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析之辛弃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美的辛弃疾

辛弃疾,不仅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军事家,他有抱负,有战略眼光,有很强的军事才干,还是一个心胸朗阔的男子汉。在《休闲读品·天下》这本杂志里,作者将辛弃疾为我们做了完美的解读。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可能是小时候身体不好,大人为祈盼他的健康而起的名字),42岁时,为表达自己对农业劳动的重视,自号稼轩。

他是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时,这里沦为金人统治区。

少年辛弃疾,常跟随祖父辛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哪是古战场,哪里可成为用兵之凭借。学问上,师从刘瞻,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最终,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成为金朝的官员、文人领袖、书法大家。

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他率2000余众起义抗金,并投归耿京领导的山东最大的一支义军队伍,成为“掌书记”(类似于文字、机要秘书,或者参谋之类。)

听从辛弃疾劝告、同时投归耿京的一个义端和尚,被敌人收买,从营中逃脱,而且还盗走了耿京的“节度使”大印。人是辛弃疾领来的,印是从辛弃疾这里偷走的,耿京欲杀辛弃疾,辛弃疾则告:给我3天,若不手擒义端,我甘愿就死。果然辛弃疾逮住了义端,义端央求免死,辛弃疾则手起刀落,提人头报耿京。此事让耿京更为器重辛弃疾,因为他确实是“下马能够草檄,上马能够杀贼”的文武全才。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决定归附南宋,受朝廷节制,一旦北方无法立足,即可全军调往宋境,成为南宋的正规军。辛弃疾起草章表,并与副统帅贾瑞一起潜入建康,得到赵构皇帝的“接见”,并立刻授予官衔,让他们速回山东传旨。

不想,在返回义军的路上,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耿京的副帅张安国被金人收买,杀害了耿京,投降了金国。已行至宋金边界的辛弃疾如为个人安危计,可以折返朝廷,做个小官。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只带了50人的亲兵卫队,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活擒了叛徒张安国,并招集了数千名不愿做叛徒的义军将士,慷然南渡,昼夜兼行,将叛徒张安国交付朝廷,明正刑典,斩首正法。

当是时,辛弃疾年仅23岁,真个是:气吞万里如虎。

为此,他再度受到高宗皇帝的接见,在朝堂之上,他力陈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代人洪迈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此后,辛弃疾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先后做过地方签判、知州、安抚使、提刑以及京城的大理寺副卿等官,按现在的标准说,是从县长、市长、省长直到中央政府的副部长,都干过。为官任上,辛弃疾在各个岗位上干得都还不错,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干,其出色政绩略举如下:

1、恢复经济:在滁州知州任上,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这个历经几次战祸,几成废墟的城市,建成“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的好地方,具体方法是免欠租、招民户、完善公共设施、减免商贩赋税、吸引商人进驻,很类似今天的开发区。

2、镇压农民起义: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他干了一票大事,扑灭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辛弃疾的做法是(非常天才,能够准确地找到要害并付诸实施),先观察分析出茶商军的战术优势是借助地形展开运动战,然后召集壮勇和熟悉当地地形的民兵,分头驻扎在茶商军的运动关节点上,茶商军的优势立刻消失,辛弃疾不失时机开始招降,在其领袖赖文政也无奈投降之时,辛弃疾确认已经大功告成,立刻将其处斩,茶商军终告覆灭。然后遣散不愿当兵的人回家,将愿意当兵者编入部队。朝廷耗时半年,用了近一万人的军队都没摆平的茶商军,在辛弃疾手上不到两个月便悉数剿灭,足见辛弃疾具有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

此后,在湖南、福建安抚使的任上,辛弃疾还剿灭过多起地方骚乱。这些行为曾被现代研究者批评为镇压农民起义,如从现代阶级斗争的眼光看,确实是这个性质。但当时作为朝廷命官的辛弃疾,除了效忠朝廷外,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3、打击恶霸、黑势力:在以铁腕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辛弃疾给朝廷上书指出:农民之所以被逼为“盗”,全在于贪官污吏横行、盘剥太甚、赋役太重。所以,解决“盗贼蜂起”的根本办法,在于整肃吏治、轻徭薄赋。他不仅这么说,而且也这么干。在做地方官的任上,他打击黑恶势力绝不手软,甚至用“钓鱼执法”的手段,诱使一些没人敢惹的“兵痞”,“抢”了“贡品”,就地正法。最厉害的是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时,他纵容属下的新建县令汪义和斩杀了一批违反赈灾法令、囤积居奇的不法商贩,其中竟有当朝郭皇后的侄子。这件事的责任,辛弃疾一人揽到头上,这也是他日后被罢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创建地方军队:湖南南部一带,素来就有“乡社”,以武力欺压乡民,阻止朝廷政令,乃至发起武装暴动。辛弃疾做了湖南安抚使后,经过深入调研,上书朝廷:按照各乡社及其统领的好坏,分门别类加以处理,不听话的取缔,听话的保留并且分割,隶属各县巡尉,然后建立一支真正能打仗、有威慑的军队——飞虎军,来对付不服管理的当地少数民族力量“蛮夷”诸部落。当时,无论朝廷还是地方,军队涣散虚弱、已经完全不可用,辛弃疾深知于此。在征得朝廷同意后,他立即行动,加班加点,建营房固垒,招兵买马。由于砖瓦缺少可能推迟工期,辛弃疾决定出钱购买,下令长沙城居民每家供瓦二十片,则可领100文钱,两天之内,20万片瓦凑齐;缺垒石,则无法驱使百姓了,辛弃疾调发当地囚徒去城北开凿,按照数量酌情赎罪,很短时间内垒石凑齐。辛弃疾为什么这样赶?因为他深知,朝中一定会有人说闲话,可能导致建立飞虎军的计划泡汤。果真,一道金字牌下达,让他立即停止工作。辛弃疾呢?他把令牌藏起来,就像啥事没有,继续监督工程进展。一切完毕,他才将组建飞虎军的经营过程、财务报表、飞虎军兵营的工程图纸等资料汇总,作为依据上交朝廷,用事实回答了朝廷不善意的质询。宋孝宗自然释怀。

辛弃疾的飞虎军虽然只有2500人,但由于训练严格,纪律严明,当时成为沿江各地方军队中的最强一支,不仅湖南一路赖之以安,也是长江沿岸重要的国防力量,金人忌惮而称之为“虎儿军”。

辛弃疾创立这支部队,直接的名义是镇慑当地的苗侗“蛮夷”,其深层动机也是想拥有一支部队作为北伐的根基。但辛弃疾调任他处后,这支军队的纪律逐渐松弛,后来朱熹帅湘时,将此军解散。

5、规划北伐战略:辛弃疾这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故土,他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慨然南归的。1163年5月,刚即位不久的宋孝宗有意北伐,起用主战派老将张浚,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