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诗词鉴赏《题西林壁》教学课件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Hale Waihona Puke 题西林壁解诗意【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精品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精品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精品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品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精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精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精品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精品
山 岭
精品
山 峰
精品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精品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精入品 云的山峰。
远 同各 近 不
高
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精品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精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
《题西林壁》免费ppt
《题西林壁》免费ppt《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整理了《题西林壁》ppt,一起来看看吧!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题西林壁》.ppt课件
宋·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是因为……
因为……所以……
想一想: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写作背景:
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 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积极 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 投降派的排挤打击,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 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 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在农村生活 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 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
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 2.足鸡豚(tú 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 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 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 叠叠。 •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你从中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诗情
• 当我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 懊恼的时候,爸爸轻轻的一句提示,真是
• 当我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正打 算放弃的时候,突然我想到了一步好棋, 这真是
【小学语文】《题西林壁》ppt课件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
山
;
侧着看,庐
山
;
从千远姿处百望态,庐变化万千
山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为什么认不清庐 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 庐山之中。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呢?
山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山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
本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更改后使用!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书写
西林寺墙壁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西林寺壁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具体指什么不
景色姿态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题 西 林壁
宋 苏轼
古诗学习四步法
1、解诗题,知诗人 2、识字眼,明诗句 3、知诗意,悟诗情 4、有情朗读,背诵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人。他在诗、词 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 豪 放 , 是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 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 集》。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PPT课件
1
学习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弄清词句
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 县人)。早年中进士,以 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 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 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 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 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有《东坡全集》。
11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2
4
烟云
远眺庐山
5
东林大峡谷
黄龙寺
6
1.什么是传统机
械传按统键的设机计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
动 关 方传 键按 按 式按结统压键。构机按来层械P键 实图按C触 现:动 功能P传 设C的B统 计A一机 要上种械点的设按:开计键
键 BA பைடு நூலகம் 关 键
1.合理的选择按 键的类型,尽 量选择平头类 的按键,以防
三叠泉 锦绣谷
8
题: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身: 自己 此: 这
9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 山岭;从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10
诗中蕴含的道理:对比较 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 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题西林壁》PPT演示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会读会 写会用。
2、了解诗歌的意思。 3、体悟诗歌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他年轻英俊的面孔,在监狱中一呆就是十九年。片中还放到老的图书保管员,在监狱中整整呆了五十年,当他被刑满出狱时,他却拿
诗人简介 起刀子想杀人,因为他想留在监狱,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的生活,因为在那里他是那样受人尊敬,而外面是他非常陌生和恐惧的世
苏轼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又工书画。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等。
诗文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庐山则山峰耸立。
庐山·日出时分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的最高追求,永无止境,与此相比,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特定阶段的某个人,在历史长河中能留下痕迹,能激起浪花,那一
定是很了不起的,读了赵玉平老师著的《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蜀汉宰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他的治国理 家育人之道影响着历朝历代的贤能人士,他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净化了多少浮躁的心,他的慧眼识才选才 用才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庐山·虚幻之境 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是一种知人善任,诸葛亮的智慧就在于他深刻理解人性,是值得我
们学习的地方。 他年轻英俊的面孔,在监狱中一呆就是十九年。片中还放到老的图书保管员,在监狱中整整呆了五十年,当他被刑满出狱时,他却拿 起刀子想杀人,因为他想留在监狱,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的生活,因为在那里他是那样受人尊敬,而外面是他非常陌生和恐惧的世 界。在监狱里五十年的他,现在已经没有了杀人的勇气,连最后的勇气都已经磨灭了,他被放了出去,外面有许多的汽车,他不习惯 ,外面没有了亲人,没有了朋友,这一切他都不习惯,最后,他选择自杀,结束掉已经获得自由的身体,连同已经被体制化了失去自 由的内心!这件事对安迪和阿瑞都是一个不小的震憾!失去身体的自由并不可怕,可怕的这样的体制,让心也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欲 望,到最后就会彻底的绝望!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监狱中,安迪还带了一个学生,一个年轻人,从不识字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他, 直到他完成高考所有的课程,在一次闲聊中,他告诉,说曾经在另一个监狱里,听一位火爆脾气的老犯人聊起过,说他此生最得意的 事情是将一个银行家的妻子与情人杀死在床上,因为一次他去她情人家偷东西,他醒过来了,让他没偷成心里很不爽,找机会干掉他 ,那天正好杀死一对在床上,听说她丈夫还是个银行家,最后还因此替他背了黑锅,终身进了监狱。天哪,这 整部片子比较压抑,可能因为是讲述在监狱里发生的事情吧,但看完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那样的荡气回肠,那样的震憾人心!一 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为与妻子发生口角气跑了妻子,而当天妻子与她的情人双双被枪杀在床上,他成为最有杀人动机的嫌疑 犯,加上口吐莲花的律师,就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被送了肖申克监狱。在监狱里发生了许多的事情,先是被老犯人们打赌, 第一晚谁会扛不住最先哭泣,最有权威的老犯人阿瑞看他白白净净,瘦瘦弱弱的样子,押了他两盒烟的赌注,第一次就让阿瑞输了赌 注。因为长得帅气,在狱中他还经常被有姐妹花之称的同性恋犯人骚扰。因为他懂得法律,金融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替其中一位狱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过一个虚拟的人进行洗钱,当然,这一切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在监狱中,他因为冒死替狱友争取到了啤酒,从而赢得了狱友们的尊重 和友谊,从那些无所不能的狱友们弄到一把铁捶和一张明星的海报。一年又一年的监狱生活,带走了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在朋友的聚会上,聊起好久没有看过电影了,问大家有没有好看的电影推荐一下,茫茫影海,找到好片子好费时间啊,我喜欢向有相 同爱好的人询问,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同事陈敏介绍说一部老片子,励志大片《肖申克的救赎》非常精彩,值得一看。老公出差一星 期,晚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应对考试在看复习资料,晚上决定放松一下,在网在找到这部电影,细细品味起来! 一、自我价值的充分展现离不开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个人的荣辱得失不能超越团队。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工作的环境不同于诸 葛亮时代的为生存空间而战的千军万马嘶杀的疆场,但学会从环境中汲取营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从教 的第一天起就坚定要站稳讲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快速地迈进教育门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基本功,面
语文四年级下册诗词鉴赏《题西林壁》教学课件(完美版)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知 论世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 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 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 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 象的空间。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 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ppt课件(1)PPT课件
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感情
只缘身二(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说说诗歌
大意。
第8页/共25页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 自己 此山:指庐山
第9页/共25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10页/共25页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第16页/共25页
学习目标三:
1、诗人已经从各种角度看了庐 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 目”? 2、我们怎样才能帮助诗人看清 楚庐山? 3、诗人究竟要向我们说明什么?
第17页/共25页
客观全面的 了解事物
第18页/共25页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是需要我们客观全 面去了解事物?
盲人摸象 画杨桃
第19页/共25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20页/共25页
随堂测试: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
诗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第24页/共25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5页/共25页
第2页/共25页
第3页/共25页
题西林壁
第4页/共25页
学习目标一(自主学习)
1、说说题目的意思。 2、自由阅读古诗。 3、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古 诗?
第5页/共25页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第6页/共25页
题西林壁PPT课件
-
22
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 要描写庐山?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 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 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 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
再次朗读这首古诗- 。
23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 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 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 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
8
-
9
-
10
烟云 远眺庐山
观音听琵琶
皇冠峰
欣赏了这么美的庐山,你们 想不想再把这首诗读读呢, 那就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 式来读吧!想怎么读就怎么 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 也可以表演读……
-
13
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 诗中读懂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一下小 博士!
-
14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他以诗
为词,扩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
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
坡全集》。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
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 一。
5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 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
6
-
7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 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 吧!
-
39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 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 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
40
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 要描写庐山?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ppt课件《题西林壁》ppt课件《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分享了苏轼《题西林壁》ppt课件一起来看看吧!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品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文学鉴赏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题西林壁》.公开课ppt课件
03
题西林壁的内容与解析
题西林壁的内容概述
内容概述
题西林壁是一首描绘庐山景色的 七言绝句,通过对庐山不同角度 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
的赞叹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时所作, 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 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品主题
题西林壁以庐山为载体,通过描绘 山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 然景观的赞叹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时所作,表达了 01 他对庐山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描绘庐山的形态、气势和自然风 02 光,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苏轼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经历人生低谷,面临 03 着政治上的困境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诗中也
蕴含着他对人生道路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03 实际应用
说明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如何解决现 实问题。
课程目标
01 知识目标
明确课程希望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02 能力目标
强调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
03 情感态度目标
阐述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课程安排
教学内容
列举课程的主要章节和主 题。
教学资源
提供课程所需的教学材料 和资源,如教材、参考书、 软件等。
公开课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 • 题西林壁的作者与背景 • 题西林壁的内容与解析 • 题西林壁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 题西林壁的实践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01 当前社会背景
介绍课程所涉及的主题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
02 学科发展
《题西林壁》PPT课件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 为身在此山中。
拓展延伸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 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 山真面目”呢?
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 的角度,全面地视察,才能看清“庐山真 面目”。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西林寺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 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 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 竹石图卷》等传世。
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 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 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初读古诗
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诵读 划分朗读节奏,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深入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视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视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视察的。
远、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度
远看
近看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 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 背景作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 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 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课 任务后
合作讨论:
➢课外翻阅资料,寻找作者的一篇诗词,下节课每个小组上台 带领大家欣赏。
自主完成:
➢朗读并流利地背诵《题西林壁》,把握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诗 鉴赏歌
感谢观看学习,祝学习进步
讲解人:XXX 时间:20xx.x.x
诗 鉴赏歌
诗词鉴赏
题西林壁
讲解人:XXX 时间:20xx.x.x
诗
鉴赏歌
目录
壹
品读诗歌
贰
知人论世
叁
写作背景
肆赏Biblioteka 诗句伍课后任务品
诗歌读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 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 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 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 诗句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 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 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 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 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赏 诗句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 象的空间。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 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品 诗歌读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品
诗歌读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 论世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 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