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共2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绪论1.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各专业知识以及所形成的各专业技能而成为未来教师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完成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填空)3.课程论的研究目的是什么?①掌握语文教育教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意识②具有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科研能力;③具备胜任语文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
第一章1.“课程”的大意,就是工作或学习的范围和进程。
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转义为学习路线,引申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填空)2.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4.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4.《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填空赫尔巴特1806年真正建立起教学论体系。
5.“教学论”、“教学法”、“教育学”的区别:“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有人称之为应用技术。
“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通过古今中外的学习,谈谈你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概念以及其结构的理解当今,国内对课程普遍认同的定义是: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语文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见诸于官方文件,是在清朝末年。
而作为正式的课程名称是在1949年,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课程名称做了诠释。
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必须包括听、说、读、写、算。
这对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特征,丰富生活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未来社会中谋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材和网络学到的内容,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它包含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如结合语文课的学习,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三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如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谈谈你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
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1、工具性(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如前所述,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统而言之的广义的语言学科。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就是语言。
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2)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思维主要依凭语言进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授课教师:王淑玲一、课程与课程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为什么教学”、“教什么和学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
它是以语言文字为其学习对象和内容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目的是形成学生认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对语文教育现象做出历史的全面的描述,要揭示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要建立一系列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定义、定理、原则、程序等,并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一门学科。
二、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对话、辅导等重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怎么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指从微观角度讲,研究中学语文教法、学法,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一切教法的规律,一切学法的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学科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语文教育现象作了深入的观察分析,提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
后来,历朝历代都有一些文人学者对语文教育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
如: 宋代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元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王筠的《教童子法》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课程:课程的含义:广义上说,课程就是有规定内容和数量的一切工作和学习进程,狭义上说,专指学校教学的课程和进度。
教学:1、教学是一种动态过程 2、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或相互作用的过程 3、教学讲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研究对象:语文课程和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学科研究任务:1、认识语文课程和教学现象(首要任务)2、揭示语文课程和教学规律(根本任务)3、指导语文课程和教学实践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第一节:一: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程是以语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和意义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的学科课程。
二:语文:A本质涵义是语言,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B“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
三: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词汇。
言语是说话人能说的和能理解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性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出了明确界定: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二、A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针对语言形式而言,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而语言又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交际工具,内涵:教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思维交际,学习工作的能力。
B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针对语文课程的内容层面而言,语言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
内涵: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文感悟,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和审美创新精神;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C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内涵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语文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语文教学的含义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的含义(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人文性“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0年考题)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 • 教师 → 课 → 学生 → 做人 → ?
(有确定的检测手段)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念阐 释
(一)课程—— 1、孔颖达:“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 制也。” • 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2、拉丁语:“跑道、路线”。 • 斯宾塞:“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或“有组织的 教学内容体系”。 3、语文课程:学校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内容、范 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静态体系)
• ⑪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 华生《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 • “刺激——反应”是行为的基本单位 • “学习”就是强化“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 “教学”就是 有效的安排这种强化。
• ⑫认知教学理论——
• • ▲ 布鲁纳“发现法”: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 学习就产生了。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 ②“发展个性,提高精神境界,开掘与发 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与创 造力。”(钱理群)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 途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 养、人格完善 • 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话交流,深入精 神世界。 • 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他们具有热爱祖 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 言文字的能力素质、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 质和语文习惯素质。同时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 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道德素养,传承人类文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杨双安
绪论
一、学科发展与名称演变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 1918)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包括各科教 授法)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 (1918——1924)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最新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绪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目标:•1、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其语文教学理论素养;•2、用以指导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其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
(三)学习语文教学论的意义1、是高等师范院校对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2、是中文师范生的立身之本。
❖3、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二、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一1918)(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一1924)(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一39)(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一1978)(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 时期(1978一89)(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一1997)(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不同点☐“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或称之为应用技术。
☐“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总体说:•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语文教育现象。
•具体说:三大方面:•1、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研究语文教学的本质论和目的论,即为什么教语文?•2、什么内容和如何组织内容才符合目标的要求?研究语文教学内容观,即教什么样的语文?•3、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最好地实现目标?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论,即怎样教语文?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第一节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及理解☐一、学科名称的涵义☐(一)语文名称的演变:☐1、语文学科独立设科:称中国文字、中国文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PPT课件
让我们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
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
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
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
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王崧舟
语文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之父
——孙立权
优秀的语文教师,必有四大支柱
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 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 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 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
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
教育科学中分科教学法的一个门类,是一门应用 性课程,也是一门专业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 重点课,
1、有很强的理论性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目标 1、任务
慧指引下的道路通往教师的专业成长,
让我们做一个智慧的教师
要唤醒教师的教学智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建构自己的 教学哲学,
教师的教学哲学——即教师用来看待教学活动,并解释教学 活动的基本主,
首先应该认识自我: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明确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爱好 、特长及优点、教学能力以及不足之处,还包括如何看待学 生、看待同事等方面的自我审视,
奠定三个基础: A、智能基础: B、 理论基础 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C、思想感情基础 热爱语文教学
2、目标
A、比较深入地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尤 其要把握其基本理念,
B、 了解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新观点、新经验、 新方法、新趋势,
C、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特点把 握教学——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 D、注意融合现代技术, 多媒体等的使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基本性质。课程与课程论
教学与教学论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 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 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学科的定名 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二、“红领巾”教学法 即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提出有启发性的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理解、 掌握和运用。其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 三、“工具说”理论的确立 四、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点 内部活跃、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激烈、教学改革 层出不穷
第三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一、总目标 共10项。前5项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 与方法”,后5项侧重“知识与能力” 二、阶段目标(学段) 每一个目标都是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交叉点 第四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方面获 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项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彦 蔡明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共68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0学时, 课堂练习18学时)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 任务和发展演变 (2学时) 一、教学目标: 1.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 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 2.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
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特点第一,多维性和开放性,第二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三,辐射性和延展性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实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按照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语文素养的含义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映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
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内涵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一民族文化品性二时代文化品性,三生命文化品性,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还应是境域化的,四典范文化品性综合性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语言鉴赏性教材模型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教材模型专题性教材模型指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构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语文教材模型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体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材模型语感教学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的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打破概念化教学模式,即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的考察、机械的图解,割舍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一)传承的一面 (二)创新 更新教育观念具体地体现在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理 念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试验)》)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有“向来”之义,“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 训练,语文素养的含义,是指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 训练。
发展历史: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真正建立起教学论体系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赫 赫尔巴赫的教学派理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中,
又形成了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 论两种理论
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有: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理论源于苏格拉底
第三种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A、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C、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
探究、创造的潜能自我完善的潜能。 第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七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至今 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 “为什么教学”和“教 学什么”, 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和“怎 么教学”, 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是不可 分离的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 教学发展演变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古代国语课程与教学内容 古代语文教材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三
第五阶段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1978-1989) 特点: 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理论性研究 意义: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教 学理论的高度。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部分 教学篇
•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 •第四节 口语交际基本素养和课堂操练要点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与前提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第8页/共18页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 例文 样本 用 件
• 1、“定篇”应该是指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 课程必学的篇目,这在国外也是通例,据了解,国外对“定篇”的处置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在课程标准里指定作为考试的范围,并不编进教材;一种是将部分指定篇目的主要章节 编进教材。 •2 、 “ 例 文 ” 是 采 用 了 夏 丏 尊 的 含 义 。 夏 先 生 提 出 , 语 文 教 学 就 是 明 里 探 讨 那 些 “ 共 同 的 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 “例子”。“例子说”目前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但被绝对和曲解化了。王荣生教授认为, “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 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 补经验性的感知,并通过感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例文有可能是成篇的,也有可能 是片段。
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6)语识是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 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7)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之中语识虽然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 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的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语感转化,其标志就是经过反复使用而进入高度熟练状态,以至于 能无意识地对之领会和运用;但并非所有的语感都能从语识转化而来,因为有的语感永远无法言 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