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诫齐王纳谏,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过程中注意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谏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把握文章讽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
4.认识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朗读比赛、分组讲述等)理解文意,培养其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古代谏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虚心纳谏的博大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用委婉劝说、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1)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2)领会臣、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
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他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检测
1.学生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的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战国策》的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诵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以下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正确句读;三读,结合注释。
(2)读准字音
昳.丽(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
窥.镜(kuī) 朝.于齐(cháo) 间.进(jiàn)
期.年(jī) 谤讥
..(bànɡjī)
(3)划分句读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明确:“孰与……”属于固定句式,中间不可断开。
②忌/不/自信。
明确:“不自信”属于宾语前置,即“不相信自己”,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有异。
③今齐地/方千里。
明确:“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地”与“方”之间要略做停顿。
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王之蔽”,即“大王被蒙蔽”之意,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4)翻译课文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四人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1.小组分角色诵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邹忌进谏的依据。第二段:邹忌进谏的内容。第三段:齐威王纳谏后的举措及结果。
2.研习第一段,小组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的拘谨之情、其客虚伪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1)邹忌讽谏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延伸到国事。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镜而自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通过“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3.研习第二段,小组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现身说法,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思考: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邹忌以家事喻国事,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规劝齐威王除蔽纳谏,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
4.研习第三段,小组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真诚地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进谏的方式(或:批评者勇气的大小)。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进谏者的人数逐渐减少,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步骤二:品读交流,鉴赏课文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分别进行赏析。
(1)精彩的对话
明确:①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侍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的问题,但由于询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②品味妻、妾、客的三答。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出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面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了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