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改的问题和建议

合集下载

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如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材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下面我将从教学模式、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一、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新时期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这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2.强调实践与实际应用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

二、教材内容方面当前的教材内容,往往过于抽象和理论,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需要加强改进。

1.注重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了解课程与生活的相关。

例如在教学中讲解爱国、尊老爱幼等话题,就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加以说明。

2. 关注跨学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不应该是与其他课程割裂开来的,应该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进行跨学科教育。

例如,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应该贯穿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学生兴趣方面学生的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1.体现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教学应该多样化,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和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关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总结起来,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有很多,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

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

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思政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首先将分析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

目前,一些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空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脱节。

这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缺乏和学习动力下降的问题。

此外,一些思政课教师过于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与学生互动,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无法真正掌握思政课的核心观点和精神内涵。

其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教材的单一化和僵化化。

目前,一些思政课教材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机械地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思政课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思政课教材的更新慢、内容陈旧,无法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导致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第三,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第三个主要问题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一些思政课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书面考核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这种教学评价方式使得学生过度依赖记忆和应试技巧,导致他们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变得功利化。

此外,一些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评价也不足,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针对思政课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思考,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设立与学生互动和思考的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表达。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核心观点。

其次,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应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心也在不断变化,高校思政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许多高校的思政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高、课程内容单调、学生参与度低等。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对思政教学的问题加以解决。

一、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大多采用讲授、研究、阅读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 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不高思政教育内容比较宏观,但是很多授课老师只讲理论,缺少具体的实践案例,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学习。

3. 课程内容单调传统的思政教学内容重复、简单,僵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4. 学生参与度低很多同学在上思政课时并不专注,很多时候是在打瞌睡或者听音乐,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很低,造成了思政教学效果的下降。

二、对策建议1. 多元化思政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思政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讨论、演讲、实践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成长。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教学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突出实践和应用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多样化的思政课程内容尽可能的增加思政教学内容,让多种教学主题交替出现,适当调整和完善,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4. 加强学生参与度学生主动参与是思政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利用课前调研、课堂互动、学习小组等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的思考和讨论,形成有效的学习沟通和学习团队。

5. 教师团队建设学校应重视思政教育、健全思政教育的队伍,在师资培训、思政教材研发、教学评估等方面加强投入,以培育一支素质高、专业精、具有时代意识的教师队伍,确保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问题及改革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亟待更新和提升。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灌输式、教条式的方式呈现,缺乏足够的生动性和互动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政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

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亟待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课本阅读为主,缺乏交互式、实践性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学生往往对枯燥的课堂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感到厌倦和抵触,导致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优化。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趣味性和实用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创新型的思政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双向互动和共赢。

【背景介绍】结束。

1.2 问题引出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关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呼唤着我们思考和改进。

本文将重点探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建议,旨在促进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 正文2.1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学生对思政课程兴趣缺缺。

当今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今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今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思政课作为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详细探讨当今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课程内容的单一性目前,在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课程内容的单一性,主要包括传统思想、革命历史等。

这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教育时,缺少足够的多元化观点,无法适应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同时,对于此类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或出于因为学习任务而强制性地完成学习,或过于纸上谈兵难以理解其中事实与真实经验。

2. 教学方式的单调性思政课教育中,教学方式的单调性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表现在教师们的讲课风格和手段上,如轻重教师笔头和口讲,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浅尝辄止”的现象。

3. 教师能力不足在思政课教育领域中,不少教师存在教学能力亟待提高的问题,表现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表达能力不足:此种情况的表现形式是教师缺乏让学生愉悦并参与课程的能力,导致了学生的困惑感增强,进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质量表现下降。

缺少行业经验:此种情况的表现形式是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过度依赖教科书,这样学生会感到较为枯燥和乏味,无法真正获得思政课教育的价值之所在。

二、对策1. 丰富课程内容除了传统思想、革命历史等单一性的课程内容外,教师们应该尝试向多方向扩展思政课教育的范畴。

特别是,学生们日益对道德、职业伦理、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化的需求,为此,希望教师们可以适应社会变革,提供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思政课内容。

2. 创新教学方式教师们应该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学习、模拟演练等,旨在提高课程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的表达方式也应该更具魅力,如举例、用明示反思等,提高教学传递信息的质量。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政课作为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面对思政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内容单一、创新意识不足以及教师缺乏专业性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问题描述1. 内容单一: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思政课内容相对单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抱有“闷骚”情感,在接受枯燥理论知识时无法获得积极体验和成长。

2. 创新意识不足:现代社会变化迅速,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传统模式下,“灌输”式教育流行且盛行。

“明明科技飞速发展却只在上‘书本’型思想政治理论”的情况相当普遍。

这种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满足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3. 教师缺乏专业性:思政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需要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养。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见到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逻辑不严谨、知识储备不足以及与时俱进意识不强等问题。

三、解决方案1. 优化思政课内容:为了解决内容单一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或专业之间的融合。

例如,在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引入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等形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创新探索,以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提高。

2. 培养创新意识:要培养大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推动校企合作以填补传统教材无法涉及到最新颇具前景行业领域。

“拓宽思政教育视野,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倡导和参与创新实践。

”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创新竞赛、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敏感度。

3. 提高教师专业性:为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在选拔任职方面要注重专业能力评估。

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开设相关岗位资格证书培训班等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并鼓励其参与学科交流和研究以保持更新意识。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课程思政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落实中,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围绕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路和建议。

一、问题1. 概念不清在实践中,对于“学校课程思政”的定义和内涵存在许多误解和不准确的理解。

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质的课程,需要灌输大量的政治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课程设计中,一些学校在思政课教学中,依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阶段,重点强调教育德育方面的内容,而对于社会实践和应用性方面的内容较少。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

3. 教学方法单一在思政课教学中,只从知识角度出发,忽视深化学生思想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忽视了探究和质疑的重要性。

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引导学生在思维和理论上取得更多的成长。

4. 教师理念不开放许多思政课教师约束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单向引导,忽视学生的自主思考。

这种教学观念很难在个性化教育模式下出现,真正注重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思想、创新的思想。

二、对策1. 清晰思政课的定义和内涵为了让更多的人正确理解和使用思政课,应该建立清晰的定义和内涵。

重点强调社会实践、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自由探究。

2.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了弥补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更多地关注实践和应用性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现实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方法要注重多元性,多元化的思想观点,强调开放性,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励学生主动深化思考并探索多种认知方式。

4. 建立师生思维交流平台要开放教师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优先采纳学生观点,加强师生思维沟通,提高师生交流和实际应用的效果。

中学思政金课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

中学思政金课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

中学思政金课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
中学思政金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

教学内容方面,思政课程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经验存在一定距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教学方法方面,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中学思政金课的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注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2. 教学方法的改进: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3. 教学资源的整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实践教学基地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同时,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4. 教师素质的提升:应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实践。

同时,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总之,中学思政金课的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学生。

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引言: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然而,长期以来,这门课程一直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教材内容单一、固化1. 教材选择不合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几乎原封不动地沿用了数年甚至十几年前的版本,导致内容与时俱进性较差。

2. 知识点解读片面:现行教材过于注重专题知识点解读,缺少对相关背景和实际应用的系统性介绍。

3. 外部资料参考有限:教师在备授该科目时难以找到最新鲜、全面且具有权威性的外部资料供学生参考。

改进建议:1. 定期修订更新教材:加强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国内外事务发展态势等进行剖析和评判。

2. 增加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和互动式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 扩大教师查阅渠道:建立全国性或地区性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参考资料。

二、缺乏互动、活跃氛围1. 教学方式呆板:传统的讲授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课堂上教师话语占比过高,学生缺乏话语权。

2. 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课程安排紧张和大班化问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意见的机会有限。

改进建议:1. 探索翻转课堂模式: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家庭环境中预习基础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等更深入的讨论和互动。

2. 引入小组合作项目:将学生按照一定规模划分为小组,共同完成相关社会调查、实验设计等任务。

鼓励他们之间分享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评价体系单一1. 重视知识记忆而非思考能力: 现行考试体制偏重于知识的背诵和记忆,缺乏对学生思辨和批判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2. 缺少跨学科考核: 思想政治课应该关注到更广泛的领域,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其中。

改进建议:1. 设计多样性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笔试外,可以引入团队报告、个人演讲等形式来综合测评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入其它学科元素:涉及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相关内容,通过与其他基础科目融会贯通,拓宽课程视野。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高校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必修课程。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革,以适应当今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思政课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单调,许多教师或依赖宣讲式授课,或通过警示案例等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很少有创新教学方式,随着社会思潮的改变,观念的脉络不断涌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紧跟变化。

2.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尽如人意,很少有学生对课程真正的参与和关注,这主要是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旧化造成的。

3.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思政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直接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难以贴切地体现思政课应该具有的社会生产力。

二、对策探讨1.更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应把握时代脉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深入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同时,教师可以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学视频、在线教学等,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程。

2.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开发学生的能力和知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拓展学科与课程内涵,重视国际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各种问题。

此外,加强学习能力和掌握阅读理解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代表性和基础性思想,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在现实中理解思想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从课程出发,加强思政课教学的质量管理加强课程的质量管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关于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三篇】

关于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三篇】

关于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三篇】建议,中文意思是向相关方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向相关方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有的问题1.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大学生通常处于18岁-25岁的年龄阶段,生理上已经成人,但很多学生心理上远不明朗。

在品德学识方面,他们虽然存有一定的理论和课堂教学,但明朗的道德情感和意志还没构成,这就同意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现在,一些思政教育者往往只是搞表面文章,搞出形式主义的东西,满足用户于课堂讲授,只轻学生科学知识传授,不回去真正深入细致学生的思想实际,没真正查清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无法找出学生品德构成的关键所在。

这就须要教师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介绍情况,掌控学生的思想变化的脉搏,存有针对性地学前。

2.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分特别强调自己的教育的主导性,保护自己的权威和自尊,而忽略学生主体性的促进作用,没认识到人的品德刻画既有连续性又存有阶段性。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品德构成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生一些代莱、甚至不幸的情况。

因此,如果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将针对品德构成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犯罪行为或忽然发生体悟、反省的时机,及时地实行多样的教育教学措施,搞好品德的转变工作。

3.重主观性评价,轻客观性评价教育者在思政教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从本位主义启程,为了管好学生,利用行政管理手段,制订自学、生活和卫生等各种奖罚制度,建议学生无条件地遵从自己的教导,忽略了学生品德构成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市场需求,以建议、教化替代学生品德教育,这种作法难引致学生在品德构成过程中发生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

例如,学生的道德价值价值观念可以具备显著的功利主义女性主义,犯罪行为常常以躲避惩罚或崇尚奖励为目的,并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在低级状态。

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教材问题1. 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大多数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少关注实践操作和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内容。

这使得教材容易成为学生们眼中无趣的“教科书”,也严重制约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太过庸俗化和形而上化部分教材内容太过简单粗糙、平面化和形而上化,缺乏真正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这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提供持久的感性和理性体验。

在这个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更加精致、深度和多元。

改进策略1. 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案例性和针对性强的内容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们在思考理论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实际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如“爱国、尊老、守纪”等品德教育,要把课堂上的简单介绍转化为社会实践行动,以身体力行宣传品德教育。

2. 增加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从文学、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等多种内容入手,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话题,从而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尽量做到多样化,避免教育形式单一化和机械化,旨在让学生更好地实现美、善、爱的内涵。

1. 普遍缺乏相关素养目前,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素养不足、知识面狭窄等问题。

特别是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不够熟悉教材,执教方法单一,往往无法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魅力度。

2. 缺乏更新思想品德课教育观念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都近在当代教育的先进理念上。

然而,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仍旧停留在当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上,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1. 提高师资素质针对教师知识点不够丰富和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理念过于传统等问题,推荐他们积极参加专业研讨、继续教育培训等活动,深化、扩展并保存相关课程的教育知识点和私人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也不能忽视思想政治课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内容阐述1. 教学内容单一、过于理论化当前思想政治课程往往只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运用和互动交流。

学生在接受这种单一、理论化的教学后,难以形成真正的对国家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增加实践案例:结合真实案例或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理解相关概念并掌握操作方法。

(2)倡导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2. 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许多思想政治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创意性。

这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厌倦和排斥情绪。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多媒体工具,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展示。

(2)变革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笔试评估方式,引入小组项目报告、实践任务书写等形式评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师教育理念滞后、知识结构不全面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承担者,部分教师在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上存在滞后。

他们可能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且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方面欠缺有效方法。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提供专业培训:给予教师定期的专业培训机会,提高他们关于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的了解,并提供教学方法和案例分享。

(2)鼓励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相关领域的研究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丰富知识结构。

4. 学生兴趣缺乏、参与度不高在对待思想政治课程时,部分学生出于应试心态或者缺乏实际意义的认识,对此产生兴趣缺乏和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1)增强实用性:通过引入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和讨论题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场所,学校在教育中应该有责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想政治素质。

然而,目前学校课程思政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减弱实践环节、缺乏多元性思维训练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方面剖析这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二、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2.1 减弱实践环节当前学校课程思政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对实践环节的教育减弱。

虽然传统课堂教育是基础,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来说是不够充分的。

缺乏与现实社会结合的实际操作和项目经验,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只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并不能有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

2.2 缺乏多元性思维训练另一个问题是学校课程思政在培养多元性思维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不同领域的专业和人才,而这些领域需要学生具备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多元性思维。

然而,由于过于注重传统知识与概念的灌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角度思考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2.3 理论与实践脱节最后一个问题是学校课程思政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突出。

很多学科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对于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明确指导。

这使得学生在真正参与社会时经常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解决方案及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完善和改善当前的教育体系。

下面是一些建议:3.1 强化实践环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在课堂教育之外增加实践环节。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或进行科研项目。

这样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真实的社会,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3.2 培养多元性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性思维,在课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和独立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观点、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尊重不同意见和观点。

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建议

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建议

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建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有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本文将介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问题1. 课程思政的理念不够清晰。

目前一些学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时,缺乏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对于如何把思政融入课程中缺乏明确的认识。

2. 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当前一些学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只是在某些课程中添加了一些思政元素,而没有全面考虑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政渗透。

3.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但目前一些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

4. 考核机制不够科学。

当前一些学校在课程思政考核中,过于注重知识性、技能性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

二、建议1. 加强理念建设。

当前一些学校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和探索,制定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理念,并将其贯穿于课程思政实施中。

2. 实施全方位思政。

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将思政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

3. 优化教师队伍。

一些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提高教师思想、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4. 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课程思政考核需要更加科学、全面,应该从知识、技能、思想、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考察,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真正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

以上是本文对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介绍,希望能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课改的问题和建议作者:林卓玲董旺森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07期《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指出:“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课程标准。

”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将与时俱进、协调一致地进行修订。

按照课标的框架结构,本文拟探讨课改中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为课标和教材修订提供参考建议,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完善助一臂之力。

一、课程性质: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应明确地提出实施素质教育。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虽力图体现素质教育,但并没有明文提出。

当今,各种课改“新名词”满天飞,如和谐教育、健康课堂等,让教师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各种“反教育”“假教育”大行其道,让师生的负担加重,幸福指数下降。

素质教育是境界更是责任,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修订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时,有必要在文本中明确写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字样,以统领课改、澄清是非,为下一步课改的深入发展指明方向。

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坚持素质教育,更要坚定思想政治方向。

坚定思想政治方向,一是由党的教育方针所决定,十八大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是由思想政治素质的价值所决定。

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和“核心”。

三是由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所决定。

学科特点不同,课程性质也不相同。

比如,高中历史主要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而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

四是由教育现实所促使。

当下,部分教师过于关注知识和分数,忽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出现偏差。

新的时代,不能守旧;课改之年,不应迟疑。

在修订思想政治课标时,应首先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再次强调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要求。

二、基本理念:重点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有机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从而成为教师最渴望得到理论解答和实现课堂教学理念转变的突破口。

1.理论思考笔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除了得到一些简单、有限的解释,无法获得系统的理论解答。

于是,笔者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以下一些粗浅的认识。

(1)生活现象是指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如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

学科知识是指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则等内容。

生活逻辑是指通过一定的过程、方法认识和把握生活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如通过整合提炼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主题)。

理论逻辑是指通过一定的过程、方法(如演绎和建构)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的知识和观点。

(2)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不仅指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如归纳和探究)生活现象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更指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如演绎和解决问题),运用知识观察生活现象、指导生活实践。

它的重要作用是把“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到实处,符合由生活实践到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后由理性认识回归生活实践的认识规律。

2.教材审视现行思想政治教材的新课改理念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一是编写教材有了新的思路与框架,即通过设置面对现实生活的主题,导入有助于启动、开展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安排了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教学环节,呈现和提炼了内容的目标意义。

二是每一框题都安排了“探究活动”,即每一框题教学均通过设置情境,引入和串接问题,使学生经历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达成三维目标。

三是在每单元后都辅以“综合探究”,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认知。

总之,通过以上的系统编制,教材较好地体现和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3.课堂实践新课改虽经历多年,仍有不少教师对素质教育新理念存有模糊认识,未能有效地转变教学的思维与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做法是:通过贯穿“情境—问题—知识”这一条教学主线,对教材框题结构加以提炼和呈现,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新理念。

在“情境—问题—知识”这一条教学主线的串联下,师生以问题为中心,上溯和激活生活化情境,下联和追问理论性知识,在主线的多次有序展开和矛盾运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渗透情感,实现了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有机结合。

事实证明,无论是情境的选取和激活、问题的创设和思考、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还是三者逻辑的运动和贯通,既充满了素质教育的魅力和效用,也存在着变数和挑战,但只要师生转变观念、共同努力,深入思考、不断尝试,必能将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三、三维目标:在突破叙写瓶颈的基础上注重落实和评价作为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教学实践的最大难点。

在修订课程标准之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修订者参考。

1.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三维目标的首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三维目标的首位,笔者的依据有:一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三维目标的顺序调整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中谁先谁后的基调已定。

二是由思想政治特有的课程性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所决定。

三是由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地位所决定。

思想政治观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体,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必须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

四是由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所决定。

特有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评价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1]2.进一步加大分解和叙写三维目标的示范力度三维目标之所以存在“遗珠之憾”,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课标规定的“内容目标”存在很大缺陷。

如未分类列出三维目标,关于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行为动词较为空泛,操作性不强,也没有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一样列出行为动词进行说明。

二是要达成分解和叙写三维目标难度很大。

缺少技术培训的教师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地感悟,然而摸着石头未必就能过得了河。

笔者发现,不少教师的三维目标设计比较混乱,无法有效地呈现,达成目标就无从谈起。

是遗忘了?还是随心所欲?无论如何,要纠正上述问题,提升分解和叙写三维目标的示范力度,已是修订课标的一项紧迫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通过主题式目标设计整合三维目标的。

“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教学层面不应把它们相互割裂开来分别地加以设计,否则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支离破碎”。

[2]要达成三维目标的整体性,选取何种整合载体是关键。

为此,笔者尝试了主题式目标设计法(见表1),即以学习主题为载体,在目标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整合,在主题的不断展开和深化中实现三维目标和情境的有机融合,并把叙写、实施和评价统一起来,效果明显。

由于目标分解和具体化过程存在着很多技术性难题,这就需要修订者提供示范,以指导一线教师实施和改进具体操作。

表1 主题式目标设计四、内容目标:把握课标、考纲、教材及高考知识的一致性“内容目标”是课标“内容标准”的主体,也是高考命题、教学备考的重要内容,需要按三维目标作进一步的分解和表达。

那么,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及高考知识的一致性问题上,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1.对四者地位和关系的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2013年高考新课标政治《考试大纲》规定:“政治学科考试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按照内容标准的规范和规则,参照有关提示和建议,创造性地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教科书。

”笔者所见的高考命题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命题工作实施细则(试行)》(2007年)规定:“组织命(审)题教师熟悉《考试大纲》和中学教材,分析研究往年试题、统计数据及评价报告。

”据此,笔者认为,同为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地位最高,目标最宽泛,是制定考纲、编制教材、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教材作为“最主要”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是教学备考的基本工具和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考纲(含“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和教学备考的重要依据,在高考命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对知识目标的抽样分析本文选取《生活与哲学》中的一个知识点,遵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简称为“解读”)和《生活与哲学教师教学用书》(简称为“用书”)相关要求,对课标、考纲、教材及高考在“知识目标”一致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修订建议和教学对策(详见表2)。

表2 关于“主观能动性”的一致性由表2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判断:从体现方式看,四者各有特色。

课标和考纲的知识比较精练,教材和高考的知识都与情境、问题相关联。

从一致性看,相对于课标,教材、考纲及高考的知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或拔高,或降低。

知识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教学和备考中,我们应围绕核心知识,既要互为补充,还要整合建构,更要善于迁移和拓展,形成科学、扎实、系统的知识体系。

总之,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多于问题。

“缺乏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力和干预力”[3]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产生的困惑与矛盾之一。

我们热切地期待在修订课标和教材时,修订者能多了解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新一轮课程改革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7.[2]杨九俊.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 教育研究,2008(9):41.[3]裴娣娜. 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 课程·教材·教法,2011(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