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时区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地方时教案

初中地理地方时教案

初中地理地方时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概念,掌握地方时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地方时的概念。

2. 地方时的产生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地方时的产生原因。

2. 运用地方时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2.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世界时区图。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著名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景点所在地的时区。

2. 提问:你们注意到这些景点的营业时间了吗?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营业时间会有所不同呢?二、自主学习(5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方时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地方时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方时的产生原因是什么?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地方时的产生原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案例:跨国公司的作息时间调整。

2. 提问:为什么跨国公司需要调整作息时间?地方时对此有何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实践应用(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地方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时间差异现象。

2. 学生分享应用成果,教师点评。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世界时区图,标注主要时区及对应的地区。

2. 搜集生活中关于地方时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地方时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夏令时和时区的教案

夏令时和时区的教案

夏令时和时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主要针对初中学生,通过学习,学生将会:1.了解夏令时、时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了解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夏令时实行情况;2.掌握夏令时实行的原因和作用,分析夏令时对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影响;3.学习夏令时和时区计算的方法,提高日常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夏令时的概念夏令时,是指在夏季将时钟拨快一小时,使得白天时间更长,黑夜时间更短的时间制度。

夏令时源于美国,发明之初的目的是为了节约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1966年,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通过,夏令时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夏令时。

2.时区的概念时区是根据地球自转的规律,在地球上把时间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

地球上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时区的划分是为了方便人类计时和交流。

时区横跨各大洲,每个时区都有一个时间作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

时区计算方法:时区计算公式:目的地的标准时间=起点地的本地时间±时差3.夏令时的作用和影响夏令时的作用:夏令时每年在3月份实行,能够让夏季的白天时间更长,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户外活动,减少人们的室内活动,节能减排。

夏令时还可以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夏令时对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影响:夏令时可以节省电力资源,让白天时间更长,夏季活动更加丰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夏令时还能够促进交通运输、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4.国际夏令时实行情况目前,世界上有超过70个国家实行夏令时。

其中,北美和欧洲地区是夏令时实施最广泛的地区,中国大陆于1986年开始实行夏令时,但是2009年后被取消。

日本也于2009年取消了夏令时。

在南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夏令时的实行情况各不相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夏令时和时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夏令时实施的原因和作用;3.夏令时和时区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使用多媒体教具,在黑板上制作夏令时和时区的地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不同时区和夏令时的实行时间;2.通过ppt介绍夏令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使用示例讲解夏令时和时区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能力。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北京时间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关系,知道北京时间是中国标准时间。

2. 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经度计算时区,了解全球时区的划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北京时间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关系。

2. 如何根据经度计算时区。

三、教学难点:1. 全球时区的划分。

2. 理解北京时间作为中国标准时间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时区计算工具。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和时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地球仪和时区计算工具,观察和计算北京的时区,引导学生发现北京时间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关系。

3. 讲解:讲解全球时区的划分,让学生理解北京时间作为中国标准时间的含义。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根据经度计算其他城市的时区,并选取几组进行分享。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2. 北京所在时区:东八区3. 全球时区的划分4. 如何根据经度计算时区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时间和时区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其他城市的时区。

3. 观察学生对北京时间作为中国标准时间含义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夏令时对全球时区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标准统一的必要性和意义。

八、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九、课后作业:1. 绘制一张世界时区图,标注主要时区和大致经度范围。

2. 编写一个小短文,解释夏令时对全球时区的影响。

十、课程总结:1. 学生能够理解时间和时区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计算不同城市的时区。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北京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概念,知道它是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为标准的。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北京时间换算成其他时区的时间,以及如何将其他时区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

3. 培养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北京时间的定义及换算方法。

2. 如何将其他时区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

三、教学难点:1. 北京时间与其他时区时间的换算。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时区图。

3. 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地球自转和时区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1)介绍北京时间: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为标准的时间,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也产生了时区差异。

(3)演示如何将北京时间换算成其他时区的时间,以及如何将其他时区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将北京时间换算成其他时区的时间,以及将其他时区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

4.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北京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北京时间进行时区换算。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关于北京时间和其他时区时间的换算练习。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全球时区的划分,以及时区换算的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北京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班调度、体育赛事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地球自转速度是否均匀?如果不是,为什么?2. 讨论:如何解决跨时区沟通时的时差问题?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互动表现。

3. 对北京时间和其他时区时间换算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北京时间和其他时区时间换算的科普文章。

初中地理区时教案

初中地理区时教案

初中地理区时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时区的划分以及时差现象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增强其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全球时区的划分及时差现象。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差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地球仪、地图。

2.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全球时区的划分。

2. 提问:为什么会有时差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差的影响。

3. 举例说明时差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时差在跨国合作、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时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全球时区的划分及时差现象产生的原因。

2. 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地理意义上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全球时区划分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时差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小论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1. 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查找不足。

2.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全球时区划分及时差现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学生对时差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认知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时区的划分及时差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增强其地理素养。

07七下第六章时区 湘教版 先学后教 学讲 教案

07七下第六章时区 湘教版 先学后教 学讲 教案
四、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各组派代表对小组讨论探究的问题进行组间交流展示,提出本组在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供大家讨论,互相解答,并结合其他小组的意见作出汇总。
存在的问题:
五、质疑拓展,教师引导
各组提出未能解决疑难问题,老师筛选共性重难点问题并通过提示启发的方式引导帮助同学解决。
魅力精讲:
时区及换算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六、检测反馈,巩固记忆
1、完成填充图册相关习题。
2、组内或组间互批订正,教师适当引导。
七、小结反思,领悟升华
师生互动完成
板书设计
第六章认识大洲
世界的时区
1.地方时,世界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世界的时区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学习目标”)
为了让大家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紧张地自学,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二、自主先学,初步探究(出示“自学指导”)
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勾划出来,并圈点出关键词语,并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作个符号。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P3---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一)时区、区时的概念、换算区时:
1、是指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太原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的。
2、是指以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0°经线的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3、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几个时区,每隔多少度划分为1个时区?其中包括零时区(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为穿过的时区)、东一区至东十一区(共11个时区)、西一区至西十一区(共11个时区)、哪两个时区合为一个时区?(180°经线穿过该区)?
三、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在小组学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员记录,教师在过程中巡查并适当参与小组学生的讨论活动。

部编版初中地理时区教案

部编版初中地理时区教案

部编版初中地理时区教案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3.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4.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5.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6.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1. 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 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准备:1.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2.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回顾上学期学习的全球地理知识;2. 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那么亚洲作为其中一大洲,它的位置在哪里?它有哪些特点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总结亚洲的位置特点;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结合地图,详细讲解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 讲解亚洲的地形特点,如高原、山地、平原等;3. 讲解亚洲的河流分布特点,如长江、黄河、恒河等;4. 分析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根据地图和地形图,分析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点;2. 每组派代表分享实践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亚洲的位置特点和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地图,绘制亚洲地形和河流分布图;2. 结合家庭、学校、社区实际情况,观察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亚洲的位置特点、地形和河流分布,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亚洲地形的认识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湘教版初中地理时区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时区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时区教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时区的概念,掌握世界主要时区及其分布;(2)学会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区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实例,掌握时区的划分和分布;(2)利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区的影响;(3)小组合作,探讨时差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认知水平;(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时区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时区的概念及划分2. 世界主要时区及其分布3.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区的影响第二课时:1. 时差的计算方法2. 实例分析:时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 总结与反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2. 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时区的概念及划分;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世界主要时区及其分布;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时区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时区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时差计算方法;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教师补充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时区的概念和分布,那么时差是如何计算的呢?2. 让学生举例说明时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课堂讲解1. 讲解时差的计算方法;2. 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时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不同时区的差异。

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适应不同时区的差异;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教师补充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初中地理时差讲解教案

初中地理时差讲解教案

初中地理时差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时区和时差的概念。

3. 培养学生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时区和时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经纬网图。

3. 时差计算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让学生初步了解经纬网的作用。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通过地球仪演示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解释时区和时差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

3. 教授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的方法,示例讲解,让学生分组练习。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经纬网图,进行时差计算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什么是地球自转?什么是地球公转?时区和时差有什么区别?2. 教师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3. 拓展环节:让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张经纬网图,并在图上标注出两个地方的时间差。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了时区和时差的知识。

在课堂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分组练习,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现象,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对于计算时差的部分,可以适当增加练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利用经纬网计算时差的方法。

初中地理对时区的要求教案

初中地理对时区的要求教案

初中地理对时区的要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时区的概念,理解时区的划分及作用。

2. 能够运用经纬度判断所在时区,并能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时区的概念及划分2. 经纬度与时区的关系3. 时区间的时差计算4. 实例分析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时区的概念、划分及作用,经纬度与时区的关系,时区间的时差计算。

2. 难点:经纬度的换算,时区间的时差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时区的概念、划分及作用,经纬度与时区的关系。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时区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时间为何会有差异。

2. 讲解时区的概念:介绍时区的定义,解释时区的划分及作用。

3. 讲解经纬度与时区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经纬度是如何划分时区的,如何通过经纬度判断所在时区。

4. 讲解时区间的时差计算:教授时区间时差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该方法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

5. 实例分析: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计算时差。

6.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时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介绍全球时区的分布及我国所处的时区。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时区知识的掌握。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时区的概念、划分及作用,能够运用经纬度判断所在时区,并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时区 教案

初中地理时区 教案

初中地理时区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时区的概念、划分以及全球时区的分布。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时区的定义,掌握时区的划分原则,并熟知全球主要时区的分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时区的概念,掌握时区的划分原则;2. 能够绘制全球主要时区的分布图;3. 学会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地图和实例,分析时区的划分和分布;2. 利用地球仪,观察全球主要时区的分布;3. 小组讨论,探究时区之间的时间差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地球仪的认识。

【教学重点】时区的概念、划分原则以及全球时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时区之间的时间差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地图分析法、地球仪观察法。

【教学准备】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昼夜交替。

”接着提问:“昼夜交替是否是全球一致的?”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地球是圆的,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时区。

”二、探究时区的概念和划分原则1. 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时区的概念。

提问:“时区是什么?”学生回答:“时区是按照地球自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24个区域,每个区域相差1小时。

”2. 讲解时区的划分原则。

提问:“时区是如何划分的?”学生回答:“时区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2个时区。

”3. 举例说明时区的划分。

展示世界时区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跨多个时区。

三、总结时区的分布1.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全球主要时区的分布。

2. 讲解时区之间的界限,如国际日期变更线、夏令时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时区的概念和分布1. 复习时区的概念。

提问:“时区是什么?”学生回答:“时区是按照地球自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24个区域,每个区域相差1小时。

地球自转教案:时区的形成和作用

地球自转教案:时区的形成和作用

地球自转教案:时区的形成和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和时区的形成;2.能够运用时区进行国际计时和交流;3.掌握世界主要时区的位置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2.时区的形成原因和作用;3.世界主要时区的位置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时区的精确定义;2.时区的例子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示范结合的方式;2.多媒体教学;3.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包括节气、昼夜交替和赤道附近气温高等,引出时区的概念;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时区的定义和分类,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幻灯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时区的概念;3.通过世界时区图示,教师讲授主要时区的位置和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析时区的依据和意义;4.教师结合国际交流、旅游和商务活动等例子,分析时区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5.教师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反馈,要求学生利用时区的知识进行计算、解释或讨论,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清晰地定义时区、解释其原因和依据;2.学生能够准确地标出和解析世界主要时区的位置和特点;3.学生能够运用时区进行国际计时和交流,并且理解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教学材料1.多媒体幻灯片和视频;2.世界时区地图;3.时区相关的案例和讨论材料。

八、教学反思1.该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应用多,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2.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掌握;3.需要注意时区的定义和精确定义,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反复巩固。

初中地理时区教案

初中地理时区教案

初中地理时区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时区的划分和时差的概念。

掌握如何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

能够运用时区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时区的划分和时差的计算。

利用互联网或图书资源,搜集有关时区的实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信息搜集能力。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世界时区的划分和时差的概念。

2. 如何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

教学难点:1. 时差的计算方法。

2. 运用时区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地理知识资料。

2. 互联网或图书资源。

3. 白板或黑板。

4. 粉笔或电子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时区差异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时区的存在和重要性。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时区的了解和经验。

二、探究时区的划分(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地区的时区划分。

2. 提供资料或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时区的信息。

3. 各小组汇报他们的发现,并在班级内进行讨论。

三、学习时差的计算(15分钟)1. 介绍时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两个时区之间的时差。

3. 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互相讨论和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差。

四、应用时区知识(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和分享一些运用时区知识的日常现象,如国际航班的飞行时间、跨国公司的会议安排等。

2. 引导学生探讨时区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时区知识和时差计算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从事与国际时区相关工作的人士来课堂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时区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如航空、金融、媒体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和信息搜集,让学生了解世界时区的划分和时差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时区教学教案

时区教学教案

时区教学教案教案标题:时区教学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时区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世界主要时区的划分和特点;3. 能够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向学生介绍时区的概念。

解释不同时区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

2. 引导学生思考时区的作用,例如帮助人们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准确的时间交流和协调。

知识讲解:1. 介绍世界上主要的时区划分,如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为基准,向东向西分别划分为24个时区。

2. 解释各个时区的特点和代表城市,例如东京时间(JST)、伦敦时间(GMT)、纽约时间(EST)等。

3. 讲解时区之间的时间差计算方法,以GMT为基准,向东加小时数,向西减小时数。

教学实践:1. 给学生分发或展示世界地图,让他们标注出各个主要时区和代表城市。

2. 设计一些跨时区的情境问题,让学生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并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验证。

3.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城市,了解当地的时区和当地时间,然后与其他小组进行时间交流。

巩固练习: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计算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并解释计算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在线工具,让学生进行时区计算的练习和模拟。

总结与评价:1. 进行课堂总结,复习时区的概念、划分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学生对于时区教学的理解和收获。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时区知识。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时区情况,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2. 组织学生参与跨时区的交流活动,例如与其他学校进行视频会议,了解彼此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

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2. 练习题和答案3. 多媒体资源或在线工具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教育阶段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区时和时区教案

区时和时区教案

区时和时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时和时区的概念;2.掌握世界各主要城市所在的时区;3.理解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异;4.能够根据不同时区计算出对应的时间。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区时和时区2.世界各主要城市所在的时区3.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异4.如何根据不同时区计算出对应的时间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1.老师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北京时间”吗?它是如何确定的?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北京时间是中国标准时间,全国各地都使用北京时间作为统一标准。

而北京时间则是以东八区为准,即东经120度。

3.然后,引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区时和时区”。

二、讲解新知识1.“区时”指某个地方所用的标准时间,也称为本地标准时间。

2.“时区”指按经度划分地球表面上24个等分带,每个带宽15度。

每个带内采用统一标准时间,即该带中心经线上的本地平太阳时作为该带的标准时间,称为该带的“标准时间”。

3.世界各主要城市所在的时区:(1)纽约:东五区(2)伦敦:格林威治时间(3)巴黎:中欧时间(4)莫斯科:莫斯科时间(5)北京:东八区4.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异:(1)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所用的时间不同;(2)以北京时间为例,与纽约相差12小时,与伦敦相差8小时,与巴黎相差7小时,与莫斯科相差5小时;(3)因此,在跨越不同时区进行国际航班、电话或网络交流时需要进行时区转换。

三、练习新知识1.老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和北京所在位置。

2.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地图上标出各城市所在的时区。

3.老师出示一个北京时间为10:00的钟表,并让学生计算出纽约、伦敦、巴黎和莫斯科此时应该是几点钟。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行寻找其他国家或城市所在的时区,并计算出与北京时间的差异。

2.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时区的名称和标准时间。

五、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区时和时区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时区转换;2.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要去纽约度假,需要提前多少天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四、教学资源1.世界地图;2.钟表。

七年级上 地理 商务星球版 第一章 地球《地球的自转》时区和日界线专题教案

七年级上 地理 商务星球版 第一章 地球《地球的自转》时区和日界线专题教案

《地球的自转》时区和日界线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时区的划分。

2、初步学会区时的计算。

3、掌握过日期变更的规律。

重点1、时区的划分。

2、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

难点时区的划分;时差的计算;日期的换算。

教法地球仪演示、读图析图、例题巩固。

学法演示活动、读图分析、习题巩固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境导入上节我们学过了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本节我们来学习自转产生的另一个地理现象。

当7月27日晚上8点,伦敦开始举行2012年奥运会开幕式时,北京正是28日凌晨4点。

为什么两地会有时间差异呢?复习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思考两地时刻差异产生的原因。

利于学生理解东西时刻差是自转产生的另一个地理现象。

以奥运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探究1、不同经度地方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东边和西边哪边的时刻早?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周期24小时,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度?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多久?1、什么是时区?2、什么是区时?3、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几个时区,每隔多少度划分为1个时区?其中包括零时区(0°经线或本初子午线为穿过的时区)、东一区至东十一区(共11个时区)、西一区至西十一区(共11个时区)、哪两个时区合为一个时区(180°经线穿过该区)?4、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东边的时间为什么早于西边的时间?5、北京时间:哪个时区的区时?穿过该区的标准经线为哪条经线?活动一:在地球仪的赤道上标注A、B两点,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按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

观察A、B两点,哪一点先迎来黎明的曙光,哪一点先送走落日的黄昏?活动二:根据自转的周期算时差仔细阅读课本的文字部分,找出时区和区时的概念;认真看课本世界时区图分析并回答。

通过活动思考和探究东西时刻差异产生的原因。

便于理解经度差与时差的关系。

通过自己读图,读课本认真思考将知识沉淀,读文字与读图结合,掌握学地理的一般方法的同时培养地理自学能力。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根据某地的经度来计算时区的方法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根据某地的经度来计算时区的方法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越15度,以东八区为例,其时区范围是东经112.5度至东经127.5度。用该地的经度除以15度,当余数小于7.5度时,商数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当余数大于7.5度时,商数加1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年级/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根据某地的经度来计算时区的方法
难点名称
根据某地的经度来计算时区的方法
难点分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如已知某地位于145度E,用145/15,商数为9,余数为10>7.5,商数加1即为该地的时区数,所以该地位于东10区。再假如某地位于65度W,用65/15,商数为4,余数为5<7.5,商数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则该地位于西4区。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初中时区教案

初中时区教案

初中时区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听懂、说出一日三餐的英文表达方式。

2. 能够听懂、说出早餐、午餐和晚餐中常见的食物名称。

3. 能够用英语询问并回答他人吃了什么。

4. 能够用英语简单描述自己的饮食习惯。

教学内容:1. 学习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英文表达方式。

2. 学习与早餐、午餐和晚餐相关的常见食物名称。

3. 学习如何用英语询问并回答他人吃了什么。

4. 学习如何用英语描述自己的饮食习惯。

教学步骤:Step 1: 热身 (5分钟)1. 老师与学生用中文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2. 老师引导学生用中文回答问题,如:“你喜欢吃什么?”、“你今天吃了什么?”等。

Step 2: 引入 (10分钟)1. 老师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一日三餐,并板书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英文表达方式。

2. 老师引导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如:“你喜欢吃什么?”、“你今天吃了什么?”等。

Step 3: 学习 (20分钟)1. 老师教授早餐、午餐和晚餐中常见的食物名称,如:鸡蛋、面包、牛奶、米饭、蔬菜等。

2. 老师引导学生跟读并记忆食物名称。

3.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英语讨论自己喜欢的食物。

Step 4: 练习 (15分钟)1. 老师设计听力练习,让学生听懂并重复所听到的食物名称。

2. 老师设计口语练习,让学生用英语询问并回答他人吃了什么。

Step 5: 应用 (10分钟)1. 老师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的饮食习惯,如:“我早餐喜欢吃鸡蛋和面包。

”、“我午餐喜欢吃米饭和蔬菜。

”等。

2.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他人交流饮食习惯的场景。

Step 6: 总结 (5分钟)1. 老师用中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英文表达方式,以及常见食物名称。

2. 老师鼓励学生继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提高英语水平。

教学评价:1. 课后听力练习的完成情况。

2. 课后口语练习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备注:1.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一年级学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时区教案【篇一:做时间的主人教案】做时间的主人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时间,是一个既漫长又短暂的东西。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段,课程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常常使他们感到手忙脚乱,有的同学能够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而另外一些同学却总是忙忙碌碌也无法完成任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本节课就将通过讨论和分享,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当中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科学管理自己的时间,怎样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安排个人计划,从而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利用时间2、过程和方法:以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为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当中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管理学习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利用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一心二用”法抓住时间教学方法:列举法、活动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一段文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做时间的主人。

(二)展示目标学做时间的主人,合理的运用时间。

(三)小组探究,师生互动问:你属于哪种人?你想作为哪种人?人们对待时间的不同态度:p26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时间?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再引导学生归纳。

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是人生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财富。

但我们不能做时间的奴仆,而要做时间的主人。

怎样才能做时间的主人呢?如何做时间的主人 1、用“分”计时(1)一分钟你能做什么?阅读《一分钟能做什么》本杰明一分钟整理了房间,你一分钟能做什么呢?看谁说的又快又多。

(2)一分钟的价值大屏幕展示(3)一分钟鼓掌。

要珍惜时间用分计时,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2、区分轻重缓急面对生活中许多繁杂的事情,我们可以按照事情的重要及紧急程度排序。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情景:假如吃完晚饭后,从7点到9点半之间,有10项工作要做。

这10项工作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看电视、写日记、阅读书报或杂志、帮妈妈做家务、复习今天学的功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预习第二天的功课、和爸爸妈妈谈谈学校的事、给小学时期最好的朋友打个电话。

你会如何安排?为什么?同样多的事情为什么有人有条不紊的完成任务,有的人做事却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呢?参考:1、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复习今天学的功课 3、预习第二天的功课4、和爸爸妈妈谈谈学校的事,帮妈妈做家务5、给小学时期最好的朋友打个电话。

6、写日记、7、看电视8、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9、阅读书报杂志教师总结: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安排自己的时间,科学的安排自己的事情,合理利用时间。

3、一心二用①什么是时间统筹法?思考:哪些事可同时做呢?小组里交流讨论回答:②昌宁为什么迟到?他怎么做就不会迟到了?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一心二用,可以让我们节约时间。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懂得利用这宝贵的一分钟。

今天你们和我手拉手,走过了这短短的40分钟,你们有什么收获吗?把你的收获用一句话写下来,做成一张时间书签吧! 2、在音乐声中完成书签。

3、全班交流。

五、课后小结:要做时间的主人就要做到:从今天开始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把握好人生的理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诸多的事情,能够做到区分轻重缓急,科学排序,学会运用时间统筹法,学会今日事今日毕,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能力培养p18 七、板书设计八、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整堂活动课我把自己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起组织、引导作用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活动操作、合作、交流、辩别、评价,在互动中了解同一时间可以干多件事情,感受如何才是合理安排时间。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获取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发展了他们的特长,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做时间的主人七苏年级晓红【篇二:七年级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七年级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

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6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第3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第4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第5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情况,第6课时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

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第1课时(课堂导入)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

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

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课堂导入)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

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

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 2.时区及换算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3.什么是“区时”?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点拨:某地时区数=经度/15注:已知西面区,求东面区用“﹢”号;反之,用“-”号。

时区差:若a、b在中时区同侧,则:a-b。

若a、b在中时区两侧,则:a﹢b。

结果处理:若在0--24间,则为当天时间;若大于24,则减去24,日期加一天,余数为次日时间;若为负数,则加24,日期减一天,余数为前一天时间。

例:北京为20点(东8区)求纽约(西5区)几点?拓展训练我国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出发,东渡太平洋到美国洛杉矶,5月1日6点钟越过日界线后,当地的日期和时间是多少?答案:4月30日6点板书 3.北京时间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 4.国际日期变更线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期要减去一天。

练习请同学们读图1-3,完成练习题1、2。

(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

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2.时区及换算3.北京时间4.国际日期变更线第3课时(课堂导入)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亚洲全有——地形复杂)(讲授新课)板书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活动:(1)读图1-1,亚洲地形图,1-5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