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史

合集下载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一、引言学校的历史沿革是一所学校从创立至今的发展轨迹,它记录了学校的成长、变迁和影响。

了解学校的沿革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校的历史沿革,展现我校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变革。

二、正文创立初期(XXXX-XXXX年)办学宗旨的确定:我校在创立之初,就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材的办学宗旨。

校园建设:初期校园建设注重实用性,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师资队伍的组建:礼聘了一批具有教育热情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发展壮大期(XXXX-XXXX年)学科建设的完善:增设了多个学科,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教学设施的更新: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规模的扩大: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材。

改革创新期(XXXX-XXXX年)课程改革的推进: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科研力量的加强: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提高了学术水平。

国际交流的拓展:与国外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现代化建设期(XXXX-XXXX年)校园环境的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

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新时期新挑战(XXXX至今)应对挑战的策略: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挑战,我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

教育理念的更新: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多元化发展的探索:拓展了专业领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化传统的继承:保持优良的文化传统,宏扬校训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社会服务的延伸:积极参预社会公益活动,回馈社会。

展望未来持续创新的教育理念:未来我校将继续秉持创新理念,与时俱进。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建校历史

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建校历史

1952年开滦煤矿工业学校创建
1953年开滦煤矿工业学校更名为开滦煤炭建筑工程学校1960年开滦煤炭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为唐山煤矿学校1965年唐山煤矿学校更名河北峰峰煤矿学校
1978年河北峰峰煤矿学校升格为河北煤矿学院
1981年河北煤矿学院更名为河北矿业学院
1981年河北矿冶学院(采煤专业)并入河北矿业学院1983年河北矿业学院更名为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1995年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河北建筑科技学院2003年河北科技建筑学院等,组建为河北工程大学。

吉大历史

吉大历史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 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 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 设学科名单。 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 A类36所,B类6所。吉林大学入选A类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吉林大学榜 上有名。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 学、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入选“双
南湖之滨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1904年12月1日,北洋马医学堂在河北保定正式成立。而 后几经碾转,1952年1月,学校由贵州安顺迁至长春。 1958年5月,改名为长春农学院。1958年至1959年期间, 长春农学院、北安农学院和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相 继并入。1959年6月,改名为吉林农业大学。 1962年1月,学校交还军队,复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 大学。 1992年8月,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 1999年4月,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
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吉大风光
白山迎旭日,黑水泛金光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七十加一 天鹅高飞,情深万里。
吉林大学建校史
吉林大学(Jilin University),简称吉大,位于吉林 省长春市,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 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 成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国务 院列为国家重点大学;2000年6月12日,合并吉林工 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 组建新的吉林大学。
自强不息 博学笃志
继往开来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 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 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 1946 年,1960 年被列为国 家重点大学,1984 年成为 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 所 大学之一,1995 年首批通 过国家教委“211 工程”审 批,2001 年被列入“985 工 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 2004 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 管理的学校。

学校校史建校背景

学校校史建校背景
建设校园。
初期目标:学校初创时定下了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目标。
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01
02
03
04
重要事件一
XXXX年,学校成功更名为XX 大学,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重要事件二
XXXX年,学校获得博士点授 权,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重要事件三
XXXX年,学校与国外知名大 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始开展国
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 高。
教学资源
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图书馆藏书丰富,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完 善。
学校的校园文化与学生活动
校园文化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以校训、校风、学风为核心 的文化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05
CATALOGUE
学校荣誉与评价
学校获得的荣誉与奖项
国家级荣誉
学校荣获全国先进教育单位、 全国文明校园等国家级荣誉。
省级荣誉
学校荣获省级示范学校、省级 文明单位等省级荣誉。
市级荣誉
学校荣获市级优秀学校、市级 教育先进单位等市级荣誉。
学术奖项
学校师生在国内外学术竞赛中 屡获殊荣,包括国际数学奥林 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
学生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包括文艺比赛、体育竞赛、科 技创新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04
CATALOGUE
学校教育教学成果
学校的教学质量与课程设置
教学质量
学校注重教学质量,通过严谨的教学 管理和有效的评估机制,确保学生获 得优质的教育。
课程设置

三井实验小学发展史

三井实验小学发展史

三井实验小学发展史
三井实验小学的发展史
一、建校简史
1.1920年,三井实验小学由三井实验学校的隆部首长儿童帝松田根次
郎于1920年7月5日正式创立,当时共开办有18个小学一年级。

2.1929年,三井实验学校教育均衡设施计划实施,小学添加运动设施,进行学校环境改善。

3.1936年,小学和实训部在规划课程、设施、人事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学校办学体系得到极大完善。

二、发展历程
1.更新设施:1977年,三井实验小学构筑新楼,安装内容包括新食堂、新体育馆。

2.教学改革:1983年,小学完成新教育实践的筹备和投入,改革目标
是“小学各科教育的综合应用”,以发展学生的实用技能为核心。

3.教师培训:1990年,学校建立教师教育培训研究室,开展学术研究,指导教学,提升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

三、现今情况
1.改革建设:从2011年起,三井实验小学把构建流动性的学习环境作为策略标准,开展一系列学校改革建设,以引导学生学习成果。

2.发展战略:小学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方向,积极开展学校发展战略,打造资源共享、教学独特、生活丰富的学习环境,以保障学生有效学习。

3.社会服务:小学还以及负促进学生合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目标,深入开展青少年教育,为学生参与当地社会文化服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郧阳中学建校110周年历史回顾

郧阳中学建校110周年历史回顾

郧阳中学建校110周年历史回顾郧阳中学初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是湖北省历史最悠长的学校之一。

1902年“郧山书院”易名为“郧阳府中学堂”,改制成为一所现代学校。

据《湖北省志》“府州书院对应命名表”记载,“郧阳府中学堂”是湖北省最先的现代公立中学之一。

至2012年,郧阳中学已有465年办学历史,其中成立现代中学有110年历史。

百年名校薪火相传。

“郧阳中学在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不忘悠长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咱们将继续发扬前人办学治国,以教育增进社会文明和国家强盛的教育理想。

”郧阳中学校长王建华在谈到即将于金秋十月举行的110周年校庆时说。

传奇篇: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郧县县城背靠郧山、面临汉水,依山而立的房舍在江边顺势而建,错落有致。

早在公元前1000连年,这里就是古麇国的国都。

到了明代成化十二年,这里设置了郧阳府,经明、清两代近400年的发展,郧阳城已成为鄂西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这里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有许多奇迹值得咱们这些生长在郧山之下、汉水之滨的炎黄子孙骄傲,郧阳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抚治于湛创建郧山书院;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知府沈鈇增修书院;在明清交替的大骚乱年代,书院荒废;满清入主中原,经顺治、康熙几十年休养生息,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守道鲁之裕再续香火,重建书院;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学使杨怿曾(人名)将书院由“府治东北”迁移至“旧通判府”,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知府金达又将书院迁移至郧阳城北三元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郧阳的有识之士将郧山书院改成现代中学——郧阳府中学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通令各州府,书院或中学一概改成师范学堂,郧阳府中学堂遂更名为“郧阳府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学校改成“郧山中学”;北伐胜利后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抗战烽烟骤起,1937年,山东沦陷,一批齐鲁学子为求学救国,辗转千里,来到有郧山汉水护卫的郧阳,郧山中学遂为国立湖北中学(山东流亡中学)的校址;1938年,武汉失守,莘莘学子亦跋山涉水来到郧阳,一时人员大增,仅流亡来此的教职员工即达千余名,成立湖北省郧阳联中,规模为湖北省之最,后一分为三,设立初中、高中,师范,女子高中分校,后高中部又单独立校,成立湖北省立第八高级中学,简称“八高”,一时著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以后,恢复郧阳中学至今。

学校发展简史

学校发展简史

学校发展简史一、学校背景我校是一所位于中国某省某市的综合性学校,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

学校占地面积约100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使命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栋梁。

二、学校发展历程1. 创建阶段(1980年-1990年)学校创建于1982年,最初惟独一栋小教学楼和几个暂时搭建的教室。

学校的创始人是一位教育家,他秉持着“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的理念,致力于学校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学校招收了100名学生,并礼聘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2. 建设阶段(1990年-2000年)在1990年代,学校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始进行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的改善。

学校新建了一座大型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并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此外,学校还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师资培训和教育交流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校的教学水平。

3. 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学校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鼓励学生参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

学校的教学成果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学校特色与成就1. 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引进了一系列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 多元化课程设置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了多元化的课程,包括学科课程、艺术课程、体育课程等。

学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

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北大清华校史介绍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

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

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

(北大、清华校史介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

1908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

知道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

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民主治校,而且还建立了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

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清华大学、清华文化简介)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

柏林大学建校史

柏林大学建校史

在当时的学者们看来,在柏林建立一个高等教育机构是很自然的。因为其他欧洲各国在首都建立大学已成为传统。此外,柏林具有建立一所优秀大学的良好基础,一方面,可以利用1700年柏林科学院成立前后不断建立的众多学术机构,统一整合各种科研机构;另一方面,柏林在18世纪末已因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倍受称赞:“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与艺术活动都能在柏林找到”,而“到1800年,柏林城内已经生活着1200多名知识分子”,众多科学家、医生、律师、艺术家的存在,使得柏林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大学的建立能更好满足这些知识分子学习与工作的需求。
关键词:柏林大学,洪堡,现代大学制度,教育国家化
1810年10月6日,柏林大学迎来了前来注册的第一批6名学生,从此开始了这所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大学200年的兴衰起伏。这所在19世纪初普鲁士“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大背景下建立的大学,不仅在动荡的百年发展中实现了创办者的期望,还提升了普鲁士的高等教育事业,“继承了德国大学接受、产生新思想继而改变社会的传统”,推动了普鲁士的振兴与德意志的统一,广泛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众多大学建立与改革的样本。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教育 > 理论研讨
【字体:大 中 小】 【打 印】 【关 闭】
柏林大学建校史:1794~1810(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张斌贤 王晨 柏林洪堡大学教育学院 张乐
发布时间:2010-12-08
摘要:柏林大学的建立是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积极因素,财政困难、行政掣肘等消极因素,以及君主意志、官员和学者意愿等不确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建立经历了反复起伏的过程,其最终建立的关键是洪堡所拥有的融合了历史感和自身前途的动机与卓越政治智慧及行政技巧的结合物。早于德国教育部成立七年的柏林大学的建立过程,是德国在向现代国家转变进程中国家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行政范畴逐步确立的典型事例和先声,其中体现的大学思想及其建立后的发展与改革彰显了现代大学及其士的教育改革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从1797年开始,当时的普鲁士内政部部长、主管教育工作的冯·马索夫(Julius von Massow,1750~1816)“面对巨大的财政困难”,迎难而上,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但是,他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专门学校(Spazialschule)和改革中小学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深受法国模式的影响,马索夫认为,建立专门学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佳方向,只有专门学校才能满足国家的现实需求,因此,他在1800年明确指出,“大学应该被专门(高等)学校与科学院所取代”。

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清华北大校史简介

清华北大校史简介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

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

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

(清华北大校史简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

1908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

知道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

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

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

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1978年以后清华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恢复了许多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2000年兼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目前清华有十大学科,只缺农学,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清华已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新型综合型大学。

2005年,成立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

海南华侨中学建校史

海南华侨中学建校史

海南华侨中学建校史海南华侨中学创建于1948年,是海南省著名的大规模、高水平、高层次的华文中学。

七十多年来,华中一直秉承“德、智、体、美”的办学理念,不断推动学校的发展与进步,为海南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章创建和初期发展1948年,华南岛上的华商们怀着实施教育计划的愿望,积极筹资建立了海南华侨中学。

当时学校设立在海口市龙华路,初期只有几个教室和一些简陋的办公室。

然而,尽管条件有限,华中依然坚持高质量的教育目标,为招收的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资源。

创建初期,华中的教职工都是经验丰富的华文教育者和优秀的教师。

他们辛勤工作,全心投入,促进了学校的稳步发展。

在这个艰苦的时期,华中始终坚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宗旨,为海南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第二章建校巅峰时期在建校初期奠定了坚实基础后,华中迈入了建校巅峰时期。

学校逐渐发展壮大,校舍扩建,教学设备更新,课程设置全面升级。

政府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帮助,使华中得以充分发展。

在这个时期,华中不仅在华文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学科竞赛和艺术赛事中崭露头角。

学校的辅导班培养了大量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师资力量。

此外,学校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开拓了他们的眼界。

第三章时代变革与转型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华中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对华侨子弟的教育,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学校加大了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了教师队伍的来源。

同时,也进行了课程改革,增加了优质课程的设置,提高了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第四章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进入21世纪,华中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基于现代化的办学理念,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经验,努力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建校70年校史

建校70年校史

建校70年校史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所学校的校史也在悄悄地积淀。

而对于我们这所存在了70年的学校来说,这段校史更是承载了无数师生的辛劳与付出,是我们学校的宝贵财富。

建校70年前,我们的学校还只是一个青涩的种子,但因着创始人的坚持和努力,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

在那个年代,教育资源稀缺,但我们学校的创始人却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放眼未来,毅然决然地创建了这所学校。

这便是我们学校的第一步,也是建校70年校史的起点。

学校创办之初,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建校者们的脚步,他们以梦想为动力,以教育为使命,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70年的校史中,我们学校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变革和转型,无论是学科设置的调整,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都展现了学校的勇气和智慧。

在学校的初创阶段,建校者们特别注重学校的基础建设。

他们为学校筹建了一座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精心设计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为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历史见证了学校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也为后来者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逐渐成为了一所具有特色的学府。

我们的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学校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成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他们秉持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学校的风采。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生的努力和付出。

在建校70年的历程中,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校友,他们以自己的成就为学校增光添彩。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学校的骄傲。

同时,学校的教师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以高尚的师德和过硬的教学水平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师生们共同努力,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正如一句古语所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建校70年校史中的每一步,都是学校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见证。

海南华侨中学建校史

海南华侨中学建校史

海南华侨中学建校史
海南华侨中学建校于1953年,是一所位于中国海南省的一所中学。

它的创建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筹备,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华侨社团的大力支持。

学校的建校目的是为了满足当地华侨子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学校的创办者们认为,教育是华侨子弟融入社会和贡献国家的重要途径,因此决定成立一所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的中学。

在筹备期间,学校的创办者们积极募捐,争取各方支持和资助。

他们为学校选址,购置设备,招聘教师等做出了巨大努力。

最终,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顺利建立并投入使用。

学校建校初期,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们克服了困难,积极开展各项教育工作。

他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逐渐发展壮大。

如今,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教学设施。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养。

海南华侨中学自创校以来,已经走过了70多个年头。

它见证了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宣讲建校史观后感

宣讲建校史观后感

宣讲建校史观后感前几天参加了学校建校史的宣讲会,那场面,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魔法盒子,各种精彩的故事一股脑儿地蹦了出来。

刚一进去,看到宣讲的老师站在台上,那气场,就像一个拥有无数传奇故事的老船长,准备带我们驶向学校历史的浩瀚海洋。

宣讲开始,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学校的“出身”这么不简单。

从建校初期的那几间小破房子,到现在高楼林立、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校园,这一路简直就像超级英雄的成长史。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听到那些老校友们艰苦创业的故事。

他们那时候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桌椅板凳都缺胳膊少腿的,还得自己动手修修补补。

但是他们就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让学校一点点发展起来。

这让我觉得自己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吹着空调,用着崭新的电脑,如果还不努力学习,简直就像是在暴殄天物啊。

而且啊,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挑战,就像游戏里的一道道关卡。

有时候是资金不足,就像打游戏的时候没金币了;有时候是师资缺乏,就像少了几个得力的队友。

可是学校就像一个顽强的战士,每一次都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这其中少不了那些默默奉献的老师们,他们就像游戏里的NPC(非玩家角色),虽然有时候很严厉,但却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关键人物,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

宣讲过程中还展示了很多老照片,那些黑白的照片就像是穿越时空的钥匙。

看着照片里那些穿着老土衣服的学长学姐们,却洋溢着充满希望的笑容,我就想,这大概就是对学校热爱的最好体现吧。

他们那时候的校园生活虽然简单,但一定充满了乐趣和奋斗的激情。

参加完这个建校史宣讲,我感觉自己和学校的关系更亲近了。

以前总觉得学校就是个上学的地方,现在才明白,这是无数前辈们用心血浇灌出来的花园,我们是在他们的肩膀上享受着美好的校园时光。

我就像是一个接力赛选手,从前辈们手中接过了代表学校荣誉和发展的接力棒,我得好好跑这一棒,可不能掉链子。

我也要努力成为学校历史长河里一颗闪亮的小星星,说不定以后我的故事也会被写进校史呢!哈哈。

宣讲建校史观后感

宣讲建校史观后感

宣讲建校史观后感前几天参加了学校建校史的宣讲,那感觉就像是跟着时光机在学校的岁月长河里溜达了一圈,真挺有意思的。

一进去,宣讲的老师就像个说书先生一样,绘声绘色地开始讲起来。

原来咱们学校刚建立的时候,那条件真叫一个艰苦啊。

老师说那时候的校园就几间小破屋子,操场都是坑坑洼洼的,感觉一阵大风就能把学校给吹跑了似的。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那些建校的前辈们就像一群充满斗志的小超人,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满腔热血,一块砖一块瓦地把学校慢慢搭建起来。

我听着就想啊,要是我在那个时候,会不会被这点困难就给吓跑了呢?我估计我得好好给自己鼓鼓劲儿才行。

再说到那些老校友们,那可都是学校的宝藏啊。

宣讲里提到好多校友的故事,有个学长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但是靠着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磨练出来的毅力,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他现在成了一个超级厉害的企业家,还一直给学校捐钱捐设备呢。

我就想啊,这学校就像个魔法学校一样,进去的时候普普通通,出来就变成超级英雄了。

这也让我明白了,只要在学校里好好学,我也有可能创造奇迹啊。

随着宣讲的深入,我就像打开了一本装满回忆的大相册,看到学校这些年一点点的变化。

从一开始的几个专业,到现在各种各样丰富的学科设置;从寥寥无几的老师,到现在一大群有才华又负责的教师队伍。

学校就像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强大。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呢。

有一年遇到资金紧张的大难关,大家都愁眉苦脸的,可学校里的老师、学生还有那些关心学校的校友们都没有放弃,大家齐心协力,搞募捐、想办法节省开支,就这么咬着牙挺过来了。

听到这儿,我都忍不住想给他们鼓掌了,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听完这个建校史的宣讲,我突然觉得自己对学校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是找到了一个超级大家庭的归属感。

以前总觉得学校就是个上课学习的地方,现在不一样了,这是一块充满故事、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土地。

我走在校园里的时候,看到那些老建筑就会想象以前的学长学姐们在这里的生活,看到新盖的大楼就会憧憬我们学校的未来。

建校史作文

建校史作文

建校史作文《我们学校的建校史:那些年的记忆与趣事》篇一:《建校之初:梦想起航的地方》嘿,咱这学校可是有着一段相当有趣的建校历史呢。

听老一辈说啊,建校那时候,这地儿就是一片荒地。

校长是个特别有梦想的人,他想建一所让大家都能快乐学习的学校。

那时候真是一穷二白,没资金、没人力,但校长决心大啊。

他是跑断了腿,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去拉投资。

有一次,我听说他就为了和一个投资人见面,一大早骑着破自行车就出发了,那自行车还老是掉链子,他一路推一段修一段,到的时候狼狈得不行,但脸上还是堆满了笑。

那时候开始建教学楼,就只见一帮子工人在那忙乎。

那场景可热闹了,这边在打地基呢,叮叮当当,像奏乐一样。

校长还跑去帮忙搬砖,虽然他文质彬彬的啊,可搬起砖来也不含糊。

他还和工人们聊天,问能不能把墙砌得直一点,别到时候楼歪了。

工人们就笑啊,说您放心吧,这都是老手艺人了。

用的石头啊、砖啊都是从附近的小砖窑运过来的呢。

后来,慢慢地,教学楼的框架起来了,就像一个婴儿开始长出雏形了。

这教学楼才建都这样,学校里别的地方更是乱糟糟的。

操场啊就是个大土坑,一到下雨天,里面全是积水,简直成了个小水塘。

学生们来了就在教室做题,课间休息没啥玩的,就在土堆旁打来闹去,弄得灰头土脸的。

可是大家心里高兴啊,因为这学校就像个小种子,在一点点成长呢。

篇二:《发展之路:磕磕绊绊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有了一点模样,可还是遇到不少烦心事。

你想啊,刚开始招生的时候,没几个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

为啥呢?因为学校看起来太破了呗。

老师也不好招啊,说实话,那会这小破地方谁愿意来呀。

不过这校长有点子,他找了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说动了他们一起为教育事业奋斗。

这些年轻老师刚来的时候,看到那破破烂烂的宿舍,脸都绿了。

我知道有一个教数学的女老师,她住的宿舍,天花板总是漏水,她弄了好几个盆子在地上接水。

晚上睡觉的时候啊,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像催眠曲。

在教学方面呢,最早的教学设备也就只有粉笔和黑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校史
①学校草创时,建在相传是唐代天宝年间高力士遗留下来的天竺庵和静道庵两座堂里(两庵旧址在现教育路吴川二中内)。

一九二七年,梅录各界人士组成校董会,开始筹建市立中学。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四六年因隶属于梅录市行政管理机构,故校名称为“梅录市立中学”(简称梅中)。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行政院决定将梅录行政管理局改置为梅茂县,原“梅录市立中学”相应更名为“梅茂县立中学。

一九五二年五月,梅茂县与吴川县合并,梅录成为吴川县治,学校更名为“吴川县第一中学”。

梅秀楼:建于1929年,系本校数学教师林冠吾所设计,现已拆除,旧址在现吴川市梅录镇教育路5号吴川二中实验楼。

一九五八年,国务院决定吴川与化州合并,吴川县第一中学则改为“化州县第二中学”。

一九六一年四月,吴、化两县分而复旧,本校复名为“吴川县第一中学”。

一九六六年一月,因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县委决定吴川一中与吴川二中校舍对调,一中便迁到现在校址所在地(解放中路56 号)。

一九七八年,吴川县第一中学被省教育厅定为县级重点中学。

一九九四年五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川县,设立吴川市,学校更名为“吴川市第一中学”。

★1939 年秋,由于日寇飞机的轰炸,学校曾一度迁往梅录头和浅水赤岭等地上课。

1946 年秋,抗战胜利,搬回原址。

②吴川市第一中学,简称吴川一中,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区,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197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定为县级重点中学,1994年吴川撤县设市,学校便用现名。

2000年实行初高
中分离,创办吴川市实验中学,学校现为普通高中。

2006年10月25日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2007年4月17日吴川一中以优秀等级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

校友册与历年高考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高考成绩稳步上升,一年上一个台阶,在粤西地区赢得广泛的赞誉。

不少学生从母校的怀抱走向清华、北大等著名学府,1997年以广东省高考第三名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的陈宁同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随后历年以80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考上清华的有:陈景妹、龙宇飞、王康健、林良有、林詹钦;考上北大的有:易显河、刘晓春、倪彩霞、吴斌、沈健、黎元春、李高荣;考上复旦的有:黄斌、林建华、李华泉、吴土观;考上浙大的有:黄俊、孙宇强、吴康平、蔡康荣、孙康进、庄红艳、梁文锋、李坤、陈志娴、朱上志、凌俊杰、欧亚聪。

自2003年来,学校狠抓教育质量,高考成绩更加辉煌,2003至2005年均获湛江市高考特等奖,2001至2005年连续被评为湛江市高考先进单位,2006年获湛江市高考一等奖(特等奖只有湛江一中一所学校),该校高考成绩的辉煌主要表现在:(1)上重点线的人数逐年增多(2004年267人,2005年280人,2006年337人);(2)上第二批本科线以上人数大幅度攀升(2004年490人,2005年609人,2006年760人);(3)在湛江市的高考地位突出,无论是上线率、升第二批本科以上人数还是高分层
人数,均居湛江市同类学校首位,并且每年都有亮点:2004年获湛江市高考特等奖第一名,林詹钦同学为湛江市高考状元;2005年高考总分700分以上96人,仅次于湛江一中,在湛江市各类学校中排名第二;2006年上第一批重点人数比去年增加57人,而整个湛江市应届生上重点线人数比去年增加142人,该校占其中38%;2007年何康茂同学以656分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录取;2010年邱兆鑫同学以696分被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录取。

历任校长
林正辉 1928.11 ~ 1930.10 欧钟岳 1931.11 ~ 1937. 9
林炳燊 1937.10 ~ 1938. 7苏范宣 1938. 9~ 1939. 1
仇球英 1939. 9~ 1940. 8林其秀 1940. 9~ 1942. 8
欧树年 1942.10 ~ 1943. 7林则尧 1943. 9~ 1944. 8
梁建勋 1944. 8~ 1945. 1朱绍濂 1945. 2~ 1945.12
黎焕光 1945.12 ~ 1947.10 刘汉章 1947.10 ~ 1947.12
曾匡南 1948. 2~ 1948.12 谭延光 1949. 2~ 1949. 6
吴熙时 1949. 6~ 1949.10 李振海 1950. 1~ 1981. 9 (81 年以后任名誉校长 )
刘承汉 ( 兼 ) 1952. 9~ 1954. 8宁超盛 1970. 9~ 1979. 9
李德中 1979. 9~ 1981. 9柯明 1981. 9~ 1985. 3
钟朝栋 1985. 5~ 1998.10 李帝河 1998.11 ~ 2006.9
梁志鸿2006.9 ~现在1969 (文革期间)由陆星才(革委会副主任)负责学校工作。

校内建设
学校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比较齐全。

现有教学楼 5 幢,教室 126 个。

2008年竣工的学校图艺中心,设置了可容近千人的会议室、图书馆、学生和阅览室以及艺术活动场室,图书馆藏书超20万册,各类报刊近400 种;科学馆一幢,建筑面积 12762 平方米,集中设置为各学科功能室,设有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实验室、历史室、地理室、电脑室、语音室、听力系统控制室、心理咨询室等;主校区三栋教学楼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学校科学馆新辟的15间课室及第二校区因为学校布局调整等原因还没安装,教师办公室也按1:3.8的比例配备了教师用电脑;体育场馆四处:主校区运动场为标准 400 米环形塑胶跑道人造草足球运动场,篮球场 3 个、乒乓球场一个;体育馆一座,面积 1626 平方米;篮球、排球综合运动场一个,占地 4200 平方米。

一中足球队
足球运动在我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悠久的历史,我校传统体育项目。

学校足球队曾获得全国中学生“三好杯”足球赛第三名,在省内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学校曾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称号,曾获首届“霍英东发展体育基金会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奖”(当年获此奖的全国十所中小学,我校是广东唯一的一所),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多年来,我校为广东宏远足球队输
送了4名运动员,为中山大学等高校输送了几十名足球尖子。

足球运动带动了全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体育教学科研。

体育科组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以俱乐部为依托,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模式”研究课题已结题,并取得明显效果。

2011年8月,全省7支学校足球队参赛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男子足球锦标赛,在英德市中国女子足球训练基地落下帷幕。

以袁全任教练的我市吴川一中男子足球队,以5胜1平一场不败的辉煌战绩,夺取2011年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男子足球锦标赛冠军。

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男子足球赛每两年举办一届。

吴川一中在足球训练上和人才输送上一直列湛江市前茅,1982年就评为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

吴川一中曾在1984年、1988年两次获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学生足球赛冠军。

这是吴川一中足球队第三次捧得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男子足球锦标赛冠军奖杯。

未来展望
1、坚持并完善三个办学特色,认真践行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办学目标。

2、进一步完善学校硬件建设,特别是争取今年内建成图书艺术中心,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3、加大教研力度,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完善名师培训工程,争取有一至两个教改项目在省内产生影响,学校教研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4、创新管理机制,形成现代学校管理新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代会监督职能,实行校长向教代会定期报告制度及教代会代表对职能处室的问责制度。

5、精心打造学校品牌,发挥学校的示范作用。

学校普通高考、学科奥赛成绩在继续保持湛江市同类学校领先地位的基础上,争取全面赶超省市重点中学;学校社会地位和综合影响力不断提升,使之成为“人才的摇篮,名师的沃土,文明的窗口”,并形成办学的品牌,在粤西甚至更广的范围内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校发展。

梅山之阳,鉴水之东,吴川一中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学府,正展翅飞翔,我们无惧困难,任重而道远;我们面对挑战,上下而求索。

我们坚信,学校会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超越。

备注;①内容精简扼要,且内容要求全面
②小标题醒目
③能突出本校的历史悠久的特点等
老师;校史的内容还不完善,其他的由你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