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之政者,正也

合集下载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实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解释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个共实际上念拱,共有向的意思,围绕、相向这个意思。

朱子在《集注》里面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为政的政,我们讲这是把持政治,这叫为政。

谁是为政的?这个国的领导人,这是为政者。

为政的意思,朱子说这个政就跟正邪那个正,就是准确那个正是一个字。

它的意思,「政者,正也」。

「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

这里面也有出处的,《论语》里面就有一章讲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三大家他是的一家大夫。

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要向孔子问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夫子就讲,「政者,正也」。

政治是什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

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

说您老人家「帅以正」,帅是表率,你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

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

「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了,都会做得正。

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

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

德这个字能够当那个得到的「得」那个字来讲。

什么意思?「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道德,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素说《论语》:为政篇(一)

素说《论语》:为政篇(一)

素说《论语》:为政篇(一)为政第二02.0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先师说:“为政者能够依据'仁之为人’的人伦秩序,行顺天时、相地利、安人和的'三才’和合之政,使民众百姓富庶安定而能有所得,从而成就为政者行仁道之善而有得于心的德性智慧。

这就象天极北辰一样,安居于天极之位,主动地为众星让出空间位置,使得众星能够自在无碍地守在各自的位置和轨道之上,循道依性地拱绕着自己运行,成就了和合不息的天道自然的德性。

”政《说文》:政:正也。

从攴从正,正亦声。

之盛切。

《广韵》:政:政化。

《释名》曰:“政,正也,下所取正也。

”亦姓。

之盛切。

汉字“政”从攴从正,攴为手持器械,表示惩不善使之归于正。

戴家祥认为:甲骨文正从口从止,口表示城邑,会征行戡伐之意。

征伐的目的是惩不善,使之归顺,故正引申义为正之是。

为了保持本义,加彳作征,强调征行,加攴旁作政,强调征伐。

古籍正、政通用,后世政又引申为治理之义。

金文政义与征通,用为正的本义。

《说文》:“政,正也。

从攴从正,正亦声。

”本义是征伐,凭借外力的引导、施行、督教,使其纠偏、校正而归顺于正,含有强制“有为”的教正含义。

引申指政事、政务、纠正、匡正等义。

以(㠯)《说文》:以:用也。

从反巳。

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

象形。

羊止切。

《广韵》:以:用也,与也,为也。

古作㠯。

羊己切。

汉字“以(㠯)”从反巳,甲骨文“㠯”像母亲的脐带和头朝下的胎儿相连之形,表示胎儿已经成形,要降生了。

章太炎《小学答问》中释:“巳即胎字,反巳为㠯,形少异民而音义同。

……古音巳、㠯本如胎。

……巳、㠯、胎、佀、嗣本㠯一文,衍为数意,更相孳乳,其体遂多。

”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朱希祖笔记二记:“反巳当作㠯(㠯)、胎、佀(古亦作巳)、嗣皆同,古只有巳字。

能左右之曰㠯,盖已怀妊未有手曰巳,已有手曰子。

未有左右手不能用,而我能左右之,故㠯训用。

” 林义光《文源》:“㠯即'始’之本字,象物上端之形。

诸子百家留下的经典语句如璀璨的明珠的句子

诸子百家留下的经典语句如璀璨的明珠的句子

诸子百家经典名句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解语: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

一个“正”字讲明了德的核心。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高管、孩子家长,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带好队伍,教育子女。

这个“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正则流清也。

2、近者悦,远者来。

《论语·子路》解语:使近处的人高兴,时远处的人归附。

这句话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高体现。

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能使身边的员工受益,是员工所乐见的;企业不忘社会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是大众所乐见的。

这一近一远,恰恰体现了受人尊重的企业的社会效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解语: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

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

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解语: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

譬如学习之道,必须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语:做好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帮你;做坏事多了,就有没有人帮你。

这个就是“道”的体现。

有人经常说,道太虚了。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出来,“多助”的便是顺应了道,“寡助”的便是违背了道。

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语:“反求诸己”就是说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

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 孔子虽然没有点季氏的名,间接斥 冉求也没有正面公开地为民代言, 但他所声讨的是季氏聚敛百姓财富, 实际上他是站在民众一边,为民众 利益讲话的。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二②,吾 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评点】冉求当时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替 季氏征收田赋。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事 举其中,敛从其薄。”即给百姓的好处要 多一些,要百姓做的事要量力而行,向百 姓索取的东西相对要少一些。结果冉求没 有听从老师的意见,反而邦季氏重税盘剥 百姓,还征收附加税,这就引起孔子的恼 怒,几乎不承认他是学生,还让其他学生 鸣鼓而攻之。可见违反了仁政的原则,即 使是相当亲近的学生,孔子也绝不轻饶。
• 【评点】本章有若秉承孔子重民思想,规劝鲁 哀公要知晓百姓富而后君主才能富,民富才能
国强。

本章记载与《说苑·政苑·政理篇》所载略
同。“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
富。’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
敛,则民富矣。’”可见,有若的主张体现了
孔子的一贯思想,就是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
要为老百姓着想,为政一定要清廉不贪。
•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 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 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 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 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 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 (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
•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 ①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 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③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⑥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解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②孺子:小孩③怵惕:惊惧。

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à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⑥贼:伤害、残害。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孔子说廉

孔子说廉

孔子说廉之一:政者,正也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意谓做官,就是首先端正自己,你自己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这是鲁国执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的话。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鲁国。

鲁国大权在握的季康子遵照其父季桓子“相鲁,必召孔子”(《史记·孔子世家》)的遗嘱,花钱把孔子请回国内,不时找他问政,这是其中一次。

回到鲁国后,年轻的哀公也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也从正己的角度作了回答:“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

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他认为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人民就有了方向,也跟着正道直行。

如果管理者心术不正、行事不正,百姓怎么能遵守秩序和法律,怎么能正道直行?身正不怕影子斜。

身正,心里没鬼,说话办事方显浩然之气,自然有人愿意服从。

不正,心里总是有鬼,说话办事老让人觉得贼头贼脑,岂能让人心服口服?孟子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人格扭曲、行为乖张的人不可能引导别人做到行为正派。

他提出“正己而物正”(《孟子·尽心上》)的要求,意谓自己正了,所行的事也就正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儒家强调正己修身的立论基础,是以个人为开端。

在个人、家庭、国家一连串的关系中,个人“正心、修身”是起始,从这个点划出一条射线,向外延伸,接着是“齐家”,接着是“治国”,最后是“平天下”;“正心、修身”也是中心,中心确定了,从己身这个主体到家国天下,画出的是一个个同心圆,圆半径的大小则取决于天命。

也就是孟子说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03年,时任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在其精彩的演讲中,他引用孔子“政者正也”、“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等精辟名言,使得听讲者惊诧不已。

他说,这两句话“德国人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执政者依法治国的一种告诫”。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论语》及其教学一,《论语》的历史价值:《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1、一般来讲,《论语》是中国散文的开始——语录体散文:语录体、对话体散文(《论语》《墨子》)对话体、篇章式议论文(《孟子》《庄子》)专题性论辩文(《旬子》《韩非子》)2、口语性:上古时代人们的口语。

3、文学性:文学价值很高。

4、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性:5、文化长河中的经典性。

正是因为〈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哲学史等反面的经典性,〈论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论语》进入中学教学的意义:1、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势所趋: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的文化源头即在《论语》;⑵道德有继承性,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⑶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⑷国学传播机构渐渐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⑸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⑹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在此形势下,《〈论语〉选读》应运而生。

2、《论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3、《论语》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4、《论语》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5、《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6、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缺失。

《论语》是千年万年之经典,虽经波折,但始终存活,在国学兴起之时,《论语》有必要进入中学教学。

三、关于《〈论语〉选读》的编排问题1、初中教材中已经有的〈论语〉篇章,高中《〈论语〉选读》不再选入,避免重复;2、注释详细,附带翻译,降低学习难度;3、教材共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3、每课后面都有相关的文章链接:第一课:“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第二课:“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第三课:“中国知识分子:从政治到人生”第四课:“孔子的政治品格”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的内涵”第十五课:“孔子的价值本源观”《论语》进入语文教材,有特定的编排体系,当然,进入语文课程的《论语》,必有它特定的解读角度。

精选先秦古诗文名句汇总及解释

精选先秦古诗文名句汇总及解释

精选先秦古诗文名句汇总及解释精选先秦古诗文名句汇总及解释先秦名句(一)《论语》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学而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雍也篇》)孔子说:“至于仁人,自己要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

自己要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论语》为政篇带拼音注释译文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 别如克*《论语》为政篇1.子z ǐ 曰yu ē :“为w éi政zh èng 以y ǐ 德d é(1),譬p ì 如r ú北b ěi辰ch én(2),居j ū 其q í所su ǒ(3)而ér众zh òng星x īng共g òng(4)之zh ī。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z ǐ 曰yu ē :“诗sh ī 三s ān 百b ǎi (1),一y ī 言y án 以y ǐ 蔽b ì(2)之zh ī,曰yu ē :“思s ī 无w ú 邪xi é(3)。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 子z ǐ 曰yu ē :“道d ào (1)之zh ī 以y ǐ政zh èng,齐q í(2)之zh ī 以y ǐ刑x íng,民m ín免mi ǎn(3)而ér 无w ú 耻ch ǐ(4),道d ào 之zh ī 以y ǐ 德d é ,齐q í 之zh ī 以y ǐ 礼l ǐ ,有y ǒu 耻ch ǐ且qi ě 格g é(5)。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1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时,不要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启发他.举出一个问题他不能因此而推举出其他三个问题,那就不要再教他了.”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18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19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2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译文】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人德、仰望它愈益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愈益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独立站立.虽然想象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入手了.”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23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周彡也.”【译文】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2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仁的纲领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遵照您的话去做.”25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2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讲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的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人与附和而不是和谐.”27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28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不随便说话的人接近于仁.”29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31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译文】孔子说:“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不与他交谈,这是失掉了人;不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却与他交谈了,这是失掉了语言.明智的人即不失掉人,也不失掉语言.”32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33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34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35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3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3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38 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教育人不分任何类别.”39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4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41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42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43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44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4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46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47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48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论语》论“政”

《论语》论“政”

《论语》论“政”作者:陈新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据《论语》文本,简略阐述了孔子的德政思想,梳理了实施德政需要的具体条件。

在弘扬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希望孔子的德政思想能够得到借鉴。

关键词:论语;政;德政说孔子是政治家,孔子听了应该高兴。

这应该是孔子的第一理想,作教育家,不过是第一理想难以实现之后的退而求其次,即使作教育家很成功。

整部《论语》,绝大部分篇章都与政治有着剪不断的关系,直接涉及“政”的有28章之多。

《说文解字》释“政”为“正也”。

《颜渊》第16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路》第6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13章,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三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反复申述“政”的核心,就是“正”。

打铁还需自身硬,己身正,方能正人;正其身,不难从政。

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他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遵从政令,遵守制度,遵守规矩,首先从自身做起,这显然是对于居上位者“政治”上的要求,这反映了孔子对于君臣、官民、上下级之间的一贯明确主张,就是首先对居上位者提出要求。

所谓“政”,即是居上位者首先要严以律己,自我端正,而不是不论是非曲直,单方面要求居下位者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绝对服从,无限忠诚。

稍加梳理思考,不难发现,直接涉及“政”的28章内容,都贯穿着孔子的这一思想。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不被当时的执政者所欣赏并采纳,这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孔子一生致力于弘扬周公之道,主张施行德政。

《为政》第1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德理政,就像北斗星,安居其所,众星环拱,无为而为,顺理成章,治国如此,君临天下,何尝不是如此。

如此说来,一国之君乃至天子,其德必为国人乃至天下人共扬,方能称其为“为政以德”,不可谓不高,同时也不可谓不难。

《为政》第3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所谓政,就是正的意思。

为政者行为端正作出了表率,谁敢不正?
选自:《论语·颜渊第十二》
【解词】子帅:子:对“你”的尊称,相当于“您”,句中可特指当政者。

帅:带头,作出表率
【读解】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曾三番五次地论说:
“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子路》)
“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子路》)孟子也说:“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

”(《孟子·滕文公下》)
“政者,正也”中的一个“正”子,就深刻而确切地道出了“政”的内涵和本质。

而“正”实质上是一种当政者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小自管理一个部门,大至治理一个国家,为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一个“正”字。

只有一身正气、以身作则、作出表率,才能带领下属前进,才能事业兴旺。

这是一种无形、巨大,而无可替代的力量。

“正”字当头,“孰敢不正”?正气上下贯通,必然无往而不胜、必然繁荣昌盛,前景光辉灿烂!反之,则一败涂地、一事无成。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论语孟子选读之政者,正也共41页

论语孟子选读之政者,正也共41页

1
0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论语孟子选读之政者,正也
6










景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论语》《孟子》选读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论语》《孟子》选读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论语》《孟子》选读原文翻译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参考答案:李泽厚——主要观点:从三人的语言中概括各人的性格特点。

侧重点:从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阅读与探究】一.结合选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示例:孔子的一生是学习追求、不断进步的一生。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的人生追求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他非常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之也,不如丘之好学也。

”他具有“智仁勇”的三种君子美德,“乐以忘忧”是他的最高人生境界;他鄙弃不义的富贵,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可见,孔子不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而是通过学习、磨砺、修炼而成为贤人的,他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有追求的真是的人。

【附】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天之未丧斯文也8、【原文】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解】本章为时人对孔子所担当的文化责任的评价。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下)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下)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下)《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离娄章句下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

全篇原文共33章,本书选18章。

【第一章】小恩小惠,不知为政【原文】子严①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②济人于溱洧③。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④,徒杠⑤成;十二月,舆梁(6)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①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

②乘舆:指子产乘坐的车子。

③溱(zhen)洧(wei):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密县。

④十一月: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⑤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

(6)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

(7)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

【译文】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

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第二章】君臣之道,恩义为报【原文】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为政第二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

为政第二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

为政第二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音拱,亦作拱。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北辰,北极,天之枢也。

居其所,不动也。

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

蔽,犹盖也。

“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辞。

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

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

”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音导,下同。

道,犹引导,谓先之也。

政,谓法制禁令也。

齐,所以一之也。

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

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

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谓制度品节也。

格,至也。

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

一说,格,正也。

书曰:“格其非心。

”愚谓政者,为治之具。

刑者,辅治之法。

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

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者十五而入大学。

心之所之谓之志。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

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论语正义卷二

论语正义卷二

论语正义卷二爲政第二集解凡二十四章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 【〔注〕包曰:“德者无爲,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正义曰:《说文》:“譬,谕也。

”《墨子·小取篇》:“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辟”与“譬”同。

郑注云:“北极谓天之北辰。

”此本《尔雅·释天》文。

李巡曰:“北极,天心,居北方,正四时,谓之北辰。

”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天中即天心。

天体圆,此爲最高处,名赤道极”称北极者,对南极言之。

成周洛阳之地,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亦三十六度。

中国在赤道北,祇见北极,故举爲言也。

《楚辞·天问》:“斡维焉繫?天极焉加?”称“天极”。

《周髀算经》称“北极枢”,《吕氏春秋·有始览》称“天枢”,与“北极”、“北辰”俱一体而异名也。

《周官·考工记匠人》:“夜考诸极星,以正朝夕。

”《吕氏春秋》亦言“极星”。

“极”即“北极”,“北极”非星名。

而《考工》、《吕览》称“极星”者,此就人所视近北极之星,举以爲识别也。

《周髀经》立八尺表,以绳繫表颠,希望北极中大星,明大星在北极中,非北极即爲星也。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此即《考工》等所言“极星”。

陈氏懋龄《经书算学天文考》引许庆宗说爲句陈大星。

案:《说苑辨物篇》:“璿玑谓北辰。

句陈,极星也。

”则以爲陈爲“极星”。

汉人已有此说。

《繁露奉本篇》:“星莫大于北辰。

”何休《公羊传注》:“迷惑不知东西者,须视北辰,以别心、伐。

”皆以“北辰”爲星名。

故《汉书·天文志》云:“北极五星,第五纽星爲天之枢。

”以纽星爲天枢,即谓北辰也。

陈氏懋龄云:“古人指星所在处爲天所在处,其实北辰是无星处。

”又云:“凡天之无星处曰辰。

天有十二辰,自子毕亥,爲日月所聚会之次舍。

如十一月冬至,日月毕会于丑,必有所当之星宿。

汉初不知岁差,以牵牛爲冬至常星。

若以岁差之理言之,今时在箕一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政 以
治 者 自 身 端 正 , 作 民 众 的 表 率 , 否 则 就 会 带 来 巨 大 的 负 面 影 响 , 流 露 出 他 们 对 当 朝 统 治 者 的 忧 虑 和 不 满 。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面 对 社 会 动 荡 的 局 面 , 孔 子 提 出 了 劝 君 治 世 的 良 策 : “安 上 治 民 , 莫 善 于 礼 ”、“上 好 礼 , 则 民 莫 敢 不 敬 ; 上 好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义 , 则 民 莫 敢 不 服 ; 上 好 信 , 则 民 莫 敢 不 用 情 。 夫 如 是 , 则 四 方 之 民 襁 负 其 子 而 至 矣 。 ”可 见 , 孔 子 是 极 力 提 倡 德 治 的 。 ”的 基 本 判 断 决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权 下 移 , 民 心 不 古 ”。 当 时 周 天 子 权 威 日 下 , 日 益 失 去 驾 驭 各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德 的 作 用 来 缓 和 各 种 社 会 矛 盾 。 他 反 对 统 治 者 实 行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人”的 霸 道 , 反 对 统 治 者 横 征 暴 敛 、 严 刑 峻 法 , 主 张 兴 教 化 , 实行以理服人的王道。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 其 所 而 众 星 共 之 。 ”孔 子 的 为 政 以 德 形 成 了 中 国 政 法 思 想
菜 单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包 括 礼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本 板 块 孔 孟 都 强 调 为 政 的 自 身 素 质 , 孔 子 提 倡 德”, 孟 子 提 倡 “行 道 ”, 名 不 同 , 本 质 一 样 , 就 是 要 求 统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4.古 今 异 义 身 不 行 道 , 不 行 于 妻 子 .. 妻子和儿女。 古 义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今 义 : 男 子 的 配 偶 。 5.文 言 句 式 1 () 政 者 , 正 也 (判 断 句 )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他干什么呢?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 () 齐 景 公 问 政 于 孔 子 (状 语 后 置 )
课 时 作 业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1.通 假 举 要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1 () 居 其 所 而 众 星 共 之 2 () 则 民 无 所 错 手 足 2.一 词 多 义
(“共”同“拱”) (“错”同“措”, 置)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民 敬 、 忠 以 劝 动 词 , 勉 励 、 奖 励 使 盗 贼 有 所 劝 动 词 , 鼓 励 1 () 劝 精 明 于 上 , 官 劝 力 于 下 动 词 , 助 、 佐 主 劝 权 召 瑜 还 动 词 , 劝 说 肃
课 时 作 业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政”的意思就是端正。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如 之 何 (宾 语 前 置 )
应该怎么办呢?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子 帅 以 正 , 孰 敢 不 正 自 度 不 得 脱 , 则 直 前 诟 虏 帅 失 信 予 中 主 将 军 三 乡 为 县 , 县 有 县 帅 4 () 帅 人 帅 以 听 命 , 唯 好 是 求 寡 李 祐 、 李 忠 义 帅 突 将 三 千 为 前 驱 命 率领 国 萧 、 曹 以 宽 厚 清 静 为 天 下 帅 相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3 () 子 将 奚 先
(宾 语 前 置
)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您准备首先干什么呢?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4 () 夫 何 为 哉 (宾 语 前 置 )
诸 侯 的 力 量 , 而 各 诸 侯 之 间 为 了 争 夺 政 权 和 财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产 , 君 臣 、 父 子 、 兄 弟 之 间 互 相 残 杀 , 诸 侯 各 自 为 政 的 情 况 屡 见 不 鲜 。 孔 子 认 为 出 现 “礼 崩 乐 坏 ”的 原 因 在 于 人 们
课 时 作 业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域 的 扩 展 , 主 要 是 针 对 立 法 内 容 以 及 刑 罚 而 言 。 但 是 从 本 质 上来讲,依然是德治的范畴。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三 、 贤 人 治 国 孔 子 积 极 主 张 “为 政 以 德 ”的“德治”论 , 力 图 发 挥 道 “以 力 服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而 其 “为 政 者 欲 善 则 民 善 , 为 政 者 正 则 民 从 定 了 儒 家 思 想 的 重 心 在 寻 求 为 政 者 的 善 , 其 不 顾 一 切 的 培 养 、 选 择 、 寻 觅 圣 君 贤 相 的 努 力 必 然 与 不 顾 君 德 臣 行 的 法 治 主 张 相 冲 突 。 另 外 , 需 要 指 出 , 孔 子 在 主 张 恢 复 周 礼 法)的 同 时 , 又 提 倡 摒 弃 周 朝 的 法 律 制 度 , 主 张 以 德 去 刑 , 显 然 , 这 是 其 思 想 矛 盾 之 处 。
6 () 八 佾 舞 于 庭 (状 语 后 置 )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跳舞。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史 上 特 有 的 德 治 主 义 。 这 一 理 论 对 于 限 制 滥 施 淫 威 的 暴 政 , 维 护 社 会 安 宁 和 改 善 人 们 的 生 活 , 无 疑 具 有 积 极 的 意 义 。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四 、 以 德 去 刑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寓意点评】 讽刺了社会上的一些自私虚伪的人,他 们表面上看很有集体团结合作意识,实际上却暗中借此为自 己谋私利。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画面描述】 一 条 龙 舟 上 坐 着 四 个 人 , 船 头 插 着 一 面 写 有 “团结奋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进”标 语 的 旗 子 , 前 面 三 个 人 在 用 手 奋 力 划 船 , 最 后 一 人 手 中拿着一个网兜,表面上在划船,实际上是想在水中捞鱼。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政者,正也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动 词 , 带 头
名 词 ,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名 词 , 地 方 长 官 动 词 , 遵 循
动 词 , 带 领 、 名 词 , 表 率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3.词类活用 1 ( ) 举善 而教不能,则劝(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人、贤 . 能的人) 2 ( ) 故君子名 之必可言也(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词) . 3 ( )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 负 其 子 而 至 矣 , 焉 用 稼 . 作状语,表工具、方式,用背婴儿的宽带子) 4 ( )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 面而已矣(名词作状语,向南) . (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