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庄子》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高一语文《论语》选读教案
高一语文《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重要性。
2. 掌握《论语》中的一些重要篇章的基本意义和核心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和解读《论语》中的经典文句。
2. 分析并思考《论语》背后的哲学思想。
3.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复印《论语》选读资料。
2. 配置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学习笔记和活动材料。
4. 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论语》【课堂导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论语》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导读教材】教师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时期和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学习《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取《论语》中的一篇篇章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篇章的主题、核心观点以及对学生的启示等。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选篇章的理解和思考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看法,促进互动和交流。
三、探究《论语》背后的哲学思想【引导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对所选的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可以提出问题,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对课上学到的哲学思想进行个人思考和总结,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活动与应用【角色扮演】教师分发角色卡片,要求学生扮演《论语》中的人物,进行现场演绎并讨论相关场景。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论语》中的思想。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作文题目:“《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论语》学习的收获和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论语(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掌握中文。
而《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学习中文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知识。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我们必须将《论语》作为选修内容,并教给学生它的精髓和价值。
本文主要是针对人教版《论语》选修课程的教案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历史。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它始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跨度约250年。
它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以及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
因此,作为一本经典的著作,我们必须给予它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第二步,我们需要了解《论语》的主题。
《论语》的主题主要是关于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探讨,其中涉及到对正义、仁爱、忠诚等价值观的讨论和阐述。
这些价值观都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教给学生。
第三步,我们需要教授学生《论语》中的重要篇章。
这些篇章包括“学而篇”、“为政篇”、“子罕篇”、“先进篇”、“述而篇”等。
在学习每一个篇章之前,我们需要仔细读和理解它,同时为每一个篇章准备一份详细的笔记。
注意,在阅读时需要尝试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第四步,我们需要进行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在演讲和讨论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且通过交流和讨论,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五步,我们需要进行考试和评估。
这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于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以便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人教版《论语》选修课程需要基于整体教学,从背景和历史、主题、重要篇章、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考试和评估等多个方面来设计和安排。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领导能力的优秀人才人教版《论语》选修课程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习活动》4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王曼丽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把握孟子“浩然正气”以及“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
(2)引导学生探索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的基础上,分别分析第一、二个选文,从而揭示问题本质,最后联系实际,找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浩然正气与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培养他们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浩然正气与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从而引导他们培养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由阐述法、启发质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蔡依林和黄霑演唱的《大丈夫》歌词。
学生说说哪一个更符合心中对“大丈夫”一词的理解。
圣人孟子对“大丈夫”也有解释。
让我们聆听圣人的教诲。
二、学习第二则1、朗读课文。
2、提问文言知识。
3、何谓大丈夫?(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结合这句话,说说什么是大丈夫?明确: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践履仁礼义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进取精神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定意志。
5、对于公孙衍、张仪两个人物,景春是如何看的?明确:“岂不诚.大丈夫哉?”(反问句,表肯定,原因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6、然而孟子对这两个人却持否定态度,哪句话可以证明?明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7、孟子否定这两个人的理由是?明确:“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公孙衍、张仪是通过阿谀苟容、顺从统治者来窃取权势的,(参看注释⑾)这根本就不是大丈夫所为。
论语选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论语选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陈娜一、几点思考1.试题取材范围《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2.《〈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1.名句默写(填空)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④轻视《论语》名句2.文本探究(简答)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哉若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三、复习策略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六课时)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论语孟子选读》教案(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君子不忧不惧》教学目标:1.理解并整理本板块中的通假字、文言实词及虚词“其”的用法。
2.认识孔孟的忧乐观,使自己好德求人,内省不疚。
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孔孟的忧乐观2.体会孟子的议论技巧教学方法:讲解、诵读、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儒家讲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既是一个由己及人的“外推”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完善与升华的过程。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做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修养的境界”这一专题的第一板块《君子不忧不惧》。
二、文本研读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评析】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论语》-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论语-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2.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章节和名言;
3.理解《论语》对人生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4.运用《论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经典章节和名言;
2.理解《论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
3.运用《论语》中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难点
1.理解《论语》所反映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来分析社会现象。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包括《论语》的性质、作者、历史背景等。
2. 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针对教学重点,详细讲解《论语》中的经典章节和名言,并让学生跟读和背诵。
3. 讨论思考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例如仁、义、礼、智等。
并引导学生就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来分析当今社会现象。
4. 运用实践
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并能够通过理解和运用其思想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此外,通过教学,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夫子自道”,请问“夫子自道”表白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仁爱天下、勤奋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义之富贵不取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
2、板书课题:从孔子到孟子——天之未丧斯文也二、初读感知1、识记:与()长沮()桀溺()()而同“尔”耰()怃()然横()暴内同“纳”袒裼()裸裎()浼()而同“则”由同“犹”2、初步感知:表现孔子、孟子他们对自身修养的自信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
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至于斯:到这儿来。
(2)二三子:你们。
(3)斯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
(4)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5)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6) 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7) 执舆:即执辔。
(8)辟:同“避”。
(9)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10)怃然:怅然,失意。
(11)路问:在路上问。
(12)淑同“叔”:取,拾。
(13)何事非君:为什么不能侍奉不好的君主?(14)使先觉觉后觉:让先觉的帮助后觉觉悟。
觉:使……觉悟。
(15)集大成:指具备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8)以封人对孔子的佩服与赞美。
(9)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自身的自信和对天命的认可。
(10)孔子宽大为怀,谦虚好学。
(11)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顽强信念。
(12)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
(13)孟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7)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是古之圣人中的集大成者。
五、练习巩固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论语》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能够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认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3)能够运用文本解读方法,深入理解《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和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文本。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论语》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理解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论语》的基本内容及其核心思想。
2.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3. 文本解读方法在《论语》学习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对《论语》中重要观点和主张的深入理解。
2. 批判性思维在《论语》学习中的应用。
3.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的基本内容,阐述其核心思想。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论语》,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4. 批判性思维法:引导学生对《论语》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5. 实践性学习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体验儒家文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论语》的背景及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论语》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学习活动》3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能力目标:掌握语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情感目标:联系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孔子的生平、思想、影响,语言知识;2、难点:从选文本身出发,结合孔子生平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体散文,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论文》的一些篇章,并就此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从中寻求立身处世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生平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幼年家境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仓廪,后者主管畜牧)。
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进一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岁阻挠,没有任用他。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一步研修学问,教育弟子。
鲁国政权被季孙氏所控制,季孙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阳货。
孔子对这种“无道”的局面大为不满,不愿意出仕。
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一年时间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为了加强国君的力量,孔子试图削弱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贵族,但行动受到抵制,最终失败。
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到过卫、陈、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
鲁哀公十一年,弟子冉有回到鲁国,并率兵战胜了齐军。
正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
回国之后,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
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3、孔子的影响学生阅读引入话题,了解汉代司马迁、民国柳诒徵、德国卡尔•雅斯贝尔对孔子思想影响的看法。
《论语》教学设计15篇
《论语》教学设计15篇《论语》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论语》教学设计1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论语》和孔⼦,掌握常⽤的⽂⾔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3、感受古⼈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教学过程 ⼀、导⼊激趣 由《论语》和孔⼦直接导⼊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感知 1、学⽣范读,读毕师⽣评点,明确⽂⾔⽂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只懂道理⾏吗? 不⾏,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则》简案,初中⼀年级语⽂教案《《〈论语〉⼗则》简案》。
拖得太久也不⾏,还要经常、按时练习。
这⾥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有门徒三千,来⾃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样,有早的有晚的,孔⼦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意? (3)“君⼦”指的什么⼈?孔⼦认为,什么样的⼈才配称作君⼦? (4)这段话都⽤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是什么⼈? (2)曾⼦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下吗?(有不懂的地⽅可以提出来) (3)学⽣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致能照应哪句话?《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标 1、了解相关的⽂学常识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享).doc
名著导读一一《论语》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解读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4.重点难点: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自学互学】一、自主学习(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2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3 )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4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一)相关知识孔子,(前55厂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陣■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 )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一一《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一一儒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代序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同伴评价: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小组讨论: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论语》选读内容,评价彼此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4.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6.持续关注:
-关注学生长期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通过持续观察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潜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支持。
板书设计
1.教学内容回顾:
- 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解读
- ③《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分析
2.教学内容呈现:
- ①《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相关书籍:《论语译注》、《论语解读》、《论语新解》等,供学生深入研究《论语》的内涵和思想。
2.学术论文:提供一些关于《论语》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3.网络资源:推荐一些权威的网站和在线资源,如中国哲学网、儒家思想网站等,供学生浏览和学习。
4.影视作品:《孔子》、《论语故事》等与《论语》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论语》的内容。
5.文化遗址:推荐一些与孔子和《论语》相关的文化遗址,如曲阜孔庙、孔林等,供学生实地考察和体验。
二、拓展建议
1.深入阅读:《论语》选读教材的学习内容只是《论语》的一部分,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论语》全书,以全面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导。
2.对比研究:鼓励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论语》译注和解读,分析其差异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论语》选读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郭沫若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
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郏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
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
《论语》《孟子》专题教学设计思路
《论语》《孟子》专题教学设计思路设计依据(一)关于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原有课程的基本格局,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选修课的教学,当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可供借鉴的操作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和持续丰富。
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表达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动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可见,表达基础性,是两种课程的一致要求(要避免选修课的“基础性失落”),与必修不同的是,选修对必修有所拓展提升,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为个性发展提供更多便利,从而更充分的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
设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2、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要防止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
3、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有一定的差别,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课程目标学生实际灵活性拓展性(二)关于文化论著研读模块目标及建议: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升理解和分析文化现象的水平,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阅读文化论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实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
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相互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文化探究领会精神抓住重点二、设计思路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谈谈我们备课组的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符合课程、教材、文本、学生、教师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
选修课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更注重引导和启发,我们觉得,《四子侍坐》能够看做一篇完整的课堂实录,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使用得出神入化,所以本专题最应该用启发式教学。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一则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一则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
2. 学习并理解《论语》中的一则语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和互动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和流程:
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以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学习:教师给学生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论语》中的一则语录(例:学而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讨论: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语录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意义。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语录进行深入研讨,讨论语录中的思想,解释其背后的道理,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5. 报告与分享:各小组轮流进行报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促进交流和合作。
6. 总结: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强调《论语》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其中的原则。
《千古名言 智慧渊薮――《论语》和《孟子》》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千古名言智慧渊薮——感悟《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活动教学设计【活动背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文言文(2)有一个推荐阅读“千古名言智慧渊薮”----《论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史上,孔子的思想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程度最深。
阅读《论语》,从中汲取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是二千多年来仁人志士的必修课。
因此,我以主题阅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背《论语》的基础上,精读了《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以期通过“君子之道”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口头与写作表达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想通过此次主题阅读带动《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语文核心素养,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读背《论语》“君子之道”的基础上,走进《论语》。
理解“君子之道”的内涵,综合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阅读任务的方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以致用,通过“君子之道”阅读活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论语》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学生迁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质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君子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感受生活的能力,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生体验,培养学生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国文化。
【活动过程】一、吟诵《论语》名言,感受《论语》之美设计意图:吟诵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既展现了学生的吟诵能力,又让他们积累了很多古语名言,提升语文素养。
6位同学分别就《论语》中“为学之道”“君子之道”“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处世之道”和“为政之道”进行吟诵。
注:每位吟诵同学自行选择吟诵内容展示,要求每人3—5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步骤】《我读论孟》四步法:释--译--解--记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翻译文句,读懂文章内容。
[自学为主、课前完成]2、检查、交流并梳理语言障碍。
[生生互助、师生互助]3、选择部分章节,提供诸家集释,弄清其主要观点和侧重点。
[教师提供素材,师生揣摩分析概括]4、在诸家的解读中,你欣赏哪点或哪些认识?简要说明理由。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5、根据自己的见闻或联系现实生活,找出相应的例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注现实,认真思考]6、孔孟的话给你什么启迪?请模仿诸家中的某一语言风格或另劈蹊径,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
[反思交流,历练自得]7、背诵一些名句。
第一课时一、为什么还要读孔孟的书?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中国文化史》柳诒徵,231页)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59页)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二、怎样阅读经典?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域,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经典)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该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
真正的文学大师(经典)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
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
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
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它的魅力就在这里。
……名著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
一切决定与你自己。
(《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59页,60页)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从孔子到孟子【教学目标】1、通过孔子、孟子的自白了解两位伟大哲人的志向、抱负和人生追求;2、认识孔子、孟子并名传世的原因,以及他们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3、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诵读规律,积累古今异义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夫子自道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容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想作什么便作什么,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李泽厚《论语今读》【记】这已是千古名言,至今沿用。
由年岁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状态,是很有意思的。
从而有各种解说。
例如所“志”是何学?“立”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事业有成还是道德有得?“不惑”于什么?“耳顺”何解?能否“知天命”后一切便顺顺当当?如此等等。
其实可以各自为解,不必刻板以求。
例如,“三十而立”,有人强调与“立于礼”有关,是指人从六岁“习礼”到三十岁才算完全掌握熟练,但后世注疏多不拘泥于学礼,而泛指人格的成熟,更佳。
最难解的是“知天命”,似可解释到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
不再是青少年时代“独上层楼望断天涯路”的前景茫茫,也不再是“天下事舍我其谁”那种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了。
为什么要把宗教性道德作为个体追求心灵完善的“绝对律令”?有神论认为此乃“天意”或上帝旨令。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则认为这是个体对人类总体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才无可逃脱无可推卸。
这个“无可”,又并非外在一定社会、时代、群体的他律或经验要求,而是普遍“必然”即所谓“先验”的自律命令,此即自由意志,即本体所在。
它高于一切经验。
但其根源却又仍在人际情感之中;根源于它,却可以超出它,因其中有理性之凝聚,而成为心理之形式结构故。
从而,它虽纯属个体修养却并非所有人都能作到,这才有圣贤与常人之别。
只有这样,也才能在哲学上将伦理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在实践上将宗教与政治、在道德上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区分开来,使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天命”、“命”、“立命”、“正命”,孔、孟屡言及,如何解说,恐非易事。
其中有多种含义。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即非人力所能主宰。
但王船山说:“俗谚有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凡举琐屑固然之事而皆言命,且以未死之生,未富贵之贫贱统付之命,必尽废人为而以人之可致者为莫之致,不亦舛乎?故士之贫贱,天无所夺;人之不死,国之不亡,天无所予,乃当致人力之地,不可归之于天”(《读四书大全说》),这有点近乎荀子了。
但确是包括孔孟在内的儒学共同精神,即人生活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中,却决不失其主宰。
这才叫“知天命”。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这种“立命”、“知命”、“正命”都指人对自己命运的决定权和主宰性,而绝非听命、任命、宿命,这为谨慎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亦既认同一己的有限,却以此有限来抗阻,来承担,来建立,这也就是“立命”、“正命”和“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着意在这种承担和建立的完成,即一己对“命运”的彻底把握。
这大概一般非五十岁左右难以实现。
总之,认识并安宁于一己存在之有限性,仍强自建立,并不悲观、焦虑,或作徒劳之无限追求,此种中国式的“知命”、“顺命”的情感“超越”,似有异于西方。
此意本读还将多次重复讨论。
钱穆《论语新解》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全,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
学者因当循此努力,日就月将,以希优入于圣域。
然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
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
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诸心中则可,若妄以已比仿模拟之,则是妄意希天,且流为乡愿,为无忌惮之小人,而不自知矣。
学者试玩学而篇之首章与末章,而循循自勉,庶可渐窥此章之深处。
盖学而篇首末两章,只从浅处实处启示,学者可以由此从入。
此章虽孔子之自道,无语不实,其中却尽有深处玄处。
无所凭依而妄冀骤入,则转成谈空说玄,非孔子以平实教人之本意。
孔子又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义与此章相发。
自志学而立而不惑,皆下学。
自此以往,则上达矣。
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顺故不尤人。
此心直上达天德,故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知我者惟天。
知命耳顺,固非学者所易企,而不怨不尤,则为学者所当勉。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千里之行,起于足下,学者就所能为而勉为之,亦无患乎圣学之难窥矣。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
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
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这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作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
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是须要人生的经验。
在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是没有办法实验的,就是政治和军事。
这两个东西,包罗万象,变动不居。
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政治,专制、君主、民主、集体,究竟哪样好?谁能下得了这个结论?尤其现代的中国,几十年来,西方的什么思想文化,都搬到中国这个舞台上来玩过,结果如何呢?所以为政的人是要了解人生,要有经验,要多去体会。
因此孔子将自己的经验讲出来,编到《为政》这一篇,就是暗示一般从政者,本身的修养以及作人做事的艰难,并不简单,要效法他这个精神,在工作上去体会、了解它,才把这一段编到《为政》中来。
从上面几段,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
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讲到人情世故,中国人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这是很坏的事。
如果说“这家伙太世故了!”便是骂人。
尤其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几年前在《中央日报》我就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
这里一般年轻人的反应,认为这个外国人的文章写得非常透彻,我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两三年,就能懂中国文化,那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几十年的饭是白吃了。
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人情,所谓“人情”,不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左邻送到右舍,在外面送来送去地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来物归原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