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析之辛弃疾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鉴赏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末年文学家、军事将领,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雄奇、激情慷慨的诗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无尽思念与忧虑。

本篇文档将从几个方面对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鉴赏。

1. 辛弃疾和时代背景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使得祖国岌岌可危。

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辛弃疾深感责任重大,他以自己极富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担忧。

2. 爱国抒怀与英雄赞颂辛弃疾笔下描绘了许多壮美激昂的场景,表达了对英雄事迹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至高崇敬。

例如《夜行船》一诗中,辛弃疾抒发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并表达了自己身陷异地的愤慨和无尽思乡之意。

3. 忧国忧民与赋诗诫察在辛弃疾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现状和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怀。

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政治不公进行批评,警示人们应该正视内外威胁,团结起来共同拯救祖国。

4. 爱国与个人命运辛弃疾多次被贬谪流放于外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他在艰苦的流亡生活中仍然坚定地写下了宝贵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辛弃疾影响与现代价值在今天,辛弃疾留下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自己饱含爱国情怀且鲜明个性化的诗歌创作,打动了广大读者。

他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祖国和民族荣誉感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热爱、奉献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总结辛弃疾以他雄温并茂的诗歌鉴赏了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对祖国的忠诚,也激励着后人在任何时代都奋发向前,敢于为祖国事业而奋斗。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辛弃疾的品格

辛弃疾的品格

辛弃疾的品格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词人、曲艺大家,他的精神品格非常高尚、正直。

他历经沧桑,面对任何挑战都保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辛弃疾有一份极其不容置疑的正义感,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他也不肯服从不公正的规则,坚持以“正义”为准则,拒绝低俗的现实,而他的这种正义感也被认为是木兰花的精神的源泉之一。

辛氏的正义感深植于他的思想之中,他能够正视现实,勇于反抗,不怕艰难环境,依然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信念之上。

辛弃疾的责任感非常强烈,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使自己走上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他知道有时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即使这种付出牺牲掉自己,却仍能够保持高尚的品质。

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始终保持着对事物的关注,对人和事物的观察非常深刻,把最真实的情绪融入他的诗歌中,勇于面对困难,并正视责任。

辛弃疾还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他用非凡的毅力和决心打破现实的局限,无论是出于信仰、道德还是感情,他都有着极其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深信把握机会,在艰难的环境中要本身努力,不断地增强自身力量,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毅力,不断取得成功。

整体而言,辛弃疾的品格体现在他勇于面对困难、坚守自己信念、无畏反抗不公正的机会和正义的行为,他所展现的不仅是勇气、毅力,而且还有对正义的信仰,对社会道德的追求。

他的精神注入了伟大的
气概,进而影响了许多后代,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舞着人们奋勇向前,勇往直前。

名人对于辛弃疾的评价

名人对于辛弃疾的评价

名人对于辛弃疾的评价辛弃疾,北宋文学巨匠,其诗文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得到了普通读者的认可,也得到了当时的名人们的高度评价。

下面,我们将按照不同的类别,介绍一些名人对于辛弃疾的评价。

政治家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不仅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也得到了当时的政治家们的高度评价。

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曾经评价辛弃疾的诗歌:“辛君诗文,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真乃文坛瑰宝。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王安石对辛弃疾的赞赏,也表达了当时文学界对辛弃疾的普遍认可。

文学家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的文学家们的高度评价。

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评价辛弃疾的诗歌:“辛弃疾的诗歌,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还有着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技巧,真是一位文学巨匠。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欧阳修对辛弃疾的赞赏,也表达了当时文学界对辛弃疾的普遍认可。

历史学家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的历史学家们的高度评价。

当时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评价辛弃疾的诗歌:“辛弃疾的诗歌,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还有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真是一位历史学家。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司马光对辛弃疾的赞赏,也表达了当时历史界对辛弃疾的普遍认可。

艺术家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的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

当时的艺术家郎世宁曾经评价辛弃疾的诗歌:“辛弃疾的诗歌,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还有着对艺术的深刻理解,真是一位艺术家。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郎世宁对辛弃疾的赞赏,也表达了当时艺术界对辛弃疾的普遍认可。

总结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各个领域的名人们的高度评价。

他的诗歌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还有着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技巧,真是一位文学巨匠。

他的成就不仅得到了当时的认可,也得到了后人的传颂。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浪漫主义思潮分析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浪漫主义思潮分析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浪漫主义思潮分析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许多才子佳人纷纷涌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与豪情,为后世赞叹不已。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诗歌特点以及浪漫主义思潮等方面对辛弃疾的浪漫主义思潮进行深入分析。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出生在北宋,他的家庭非常富裕,父亲是一位高官。

他自小聪明机智,好学不倦,很早就展现出了他对文学的天赋和热爱。

然而,他的家族在政治上的倒霉使他的一生与宦官之间的斗争密不可分。

后来,辛弃疾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到一些偏远的地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文学创作和浪漫主义情感的热情。

辛弃疾的诗歌特点辛弃疾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激情和浪漫的情感。

他的诗歌既能体现时代风貌,也能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

豪放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诗歌充满了豪放的情感表达,他不拘一格,勇于表达自己对世俗规范的反叛和怀疑。

他大胆地展现出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爱情、家国豪情的向往和追求。

激情的描写手法辛弃疾的诗歌中常常使用一些激情四溢的描写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他内心的燃烧和澎湃。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痛苦、欢乐和忧伤的真实感受。

浪漫的意象和语言辛弃疾的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浪漫的意象和语言,比如紫薇花、明月、春风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浪漫主义思潮分析辛弃疾的诗歌充分展现了他对浪漫主义思潮的追求和表达。

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情感和体验,崇尚自由、热情和奋斗,辛弃疾的诗歌正是充满了这些元素。

个人情感的追求辛弃疾的诗歌经常表达出对个人情感的追求和传达,他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而深刻地表达在诗歌中,不加掩饰地向人们展示他内心的喜怒哀乐。

对自由的向往辛弃疾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束缚和压力的反抗,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热情与奋斗辛弃疾的诗歌中充满了热情和奋斗的意味。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字坦夫,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倍受推崇,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展示他在动荡不安的军事政治时期展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愿望。

一、辛弃疾的背景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南宋初年。

他的家族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拥有相当的声望,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

辛弃疾自幼非常聪明,年少时就早早地开始写诗。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抒发自己情感的力量,同时也呈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1. 黄龙之战辛弃疾是一个热爱国家的爱国者,他在很多诗歌中表达了这一立场。

例如,在黄龙之战中,他写了《贺新郎·黄州》:黄州即日闻贺,夜泊牛渚怀良,梦长发侵肩,袍泽觉来冰壶。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个时期的痛苦和失落感。

黄龙之战是应对蒙古进攻的一场战斗,辛弃疾投入到其中,并为国效力,但最终失败了。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相互之间的无奈和分别,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当时战争的恐惧感。

2. 靖康耻辛弃疾也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他十分关注“靖康之耻”这段历史事件。

在“靖康耻”中,宋朝皇帝赵构被俘虏,金国开始对华夏进行统治。

这对于辛弃疾这种爱国者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

他写了一首爱国诗歌《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畏惧和期望: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诗歌表现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现辛弃疾的脱俗情怀。

这首爱国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三、结论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弃疾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

在国家困难、全民动员的时刻,他始终不断地呼唤和激发爱国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伟大人物之一。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一位备受称赞的南宋词人。

辛弃疾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在他的词作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辛弃疾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将领。

他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辛文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辛弃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文学才能在很早就开始显现。

辛弃疾的父亲是一位忠诚的官员,这给了他对家国的忠诚以及爱国情怀的影响。

此外,辛弃疾在少年时代就被南宋政权看中,被授予了一些重要的职务。

他曾在边境地区任职,亲眼目睹了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困境,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但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关于爱国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辛弃疾的作品的例子:例子一:《青玉案·元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词创作于元夕之夜,辛弃疾通过描绘海上明月和思念情人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离散处境下国家统一的热切期望。

明月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太平盛世,而辛弃疾无法与思念的人共度元夕夜,表达了他对国家团结和和平的向往。

例子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片帆何处系烟波哪里稠儿女共沾巾欢笑矣可收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南旅游时创作的,他表达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热爱。

词中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表达了他对国家疆土辽阔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辛弃疾通过这首词展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南地域的眷恋。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同时也展现在他的言行和行为中。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

名人传奇——辛弃疾

名人传奇——辛弃疾

名人传奇——辛弃疾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以其优秀的文学才华和卓越的政治能力被誉为南宋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辛弃疾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经历辛弃疾于1140年出生在寿州(今安徽寿县),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祖父曾在北宋时期任朝中重要官职,他的父亲则是南宋初年的知县。

辛弃疾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读过许多古典文学名著,尤其是苏轼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

辛弃疾从小就表现出文学才华,他十几岁时就开始写诗,文笔颇有特色,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好评。

他还热衷于习武,擅长马术和剑术,曾在南征北战中表现出色。

二、辛弃疾的政治生涯和文学成就辛弃疾曾经历过几次官场的失意,但他并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文学和政治理论,积极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发展出谋划策。

他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滁州、襄州、睢州的知州,掌管都水、武进两司等职务,更是曾为南宋政治中心的东京大力推行“靖康之变”后的恢复之路。

除政治成就外,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小觑。

他的诗歌笔法沉郁雄奇,清新自然,言简意赅。

尤其是其《满江红》、《水调歌头》等作品更是为后人所传颂。

他也是南宋文学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他的文笔与政治慧眼,经常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有“文如其人,政如其文”的说法。

三、辛弃疾的精神内涵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深刻思想家。

他的思想深厚,在小说、文学和历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共享人生百态,将人的悲欢离合以及国家民族前景的变迁真实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辛弃疾生于纷纷扰扰的时代,其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他的诗歌与时代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南方抗金战争中,他一手支撑了反金复国的旗帜,在诸多战场都留下了丰功伟绩的他,更是在诗歌方面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注入了强有力的文学感染力。

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辛弃疾的影响和地位辛弃疾的影响力在全球华人社会中都是有极高的地位,但他也是中国史上少被研究与了解的人物之一。

辛弃疾的人物分析

辛弃疾的人物分析

辛弃疾的人物分析第一篇:辛弃疾的人物分析(一)辛弃疾词作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如何?答:辛弃疾词在宋词中是一座艺术高峰,对同期和后世的词人影响很大。

他继承发展了豪放词风,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稼轩词派。

辛派词人除了比辛弃疾年长的张孝祥、陆游之外,还有“三刘一陈”即: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和陈亮。

辛词最大的功绩是打破诗词疆界,词与诗合流。

认为豪放词源自“荆公、东坡,至稼轩而大成”。

爱国词派(辛派词)的兴盛也显然与南宋爱国诗派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陆游既是爱国诗人,又是爱国词人。

词与诗之间无不可逾越的界限。

辛词的传播与接受史自宋以来都未曾中断,只是随时代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已。

词评家周济曾说:“吾五十年来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由今思之,可谓瞽人扪鑼也。

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

”辛弃疾词的光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是不朽的。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词内容广阔,思想深刻,感情浓厚,气势豪迈。

由于所处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及本人的壮志难酬境遇,他的作品既有壮怀激烈的一面,也有抑郁悲愤的一面。

辛弃疾作品在宋词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处于国难当头的新世纪的年轻人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影响,辛弃疾词所表现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珍贵遗产。

(二)爱国主义词作在辛词创作中的地位怎样?答: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创作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作的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美的辛弃疾辛弃疾,不仅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军事家,他有抱负,有战略眼光,有很强的军事才干,还是一个心胸朗阔的男子汉。

在《休闲读品·天下》这本杂志里,作者将辛弃疾为我们做了完美的解读。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可能是小时候身体不好,大人为祈盼他的健康而起的名字),42岁时,为表达自己对农业劳动的重视,自号稼轩。

他是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时,这里沦为金人统治区。

少年辛弃疾,常跟随祖父辛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哪是古战场,哪里可成为用兵之凭借。

学问上,师从刘瞻,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

最终,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成为金朝的官员、文人领袖、书法大家。

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

他率2000余众起义抗金,并投归耿京领导的山东最大的一支义军队伍,成为“掌书记”(类似于文字、机要秘书,或者参谋之类。

)听从辛弃疾劝告、同时投归耿京的一个义端和尚,被敌人收买,从营中逃脱,而且还盗走了耿京的“节度使”大印。

人是辛弃疾领来的,印是从辛弃疾这里偷走的,耿京欲杀辛弃疾,辛弃疾则告:给我3天,若不手擒义端,我甘愿就死。

果然辛弃疾逮住了义端,义端央求免死,辛弃疾则手起刀落,提人头报耿京。

此事让耿京更为器重辛弃疾,因为他确实是“下马能够草檄,上马能够杀贼”的文武全才。

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决定归附南宋,受朝廷节制,一旦北方无法立足,即可全军调往宋境,成为南宋的正规军。

辛弃疾起草章表,并与副统帅贾瑞一起潜入建康,得到赵构皇帝的“接见”,并立刻授予官衔,让他们速回山东传旨。

不想,在返回义军的路上,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耿京的副帅张安国被金人收买,杀害了耿京,投降了金国。

已行至宋金边界的辛弃疾如为个人安危计,可以折返朝廷,做个小官。

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只带了50人的亲兵卫队,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活擒了叛徒张安国,并招集了数千名不愿做叛徒的义军将士,慷然南渡,昼夜兼行,将叛徒张安国交付朝廷,明正刑典,斩首正法。

当是时,辛弃疾年仅23岁,真个是:气吞万里如虎。

为此,他再度受到高宗皇帝的接见,在朝堂之上,他力陈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代人洪迈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此后,辛弃疾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先后做过地方签判、知州、安抚使、提刑以及京城的大理寺副卿等官,按现在的标准说,是从县长、市长、省长直到中央政府的副部长,都干过。

为官任上,辛弃疾在各个岗位上干得都还不错,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干,其出色政绩略举如下:1、恢复经济:在滁州知州任上,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这个历经几次战祸,几成废墟的城市,建成“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的好地方,具体方法是免欠租、招民户、完善公共设施、减免商贩赋税、吸引商人进驻,很类似今天的开发区。

2、镇压农民起义: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他干了一票大事,扑灭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

辛弃疾的做法是(非常天才,能够准确地找到要害并付诸实施),先观察分析出茶商军的战术优势是借助地形展开运动战,然后召集壮勇和熟悉当地地形的民兵,分头驻扎在茶商军的运动关节点上,茶商军的优势立刻消失,辛弃疾不失时机开始招降,在其领袖赖文政也无奈投降之时,辛弃疾确认已经大功告成,立刻将其处斩,茶商军终告覆灭。

然后遣散不愿当兵的人回家,将愿意当兵者编入部队。

朝廷耗时半年,用了近一万人的军队都没摆平的茶商军,在辛弃疾手上不到两个月便悉数剿灭,足见辛弃疾具有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

此后,在湖南、福建安抚使的任上,辛弃疾还剿灭过多起地方骚乱。

这些行为曾被现代研究者批评为镇压农民起义,如从现代阶级斗争的眼光看,确实是这个性质。

但当时作为朝廷命官的辛弃疾,除了效忠朝廷外,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3、打击恶霸、黑势力:在以铁腕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辛弃疾给朝廷上书指出:农民之所以被逼为“盗”,全在于贪官污吏横行、盘剥太甚、赋役太重。

所以,解决“盗贼蜂起”的根本办法,在于整肃吏治、轻徭薄赋。

他不仅这么说,而且也这么干。

在做地方官的任上,他打击黑恶势力绝不手软,甚至用“钓鱼执法”的手段,诱使一些没人敢惹的“兵痞”,“抢”了“贡品”,就地正法。

最厉害的是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时,他纵容属下的新建县令汪义和斩杀了一批违反赈灾法令、囤积居奇的不法商贩,其中竟有当朝郭皇后的侄子。

这件事的责任,辛弃疾一人揽到头上,这也是他日后被罢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创建地方军队:湖南南部一带,素来就有“乡社”,以武力欺压乡民,阻止朝廷政令,乃至发起武装暴动。

辛弃疾做了湖南安抚使后,经过深入调研,上书朝廷:按照各乡社及其统领的好坏,分门别类加以处理,不听话的取缔,听话的保留并且分割,隶属各县巡尉,然后建立一支真正能打仗、有威慑的军队——飞虎军,来对付不服管理的当地少数民族力量“蛮夷”诸部落。

当时,无论朝廷还是地方,军队涣散虚弱、已经完全不可用,辛弃疾深知于此。

在征得朝廷同意后,他立即行动,加班加点,建营房固垒,招兵买马。

由于砖瓦缺少可能推迟工期,辛弃疾决定出钱购买,下令长沙城居民每家供瓦二十片,则可领100文钱,两天之内,20万片瓦凑齐;缺垒石,则无法驱使百姓了,辛弃疾调发当地囚徒去城北开凿,按照数量酌情赎罪,很短时间内垒石凑齐。

辛弃疾为什么这样赶?因为他深知,朝中一定会有人说闲话,可能导致建立飞虎军的计划泡汤。

果真,一道金字牌下达,让他立即停止工作。

辛弃疾呢?他把令牌藏起来,就像啥事没有,继续监督工程进展。

一切完毕,他才将组建飞虎军的经营过程、财务报表、飞虎军兵营的工程图纸等资料汇总,作为依据上交朝廷,用事实回答了朝廷不善意的质询。

宋孝宗自然释怀。

辛弃疾的飞虎军虽然只有2500人,但由于训练严格,纪律严明,当时成为沿江各地方军队中的最强一支,不仅湖南一路赖之以安,也是长江沿岸重要的国防力量,金人忌惮而称之为“虎儿军”。

辛弃疾创立这支部队,直接的名义是镇慑当地的苗侗“蛮夷”,其深层动机也是想拥有一支部队作为北伐的根基。

但辛弃疾调任他处后,这支军队的纪律逐渐松弛,后来朱熹帅湘时,将此军解散。

5、规划北伐战略:辛弃疾这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故土,他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慨然南归的。

1163年5月,刚即位不久的宋孝宗有意北伐,起用主战派老将张浚,不想,因为种种原因,竟遭致了符离之败。

这一年底,在主和派的压力下,宋适再度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宋金之间恢复到高宗时的边界线一带,只是宋人给金人的“岁币”由25万减少到20万,宋对金国不再称“臣”,而称“叔”。

这么一个本质上仍是屈辱的协议,竟让朝廷内的主和派欢欣鼓舞,一时间,主和派的舆论甚嚣尘上、占尽上风。

1165年,年仅26岁,官任江阴鉴判(相当于江阴县代理副县长)的辛弃疾,给孝宗皇帝上了一道一万多字的长篇奏章《美芹十论》,系统地提出了北伐主张,其要点如下:(1)符离之败只是个偶然的挫折,不能因为这个小挫折而放弃北伐战略,不敢再战了。

(这是常识,但如放在那时只能打胜仗,承受不了一点失败挫折的庸官当道的氛围中,说出这种大实话,还是要有点儿勇气的。

)(2)客观分析了宋、金两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北伐必胜的理由。

他首先提出“形”与“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何谓形?小大是也。

何谓势?虚实是也。

”金人地盘广,财赋足,兵马多,只是“形”大而已,是表面现象,并不代表其真正的实力,即“势”强。

金人虽然统治的土地辽阔,但人口多是宋朝遗民,在感情、信念上是怀念大宋的;他们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兵源多来自占领区的各族人民,军心不齐,财赋又是从占领区人民那里搜刮来的,人民并不愿意,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人民一定会抗捐抗税、起义响应。

所以,只要宋朝君臣上下同心、坚持北伐,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当时,主和派有种论调:历史上吴楚一地的南方人从来没有打败过中原北方人,所以,南宋只要能偏安一隅,就谢天谢地了。

辛弃疾对此做了铿锵有力的批驳,说道:“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

’臣之说曰:‘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久安于华夏。

’”辛弃疾的这段论述非常精彩。

约九百年后,抗日战争时,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用的也是同样的分析方法,指出日本是强国、先进的工业国;中国是弱国、落后的农业国。

但那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看,中国是大国,日本是小国;中国的战争是正义的自卫战争,日本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是得道多助,日本是失道寡助,只要中国人民利用辽阔的山河和敌人周旋下去,一定会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分析方法上,两人的思想水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在于,毛泽东是全国人民的政治领袖,他有条件将正确的战略思想落实下去;而辛弃疾只是一介地方小官,当政的孝宗皇帝没有接受并落实这种正确战略的能力,所以,再正确的战略思想也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3)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辛弃疾是从北方过来的人,对全国的军事布防形势比较了解,他知道,金朝的三个重点防御方向是关中、洛阳、开封,而针对这三个方向,宋军也是以重兵分别布防在川陕(今陕西秦岭一线)、荆襄(今湖北襄樊、武汉一带)、两淮(今安徽沿淮河一线)。

辛弃疾提出的北伐方案是:在川陕、荆襄、两淮三个方向上明面上屯积重兵、虚张声势,声称要从这三个方向上挥师北伐。

但实际上,集结起一只五万人左右的精兵,走海路从山东半岛登陆,山东是金人防御的空虚地带,宋军可迅速拿下山东,并直接威胁金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中心燕京(今北京)地区,如此,金人必然要从川陕、荆襄、两淮抽调兵力回防,这时,宋军再全线北上,便何光复失地,重整河山。

据笔者之阅读范围之所见,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的军事家,他的这一构想,确实有出奇制胜之处,很富军事天才,他自己说这与当年楚汉战争时韩信绕过中原、直取齐地,有异曲同工之效。

只可惜没有英明的君主来支持实施这一方案。

从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出,无论从军事战略水平、战役组织实施能力,还是治国安邦的行政才干,乃至个人的战术水平,辛弃疾都足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中一流人才的行列,以至于有辛弃疾的传记作者说,如果南宋朝廷真的重用辛弃疾的话,那么宋金的历史将会改写。

如今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鹅湖之会”:一次是哲学史上著名的朱熹与陆九渊之会,今天的哲学史家们将其解读为这是一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之争。

另一次是文学史中辛弃疾与陈亮之会。

公元1188年(淳熙十六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沿浙赣道直赴信州,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会见了辛弃疾。

其时,辛弃疾正患病卧床,陈亮的到来使他十分兴奋,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大事,十分痛快。

辛弃疾以其出神的文笔记录下了两人第一天会谈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