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课件.ppt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PPT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PPT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 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 比的各部分名称。 3.情感目标: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 单的生活问题。
哪几张照片与照片A比较像?
B
3
2 8
12
12
D C
长方形 长 A B
6 3 8 12 12 3
3 :4 4 :3
比值可以是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24︰50
12 : 3 9:3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 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 还用到了比?
E
8
2
宽 长是宽的几倍
4 2 3 8 2 1.5 1.5
8 3
宽是长的几分之 几
2 3 3 8 2 3 1 6
2
C
D E
1.5 6
谁快?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
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
40 45
2 3
20 15
路程÷时间=速度
15 9 12
哪个摊位上的 苹果最便宜 ? 3 5
2 3 4.5 4
总价÷数量=单价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 4
写作
6∶ 4
读作6比4
前比 后 项号 项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6 6 ∶ 4 = 6÷4 = = 1.5 4
… … …
比值
填空
) 又叫做这两个数的 比,比前面的数叫做比的( 前项 ),比号 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 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 比值 )

生活中的比-gxyl

生活中的比-gxyl

健康比较
身体指标比较
疾病风险比较
我们会将自己的身体指标与标准值进 行比较,如身高、体重、血压等,以 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
通过比较自己的家族病史、生活习惯 等因素,我们可以评估自己患某些疾 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比较
我们还会比较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其他 人或健康指南的建议,以调整自己的 生活习惯。
重要性
简化问题
通过使用比,可以将复杂的问题 简化为更易于处理的形式,从而
更方便地比较和分析数据。
预测和决策
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比例 关系,可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 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标准化
在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标准都 采用比的形式,如国际单位制 中的长度、质量、时间等。
交流和沟通
使用比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数量 之间的关系,方便不同领域和
害。
04 如何正确地使用生活中的 比
理性比较
理性比较是指在比较过程中保持 冷静、客观,不受主观情绪或偏
见影响,只关注事实和数据。
在进行比较时,应充分了解比较 对象的特点、优缺点,并基于客 观事实进行评估,避免主观臆断
和偏见。
理性比较有助于我们做出明智的 决策,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利
益。
客观比较
客观比较是指在进行比较时,应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和情感色彩,只关注事实和实 际效果。
在比较过程中,应注重收集和整理客观数据和信息,并基于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评 估和分析。
客观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实际情况,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对 比较结果的影响。
有意义比较
有意义比较是指在进行比较时, 应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对 象进行比较,避免无意义的比较。

生活中的比(1)

生活中的比(1)

生活中的比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由于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接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08年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的盛会是?生:奥运会师:对,这是件令我们感到多么自豪的事情啊!出示实例1:(笑笑图片)师:大家请看,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笑笑。

笑笑被“2008年北京奥组委”邀请担任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照片,照片A是笑笑上交的,照片B、C、D、E是组委会的有关负责人根据需要有的放大了有的缩小了。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一)理解“比”的意义。

1、观察探究(PPT)。

(1)提出问题。

师:你认为哪几张与原来那张图片A比较像?生:图B、图D和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2)小组探究师:同学真厉害,刚才大家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师: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看一看。

PPT出示:(方格)师:请同桌的同学讨论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汇报交流师:通过刚才的讨论谁来说说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生:①照片A的长是宽的1.5倍。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素材,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比的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2.教学难点:比的化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较两支球队的实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者的比较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探究比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比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比。

3.比的化简: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比的化简方法,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应用拓展: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1.比的含义比 = 前项 ÷ 后项2.比的化简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1.对教学内容做了调整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

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

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

2.添加数学史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 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

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 ,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 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 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 ,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课件(共26张PPT)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课件(共26张PPT)
7.列表格表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作业1:完成教材P71练一练5、6题。 作业2:完成教材详解项

知识提炼
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
是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是比的后项。 3.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一个数,这个
数就是比值。
小试牛刀 判断对错
(1)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可以记作2∶0,所以比的后项可
以是0。
( ×)
(2)16 既可以看成一个分数,又可以看成一个比,还可
1.小兰的身高是1 m,爸爸的身高是170 cm。能 不能说爸爸和小兰身高的比是170:1?为什么?
答:不能。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比,应该化 成相同单位再比。
2.看图回答问题。 (1)你发现这些图形的 长、宽有什么关系? (2)写出几个比。
8∶5 8∶3 4∶3 (答案不唯一)
图片见教材P70
4.你能说一个用3∶4表示的情境吗? 例:上周天气晴天天数和阴天天数的比是3∶4。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 读写比,会求比值,体会认识比的重要性。
(重点)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
观察上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A 像?右面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例题分析
为了找出图B与图A形状相同的原因,可以将 这些长方形画到格子中,如图所示。
以看成一个比值。
(√)
(3)最小的质数与它的倒数的比的比值是1。 ( ×)
小试牛刀 根据下列信息写出比。(选自教材P71练一练第3题)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120∶2 。
付的钱数与买的米数的比是 72∶4 。
(1)谁快?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通过比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比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来解决问题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比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通过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通过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比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比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比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知识。

3.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运用比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5.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比的概念和应用。

可以设计一个,列出比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案例,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的比
2.你能说一个用“3∶4”表示的情境吗?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图B、图D与图A像,图C、图E与图A不像?
3Bபைடு நூலகம்
6A
B2
A4
12
D
3
C
C8
D8
你觉哪得几与图张片图A片像的与图A片像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12 E E2
合作探究
四人合作:探究与图片A像的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把与图片A像的图片的长和宽填入表格,并说说你的发现。


图片A
我的发现:
把与图片A不像的图片的长和宽填入表格,并说说你的发现。


图片A
我的发现: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6÷4 写作 6∶4
读作 6比4

比 号
6∶4=6÷4= 46=1.5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吗?
1.看图回答问题。 ⑴你发现这些图
形的长、宽有 什么关系? ⑵写出几个比。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虾仁炒豆腐 需虾仁50克、豆腐100克、盐3克、五香粉1克。 食材比:虾仁∶豆腐=50∶100=1∶2 调料比:盐∶五香粉=3∶1
芹菜炒粉皮 需芹菜50克、粉皮100克、盐2克、醋2克、五香粉1 克。 食材比:芹菜∶粉皮=50:100=1:2 调料比:盐:醋:五香粉=2:2:1
腐竹炒洋葱 需腐竹50克、洋葱25克、盐2克、五香粉1克。 食材比:腐竹:洋葱=50:25=2:1 调料比:盐:五香粉=2:1
香菇炖鸽 需肥鸽300克(2只)、香菇50克、鸡汤500克、生鸡油 50克、盐20克、胡椒粉5克。 食材比:肥鸽:香菇:鸡汤=300:50:500=6:1:10 调料比:生鸡油:盐:胡椒粉=0克、青菜30克、植物油75克、 酱20克、葱、姜、蒜、盐少许。 食材比:猪肉:木耳:青菜=20:3:3 调料比:植物油:酱=75:20=15:4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凉拌藕 需藕100克、葱丝3克、醋2克、盐2克。 食材比:藕∶葱丝=100:3 调料比:醋∶盐=2:2=1:1
凉拌菜
需白菜50克:油麦菜25克、黄瓜25克、醋2克、盐2克、 五香粉1克。 食材比:白菜∶油麦菜∶黄瓜=50:25:25=2:1:1 调料比:醋∶盐∶五香粉=2 ∶2 ∶1

洋葱炒肉片 需洋葱50克、肉150克、盐3克、五香粉1克、味精1 克、姜2克。 食材比:洋葱∶肉=50 ∶150=1 ∶3 调料比:盐∶五香粉∶味精∶姜=3 ∶1 ∶1 ∶2
酸辣土豆丝 需辣椒15克、土豆丝100克、醋2克、盐2克、五香粉 1克。 食材比:辣椒∶土豆丝=15 ∶100=3 ∶20 调料比:醋∶盐∶五香粉=2 ∶2 ∶1
番茄炒鸡蛋 需鸡蛋100克(2个)番茄250克、盐2儿科、味精1克。 食材比:鸡蛋:番茄=100:250=2:5 调料比:盐:味精=2:1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李明与黄华合办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 李明出资10万元,黄华出资20万元,两 年后盈利9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第三站 加速前进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cm,长 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 宽各是多少?
(温馨提示: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欢迎多提宝贵课件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1.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
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
2.选择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 写出自 己的深 切的真 实感受 。
3.参考课文类似的写法,学习借鉴一 些技巧 。
4.学习同龄人优秀的范文,兼顾谋篇 布局, 但不可以抄袭
5. 用 排 比 段 式 结构 展开话 题,这 样能使 文章的 条理清 楚。
6.用 排 比 段 式 结 构展开 话题, 可以纳 百川于 文章。
7. 用 排 比 段 式结 构展开 话题, 可以让 文章呈 现美感 。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把这些橘子 分给大班和小 班,怎么分合 理?
按按大大班班和和小小班班人人数数的的比比来来分分比比较较合合理理。。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常 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 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 叫按比例分配。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比的应用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PPT公开课课件
星期天,浩浩和亮亮一起到商店买笔记 本,浩浩买了5个笔记本,亮亮买了6个同样 笔记本。两人一起到柜台前结账。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存在,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体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对比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比的实例。

2.学习材料:学生分组合作的素材。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引入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比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生活中的比的实例,如身高、体重、速度等,让学生观察、操作,求出比值。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总结求比值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比较不同水果的重量,求出它们的比值。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比赛、科学研究等。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以及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等知识,对数的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比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对求比的方法也可能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比,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衣服的尺寸、食品的配料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隐藏着比。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比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生活中的比》。

2.探究比的概念: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意义,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学习求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求比的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求比的方法。

4.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的打折后价格、比较两种食品的配料比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尔摩斯侦探术
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 1∶7。 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 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观察
欣赏?
芭蕾舞演员的身段是苗条 的,但下半身与身高的比 值也只有0.58左右,演员 在表演时掂起脚尖,身高 就可以增加6-8cm.这时比 值就接近0.618了,给人以 更为优美的艺术形象.
前项
被除数
比号
除号
后项
除数
比值

分数 小数 一种 整数 关系 一种 运算 一个 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a a : b = a÷b = — (b≠0) b
公式表示:
一、填空
快快快!我来答
两个数( 相除 ) 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 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 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 叫做比的( 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 得的商叫做( 比值 )
仍读作“6比4”
6 4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比值常用 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6 ∶ 4 = 6÷ 4
… … … = 1.5
比值
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 尼茨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 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 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 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 去掉,于是“∶”就成为了 现在比号。
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 前项、比号、后项组成。 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 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 小数或整数。
小组合作讨论,比、除法、分数三者有什么 联系与区别?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学交流,把表格填写完整。 相 当
可以是0吗? 可以是哪些数?

区别
比 除 法 分 数
六( 1 )班有 50 名同学,其中男 生26人 ,女生24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26 :24 )。
练 一 练
12 :3)。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9 :3)。
3厘米
练 一 练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5 :3 = 5 0.8 :2 = 0.4
3 :9 =
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 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 相 爸爸的身高比是1 ︰ 173,对不 信 你 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 是 呢? 最 棒 10︰ 17.3 100︰ 173 1︰ 1.73
的 !
4 :0
各类比赛中的 比是我们这节课学 习的比吗?
生活中有趣的比:
(1)人体心脏与体重的比约是1:20。
(2)一般情况下人脚长与身高的比是1:7。
(3)我国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
(4)标准篮球场的长和宽的比是28:15。
(5)地球上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约为71:29
(6) 婴儿的头长和身长的比约为1:4 成人的头长和身长的比约为 1:7
6
A A 4
3 B B 2 12 C C 8 D 8 E 2 D 12 E
3
哪几张图片与A像?
2 3
B
B 2
12
A
长方形 长 A 6 B C
A
8
3
C
D
8 D
2 3
12
E
C 长÷宽
宽÷长E

长是宽的几倍 1.5 1.5
2 2 3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 3
3 8 12 12
D
E
4 2 3 8 2
3 8
1.5 6
2 3
1 6
思考:
自学数学书69页的内容
相 信 ② 6比4写作什么?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是 你 什么? 是 ③ 什么是比值? 如何求比值?比和比值 最 有何区别? 棒 的
① 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如何读写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 4
写作
6∶ 4
比 比 的比 的 前号 后 项 项
读作6比4 6︰4也可以写成
巴特农神庙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
法国埃菲尔铁塔
迎 客 松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