 的
画 罗 敏
月 便 常 常 与 悲欢 离合 的情 感 相 联 系 。 例 如 :“今 夜 都 州 月 ,闺 中 只 独 看 ”(杜 甫 《月夜 》),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 Il l‘攀
声 、“咳 嗽 ”都 为 “火 起 ”做 了 铺 垫 和 暗 示 ,是 深 夜 起 火 、 我们从 以下几个角度解读 写 道 “忽 一 人 大 呼 ‘火 起 ’,夫 起 大 呼 ,妇 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哲
月光中的大唐
——从月亮意象论唐诗中的青春精神
宋雪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50000)
摘要:月亮是中国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但永恒的主题中有着浓 重的时代色彩。唐诗中的月亮,和其他时代相比,富有青春的精神和 韵致。边塞之月、羽觞之月,有着不同的情思;月光里的春天、月色 中的豪情仙踪,有着超越时空之美。从月亮意象、青春精神看唐诗之 美,可见其空灵与充实的相益相成,亦可见出唐诗之大境界。
有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以及强大民族文化规范力量的区域。特别 是明清以来,经济发达,泽被中华文明,深植民族传统文化。汪 曾祺的童年、少年生活就在江南的一个乡间度过,年少时的他受 到了传统文化的种种教育和熏陶,其文化积淀在他的身上烙下来 了。在这种文化积淀的影响下,汪曾祺获得了最丰厚的传统精神 文化的滋养。他也始终以一个受到传统文化滋养长大的江南文人 自居,对传统文化精神、古典文艺审美品格有一种天然的自觉 性。汪曾祺坚持“高蹈古风”,经过江南文人多少个世纪磨洗的 民族传统文化、生命情趣、文艺审美品格在他身上自然而然地传 承了下来,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人。
参考文献 ①《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汪曾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灵地的缅怀•汪曾祺论》,胡河清著,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③《汪曾祺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 1.汪曾祺:《悬空的人》,《汪曾祺全集•卷四》,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8年版,P265. 2.汪曾祺:《我的创作生涯》,《汪曾祺全集•卷六》,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8年版,P495. 3.胡河清:《灵地的缅怀•汪曾祺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P61. 4.汪曾祺:《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汪曾祺全集 •卷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362. 5.汪曾祺:《我的家乡》,《汪曾祺全集•卷六》,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8年版,P191. 6.季红真:《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确立艺术的精神》,《汪曾祺精 选集•序》,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之月 边塞诗是唐代一个特色题材,前少古人,后少来着——中 国古代最优秀的边塞诗,大都集中在此。唐以前写到边塞战场, 或是述行旅艰辛,如曹操《苦寒行》;或是忧思国运,如王褒 《关山月》,像曹植《白马篇》那样充满着豪情壮志的诗篇是不 多见的。唐以后亦然,边塞被写得越来越沉重,失去了青春的意 蕴。而在唐代,尤是盛唐,边塞是一种情怀,“宁为百夫长,胜 作一书生” ,士子们愿意放下笔砚,去到那金戈铁马的大漠边 关成一番事业。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唐朝人在性 格上,很是侧重沙场功业,边塞诗也就写得浪漫昂扬,富有进取 精神。正如林庚《唐诗综论》所言,“边塞诗主要的并不在于写 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 歌”。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在这岳阳楼的月光里,诗人甚至幻想在云间天上醉饮,畅快 的心情伴着山间好月,“一杯一杯复一杯” ,叫人疑心他能够 喝下浩渺的洞庭湖。湖上凉风袭人,诗人长袖当风,既歌且舞, 如月下飞仙。这月光下的喜悦中,饱含着生命青春的热情,当这
空灵的魂魄飞升,唐诗也由此千年不老,如同亘古的月光,长照 金樽里。
另外,汪曾祺对自己气质、性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 仅把自己归为一个江南文人的范畴,更确信自己是一个只会写 “小桥流水”的小品作家、一个“调色盘里没有颜色,只有墨” 的画者、一个追随“疏朗清淡”的桐城古风的文人。他自认为有 着“曾点”式的艺术人生追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 者”,是一个平心静气、真诚可爱的人。汪曾祺鉴定和认同的这 种淡泊平和、自然随性的性情,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士大夫文人的 “风骨”。正如他自己所说“文如其人”,文也应该如其人,他 凭着自己的艺术感觉找到了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美学风格:含蓄 淡雅、朴素自然、和谐。这也是汪曾祺在人生艺术形式上、审美 理想追求中体现出中国“古风”的再一个原因。这也可以说是汪 曾祺对于审美价值、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个人选择和个性追求。 他的个性偏于传统古典的特征:仁爱潇洒、宁静自然、自适平 和、乐天旷达。作为个人气质的折射,汪曾祺自然认同这样的民 族文化形态,选择了这样的艺术情趣、审美品格。这其实可以说 是他的的生命本色与民族特色相辉映而已。汪曾祺不愿意做,并 也不是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
作者简介 肖连花,女,1982年8月18日,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160
文史哲
大众文艺
盛唐时代的边塞主要是西北和东北,长城、明月、关防、沙 漠,成为典型的诗歌意象。“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 万里,吹度玉门关” 。“天可汗”时代的英雄主义情怀,在长 风明月间化为了大唐诗篇。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三、“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里的春天 春是四季之繁华,少年是一生之芳华。唐诗中的少年情怀, 在春天的句子中尤为突出。月是亘古的,春是轮回的,月光里的 春天,是诗情洋溢的所在,是境界悠远的所成。 春江花月夜,是月光中春天之美的极致。乐府旧题《春江花 月夜》,在隋炀帝和张若虚笔下,演绎成了美的经典。 暮江平不动,青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杨广《春江花月夜(其一)》 夜雾含花气,春潭漾月辉。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隋•杨广《春江花月夜(其二)》 春情春思,于自然清新中流动着宇宙的旋律和怀古之幽思。 花非花,雾非雾,模糊不明之时,诗意哲想在无言之中流淌。 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则是孤篇压全唐,被闻一多先 生赞之曰:“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 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 伤”“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 宇宙意识”“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 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 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 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 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 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 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 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 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 摇情满江树。 四句换韵,旋律错落,灵动飞跃,感性的追问缀篇,而不是 理性的探求成文,构成一种独特的韵致。 李泽厚指出,“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 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 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晶莹” 现代 有句话说,“青春是糖,甜到哀伤”,在唐诗中又何尝不是呢? 面对着良辰美景,少年的展望,心上总是会生发出淡淡的哀伤, 却说不出是为什么。眼前是亘古的江水与月亮,心头是青春的易 逝与春景的难留。春去春来,潮起潮落,月圆月缺。月未央,心 未央。东山的月亮是永恒的,流水是无尽的,可是,“年年岁岁 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层叠的花影只在旦夕之间,欸乃 渔歌的调子去岁不同于今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 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 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天地宇 宙,其无穷之广大邈远,使得人生如寄,不免怅惘。然而,这一 切都是淡淡的,如远山画痕,似月光朦胧照春山。 唐诗中,春日里,牧童远笛是常出现的意象,雨后或是月明 中,诗境清丽自然。牧歌笛音,沐浴在春风月色里,是何等的怡 然与潇洒。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唐•岑参《碛中作》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思乡伤时的喟叹哀伤凝合,形成 了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情绪 。在“葡萄美酒夜光杯” 的边塞岁月,月亮挂在城上,溶在酒里,醉在琵琶声中,见证了 血染沙场,倾听了征人的忧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将士们,谈笑 间挥洒着青春的豪情;笛声响起时,也有着绵密的乡愁。唐代边 塞诗开朗壮阔,感而不伤,字里行间流淌着盛唐的胸襟和气象。 而边塞的月亮,这一清幽的意象,是对沙场血战的激烈情绪的一 种调节,也是将士思乡时的一种安慰——月光普照着大地,照着 战场也照着家乡。月亮是有脚的,我走月亮也会跟我走,月亮陪 我走到战场上;月亮是有情的,残酷的战争之下,“月色苦兮霜 白” ,人苦月亦苦。这样的情思之下,月光照进了诗歌,定格 在纸上,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美学境界。秦时明月汉时关,成为 唐代壮阔之音。 二、“飞羽觞而醉月” ——琼浆醉月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写出了唐人对月与酒的态度。 “月明星稀”之时“对酒当歌” ,本是魏晋风度,唐代承 袭了建安风骨,又有豪迈的浪漫气质,把酒问月,可谓将酒与月 的吟唱发展到了淋漓尽致。挚友相聚、临别饯行、久别重逢、沙 场临风,甚至是一个人兴起之时,都要邀月饮酒,一醉方休。这 是唐人的潇洒,酣畅淋漓,诗情才思如天马行空,错乱的时空与 宇宙空间,斑斓迷离的意象与情采组成,月亮荡漾在酒杯里,喝 下在肚里,融进了诗人的才情,“酒放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 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李白,是诗仙, 也是酒仙,《李白酒诗注》就选了他关于酒的诗251首。陶诗篇 篇有酒,李诗却是处处透着酒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空对月” ,青莲夜饮,举杯抬头,望见月亮,将一腔诗情和着 月光倾洒纸上。醺醺之时,甚至于“欲上青天揽明月”。月亮 是心灵的一部分,也是不离不弃的伴侣。如其《月下独酌(其 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苏轼有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以致苏州拙政园有 轩名“与谁同坐”。与东坡相比,李白的诗句更多了醉意,多了 浪漫迷离的想象。独酌而无友,本是寂寞事,诗人却突发奇想, 把明月和自己的影子邀来同饮,如桃园花间有三友。月既“不解 饮”,只好学陶渊明“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且歌且舞,一 醉方休。这人生态度真是堪与刘伶相比。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